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编辑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49559295
作者:[美] A.司各特·伯格
页数:584页

内容概要

A.司各特·伯格 (A. Scott Berg),生于1949年,美国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1971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著有《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高德温传》、《林白传》等。
彭伦,1999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系。曾在《文汇读书 周报》担任记者,现为外国文学编辑。译有《我与兰登书屋—贝内特·瑟夫回忆录》、菲利普·罗斯作品《遗产》、《凡人》。

书籍目录

第一部
1 真材实料 005
2 天堂 013
3 出身 031
4 扩展 056
5 新居 081
6 伙伴 115
7 有个性的人 144
8 一点真诚的帮助 166
第二部
9 信心危机 195
10 良师 215
11 悲恸 237
12 两性 260
13 战胜时代 291
第三部
14 重返家园 329
15 关键时刻 351
16 信 380
17 悲伤的告别 411
18 迎着悲风 429
第四部
19 万物有时 455
20 凋零 493
21 灰黑色的肖像 517
22 投帽子 549
致谢 574

作者简介

普利策传记奖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追迹20世纪美国文学传奇“伯乐”麦克斯·珀金斯的非凡生涯。
美国出版史上,鲜有比麦克斯•珀金斯更具传奇色彩、更像谜一般的人物。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以激发作者写出其最佳作品的能力而闻名。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寻找时代新声、培养年轻作者,单枪匹马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位,掀起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并渐渐改变了“编辑”这一职业的作用。菲茨杰拉德称珀金斯为“我们共同的父亲”,海明威把《老人与海》题献给他以表对他的敬意。他是作者们“矢志不渝的朋友”,与他们共渡写作的难关,给他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创造性的意见。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珀金斯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著名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得主A. 司各特•伯格凭借大量一手资料,引人入胜地再现了珀金斯非凡的一生。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出版最炽热的中心和现场,编辑人与重要作家交往合作的细节内幕,《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天使,望故乡》等等文学杰作诞生的始末,在伯格生动精彩、充满悬念的讲述中一页页得以还原。本书是一位编辑大师扣人心弦的文学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肖像,“一部叹为观止的文化史力作”(《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2016年,改编影片《天才》(Genius)上映,由科林•费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主演,入围柏林电影节。中文版封面使用精美剧照,获电影片方正式授权,精装典藏。
媒体推荐:
★“伯格的整个叙述是一流的——充满了幽默与情感。麦克斯会在第一时间出版它。”——《新闻周刊》(Newsweek)
