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0-1
ISBN:9787532720507
作者:波林・玛丽・罗斯诺
页数:338页

书籍目录

一、中文版作者序
二、前言
三、后现代术语词汇表
四、颠倒主体
五、轻视历史,转变时间和篡改地理(空间)
六、理论的理论和真理的恐怖主义
七、否定表现
八、认识论和方法论:后现代的抉择
九、后现代的政治倾向和社会科学
十、评估要点
十、参考书目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1、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作者死了,读者是决定一切的,一部著作有它自己的生命。(中文版序P2)2、后现代主义确实提出了某些重大的问题。(前言P1)3、关涉我们存在和人性的最深层领域的诸多问题正面临着危机,他们是: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我们如何考虑个人的努力和集体的渴望,进步究竟有没有意义以及应该如何求的进步,如此等等。后现代主义对因果性、决定论、平等主义、人道主义、自由民主、必然性、客观性、合理性、责任和真理都提出了责难。它对作为未来社会科学之深刻基础的诸多论题提出了异议。(前言P2)4、作者观点:a、社会科学对于改善人类状况大有可为,b、社会科学还有巨大潜力待挖掘,c、后现代观点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帮助。(前言P2)5、元叙述(P5)6、后现代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自由民主、女权主义、基督教、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这类元叙述与巫术、炼金术或原始崇拜相差无几,都是建立在不确定的假设之上的,它们预设了所有的问题并提供了先定的答案、逻辑中心、超验。后现代的目标不在于提出一组替代性假说,而在于表明建立任何一种诸如此类的知识基础之不可能性。7、后现代主义的吸引力广泛而多变,难以一一予以确定。它的部分魔力在于,它的非封闭性和不明确性一下子吸引住了全世界的得意者、失意者和醒悟者。部分地,后现代主义或许是一代人的奢侈品,对他们来说,匮乏似乎已十分遥远。这代人醉心于自由而不是必然,是个人而非群体。这也许能说明后现代主义没有在东欧、中国或俄国得到足够重视的原因。在那些地方,现代性的吸引力仍然是新奇的,与现代性相应的消费社会仍有待于人们去充分体验。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后现代主义只有在人们已经习惯于现代性并把它视为理所当然之后才能兴盛起来呢?(P12)(在尚未完成现代性的中国谈论后现代是否为时过早呢?)8、后现代主义也是绝望的产物,反映了西方知识分子处境的广泛变化。70年代和80年代的学术研究着面临的是一个极为萧条的就业市场,许多人找不到工作(Habermas 1986:150)。自身的懦弱无能和安全感的失落,使他们再也无法提供“证据以证明人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普遍正确的事业,是绝对的真善美的事业”(Bauman 1988:221)9、迷恋后现代主义的人并非均等的分布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研究生和资历较浅的教员比在事业上一帆风顺的人对后现代主义更感兴趣。10、反人道主义11、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消解,无物可以被断定为完全的在场的或不在场的。(P29)(是否指,历史片段发生作用取决于需要,比如武训,可能几百年都不曾有人提起过,但在文革那个特定时期,被反复提及,作为政治斗争的道具而使用,武训存在的历史时期并不因为相对民国时期更遥远而被更少提及。同样,空间上,也许物理上非常接近的两个村庄,因为分属不同国家,村庄中的人,即使是亲戚,也会经历完全不同的生命历程,空间不只是物理意义的,也是政治意义的。)12、后现代主义者大多拒绝现代表象。怀疑论者认为,表象在认识论上、方法论上和实质性上都是欺诈性的。他们要求“表象的秩序”的终结,因为表象否认差异并导致封闭。不过,一旦没有了表象,现代社会科学就成了问题,比较分析就不可能了。(P30)13、后现代主义的主流是悲观怀疑论调的还是乐观肯定论调的?14、后现代主义如此庞杂和自相矛盾,似乎根本不能称为一个派别,而只能成为一种立场?15、我们总是喜欢谈论各种有才能的或有天分的作家;其实我们还应该对某些天才的或聪明的读者刮目相看。 