路翎文集:财主底儿女们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
ISBN:9787539613178
作者:路翎

内容概要

路翎,作家。原名徐嗣兴。江苏南京人。1940年曾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治研究所职员、煤焦办事处职员,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讲师,1949年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组长,中国剧协剧本创作室专业作家,1955年因受胡风冤案牵连,错划为反革命集团成员,1980年平反,后任中国戏剧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爱》,话剧剧本《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

作者简介

时间将会证明,《财主底儿女们》底出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在这部不但是自战争以来,而且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的,规模最宏大的,可以堂皇地冠以史诗的名称的长篇小说里面,作者路翎所追求的是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底动态。然而,路翎所要的并不是历史事变底纪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汹涌的波澜和它们底来根去向,是那些火辣辣的心灵在历史运命这个无情的审判者前面搏斗的经验。真实性愈高的精神状态(即使是,或者说尤其是向着未来的精神状态),它底产生和成长就愈是和历史的传统、和现实的人生纠结得深,不能不达到所谓“牵起葫芦根也动”的结果,那么,整个现在中国历史能够颤动在这部史诗所创造的世界里面,就并不是不能理解的了。在封建主义里面生活了几千年,在殖民地意识里面生活了几十年的中国人民,那精神上的积压是沉重得可怕的,但无论沉重得怎样可怕,还是一天一天觉醒了起来,一天一天挺立了起来;经过了无数的考验以后,终于能够悲壮地负起了这个解放自己的战争底重担。人能够概括地对这提出简单的科学的说明,人更应该理解这里面的浩瀚无际的、生命跃动的人生实相。在那中间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最敏感的触须,最易燃的火种,另一方面也是各种精神力量最集中的战场,因而也就是最富于变化的、复杂万端的机体。这种夹在锤和砧之间的存在,人能够简单地对它提出科学的分析和批判,但那里面的层出不穷的变幻,如火如荼的冲激,鲜血淋漓的斗争,在走向未来的历史路程上,却有着多么大的教育的意义。在这里,作者和他底人物们一道置身在民族解放战争底伟大的风暴里面,面对着这悲痛的然而伟大的现实,用着惊人的力量执行了全面的追求也就是全面的批判。说全面的,当然不应是现象底巨大惧收的罗列,而是把握住精神现象底若干主要的倾向,横可以通向全体,直可以由过去通向未来的倾向。我们看到了封建主义底悲惨败战,凶恶的反扑,温柔的叹息,以及在伪装下面再生了的丑恶的形状,我们看到了殖民地性个人主义底各种形式,一直到被动物性主宰着的最原始的形式,一直到被教条主义武装着的最现代的形式。在这中间挣扎着忠实而勇敢的年青的生灵们),虽然带着错误甚至罪恶,但却是凶猛地向过去搏斗,悲壮地向未来突进。这一切,被自一·二八到苏德战争底爆发这个伟大的时代所照耀,被庄严而又痛苦的民族大战争所激荡,被时代要求和战争要求鞭打着的这古国底各种生活触手所纠缠。人没有权利怀疑作者为什么把舞台限在后方,为什么不正面地接触到劳苦人民底世界,因为这不是作者要在这里负起的任务,人却应该感受得到,在这部史诗里面所照耀的,正是劳苦人民底神圣的解放愿望和他们底伟大的战斗目标。人更应感受得到,作者底一切努力一切争斗,正是为了和读者们一道通向那个愿望,突向那个目标。作者自己说,一切生命和艺术,都是达到未来的桥梁。正是这个把自己变成达到未来的桥梁或踏脚石的志愿,才有可能产生了把七十个左右的人物底运命旋转在那个愿望那个目标下面的磅大的气魄。从这里就可以理解作者所说的,他所追求的,“是光明、斗争的交响和青春的世界底强烈的欢乐”。是的,是“欢乐”。