★“一部令人愉快的传记,有大量文学圈内的秘闻轶事。对于写作者和编辑们来说,本书是一个蕴藏真知灼见的富矿。”——《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才气横溢,充满智性,做了不可思议的研究……一部足以向传主致敬之作。”——《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A. 司各特•伯格的《天才的编辑》……让人纳闷为何此前无人想到写这么一本书!在这部传记的诸多优点之中,其一是珀金斯终于从那片灰影中现身了……无数细节充实了这个传奇。”——《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很遗憾珀金斯不能亲眼看到他自己传记手稿,他乐于寻找富有潜力的年轻作者,而伯格是那个小群体的其中一员……虽然珀金斯会为这样的关注觉得尴尬,但伯格的致敬之作必会令他触动。”——《时代周刊》(Time)
★“关于麦克斯•珀金斯我们所能读到的最全面的作品。非凡、生动的肖像。”——《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伯格将固执专一的热情投入到他心甘情愿的工作中……这一努力的结晶,是一部丰富全面,但决不令人感到乏味的大部头……本书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著名评论家,乔纳森•亚德利(Jonathan Yardley)
★“为这位召集起美国人最爱的文艺帮派的幕后英雄描绘了非凡、动人的画像。这个帮派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和他们的朋友们。”——著名作家,拉塞尔•贝克(Russell Baker)


 天才的编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2015年8月2日东方早报“珀金斯的成就之所以无法复制,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如今高度产业化的出版界已经不可能再找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艺氛围。那些年,好作家和好编辑之间更少精确的测算,更多随性的发挥,在规模庞大、分工精细的流水线出现之前,还残留着一点手工作坊式的温暖。”——黄昱宁就像所有水准线以上的传记一样,《天才的编辑》也把传主麦克斯·珀金斯从编辑行业的神还原成了人。所以,如果能打乱这本将近六百页的作品的叙事顺序,我更愿意从珀金斯的一个不太成功的案例谈起。厄斯金·考德威尔进入珀金斯视野时尚且籍籍无名,经过一番可以想象的投稿 / 退稿回合之后,终于有两个短篇被珀金斯所在的斯克里伯纳出版社旗下的同名杂志录用。在考德威尔的自述中,珀金斯当时给他开的条件远远超出了一个新作者的期望,他们的对话简直类似于一段颇具反转效果的情景剧台词:“二加五十?我不知道。我还以为可以拿得比这多一点。”“你那么想?那三加五十应该没得说了吧。我们为这两个短篇能付的最多也就这点了,我们得考虑成本。”“那就这么着吧。我还以为两篇加起来总会比三块五多一点。”“三块五?哦,不!我一定是让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三百五十元。”但紧接着情景剧就开始走味:主旋律是考德威尔在斯克里伯纳出版社的单行本《美国的土地》和《烟草路》的销售版税甚至不足以达到他拿走的预付金,聊作和声的是评论界教人难堪的沉默。珀金斯只好婉拒了考德威尔的第三部小说,退稿信写得不无哀怨:“……令人沮丧的销售促使出版社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现实态度打量这部书稿,简直没法跟那些纯粹以销售数据说话、只重实际的人争论。无法向你形容我遗憾的心情。”压垮考德威尔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经纪人把他引荐给维京出版社时走进了一家合意的餐馆,对方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不用考虑价格”。考德威尔的眼前不禁浮现出珀金斯唯一请过他的那顿饭:小店,花生,黄油,果酱三明治和一杯橙汁,还有珀金斯那句一点也不好笑的笑话:“在佛蒙特,男人消瘦而饥饿的面容是倍受尊敬的。”于是,怀着对珀金斯的“帮助和忠告”的无限留恋,考德威尔蝉过别枝。新东家接盘的时机刚刚好:在此后的七年中,根据《烟草路》改编的戏剧创下了百老汇的演出纪录,考德威尔的事业从此蒸蒸日上,但他再也没有在斯克里伯纳出书。珀金斯得罪或错失的作家当然不止这一个,原因五花八门。舍伍德·安德森在创作巅峰期过后开始在斯克里伯纳出书,他寄希望于依靠珀金斯重回大师行列,熬到第七年终于大失所望。“你的确对你的一些别的作者显示了巨大的兴趣”,他留下这样伤心的句子,随即绝尘而去,转投别社几个月之后死于腹膜炎。还有一个微妙的例子是福克纳:珀金斯至少有两次将他收罗帐下的机会,最终放弃行动的理由只有一条——怕海明威妒忌。彼时的珀金斯已经是行业传奇,马尔科姆·考利发在《纽约客》上的那篇人物特写《矢志不渝的朋友》将他推上了个人声誉的顶峰——即便如此,他仍然必须在文学生态圈里费心周旋,外圈是口味莫测的读者、难以取悦的评论家和在食物链上毗邻的文学经纪人,内圈是出版社里“纯粹以销售数据说话、只重实际的人”,核心则是编辑与作家在技术与情感上的双重对弈。