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史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1999-8
ISBN:9787805207506
作者:[美] 周策纵
页数:542页

内容概要

周策纵:著名历史学家。1916年生于湖南祁阳。抗战时获中央政大学士学位,战后赴美国获 密西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先生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员、哈佛及哥伦比亚大学荣誉 研究员,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兼历史系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威大荣休教授。
作者著有大量中英文著作和论文,涉及文学理论、诗词评述、红学、古文字学、史学、中西 文化、现代化,以及政论、时论。先后获得美国科学院等多种学术奖。
周策纵(1916—2007)
【人物简介】
1916年生,湖南祁阳(今祁东县)人。1942年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毕业,获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哈佛大学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兼历史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访问教授等。曾获美国福特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古根汉学术奖、美国科学院学术奖等。
周策纵是国际著名红学家和历史学家,1980、1986年曾发起并主持过第一、第二届国际《红楼梦》研究会。多年潜心于《红楼梦》研究,所发之论,无人能望其项背,早年即已被公认为红学研究泰斗级人物。著有《破斧新诂(诗经研究之一)》、 《论王国维的诗词》、《五四运动史》、《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曹雪芹与红楼梦》(与余英时合著)、《古巫医与六书考:中国浪漫文学探源》、《红楼梦大观》(合著)。2005年,出版《周策纵自选集》
【社会贡献】
湖南省祁阳县(今祁东县)人,1916年出生于祁阳县农村一个读书人家庭。其父参加过武昌起义,对子女教育注重用传统文化施教。9岁入新武小学读书,后入衡阳五中、岳云中学,受到北京大学毕业的有革新思想的教师的影响,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入长沙一中后,他在国文、历史、地理和书法、写作方面的才能逐渐显露出来。高中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未入学。改入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毕业后,曾任重庆市政府编审、国民政府主席侍从室编审,为蒋介石起草了一些文稿。1948年辞职,赴美国留学,开始潜心研究中国五四运动历史,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学位。由论文扩写而成的55万字的《五四运动史》,196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以英文出版,影响很大,再版7次,宣传了五四运动的历史价值。此后,又编著《五四运动研究资料》,收入了五四时期上千种报刊、资料。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夫人致信给他,感谢作者反映了她和罗素1920年访问中国时那个时代的和当时中国青年的精神与气氛。199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把他的《五四运动史》译为《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在国内出版。
周策纵是国际上较为著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是国际《红楼梦》研究会主席,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方语言和历史系终身教授。1980年6月,他在威斯康辛州首府主持召开了首届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并任会议召集人和大会主席。此后,还促成了在中国哈尔滨、江苏扬州、台湾和北京举行了二、三、四、五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为研究和宣传《红楼梦》作出了贡献。他还是国际中国现代文学讨论会主席。著有《玉玺·婚姻·红楼梦一一曹雪芹家世政治关系溯源》、《论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态度》等系列红学论文和《破斧新诂一一诗经研究之一》、《中国浪漫文学探源》等古典文学研究论文,出版了新诗集《海燕》,翻译了泰戈尔的《萤》、《失群的鸟》等作品。1981年以后,他多次回国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努力加强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
周策纵先生因病于2007年5月在美国旧金山阿巴尼家中逝世。

书籍目录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岳麓版《五四运动史》中文译本著者自序
英文初版自序
认知・评估・再充――香港再版自序

第一章 导言
一、“五四运动”的定义
二、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总义

第二章 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1915-1918)
一、国内爱国分子的国既感(二十一条的冲激)
二、海外留学生改革的热化
三、在美国发展的思想上和文学上的争论
四、日本对军事、文学和革命的影响
五、在法国成长的革命政治意识和活动

第三章 “运动的萌芽阶段:早地的文学和思想活动(1917-1919》
一、《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二、北京大学的改革
三、新知识分子的联合与《新潮》杂志的创办
四、新知识分子的改革观点
五、反对派的批驳和答辩
六、青年对新激动的响应
七、1918年5月的抗日请愿

第四章 “五四事件”
一、中国在凡尔赛和会的失败
二、民众对和约的反对情绪
三、惊破迷梦的巴黎消息
四、学生的特性和组织
五、“五四”游行示威
六、从东交民巷到曹汝霖住宅

第五章事件的发展:学生示威与罢课
一、北京政府当时的反应
二、北京学生联合会的成立和知识分子的动员
三、其他城市学生的支持
四、总统的惩罚令和蔡元培的出走
五、学生大罢课