但可以把这换写为“痛苦”,也可以把这换写为“追求”。欢乐,痛苦,追求,这些原是“我们时代的热情”(借用那个蒋纯祖底用语)还没有找出适当的表现语的那个passion所必有的含义。时代底passi0n产生了作者底passi0n和他底人物们底passi0n。作者说,作为他底对象们底综合性的人物,那个蒋纯祖,是举起了他底整个的生命在呼唤着,然而,人不难感到,作者自己更是举起了他底整个的生命向他底人物们和读者们在呼唤着的。原来,作者底对于生活的锐敏、感受力正是被燃烧似的热情所推进,所培养,所升华的。没有前者,人就只会飘浮,但没有后者,人也只会匍伏而已罢。没有前者,人当然不能突入生活,但没有后者,人即使能多少突入生活,但突入之后就会可怜相地被那裂缝夹住“唯物的”脑袋,两手无力地抓扑,更不用说能否获得一种主动的冲激的精神了。不过,这些当是易于被人感受的,除非他是一段木头,但人也许不易感受到贯串在这里面的神经系统似的要素,作者底深邃的思想力量或者说坚强的思想要求罢。没有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现实主义就没有了起点,无从发生,但没有热情和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现实主义也就无从形成,成长,强固的。前者使教条主义狼狈地溃退,后者使客观主义不能够藏身。但若就一部作品底创造过程说,这三者总是凝成了浑然一体的、向人生搏斗的精神力,而这里面的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的成份,开始是尽着引导的作用,中间是尽着生发、坚持的作用,同时也受着被丰富被纠正的作用,最后就收获了新的思想内容底果实。人会吃惊于这部史诗里面的那些痛苦的境界,阴暗的境界,欢乐的境界,庄严的境界……,然而,如果没有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这些固然无法产生,但如果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不是被一种深邃的思想力量或坚强的思想要求所武装,作者又怎样能够把这些创造完成?又怎样能够在创造过程中间承受得起?正是和这种被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所武装的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一同存在的,被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所拥抱所培养的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使作者从生活实际里面引出了人生底悲、喜、追求、搏斗积梦想,引出了而且创造了人生底诗。正由于抱着了这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所以作者能够创造出“光明、斗争的交响”。说交响,当然是在众声底和鸣中间始终有着一条主音在。人不难看到,被民族解放战争中间的时代要求和人民要求所照耀,被对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意识形态的痛烈的批判所伴奏,回旋着前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底由反叛到败北,由败北到复古主义的历程,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底在个人主义的重负和个性解放底强烈的渴望这中间的悲壮的搏战。在那个蒋少祖身上,作者勇敢地提出了他底控诉:知识分子底反叛,如果不走向和人民深刻结合的路,就不免要被中庸主义所战败而走到复古主义的泥坑里去。这是对于近几十年的这种性格底各种类型的一个总的沉痛的凭吊。而在那个蒋纯祖身上,作者勇敢地提出了他底号召:走向和人民深刻结合的真正的个性解放,不但要和封建主义做残酷的搏战,而且要和身内的残留的个人主义的成份以及身外的伪装的个人主义的压力做残酷的搏战。这是这一代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应该接受但却大都不愿诚实地接受,企图用自欺欺人的抄小路的办法回避掉的命运。不用说,和一切真实的心灵一样,作者是向着未来,为了未来的,所以他底热情的形象到了以蒋纯祖底传记为主音的第二部,就更凄厉,更激荡,更痛苦,也更欢乐而庄严.