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08646436
作者:安德鲁·德尔班科 (Andrew Delbanco)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安德鲁•德尔班科(Andrew Delbanco)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当选纽约人文委员会委员,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国家人文中心、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高校协会和提格基金会理事。2001年被《时代》杂志评为“美国最佳社会批评家”。

书籍目录

序言
导言
第一章 大学的目的
第二章 大学的起源
第三章 从学院到大学
第四章 谁上过?谁在上?谁付费?
第五章 美丽新世界
致谢
注释

作者简介

美国高等教育在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令人瞩目的促进作用,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受到全球教育界的追捧,“美国范本”频频被引用作教改依据,各国赴美留学人数也屡创新高。以中国为例,根据美国“2012门户开放报告”,2011-2012年被美国 高等教育机构录取的中国学生数量从157,558名增加到194,029名,增长率为23.1%,继续稳坐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的宝座。
在这样的“学美热”中,也不乏有理性观点,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德鲁•德尔班科回顾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殖民地时期的小型学院,到改革时代的研究型大学;学生从早期的单一男性白种人,到现在多性别、多种族;课程发展从早期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习经典名著、数学和道德课,到现在可供学生选择的大量选修课……
在诠释美国独特优势的同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教育面对的危机:高等教育资助减少、学费增加;轻视本科教育、师资匮乏;高等教育的意义遭到质疑……未来只有进一步明确大学的使命,才能改变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大学的使命在于消除社会的不平等,点燃求学者的思想。


 大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高考落幕,高校招生大战开锣,人们的焦点也随之转向大学:名校万众热捧,差校门前冷落。急速扩招和无序扩张,使一些大学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尴尬,也让很多大学教学质量持续下降。本科文凭越来越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大学生源的质量和经费的来源——这些中国高校面临的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美国学者安德鲁·德尔班科(Andrew Delbanco)在他的新著《大学:过去、现在与未来》里对美国本科教育进行了调查和剖析。观察这些世界性的问题也许会对我们改进和完善教育制度有所裨益。“生意经”侵蚀“大学魂”近年来,美国大学里人文类基础课程越来越少,而“人文学科滋润学生心灵”之类的教育箴言似乎也成了醉汉的胡话。德尔班科在书中指出,美国大学学费急剧上升,而就业难度却不断加大,严峻的投入产出比让学生和家长不得不比以往更倾向将大学教育看做一场生意,而这场生意的成败要看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其他的评价标准都被看做是神话:比如大学人文传统的传承等,它们在无情的市场评估面前显得毫无价值。文/吕慎为了压缩教学开支,美国大学使用非正式教师授课十分普遍,甚至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样的名校,本科生也由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授课。多数年轻教师又都希望尽快从基础课的教授中解脱出来,因为从事研究工作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这些基础课正是西方大学教育的精华所在:最适合启发活跃的思想、最具有知识的建设性。经费压缩的结果就是精华的流失。再说奖学金,美国大学提供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多的奖学金,国家提供给有色人种和家庭困难学生的奖学金比一个世纪前多了很多。然而,随着近年来美国普通大学入学率急剧升高,固然更多人可以接受本科教育,但大学的经费却随着经济危机而急剧减少。分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奖学金更是少得可怜。过去足以应付学费、生活费的奖学金,而今已经很难用来完成学业了。德尔班科认为目前保持美国传统的大学正在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本该是充满激情和造就学生最有效的本科教育却只能提供“缺乏声誉、利润和前途”的教育。大学教育折射社会不公精英大学(如常青藤联盟高校)经常以品格优异或运动成绩出色为由招更多其他族裔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似乎折射出美国大学教育的公平。然而,这种招生的公平原则实质上相当虚伪,德尔班科调查显示,进入精英大学的绝大多数机会还是留给了名人、学校潜在赞助者甚至那些从邮政编码可以判断来自富人区的孩子。这些高校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他们标榜的推动社会平等,而是加剧社会不公。德尔班科在书中对美国精英大学给出了一个清晰而令人信服的描绘,揭露了这些学校所谓的“珍视多元价值”的口号到底是什么样的本质。