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出版社:上海三联
出版日期:2000-6-1
ISBN:9787542613325
作者:(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
页数:370页

内容概要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布卢明顿的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和政策分析中心主任之一、政治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她于1965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作品有:《大城市的政策模式》等作品。目前,该作者主要致力于有关小型渔场、灌溉系统、牧场、森林以及其他共投资源的利用等共同财产制度的研究。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反思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第一节 三种富有影响的模型
第二节 模型的隐喻性用法
第四节 一种挑战
第二章 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制度研究
第一节 公共池塘资源的情境
第二节 相互依存、独立行动和集体行动
第三节 三个难题:供给、承诺和监督
第四节 研究框架的设计
第三章 长期存续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分析
第一节 高山草场和森林的社群保有权
第二节 韦尔塔的灌溉制度
第三节 菲律宾桑赫拉的灌溉社群
第四节 各种长期存续的自主组织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制度的相似之处
第四章 制度变迁分析
第一节 抽水竞赛
第二节 诉讼博弈
第三节 企业家的博弈
第四节 多中心的公共企业博弈
第五节 制度供给分析
第五章 制度失败和制度脆弱性分析
第一节 公共池塘资源问题不断的土耳其近海渔场
第二节 公共池塘资源问题不断的加利福尼亚地下水领域
第三节 斯里兰卡渔场
第四节 斯里兰卡水利开发工程
第五节 脆弱的新斯科舍近海渔场
第六节 比较研究得到的教训
第六章 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供给问题、可信承诺问题和相互监督问题
第二节 分析制度选择的框架
第三节 对社会科学家的挑战
参考文献
后记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正如上贴所言,为何无人识,确实非常奇怪的,国内学者好像很少引用这本书,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的,对这本书好像推荐不多?自己还是上西方财政学时,老师在讲公共品时,对这本书有初步的介绍。作者研究的是社区合作,而这不在政府与市场之内,也许这就是被经济学家们忽略的原因吧?而且,用汪丁丁老师的说法,国内的经济学家实在是孤陋寡闻得可以。但窃以为此书的思想非常重要。读了三遍,前两遍都没作笔记,写论文时随便翻翻,读了差不多也是白读,几天就忘光了,这两天在认真的看,才发觉自己忽视了很多重要的内容。此书的最重要的意义恐怕就是对于在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条道路(社群)的分析吧,感觉第一章的分析尤为重要,还有作者对于“制度细节”的关注,真是醍醐灌顶。后面的具体的案例,似乎也可以作为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经典案例吧?如果按照周其仁老师的“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来说,这本书当为范本。不知道这套书的其他几本如何,找来看看,但毛寿龙的序言似乎有点煽风点火的意思,有点过分。不过这年头,要看见一片好的序言,不大可能了。国内给人家作序的,好像都是在编写本书内容提要一样,不知道是什么毛病。另外,好像有个网站,叫什么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学术网站,http://www.wiapp.org/,上面似乎有点东西,可以去逛逛。