米洛拉德-帕维克引自Bruckner 1988:15为了不至给通往文本的道路制造麻烦,作者最好在他完成写作时立刻死亡。 Eco 1983b:7(P34)16、作者为顺序的安排而提出的任何“理由”都被抹去,不存在让人诚惶诚恐的单独内容。不存在比其他解读更加有根有据的唯一而明确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解读。(P35)(问题:那么对于那些需要前提知识的数学、物理等文本呢?如果不按照顺序来阅读,根本就看不懂)17、对作者权威的挑战还是很有意义的,作者没有必要自以为代表真理,盛气凌人地来教育读者。18、在解释某个文本时,遵从作者的意图可以作为强行注入人们自己见解的一种掩饰(Dworkin 1983b:251,258),这时的现代作者仅仅成为一个权力工具而已。(P39)(马克思这类作家,他们的言论被当权者用作意识形态教化的工具)19、作者概念只出现于历史特定时刻的某些领域。福柯考察了作者的谱系并且认定在原始人中间不存在作者。原始叙述是唯一地以口头传诵和集体复合为特征的。福柯把著书立说设想成现代资产阶级试图为控制或管理作品而确定责任的一个虚构过程。没有作者的话,那么当有麻烦的文本出现时,惩罚该如何实施,或者法律责任该如何归属呢?(P39)(既然后现代主义宣布了作者的死亡,那么后现代主义对于版权制度是如何看待的呢?如果作者对于文本没有特权,那么是否还有必要存在版权制度?)20、后结构主义者认为,意义不是由“说者的主观意图和愿望”所传递的,而是“制作它的作为一个整体的语言系统”的产物(Jefferson 1982:87)。譬如,结构主义者指出,在作者(教授)得到机构支持的情况下,这些机构实际上“创作”了那些被制造出的文本,因为这些机构确立并控制着著书立说活动的环境(Said 1976:40)(P40)21、文本自身超拨于个别作者之上,同作者的意图则毫不相干。解读文本“同作者其人毫不相关”。作者所写的东西一般来说不是他意指的东西(Derrida 1976:158)(这种观点我是无法接受的,也许对于那些本身用词不精确的学科是这样,但对于数学、物理、化学这种精确的自然科学,作者表达的含义是非常清晰的,即使稍有偏差,也会基本反映作者的意图)22、维基百科的书写方式,每个读者同时也是作者,使得读者与作者的角色混同了,这也有点后现代主义的味道。23、有时,因果关系被重新界定的极其复杂和相互影响,以至于无法使之分开并对未来的结果做出可行性估算。于是想确定任何特殊的因果关系也就不可能了。这被称为后现代的互为文本关系(intertextuality),从极端的意义上说,它意味着,一事物都是相关于他事物的。因此,对于后现代的社会科学而言,在某个无作者的、完全互为文本的、代理人被省略掉了的世界中,根据现象的来源或起源对诸原因的研究必须中止。因果关系的缺乏导致了一种对实证主义的、或量化的社会科学之可能性的怀疑主义。(P46)24、对社会科学而言,作者的死亡导致了人类主体的责任的消除。决策者不决策,所以他们对于任何特殊的政策后果(文本)都不负有责任。(P46)(类似于法西斯罪行的责任归属问题。)25、后现代个体的概念是后现代主义者为了自圆其说而构造的一个概念。(P77)后现代主义者就是一帮思想混乱、自相矛盾的愤世嫉俗者,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孤芳自赏,享乐主义,冷漠无情,自私自利和反智主义(Agger 1990:11;Hassan 1987:17)”,如果让全社会的公民都变成后现代主义者,那这个社会能存在多久就是一个问题。(P80)后现代个体要求终结必然性、推断性论断、现代合理性、客观的现代科学、以法理学为根据的法律以及屈服于根据规范标准而做出评价的艺术。(P81)后现代主义对如下观点表示了怀疑:第一、存在着一个实在的、可知的过去,一个关于人类观念、制度或活动之演化进步的记录;第二,历史学家应该是客观的;第三,理性使历史学家们有能力去说明过去;第四,历史的作用在于一代接一代地解释和传递人类文化和知识遗产。(P92)感受:后现代主义最初是一种愤世嫉俗的发泄,这更多体现在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中,但在逐渐获得重视之后,逐渐走向更加理性温和的批判,这更多体现在肯定论的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中。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本质就是蔑视权威,赞美边缘化行为、观念和其他一切非主流事物,主张多元化。很想看一个有关后现代的实例研究,看看这种逻辑混乱的主张能否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为什么后现代主义无法深入到科学领域?