初衷都是要把这盘棋下到天荒地老的,但中途掀桌走人、谈钱伤感情或者谈感情伤钱的变故也在所难免。只不过,关乎文学,事情就会变得更戏剧化一点。奠定珀金斯编辑生涯的三局棋构成了《天才的编辑》的主体,对手分别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以及托马斯·沃尔夫,每一个都贴得上大众心目中的“天才”标签:成名够传奇,才华够横溢,起伏够跌宕,辞世够扼腕。这也是这部传记的可读性大大超过期望值的原因——沿着珀金斯的目光,我们窥视了天才们最放松也最任性的时光,发现他们有时候比自己笔下的人物更脆弱。珀金斯对菲茨杰拉德的一席话曾经被反复引用:“不要一味听从我的判断。假如我的判断真的让你在关键之处听从了我,我会感到羞耻,因为一个作家,无论如何,必须说出自己的声音。”但他们之间的通信可以证明,在写作过程中,恰恰是在好几个“关键之处”,珀金斯的判断照亮了菲茨杰拉德艰难跋涉的夜路。现在几乎所有读者都对他如何聚敛巨大财富而困惑不解,觉得应该得到解释,当然,给出一个明确、清晰的答案是愚蠢的。你也许可以在这儿那儿插入某些短语,可能的话,安排一些各种各样的事件,轻轻带几笔,暗示他正积极从事某些神秘的事情。你写了他去接电话,何不让他在酒会上与政界、赌场、体坛或随便什么行当的神秘要人商谈的时候,被人看见一两回呢。可能我是在乱出主意,不过这种实话也许有助于你明白我的意思。在那么长的故事篇幅中完全缺乏解释——或者不说解释,而是某种解释的暗示——我认为是一种不足。他究竟是干什么的,答案即使能说,也不能清清楚楚地说出来。无论他是被别人利用的无辜者,还是他卷入到何种程度,都不应该解释。但假如只是隐约勾勒出他某种生意活动的轮廓,倒是可以增加故事中这一部分的真实性。他自称毕业于牛津、当过兵之类的说法,我以为你在实际的叙述过程中会设法逐步让读者知道真相。在引用这段话时我不舍得删去一个字。这已经超越了编辑的职业标准,完全可以载入文学史,成为阐述小说现代性的范本。在这个案例中,编辑敏锐的文字嗅觉以及他在琐碎日常工作中练就的实际操作能力,足以让很多凌虚蹈空的文学教授汗颜。末了,在预见了这部作品的巨大潜力之余(“而所有这些,以及整个悲剧性的情节,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在文学上都有一席之地,借助T. J. 埃克尔堡之力,以及他投向天空、大海,或者城市的那不经意的一瞥,你已赋予了一种永恒之感”),珀金斯又退回一个编辑的位置安守本分:“我不知如何改进,但我相信你总有办法解决的,在这里我只想说,我认为它需要加点什么内容来控制节奏和连贯性。”比起多年后以近乎专制的态度“塑造”并伤害了卡佛的著名编辑戈登·利什来,珀金斯的进退有度几乎像一个奇迹。从最后的成品看,作者不仅心甘情愿地采纳了编辑的每一条建议,而且把他俩本来都觉得“松松垮垮”的第六章和第七章加固成全书节奏最紧凑、推进速度最坚决的段落。结构封顶之后,在菲茨杰拉德选择困难症发作时,珀金斯又跟泽尔达一起帮助他在一堆拗口的标题中一锤定音:这个“堪称奇迹”(珀金斯语)的中篇小说定名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此后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故事,菲茨杰拉德踩着和盖茨比相仿的节奏飞升、坠落,珀金斯则一直隔着不远不近的距离欣喜或担忧。担忧渐渐超过了欣喜,珀金斯通过出版社预支稿费和自掏腰包借钱给菲氏的次数也渐渐超过了他进出其豪宅参加派对的次数。珀金斯曾经写信给朋友,说他垫钱是“因为出版社已经没有经济上的正当理由可以继续借钱给他。我想让他能够专心写作,避开好莱坞以及诸如此类花天酒地的生活”。海明威同样需要珀金斯在创作与经济上给予长期关注,但这位自认为比菲茨杰拉德“硬汉”一百倍的天才当然会自创一套麻烦,等待珀金斯替他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为了海明威,羞涩古板的珀金斯(他表达最强烈的情绪的字眼是“上帝呀”)被迫到老板那里去讨论他小说中的那些粗话该怎么处理。珀金斯实在羞于启齿,于是老板只能发话:“那就写下来吧。”珀金斯只好写下来。老板一瞥便笺簿,摇着头说:“麦克斯,如果海明威听说你连那个词都写不出手,他会怎么看你?”珀金斯很快发现,这一类麻烦成了连续剧。他得耗费好一番口舌,才能说服海明威处理《死在午后》里的“四字词”——即根据大多数州的法规,把四个字母中的两个字母空出来。他甚至得耗费更多的口舌,才获准在《非洲的青山》的校样上,改掉海明威以“母狗”代称格特鲁德·斯泰因的段落。海明威最后只同意把“母狗”都改成female——你可以译成“女的”,也能译成“母的”;既足以使斯泰因暴跳如雷,也能让珀金斯勉强满意。偶尔,当海明威的阳刚指数亟需自我确认时,珀金斯的办公室还得充当战场。他旗下的另一位作者麦克斯·伊斯特曼写过一篇评论海明威的文章,断言其“对自己是个大个子男人这一点还缺乏笃定的自信”,文字风格“堪比在胸口上贴假胸毛”,这段话被海明威直接翻译成了对其性能力的恶毒攻击。