在被丢掉了的初稿里面,相当于蒋纯祖的那个人物,是走上了比他更年青、更单纯、也就能够直线突进的,在这里的少年陆明栋所走的路,但这里的蒋纯祖却留在了后方,承受了痛苦的搏斗,而且终于倒下了。这是,人物性格底内在要求不能不这样,作者自己的思想要求也不能不这样。走向未来,当然有种种的路,那里面也当然有直线突进的路,但直线突进的路并不能变为对于此时此地的负担的逃避,而蒋纯祖底性格更不是这样的幸运儿。他得承受更大更大的痛苦的搏斗,从他底搏斗里面展示出更深更广的历史的意义。一个蒋纯祖底倒毙启示了锻炼了无数的蒋纯祖。就这样,作者完成了他底史诗底构成和他底人物底经历。在我们底文艺领野,矗立着鲁迅的大旗。在今天,人会承认这面大旗,人更乐于自命是这面大旗底卫士,但人却不愿或不肯看见,多年以来(包括鲁迅在生的时候),虽然也有一些来自这个传统的真诚的战斗,但却有多少腐蚀这面大旗,淹没这面大旗的乌烟瘴气。什么是鲁迅精神?岂不就是生根在人民底要求里面,一下鞭子一个抽搐的对于过去的袭击,一个步子一印血痕的向着未来的突进?在这个意义上,不管由于时代不同的创作方法底怎样不同,为了坚持并且发展鲁迅底传统,路翎是付出了他底努力的。自新文艺诞生以来,一直肯定着学习世界文学底战斗经验。然而,虽然不能抹杀那努力下来的痕迹,但可悲的倒是太容易发现结构底模仿,主题底窃取,人物底抄袭……●世界文学底战斗经验应该指的是,那些文艺巨人们虽然各各在时代底限制和思想底限制下面,但却能用着最高的真诚向现实人生突进,把人生世界里的真实提高成艺术世界里的真实的,那一种战斗的路径和战斗的能力。那么,由于人类解放思想底武装和我们伟大的时代底要求这些有利的条件而摆脱了他们底思想上的限制或苦恼,从战斗底需要出发,汲取甚至征服着几个伟大的作家(特别是L·托尔斯泰)底现实主义,路翎也是付出了他底努力的。但作者是二十几岁的青年,而且成长在生活在激荡一切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时期,所以他底搏斗,人生上的和艺术上的搏斗都燃烧在青春底熊熊的热情火焰里面。人如果能够看出这灼人的青春底火焰的对于我们底人生、我们底文艺有着怎样的寄与,人就能够把作者自己所说的“失败”和“弱点”只当作青春的热情所应有的特点来理解的罢。所以,《财主底儿女们》是一首青春底诗,在这首诗里面,激荡着时代底欢乐和痛苦,人民底潜力和追求,青年作家自己的痛哭和高歌!就暂用这几节话当作对于这首诗和他底读者们的祝福罢。 一九四五,七月三日,记于渝郊避法村。 胡风


 路翎文集:财主底儿女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财主的儿女们》分上下两部。上部的背景是“一·二八”到“七七事变”前,以蒋家儿女争夺财产为中心展开描写。在苏州,有一个大地主兼资本家蒋捷三,以他为中心,组成一个显赫的中国旧式大家庭。他的家产遍及上海、南京和苏州。他儿女成群,儿孙满堂。他拼命维持大家庭的秩序,无奈家庭矛盾百出,儿女们互相倾轧,为继承财产闹出一幕幕丑剧。再加上“一·二八”到“七七事变”这段历史时期时代潮流的冲击,这个大家庭终于分崩离析,树倒猢狲散。从上部的题材和主题看,很显然是从《红楼梦》、《家》、《憩园》等作品得到启发和借鉴。下部的背景是“七七事变”到苏德战争爆发,以蒋家的小儿子蒋纯祖的曲折生活道路为中心,穿插蒋家其他儿女在抗战后方的平庸生活,写出了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不同命运和道路。作者是文坛新人,但在学习外国文学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和“五四”新文学的经验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功。他用心理现实主义的方法认识和表现蒋家及其儿女的历史命运,尤其是在描写大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方面,显示出惊人的艺术才华。小说背景开阔,事件复杂,人物众多,但作者写来脉络清晰,结构摇曳多姿。作者善于做精细的心理描写,以写人物的复杂性格见长。 蒋家大儿子将蔚祖,是他父亲那个阶级的无用子孙。他懦弱、无能,面临着家庭的日薄西山、你争我夺,他似乎是看破红尘,竟逍遥无事,不闻不问。作者着重写他的爱情悲剧。他父亲和兄弟姐妹们对他的妻子深恶痛绝,认为他妻子“放荡”,是个坏女人;他却爱妻子,发疯一般地爱。