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治学方法》书评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515404906
作者:胡哲敷
页数:208页

【书评人俱乐部】读懂曾国藩的“捷径” ——读《曾国藩治学方法》有感

读懂曾国藩的“捷径”——读《曾国藩治学方法》有感文/岸晓风曾国藩实在是一个太值得研究的人物。梁启超说他:“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主席说他:“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说,“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当年蒋经国从苏联归国,蒋介石让其熟悉国语的教材就是《曾国藩家书》,并且多次引用家书中的句子。当然,更多的人将曾国藩看作是中国的最后一个真正的儒家。当然,上述主要是说曾公影响之大、影响之深、影响之广,但学习研究曾国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宽泛、太宏伟、太博大的知识和学位都容易让人迷失,或者让人无从下手,那么由“小书馆”编辑部重新出版的《曾国藩治学方法》无疑为广大曾氏爱好者提供了“雪中送炭”帮助。这本书是一本出名的“小书”,作者是胡哲敷先生,是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与吴梅、吕叔湘、钱穆等著名学者同在苏州中学执教。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等职。从作者履历就可以看出,作者了解读者们想要什么、想学什么、该怎么学。实际上,作者做的非常成功,曾国藩女儿曾纪芬推崇备至,亲自作序推荐。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总论、修养、治事和读书。作者坦承,在近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个是明朝王守仁,一个为清朝曾国藩。不过,王守仁是属于天资高、智商高,通俗地说,他的成功“难以复制”,而曾国藩则不同,他为“笃实一路的人,处处脚踏实地,故其为学途径,最合于下学之门”。由此可见,这本书既适合于你我他,也适合于甲乙丙。在修养一章中,作者提到了曾国藩修养的旨趣,包括精神方面和身体方面的。他心情平淡,但是又充满了刚毅之气,是“无欲则刚”的最好注脚。在治事方面,一半是磨砺,一半是学问涵养。在读书方面,曾氏提出,要有志、有识、有恒。要一心一意,但又不能读死书。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理顺曾国藩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脉络,对于继续学习研究曾国藩无疑是一条“捷径”,即使你只准备看这一本书,也同样能给予你意想不到收获。

“坚韧”“精进”几人真懂

读佛经有一年多了,明了一些佛理,知了很多法教。相比过去,内心踏实且舒心不少,可是,终归觉得不够。曾国藩是反佛法的,但却将佛学六度做到了极致。尤其在持戒、忍辱、精进这三点上。读书人难免犯一个大毛病,那就是只懂夸夸其谈,不懂克己精进。而自己犯的就是这个大毛病。每日都跟人谈金刚经,谈空性,谈道可道非常道,但是一到闹钟响起,惰性便起;一到朋友叫出去玩,便又忍不住性子;一到有人指责批评,内心的怒气就消不掉;一到自己擅长的地方,就喜欢卖弄玄虚。克己绝不是件舒服事,是要下功夫,吃苦头的。而曾国藩在这一点上,我想是最好的榜样了。一生节俭,忍辱负重,时刻自省,不仅成就了一番外在的事业,也更求得了内在的心安。读曾国藩,最最要学的就是,坚韧、精进两点了。释迦牟尼当年悟道,岂是轻轻松松?耶稣的救世之路,不也是荆棘坎坷。这本书,将曾国藩治学的精髓写得淋漓尽致,如同一面镜子般,将读者的毛病暴露无遗。也让我学会了极其极其重要的一点,知道些道理不难,甚至多读些书也不难,难的是在一件件事情上将这些道理用进去,将惰性、懒散狠狠的踩在脚下,也同时能掌控那些不净之念、邪恶之欲望,最终方可有所成就,求得一个内在的心安。