  •     作者:周业安原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09-11-18/154347.html在经济学领域,通常会流行一些思维定势,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政府和市场两分法。按照标准教科书的说法,一般情况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方面是有效的,但由于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违背充分竞争市场条件的因素,比如垄断、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公共品和外部性等,导致了市场失灵,所以自然就引出了政府。政府能够有效弥补市场的不足,从而在市场失灵的诸多领域有效配置资源,并实现公平。在传统的思维看来,整个社会经济体体系就是由政府和市场的合理搭配组建,在不同的时点上需要调整的不过是两者的边界,即某些时候市场多一点;某些时候政府多一点。比如当大家开始责备自然垄断行业政府干预低效率时,就开始这些行业的民营化改革;但民营化一段时间后,纯粹的市场机制所引致的诸多弊端又开始呈现,于是新一轮政府管制和国有化便开始。“公地悲剧”无解?讨论市场失灵的一个著名例子就是所谓“公地的悲剧”,这是著名学者哈丁1968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的标题。哈丁指出,对于公共草地、公共鱼塘等资源来说,每个参与人都按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目标来进行使用,其结果必然是导致这类资源的耗竭。比如公共鱼塘,大家按照各自的最优捕捞量来捕鱼,结果在总体上必然会出现过度捕捞现象;对公共草地,大家按照各自的最优放牧量来放牧牛羊,其结果是导致过度放牧。这就意味着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失灵了。单个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并没有带来社会福利的增进。由此,哈丁认为,这就导致了该类资源的悲剧。显然,按照传统的观点,我们有三种代表性的方法来解决公地悲剧:第一,把公共资源国有化,由国家统一根据资源的现状和可持续性来制定使用计划;第二,把公共资源卖给某一个人所有,由某一个人垄断;第三,把公共资源按照某种规则分配,产权界定给每一个参与人。很显然,这三种方案各有优缺点。第一种方案实际上面临后来公共选择学派所发现的政府失灵问题。市场存在失灵的情形,政府当然也存在失灵的情形,比如政府层级所带来的信息失真;官员寻租;激励扭曲;官僚组织的交易成本等等。通常在现实当中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政府所拥有的公共资源同样会被过度使用,比如水资源的浪费、森林和矿产的过度开采、海洋和牧场的耗竭等等。第二种和第三种都属于私有化方案,对公共资源来说,也未必如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那么有效。假如公共资源被某单个人拥有,虽然可以克服过度使用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垄断的不利后果,并引发严重的不公平。假如公共资源被多个人分别拥有,由于这类资源很难进行切割,使得过度使用现象反而可能更严重。比如一个鱼塘被分割成五个私人区域,由于无法阻止水流所引发的鱼的流动,因此会激励所有者在自己的领地过度捕捞,以尽可能占有更多的鱼类。因此,实际上传统智慧带给我们的要么国有化、要么私有化的两分法思维方式根本无助于解决公地的悲剧。“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为什么传统的智慧出现了问题?其实关键在于,任何一种方案的出台都会改变既定的利益结构,从而需要重新考虑成本收益。对于公共事物来说,除非假定原先的利益结构不变,在原先的成本收益信息下,单独依赖某个国有化或者私有化方案能够弥补原先的不足,从而有效解决“公地悲剧”。问题在于,一旦出来这样一个方案,意味着利益关系的重构,不同的利益主体及其所面临的成本收益状况需要重新界定,那么新方案必须预先考虑到这些,然后才能设计出某种最优机制。可惜的是,除非假定参与人是充分理性的,否则这种事前的最优机制设计根本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在具体的公共事物的处理当中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尝试着发现一些适合的机制,并通过对各种现实当中演变出来的具体机制进行分析,才有机会提炼出一些可供借鉴的元素。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实际上就是这么做的。她从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就开始关注现实当中的各种公共事物的处理机制,并且还亲自参与设计一些制度来有效治理公共事物,其博士学位论文就是专门研究水资源管理的。后来她开始摒弃传统的政治学分析方式,而是把目光转向了当时并不流行的新制度经济学。要知道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1960年才发表,在当时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在整个论文发表后的十几年里,人们更多地是在讨论产权和企业的边界,并没有认识到科斯1937年和1960年的论文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的理论含义。