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发展-荣格文集(第八卷)

出版社: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Carl Gustav Jung)、陈俊松、程心、 胡文辉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1-04出版)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512500648
作者: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页数:200页

章节摘录

作为心理关系的婚姻婚姻作为一种心理关系,由一系列大多性质迥异的主客观因素构成,结构异常复杂。由于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婚姻中的纯心理问题,我大体上将不得不忽视某些涉及法律、社会的客观因素。即使这些因素对婚姻双方的心理关系有着公认、不可否认的影响。不论何时,当人们谈到某种“心理关系”时,总是预想这种关系是有意识的。因为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两个人之间不存在心理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关系。从其他任何角度看,比如生理学角度,他们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联系视为心理上的关系。我们应该承认,虽然我刚刚假设的完全无意识状态并未真正出现,但却有相当程度的部分无意识存在。而心理关系受制于无意识在头脑中所占的比例。在孩子身上,意识产生于无意识的精神生活之中。最初,意识就如同独立的岛屿,慢慢结合而成为一块“大陆”,这就是大块大块的连续不断意识。实际上,进步心理发展(Progressive mental development)指的就是意识的延展。而心理关系是伴随连续性的意识生发的,而非在此之前。就我们所知,意识总是自我意识。为了意识到自我,我需要能将我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有了这一区分,才可能发展人际关系。因为很大一部分的精神生活依然是无意识的,有人虽然可以做出大致区分,但区别并不完全。由于还不可能对无意识的内容加以区分,在无意识领域,就不可能发展人际关系了;在那里,自我将他者视为一体,这种原初的无意识状态仍然统治一切。换句话说,根本不存在人际关系。当然,已达婚龄的年轻人确实具有自我意识(通常,女孩犹胜于男子)。但是,因为他不久前才从原初无意识的状态中萌发,身上肯定存在大片阴暗的区域。在这些领域内排除了形成心理关系的可能。在实际生活中这就意味着年轻男子(或女子)只对自己和他人有部分了解,因而不能完全理解自己和他们的动因。通常,他行为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当然,他自己倒觉得无所不知、极具意识。这是因为我们常常高估存在的意识。而当我们了解到自己心中的最高峰不过是漫长攀爬过程的第一步时,往往将这视为伟大而令人惊叹的发现。无意识的领域越广,婚姻自由选择越少。坠入爱河的人感受到剧烈、致命的主观冲动便是明证。这种冲动在未入爱河的人身上也可能存在,只是其形式并不令人愉悦罢了。无意识动因的本质既是个人的也是普遍的。首先是由父母影响力延续而来的动因。在这一点上,年轻男子和他母亲,以及年轻女子和她父亲的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正是来源于同父母间亲密关系的力量在无意识中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他们对丈夫或妻子的选择。对父亲或母亲有意识的爱恋将促成年轻人选择与父/母相似的伴侣,而无意识的依赖则(并非一定表现为有意识的爱)则让择偶变得困难,并使其择偶观产生独特的改变。为了理解这些转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这种无意识依赖形成的所有原因,和它在哪种情况下会强有力地改变甚至阻碍有意识的选择。一般而言,父母度过的一生,除开他们故意设法舍弃的部分,都以替代的形式转入孩子身上。也就是说,在无意识的驱使下,孩子未来的发展为的是弥补父母生命中无法实现的一切。由此,才有道德观念过于强烈的父母却生出人称“不道德”的孩子,而不负责任的流浪汉父亲却有一名具有极大野心的儿子等现象。如果父母故意维持无意识的状态,则后果最为严重。以一位借口试图不破坏一门“令人满意”的婚姻而故意保持无意识的母亲为例。她会在无意识中束缚儿子,大约将他视为丈夫的替代品。如果儿子不被直接逼为同性恋,就会被迫改变选择,使其与他的本性相反。比如,他可能娶一位远不如他母亲的女子,因此无法和母亲竞争;或者他会爱上一名专横自大的女子,从而勉强将他从母亲身边带走。如果本能不受损害,选择配偶或许可以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但是它们迟早会作为障碍出现。从保存物种的角度来说,本能的选择差不多可以看作是最好的。但在心理层面来说,就并非是幸事,因为在纯粹的本性和各异的个体间往往有着异常巨大的差距。而且,虽然在这样的情况下,纯本能的选择可能改良、激活人种的发展,个人幸福则会蒙害(“本能”这一观念当然不过是对各种大部分本性未知的机体和精神因素的统称)。如果个体仅被视作保存物种的工具,纯本能的择偶方式显然是最好的。但是由于这一选择的基础是无意识的,只能建立起在原始人身上观测到的那种不具人格的私通关系。如果我们想在其中谈到某种“关系”,这充其量也只是我们所说的那种关系的苍白反映。这种与某位绝对非个人化对象的恋爱事件完全受传统习俗和偏见的规训,和真正的恋爱关系相距甚远,可谓传统婚姻的原型。只要理智、算计或所谓父母的爱护不去包办婚姻,而且孩子身上淳朴的本能不受错误的教育或慢慢积聚起来,又受到忽视的父母情结隐含影响的妨害,配偶的选择通常会遵从本能无意识的驱使。无意识导致不加区分,或者无意识的认同。现实的后果则是一个人预想另一个人的心理结构与自己相似。正常的性生活作为一项显然具有相似目的的共同经历,进一步增强了统一和认同感。人们将这样的状态形容为完全的和谐,赞其为极大的幸福(“同一颗心、同一个灵魂”)。这也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回归无意识同一的原始状态正如回到童年。因此恋爱中的人才有种种孩子气的举止。甚至可以称之为回归母亲的子宫,回到那无意识无比丰富的创造的深处。毋庸置疑,这的确是一次真正的神性体验,与生命和命运非人力量的真实的交流。神超越一切的力量摧毁一切个人化的事物。个人自制的力量被打破:女人变成母亲,男人变为父亲,两人的自由都被剥夺,变成生命冲动的工具。此时的人际关系旨在实现生物性的本能,也就是保存物种。由于其性质是集体的,丈夫和妻子的心理联系从本质上讲也具有共同性。不能被视为心理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只有在认识到无意识动因的本质,摧垮最初的认同之后,我们才能谈论心理人际关系。一段婚姻关系很少或几乎不可能不经历风险而顺顺利利地发展成为人际关系。没有痛苦是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意识的。……