内圣外王,是为典范

作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文正公的一生可谓叱咤风云、风光无俩。他不仅学问做得好,还以书生一己之力,成功创建悍勇之师“湘军“;更以汉人之身,在歧视和排斥汉人的满清朝廷,建立不世功勋。他还大兴洋务,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虽不能阻挡清廷败退之历史潮流,但终归推动闭目塞听的满清王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实现某种程度的进步,可谓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可你知道吗,这位身兼“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一人”和“中国近代化拓荒人”双重身份的大家,却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过人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位拙钝的人。坊间流传的一个故事就是最好注脚:曾国藩年轻时在家熬夜苦读,怎么都背不下一段文章。当时有个梁上君子,本想等他睡着了再行窃,后面等得实在不耐烦,于是跳出来将曾国藩苦背不下的书完完整整背了出来,然后扬长而去。因为颇有励志意味,这个故事的流传度一直很高。可是,一个天资不聪明之人,何以能够成为治学大家;一个普通读书人,何以能冶炼成巍峨君子、家国栋梁?在胡哲敷先生的《曾国藩治学方法》中,这些都能找到答案。此书虽小,内容却着实丰富;书名写的虽是曾国藩治学之道,实际却是立身、为人、治事、治学之道兼而有之,足以揭示文正公一生叱咤文坛、政坛乃至流芳后世的奥秘。《曾国藩治学方法》全书分为“总传”、“修养”、“治事”、“读书”四个编目,总传和序言,多介绍文正公的生平事迹,总述其一生气度与学风;“修养”关乎立身之准则;“治事”讲的则是为人行事风范;治学则为其修学之道。在胡哲敷先生眼里,文正公声名能够显赫当世、传之后世,除了时势造英雄,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他“将修养、事功、读书,连成一片”,以治学的敬畏之心,待人接物行事。用曾文正公自己的话说,就是“能把书中事,处处体贴到身上去”,所谓“敬恕勤恒”,学以致用,大抵如此。如果将胡哲敷先生的评价、文正公的自评和其自定每日修行的十二课程规条结合,我想,文正公的持身成功之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1.静心自持。文正公每日“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或者“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这“主敬”、“静坐”两大条目位居十二课程规条之首,由此可见文正公的重视程度。在心浮气躁的当下,想必我们对此感同身受,没有了一颗淡定自持的心,我们将一事无成。2.专注。无论治学还是处事,文正公都坚决拒绝三心二意。“一书未完,不看他书”,认为“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应事时也专一不杂。这点和第一点一脉相承,对心气浮躁的当代人,无疑也有借鉴意义。3.坚持。文正公“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懈,则百处懈矣”,因而不仅给自己制定了十二课程规条,每日修习,从不懈怠,更是细化到每日、每月的执行。“月无亡其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还“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何人”,其严于律己的程度和执行力,令人汗颜。4.包容。文正公为学不设门派之见,为人也十分大度,可谓纳百川于一海。在他看来,学问这事应公之天下,不应有主观成分间杂其间,更不该相互标榜,以成所谓门户之见;去短取长、兼取众长才是大道。待人方面,他发掘提拔的左宗棠恃才傲物,经常对他语出不逊,可他都丝毫不以为意。正是有这样一种心胸、气度,他才能调教出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等名臣。这也是其人格魅力能够为后世瞻仰的原因所在。曾文正公一生遵从儒家“大学”之道,并感慨《大学》八大条目,自己达到标准的,仅格物、诚意二者而已。但他却凭此二条,达到“立德、立功、立言” 太上三不朽之境界,内圣外王之道,堪称典范,也值得后世深思和学习。