德尔班科还指出,最糟糕的是荒唐的大学入学考试却在制造一个只有5%到6%的申请者可以进入这些精英高校的假象,似乎这些幸运者都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进入的。这种自欺欺人的考试游戏,不仅成了对穷人的障眼法,而且那些权贵们的孩子不会像罗斯福或者肯尼迪那样,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够进入精英大学是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相反,他们不觉得应该为自己的出身而心存感激,他们误以为这些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德尔班科举例说,当他询问进入耶鲁大学的“秘诀”时,一位著名银行家告诉他,他的父辈曾经毫无愧意,甚至是自豪地跟他说过:“看看耶鲁的新生名单,这些都将是美国未来的领导者,而他们没有一个(穷人才上的)公立中学毕业生。”精英高校越来越昂贵,这就保证了这些高校生源的阶层、教师的高薪、优质的教学水准和良好的毕业前景。如此这般也造就了一个成本不断上升的系统,没钱没势的人们被排除在系统之外。这真是对美国大学宣扬的所谓“民主精神”的最大讽刺。不要为找工作而读大学德尔班科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了一个惊人的观点:不要为了找工作而读大学。尽管“人们仍然看重教育”,而且在有学位和没学位的人之间很可能总是会存在经济和社会鸿沟。但是,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都在不断演变,人们对学士学位的态度也在改变。一些用人单位更看重经验、技能和态度,而不是学位;另一些用人单位则从一开始就要求员工持有更高的学位。学士学位曾经是受过良好教育、可以胜任工作的标志,如今却失去了这一优势。时间短、花费少的培训项目提供了另一种有吸引力的职业出路,而更有威望的硕士学位正在超过学士学位,使后者沦为垫脚石。一方面,经验不足的高校毕业生大军期待着从事管理性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它们需要的技能娴熟的工人。1950年,美国约有34%的成年人完成了中学教育,而如今,超过30%的人都有大学及以上学历。2009年,高等院校颁发了160多万个学士学位,这一数字将在2020年增至近200万。“如今的学士学位就相当于过去的中学文凭。”——这已经成了社会共识。这种“螺旋上升的学位通胀”现象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不必要地背上了高昂的学生贷款。德尔班科指出,大学教育的宗旨本应是发扬科学精神、继承人文传统,当上大学仅仅为了找工作的需要时,大学的意义也就失落了。
  •     这是作者写的一篇文章,用来分析本书比较合适安德鲁·德尔班科/文 靖思/编译 在国人眼中遥远而又美好的美国大学,其实并非那么完美。事实上,许多美国教育界人士都在为他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担忧。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德尔班科就在回顾美国大学发展历程的同时,痛下针砭,指出当前高等教育的几大顽症。 危机一:资助减少,学费增加 “私立大学的基金并非像公立大学的那样由政府提供,而是通过其它掩人耳目的渠道获得的。” 过去几十年来,美国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可近20年来,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障碍。自从197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第13项提案提出以来,美国人对纳税问题一直极为敏感,存在着一种抗拒的心理。由于税收减少,州政府对公立大学的资助也急剧下降。州政府提供的基金往往还不足涵盖公立大学运转开支的1/3。资金减少必然导致学费的提升,受害者显然是家庭经济并不富裕的学生。以纽约州立大学为例,2003/2004学年度的学费比2002/2003学年度的学费足足增加了28%,一年的学费、住宿费和杂费加起来高达1.4万美元。去年,全美公立大学平均学费的增长率为10.5%,是去年美国通货膨胀率的四倍之多。 由于经费不足,公立大学无论是教师薪酬还是工作条件的水平均有所下降,整体办学水平远远落后于私立大学。实际上,私立大学如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公共基金而生存,但这种公共基金并非像公立大学的那样由政府提供,而是通过其它掩人耳目的渠道获得的。 密歇根大学前校长詹姆斯·杜德斯塔特在他所著的《站在十字路口:美国公立大学前景》一书中指出,由私立大学创办的投资公司经营生意所获的利润是免税的,这一部分免除的税收就等于是大学的增值,可为学校的运作提供大量经费。《纽约时报》去年7月25日一篇名为《哈佛的无形经费筹集》的报道也指出,一些公共机构投资者向哈佛管理公司属下的一家子公司支付的费用均无须纳税,这些免除的税款直接进入了哈佛大学的经费库当中。杜德斯塔特称有这类做法的私立大学为“掠夺者”,呼吁公立大学要敢于质疑目前不合理的税收制度。 危机二:本科教育形势严峻 “许多优秀的大学并不重视本科教育,这是目前美国教育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大卫·克普在《抢救大学:都是行销惹的祸》一书中的透露,纽约大学目前有70%的本科课程是由外聘的兼职讲师教授的。这些讲师同时也受聘于其它的大学,这显然不能使本科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美国学生挤破门槛想要进入名校,不料本科教育却已不幸沦为大学的辅助教育,根本不受重视。在美国学术界,人们对本科教育简直是谈虎色变。与历史上的本科教育相比,现代本科教育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校方甚至不知该为学生提供何种教育。实际上,进入20世纪,所有大学基本上千篇一律,失去了教学方向和泛滥自由。 随着高级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私立大学开始应运而生。有的私立大学在一所殖民地大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等则完全是新成立的学校。