为什么后现代主义没有一套能带来科学成就的方法论?因为后现代主义本质上是否定因果关系的,一种完全颠倒因果关系的观念是不可能带来科学成就的。所以,后现代主义的价值更多在于反叛和艺术,后现代主义不具有普遍性。在阅读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屡屡遇到让我愤怒的观点,让我感到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群骗吃骗喝的学术白痴。后现代主义从很深的层次上反思了一些观念,而这些观念是现代性之所以成立的根基;社会科学领域概念的不精确性、模糊性、随意性使得社会科学的著作变得难以解读,难以交流;有时候,举例子比下定义是一种更精确的说明方式,所以,中国古代孔子的阐述方法是很有用的。历史是虚构的,这当然在一定意义上是成立的,人类存在了数百万年,而真正的历史记忆不过数千年,数百万年前到数千年前之间的历史无疑也是丰富而重要的,但受限于人类的能力,那些事件无法被了解;即使在有文字和实物的数千年间的历史,很多真正重要的事件并没有被知晓,我们所知晓的,不过是历史的片段而非全貌。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真理主张只是权力游戏的产物,那些权力游戏受他们为之服务的那些人的利益所操纵。。假如情况真是如此,假如真理主张真是非常武断的,那么他们就不配拥有特殊的特权地位或至高无上的权威。(P115)我比较能赞同后现代主义的真理观:“对怀疑论者来说,真理主张是恐怖主义的一种形式。他们恐吓威胁和煽风点火(Baudrillard 1983c)。据说真理依据自己的存在使那些持有不同意见者沉默了起来。真理主张‘替有权者作辩护,使弱者感到自己是错误的和不适当的’(Handler 1988:1036)”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关于真理的各种主张从来也无法独立于语言,真理是一个“话语的效果”(Flax 1990:35)……语言创造并再创造了他自己的师姐而没有涉及到现实,那么要确定地说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语言纯粹是一个人为的符号系统,语言无法担保真理(Flax 1990;Murphy 1988:179)……不存在词语的精确意义,不存在关于某文本的确定解说,简言之,不存在单一的真理(descombes 1980:182)。(P116)怀疑论者没有建构新理论的渴望,甚至也许是没有建构新理论的能力。他们不打算形成一个关于后现代的理论。任何一个诸如此类的计划都将是矛盾的,因为他需要现代理性和理性思维,而怀疑论者对这两者都予以反对。(P121)它感到不一定要符合逻辑,不一定调和对立的见解,也没有在两个理论之间进行检验或做出选择的必要,所以,它认可了不一致性和矛盾(Ashley 1989a:271-80)。(P122)批评家们认为,后现代主义取消了真理和谬误(或理论和胡说)之间的差异,这为虚无主义敞开了大门。“既然不存在真理,那么也就不存在谬误,所有信念都是相等的”(Scholes 1989:56)。……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取消真理是一种积极的解放活动,因为它接受了“复杂性和纷繁性”(Hoy 1989:45)。……德里达认为,真理主张的任何可能性之取消并没有导致虚无主义;相反,它使得极权主义成为不可能,因为极权主义完全依赖于他自己的真理观念,而后现代主义通过否定真理的可能性推翻了它。(P133)后现代的观点——不存在真理,一切都是建构——本身就是一个终极性的矛盾。通过做出这一陈述,后现代主义者假定了某个特许的立场。他们坚信他们自己的“不存在真理”的观点是真的。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肯定了真理本身的可能性。(P134)后现代主义者把社会科学知识贬低到故事的地位。(P134)许多现代社会科学家会同意后现代主义者关于社会世界之复杂性的说法。他们会首先承认尽管真理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目标,但他却无可否认的是一个永远也达不到的目标。但是他们将不同意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者的见解,后者坚信这种复杂性是如此的绝对,以至于提出这样的看法:所有的“真理”——无论其荒谬程度如何——都是相等的。(P135)读完此书三分之二,再来看译者张国清老师的前言,深有感触,解除了我很多的困惑,张国清老师的评论非常中肯和有说服力。forcode-070611