专攻

专攻 文/byCoco妈Candy馨        豆瓣:Coco妈Candy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成就自己)        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CocoJiang1988/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的迷茫。我觉得我有很多事情要做,却没有一件事情可以真正做好。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更像无头苍蝇一下四处乱串。晚上我失眠,我辗转反侧,开始慢慢地反思自己。有一天,一个朋友让我帮忙做一件事,另外我又自己参加了别的团队,后来朋友知道了让我做个选择,并且深情地告诫我她喜欢只做一件事情,可能比较笨吧。那一刻,我醒悟了。我想要的太多,我想得到的太多,我没有了主方向,所以我迷失了。曾国藩强调人应该立志并且应该有专的精神。当他三十二岁在京城充国史馆协修官时,他自订课程十二条。其中有一条便是: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在生活中我们不乏发现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天资聪颖却往往无所事事。反而某些我们认为愚笨的人却是小有成就。据曾国藩回忆的儿时趣事:有一天晚上,万籁俱寂,他苦心研读一篇文章,却始终背不下来。但是他又要求背不下来就不准入睡。于是乎便一直读啊读啊。有一贼人潜进屋内,准备等这位读书人入睡后再行窃。左等右等,却迟迟不见少年入睡,实在等不下去了,便出来一口气背诵了曾国藩刚才所读文章,而后扬长而去。此事让曾国藩深感惭愧。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贼人的天赋应该是比曾高的,无奈,命运眷顾的便是这样一位天赋并不高却崇尚“专”的人。这让我想起了我父亲,我爸爸十四五岁没有了他的父亲。对于没有钱财没有人脉的他来说,他读完了小学便独自出外闯荡。纵使和我母亲结婚了也是两年在外,丝毫不联系。那个年代估计建筑业比较好入吧,我父亲从最简单的建筑工人,一直到现在的项目经理吧。我想他肯定度过了很多坎,唯一一点我知道的便是他一直专攻建筑,虽然不说有多大成就,但是却能说成功。一个小学都没怎么毕业的人却与他那个年代大学出来的人一样,甚至更好。我爸常跟我说,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来我这实习老问我什么大学毕业,我说是小学,人家就是不信。那一刻,我爸是最幸福的。其实我父亲也曾经告诫我不要想东想西,你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可以了。而我的叛逆却根本无法听进去,知道现在快年入中年,有了自己的孩子,开始担忧自己的前程,才慢慢明白了这个道理。大学毕业我换了好几份工作,其中我还去直销化妆品。有一位经理让我毕生难忘,她说她用了10年的时间专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追求她现在的老公,后来她成功了。我把她说的有句话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内心,那便是只要我成功的办成了一件事,那么其他事情对我来说都不是什么事。曾国藩曾经也致信给自己的亲弟弟,告诫他要立志,并且要“专”。他的两个儿子也是学有所成,因而他的治学方法、处世哲学,在现代看来也是并不落伍的。好多人都批评他是卖国贼等,但是我们评判一个历史人物是要把他放在历史舞台上的,因而他真的可以称得上伟人。《曾国藩治学方法》可以说基本上让我们认识了曾国藩的为人品质,治学治事,值得我们研读思忖。此文为本人原创,若有转载或他用请联系本人豆邮或QQ邮箱:714737314@qq.com,谢谢。       

浅谈外行军事家——曾国藩的治军

鸦片战争结束后,太平军从广西桂平揭竿而起,打着天主教的旗号,沿着广西——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的方向进攻,势如破竹,仅一年的时间就占领了了道州、桂阳、郴州、醴陵、岳州、武汉,再沿长江向东夺取九江、安庆、芜湖、太平,最终定都南京。然而长沙却独树一帜,“激战三月,长沙未破”,长沙成为了自广西至南京途中,唯一一处遭遇太平天国而未被夺取之城。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湘省团练的负责人跑来找曾国藩,想请他来主持一下战事。恰逢曾国藩在家里守丧,他拒绝了好友的邀请,推辞说“书生不知兵”,兄台还是另请高人吧。曾国藩的朋友郭嵩焘、曾国藩的弟弟一起来劝他,“公本有澄清天下之志,今不乘时而出,拘守古礼何益于君父?且墨绖从戎,古之制也。”一番激将之后,曾国藩终于答应了。(墨绖(音蝶)从戎,指守丧期间参战)湘军的主力是一群地方团练,素质不是很高,“兵政废弛,土寇蜂起,敌众未至,一夕数惊”,地方官也是畏缩畏惧,生怕敌人攻来。曾国藩来治军,看到底下人这副德行,自然只能使出狠招,好好整顿军纪。三个月,杀了两百多个人——人送外号“曾剃头”。曾国藩置之不理,只顾勤加练兵,使湘军成为陆上劲旅。咸丰三年,湘军又学习水攻,购兵船,编水师——逐渐声势浩大。太平军眼看三个月都不能攻破长沙,只好连夜造桥,悄悄渡江攻打益阳去了。后来南昌抵抗不住,也跑来向曾国藩求援,派出湘军替其解围。当然,曾国藩也面对过失败,由于损失惨重,愧对家国乡亲,对待失败的态度甚至有些极端——如果周围人不看住他,或许分分钟就自杀了。为南昌成功解围之后,武汉也跑来求援,曾国藩派水师出洞庭,结果遇到了大风,数十艘船损坏,在岳州一战中失利,回到长沙。没想到,又在长沙旁边的靖港小镇被挫(靖港古镇距离长沙市中心几十分钟车程,现在仍能见到当年战争遗迹),“国藩自督战船四十号,陆勇八百名,击太平军于靖港市。时西南风大作,水流迅急,不能停泊,为太平军所乘,水勇溃散,战船或被焚,或被掳,几乎全军覆没”——岳州和靖港的失利,使曾国藩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投水自杀!好在被幕僚救出,自杀未遂。但他决心已定,秘密地连遗书都写好了,把后事办妥,准备再次自杀。幸亏他的同伴传来了捷报,在湘潭大败太平军——曾国藩当机立断,出水师助阵——八月之间,水陆十战十胜,收复湘潭。写到这里,诸位或许已经发现,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勇猛顽强,战功显赫,但他本人其实并不擅长带兵打仗,亲自督战的时候,往往要吃败仗(比如前述的岳州、靖港之败),但是他所提拔的将官们,却捷报频传,屡立大功,并且对他死心塌地。谈起治军,有人说他是“不善将兵而善将将”之才。一介文人书生,没学过武备,却成就了不世之功,这是为什么呢?他的书信里有这样的语句:“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凡将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音搀)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这“四要”和“四大端”,代表了他治军的核心思想,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下属的。但是仅有这样的戒律是不足以御下的,特别是不识字的兵勇们,所以他把军中最重要的规矩写成浅显的歌曲——《爱民歌》《得胜歌》《解散歌》《保守平安歌》等等,无形中深入士兵内心。在军法严明的同时,他对士兵是如父亲教子般地负责。“训打仗之法,训作人之道。训打仗则专尚严明,须令临阵之际,兵勇畏主将之法令,甚于畏贼之炮子。训作人则全要肫诚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用来形容曾国藩的治军特色恰如其分。他训练士卒的规条很多,条理清晰,生活、习惯、行军技艺、立身为人之道都详详细细殷勤告诫,在军中,他是父亲一般的存在。他的规矩很多,是不是战法会相对死板不知变通呢?事实上,曾国藩深喑“奇正”之术,本书作者赞道“他的临阵制胜之策略,简直是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神龙变化,不可方物。”曾国藩时时以孙子兵法勉励后生,他的书札中常常可见孙子兵法的引述和应用,对奇正之义有着深刻的理解。但他做学问、为人处世都是以稳健为主,所以他对“奇正”之术的态度是,“拿主制客为体,奇以制正为用”,教导我们要深明奇正之义,而不可轻用奇兵。曾国藩的观点是,太平天国的流寇,惯用奇兵。假如官兵也惯用奇兵,则打不过不择手段的流寇,所以应“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然而对敌人的伎俩,又不可不知。作者将其概括为“静以制动,节节进击”。纵观曾国藩的治军方法,虽然他是个外行出身的军事家,但本质上他的治军思想与克劳塞维茨、孙子兵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更加接近实战。读遍全书,可以发现他的军事思想可以与做人思想完美地结合,他认同的练兵,是训打仗之法和训作人之法的融合,治军思想也正是他做人思想的精华提炼。