可想而知,当他俩在珀金斯办公室巧遇时,一场动作戏便如箭在弦上。海明威先亮出“毛茸茸的胸膛”,然后“笑嘻嘻地上前伸手解开伊斯特曼的衬衫扣子,露出他那光秃秃的、如男人秃顶的胸膛”。为了化解危机,珀金斯甚至也准备解开自己的衬衫,把剧情往自己身上引。然而,来不及了,海明威开始质问,进而朗读那些引发冲突的句子。珀金斯再度试图扑火,自告奋勇把书念下去,但海明威抢过书扔向伊斯特曼,两人终于成功地扭打在一起。不过,若论珀金斯投入的情感强度,则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这两个案例加在一起也比不上托马斯·沃尔夫。沃尔夫下笔千言,砖头厚的稿子砸到各出版社无人敢接,珀金斯就捡起来一句一句推敲。每次沃尔夫指出他自己愿意删掉的段落,珀金斯反而作势要阻止他:“不,你必须一字不动地保留——这段描写太棒了。”珀金斯就是有这样的本事,从作者血肉间长出的文字会迅速在他身上扎下根,进而长出枝叶来。他习惯于把困难的问题留到最后,有了前面那些感同身受的铺垫,像“缺乏真正的结构”这样的评语就更容易被作者接受。最后,沃尔夫非但没有因为大篇幅删节的建议而沮丧,反而觉得空前的轻松。“在我记忆中,”他说,“这还是第一次有人这么具体地告诉我,我写的东西还值那么几个钱。”这一改就足足删去了九万个词,在别处屡遭冷遇的稿子《啊,失去的》成了现象级畅销书《天使,望故乡》,同时,却也种下了多年之后两人渐生嫌隙的祸根:1936年,沃尔夫的宿敌——评论家德·沃托以沃尔夫曾在第二部小说《时间与河流》中向珀金斯致谢(修改的规模与第一部不相上下)为论据,得出了刻薄的结论:“这本书所体现出的组织能力、批判智慧,并不出自艺术家的内心,也不出自他对作品形式和完美的感受,而是出自出版社的办公室。”两人之间所有的积怨都被这条离间计点燃了。这些积怨既有编务琐事中产生的分歧,也有沃尔夫出于作家本能的窥私癖——他总是把珀金斯透露给他的办公室八卦写进小说里。但究其实质,这是任何一对亲密到他们这种程度的人都可能爆发的危机。当珀金斯的太太和沃尔夫的情人艾琳(说到他和艾琳死去活来、纠缠一生的姐弟恋,则又是一个很长的狗血故事)都在抱怨他俩的友情占去了彼此太多的时间时,当沃尔夫在作品中把珀金斯比喻成“狐狸”时(“狡猾的狐狸,你的狡猾是多么单纯,你的单纯又是多么狡猾……你为人公正,眼光犀利……高尚……单纯——但是从来没有在讨价还价中吃过亏!”),这一对“天作之合”就离分手不远了。可想而知,今年好莱坞将《天才的编辑》改编成电影,动用科林·费斯和裘德·洛这样的大卡司,看中的也正是这个爱恨交缠、有多重解读空间的故事——更何况,它还有一个催人泪下的结局:三十八岁的沃尔夫死于脑结核,临终前给已经交恶的珀金斯写信,缅怀往日时光,声言友情不渝:“我永远都会记得三年前你我在船上相见,然后我们登上高楼楼顶,感受下面这座城市和生活的所有奇特、荣耀和力量。”珀金斯的成就之所以无法复制,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如今高度产业化的出版界已经不可能再找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艺氛围。那些年,好作家和好编辑之间更少精确的测算,更多随性的发挥,在规模庞大、分工精细的流水线出现之前,还残留着一点手工作坊式的温暖。那些年,珀金斯和沃尔夫站在高楼上壮怀激烈,海明威发电报宣告他终于想出了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结局——“桥被炸毁”,菲茨杰拉德醉醺醺地说我是一个好蛋你也是一个好蛋,然后开车载着珀金斯一头扎进池塘里。这是珀金斯最爱跟别人讲的笑话,每讲一次,那个池塘的面积便在“狐狸”的描述中被扩大一次。或许可以这样说,所谓“天才的编辑”,乃是个人与时代的相互成全。归根结底,狐狸究竟是怎样的人?楼顶上的狐狸,池塘里的狐狸,办公室里的狐狸,哪个才是真正的珀金斯?通过这本传记,其实你很难得到特别明确的答案,因为在大部分故事中,他总是自觉充当那个更低调更克制的配角,他习惯于被天才的光辉照耀得面目模糊。我们只知道,在某些方面,珀金斯好像并不适合这个职业。他拼写很差,标点乱用,阅读“慢得像头牛”,但是“他对待文学就像对待生死”。他并不跟所有作家都搭调,最吸引他的,总是那类璀璨夺目却洋溢着悲剧色彩的天才——或许正因为如此,他跟他的天才都难逃英年早逝的厄运。他固执,拘谨,周期性抑郁。他跟太太的关系从中规中矩到渐趋淡漠,一共生养了五个女儿,还有一个终生默契却不越雷池的女性朋友伊丽莎白·莱蒙。尽管相貌英俊,很容易引起女性的注意,珀金斯却不太擅长与女作家合作,而且终其一生,他对待女性的态度总是自相矛盾,对她们既思慕又厌弃。独处时,他似乎是个十分乏味的人,每天的作息时间雷打不动,走同样的通勤路线,吃同样的午餐。他的热情有一多半都倾注在写给作者的信里,书信的见识与文采在圈里传为美谈。有人忍不住问他:“你自己为何不写作?我觉得你的写作水平会远高于现在大多数写作者。”沉思好几天以后,珀金斯才缓缓作答:“因为我是编辑。”