一些私立大学最初只有研究生教育,并没有设立本科教育,如克拉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 到19世纪末,一些规模比较健全的大学已经囊括了医学院、法学院、师范学院、工程学院、商学院等包含各种专业的学院,逐渐成为“巨型多科大学”。“巨型多科大学”一词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前校长克拉克·克尔于1963年撰写《大学的重要性》一书时所创造的新词。克尔在他的著作中还论述了一种“残酷的矛盾”,那就是许多优秀的大学并不重视本科教育,而且“这是美国教育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危机三:奖学金出现变化 “奖学金落入极小一部分学生手中,大部分学生要依靠家庭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业。” 学费上涨,意味着部分学生对奖学金的依赖程度将增加。以往,常春藤盟校的助学金是严格按照学生的需要来发放的,但现在校方越来越注重以奖学金来吸引优秀的学生入学。从经济能力的角度来讲,这一部分学生并非人人都需要奖学金。然而,这一政策却无形中削弱了对需要经济援助的学生的补助。常春藤盟校还设计了一些提前招生计划,主要吸引希望进入名校和无需考虑学校奖学金的有钱学生报读。这些招生计划的录取率比通过普通渠道入学的录取率要高,目前常春藤盟校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通过这一类提前招生计划进入学校的。 从资金的角度来划分,美国高等精英教育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900至1950年为资金短缺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为蓬勃发展时期,1990年至今为资金相对宽裕时期。今天,美国大学为许多来自不同背景的优秀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但毕竟以奖学金形式发放的资金仅仅是落入极小一部分学生手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要依靠家庭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大学学业。 危机四:文科教育水深火热 “校方生怕影响报读率或者毕业率。有的甚至连本科应开什么课都不能达成统一意见。” 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国力发展,急需农业和工业领域的人材。1862年,美国国会签署了莫里尔法案,联邦政府向各州赠予一定数量的土地,在不忽略科学和古典文学教育的前提下,主要用于建立以农业和机械工业教育为主的学院。这些学院也就是如今各州立大学的前身。19世纪后半期,随着达尔文主义的出现,科学思想开始渗透社会,大学也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重视道德教育转向研究和传播实用性知识。 与目前理工科的本科教育比起来,文科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就更岌岌可危了。斯宾塞基金会主席、麦卡利斯特学院前校长迈克尔·S·麦克方森和威廉姆斯学院校长莫顿·夏皮罗在他们的著作中写道:把全美国的文科学生放在一个橄榄球场里还绰绰有余,全美1400万在读大学生中只有10万个是文科生。 现在,美国大学中只有不到1/6的学生是全日制寄宿生。1/3的美国本科生是在职人士,超过一半的本科生则是半工半读。这部分本科生主要学习会计和计算机等实用课程。不久的将来,他们也许根本不用去学校上课,因为电子大学有可能会大量取代学校的实体教育。学校和合作方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课程教育,这个成本比直接上大学还要低,被认为是日后高等教育市场的一块大蛋糕。 大学普遍给予文科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除了严格保证他们通过“硬科学”(即自然科学)科目的考核外,文科学生有自行选择科目和老师的自由,能在学校里随意地享受生活。有学者认为,对学生自由的承诺恰恰反应了本科教育体制的软弱。校方生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会影响报读率或者毕业率。有些高校甚至连本科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都不能达成统一的意见。 在许多大学普遍不重视本科教育的环境下,一些聪明的学生纷纷转为选择那些视本科教育为基础教育的大学。在重视本科教育的大学中,斯沃斯莫尔学院、阿默斯特学院、威廉姆斯学院因为有着丰厚的捐赠基金和优秀的学术水平而在学生中颇具吸引力。这几所大学唯一的不足之处在于声望不够高,而其他一些以本科教育为根本的好大学则为生源匮乏而发愁,像位于肯塔基州的中央学院和位于阿肯色州的亨德利克斯学院。
  •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现有各类高等院校达4000多所,主要为文理学院、独立专业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除半数以上的私立大学之外,全美五十个州中,几乎每个州都有几所由州政府或当地出资创办的公立大学,形成了适合美国国情的规模宏大、层次多样、富于创新的高等教育体制。 根据英国QS(QuacquareHi Symond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2012/2013世界大学排名,美国以31所高校跻身前百位遥遥领先于英国的18所,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力压剑桥大学独占鳌头,与哈佛等其他五所大学占据榜单前十中的六个席位,几乎垄断了全球最佳大学。以上数据表明,美国既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高等教育强国。 美国高等教育在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令人瞩目的促进作用,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正如十七八世纪美国仿效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九所院校一样,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吸引了全球教育界的追捧和探索,“美国范本”频频被引用作教育改革的依据。