第六章更进一步的发展:工商界及劳工界的主持
一、政府向学生寻求和解的失败
二、6月2、3、4日的大逮捕
三、6月5日上海的罢市和罢工
四、“五四事件”的解决:内阁垮台与拒签和约
五、事件解决后政府试图分离学生
六、关于事件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七章新文化运动的扩展(1919-1920)
一、新知识分子之间团结的增加
二、《新青年》和《新潮》改革观念的风行
三、新出版物的急速增加与旧刊物的改革
四、偶像破坏浪潮的高涨
五、新知识的、新社会的、和新政治的团体
六、新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大众教育
七、对新文化运动支持的不断加强

第八章外国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一、日本的反应
二、西方的两种态度的对照:赞同和疑虑
三、苏俄的吸引力

第九章“五四运动”的发展:观念上和政治上的分裂
一、分裂后的主要思想集团
二、问题与主义
三、社会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的对峙
四、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西化
五、参与政治

第十章社会政治后果
一、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
二、妇女解放
三、教育改革
四、学生运动后来的趋势

第十一章文学革命
一、旧文学
二、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白话文的提倡
三、对文学改革的反对
四、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五、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第十二章新思想与对传统的价值丞估
一、旧思想的核心
二、新思想:现实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达尔文主义
三、新方法:实验主义、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的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影响
四、“打倒孔家店”

第十三章新思想和后来的争论
一、疑古
二、重估遗产与整理国故
三、非宗教运动
四、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五、科学与玄学论战

第十四章结论:各种各样的阐释和评价
一、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或者是一场启蒙运动――自由主义者的观点
二、中国的一场大灾难一一来自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批叛
三、由列宁引起的一切反帝反封建运动一中国共产党的阐释
四、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谁?
五、五四运动的真正本质――一种仅供参考的阐释
六、再评价五四运动的成就与不足
七、对五四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大事年表
附录
一、“五四”时期社会力量简析
二.参与“五四事件”的学校数目和学校人数
三、参加“五四事件”的大专院校
四、有关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的数据
译后记(欧阳哲生)

