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形式》书评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6-8
ISBN:SH2190-132
作者:苏珊·朗格
页数:484页

关于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一生都在探求如何认识符号构成的意义,解析符号。她的主要理论是对不同的符号加以确定从而给符号创造活动和理解符号意义打下清晰的印记。她的理论有两个渊源,一个是怀特海的数理逻辑,另一个就是恩斯特卡西尔的人类文化符号论。朗格是将卡西尔视为自己精神上的导师的。朗格的符号理论是以人类的行为这样一个人类基本活动为支点,解析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又试图通过对艺术现象,人类活动的展示揭示人类心灵的奥秘。她的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艺术是人类所创作的特殊的符号形式,用来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将人类普遍内在经验形式化,将人类活动变为可观照的艺术活动,为探寻人类情感提供了表象,并赋予其抽象的性质。片面的认为,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提供并维持朗格所说的一种基本的幻象,使其明显地脱离主观现实世界,最终能够清晰地表现出它的形式,准确无误地表达出人类情感,与生命形式一致。

形式也是一种力量

这几天在网上,看到很多所谓的精英,发表种种貌似理性的言论,令人生呕。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是非对错,在这一刻已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对生命的挽救,并且使救出来的人,好好活下去。在天涯看到,有人对停止公共娱乐活动表示质疑,认为是形式主义。被很多网友痛骂。是的,这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表达。降半旗志哀是一种形式。鸣笛和拉响防空警报是一种形式。默哀三分钟是一种形式。着素装是一种形式。所有网站的页面都变成黑色是一种形式。黄丝带绿丝带是一种形式。蜡烛是一种形式。祈福行动是一种形式。捐款捐物是一种形式。献血是一种形式。晚会是一种形式。眼泪是一种形式。一切都是形式,但也是表达。形式,是表达感情的方式。正是这些形式,让受灾同胞感到温暖,感受到力量,感受到不抛弃不放弃、我们与他们同在的温暖和力量。正是这些形式,让受灾同胞在失去亲人和家园之后,多了一分活下去并将好好活着的坚持和勇气。我喜欢这些形式,并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听到赈灾晚会同时饭店里播放的《香水有毒》音乐,我有砸店的冲动;在地铁里看到一个个花枝招展莺歌燕舞,我有踹人的冲动;听到和看到一些阴阳怪气所谓“理性”的言论,我有骂娘的冲动;看到地铁里的工作人员为了多卖报纸而欺骗我们买一份《新京报》这一块钱就会被报社捐给灾区的谎言,我有砍人的冲动;得知仍然有人在借机以各种方式大发灾难财,我做出了希望他们全家死光死无全尸的诅咒……我反对形式主义,反对的是某些官员和机构阳奉阴违欺上瞒下的形式主义;我赞成在灾难期间自上而下从政府到平民各种形式的哀悼和祈福,因为这种时候,形式就是一种力量。

语言的强势

这本书最大的优势是在在于语言。作者很明显对于美学是运筹帷幄的。有些人,书名起的蛮大的,好像研究领域也蛮高级的,但是让他(她)说,就是说不明白。就像我,遇见问题就是说不明白。我很喜欢文章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作品及其观众。以下是书中的摘抄。艺术家什么也没说,他只是在表达。他借助一种可感知的符号性投影,像我们表达了情感的表象。(所以马尔克斯鄙视评论家是正确的)一件艺术品,在本质上就是具有表现力的,创造艺术品就是为了摄取和表现感知形式——生命和感情 活动 遭遇和个性的形式——我们依据形式才能认识这些现实,否则,我们对它们的体验只能是盲目的。正常并不是美,当然,魅力和吸引了也不是美;虽然这些性质可能是构成美的要素。美是有表现力的形式。(这句话我想起了很多很多姑娘)艺术比任何其他经验都更能模拟我们实际的感情。天才不等于最非凡的能力,而是一种关于不可见的实体——感觉 生命力 感情——的想象能力。这本书大概的翻了翻,实在不能消化吸收长成营养。看的太快了。此刻我的胃里溢满了气,不过,09年最后一天,从明天开始,我关注太阳,热爱有太阳的日子,回归。

