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与净瓶的对话》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百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30
ISBN:9787807038320
作者:吴若权,台湾
页数:228页

禅释无边,普渡为上

阖上书页的最后一张,我对书中的情节还品味良久。我不得不说,这真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人生启迪读本。佛法无边,对禅道的领悟是我们每个凡夫俗子苦苦追寻的。看到有些人之前的评论,我无法苟同。一个是有大智慧的佛家大师,一个是妙笔生花,追寻佛道的凡人学者。两者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现世智慧的最高境界了。我们大部分人都在这滚滚红尘中奔忙着,又有几人能净手焚香,潜心问佛呢?比起单纯的在凡人眼里看似天书的佛家教语,这样的方式更能让大多数沉迷在现世的人领悟佛教的真谛啊!所以,那些所谓追求“大智慧”的人,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烦恼和处世的俗根,所以终将难得“大智慧”。

慈悲是跨越时间和阴阳的力量

慈悲是跨越时间和阴阳的力量堇色《甘露与净瓶的对话》是吴若权老师与圣严法师就认识自我的态度和慈悲济世的价值观的探讨,其中的佛理很多书都有讲解,但是如此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确实是一份难得的修为,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悟性可以领略佛祖的美意,弘法需要好老师。圣严法师对于慈悲的解释相当完善清晰,深合吾心。世界上有几种东西是不需要语言也可以沟通的,绘画、音乐、美食,这三样东西最可以感动他人的特质是共同的,就是都有一份慈悲在里面。慈悲是什么呢?——圣严法师这样说“是一种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心甘情愿付出的”,这个层次的爱,叫“慈悲”——我想这也是真爱的最好注释。何以绘画中有慈悲呢?真的爱绘画的人都知道,全心投入去画的时候,是不求回报的,只是想画出来和别人分享,这个就是慈悲了,而正是这样的作品在数百年过去后,仍然可以感动世人的眼睛。音乐、美食也一样,有哪一支传世的名曲,是音乐家只是为了自己喜欢而谱曲,而不是想与世人分享?最优美的曲子常常来自音乐家内心的感动,想要与世人分享这份感动,这便是慈悲;对最美味可口的美食记忆常常来自母亲,那是母亲全心为孩子制作,只为了孩子快乐,全然没有想过自己要什么回报,慈悲的味道,哪里是寻常的食物可以替代的呢?慈悲是怎样来的呢?圣严法师在书中这样解释道:“慈悲的锻炼,本来就是由近而远、从小而大、从浅而深。”要看自己的力量多大,再慢慢向外推广。例如: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对父母和子女每一份子,都付出平等的爱。如果一个做爸爸的,育有一子一女,不会重男轻女,或偏爱哪一个,这样平等的爱,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当对方需要爱时,我能力所及,就乐意付出,而不是决定在于我喜不喜欢。不能只因为我看得顺眼,就多爱一点;看不顺眼的,就少爱一点。很多父母偏心、对自己的孩子都不公平,有差别待遇,这就不慈悲。父母很容易比较喜欢听话的孩子,不疼爱比较叛逆的那个孩子。这样的双亲,就不够慈悲。因为,真正的慈悲,是不分对象、没有条件的。说的真好,倘若孩子们自小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体会到什么是慈悲和真爱,如何会去选择不良的伴侣自苦,如何会去结交损友自误?慈悲,是一种力量,可以跨越时间、疆域、语言、甚至阴阳的障碍,让原本无法交流的心灵开始融合。不是吗?全世界的语言都不同,但是表示善意的微笑都是一样的;佛祖的肉身早已涅磐,但是慈悲的力量仍然在度化世人的苦难。其实,道理并不深,但是如此清浅的道理,有人一辈子不会明白,因为内心没有慈悲。两千五百年前的慈悲,依旧可以感召世人,是一种内心的力量,这份力量延续了千年仍然没有半点衰弱,何以有如此力量抵御时间的蹉跎?无他,惟其真心。人心之怪异,恐难用文字描述。常有数十年前的小事,被当事人话起之后仍然是身处当下一般,怒不可遏溢于言表,宛如要立刻血溅五步才可以消火平气;但是也有数代人积累的怨恨,在一句话之后烟消云散,全然是往事不要再提的光景。那样执著地恨着,其实与旁人是无关的,徒然自苦而已,不肯对别人慈悲的人,对自己尤其残忍刻薄,愿意那样阴暗地生活在过去的伤痛中永远不肯出来,想来不是不想逃离苦痛,而是没有那样的力量——福祸无门,唯人自召。睚眦必报的不是命运,而是性格,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仇恨,哪里是命运的安排,再不堪的命运,也不至有如此之绵长的恨意,至多是跌宕多些而已。命运是上天的安排,而性格,是自修的。自求多福和自讨苦吃,看人之悟性。无论爱恨,都是一种内心的力量,只是,有些人把这份力量去爱,因此惊天地泣鬼神;另外一些,则拿去恨,所以此恨绵绵无绝期,剪不断理还乱。为什么,不拿这份恨的力气去学习慈悲?