内容概要

作者:(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译者:陈俊松 程心 胡文辉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动力心理学的鼻祖之一。毕生致力于人类心灵奥秘的探索。一生著述浩繁,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创立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不仅在心理治疗中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而且对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学、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书籍目录

英译本序第二版前言第三版前言第一部分  一个儿童的心理冲突第二部分  威克斯《童年的心灵世界》导论第三部分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第四部分  分析心理学和教育第五部分  天才儿童第六部分  无意识在个体教育中的意义第七部分  人格的发展第八部分  作为心理关系的婚姻译后序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人格的发展•荣格文集(第8卷)》以国际上权威的《荣格文集》(21卷本) 为蓝本,根据中国读者的需求,精选其中的代表作,拟分9卷出版。既有毋容置疑的专业性、权威性和经典性,同时也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加之精美的装帧,是收藏首选,馆藏必备。

作者简介

《人格的发展•荣格文集(第8卷)》是由荣格在不同场合发表的关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论文组成的,其中关于“分析心理学和教育”的三个演讲是其主要部分。本书集中反映了荣格对于儿童心理状态、教育过程、人格的发展等重要问题的思考。荣格突出地强调了父母和教师在儿童的智力、情感、人格形成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探讨儿童心理和人格发展等问题上,荣格也显示出了他和弗洛伊德的分野,比如荣格认为儿童对性的好奇心实际上是与其认知发展同时存在的,并非如弗洛伊德所说纯粹的性欲。荣格还将婚姻视为一种心理关系,随着年龄的推移,影响婚姻关系的因素会发生转变,这对个人的自我实现可以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