  •     一个初中生看《天才的编辑》的思考首先,我想感谢A·司各特·伯格先生,写出这本令人拍案叫绝的传记。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文章,那篇文章的描述使我心动。说来惭愧,把《天才的编辑》列上书单后,就被对于学生党来说,相对高昂的价格减退了部分热情,直到在图书馆中发现它。所以,当我阅读此书的时候是爱不释手的,简直像一只狗熊抱着蜂蜜罐,原谅我这奇怪的比喻。麦克斯•珀金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十分“圣母”的编辑。当然,这个“圣母”不是贬义词,我认为它是做编辑这一行相当重要的特质。我想,这源自于他小时候的玩伴汤姆•麦克莱利溺水时,他那先是挣脱,再又犹豫不决的搭救。用他自己的话说,“出自本能的粗心、不负责任和怯懦”,这极大地促成了他“绝不逃避任何责任”的信条。一旦因为他的失误给事情带来一个坏的结果,那么麦克斯的负罪感将会是多么强烈啊!书中的一个片段的描写使我印象极其深刻,说是每次麦克斯坐火车去上班,他总要捧着一大堆书稿在阅读,车厢里的人想和他攀谈,却又怕破坏某个作者的远大前程而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们不难想象麦克斯阅读书稿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这无疑是成为一代伟大编辑的条件。麦克斯对作者的照顾,是阅读本书的人有目共睹的。想想吧,每次菲茨杰拉德缺钱的时候是谁给他寄去支票解决燃眉之急的?每次部分作家试图放弃写作,是谁给予他们鼓励?有的作家生病,或者是“身心疲惫”时,是谁一直关心并支持着他们?同时,麦克斯也坚持着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才疏学浅的我,之前以为编辑干的活就是不断地修改,而麦克斯使我认识到编辑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引导,给出创造性的建议。他曾向罗林斯夫人指出“关于一个男孩和他在灌木丛林地带生活的书,正是我们想要的……”。汤姆•沃尔夫在书中给我呈现的形象是一头趴在冰箱上写作的“大象”,工作极其勤奋,珀金斯形容他为“懒惰的反义词”。如此工作造成作品的数量巨大,我想,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啃下巨著不太容易吧。编辑汤姆的作品,麦克斯常常为了删除一小段就得跟他争论上半天。而汤姆又是个固执的人,这为他们后来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一般来说,作家们往往异常敏感,并且充满了孩子气的幼稚,这使他们比普通人更能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与美。然而,他们也很可能因为某一句话大动肝火,甚至为一些不友善的批评而放弃写作。这时,麦克斯不得不像哄女友一样出来收拾局面,鼓励这些作家们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他偶尔还得涉及到作家的感情生活,即使他并不想那么做。就算是他希望作家进行修改,也必须根据不同人的脾气、性格,从而谨慎、委婉的提出自己的建议,生怕触及到雷区。我认为,他一直小心翼翼地呵护那些作家,如同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既能看到父亲对孩子的鼓励、引导,又能看到母亲对孩子感情上的耐心疏导。或许,这所有麦克斯•珀金斯身上体现出来的特质——包容、谨慎、有耐心、责任感强、有同理心以及观察敏锐,造就了“天才的编辑”,也造就了一个时代。
  •     P108 于是独自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那些晚上,麦克斯给她们朗读文学作品,读的最多的是《战争与和平》里的片段。读到关键战役处,他就拿火柴杆向聚精会神的女孩们掩饰俄法军队如何排兵布阵的。他认为,所有的女儿都应该熟知这部小说。他曾对佩吉写到:“因为在那个故事礼物,有一个有史以来除了哈姆雷特之外,被刻画得最好的人物,那就是安德烈公爵。我希望你们每个人物,嫁人就要嫁安德烈公爵这样子的人--即使他有点高傲和急躁。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2016年的最后一本。从许多天才开始闪光一直读到他们英年早逝。
  •     尽管年少成名的人 ,或许一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但这么个风度修养的传奇编辑,一生基本上串起了一整个花枝招展的美国文学时代。无一重笔的死亡片段,像过山车轻轻抛起瞬间落下的失重感。像铂金斯习惯性的翻到最后一页,猛地敲击一下琴键,结束。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     四点五星,终于读完很有启发。就如书的最后伊丽莎白说的一样:“我知道有些人被视为力量的支柱,喜欢被人依靠。但麦克斯是把力量输送给别人,使他们自立。”莱蒙果然是珀金斯的灵魂伴侣,因为这句话完整准确的总结了我对全书,对珀金斯的人生的全部看法。(但书中仍有不少错字或排版问题,编辑真是一个太辛苦又太不讨好的职业诶)
