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之龙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302386730
作者:马之恒
页数:218页

内容概要

马之恒,1986年生于北京牛街,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北京科技报资深记者。
2003年读高三时开始尝试科幻创作,大学及参加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幻创作、研究及科技史等方面的科普写作,《歧路之龙》为首部长篇科幻小说作品。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征服之路
第二章血色黎明
第三章历史记录
第四章物竞天择
第五章洗礼之夜
第六章禁秘之书
第七章身陷囹圄
第八章禁锢监狱
第九章金海之下
第十章刺客程序
第十一章逃出生天
第十二章龙的传人
第十三章核火炼狱
第十四章清算之日
第十五章四海怒涛
尾声
后记
《歧路之龙》设定集
行了,妹子

作者简介

新兴强国布列达帝国征服了古老的龙河帝国,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土地,成为无可争议的霸主。为了彻底同化被征服的领土,布列达帝国将各地的学校都改成了“语言教习所”,意图消灭各地的语言和文化。
多年以后,布列达帝国掌握了记忆移植技术,并且发展到极高的程度。建造了覆盖全球的“通天塔”记忆移植卫星系统。然而,在这套系统启动前夕,一位供职于语言教习所的龙河雇员却意外发现,自己多年来从事的工作,以及记忆移植技术的研发过程,都蕴含着惊人的阴谋……