从心出发

公务员考试结束后,应该说是失利后,开始如饥似渴地看书,因为要准备考试,花了好多时间,有很多计划中要阅读的书籍都搁置了。 中午刚刚看完吴若权的《甘露与净瓶的对话》一书,想休息一下,打开网络,发现公务员总成绩公布了,原本想报考的南安市委宣传部录取的第一名竟然比我的成绩少了将近10分,一刹那间有点惘然,原来人生就是这么充满戏剧性,如果报考了南安,那我不就考上了!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也许是《甘露与净瓶的对话》给了我些许的顿悟,有点郁闷,只是一点点,一个同事告诉我,还好没有考南安,不然这下子不就要去那么远上班啦?!哦,其实事情都是双面的,于是郁闷也就一笑而过了! 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可以让你重新找到你自己。 从小就喜欢阅读,却没有把阅读和写作作为自己崇高的人生目标(如果把写作作为吃饭的工具,大约得经常饿肚子了,呵呵),但是感觉这两件事都是很单纯,很重要的生活之一,不一定要因此培养自己的创作才华,而是借此更深入地观照自己、探索生命。 就像现在,能在适当的时候读到好的书,是一种幸运! “每个人的心灵都可以是一口清净的保瓶,透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就像在瓶中注入甘露一样,让智慧常新,源源不绝。”也许这就是吴若权给该书起名的原由吧。 也许公务员考试的失利,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挫折,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是书上告诉我的,从勇气开始,有了愿意付出代价的勇气,用更多的时间去等待,沉住气,也是一种勇气,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运气,因为报考的地方竞争激烈,因为有了内定的人员,可是如果我自己的分数更高些,如果能在面试的时候充分发挥优势超越对方,其实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想,就不那么怨世嫉俗了。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难免都会有些大大小小的障碍、挫折,有的时候应该接受它,也许需要时间,也许进度有写延缓,但是,只要目标没有改变,一切皆有可能。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句话很多人都会挂在嘴边,可是轮到自己的时候却经常不能接受,其实所有的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公务员考试的准备过程中,因为读行测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没有更多的时间准备申论,经常会在心底埋怨自己,平时为什么不多阅读写时事来充实自己,其实在政府部门本身在申论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虽然笔试的成绩还不错,但是如果能再多考几分,一切会有转机的。 能够找到原因,离放下它就不远了,也许一段时间里面会因为错失了时机而感觉比较遗憾,但是还是能够勇于去接受它。 一切从心出发,有一天幸福就会降临!

后悔买了

一个小时看完了。。。基本上没任何营养,每一课都是作者吴若权非常野蛮地把一些基本上不风马牛不相及的例子和圣严法师的那一句开示上硬套,不说关联性,连文笔都看起来像一个小学生水平。反正,这本书甚至让我怀疑圣严法师来了。相当之后会买了这本无聊之作。

禅释无边,普渡为上

阖上最后一张书页,我不禁感慨,这本《甘露与净瓶的对话》真得做得很好。在豆瓣上看了看大家的评论,发现有的人对这种方式的禅释嗤之以鼻,我很难理解。作为凡夫俗子,佛道的教化无处不在。如果想脱离了世俗的外衣去强行参悟,相信效果不会好于步步为营的领会。我想说,这本《甘露与净瓶的对话》从策划构思,语言到编纂方面来看,都不失为一部上乘之作。它结合了大师的超脱智慧和一个学者的聆听与领悟,是佛界和凡界智慧最完美的结合。它里面没有单纯的在外人看来近乎天书的佛道说理,而是结合人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周遭来让开启人的智慧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凡人,都有自己的烦心事,这样的对佛家精华思想的授予方式,更能让我们接受,读来真真切切,有如醍醐灌顶啊!