但他的怯弱无能又使妻子厌弃他,使他根本得不到爱。在多次的公公与儿媳的冲突中,他忍受羞辱,在“孝”和“爱”中挣扎。 为了得到妻子的爱,他甚至使出很卑劣可笑的手段:装疯耍赖,把红墨水抹在脖子上,躺在地上装死,企图以此感化妻子。在同妻子的纠纷中,他多次离家流浪,与乞丐为伍。最后,妻子与别人结婚,他真疯了,烧了住所,投江自杀。这个形象是对剥削阶级的一个尖锐讽刺,与《雷雨》中的周萍、《憩园》中的杨老三是同属一类型的人物,其意义就在于说明地主阶级后继无人。蒋家大儿媳金素痕,则是剥削阶级儿女中的另一种典型。她同《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北京人》中的曾思懿颇为相似。她漂亮、泼辣、放荡。他父亲为了夺取财产,把她嫁给蒋家。但她根本不爱蒋纯祖,于是就在家庭之外找情人胡混。似乎是当律师的父亲的“遗传”,她对金钱和打官司有着极强的嗜好。为了夺财产,丈夫成了他的工具。 有一次,蒋捷三把蒋蔚祖锁在家里,但蒋蔚祖逃回妻子家中。她利用这一机会,把丈夫藏起来,然后装扮成寡妇,戴孝闯进蒋家,用头撞翻了把守门房的公爹,抢走了房契和地契。于是蒋家倾巢而出,掀起了争夺财产的热潮。蒋捷三又气又病,一命归天。金素痕比蒋家儿女抢先赶到苏州,替公爹张罗后事,趁机运走了很多贵重物品。官司打到法庭,她把丈夫锁在一个秘密地点,以蒋家长房的身份,一人迎战蒋家儿女。 后来丈夫放火烧房逃跑了,数月不归,她以为丈夫已死,就嫁给了一个青年律师。谁知丈夫并未死,而是在她婚后还回来同她见面后才去跳江。金素痕开始悔恨自己。战乱中,官司没有了结,她儿子病死了,她便离开青年律师,一个人过着孤独空虚的生活。作者对这个人物复杂性格的刻画,是非常出色的。她是小说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她既有王熙凤式的泼辣、阴险、狠毒,又具有现代资产阶级女性的特征:情欲的公开放荡,对法律、官场“机关”的精通。作者还注意真实地写出她在爱情婚姻上的苦闷和变态追求,写出了她对蒋蔚祖的怜悯和后来的悔恨、空虚。她是畸形社会里畸形家庭中的畸形女性,是剥削阶级走向灭亡时所必然产生的放荡堕落同时又精明强干的典型人物。对这一人物的塑造,反映出作者现实主义的深度和艺术上的才华。蒋家二儿子蒋少祖,年轻时挣脱家庭束缚参加社会活动,但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脱离地主阶级。他仍然看重财产、地位,玩弄女性。他替陈独秀辩护,同汪精卫交往。发表的文章冠冕堂皇,灵魂深处极其卑劣,一步一步走向反动营垒。这是一个“政客”兼“文客”的伪君子,是蒋家的一个“有所作为”的典型。蒋家三儿子蒋纯祖,比起大哥、二哥来,显得较有生气和道德。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信仰个性解放,追求个人的成就与光荣。“假如他不存在,一切便也不存在”。在他身上,也不乏真诚和勇敢。“他憎恶他所处的苦闷的现实”,有爱国心。抗战爆发时,蒋家其他儿女逃往后方,他却借机挣脱了令人窒息的大家庭,企图造就个人事业,报效国家,只身跑到上海。可是,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他并没有投入战斗,反而在动乱中跟随难民和散兵逃到汉口。图中的艰辛和阅历,使他理想中天真的成分减少,变得更为执着。在汉口他参加了抗日歌咏队,兴奋地热情地工作。但由于与侄女付钟芬感情关系暧昧,经历了一番情欲与理智的搏斗后,随演剧队去重庆。在重庆,他起初陶醉在工作中,加上他具有演剧才能,在音乐上也有特长,自然地形成了高傲思想。渐渐地,他看不惯一切,对演剧队中各种积习冷嘲热讽,同群众、领导关系越闹越僵。个人感情生活方面,他同高韵大胆恋爱并同居,由于方式“现代化”,也引起同事的不满。于是,演剧队专门开会批判他的个人主义。这种简单过火的思想帮助,激起了他的反感,他声称他的“内心才是最高的命令,最大的光荣,和最善的存在”。后来高韵另有所爱,他在失恋和遭受领导歧视的双重折磨下一气离开演剧队,跑到重庆乡下教书。 教书期间,为了生活充实,寻求解脱和安慰,提出与女教师万同华结婚。他用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理论,击败了万同华的“墨守成规”,二人私自结合了。不久,由于他同情和帮助受苦学生而得罪了乡村封建势力而遭到诬陷,他所在的学校也被火烧,他只好落荒而逃,回到重庆。