 歧路之龙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大家好!我是《歧路之龙》的作者马之恒。二〇〇六年夏天,我第一次英语四级考试没能过关。些许郁闷之后,我并没有立刻着手准备下一次尝试,而是开始构思一部反思中国英语教学的长篇科幻小说,也就是这部名为《歧路之龙》的作品。下面这篇文字,便是小说的后记,原题为《中国的孤独》。在正式出版的书籍中,粗话和感情过于激烈的言辞大多被删除;但在这里,您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版本。中国的孤独(《歧路之龙》后记)Shit!我知道我不该他妈的瞎扯淡,特别是在我的祖国正面临着该死的能源危机、矿产过度开采、通货膨胀、环境污染和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问题,而且我的邻居和朋友们为把子女送进某个该死的外语培训学校焦头烂额的时候。我用以上这些话作为后记的开头,因为它们是我历时数年构思和写成《歧路之龙》这部作品之后,唯一想说的话。从二〇〇六年到现在,我忍受继而享受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孤独,正如我的祖国在过去的数个世纪里享受、忍受继而重新享受的一样。为《歧路之龙》搜集素材的工作,几乎贯穿我的整个构思和写作过程。我只是个来自贫穷家庭的普通的工薪族,这意味着尽管我希望描绘一个远道而来的征服者,却不可能为创作而出国,前往那曾经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诸多苦难的国家实地探访。所以,这部作品中的绝大部分素材,来自图书馆文献、百科知识网站、北京世界公园里的建筑模型、网络电子地图、电影、动画片,乃至电脑游戏。在搜集这些素材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颇为有趣的内容。一九〇一年,当中国清朝政府与“八国联军”的成员国,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有相当多的中国人认为西班牙是英国为恐吓中国而杜撰出来的国家。在此之前六十一年,当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一些中国官员相信每一艘蒸汽明轮船里都养着牛,它们像拉磨一样牵拉某种装置以驱动明轮运转;即使是被誉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当时也认为,中英交恶的最大后果,就是英国人将因为无法得到中国茶叶而全体便秘。更早一些时候,清朝政府的理藩院设置了“俄罗斯馆”,以管理来自“属国俄罗斯”的朝贡者和客商,而平民私自与外商打交道有可能被监视居住,甚至判处徒刑……这些事例共同指向了一个事实:中国曾有过一段漫长的颇为孤独的岁月,而且它非常享受这种建立在愚昧、闭塞、野蛮化和轻视羞辱基础之上的孤独。在乾隆皇帝统治后期出使中国的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发现中国有一副枉自尊大的外表,却往往忽视乃至打击每个人的尊严。于是,当关注每个人,即使是普通平民的权益成为世界的主流思潮的时候,中国就走上了一条歧路。但在英国战舰上的火炮轰开中国国门,并且把全球化强加给中国的时候,中国并没有走出孤独,反而走向了孤独的另一个极端,也就是对外国人一味的忍让和顺从,甚至将其作为一种处世之道。这不免让我想起谴责小说《文明小史》里的一则故事:一个意大利探矿员到中国某县的饭店用餐,店里的伙计打碎了他自带的一个廉价的瓷茶杯。由于中国和欧洲瓷器制作工艺的差异,在中国很难找到这样的茶杯。于是,从旅店伙计、老板、保长直到县官和知府在内的一群人,都以为“打碎了景德镇也造不出来的西洋珍宝”,表现得诚惶诚恐。知府甚至下令停止武科举考试,拉上县官找这个意大利人请罪。意大利人本来对损坏一件瓷器无所谓,但看到中国官员卑躬屈膝,便借机讹诈。最终,意大利人得到了远远超过一个瓷杯价值的赔偿,而中国方面从伙计到知府都受到了严厉的处罚。这个故事有些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它无疑反映出当年一部分中国人的一种心态:对外国人的恐惧、谄媚乃至盲目和习惯性的奴颜卑膝。当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缺乏自尊和自爱的时候,便不能再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个道理,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适用。甚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新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进程的时候,我们仍然能看到这个国家自一八四〇年开始成长的自卑的影子。我们曾经毫无保留地把一些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果的全套资料拿出来,毫无保留地请外国专家品评以求认可。而这些忌惮中国崛起的人,自然会借机将我们引入歧途,乃至让我们裹足不前;而他们则在“偷艺”之后,迎头赶上。于是,我们收获了现在这样一个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以廉价地出卖劳动力和矿产勉强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但对于人口如此巨量而且不断增长的中国来说,居于产业链的低端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更激烈的竞争。在比专制时代的政治打压更为现实的生存压力之下,人的尊严的概念依旧被巧妙地消弥于无形。甚至可以说,在这一方面,我们并没有比十八世纪进步太多。举例而言,马戛尔尼的副手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记载,当年的中国百姓随时可能因为很小的过失,被清朝政府的官员,而且往往是最低级的官员下令当众鞭打或者杖责,事后还要不顾加倍的耻辱,亲吻刚刚教训过自己的那件刑具,以示谢罪和恭顺;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官场中的上下级之间,每一位官员都有可能因为皇帝的旨意或上司的命令,将自己置于士兵乃至奴才的刑具之下。而在两百多年之后的现代中国职场,为了更高的薪资,甚至仅仅是为了一份保障基本生存的工作,加在荣誉之上的侮辱便是可以被接受的。从那些该死的充满了无端质问和嘲讽的“求职”电视节目、善于磨平人的棱角的变态的招聘流程、入职培训和职场文化当中,以及“求职”这个词本身包含的不平等的语体色彩,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种社会思潮。一个这样的中国,在地球上仍然是孤独的。甚至,如同黑格尔在两个世纪前的论断所言,我们在精神方面仍然滞留于人类文明的幼年期,荣誉感还没有发达。所以,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里,仍然存在着大量不开化的和粗糙的元素,比如职场中奉行的“狼性”与“丛林法则”,以及通过酒量来决定投资额度和员工薪酬的行事规则。所有这些建立在对人的荣誉感随意践踏之上的所谓“文化”,正因为现代中国人荣誉感的普遍缺乏方才大行其道。没有荣誉感的中华民族也是孤独的,尽管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曾经在奥运会和世博会上收获了若干对奢华的开(闭)幕式的赞誉,而且这种赞誉暂时掩盖了我们面临的孤独;但只要我们的同胞当中还有人仍然必须在自己的国家里过着曲意逢迎的生活,这个国家就是令人感到孤独的,而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会是一样。孤独源于我们的自我设限。