作者简介

《五四运动史》是一本作者“想要说真话的书”。本书详细地记载了“五四”前后的史实,探讨了它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为新文化运动提 供了一幅全景的历史画面和透视的焦点,是迄今海外公认的对“五四运动”记述最详细、资 料最丰富、研究最深入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五四运动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因为刚得到消息说要我写《五四运动史》读后感,然而我又没读过,所以先草草浏览过一遍,再写篇伪读后感,希望帮助到你。以下内容有借鉴网络作者,包括,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成洁萍 中间一段话,还有豆瓣的读者 暂停(与同),其余都为自己整理,谁叫我写东西快呢,交这种读后感我最在行,然而我也有自己的浅显感悟在里面。自由与学生党《五四运动史》是著名的学者周策纵先生的作品。周策纵是著名历史学家。1916年生于湖南弃养,他生于那个战乱的年代,有亲身经历五四风云,抗战热血。这本书是作者“想要说真话的书”。详细记载了“五四”前后的史实,探讨了它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为新文化运动提 供了一幅全景的历史画面和透视的焦点,是迄今海外公认的对“五四运动”记述最详细、资 料最丰富、研究最深入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本书开篇,有作者自诩“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可以见得,此书不仅是作者的亲身写照更是历史昭昭,留下的烙印,让作者不能再沉默,而执起手中之笔,铺陈史实于纸上,状之于世人眼前。周策纵先生曾写《中国万事以"自由教育"最急》——“尤其是新闻与出版都在一党控制下,学生听不到不同的声音。没有比较便没有选择。这种教育,有时比不教育还坏,因为重新教育或者再教育是最不易收效的工作。让中国赶快来促进自由教育吧,我们再也不能拖延了!”这段话无论那个时代,都是警醒人心的。 然而我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是缺少自由,其实自由是相对的,只要你去寻找,就有自由。可怕的是不会去思考,人云亦云,黑白不分,我们现在有微博,言论相对自由,所见市面也比以前要多,然而有些人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单向思维容易被山东,而且躺在网络面具之下,还滥用网络暴力,缺乏道德底线!什么是自由?我想就算舆论不够自由,但凡你在学校学习过,也能掌握自由的诀窍,多看书吧!《五四运动史》中周先生提到是:从思想知识改革着手对传统重新估价创造出一种新文化发展教育是富强之道真正的富乃是知识因而五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合于未来潮流之处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在五四的指引下前进和探索。记得高中,我的历史老师曾反复提到,五四运动史学生首次登上历史舞台,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也曾记得有个外国人了解了五四运动后曾感动到落泪,说你可以想象一群小孩小到只有十三五岁,他们却又觉悟在国家有难时冲上街头摇旗呐喊,不是大人,不是商人,不是工人,而是这样一群小孩力挽狂澜,竟迫使政府关押政府官员!或许作为国人已然麻木,但是这位外国人却惊异并敬佩。周先生说五四是一次思想运动,是文艺复兴。我想不管五四的定义是什么,我们都该从中知道些什么,不是把它当做教科书的定义,而是把它当做一种信条,从中获得些人生的感悟,比如爱国,比如追求自由,比如理智,比如思考力,不要再做一个毫无思想的行尸走肉了。
  •     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一个生命经验才刚开始了不到三分之一,对于一个需要积淀和沉稳的领域,我能够叙述的好吗?对于那个我并未经历过的时代,以及对那个事件如此破碎的记录。况且又有那么多大家经手,早如周策纵、彭明,中生代有林毓生,近年来更有杨念群、林贤治,我的资料占有量能同其中的哪个相比,且不说分析利用史料的能力。能不能剑走偏锋,寻条前人未走之路,发前人所未发?没办法,无他,只有“在史料求史识”。等到我下决心,真刀实枪开始钻空子或者说捞鱼的时候,发现事情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光资料收集,就累得半死:人民出版社从1954年影印了全套《新青年》,1980年起再度影印,并相继影印推出了《新潮》、《少年中国》、《北京大学学生周刊》、《觉悟》、《星期评论》、《新社会》、《秦钟》;上海书店影印了《新潮》;1954年作为内参影印了《每周评论》等。影印的期刊报纸以外,有关五四运动的资料还有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近代史所编辑的《五四运动史料汇编》、《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中央编译局研究室编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以及《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五四运动话天津》等。