  •     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全书分四部分,探索后现代方法的范围和复杂性,尤其是在人文科学的起源;阐释后现代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考察社会科学采用后现代方法造成的后果;对后现代方法做出了评价。通过阅读,对现代主义的方法特征有了初步把握。后现代主义的三个层面:1,摒弃现代性2,消解各种世界观念的预设3,表现为一种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1.后现代主义是人文科学留给社会科学的一笔模棱两可的财产,它在现代范式之外确立自身,从各个角度揭示了现代性自身存在的内在矛盾与缺陷,认为现代性不是解放力量而是奴役压迫压抑的根源。后现代批判现代性的一切优越性,它攻击或有意识的回避理性、预见性、实证性、科学性、因果性,强调信念、情绪和人格完满。2.后现代的特征和意指与其说是建构,不如说是“批判”。表明建立任何一种知识基础的不可能性,消解所有典章制度的合法性。方法论途径是内省的反客观主义的解释和解构,是个体化的理解方式——“怎样都行”。消解了现代实体,消解了自我和他人,事实和价值之间的任何清晰区分。罗斯诺的观点是“解构考察的是溢出文本的东西,未被命名的东西,被排斥在外的东西和被遮蔽的东西”,目标是转换一个文本——改变它重新界定。后现代主义者也认为,文本解构了自身。后现代主义呈现出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对风格和表现的强调,从发现事物的意义到“设置”事物意义。它作为“绝望”的产物,产生在大繁荣过后的猛烈萧条落差的社会背景。“东拼西凑”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者对启蒙和现代科学神话的揭露(极权和统治);工具批判理论;法国结构主义,怀疑人道主义,主体和作者;虚无主义的悲观态度;人种学方法论;平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反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反对永恒,时空统一。历史的地位被大大削弱,分层而非线性,无物可被断定为完全在场或不在场的。(也许可以解释如今的戏说乾隆戏说经典?)将现代社会科学里的因果关系解释为互为文本关系,这是对时间优越性的直接因果关系的否定。怀疑论者认为世界充满纷繁复杂的头绪,“一只今天在北京拨动空气的蝴蝶下个月在纽约可能掀起轩然大波。”每一个文本都相干于另一个文本,没有一种解释是可能的。社会科学是一个人类的建构,同时人类也由社会科学建构起来。【第七章】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符号”并非是实在的表象,相反,它造就了实在。上下文主义理论被重视:认为所有的知识主张只有在上下文、范式或社团内部才是可理解和争辩的,仅仅是专业社团中所达成的协议的结果,“实在”是在某个特定上下文中被接受为正常的那个社会过程的结果。也有将“实在”视为语言学上一个(随意的、习惯性的)约定。怀疑论者由此走向了相对主义,肯定论者则对后现代的相对主义和反客观主义抱着矛盾态度(尤以女权主义者的矛盾突出)3.在文学领域,后现代视野里读者、作者与文本的关系发生改变,作者的假定性死亡象征着责任的衰落和对作者权威的抗议,读者被抬高,文本享有优先权。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进展意味着明确的意义的失落。文学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被保留下来的往往是一个无伤大雅引人入胜的魔幻般结果的形式。第八章,讨论政治倾向,怀疑论者大多是政治不可知论者,后现代时代不参与是最革命的态度。部分怀疑论者认为游戏和心情愉快是传统的现代的政治活动的最好替代品。肯定论者在政治上持乐观态度,提倡多元主义与社会宽容。如此模糊而开放的后现代主义几乎可以被容纳进任何一种政治理念中。