这不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自卑,而是同胞之间普遍存在的“冷暴力”,亦即被普遍接受乃至认可的冷漠和刻薄的氛围。一个看起来“文明”和“公平”的特殊的例子是,我们常常用英语水平,而非专业知识素养来评判绝大多数人的方方面面,从是否有资格升学,到是否有资格入职和晋升,乃至是否拥有适应现代社会的智慧。于是,英语等级考试和其他一些英语水平考试,比如托福和雅思,仿佛成了通向“人上人”地位的阶梯。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放下他们的专业课程,去准备各种英语考试,甚至习惯于通过六级考试之后,还要为日后找工作更有竞争力,或者争取更高的薪资而多次重考“刷分数”。于是,为脱颖而出必须具备的考试分数“水涨船高”,补习机构赚得盆满钵溢,而大量的时间和社会资源被浪费在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游戏上,尽管我们更需要时间去发展科技、文化和艺术。毫无疑问,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全新的观念,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外国人投以更多的关注,乃至以无条件地取悦他们来换取更高的经济收益;相反,我们应当关注这个社会中是否大量存在着逆向淘汰,或者说那些真正勤勤恳恳的、为社稷奉献的人,是否会得不到他们应有的权益,以至于不得不放弃操守,最终也被磨去棱角,变得奴颜卑膝。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中保持尊严、信仰和内心的宁静需要更大的成本,可是只有保留下它们的火种,我们才有可能收获一个清新的、更有希望的未来。二〇〇六年初秋,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公布之后不久,我在学校的废品回收站里看到了一张旧报纸。那上面说,一个英语培训机构或者英语夏令营,计划在中国河北省某地划出一片土地,建设一个只允许讲英语的“英语村”,违规者将被罚款二十元。这种极端的自轻自贱让我出离愤怒,以至于我在随后的几个小时里就构思好了《歧路之龙》最初的框架。这部作品的背景设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英语村”里这条荒谬规则的放大。如果《歧路之龙》里的这些荒诞的设定能让您警醒,那么我这些年的付出便有其价值了。在《歧路之龙》创作过程中,著名科幻作家凌晨女士,北京科技报社的童庆安、于彤、阮帆、范永康、秦勉等同仁,以及张巧煜(周游丝)、张博等友人,为我提供了素材和故事情节方面的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很少关注科幻领域,别说科幻,甚至科学方面的东西,我都很少关注,怎么说呢?感觉那东西太高大上,离自己太遥远,或者因为自己是个文科生,理所应当是个科学盲~~~总而言之,感觉自己像个科学白痴。无意中有朋友向自己推荐了《歧路之龙》这本书,说是认识的前辈写的,感觉很好奇,于是在当当上买了回来,那时候我在离家40分钟公交车程的地方上班,上下班坐公车无事可做,所以把书带在身上,乘公车的时候看,说实在的,看惯了文艺小说的我,没开始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对它抱多大的期望。和看其他小说一样,我先翻读了前言,而就是从前言开始,我觉得自己喜欢上了这本小说——在前言中,作者马之恒提到了自己写这本书的初衷,以及如何写成了这本书。在我的想象中,小说家可能是很神奇的物种,比如到了深夜才有灵感,比如不工作,比如秉性奇特等等,但他写这本小说的初衷,却再普通不过——现代人对于英语等外语的重视程度,超过了自己的母语。实际上,这是几乎所有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有所思考的人,都有注意到的一个问题,然而到了马之恒作者这里,这个问题的思考有了一个让人难以忽视的结果——一本科幻小说!从有感触,到思考,到成就一本科幻小说,这个过程是让人敬佩的。然而作者让我钦佩的,不仅仅是这一点,他写作的过程的“普通化”,以及他自身在理想上的行动力,更让人印象深刻——在前言中,他提到,“在大学时代,我并不是一个足够勤奋的人。直到25岁的时候,不断碎片化的时间,让我顿悟青春即将逝去。于是,在这年的秋天,我找出多年前就列好的提纲,利用上下班和外出采访的通勤时间,在手机上或者平板电脑上写下一段段故事;大约一年之后,再将它们连缀成文,又经过若干次修改,方才形成了这部小说。”这段话让尤其的让我难忘,也许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并不是一个足够勤奋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青春即将逝去,自己应该勤奋”这个道理呢?大多数人碌碌无为,懒散的度过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落寞的时候又埋怨自己,“为什么如此庸碌无为?”这个矛盾又可笑的问题,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通病,难以根治,因而我尤其的佩服作者,在自己的理想面前,始终保持热情和足够的行动力!而他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也一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他在前言中提到,“我在杭州西湖边,重庆的单轨列车上,南京,威海和石家庄的博物馆里,乃至天津的航空母舰上,用各种方式记录下一次次的灵光闪现,再将它们充实到作品的各个角落......”实际上,我是个很热爱写作的人,然而我同时也是个年轻人,是个懒人,是个不会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无计划的人,这让我感到苦恼,想写作,但是总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静不下心,看到这本书的前言之后,我忽然觉得自己很莫名其妙,为什么作者能在这些地方,记录自己的“灵光乍现”,而我却拿着大把的时间,玩手机,看韩剧,发呆?这样的状态,有什么资格谈理想呢?能接触到如此正能量,是我的荣幸,而这本书,一定会对我产生影响!然而说了这么多,关于书本身的内容我却说得很少,考虑到对于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我不能透露太多情节。但我保证,故事里那些紧凑的情节,含蓄而浪漫的爱情,丰富的机舰硬知识,意料之外的幽默和怀旧......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这是我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说,但也是这本书让作为科技盲的我喜欢上了科幻,我觉得一个人或者一个作品,能通过自己的热爱,执着和专业,去影响到一个从未涉足过该领域的人,并让其喜欢上这个领域,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如有机会,希望能亲见作者,看看写出这本小说的人,是什么样子!
  •       坦白讲,我不喜欢英语,很有一种每日被迫学习语言的奇怪感觉,所以看完本书也就很有共鸣——尤其是作者讲曾经我们在国内划了一块地只准讲英语,看得我心有戚戚焉——尽管现在英语真的很有用。  看完书,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很难说清楚,是不是有一种快感。因为书里的内容,其实大多是在讲一种语言对其他语言的侵袭与掩盖,以及被压迫的人们谋求反抗的故事——似乎在心路历程上与我很像,与真正的现实对比却又稍有些夸张了,但是大概不能掩盖它贴近真实科幻的形象吧。  总是有些盼头不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