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树下》书评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544227001
作者:(日)大江健三郎
页数:168页

在自己的树下

你是自立的人即变成了大人也像这棵树一样像你现在这样站得笔直的活着---by 大江这个故事叫“自己的树”每个人在山谷中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树人的灵魂从“自己的树”中出来钻进刚降生的孩子身体里而人死掉后灵魂又返回树根里聪明的灵魂会记得自己是从那颗树里来有一天你钻进林子无意中站到“自己的树”下年长的自己和年幼的自己相遇如果年幼的自己问你“你是怎么活过来的”年长的你该怎么回答你像树一样,为了在森林中争取有限阳光而笔直向上生长了吗~~

很温暖的文字,只是到了最后,你只是沉浸在这种温暖中,却遗忘了记忆

很顺利地读完了这本书,没有拖延,没有懒惰,只是就那么读着,读着,读着,然后就发现,已经读到了最后的一页。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让人欲罢不能的纠结,就这样,我读完了这样一本书。文字是暖心的,是平凡的,是普通的,就这样,像慈祥的老人跟你聊些家常,只是没有那些乏味的说教,让人丝毫感受不到压力。要是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位智者,这么一位老者,愿意和我探讨这些问题,我想我应该不会待之不耐烦的神色吧。相反,或许更多的渴望。以前读书时,总喜欢摘一些句子,用笔做个标记,或是跟宝贝似的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心爱的本子上。可是,或许是过于朴素的语言,这次的我丝毫没有像抄写的欲望。就这样,一页又一页的翻过去,很顺畅,思绪从未打乱。这样子,也给自己留下了一些小小的遗憾,似乎并未真正地读过这本书,我都不知道它究竟告诉我什么了。可是它确实在那么一段时间里,让你的心情彻底平复,彻底沉静,有那么一瞬间,你对它有一种未完的不舍。

在自己的树下

这本书在图书馆少儿图书区,在一堆探险啊,惊悚啊,童话里翻到的时候,真真心里冒出一阵惊喜,就是那种找了好久好久然后发现这个就是我想要的的那种心情。自己看着也很有收获。但是给上六年级的小弟看的时候,他只是翻了一下就放一边了,与对哈利波特的积极真是完全的对比。是不是只有认真思考过书里所说的事情或者被书里类似的想法困扰过的人,看起来会比较投入,而对于一个真正的小孩子来说,尤其是根本没想过那些问题的小孩子来说,这本书,果然插画比较好看一点?看完这本书,很想去把这套书的另外两本跟那本两百年的孩子一起找出来看一看。真的很温暖。

生活在自己的树下

书中这样写道:“山谷中的每个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人的灵魂从自己的树的根,也就是树的根部那里出来,走下山谷钻到刚降生的人身体里去,所以人死的时候只是身体没有了,那灵魂是要返回到树根去的”。“马上要死的人要是睁开了灵魂之目,他就会知道自己的树在哪里”。其实那刚降生的人便是灵魂决定去暂居的躯体,是被其他相似的躯体和深藏于其后的灵魂所认识认同的对象;于是躯体和躯体的交往演变成了灵魂同灵魂的冲撞——相距毫厘却不可能触及彼此的本质,因他们秉赋虚幻的真实。我想灵魂的选择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因为他们有自由选择的意志。有时,他默默地等待那躯体的呱呱坠地,自忖:这孩子应该还不错,至少不算很糟,他的身体看起来真是可爱啊……倘若有灵魂选择了先天残缺的孩子,那他必定抱着坚忍不拔的决心和勇气,他要用刻骨铭心的痛苦或诟病来虐待自己,刺激过分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那残疾的、羸弱的、孑立的孩子总习惯用惨不忍睹的场面胁迫幸福的观看者流溢出悲天悯人的眼泪,没有什么不允许,没有什么被强迫,只有英雄般的灵魂挑战平凡的灵魂,最后从嶙峋的躯体口中艰难的听到几个字:宽恕你们。这是日本四国地区的民间传说,却可以从中抽取出肉体和灵魂,灵魂和自然之间的互寓方式。灵魂赋予存在意义,或者说肉体只有和精神结合才成为人;灵魂若寄居在树根,则神化为精灵。灵魂似乎乐于在世俗和自然之间随意地游荡,每一次的折返通常花费几十个春秋岁月,然后他又尝试着宦游在无拘无束的草野荒原。若以人为本体,则灵魂驻扎于心中,体现生命不息、血脉长存,这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快乐的主要来源,即使生死有命、世事无常,灵魂仍旧可以通过姓氏制度和血缘关系得到无尽的承嗣;若灵魂的“离歌”预言了罹患苦难、历经幽怨之后有一个可以安心生活的新时代,那么我们的个体的死亡也就只是作为牺牲品放弃对有限和无限的无尽探查,这就有如古来散人、游侠的无关乎所以的咏叹——既可以理解为于世无用,也可以看作于世勿用。恪守自然的习惯、领悟和谐之道。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对于灵魂同样适用。信奉万物有灵的先民将生存之道寄托在超验的精神世界里,这样所有灵魂的根源就可以归结于一个统一的、本源性的绝对观念。但是这种观念并不是通过尘世万物的生老病死、潮起潮落来体现的——倘若如此,杀人放火与悬壶济世就只不过是神性的两种面目,没有什么不同了。错误恰好就在这里:并非万物皆神,却是神乃万物:神并非以同样的程度显示于万物之中,却是依照不同的等级出现在不同的事物之中。悬壶济世之所谓是善行,之所谓高于杀人放火,就在于这行为中潜藏着一种冲动,以求达到更高度的神性,这是寓于自然界中的伟大的进步法则——导向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不断进取。因此,神性的流溢和吸取成为了灵魂终其一生孜孜以求的关注目标和最高境界:灵魂只有借助神性的不断关怀和眷顾才能获得拥抱真理绝对性的机会,丧失了对生活的恐惧和尊敬,麻木了对神圣性的体验将不可避免的沦落到直接性的世俗生活中去。