  •     这本书早早买来,竟然因为厚度合适被我拿来撑包包放在衣橱里。等再次拿出来,真正翻来,一下子就沉进去了,心怦怦跳,再也无法摆脱。今天下午在楼下健身房对着窗晒太阳时候看完了,完美地结束。
  •     想了想还是给了五星。今晚就写书评。
  •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其实我对人物传记一直提不起兴趣,因为总是先入为主的认为人物传记是很枯燥乏味的,遇见这本书也是机缘巧合,并且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自己本身是传媒专业的学生,对编辑有着很深的向往,而这本书将极富有人格魅力的麦克斯带到了我的面前,看这本书的时候落泪了很多次,被麦克斯与作家之间的感情所感动,也为他作为资本主义出版社的一员而拒绝好的作者时的惋惜和无奈感到惆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脑子里一直在脑补麦克斯生活工作的种种画面,然而这马上就要成为现实了,因为就要上映的电影《天才捕手》正是讲述了麦克斯与他花费时间最多,感情也许是最深的作者沃尔夫的故事。没有人是完美的,但麦克斯在追求完美的同时做到了工作上的完美。
  •     第一版封面设计好太多。
  •     埋头三天看完,书中出现大量熟知的作家,没有这本书,谁会知道他们背后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编辑!45万字啊,Max的死只用最后几页带过,从此,一个文学时代过去了。
  •     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一些我们所熟知的著名作家,看到他们在生活中的最本真的样子,以及在他们良好的声誉背后有一个人,他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事业上的伙伴,在工作和生活当中都给予了作者极大帮助的编辑。编辑和作者之间的故事曾真实的发生过,并且比电影中还要精彩很多,值得期待。
  •     最近被这本厚厚的书迷住了。一个传奇编辑的一生,串起了一个花枝招展的文学时代。同时也从侧面重申了一个真理——年少成名的人,一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嚯嚯嚯哈!
  •     “于是他漂泊在冷漠的人群中 成为暗影中的光 是一点光斑 落上阴郁的颜色 也是个精灵 追求真理 却像'传道者'一样兴叹”收益颇丰 感谢感谢
  •     专业八菲兹杰拉德的卦二十年……
  •     本月打卡。是珀金斯的个人传记,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出版史和文学史。侧重明显,以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和托马斯·沃尔夫为绝对核心,其余作者均为浮光掠影。在名人八卦与时代剪影的映衬下,描摹出珀金斯的精准肖像与人格。任何行业都应有自己的职业偶像,珀金斯从编辑的幕后走出来,为后世从业者树立了“标准”和“专注”两面大旗,他的成就固然有赖于时代,但谁又能说,那个时代的荣光不得力于他的卓著贡献。
  •     给我一块铁砧
  •     凌晨1:30分,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读完一部传记。书的厚度与麦克斯的一生相呼应,刚见到时只在意书本本身,读过以后方觉其中厚重。麦克斯像一座山,静静的立在那儿,作家们转啊转,轮番从他身边走过,他们贪恋山的庇护,也抱怨因为山而望不到对面的海。是否有人会想,山这辈子也一直在等待海的拥抱。
  •     多久没啃过这么厚的书了?好看得欲罢不能。我想我会一直记得它。记得书中那些动人的瞬间,记得17年春天那个神奇的夜晚,记得和我一起阅读一起分享的那个人。
  •     love Max Perkins. Write drunk, edit sober. Perkins is sobriety it self. Lemmon has to be unobtainable to maintain the frank humble yet unreal fantasy of a figure of perfection. That keeps Perkins away from the unbearable everyday life and it's frustrations. Last stages of each design must follow how he edits.