除了以上,又有陈独秀、胡适、傅斯年、曹汝霖等众多亲历者的回忆。可谓汗牛充栋。综述非我所能,只有回归现场还原几个不大为人熟知的场景,“述而不作”并非取巧,知我罪我,且俟后来。“失败”的巴黎顾维钧是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四日离开美国的,就在陆徵祥十二月一日原拟启程的前三日。顾维钧在十天后日记上记到:“我的大西洋旅程平安无事,只是航行的时间稍嫌长点,用去了十天。驻巴黎公使派参赞及领事到瑟堡港接我。我毫无困难就安抵目的地。”仍旧是丛林时代,早已注定了翌年民国外交继续在坎坷中前行。事情接连不顺,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外长陆徵祥因订不到随行最低人员的船票行期不得不延后数周;同月,途径日本被强行安排会见日本外相,并被安排了日本天皇对其的私人接见,陆外长在勉强会见了日外相后只能称病不出,驻日公使陆宗舆不得不因此提出了辞呈;一九一九年一月,运输中的装有绝密外交文件的公文箱在运往巴黎的途中,经过东京时遗失或被偷了(这里引用的周策纵的说法,顾维钧的说法则是推测在东京遗失,很可能是被日本间谍所窃);同月中旬,代表团内部因为排位的反复发生龃龉;代表团内王正廷博士为南方代表,时时以南方利益事事必争;同月十八日下午,和会开幕前三十六小时,代表团得到正式通知,中国代表团被列为最后一个等级仅能派两名代表出席;最让北洋政府郁闷的是,和会现场除了当地的留学生和华人团体,更有分别前往的汪精卫、伍朝枢、梁启超等人组成“观会团”。说来说去,最损的就是读书人,身为研究系领袖的梁启超与林长民,一个在巴黎,一个在北京,但凡一有消息第一时间以电报传回(五四学潮能持续那么长时间,有此二君的功劳,这是后话)。所以,我一直以为没有那帮学生北洋政府也未必敢在和约上签字(遑论“卖国”),学运至多起了催化剂的作用。话分两头,回到巴黎和会的现场,一九一九年一月二十八日下午三时,在“十人会”现场,中国第一次有机会辨明自己的立场,中国被安排日本之后。大会主席请阐述日本政府关于山东问题的观点,牧野男爵做了一个简短的声明,声称日本尊重日中之成约,并称山东问题应在日中两国之间解决。之后,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请中方发言,顾维钧做出了无愧第一流外交家的发言。这里请允许我详述顾博士1919年1月28日在巴黎和会十人会议上的发言并整段引用其发言记录稿:他以胶州租借地、胶济铁路被强占的历史渊源开篇:“该租借地是中国完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是山东的一部分,该省有3600万常住居民,其在种族、语言和宗教上都属于中华民族。毫无疑问,大家对德国山东租借地的历史不会陌生。该租借地是德国用武力强行夺取的。”既而提到山东在文化上和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就文化言,“……所在地的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块圣地”;就战略地位言,“胶州可谓华北的重要门户之一,它控制着从海边到北京的最短通道之一,也就是通过胶济铁路,并在济南连接通往天津的铁路而直达首都。”他深知外交家的以退为进,以感谢日本的“贡献”为伏笔:“中国完全清楚英勇的日本陆海军为把德国势力清除出山东所作的贡献。”接着话锋一转,以日方战时对德通牒“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日本帝国政府真诚地认为给德帝国政府如下两条建议是它们的责任”,其中第二条如是,“至迟在1914年9月15日,须无条件无补偿地把胶州全部租借地交给日本帝国政府,以便其最后归还中国。”继而就 “中日协议”产生的若干条约和照会——这个日本帝国政府最后的“遮羞布”予以回击:“(协议)应当是1915年二十一条谈判产生……中国政府是在日本最后通牒后于惊恐失措中被迫同意它们的……充其量只是临时的、暂时的协约”,最后又再一次从国际法角度强化了论证:“即使一直完全有效的,中国对德宣战的事实根据情势变迁原则也已经改变了原先的形势……中国在对德战争宣言中,已明确声明根据中德战争状态,两国间以往达成的所有条约和协定都视为无效……德国也无权替代中国将山东权利转交给其他强国。”顾维钧的据法引典,陈情说理,掷地有声。发言甫一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巴黎和会的三巨头一齐走上前和顾维钧握手,对他的发言表示祝贺,并说整个发言是对中国观点的卓越论述。但是,在这毕竟是大炮、飞机、战列舰说话算数的时代,公理战胜不了强权,精彩的辩论最后还是只能以缺席拒签和约惨淡收场。顾维钧在当天的日记上写道:“汽车缓缓行驶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觉得一切都是那样黯淡--那天色,那树影,那沉寂的街道。我想,这一天必将被视为一个悲惨的日子,留存于中国历史上。”主要参考书目:1、《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册 中华书局 顾维钧 著2、《五四运动史》 岳麓书社 周策纵 著3、《一生之回忆》 春秋杂志社 曹汝霖 著4、《顾维钧外交演讲集》上海辞书出版社 顾维钧 著“沸腾”的北京“五四运动”发生时其实远不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谈紧迫一九一五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时候情况就要凶险的多。