直到《社会成本问题》发表了20年后,奥利弗·威廉姆森开始把参与人的有限理性和治理机制联系起来,以合同的不完全性为依托,建立起了一整套关于组织和治理的理论体系;而与此同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同样意识到科斯的更为丰富的思想对于公共领域的意义,并开始着手研究这些思想在解决公地的悲剧这类问题上的有效性。威廉姆森把其研究成果写成了著名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在1985年出版;而奥斯特罗姆则通过总结其一系列研究成果,写出了著名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在1990年出版。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两本书都成为各自领域学术界引用率最高的学术著作之一。源于科斯,超越科斯埃莉诺和威廉姆森两个人都受到科斯的启蒙,但都超越了科斯。上一篇文章中笔者已经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威廉姆森的贡献。这篇文章中,笔者实际上已经交代了埃莉诺的贡献。埃莉诺在研究具体的水资源管理的实例中,已经认识到政府——市场两分法的错误。后来通过领悟科斯的思想,并通过总结出数以百计的公共事物管理案例,从中提炼和分析出了一整套关于公共事物治理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如果要解决公地的悲剧,就需要摒弃政府和市场的简单分类,她写到:“许多成功的公共池塘资源制度,冲破了僵化的分类,成为‘有私有特征’的制度和‘有公有特征’的制度的各种混合。”(《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31页)比如她所列举的土耳其阿兰亚近海渔场的公共治理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个渔场采取生产合作社制度和捕捞点分配规则设计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取得了效果。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不到政府的影子,也看不到纯粹的私有化的影子。这种治理模式纯属政府和市场中间的某种状态。实际上,这类状态在现实当中比比皆是。当然,埃莉诺绝不仅仅是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中罗列出这些政府和市场的中间治理模式就算了。更为关键的是,她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关于治理模式变化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重构,以及参与人在规则变化前后的成本收益状况,并据此推测参与人的反应。这是有效设计激励制度的基础。和威廉姆森类似,埃莉诺同样强调事后的治理。埃莉诺和威廉姆森的理论存在许多共同特征:一是都来自科斯的思想,并对其创造性的发挥,并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二是都强调事后的治理、而非事前的治理,因为在两位学者看来,充分理性下的机制设计是难以实现的;三是都强调治理的多元化,除了政府和市场之外,还有大量的有效的中间治理机制;四是强调治理机制的自我演化。只不过两者的差别在于,威廉姆森更重视经济组织的治理;而埃莉诺更重视公共领域的治理而已。殊途同归,也算是英雄所见略同吧。社会进步有赖公共治理埃莉诺在通过研究公共事物的治理的过程中,发现自主治理以及治理模式多元化异常重要,在她看来,公共领域中各种公共机构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参与人的利益关系原本就多元化的,由于事前的完美机制设计无法实现,那么利用不同参与人和机构之间的利益竞争来达成某种事后的治理就是有效的,也是可能的。这样看来,事前的机制设计应该侧重于其自身的演变能力和自适应能力,而不是一开始就想弄出一个一成不变的完美制度体系。这就意味着好的治理应该是不同利益团体或者中心的竞争和制衡过程中,自我演变出来的多元治理模式。这也是埃莉诺和其先生文森特以及其他一些学者共同提出的多中心体制的设想,这种多中心体制实际上体现了这些学者对于过去的民主政体的不满,以及对未来民主政体的一种构思。因此,埃莉诺的理论绝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治理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她为政府改革和政体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指导。非常遗憾的是,国人对于埃莉诺的思想以及相关联的公共治理的思想并不是很了解。当一些媒体宣传其诺奖理由时,甚至连《南方周末》这类有影响的报刊都把the commons译成了“普通人”,实在令人汗颜。这也反映出国人对于公共事物一词缺乏足够的认识!既然如此,何不去阅读一下埃莉诺的著作,补补课呢?一个社会如果要进步,仅仅依赖经济领域的成就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公共领域一直就很滞后,那么不仅未来的经济领域无法成长,而且老百姓的福利反而会因为经济增长而衰减,从而陷入一种无道德的经济增长,这又何苦!(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09-11-18/154347.html