  •     “对于生活本身的疲惫,盘尼西林证明是无能为力的”,在最后的四十页的时候陷入悲伤和焦虑中,一个多么迷人可靠的人啊。而且,再去看海明威的那些片段,忍俊不禁之余想起以前读过的唯一一部作品—《老人与海》,好像也变了样子。
  •     我不仅因为这本书而重新了解了编辑的工作职责、美国几位重要作家的写作幕后,也从一个作者的角度了解了如何更好的写作,当然也从一个凡人的角度了解了如何才能过不畏惧死亡的一生:有一个能说知心话的灵魂伴侣,找一份热爱到死的工作,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勇往直前…
  •     克制反而获得更多…
  •     推荐给有文字情结的读者们。一本传记书,同时记录铂金斯与那么多作家的故事难度实在高,且叙述文字朴实简单,引人入胜。只是越往后看,大概由于篇幅长,加上“情节”也都大同小异便逐渐失去一开始的阅读兴趣。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作家们的使命是写书以唤醒大众的思考;编辑们的使命是发现伟大的书将之公诸于众。Perkins的一生完美诠释了编辑应具备的两种与众不同的品质:1、能透过一本书的缺点,看到他的不凡之处;2、任凭遇到多少挫折,也应不屈不饶地坚持工作,挖掘这本书的潜力。他像一面旗帜,飘扬在那个文學的黄金时代里。看罢全书,几度落泪几度心酸;个中滋味,唯自己知晓!
  •     比电影好太多
  •     令人向往的人生经历
  •     粗略翻看了下
  •     好看
  •     资料非常详实,作者文笔很好,能够帮助读者了解这个伟大的编辑以及他和几位传奇作家的关系
  •     对于腼腆富有才华的人,总是有说不出的好感。
  •     看八卦,学习编辑思维。真是寓教于乐。
  •     感人至深。难以想象作者以多大的毅力处理这么繁杂的一手材料的。
  •     上一回读六百页的大部头是宫部美雪的推理小说。读的过程一路惊叹,最后一章戛然而止,留下无限感叹。这位编辑不吝于将自己的生命与众多他认为(事实也是)极富才华的作家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又极为有耐心和同情心。他本人的故事就够写一本小说的。
  •     这本书在包里塞了半个月,终于读完了。也太多话想摘录下来。20170413读完
  •     这本书读的奇慢无比,电影果然只摘取了一部分,甚至时间线和具体细节上还是有出入。有点纠结的是,为什么同一个段落人名要变来变去,一会儿司各特一会儿菲茨杰拉德,一会儿海明威一会儿欧内斯特(
  •     翻完第三章了 但我并不在乎你的家学渊源啊 也记不住成串的名字 再不打点鸡血就要扔掉了
  •     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 Perkins真是天才啊
  •     继《吴敬琏传》之后,这应该是我读的第二本人物传记。作者对麦克斯一生作了详细又并不琐碎的回顾,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好编辑,麦克斯是独特的——他充分参与到作者的人生中,不只在作品上,他还给他们的人生提出建议,借他们钱,替他们的生活想办法解决问题……很难有别的编辑能够复制麦克斯的编辑人生。读完这本书,也同时熟悉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等几位原本感觉距离很遥远的伟大作者,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实际并不普通,他们都是作为普通人的我很难理解的充满感性与冲动的艺术家,他们的激情、情绪、爆发与难以自控,可能恰恰是作品灵感的源泉,而麦克斯正是能完全理解这一点并给予他们充足理解与支持的人。
  •     你们这些嗷嗷待哺的文学巨匠们,可让奶妈编辑珀金斯省点儿心吧!