况且,巴黎和会虽然以拒签惨淡收场,但毕竟为1921年华盛顿会议收回山东(虽然是花钱赎回)赢得了国际上的舆论支持和法理上的依据,中国也在和会后不久入选了国联行政院,国际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运动之所以爆发,大概如美国学者格尔的说法,属于“相对剥夺感”最强之时。君不见,老练外交家如陆徵祥也做出了显然过于乐观的估计:中国作为战胜国和大国当可获得五个席位。北洋政府也不遑多让,打算一口气在巴黎和会上解决七个问题:1、解决二十一条和山东问题;2、归还旅顺、威海等租借地;3、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4、归还在华各地租界;5、撤走外国驻军;6、取消外国在华设立的邮电机构;7、恢复中国关税自主。底线为解决山东问题。政府尚且如此,何况那些平头的教授和学生,自是更加乐观。毕竟解决不平等条约,不比搬走一块克林德碑。(某D单方面简单毁约的方法值得商榷)就在这时,身在巴黎的梁启超给在北京的儿女亲家林长民发了一封电报,林旋即放了一把野火——在《晨报》上全文刊登——终于点燃了“五四”的熊熊大火。《秘笈录存》所载全电如下:“惟有使订约之人负担,庶可挽回,展开新局。不然千载一时之良会,不啻为一、二人毁坏,实为惋惜。” 电文的背后,还加了一句按语:“此时舆论咸归咎于一九一八年订约之人,遂在北京发生五四之变。”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所载虽稍有区别,但核心意思完全一致,巴黎和会之所以失败,全是一九一八年九月《换文》(笔者按:此处《换文》是指一战结束前夕,北洋政府在日本逼迫下签订的条约)的错。后来参加签字的三人果然成了替罪羊。那么,北洋政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政府?仅举二事,一曰时艰,一曰“软弱”。我要讲的第一件事要把时间退后到1926年的中秋——也就是前文的顾维钧博士第二次出任北洋政府内阁的时候,这次他担任的是财政总长。过节如过关,这是北洋任何一位财政总长都最为头疼的事情之一:政府要在这天为行政机关、教育部门(主要是大学和师范院校)、军警发放薪金,国库空虚的北洋政府自是常常发不出钱的,而卫戍部队们也就会常常拿着枪上门讨债,所以“过节”实际是“度过危机”。国库究竟空虚到什么程度?大家都知道,北洋政府的政令是不出北京和几个实际控制省份的,钱款呢?更可怜,北京的税收也要被截去大半,比如崇文门税务局的,真正可靠的只有盐务署和海关控制的税收(而这两个部门又要受到外国人的监控),又或者向以张家璈的中国银行为首五大银行借款,他们一向将政府需款视为自己操作政府的筹码。顺带一提,南方的孙文也没好过到哪,北伐前政令不出广州,税收在广州也要被刘震寰、杨希闵之流截去部分,赖以为继的只有特税(官卖烟土)和靠着“不平等条约”得来的贷款(这个在后文详述)。于是乎,到了1926年中秋的前三天,顾博士自然也是急的团团转——总理杜锡圭总理批准并经内阁会议通过的《财务安排和薪饷支付办法》规定,行政机关发40%,教育部门70%,军警70%,这笔款约需50万元。区区此数,顾总长却硬是拿不出来,因为其任职伊始拒签了这家半官方银行提出的高利贷的借款合同。1928《中国年鉴》的记载可以印证了顾式回忆录中的述苦:“1926年6月17日至10月1日,顾维钧博士任财政总长期间,虽然只有三个半月,但下列收支报告和顾博士1926年10月14日致内阁会议的备忘录本身,亟为发人深省。尽管有巨大的障碍,现金收入只有三百五十万元(实际上纯系贷款收入),顾博士除去支出,仍能结余现金二万八千元,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再来谈谈“软弱”。事实上,正是北洋政府的“示人以软弱”才是成就五四运动成为中国近代以来唯一胜利的学生运动的最大原因。先让我们来看看家被打砸抢后又付之一炬的曹汝霖是怎么说:“到了家门口,警察厅派来了三四十名警察,队长向我请示,怎样保护法?我说这是你们的事,怎么反来问我?队长说,上头命令‘文明对待’,故连警棍都没有带,怎么好呢?”“卖国贼”的话或许不可信。证据学上有这么一条: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由此,作为对立方的五四学生领袖之一的张国焘肯定比私宅被烧的曹汝霖的话更牢靠。张是怎么说的?只有寥寥数语:“我和其他六位同学于当日下午六时左右被警察逮捕,拘禁在警局的监房里。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尝到铁窗风味。”再对比其1924年5月21日的被捕至出狱整整花了48页描述,看来“五四”的初次经历显然没给他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上海警察厅厅长徐国梁有篇对警察的“慰谕”更有意思,抄在下面,人们可以从中看出当时军警真实态度:“近来学生罢课,商家罢市,大家兄弟昼夜四班巡逻,辛苦的了不得,本厅长很过意不去。大家兄弟到上海几年,遭过几次变乱,个个皆能守秩序,服从长官的命令,当长官的非常的欢喜,非常的相信。这一次又碰着这宗风潮,我们警察向来以保护人民生命财政,维持地方秩序为天职,望大家仍旧遵我们的章程,尽我们的天职,服从上官的命令,不要听他人的煽惑,在公时不要与路人闲谈,下公后自己休息休息,不要无故出门。我们漂洋过海,几千里路跑在此地,好容易每月赚了几块钱,养我们的妻子老小一家人家。一旦要变了主义,受了匪人的骗,小则差使撤掉,大则性命攸关。本厅长与大家兄弟相处七年之久,同生同死,真不容易。