在借鉴或模仿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同时,世界各国赴美留学人数也屡创新高。以中国为例,根据美国“2012门户开放报告”,2011-2012年被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录取的中国学生数量从157,558名增加到194.029名,增长率为23.1%,继续稳坐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的宝座。 然而在这样的“学美热”中,也不乏有理性、逆向的观点。美国著名文化评论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研究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作品的著名权威安德鲁·德尔班科(Andrew Delbanco)就是这样一位博学的教育家和冷静的思索者。在2012年3月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新作《大学:昨天、今天和未来》(College:What It Was,is,and Should Be)中,德尔班科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相关的研究成果,用翔实的史料、犀利的笔触溯古论今,回顾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剖析当代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利弊,在诠释美国独特优势的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未来美国高等教育即将面临的危机。 《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原是德尔班科为《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所写,该书甫一面世,即引来美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获菲利普E.弗兰德逊继续教育文学奖(Winner of the 2013 Philip E.Frandson Award for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continuing education),2013年高等继续教育学会教育类金奖,美国独立出版家奖(Independent publisher book awards)。 择优录取还是唯利是图:谁为大学学费买单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对教育的投资置于国家支出的重要地位。和国外其他高等教育相比,美国大学对政府的依赖较少,投资体制日趋多元和典型。他们的财源渠道众多,形式多变,其高等教育投资来源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政府投入,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二是个人及其家庭投入,即高校的学杂费收入;三是来自社会的教育捐赠,主要争取校友会、个人、公司和基金会的支持;四是高校科研经费和专利收入,包括高校附带产品的销售及服务收入。以2005年2006学年为例,按照《美国高等教育记事》杂志的说法,州政府为公立大学提供的总支出已经超过700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这个年度数字还不包括联邦政府资助、私立大学发放的奖学金和学生自己花费的钱。 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的7%以上,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如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威斯康星大学,相较十年前的30%,现只有19%的财政资金来自于公共收入。在财政预算日渐紧缩的情况下,美国高校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学费政策(见该书P114)。学费的高低更多会取决于学校的种类(私立或公立)和学校排名的前后,根据美国教育部的报告显示,2010-2011学年,美国四年制(或以上)公立大学的年平均学费(不包括住宿和伙食费)接近2万美元,而私立大学,年平均学费约4万美元。 高额学费的沉重负担,将成百上千万的寒门学子摒弃在高校大门之外。据美国权威机构今日美国(Today’s America)统计,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意味着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年收入90,000美元的家庭中,孩子在24周岁前获得学士学位的几率为1/2,年收入60,000美元为1/4,年收入低于35,000美元时,仅为1/17。著名大学中,来自富裕家庭的绩优生数量,四倍于同年级和同学业成绩的贫困生,而这些著名的大学为社会各界,如商业、法律以及政府部门源源不绝地输送管理人才,可以说,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一台财富复制机。 为了最大化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招募更多的优秀学子,在奖学金、助学金等经费机制的支持下,美国高校制定了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并以非服务性奖学金、服务性奖学金和学校贷款三种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各类经济资助。如某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学实行与资金需求无关的奖学金招生制度,一旦招生办公室已决定录取哪些学生,财务援助办公室便会根据申请者的家庭经济情况提供“一揽子”配套资金资助。