  •     〇、写在前面:这本书我只读了一遍,有些地方也不尽其然;对于全书的把握并非完全正确和深入,所以以下所有部分为个人观点,保留版权,切勿随意转载使用,仅供参考。一、一些名词解释:分权制企业:个人觉得这个“企业”翻译成组织或者结构就容易理解了,比如在修建水渠的案例中,先组织起最低一层的以几户为单位的农民,联合使得这个小团体的权力集中;随后再一层层往上,而不是一次性就组织起一个包含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一个层的团体和一个集权的组织来协作。贴现率:同金融的概念,在成本收益分析里可以看做“收益率”。收益率的高低伴随着风险的高低,部分反映了稳定性。比如长期居住的群体,贴现率就低;流动性大的群体,贴现率高。其他的去读第六章。二、读书策略:导言(如果你有幸找到了三联的2000的版本更好,有原作者写的中文版序言,建议一读)、(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如果卡在某些概念上(尤其第一章里的博弈二叉树),不要死抠,径直读下去,个别概念不影响对全书的理解。何况这会你应该已经读了本文前面的名词解释了(虽然名词解释也只有两个而且不敢保证准确)。三、理解与观点:(本人观点,仅供参考)(一)本书的写作目的针对作者写书那个时候学术界对公地悲剧的解决方法及模型的“流行”观点——彻底的私有化与彻底的集权、忽视内部沟通与制度演变,提出的第三种解决途径(由于本人另一门课作业也需要用到这些材料故删去中间这段免得批卷老师以为是我从网上抄的…等顺利毕业了再放出来)四、写在最后:如果你是顾老师的学生,作为过来人(虽然还没考期末),学姐给你们两条建议:最后要交的报告和PPT——千万记得把PPT做得详细一点炫酷狂拽刁炸天一点!不要以为报告写得很好就ok了……老师是不会有时间来读那么多组的万把字的报告的——尤其当你的组是排在后面的时候。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公共池塘资源制度的设计原则…… http://wiki.mbalib.com/wiki/Common-Pool-Resource
  •     好赞的实证研究,问题框架和解释变量的选择值得回味。
  •     再读才发现经典
  •     真的很难啃啊,开始纠结博弈那个模型纠结了好久。。。
  •     好制度的重要性
  •     【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 对于公有的一切 他至多留意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第一篇读书报告就这样哆哆嗦嗦的GET了!
  •     书中的实例过于现实,如果不具体参与很难理解当地小流域自主规则供给的过程。方法论非常值得理解和学习,需要多研读几遍。
  •     要不是曾经的备考经历,我估计这辈子都不会接触这种有”诺贝尔经济学奖“tag的书。虽然可以归类到公共经济学,但是对学习人文社科的它也同样亲切。现在凡是讨论一些关于公共管理的问题,人们动辄鼓吹私有或者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让国家全盘接管,“但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是:无论国家还是市场,都未能成功地解决“公地悲剧”,反而是许多地方和社区的人们,借助不同于国家也不同于市场的制度安排,对某些资源系统成功地实行了适度治理。”
  •     1. 公共事务模型:公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动逻辑,限于一阶公地问题 2. 二阶三阶问题:供给制度、承诺和监督,缺失研究 3. 公共池塘资源制度设计八原理是本书重要贡献 5. 国有和私有外,还有大片制度空地值得研究4. 自然人非理性是本书立足点。
  •     這本書竟然沒有在豆瓣上簽到過真是不科學。
  •     由内而外,崇尚自然……
  •     : F062.6/2842
  •     制度经济学的必读之作~
  •     第三条道路之可能性。对行动者的要求略高啊
  •     首位女性诺奖获得者,承接波兰尼社会秩序理论,回应公地悲剧,集体行动理论和囚徒困境式的非合作博弈,围绕自主组织,自主治理和多中心理论进行理论深耕与实证分析,在国家理论与企业理论之后,开启“第三只手”的学术时代。此书积累深厚,布局大气,行文缜密,实为治学之典范,研究之蓝本!