  •     一、后现代主义具有两种表现形式(“革命的”和“温和的”),或者可以使用本书作者所使用的“怀疑论”和“肯定论”的分类形式。这就告诉我们: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单一向度的,而是多元向度的。或者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主义,而是多种具有所谓后现代特色的主义。这也使得后现代阵营内部的人员和思想往往显得比较杂乱,以致于出现这样一种悖论:后现代这个术语的运用是如此地广泛,以至于它似乎可以运用于任何事物,同时也无法运用于任何事物。此外,后现代主义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悖论性”(后现代主义恰恰可能再次强化了现代主义,事实情形往往是:越是那些所谓后现代性的东西,就越是能够找到一些现代性的内在基因)。换言之,后现代性的自我表达可能往往离不开现代性的表述框架,没有完全脱离现代性的后现代性。二、现代主义否认学科的划界,否认学科知识分类的合理性,而试图努力冲破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界限。这也使得后现代主义学者的学科属性显得并不明确。例如德里达和福柯,既是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理论家,又是政治学家。德里达甚至还是艺术批评家、建筑咨询专家。他们在表述风格上也往往摒弃常规性的、学院式的话语方式,偏爱大胆的、煽动性的讲话方式和文风。与其说是想要“发现”意义,不如说是想要“设置”意义。他们回避判断,他们中最通俗世故的人从不“拥护”或“反对”什么,而只是说“关心”某个话题或对某件事情“感兴趣”。他们提供“读物”而非“观察”,提供“阐释”而非“判决”;他们“思虑”此事物或彼事物。他们从不进行检验,因为检验需要“证据”,这是一个后现代参照系内无意义的概念(P8)。三、文中总结的关于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的几种表现:(1)后现代社会科学的文本观。倾向:抛弃作者,转换文本和重置读者。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读者获得自主权;文本也同样夺得自主权。读者和文本都独立于作者,必须赋予两者一定的特权。每个术语、作者、文本和读者在社会科学中都有了自己的副本。一方面,读者是行动者、接受者、一个参与着的观察者、一个观察着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后现代作家不是为了追求真理或知识而写作,而更是为了获得体验的愉悦。(2)后现代社会科学的主体观。倾向:颠倒主体或消灭主体,以建立一种“没有主体的社会科学”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现代性语境下的主体被压抑(是一个严于律己、自我确认的人),而在这种寻求“自我克制”的状态下,人其实已经消失了。此外,现代主体也自动地需要一个客体,这使得主客二分的方法论根深蒂固。因此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必须消灭主体。这才是主体的真正解放。要建立一种“没有主体的社会科学”,但这种努力一直没有成功。作者的结论是,“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情况不同,主体之死的思想没有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确立起来”。 (3)后现代社会科学的历史观和时空观。倾向:轻视历史,转变时间和篡改空间(地理)。直观形态的线性时间观和确定空间观遭到摒弃,这使得历史观发生变化。后现代主义寻求的模糊不定的时空观,重新界定线性时间和重新概念化空间(例如以列斐伏尔、哈维等人的空间社会学)。(4)后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观。倾向:摒弃作为传统追求价值真理的理论观,进入无真理标准的后理论时代。真理是一种启蒙价值并且仅以下述根据为条件:真理涉及秩序、规则和价值取向;真理依赖于逻辑、理性和理智。 后现代主义对此保持怀疑,他们认为:不存在真理性质的理论,只存在不同建构性质的理论,因而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声称自己优越于任何一种别的理论。(5)后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现代主义往往追求客观性而回避相对主义,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反客观主义,甚至投入了相对主义的怀抱。后现代主义不习惯使用“方法”一词,而更喜欢用策略或斗争。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科学所使用的“方法”往往与具体的目的相互衔接,而后现代主义认为这是不能接受的,他们所使用的“方法”只是与研究过程相联系,而不与研究目的相联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就存在“怎么都行”的倾向,并不强调对于任何一种方法论的偏爱。