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本土文化誌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0195495676
作者:陳冠中

内容概要

陳冠中,1952年在上海出生,香港長大,港大畢業、在波士頓大學念新聞學。曾住台北6年,現居北京。著有《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太陽膏的夢》、《什麼都沒有發生》、《半唐番城市筆記》、《香港未完成的實驗》、《波希米亞中國》(合寫)、《香港三部曲》、《我這一代香港人》等。

作者简介

陳冠中繼《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後寫成《事後─本土文化誌》,寫的還是香港人、香港事。新作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與《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成一系列。
作者說自己是在香港開蒙,想借此書追憶,到底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書開蒙了他。對於作者來說,香港最生猛的,大約在七十年代,那是香港文化脫胎換骨的時期。文化既是個多義詞,文化創意產業更是神奇、混雜的一體多面,那就是陳冠中筆下的細藝:細藝無分廟堂江湖,各自修行、各顯精彩、各領風騷,卻共譜時代精神。電影、電視、電台、音樂、報紙、雜誌、圖書、漫畫、美術、工藝、時裝、設計、收藏、廣告、建築、攝影、戲劇、戲曲、舞蹈、小說、散文、詩歌、報導、評論、學術……在這裡,作者對自己長大的小地方這麼有感情,並且有勇氣大聲喊出來: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 we like Hong Kong, that's the place for you。香港是我們的城。
作者更希望拋磚引玉,引起興趣,讓大家也寫,一起記下香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我們的集體記憶。