况且又是同乡居多,所以将肺腑的话告诉于你们,你们千万记在心里。再遇着学生成群结队,须力去解散他们。遇着他们拿着旗子棍子的,就赶速没收过来。如若他们不服从,就到本署报告官长,请示办法。总要和平,不要激烈。他如要骂,我们假装听不见。他如要骗,我们不要受骗。我们听他的话,要绝对的不听。如要说出非法的言语,你们就立时将他们拿住,送到署内,自有办法。这几天之内,大家要格外辛苦辛苦。本厅长心中有数,决不能辜负你们一番劳苦。特此传谕。”参考书目:1、《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册 中华书局 顾维钧 著2、《秘笈存录——近代史资料专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李宗仁回忆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宗仁 口述 唐德刚 整理4、《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5、《北京档案史料》,1986年第2期 新华出版社6、《上海罢市实录》 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3编065)陈端志 编7、《一生之回忆》 春秋杂志社 曹汝霖 著8、《我的回忆》 明报月刊出版社 张国焘 著9、《北洋裂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鸣 著“不在场”的广州有时候读书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过去所见所闻似乎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乾嘉的朴学也好,五四的整理国故也好,小辈我来重检五四现场也是。要把五四的场景连成一条线,至少还得再凑上广州、上海的情形。然而,对于上海我却力有未逮:为什么工人对激进运动——最具工人阶级特征的部分——天生缺乏热情,与《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相去甚远?十几万人的罢工真的是学生鼓动的结果吗?我竟看到许多学生劝说工人不要罢工的史料,尤其是涉及影响在沪的西方人生活的电车、电话电报以及铁路工人的罢工,是学生特别不希望的。虽然帮会在整合分化的时期,但工人们却鲜有不在帮的,帮会又究竟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知道在后来的年份中,李立三从事工运时鞍前马后的保镖竟都是杜月笙的青帮中人。广东的情形相对简单的多,因为除了向全国通电、喊喊口号这个时期的孙文并没有为“五四”做出什么重大贡献,或者说他对这个并不是很关心。至于原因,张国焘的回忆录里交代的很清楚(本文也被收进《孙中山集外集》):1920年1月的一个中午,张国焘、许德珩等到上海莫利爱路孙文的寓所去拜访,孙文说:“但你们无非是写文章、开大会、游行请愿、奔走号呼。你们最大的成绩也不过是集合几万人示威游行、罢课、罢工、罢市几天而已。北京政府只要几挺机关枪就可以把几万示威的学生解决掉。现在,我愿意给你们五百条枪,如果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的那些败类,才是真正的革命。”孙文原是赞同暴力革命的一族。但是到此为止,对历史的说明仍不免太过简单。我想有必要追述孙文的“斑斑劣迹”,其如何爱国、如何伟大早已长篇累牍于国共二党“正史”——正如我们了解段祺瑞,除了知道其治下的“三•一八”开创了民国以来镇压学生第一枪,也有必要知道其是之后众多大小刽子手中“面对死者长跪不起、宣布内阁总辞职、发布抚恤令、处罚凶手并终生食素”的唯一一位。择其要者整理于下:1910年3月,孙中山与美国人荷默•利和布思会谈,建立一个“辛迪加”,以负责掌握铁路建设的借款,割让满州矿藏租借地给美国支持者,在临时政府建立以后,将借款转用于中国的经济建设。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同秘书长胡汉民同三井财团代表森恪及宫崎滔天、山田纯三郎会谈。会谈中,孙中山表示:“当此次举事之初,余等即拟将满州委之于日本,以此希求日本援助中国革命。日本政府如能火速提供资金援助,余或黄兴中之一人可赴日本会见桂公,就满洲问题与革命政府之前途,共商大计。”孙中山1914年5月11日给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的信。信中主要观点概括为四:1、中国对日本,可以起到比印度之于英国更大的作用;2、袁世凯政府实际上是反日的;3、国民党掌握政府之目的未达到之前,中国不可能安定;4、日本能助国民党,则利莫大焉,所以要敢于超越常规,帮助国民党。最让人诟病的是,1915年3月15日孙中山给日本外务省政务局长小池张造写信,寻求日本政府的“提携”,并将四人签署的《中日盟约》作为草案送交日本政府——条约共11条,承诺了北洋政府签署《二十一条》时力争幸免的第五号公告。鲜为人知的还有,同年底指使国民党美洲总支部负责人林森指派他的 警卫刘北海开枪刺杀著名报人黄远生(此事已在1985年9月举行的全国黄远生学术讨论会上统一了看法)。参考书目:1、《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裴宜理 著2、《我的回忆》 明报月刊出版社 张国焘 著3、《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 江西人民出版社 杨奎松 著尾声《春秋公羊传》有言:“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对同一事件,不但各人说法不同,往往亲历者在不同时期说法也大相径庭,间接传闻者如我就更不必说了。我并不敢说比别人更接近事实,历史的情境本来无法完全重建。我只希望能够对作古之人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情之理解,不再以“爱国”或“不爱国”作为一种道德尺度,并籍此评判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政治斗争各方的是非优劣。