这可参阅Feyerabend的《反对方法》一书。后现代主义包含着两条方法论途径:内省的反客观主义的解释和解构。其中,解构注重否定的批判能力,而解释则表达某个积极的观点。肯定论的后现代主义者倾向赞成解释而贬抑解构(但强调解释的多元性和无标准),而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者则倾向解构(声称每一个解释都是虚假的,每个理解都是误解)。“解构蕴含着既破解了某文本的神秘,又拆开了那个文本以揭露其内在而又任意的层系和它的前提的意思。它展示了某文本的缺陷及其隐藏的形而上学的结构。对某文本的解构性解读活动旨在发现文本的二重性、盲目性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P177)一个解构方法考察的是溢出文本之外的东西,未被命名的东西,被排除在外的东西和被遮蔽起来的东西。四、总体评论:首先,“后现代主义蔑视关于理论建构的任何奢望。但是一个反理论的立场自身也是一个理论立场”(P264)。 其次,“后现代主义者尽管强调了非理性的重要性并且表达了对于理性、逻辑和合理性等启蒙的智力工具的重大怀疑,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分析活动中仍然使用了这些工具”(P264)。 再次,“后现代主义者对于解释既不作好坏判断也不作优劣评价。但是他们又建议社会科学要关注被排除的事物,被忽视的事物,边缘的事物和默默无闻的事物,这难道不正表明了某个内在的价值解构,蕴含着赞成某些见解、反对另一些见解的意思吗?” (P265)最后,完全否认后现代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的影响将是一个错误。后现代主义纵然只是在实际上强化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内在倾向,但却把这种倾向推向一个超乎寻常的程度,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拓宽了社会科学的视野(P276)。 用我自己的话说(这也是我一贯所坚持的),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对于现代主义的反动,而是现代主义的延续,甚至是一种极致意义上的延续,这使得它看起来显得不是那么现代。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大学时期社会理论读物。
  •     恩
  •     唧唧歪歪。。
  •     于后现代漩涡之中,左右逢源开出较为清晰路径。以怀疑的后现代主义者与肯定的后现代主义者为主线分析了后现代对于主体、阅读、时间、空间、表象等问题之见解。人名翻译有些不太正确,不影响阅读,轻松易懂好上手。
  •     清晰明白,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以几章划分地非常清晰,其于社会学科的影响亦是列次讲述,很不错的一本书。
  •     结构脉络清晰,内容比较好懂。作者的分析立场也相对中立,区分出怀疑论和肯定论两种后现代主张。可作为了解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的入门书。
  •     其实本书的主要篇幅用于介绍关于怀疑派和肯定派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主张和其在当今各个社会科学学科中所产生的影响。但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包括译者的观点在于后现代主义是人学学科留给社会科学的一笔模棱两可的遗产。这个遗产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思想危机对社会科学的影响或喜或悲,但很少却有无动于衷的。这其实并不亚于另个普遍的现象即现代科学(社会科学)的全面入侵人文学科所带来的危机。但是译者在前言中提到了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普遍性知识分子的没落和边缘化使得专家性知识分子其实是这场社会运动的反映,不同学科的发展遇到了不同的待遇。但是我个人仍然认为社会科学中的各个学科仍然无法回避后现代主义的诘难。这不仅仅只关乎转换文本、重置读者、时间空间等方法论方面的问题,而是要正面回答主体和表象以及真理的问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