 事後:本土文化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周前,我采访了序言书店老板,很受触动。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他好像一直挣扎在这个社会的边缘,行走在一个小圈子里,将人生最宝贵“捞金”的七年用来开不赚钱的二手书店,并连同一系列讲座、电影放映等活动给这个社会提供用于反思的公共空间。他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者,却反对中国共产党,但同时也对香港社会和政府抱有极大的怀疑。在和他的交谈中,我慢慢了解,香港还有着这样一批怀有执念的本地改良主义者,而这皆源于其深厚的公民运动传统。大跃进后期,香港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移民潮,大批难民涌入香港。殖民地政府把他们徙置到西贡暂住。大批香港大学生组成服务队,到西贡改善这些难民的生活环境,由此开始了香港大学生社会服务的传统。1968年,香港第一个本地的环境组织“香港保护自然景物协会”成立。其会刊《协调》上写道:“我们怀疑在香港以下这些行为是否对人类有益:‘更阔的路,更多的车辆,更大的发电厂,更花俏和名贵的包装’。”只是一个环保协会的会刊,却已直言不讳。协会的主要创办人陈立乔也是基督工业委员会主席。这个有着宗教背景的机构为香港的完善做出巨大贡献。例如倡导工人法定七天带薪休假,每周一天休息、劳工安全法、解雇补偿等等。这些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的规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却需要遭到商界的强烈反对,要工人苦苦争取。劳工署长甚至说:“女工怀孕为什么要雇主负责?”除了教会组织,许多改良式进步主义组织,如社区组织协会、教育行动组等也纷纷成立。到了七十年代末,香港已经大不同。说起来,贪污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是常态,直到廉政公署的成立。关于这段历史,廉署的官网上写道:“贪污已经成为香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政府对此似乎束手无策。普罗大众对贪风猖獗已达忍无可忍的地步,愈来愈多市民就政府漠视此问题的态度公开表达他们的激愤。七十年代初期,社会上汇聚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公众人士不断向政府施压,要求采取果断行动,打击贪污。学生们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集会,抗议,和批评政府未能恰当处理贪污问题。政府终于明白到必须有所行动。”九七年中国收回的是一个改良过的新香港。“终于明白”四个字注定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重要的是,个人和组织的抗争,失败,继续抗争,以此往复,小力量终带来大变化。我们怕是很难仰仗组织了。但随着越来越多新公民的出现,相信我们也有理由期待一个改良过的新中国。参考:《本地改良主义者》,陈冠中著
  •     我不是成長於作者那個年代,也不是成長於作者那個圈子,年少時也少看號外,讀來沒有那份親切感,這是我讀事後最大的遺憾。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没有那份亲切感造成的无法理解
  •     作为XXX的左派。陈先生是真男神!
  •     一頁本土文化誌,那個七十年代,也實在描繪得太美好了吧,我猜這大抵是文化人的浪漫。
  •     慘. 書架沒位還出硬皮書.
  •     BU COM的前辈,对BU历史的介绍首先让我明白了以后不能妄自菲薄。虽然有哈佛MIT在河对岸稳霸江山,但BU并不是一个丝毫没有个性没有历史的完全被比下去的“另一所高校”而已。再说这书,读完了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读的人这么少。全书几十篇短文,作者通过自己生平介绍了熟知的一些香港黄金年代。除了BU COM这个碰巧的交集,书中只有一篇我在读时能真切的对内容有回应,那篇谈的是动画长片,文革前的中国动画曾经辉煌过并引领出了日后的日本漫画元老,列举的动画长短片是我们这代人都耳熟能详的作品,有自己主观的体会做支持去理解,这篇的内容立刻跃然纸上。而其它篇,就仿佛给90后看那些80后的回忆帖,也许80后个个唏嘘不已激动难耐,但是给外面的人看,也只能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写的轻松也思路清晰,可惜这书不是写给我们看的
  •     不了解香港文化的发展细节,看的不甚了了
  •     為香港寫書立傳
  •     看了些陳冠中的小說、研究論著、散文和這些專欄文章,覺得作者還是比較適合做媒體人/文化人。至少在這樣的身份下寫出來的文章更讓人覺得舒服和游刃有餘。
  •     I'll never forget the song that I heard when I was a kid... "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 we like Hong Kong, that's the place for you..."
  •     有点意思
  •     怎麼說呢 來晚了
  •     2009/08/26 @ home
  •     裸命,13年7月14-15日
  •     我不是成長於作者那個年代,也不是成長於作者那個圈子,年少時也少看號外,讀來沒有那份親切感,這是我讀事後最大的遺憾。
  •     以為自己在看七十年代回憶錄,像是典雅版的娛樂影視評論和名人大事紀錄。不是不好看,但比起《我這一代香港人》便遜色了一截。
  •     第一本港版书是他的盛事
  •     除了开头几篇有意思,后面的都不给力。
  •     說的都不大熟悉, 可是都是香港文化的根源喔。
  •     好羡慕他們的嘻皮時代
  •     了解香港文化的好闲书
  •     無感、疲乏、疏離、遙遠,一個舞會過後的密室。那種中產與'知識份子'味更是窒息死人。所謂的光榮年代如數家珍,在我可來只是崩壞的鋪墊、後九七腐敗和壓迫的先聲。如陳自已所言,這群文化人的大部份無論如何都必需為當今香港之黑暗負責。另外07年的書,怎麼九十年代幾乎隻字不提?畢竟是簡明香港七、八十年代的文化報導,一看無妨,但別妄想找到未來,他的未來就是大陸。
  •     文章是如白开水般淡淡的,但好处在于给出了许多国外传媒推荐的书,已经文中时不时出现的知识分子辞藻,时不时地需要查查,很长见识
  •     很喜歡講蘭桂坊的一篇。
  •     有点好玩
  •     关于早年香港的纪述,特别对于香港电影和歌曲等的早年介绍比较详细和新颖,想了解香港历史的可以看看。
  •     看的是《天朝主义》。
  •     不懂为什么有人不觉得好看
  •     学术一点
  •     花了几小时读完,前几篇不错。
  •     太多人名,一个月,终于读完了。
  •     让我很意外的一本书,以为只是无病呻吟地谈谈香港的风花雪月。实际上涉及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文化媒体圈的方方面面,推荐给对香港这方面完全不了解的人看,全当科普。
  •     如果要选自己的年度之书,《负建筑》是2010年之书,那《事后》绝对就是2011年之书,虽然它是4年前出版的。 他让我了解,在我出生的年代香港正在发生的衣食住行,那么新鲜,那么不同,那么的…… 让人回味!
  •     陈老师写得就像整个香港文化志是自己的文艺史……
  •     已经看见国内版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