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史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44736664
作者:[法]布封
页数:23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但凡看重初夜权的男人总是非常关注他们认为自己应该独享而且先享的所有这一切。正是这种疯狂的念头造就了女孩子童贞的真正本真。童贞是一种精神本真,是一种只存在于心灵中的纯真,但却变成了为所有男人们关注的生理目标。男人因此而形成了一些观念、习俗、礼仪、迷信,甚至还据此制订了一些审判和处罚。所有最不正当的滥施淫威,最无耻的办法,都无所不用其极。人们逼迫女子接受愚昧无知的助产婆的检查,将身体的最隐秘部位展示在心存偏见的医生眼前,全然不顾这样的做法是对贞操的一种亵渎,是对贞操的奸污而非认同,让一个女孩子被迫接受种种羞愧难当、丧失廉耻的做法,是地地道道在损害童贞。 我并不奢望能够成功地消除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所形成的荒唐可笑的偏见。人们想要相信的事你是根本改变不了的,无论这个事可能是多么虚无飘渺,是多么不合情理。不过,如同一部历史一样,人们不仅在叙述事情的经过和结果,而且还在叙述看法的来龙去脉以及主要错误的根源。因此,我认为我在《人类史》中不可能避而不谈人类为之献身的那个偶像,探究崇拜其可能的种种原因,并研究一下贞操是不是一种本真,或者它是否只是一种虚幻的崇拜对象。 法洛普、韦萨尔、迪梅尔布洛克、里奥朗、巴托兰、艾斯特、吕什以及其他一些解剖学家认为,处女膜确实存在,它应该属于女人生殖器官的一部分,而且他们还说,处女膜是肉乎乎的,但幼女时期它是极其薄的,而成年女孩的处女膜就变厚了,它位于尿道口的下面,部分地封闭着阴道口,它有一个圆形的孔,有时也呈长形,童年女孩的这个孔只有一粒豌豆粒那么大,到达青春期时,这个小孑L就变得有蚕豆那么大了。温斯洛先生认为,处女膜是一个多少有点偏圆的薄膜皱襞,或宽或窄,或厚或薄,有时呈半月形,有的女子处女膜的口较小,有的则较大。安布鲁瓦兹·帕雷、劳伦斯、赫拉夫、皮诺斯、迪奥尼斯、莫里索、帕尔凡以及其他好些同样非常著名的,与前面几位一样可信的解剖学家的看法则完全相反,认为处女膜是一种虚幻,说这一部分根本就不是女孩子身体的一部分,并对其他人把它当做确有其事的东西来谈论觉得惊诧不已。他们做过许多验证,确信这个膜是不存在的,以此来反驳对方。他们对许多各个年龄段的女孩做过解剖,进行过观察,但却并未找到这个所谓的处女膜,他们只是承认他们曾经看到过一种膜,它连接着被称之为爱神木叶状的肉阜,但是他们认为这种薄膜的存在并不是正常的。解剖学家们对这些肉阜的质量和数量意见也不一致。它们是否只是阴道的粗糙表面?它们是不是阴道的明显分隔部分?是不是处女膜的剩余部分?它们的数量有多少?青春期的女子是只有一层还是有好几层?这些问题都被提出来了,但是答案各不相同,见仁见智。 这种源自简单观察所得出的大相径庭的看法,证明男人们一心想在女人体内找到他们想象中的东西,但是,有好多位解剖学家信誓旦旦地说在他们解剖过的女孩子身上,甚至在青春期之前的女孩子身上,从未找到处女膜或肉阜,甚至与他们观点相左的解剖学家们也承认,虽然处女膜和肉阜确实是存在的,但它俩并非总是一样的,在不同的女子身上,其形状、大小和坚韧程度也不尽相同,而且,通常并没有处女膜,只有一个肉阜,有的时候,会有两个或更多的肉阜由一块薄膜聚在一起,而这块薄膜的形状却并不一样。我们从这些观察中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除了得出所谓的阴道狭窄的原因难以确定,而且即使有原因,这些原因顶多也就是可以有各种变化的暂时的结果而已。