读《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这本书是小白同志在09年初推荐的,我和她谈起了佛学,她介绍了这本书给我。人如果只停留在追求物质或精神的愉悦,在繁杂的社会总有许多烦恼绕心。这本书就通过吴若权访谈圣严法师的笔记,揭示了许多人生的态度和观点。作品分为七讲:从认识自我、爱与亲密关系、孤独、欲望与恐惧、自由自在、挫折与勇气、生命的归宿分别讲了人生的各种烦恼与问题,并用佛学的观点加以阐述与解释。书看过一遍,其实留在脑海里的东西并不多。看来我也是一个过目即忘的人,但我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应该是有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圣严法师在述说他的六年闭关。六年来不出门,所有的吃穿都靠一个小窗户与外界联系。六年来在屋子里读书、写作、打坐、念经。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正在孜孜不倦的接受消化着信息,而可曾想到,它们真的是必须的么?孤独不是一个贬义词,在某些人看来,孤独是一种享受。所以,静下心来,享受孤独,明心见性。这里我也谈不出什么更加深刻的思想了。让我摘抄的字句来诠释吧。1.成长,是往内在去探索自己,而不是向外去需索感官的满足。出家的目的,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要追求从生老病死的恐怖中解脱。2.只有“舍”没有“得”的欲望才能够连“烦恼”都舍下。3.想要的很多,但是真正需要的其实不多。4.每个人所烦,所恼的,不是自己的“恐惧”就是自己的“欲望”当我们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别人需要帮助的地方,内心产生知足惜福的感受,没有了恐惧,减少了欲望,自然会从内在升起愿心和愿力,引领自己从此从烦恼中解脱,心无挂碍,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迈向自由自在的人生。5.有宗教信仰的人,会有安全感,归宿感,没有那么不安定或不确定,所以对现实生活没有太多恐惧,对物质生活也比较淡薄一些,不会追求那么多物欲的满足。6.知识分子都习惯从思辨上来看事情,而没有真正实际地去实践。实践就是要念佛,要拜佛,要忏悔,要打坐。7.现代先进地区的年轻人,从小就丰衣足食,心灵的成长比较缓慢,人格的陶冶也比较不足,再加上绝大多数的媒体都是商业导向,为了争取收视率及广告量,题材大多以哗众取宠为主,对关怀弱势、励志向上、无私奉献的报道篇幅实在很少。

书摘

孤独有助于专注,而专注有助于开悟。(第1课)也因此在小说中发现万丈红尘如深渊,不能陷进去,必须以修行来逃脱。(第3课)第33课:随着因缘的路途前行,自己就是最好的知音第34课:遭遇人际关系的挫折,要检讨自己;但不要否定自己不一定非要找到程度相同、心灵相近的人,只要方向相同、观念相同,就可以是同修伴侣。(第39课)很多现代人觉得自己孤独的原因,是不论对选朋友、找情侣、或找修行的伴侣,要求都很严格,希望对方一定要具备某些条件,才愿意和他一起做朋友或共同生活,到头来自己很累,也容易失望。(第39课)第40课: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判断不同,应该彼此尊重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形成孤独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些人形单影只,看起来就是很孤独的,像我这样单身的,还有不婚的,或是出家人。在很多热心的亲友眼中,这些人无依无靠的,好可怜。...... 圣严法师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因缘,每一个人也有他自己生命价值的判断,应该彼此尊重。”...... 这些好意的后面,都忽略了一个现实。现代的人都习惯独立生活,年纪大了以后,孩子不一定会在旁边让两老依靠。即使有配偶,年纪大了以后,两个人之间还是有一个会先走。(第40课)帮助孩子化解孤独的感受,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但是必须特别注意的是,用孩子的眼光、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语言,一起去做孩子喜欢的事。不是强迫孩子去做大人期望的事,而是陪着孩子做孩子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父母要尽一切力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很温暖,孩子才会有平和稳定的个性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四摄法”包括:“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将自己有的智慧、钱财、体力贡献给需要的人。“爱语”,是说话温柔,给对方鼓励,产生欢喜心。“利行”,是成全别人,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事。“同事”,是指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才能感化对方。想教化孩子,就得先跟他在一起,学习他的样子,体会他的需要,扮演他的角色。(第42课)年少的时候,我曾经以为:“恐惧”来自“无知”;但是,如果真的“无知”,应该根本就不知道“恐惧”是什么。真正难以克服的“恐惧”,其实是来自“欲望”;而“欲望”的根源,才是“无知”。(第4讲欲望与恐惧楷体字部分)读到111页,不读了。最近比较忙,还是以诵经的功课为主好了。第一开始没打算买这书,有本书买的不合适了才换了这本。老板人非常好。打算将这本书和另一本一并送给同学了,我觉得比较适合他的。

圣严法师已逝,精神永存

我觉得用这种笔记的方式表达法师的思想还是很不错的,可以就作者的“特殊”角度来解释法师的一些思想。毕竟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聆听法师教诲,我们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领会法师教诲的觉悟。

不喜欢介绍最开始提到的:

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以下问题的答案。。。我觉得这明显就是违背了佛教的本意。生命不可说死,为什么就肯定是答案,而不是一种建议或解释。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