直直的生长

刚还在一个豆友的评论里留了言,大意就是:我还蛮欣赏日本人坚韧不拔的精神的,大江健三郎,那个在战后的阴影中长大的孩子,他跟所有人一样要面对贫穷、饥饿和文化上的压抑,但是他在面对的过程中,给了自己很强的暗示,就是不认输,要努力。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就像婆婆跟他讲的那样:山谷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树,人的魂灵丛树中出来钻到刚降生的人的身体里。快要死的人睁开了灵魂之目才会知道自己的树在哪里。然而聪明的孩子是记得自己来的那棵树的。进入林子里,无意站到自己的树下,上了年纪的自己就会和那孩子相见。虽然大江的东西还是有一些未被我读懂的,但是婆婆那句话,我昨天在牛网上看到咱们中国人说了大概同样意思的一句:是树你就直直的是江你就长长的还是中国人更大器、浩荡,哈!

自己的树

用了很长时间才看完一遍。大江健三郎说这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书,在最后一节里他自己也承认,里面加入了为高小或是高中生写的内容,但我觉得即便是这些对象,有的部分也算很难了。这体现在他引用的一些东西和回忆的一些东西,与他希望借此阐明的道理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用心理解才能明白的。而不像普通的儿童读物那样,脉络分明、中心思想明确,内中道理一目了然,只差在封面上标注“正确”二字。我想这不同之处恰恰体现了大江健三郎对孩子们的尊重。对我算很难的东西,也许正好说明我现在算个大人了,有些地方正在僵化。在我们的儿童时代,是没有太多引导我们去思考的,结论就摆在眼前,我们要做的只是记住它。所以我读这本书,多少算晚了一点。孩提时代最需要思考,需要在一切开始之前,提出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判断,建立自己的思考系统。对别人推到自己眼前的东西,应该学会先疑问、先分析,再决定要采取的态度。尊重什么样的人,怎样生活,看什么样的书,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这些都应该自己去决定,自己决定的东西自己才会坚持。日本人很注重心志的力量。心志的重要我们也都很清楚,根本不用多说,但这道理只是在头脑表面。在实际中,却很少有人特意去培养孩子们的心志。中国人道理很多,道理大家全都懂,但实际做事情是不是依照这些道理却是不一定。这现象本身就说明了教育的失败。我觉得书中关于“自己的树”和“树为什么直直的向上长呢?”的问题最值得读。祖母告诉大江健三郎:山谷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树,人的魂灵丛树中出来钻到刚降生的人的身体里。快要死的人睁开了灵魂之目才会知道自己的树在哪里。然而聪明的孩子是记得自己来的那棵树的。进入林子里,无意站到自己的树下,上了年纪的自己就会和那孩子相见。如果小小的自己向年迈的自己发问:你是怎么生活过来的?这时候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回答呢?另外在〈我的学习方法〉中他写到:小时候,当我遇到当时读了也不能完全明白、期望什么时候再读的书,我就会……将那个年龄的自己所能理解的尽可能都写下来。……而过了几年后,实际上读了那本书,觉得确实和原来想的一样那是一本好书……书和读书的你之间也有这种“打个正着”的时候。而他自己的这本〈在自己的树下〉就是这样一本可以在不同年龄逐步看明白更多东西的书。我只给4星,因为现在的我还有很多没有看明白。

像树一样笔直的活着

看书的时候,有些经常迷惑着的东西好像无形中一点一点的被解决。一个慈祥的智者在以一种包容的姿态为你扫除心中的烦忧。处在一个审视与重建自我的时间,很多问题都无法得到确切答案,这种感觉很让人懊恼。会疑惑自己是否想的太多,太过悲观和多愁善感。也许是的,是否更应该多点实用主义,与其花时间去想,不如多学两门课程和手艺,这样才有意义啊!但是,看到书的第一篇文章的话,才恍然大悟.“重要的问题即使折磨人,也只能认真去思考,并且这种思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即使问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但曾经拿出时间对它认真加以思考本身,会在你将来想起它的时候,懂得它的意义。”在书的最后,有叶芝的一句话:“你是自立的人。即使成了大人,也像这棵树一样,像你现在这样,站得笔直地活着。”多了一份成长的勇气,谢谢!