  •     好传记 不罗嗦也不轻浮。用一生经历的文学盛宴 菲茨杰拉德还真让人感慨。以及觉得该读战争与和平了。
  •     “一位杰出的编辑,一个勇敢、诚实的人…一个无畏、坚定的朋友”这本书流畅且引人入胜,结尾的戛然而止也是恰到好处。以后看经典作品或是喜欢的文学作品时,非常有必要去了解下作品的背景,感受会不一样啊!P.S.我说这书封面能不换嘛
  •     因为不太读得动传记类,所以内心打了三星半。珀金斯负责的作者里,读得最全的是推理小说家S•S•范达因。沃尔夫和珀金斯的故事虽在书中有着相当篇幅,却远未如电影Genius中那般占据全局。菲茨吉拉德和海明威也占了很多篇幅且贯穿全书。对于习惯于虚构作品的心智而言,传记类作品就如真实的人生,捱过漫长的烦闷情节之后,偶尔瞥见洞察人性的几颗如珠妙语。
  •     第三壺法壓咖啡喝過,讀完。隨手記下麥克斯. 珀金斯為天才作者們出版的書名:司格特. 菲次傑拉德《人間天堂》《美與孽》《爵士時代的故事》《了不起的蓋芡比》《所有憂傷的年輕人》《夜色溫柔》⋯⋯歐內斯特. 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死在午後》《喪鐘為誰而鳴》⋯⋯托馬斯. 沃爾夫《天使,望故鄉》《時間與河流》《網與石》《你不能再回家》⋯⋯讀不完啊!
  •     这本书不光展现了 “作”(死)家和他们的“家长”那些传奇小说的故事,更是把一整个写书、改书、出书、拿到稿酬之后的过程全部展开来了 好的编辑能创造价值,决定了当时的社会得到了什么样的文化。很多次被当时的那种交流方式打动-- 不止的通信,纽约街头的散步,相约看海龟,让人激动的出版日。。 也被作家们的小细节触动-- 站着把稿纸铺在冰箱上写作的沃尔夫、脾气坏透了的海明威、还有试图把周围每个人都写进小说的菲茨杰拉德。。。帕金斯和沃尔夫的友谊令人惊讶,“我满心期待你捧着两三英尺厚的书稿走来的那一天”,得此良师益友,不抱憾了。
  •     珀金斯偏爱的作家,都是个人传奇式的作家。汲取生命的经验和能量,拆骨化血,固定在纸上。这些作家都痛苦不堪,冀望写作为拯救。生命带有悲剧性。也就是我们定义的,写作的天才。
  •     围绕挖掘出天才作家的编辑珀金斯的一生,讲述了相当有代表性的20世纪前半美国文坛轶事。再看旁边书架上的菲茨杰拉德,好感慨。最有意思的部分还是海明威。
  •     跟电影完全不一样!!
  •     酣畅淋漓的大部头传记巨制,捧在手上就停不下来。诸多作者的形象栩栩如生,简直又包含了另外三名作者的传记侧写。致以编辑最崇高的敬意!
  •     要给这本传记的中文译者点赞,翻译得不错。作者迅速从珀金斯的职业开端写起,再以衰老和去世迅速结束,讲述他和三个大作货和一群小作货的往事。文章中后从托马斯-沃尔夫去世开始,竟开启了一种红楼式相继凋零的悲郁,果然印证了一个规律:世界万物,悲欢离合的成分各自不同,但“兴衰”的秩序却始终如一(来自于我自己曾讲的一句话)。
  •     总有一个天才编辑和他的作家儿子的错觉。菲斯杰拉德是总是还债的小儿子,海明威是粗线条能干的大儿子,沃尔夫是忧郁早逝的老二。还有像安德森一样的离开父亲的“私生子”……
  •     作者背后的手。感叹于其如此睿智与儒雅。
  •     看到书里照片,我立刻喜欢上了他的面相,我觉得他是个好人。通过阅读,我最爱中年时他的气质,很有魅力。不禁让我想象做他作者是有多幸福。他的修养耐心风度,无不让人着迷。仅这一点,这本传记是成功的,主人公的吸引力超过了那些著名的作者。阅读过程是快乐的,我都不愿结束。他生了五个女儿,渴望儿子而不得,于是那些任性的作者,通通成了他血缘外的儿子,对他们无尽宠爱。他太爱文学了,也太爱编辑这一事业了,发现一个天才作者并发展他们取得成功,对他来说胜过其他所有快感,他因而有写作才华而克制不去写作,也因此积劳成疾,年纪大了后变得孤僻刻薄。逻辑性强,专一,内心强大,造就出神助攻手,造福了无数作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