前言

布封的《自然史》全书36卷,堪称煌煌巨制。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了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本书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中,观点最具代表性,论述最为精彩的片段,依写作的年代进行编排,希望既能浓缩《自然史》的内容,又能相对完整地呈现其结构风貌。书末收录了两篇文章:一篇是1753年布封人选法兰西学院的演说《论风格》,至今仍被看做是关于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章;另一篇是埃罗·德·塞歇尔的《拜访布封——蒙巴尔之行》,对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布封这位伟大人物的独到思想、怪诞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等,会有所助益。

名人推荐

以现代科学眼光对待物种起源问题的第一人。——达尔文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知名的启蒙作家,甚至是其后法国乃至其他国家的作家,事实上都受到了布封的影响,或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厄恩斯特•梅斯如果《自然史》的体系在不同的读者看来并不是同样地稳固,我们至少要承认这部作品是最卓越的小说之一,最优美的诗歌之一,这是哲学从来不敢想象的。——格林兄弟《自然史》的作者走的是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作为柏拉图和卢克莱修的敌手,他在这部声名如日中天的作品中,展示了最契合哲学材质的、高尚优雅的文笔,他智慧的语言就是他心灵的图绘。——达朗贝尔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以现代科学眼光对待物种起源问题的第一人。——达尔文        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知名的启蒙作家,甚至是其后法国乃至其他国家的作家,事实上都受到了布封的影响,或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厄恩斯特·梅斯        如果《自然史》的体系在不同的读者看来并不是同样地稳固,我们至少要承认这部作品是最卓越的小说之一,最优美的诗歌之一,这是哲学从来不敢想象的。——格林兄弟        《自然史》的作者走的是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作为柏拉图和卢克莱修的敌手,他在这部声名如日中天的作品中,展示了最契合哲学材质的、高尚优雅的文笔,他智慧的语言就是他心灵的图绘。——达朗贝尔

内容概要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出生于勃艮第省的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总管。1753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耗费毕生心血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完成了36卷的巨著《自然史》。这部博物志综合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反对宗教权威的臆说,用生动的语言对自然界进行了明确、详细、科学的描述与阐释,作者因此被后人誉为“与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

书籍目录

论研究与论述自然史的方法(1749年) 动物 动物与世界 动物与植物的比较(1749年) 人与动物 家畜(1753年) 野兽(1756年) 食肉动物(1758年) 论人 童年(1749年) 青春期(1749年) 割礼,阉割 童贞,婚姻 论壮年(1749年) 对人的描绘 女性之美 老年与死亡(1749年) 老年人的幸福(1777年) 人的本性(1749年) 人的感觉(1749年) 神经系统,大脑(1758年) 情绪(1753年) 快乐,痛苦;智者的幸福 梦和想象 人的双重性 人种的多样性 黑人(1749年) 野蛮人与社会(1749年) 飞虫社会(1753年) 自然状态(1758年) 前文补遗(1777年) 塔希提人(1777年) 白种黑人(1777年) 方法与理论(1749年) 一种方法 种种困难 评论 结论 一个理论 关于总的繁殖 概述 从一个种属到另一个种属 从原型到变种 马(1753年) 驴(1753年) 山羊(1755年) 鼠(1758年) 狮子(1761年) 虎(1761年) 结论(1761年) 羊、岩羚羊和其他的山羊(1764年) 从变种到“物种的亲缘关系” 猴子的归类(1766年) 论动物的退化(1766年) 各目间的差异(1770年) 种属的亲族关系(1776年) 世界史(1778年) 贝壳和獠牙 关于菊石和一些陆生动物的一些骸骨 大自然的时期 地区地质:朗格勒山脉 人类出现后,发现并改造着大自然 伊壁鸠鲁派之死(1777,1788年) 论风格 拜访布封——蒙巴尔之行 布封生平创作年表 附录:生物分类小知识

编辑推荐

《译林人文精选:自然史》编辑推荐:精彩论述地球、人类、动物等的演变史;•布封被达尔文誉为“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物种起源问题的第一人”;•著名翻译家陈筱卿倾力翻译。

作者简介

·精彩论述地球、人类、动物等的演变史
·布封被达尔文誉为“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物种起源问题的第一人”
·著名翻译家陈筱卿倾力翻译
布封的《自然史》全书36卷,堪称煌煌巨著。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本书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中观点最具代表性,论述最为精彩的片段,依写作年代进行编排,既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又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其结构风貌。
————————————————————————————————————
以现代科学眼光对待物种起源问题的第一人。——达尔文