此时,他的虚无思想开始抬头,觉得前途无望。追忆往事时,他觉得自己过去并不真爱万同华。于是写信给她,流露出这种思想。万同华在绝望中屈从了家庭的包办婚姻。蒋纯祖在疾病和爱人出嫁的打击中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他带这重病跑到乡下找到了万同华,哭诉悔恨,又觉得自己是真正爱她的。临死前,他痛苦地大叫:“我为什么不能跑过去,和他们一起奔跑,抵抗,战斗?……我恐怖……他们遗弃了我!”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既写出他反抗封建束缚、反抗现存社会,反对庸庸碌碌的生活,有理想而且勇于追求的一面,又写出他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自私面,还精细地写出他感情的矛盾和良心的反省自责。因而,这一典型就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胡风在这本小说的序言中说:“在那个蒋纯祖身上,作者勇敢地提出了他的号召:走向和人民深刻结合的真正的个性解放,不但要和封建主义作残酷的搏战,而且要和身内的残留的个人主义的成分以及身外的伪装的个人主义的压力作残酷的搏战。” 蒋纯祖的灭亡,一方面是小说中明确提出的“这个社会杀害”的,另一方面也是他本人身上所残留的带有封建色彩的个人主义所杀害的。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人们:剥削阶级的后代,在走向革命时,其过程是艰难曲折的,真是“一下鞭子一个抽搐的对于过去的袭击,一个步子一印血痕的向着未来”,有的甚至永远走不到人民群众中来。个人主义是注定要失败的!当年,有人曾把这一形象同罗曼罗兰塑造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相比较,说“他那坎坷的道路,痛苦的自我异化过程,对于庸俗市侩主义的鄙弃和不屈于邪恶势力迫害的正直与坚毅,在那个时候,具有特别的昭示作用,使我们敢于否定自己而求取新的精神的解脱。”在新文学史上,蒋纯祖是继子君、倪焕之、觉新、莎菲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矛盾复杂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作者往往在客观地叙写出蒋纯祖的自私得含有卑劣成分的行为后,又利用议论或者人物自己的心理为那些行为辩护,同情多于批评,笔调也近乎“挽歌”似的。比如对蒋纯祖同侄女的恋爱,对万同华的自私自利的爱情的描写,都缺乏应有的道德谴责和批判力量。作者在《序》里还说:“我希望人们在批评他的缺点,憎恶他的罪恶的时候记着:他是因忠实和勇敢而致悲惨,并且是高贵的!”路翎将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史诗笔触、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心灵搏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拷打”、《红楼梦》描写艺术融为一炉,形成了一种以史诗性、心理表现、重议论叙述为特色的小说文体。路翎对现代心理小说的探索独具一格。他用主观精神的扩张,拥入客观世界,着力开掘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无意识。他对人的理解,是社会烙印与人性、兽性的混合。人的生命痛苦高贵而孤独,永无止尽而又不甚明确的追求,灵魂的搏战令人颤栗。“渴欲”与“追求”,使路翎作品有“饱和感”,“膨胀”在作品里的“蠢蠢欲动的力量”,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向外伸展,向外突破,直接造成了作品内在的紧张性。在关于这些极度“焦渴”、“饥饿”的人们的描述中,中国小说美学的“疏密”、“疾徐”以至“虚实”等等方面的要求,统统被忽略了。这种总体倾向使他的创造物缺乏平衡、和谐。处处可以听到不和谐音,处处可以发现未经调匀的色调。正是在这种不平衡中,蕴藏着一种力量。他的文字喷发这热辣辣的气息,力图在每个修饰语中都注入“力”。这语言是不透明的,重浊的,没有圆熟的文字技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