  •     在利维坦和私有化之外的第三条道路,条件是什么
  •     一本给我很大启发的书,且不只是公共事物治理方面。
  •     案例丰富,结构清晰,对传统的挑战谨慎而理性。要是能再挖掘一下合作机制信任机制背后的原因就好了~ 研究的方法很有参考价值呢~正反、建模、因素相关性分析~
  •     管理学大师的著作。但是在几个案例上总觉得监督机制的分析还是不够。经济和管理真的是越学越分不可等同啊。
  •     柔和了较多较新的行政案例
  •     联想到了村里的荒山治理,当初看这本书也是出于这个目的,还是学了不少东西,相信随着阅历的丰富体会会更深
  •     精彩,提供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途径,“公地悲剧”也是能解决的。不过需要沉下心才能读下去。
  •     很好
  •     在隔壁夜半悠扬的、循环播放的华尔兹中,把最后一章读完了。
  •     印象深刻的是该书的参考文献中,有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乔姆斯基和索绪尔的语言学专著。。。。。以及各种系统科学的参考书。。。。
  •     公共管理学课必读书目。从本书中可看出作者的严谨、逻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值得复读。总的来说,小规模的公共池塘资源是可以超越单一的国家或市场途径进行自治。20141027@公管院513【学术学习】
  •     记得公地悲剧
  •     非专业人士,我建议简单扫扫这本书即可。里面的内容比较晦涩难懂,但我并不否认本书在公共事务的治理方面的贡献。
  •     经典著作
  •     有难度的书,读下来以后收获挺多的。
  •     #2016058#
  •     案例读起来蛮有趣的,很多理论给人以深刻的启发。ostrom在公地悲剧隐喻性的悲观看法中给人们以希望。在“利维坦”和私有化途径之外,ostrom证明了在一些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中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集体行动的成功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制度选择的分析框架。受限于时间,读的并不精,找机会重温经典。
  •     课程推荐的诺奖得主的著作,名副其实。案例详实,作者的研究态度非常严谨,读完能有一定的收获。
  •     如果不是行政學的課外讀物或許一輩子也不會讀這類型的書==
  •     很棒的专业书,特别是论述公共治理这部分内容(平时看国家治理市场治理什么的都看烦了),是一个很少有人关注到的视角。从博弈论和集体行动逻辑为理论模型出发,阐释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的缺陷,引出公共治理的方式,视角很独特,算是一种思维补充吧。
  •     书中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其在理论方面有如下创见:a. 超越了国家、市场与企业三种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主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b. 进一步强调了社会资本的思想,“在人们在某种环境中居住了相当长时间,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互惠的处事方式,他们就拥有了为解决公共池塘资源使用中的困境而建立制度安排的社会资本。”c. 形成了初步的制度设计原则的框架。这三者之间其实存在着关系,正是意识到了社会资本的存在,奥斯特罗姆重新审视了三种悲观模式的博弈条件,进而提出了“自主治理”理论及其设计原则。
  •     打破原有公共物品提供仅有国家和企业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发起新的挑战!
  •     迷迷糊糊读完的,读完合起书,顿觉震撼!
  •     老板指定
  •     奥斯特罗姆啦,关于公共池塘资源系统内部组织自治理的框架分析。非常值得一撸,研究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讲道理,摆事实,做总结,得结论。非常扎实。
  •     写论文时看的 制度经济学
  •     每周一本书的节奏,呵呵后
  •     本专业的必读书目~太多人推荐的一本书,确实也很了不起。特别是文献综述部分,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后来太多人写论文,直接照抄老人家的东西。。。当然了,作者还是个人主义方法论,不少人类学家给了批评。
  •     跳出了“非政府即市场的圈子”,虽仍有局限性,但不失为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返还理论的好例子。
  •     今天被问到“治理之道”的“道”是什么,就是公共池塘资源的自筹资金管理模式呀!
  •     从博弈角度论述政府与市场之外个人之间自主组织和自我治理公共资源的模型
  •     经典著作,办读书会的机会通读了一边,对于了解自然资源治理和制度分析都是很基础借鉴,不需要太多经济学和博弈论基础就能读懂
  •     让人很有读书人的存在感
  •     2类
  •     我已经很久都没看过逻辑这么顺畅的社科书了...有点感动。小书,言简意赅,不是凑字数的书,有点平淡中和的味道(或者说翻译得也好?)。先从哈丁的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和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谈起,后面是案例,最后是结论和总结。新制度经济学的典范之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