图书封面


 人格的发展-荣格文集(第八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他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荣格是一位观察敏锐、涉猎广泛的西方著名心理学家,从中国的道家、《易经》、藏传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荣格阅读过大量有关中国宗教哲学文化的书籍。荣格的工作囊括了如此众多和如此不同的兴趣领域,他所产生的影响,迄今只能说刚刚开始.今天,人们对荣格的兴趣正越来越浓厚,特别在年轻一代中更是如此.与此相应的是:他的影响的日益增长,迄今也只能说仍然处在早期阶段;从现在起,三十年之后,我们可能会用完全不同的话语来讨论他的工作和他的着作.也就是说,荣格是如此领先于他的时代,以至今天人们也只能逐渐地追赶他的种种发现”。 荣格治疗过大量病人,他晚年回忆,他分析过的梦,总数不下八万.作为一位能够一直深入到他人灵魂深处的医生,许多曾经接受过荣格治疗的病人,后来虽然恢复了健康,却一直保留着对荣格的深刻记忆。   一位当事人回忆:在荣格(Carl G. Jung , 1875-1961)应邀去耶鲁大学讲学之际, 此前,在英国,荣格已经习惯了在小礼堂那样的场合对听众演讲,这一次,他也向校方提出同样的要求. 但美国东道主的说法是:一开始,将安排他在一个大会堂作报告. 以后,如果听众减少,再改在小会堂. 东道主一再向荣格解释,不论访问者是谁,其地位和声望如何,都是这样安排的. 出乎东道主意料的是:第一次演讲时,大礼堂中的三千个座位,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空着的. 可以想象,荣格在空荡荡的礼堂中给大约七百名听众作报告时,其心情一定相当沮丧.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当他坚持第二场报告要改在小会堂进行时,校方却告诉他,大礼堂已经座无虚席. 听众对荣格的报告报之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报告结束后,主持报告会的一位教授的夫人邀请荣格去家中出席茶会.茶会上,她流着眼泪告诉荣格:“你的报告我没有听懂,但我却深受感动. 你的声音、你的举止、你讲话的方式感染了我. 我明白你所说的全是真理. 我无法控制自己,实在痛快极了。” 确实,在一些人眼中,荣格简直就像是一位圣人或“先知”。   他跟所有的人谈话都坦率自然,毫不装腔作势,不管对方是名人还是中学生.他十分民主,一点也不拿架子和自认为了不起……凡是与荣格有过私人接触的人,事后都提到他具有开朗的心情和无与伦比的幽默感. 他的眼睛愉快地闪动,不时发出开心的、富于感染力的笑声. 他自己风趣健谈,又能专心听别人谈话,从来不显得匆忙,从来不显得心不在焉. 在谈话过程中,他对问题的把握灵活变通,表达简练准确,能够容忍和接受不同的意见。   1910年,荣格再次出席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并出任国际精神分析学学会的终身主席,后来因为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而辞去这一职务。1932年,以其深邃的思想、不懈的写作和在自己领域中独树一帜的发现,获苏黎世城特别文学奖.1934年,创办并出任日内瓦国际心理治疗医学会主席.193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头衔.1938年,获英国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头衔,并成为英国皇家医学学会成员.1943年,成为瑞士科学院荣誉院士.1945年,荣格七十诞辰之际,获日内瓦大学荣誉博士头衔。   尽管生前就已经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声誉,荣格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平民风度”而仅仅在精神上显得是一位“巨人”或“贵族”。
  •     这本书的主题是教育。1~5以儿童对象为主,678则转向成人。内容非常吸引人,尤其第1篇,讲解案例,很长见识。情节引人入胜,吐槽不温不火,堪称艺术享受。荣格的结论总是非常冷静的。记住:教育孩子,要等到时机自然成熟的时候。1一个儿童的心理冲突2威克斯《童年的心灵世界》导论3儿童的发展与教育4分析心理学和教育很难见到翻译水平如此差的文章。口语化严重,语法极不严谨。我本不挑剔翻译,但也实在受不了的。差评。5天才儿童从美国开始讲起,挺有意思。荣格不是在捧美国,因为他还在别的地方讽刺过美国名牌大学塑造的那些“精英”,口气非常有意思。678开始转入成人的教育问题,说得没有歧义就是个人的精神内容在离开学校后的继续发展。6无意识在个体教育中的意义7人格的发展内容突然变得深奥了。尤其在演讲的最后部分,有些内容和《荣格自传》里的最后部分非常相像,是很深奥的人生经验之谈。8作为心理关系的婚姻我这是第一次读到针对婚姻关系的心理分析。不过有人提醒我,荣格私情很多。无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社会是婚姻的外部环境,婚姻由一男一女两个人组成,每个人心理内部都有驱动。这是一个关系复杂的图景。男女心理存在天然的对比关系,普遍表现为男性偏于思考,女性偏于情感。由此立论,荣格阐述、推演了最常见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思我自己,万幸啊,俩人的属性竟然不属于荣格列出的典型。这绝不是自我感觉良好。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荣格的书都会让我有种打开身上的枷锁,视野更加开阔的感觉。唯独这本让我有了扔书的冲动。似乎触及我内心深处的东西了。
  •     纸质很差,很薄,内容排版过于紧凑,看着很累
  •     相比荣格其他著作的翻译,易懂多了
  •     纸质太差,封面也不好看,字体太小
  •     很喜欢!虽然我是非专业人士,但因喜欢心理而愿意看这方面的书。这系列的书对业余的我来说是有很大收获的,其中的案例也是很好的启示呢!
  •     内容是没得说的,可是包装实在是让人失望啊,感觉就像是积压了磨损了一样,难道不是亚马逊自己配送的就会这样吗?
  •     又一个弗洛伊德门下的叛徒,难怪好些人都称弗为伪科学。
  •     很多内容在荣格相关著作中多次被提及。第一个安娜的案例很有意思。
  •     帮弟弟买的,他也是听取了同学的强烈建议,说一定要看看,虽然我没看,不过他们都说还不错。
  •     质量不错,个人感觉对于要研究人格发展方面的知识的话这本书很不错
  •     以是因缘,由百千劫,常在生死,常在缠缚。 儿童与父母无意识的一致性,以及儿童自我意识从中浮出、产生并稳固之后,这种无意识对自我意识的分裂、干扰和破坏。人格态度的转变。梦的补偿性和矫正性。使命感,一种堕落天使的诱惑——经受这种诱惑,当下呈现无意识对人格态度转变的契机和呼唤。作为防卫性的、逃避意义和使命感的心理机制的神经质。
  •     : B844.1-53/4949
  •     我们内心隐藏的性情是心理的一部分,中国古典哲学将这种内在的方式比作“道”,并将它比作流水,朝着自己的目标奔腾而去,无可阻挡。信仰意味着成功、完善、达到目标,完成使命,同时也意味着,生命开始、结束,以及意义的完美实现,这是一切生物与生俱来的。人格即是道。
  •     经典,分析得非常透彻,心里清楚很多
  •     也是早教书籍哈。。
  •     带着猎奇心态买的,感觉平装的一套比较素雅。快降价吧~想买一套收藏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