现在,美国的大学招生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能上得起学,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计算学生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改善上大学的机会,缩短财富与机会之间的差距。 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大学。究竟是什么 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商业化进程的加剧和人力资本论的发展,美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求学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专业的工作技能,大学文凭取代高中学历证书作为进入熟练的劳动力市场的最低资格。有充分数据表明,持有大学文凭的人一生的劳动收入要比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人高60%。有人估计一个学士学位终身收入约100万美元左右,但毫无疑义地,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提高一个人挣钱的能力。美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最早的国家,其大量的美国的社区学院是最适合大众化教育的高等教育形式。在这种两年制为主的非寄宿制职业技术培训公立学院里,适龄人员(18岁以上)就近入学,以低成本、低层次、实用性、针对性为特点,较好地实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功能。目前美国社区大学已经超过1200所,在校生超过600万人。 德尔班科从他个人角度出发,则强调精英大学的重要性,他认为所谓精英大学,就是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如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青藤盟校为代表的美国大学格局。美国精英高等教育代表着美国科研和教学的最高水平,培养大批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除教学外,还承担着美国的大量高精尖的科研任务。比如创办于1701年的美国耶鲁大学作为世界顶尖知名学府,三百年来先后培养了五位美国总统以及大批影响美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被誉为“总统的摇篮”。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精英教育执行严格的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白人是精英教育的主体;21世纪之交,尽管依然有人用权势或者金钱获得精英大学的入学权,美国私立大学和著名的公立研究机构越来越多地使用标准化考试来选拔优秀人才,女性、黑人、西班牙裔和犹太裔也逐步跨入美国精英教育的行列。当然,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仅仅除了要获取精英大学的入学资格外,还要面临是否能够坚持学习的难题,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Jonathan H.Turner)命名的美国式精英培养模式(即将选择过程尽可能地推迟,所有人都可参加公开竞争,最后产生少数精英)。也只有到这时,我们才能说,美国的精英教育提供了天赋和努力能够战胜贫困和歧视的机会。 不论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注重个性化发展是美国大学一贯鲜明的教育特征。教育心理学家威廉·佩里(William Perry)转述另一个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李·克内菲尔坎(L.Lee Knefelkamp)论述说,一个真正的教育,是一个大学生学会适应不确定性、矛盾以及更加复杂的要求。挽歌还是战歌:如何应对来自未来的挑战 面对未来美国高等教育资助减少、学费增加,轻视本科教育、师资匮乏,美国高等教育的意义遭到质疑等日益严峻的问题,德尔班科并不想采用常用的写作风格,来一味沉迷于过去的高等教育历史,哀悼曾经的伟大,如同一首葬礼上的挽歌。大学的理念比我们所能知道的其他任何教育形式对青壮年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只有进一步明确大学的使命,才能改变高等教育中桎梏发展的因素。因此,《大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像一首战歌,勇敢直面来自未来高等教育的挑战。 高等教育的投入和产出问题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争论的焦点,迄今为止没有足够好的的方式去加以解决。目前的美国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高等教育费用不断上升,普通百姓越来越难以承受沉重的学费负担。美国“最好”的高校所作所为是在维持而不是消除社会的不平等,许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往往试图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涯,却永远也无法毕业。因此高校不仅仅应该为在校学生提供必需的辅导和帮助,更应该意识到对那些潜在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在此期间,政府至少可以在理论上做一些事情来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进入并能留在大学,并要求现有的资助方案如佩尔奖学金等服务于这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奥巴马在发表每周广播和互联网讲话时说,美国必须采取一切办法使每个公民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他特别指出,拥有大学学位的美国人的失业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大约一半,因此减轻高等教育负担就更显重要。