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知名的启蒙作家,甚至是其后法国乃至其他国家的作家,事实上都受到了布封的影响,或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厄恩斯特·梅斯

如果《自然史》的体系在不同的读者看来并不是同样地稳固,我们至少要承认这部作品是最卓越的小说之一,最优美的诗歌之一,这是哲学从来不敢想象的。——格林兄弟

《自然史》的作者走的是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作为柏拉图和卢克莱修的敌手,他在这部声名如日中天的作品中,展示了最契合哲学材质的、高尚优雅的文笔,他智慧的语言就是他心灵的图绘。
——达朗贝尔


 自然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布封写道:“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险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与主人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它也和主人共欢乐: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它也精神抖擞,耀武扬威。但是它驯良不亚于勇毅,它一点儿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它的动作: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驭人的颜色,它总是按照着从主人的表情方面得来的印象而奔腾,而缓步,而止步,它的一切动作都只为了满足主人的愿望。”读了这样的文字,你想到了什么?我不仅想到了人与马的生死与共的友谊,还想到了韩非子的话——“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想到了伯乐和九方皋,想到了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想到了杜甫的诗句:“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想起了一系列充满诗意的名字:的卢、赤兔、飞黄、照夜、浮云、龙飞、喷玉等等。这真是奇妙的文字,它有真挚深厚的感情,如实地勾勒出马的性情;它有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轻轻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它还有循循善诱的魔法,逗引催生着读者的想象。  然而还不止于此,只见布封笔锋一转,又写了下面的文字:“以上所述,是一匹所有才能都已获得发展的马,是天然品质被人工改进过的马,是从小就被人养育,后来又经过训练,专为供人驱使而培养出来的马。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对这种动物的奴役或驯养已太普遍、太悠久了,以至于我们看到它们时,很少是处在自然状态中。它们在劳动中经常是披着鞍辔的;人家从来不解除它们的羁绊,纵然是在休息的时候;如果人家偶尔让它们在牧场上自由地行走,它们也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并且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就是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那些只为着摆阔绰、壮观瞻而喂养着、供奉着的马,那些不是为着装饰它们本身,却是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他于是得出了结论:“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我们不禁为马的命运喟然长叹:它的痛苦成就了人的骄傲。  这就是风格的力量,布封的观察可能已经过时,但是他的描绘亘久不变,他的文字更令人百读不厌。  布封,原名乔治·路易·勒克莱尔(Georges-Louis Leclerc),1707年生于法国勃艮第省第戎附近的蒙巴尔镇,他从小受教会学校的教育,但是上帝却在他的自然观念中没有位置。他很早就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在第戎学习法律,然后在昂热尔学习医学、数学和物理。布封在20岁的时候就先于牛顿发现了二项式定理,但是没有人相信。两年以后,他因决斗伤人而逃到了南特,在那里认识了一位英国贵族:金斯敦公爵,两人结为好友。在金斯敦的教师、博物学家辛克曼的带领下,进行了英国贵族子弟传统的欧洲行,费时近两年。  旅行归来的布封,已经成为一个眼界宏阔、胸怀广大、知识渊博、能干而且会干的人了。他在巴黎和蒙巴尔两地居住,开始了科学研究的活动。不到27岁,他就当了法兰西科学院机械部的助理研究员。他建了一个苗圃,为法国的大路提供树木。他翻译并出版了英国博物学者海尔斯的著作《植物生理与空气分析》和牛顿的《微积分术》,并写下了有价值的序文。在此期间,他除了进行森林学的研究之外,还进行鞣皮的研究,宣读了一篇《鞣皮之方法的实验》。他甚至还建立了一座炼铁厂,为国王的军队铸造大炮。1739年,他转为法兰西科学院数学部的副研究员,这一年的7月,他被任命为“王家植物园及书房”的总管,此后近五十年的工作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博物学家的崇高声誉。