  •     魯賓斯坦彈鋼琴“一半音符落在地上”,這句話也可以用來形容我讀周策縱先生的《五四運動史》的感受,它不像一般的歷史論文,“箭無虛發”,雖然在此書中他也做到了這點,但是又有不同,也許是因為五四運動時期所思考和發生的事情,很多仍是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和所要尋找的答案,也許如作者在《英文版自序》中所講的他對五四的特殊的感情(五四幾乎是那個時代知識份子的共同的情結),也許是周那種旁征博引卻不氾濫的運用史料和清晰的結構以及曉暢的語言,總之,它不僅如一般歷史論文一樣鉤沉歷史,找出線索,表明原因,給予啓發,而且還讓我代入其中,給予我,歷史學手法以外的知識,我自身很困惑而不解的問題,發現前人已經爭論,實在是應當學習和吸收的,而那些五四知識份子的為人與治學,以前也模糊的欽佩,現在則更清晰了。五四運動(周策縱在其書中的界定,即1917-1921年)主要是一場思想上的革命,在經歷了洋務運動的器物以及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學習制度后的學習思想,目的都是要拯救中國,即,五四運動的一個主要主要努力使通過改造國民的思想來救國,這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的事情,我覺得從思想上救國是一個需要時間的事情,在此書中周提到在五四行將結束的時候,杜維曾預測說中國或許能在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內取得其他國家用了幾個世紀才取得的思想…..進步。然而當時的中國的政治現實卻使得新思想救國這條路遠水解不了近渴,1919年知識份子的短暫聯合不久就告解體,分化成各種派別,而三十年代左傾思想的大興也表明,當時的情況下,要救國,只能靠鐵和血(救國這詞一般暗示行動者是主動的,但後來看,救國則多是被動)。知識精英或掌權者分裂成自由主義、左傾的、CP、傳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國民黨。但這並非是否定了五四運動,正如周在書中所說“據我們看來,‘五四運動’最重要的成就是思想意識當面的成就,其次才是當時社會平衡方面發生的世紀變革。”五四運動引進西方理論、重新評價國故、提倡民主、平等、科學、理性等觀念,推動新文學的發展,是在思想上對現代性的追求,經過五四洗禮的一些中國人,開始成為現代意義上的人,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如何改造自己的思想,追尋現代性,如何在精神上趨向解放,五四時期給予我們一筆十分可堪學習的遺產。當然,應當注意五四時期學習西方文化的一個特點(或缺點),如周策縱在論述1923年關於科學和玄學(人生觀)的爭論中說的那樣“事實上,論戰中雙方很少有人抓住了爭論的核心問題,即從認識論問題。論戰是因為科學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應用于人生觀而起。則是個很模糊的問題,因為人生觀的含義很不確定,而在爭論中卻沒人給他一個準確的定義,爭論開始之後,它就轉變為一場科學與玄學關係的論戰,并逐漸轉移到了其他相關的問題。因為認識論沒有得到充分討論,其他爭論不可避免地就是膚淺了”。“考察論戰的文章,便會看到,張君勱及其夥伴的論證大多根據倭鏗、柏格森、杜里舒、歐力克的理論;而丁文江、胡適及其夥伴所鼓吹的理論大都來自杜威、詹姆斯、赫胥黎、卡爾.皮爾生。這實際是能動的唯心主義與理智主義的實驗主義或自然主義之間的爭論;認識論問題也就變成了一方是直覺主義和人格至上主義,一方是實驗主義的經驗主義之間的問題。最後分析起來,這些哲學流派之間的爭論,可以理解為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之間的爭論,這是這種論戰幾乎不可能解決的問題”,質言之,兩個字:雜、亂。這種情況也出現在新文學上,就像李歐梵所說的將西方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表現主義等等一鍋煮的情況。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少了五四前輩們所身處的急迫的境遇,可以不那麼著急的去學習和瞭解無論是西方的,還是中國的紙上文化,也可以不從救國那麼宏大的角度去看待西方和中國的文化,可以退回自己。其他的還沒想好,想好再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本书无阅读快感,但推荐将它读完。
  •     大量史实的记载(其实我从来没能证明,也没人向我证明,这本书所说的就是事实。我也从来没有考证过那些引用的书刊或者事例,只能进行有限的推理与质疑。无端的质疑?),略枯燥,需要耐心
  •     如此广而深的知识面和对史料的考证,真是历史学大家
  •     看完之后更加觉得我校巴巴改了校庆还请主席题字是件极其讽刺的事情