“在美国,高等教育不应成为一种奢侈品,而应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经济必需品。” 德尔班科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为了压缩经费,美国大学使用非正式教师授课十分普遍,据大卫·克普在《抢救大学:都是行销惹的祸》一书中的透露,纽约大学目前有70%的本科课程是由外聘的兼职讲师教授的。这些讲师同时也受聘于其它的大学,工作长期超过负荷,疲于奔命,这显然不能使本科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此外,高校中那些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者与老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这里,德尔班科引用一个来世纪前马克斯·韦伯的话说,一个卓越的学者,说不定是以为令人讨厌的老师,因此,需要培养更多乐于教学的教师。 2001年德尔班科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美国最佳社会批评家”,2003年当选为纽约人文委员会委员。德尔班科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担任美国笔会中心的副总裁一职,并获得古根汉姆基金会、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国家人文基金会的资助。他还是国家人文中心、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高校协会和提格基金会理事。在2011年度美国国家艺术与人文奖章授予仪式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德尔班科亲授奖章,并肯定了他在高等教育方面作品的突出贡献以及作为历史和现实生活作者的杰出地位。 在《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书中,德尔班科纵横捭阖,驾轻就熟,充分展现了其博学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客观的学术研究功底。除了大量的数据、史实和说教,《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不乏轻松、流畅的描述。如提及课堂教学中神秘的第三势力,德尔班科用两个学生同时观看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后不同的心理反应来佐证第三势力在老师和学生中潜移默化地推进或者阻碍教学的效果。他还极力倡导横向学习,建议在教育利益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小班教学等。 在浩如烟海的有关高等教育文献里,《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许不是最震撼、最新奇的一部,但他语言清晰、思维缜密地对美国高等教育过去的简洁描述,以及为重振大学精神而所做的努力,无不振聋发聩,引入深思。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说实话,读这本书我是咬着牙读完的,无论看电影还是看书,一般都不会给出如此低的评价!这是第一次!看这本书的书名《大学:过去,现在与未来》,我是希望可以看到书名所诉的内容的,但是很遗憾,完全没有看到,只看到一堆空泛无趣的内容。整本书也毫无条理性可言,看完整本书依然对大学的过去是怎样,现在是如何,未来在何方依然毫无认识,想来是作者的失败。
  •     废话连篇 没有文采的流水账,可能是翻译问题 又是中信出版社
  •     参加活动收到的赠书~
  •     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原著的问题,有些拗口,感觉标点符号没翻译好,除了逗号就句号,一个冒号都难找,造成理解困难
  •     一本不算太好的书,可能要传达的思想很高深或者什么的。但我读起来感觉散乱,呵呵,完全没弄懂
  •     在政治、商业和艺术都逐渐民主化的时代,教育的民主化也不可避免。但一方面要看到古典教育中德性培养的可贵,一方面也应意识到单纯的古典教育已经不可能再适应当今的现代需求,另外还应警惕替代贵族等级的新财富政治权贵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的新贵族化倾向。
  •     这本书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特定问题的分析和感慨,而非通识,不如韦布的《美国教育史》
  •     美国的college为例。教育资源分配,大学扩招带来的学校定位,精英化教育,种族歧视,阶层固化...从教育本身扩展到社会伦理。看起来有点杂但主题倒是挺明确的,更多的是激发思考。
  •     作者给予(美国)大学纵向、横向比较客观的一种认知评价
  •     中外大学莫衷一是。
  •     大学提供的是系统化教育,专业训练,团队训练,交流训练,合作训练
  •     可惜没找到想要的答案
  •     比数字时代的大学好点,两本是一起买的!
  •     的确只是一场演讲的内容量。庸俗化是全世界的趋势,似乎也无可避免。
  •     老的观点 用了足够的论据来解释 论证过程并不直接 间接的方式也没有拓展对问题的思考
  •     赫钦斯,卡拉克克尔,都是熟悉的名字。后悔一年在外没有蹭上牛可老师的课。也没有好好利用大学时光。
  •     无法评价好坏,只能说不对我的胃口。
  •     讲的是college,而不是university
  •     何为大学?
  •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读一下的书,作者真挚的不仅对当前美国大学,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更是针砭时弊地深刻的洞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