关于“时间意象”的点点感悟

最近一直在读这本《情感与形式》,是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的一本理论著作。若翻一翻任何一本现代西方美学史著作,都会有这位女士的一席之地。关于朗格其人,不是本文的重点,她还是个极通音乐理论、艺术哲学、文艺学的女性哲学家,自称是卡西尔的门徒——《情感与形式》一书扉页便写着“谨以此书纪念恩斯特·卡西尔”的字样。在此我们不妨用博学、知性等关键词加以概括,以期给读者有个大概的印象。好了,接着说下面的内容。《情感与形式》一直以来被誉为是构建哲学体系的伟作,确实很难想象用这部译本500+页的书将整座宏伟的哲学宫殿建立起来。其实在这部之前还有一部《哲学新解》对这部书中涉及到的不少理念和范畴已提前做了解释,即《新解》是入手《情与形》的必读之书。那难度来说,虽为纯哲学理论的书,若稍有些哲学底子作衬,读这本书其实不算困难的,毕竟比起康德的《纯批》,这已经好了太多。读到第七章“时间意象”时,我才感受到了朗格在文学与音乐理论上造诣,为其哲学理论锦上添花。忽发觉“时间意象”这个词很美。“生命更多地受到时间而非空间的限制”,这句话深得我心。到山的那边去,到海的那边去,即使是去外太空,我们依旧可以向着这样的目标出发,只要世界上有那么个地方,我们循着路径,总有到达那里的机会。但时间呢?谁能留住它?朱自清曾在《匆匆》中为时间画了一幅幅素描: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们无法伸手抓住它,已无法轻抚它,甚至我们从未曾叫住它——那个叫做时间的家伙总是不可一世地我行我素,勇往直前。而想而知,这时间对人的限制,人类几乎无以抗拒。在前不久公映的热门电影《星际穿越》中,我们用大胆而神奇的想象力刻画了一个可触摸的经过引力具象化的五维空间,他在那样的方格中跳跃,指点墨菲的书房和那个聪明的女孩儿。但归根到底,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切无法实现。我们所认识的时间,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在《情与形》中,朗格用音乐这样的媒介将“时间”具象化为一种可被真切感知的存在,这真是顶好的选择。为了强化这种我现在已有些理解了的感受,我在写这篇文的时候也正在听着轻音乐。时间就是一种期待,一种美好的相遇,和一种不得停留的前行:“有期待变成眼前,由眼前转变成不可变更的事实的生命片段。”时间的流转就像一种绵延的物质,密密匝匝地联系着,一分一分、一秒一秒、一时一天、一月一年……这些都是人类为了认识它们,才认为地用计时器这种工具将其按规定切割成小段的。其实它们从来不曾断开过。昨天和今天,去年和今年,在时间这个巨大而非凡的意义里根本就是可笑的。当下的正在逝去的时间都会化成过去,而未来就在过去一点点逼近时变成了现在,又变成了过去……这样反反复复无穷匮矣。这样无情又井然的东西从来不谙人性,它不会为一个人的悲伤加快些,也不会为一个人的精彩而多做停留。它就在那里,在你记得或者忘记的时候,遵循着原本的规定,前进,前进。说了这么多的“时间”,才发现还没有说说这“意象”。当代中国美学家叶朗先生站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角度,为美下了个不错的定义,或者严谨一点也可以说是“解释”:美在意象。美是一种和时间同性质的抽象物,是人的物理感官无法触及、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这么一种性质。用音乐这样的媒体来表现时间,时间也变得可供欣赏了。一个节奏之后响起另一个节奏,或有戛然而止的万籁俱寂,或有四面边声连角起的壮烈之势,或有徐徐缓缓的淡出之势,意外之喜总会不期而至,让人振奋,让人心碎,让人奔放,让人惆怅……这不是对和声、旋律、物体振动的物理探究,而是静下心来的思考和享受,是通过耳朵感受到的美丽,丝毫不亚于百花竞放的美丽。这样一想,意象两个字就着实恰到好处了。如果我们置身于时间之外地对待音乐就有些费解了。当你闭上眼,听一首曲子旋律变化,心情也随之波澜起伏;曲终,你睁开眼来,还在原地,但早已不是原来了,因为时间流转,洗刷过之前的几分钟,为你的生活留下了芬芳。


 情感与形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