  •     #1919.5.4-2015.5.4 纪念五四运动96周年#史料丰富扎实,论述则有条不紊,虽然翻译多少还是有些问题,但此书仍可视为五四研究的扛鼎之作无疑。
  •     周先生在最后讲到:五四运动时期及其后阶段,除了有共产党闯入政治舞台外,还有两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国民党和西方列强改变了对五四运动的态度和政策,以及中国自由主义者的软弱退缩,这种变向和软弱成为后来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     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书
  •     更加全面的和教科书不完全一样的五四运动。
  •     到了今天,书中内容几乎都已成为通说,因此读了以后感觉没多少收获。。成功的考证类作品理当如是。
  •     很扎实,值得复习
  •     加上《六四真相》,心理可以越来越淡定了
  •     经典~
  •     der Anfang; 荡气回肠
  •     为了看中文序言扫过,再次证明还是翻译书还是要少看。后面北大学生的翻译明显比前面要差……
  •     才看了两章就被人拿走了,以后有机会补看,的确是学者的严谨态度写就的。。
  •     藏世界圖書精裝版。
  •     不错
  •     五四运动实质是为后王立法。百王之中无一可为后王法者,故群众运动为王,民主科学为法。援西入中,五四运动的意义怎么高估都不为过。新文化运动,要在以文化之,影响至今的是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军政建制。
  •     开头就与林毓生有悖啊。。。
  •     非常推荐的一本书
  •     资料翔实。冗长。
  •     后半部分关于各种思潮的由于学艺不精没太看懂
  •     集合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史料和总结都到位!
  •     显然五四是不应当通过类比的方式来定义的。
  •     丰富
  •     很值得一读,彭明那本还是烧掉吧~
  •     走进历史,触摸历史,全方位,多层次展现历史,值得读!
  •     啥叫无一字无来处?这就是范本
  •     一次不足概论之
  •     别人推荐的,挺好的!
  •     准备写一篇长篇的读书笔记了,整理一下。周先生对于五四运动考察的详细周到,自其源流,到发展过程,再到引发的后果,诸团体流派在其中的反应变化,无不详尽。史料之丰富翔实,叹为观止。
  •     求真
  •     读这书还是读得晚了点。史料详尽扎实,非常可贵。最后一章的反思最弥足珍贵。我记得高中的时候,连历史老师都很难把五四和反帝反封的历史评价完全讲清楚,这书则戳破了其中的逻辑问题。
  •     难得本书既扎实又客观,看后五味杂陈,短评删改多次,最后只剩下一声叹息。
  •     学生的力量+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五四运动与新文化的关系+漫长枯燥的历史中闪过的一点点活跃,然后又熄灭。
  •     WTF啊! 短评以前字数不止140吧! 我存的东西全尼玛没了!! 哼 || 买不到肿么办……这书只看一遍完全记不住啊……
  •     一口气看完了
  •     完全不存在文笔晦涩的问题,不然我也不可能一天看完…(虽然也没完全看完)
  •     甚好
  •     不妨改名叫五四运动思想史。对思想的梳理强于对史实部分。重点推荐第九章和第十二章。
  •     ♢学生参加社会活动。1.1905废止科举,前路不定,个人挫折,只好用有机会所作群众领导人来弥补(革命军、改革家)2.无真正立法机构,选举机构。改进被阻碍,民意被抑制,意识到非正统的整治行动的反抗和抗议是正当合理的。3.集体生活,远离父母。合作态度,受学生影响。4.供给合适方法表达没有机会可以透露的积怨或愤慨。5.学生气质的改变(蔡元培、北大)。
  •     作者考证非常详实,且评论是所见的关于五四运动史中较为客观的一个,值得一读。
  •     多人合译的版本,错漏不少,语言不是很流畅。“记述最详细”、“资料最丰富”是没有疑问的,但由于本人水平不足,“研究最深入”还不能从中体会得到。
  •     打六星!
  •     全面详细,还是很适合我这种小白的
  •     最近停掉微信朋友圈,在实习、考研复习中忙里偷闲地拜读刚买来的已故著名旅美学者周策纵《五四运动史》这部大作,实为之慨叹,功力较之其他一般关于这段历史叙述的书籍之远为雄厚,一拿起便不忍放下,细读此段历史,个人对于近代民族主义情绪的形成和之后的历史大重构又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敬之!
  •     真的是必读,后来人的多少研究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些影子。
  •     周策縱在史料的基礎上對五四運動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儘管不同於大陸官方觀點,但是其文字和史料的說服力卻讓我們真正對五四進行反思。
  •     对照着英文版明显地可以感觉到译者的谨慎小心和适度扩充,当然不免还有一帮热心八卦的吐槽心。
  •     错别字和排版错误如果都改掉就好极了。非常好的研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