一方面,他倾尽全力地搜集全世界的动物、植物和矿物标本,网罗博物学界的一流人才,把一个初具规模的科研机构建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世界性博物学府;另一方面,17世纪初,人们热心于撰写有关大自然的著作,例如《自然的景象》和《昆虫史》等著作相继出版,布封决心写一部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矿物的完整的《自然史》。  1748年,布封在《学者报》上公布了写作《自然史》的计划和纲要。从1749年到1789年,他出版了总数达三十六卷的《自然史》。《自然史》的头三册包括“自然史方法论”、“地球形成概论”、“动物通史”、“人类史”和“人种演变史”。这三册书一出版,立即轰动了欧洲的学术界,很快各国都有了译本。不但科学界注意,文学界也极感兴趣,因为《自然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他有几个合作者,有些优美的篇章出自他们之手,也有许多人在通信中向他提供所需的资料,但是每一篇文章他都亲自过目、润色和修改,给予风格上的保证,然后署上他的名字。五十年间,布封呕心沥血,有的篇章写作达十八次之多,可以说,这本书是他的精心结构之作。  如果说布封的《自然史》在科学性上多少已经过时,它在文学性上却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它的风格的壮丽、典雅和雄伟,还有它的细腻而富于人性的描绘,特别是一幅幅洋溢着诗意而又细致入微的动物肖像。例如《天鹅》:“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这是天鹅,但同时又是开明君主的形象。尤其是描绘它在水上优游滑行的样子,我从未见过如此传神的笔致:“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更妙的是,他明明指出所谓“天鹅之歌”是自然史上的“一个杜撰的故事”,却又说,“我们应该原谅他们杜撰这种寓言;这种寓言真是可爱,也真是动人。其价值远在那些可悲的、枯燥的史实之上”。科学与诗,就这样融会在一起了。  1753年,布封未经申请而直接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的入院演说非常有名,被人称做《论风格》,至今仍被看做是一篇重要的有关文学理论的文章。他的名言“风格乃是人本身”,就出自这篇演说。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我不禁惊喜,我在布封先生《论风格》的箴言里发现了我们的不折不扣的艺术理论。”这个理论就是:在艺术创作中,至高无上的价值存在于个人的风格之中。  布封说:“天才就是更有耐心,我在办公室里过了五十年。”他的确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年轻的时候,凌晨两点钟从巴黎回到蒙巴尔,五点钟就有仆人把他拖起来,哪怕他发脾气,因为这是命令。他一直工作到九点钟,吃过早饭,又继续工作到下午六点钟。他从善如流,欢迎任何批评的意见,当他觉得有道理的时候,他很乐意接受并加以改正。他有一个习惯,就是高声朗读手稿,如果朗读能够不间断地进行的话,他就认为这段文章写得很好,可以继续下去。他对风格的要求是思想的准确和彼此的关联,然后才是语句的和谐。诗人与学者的结合,在他的身上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程度。难怪卢梭拜访他,亲吻他的门槛,并且说:“他有本世纪最美的文笔。”  布封是法国启蒙时期的四巨人之一,其他三位是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1777年,他的塑像矗立在王家植物园中,1788年,他在巴黎去世。据说,临终时,他还让人扶着他在植物园中走了一趟,向他五十年的心血之结晶告别。有两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为他送行。有人这样评论布封:“他把自然感变为一种哲学感,在这种哲学感里,人们一面由外表获得印象,一面还引起一种直觉,觉得有一种不可见的、永恒的力量在大自然中以不变的规则表现着,在这种哲学感里,人们看着眼前的景象就不免回想到往古,回想到那些辽远时代里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还在阅读布封的原因吧。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翻译绝对是个娘娘腔
  •     内容易懂,语句优美。印刷还可以
  •     内容挺深奥的,很难理解
  •     很好,很喜欢,全新的书本,还可以货到付款,给了我们很大的方便,赞一个
  •     用简单的文字,去描述复杂的事实。用优美的笔法,写出浩瀚的哲学
  •     三观比较吻合,阅读起来就是享受。
  •     一个毕生都保有幻想的老人,一本涉论造福后人的教典,一名严谨认真的翻译。
  •     生产厂的总产值达vcdvdvxvxvx
  •     经典图书,当闲书翻阅,感受百年前人类科学研究的历程,特别是关于自然的。
  •     翻翻即可
  •     轻松而有益
  •     虽然与现代动植物学差距有点远,但在十八世纪,能有人潜心研究标本,打下这样的基础,已经很了不起了。
  •     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哪些话被证实、哪些话被证伪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