遇见小时候的自己

  大江健三郎是对正义十分敏感的作家。书中不少篇章是对他自己童年未解问题的回忆,回忆的最后他总结了自己的成长态度,就是“再等上一段时间”,那些曾经困扰过他的问题都会一一开解,就如代数列式中找个字母取代复杂的那一部分,也许等式两边到最后可以同时消掉这个字母,即使消不掉,再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面对,就少了许多负担。   真是一种奇特的思维。竟把中学时代那令人激动的“同时消掉”的步骤运用到关于成长的困境中来。   书中前面提到的问题,都是在战时背景下,一个很有主见与幻想力的山林男孩所遇到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变迁。   比如,爸爸不让他买从战败国俘来的橡皮球,因为“如果别国的军队也把我们的干柿子收集起来,运回去给他们国内小孩子吃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可等到作者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对父亲当年看法的接受时,却已经是战争结束,父亲去世之时。   比如,年老的作者总是不断幻想要是真有一天在“属于自己的树下”遇见那个小时候的自己,会对那个无比期待的小孩子说些什么呢?   十六篇文章中,都暗含着他从现时的自己对童年初衷的反思与接纳,令人感动的是,他的正义感与“认为世界需要和平”的真理贯穿他的一生。他小时候最崇拜的人是为保护学生而凛然赶走山犬的工友,那种对不顾一切的勇气的尊敬与向往,在书的结尾也构成了留给小时侯的自己的答案:   “你长大之后,也要继续保持现在心中的想法唷!只要用功念书、积累经验,把它延伸下去,现在的你,便会在你长大之后的身体里活下去。而你背后的过去的人们,和现在你前方的未来的人们,也都会紧密连接着。你就是诗人叶芝所说的‘自立的人’。就算长大了,也会像这棵树一样,或者说,就像现在的你一样,顶天立地活下去!祝你幸运,再见,总有一天,我们还会在某处相遇!”   这本书包含着对现世年轻人的期望,和对这早已不同往时的世界的一点忧心,就如这一句,“百年之后世界上的人,要是不认同现在自己所认为好的、正确的、美的感觉,甚至是把相反的事情当成好的、正确的、美的事物的话,那该是件多么令人害怕的事情啊!”经历过毁灭性战争的人,他的普世价值观,是很能给如今看似安逸的年轻一代很多启示与反思的。

笔直的活着

知道大江健三郎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读了这本书感受到了大江健三郎温暖的一面。你是自立的人,即使成了大人,也像这棵树一样,像你现在这样,站得笔直的活着。大江的孩童般的说理,失去了惯常的逻辑和条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childlike,而不是childish。喜欢这样的风格。有很多地方,平易近人,但却深刻得紧。比如说到自己的读书方式,我们在遇到难读的时候往往囫囵吞枣,但是他却选择抄书或者背书的方式,尤其是树上的小屋,爬到树上去读一本难读的书,并不准备其他的消遣,逼迫自己,其实也会发现,这个东东也并不是那么生涩不堪,或者选择去游泳的公车上读书,也能把一些难读的书啃下去。而我们,似乎更愿意发呆或者打望……读书读到熟悉的地方,像故友重逢,这个比喻太贴切了。要查什么,准备好了再来!对,我们很多时候自己都没有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落得极为难堪。我们就喜欢玩这样的游戏,打没有准备的仗,完了又来怨天尤人。真的很看低自己。提问也是需要预先准备好,否则就不要问,不要问让别人为难的问题,这些都很受益。流言止于智者。大江的论证很有趣味。提到的那个精灵般的“童子”,要做到精灵的能力,需要多长知识、多锻炼身体,正如某弟弟说的,武装自己,身体头脑都要变强大。共勉。我们不怕犯错,怕只怕,现在认为是好的、正确的、美好的东西,会变化,或者,一开始就错误地把这些的反面当作了正面……万事开头难啊!!对于亲情的描写,书中也不惜笔墨,对于他的智障孩子光,大江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厌弃。审美,同时需要具备审丑的胸襟和气度。我想,正是因为如此,大江才能有超国家主义,大胆的批判日本政府采取的一些令周边邻国深感不安的措施和行径吧。这个要力赞一把。等待那一时刻的到来,改变自己,从现在开始,笔直的活着。


 在自己的树下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