求学之道,一生都要坚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治学之路,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的问题。在追寻求学之道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学海无涯,知识无边。可以说人的一生都是在求索之路上。文化知识是可以改变未来,改变现状的希望。在求索知识的道途上,治学的方法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活在当下,将要放眼未来,也要顾及过去。一个内心从容,不怨不尤,不骄不躁的现代人 ,懂得人生在世,在所难免会被世俗和物欲所蒙蔽。所以我们要时常做到,静坐以思己过,冥想以求醒世。要想做到静心冥想,最重要的还是要修心养性,闲时读书。阅读能使人内心清净,不管是诵诗读经,还是饱览杂文。纵观现在社会,有多少人能闲时修心养性,读起习字,深思力行。治学不仅仅是能文能诗,满腹经纶;博雅自诩,孤芳自赏,而是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事业上来。做到学以致用,运之所学。正如阅读时,我们都会阅后有感,随手笔记。读书时要有志、识、恒。有志则断不进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谜。见善则迁,见过则改。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既要自觉修养,又要虚心好学。诚心求之,虚心处之。与其顺其自然,不如勉力前进。凡事总要带几分勉强,才能有所成就。绝对没有不须勉强力学就可以成功,有所成就的。你不好好逼自己一把,你就永远不知道你自己有多大能耐。功可强成,名可强立。只要勉力自我,千磨百折不懈,终有顺理成章之日。成就和名誉,都是可以达成的。求学探索之道,也是如此。灵魂是主,身体是客。让心灵静心,让身体前行。勤恒行事,谦恕待人。求学之道,一生都要坚持,治学之法,必须博采众长。力争做到思想上有觉悟,行动上有动力的治学之人。真正做到心不散漫,一生坦荡。——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

功德之外,尚有立言

前些年曾在旧书店里觅到一册1935年中华书局版的《曾国藩治学方法》,不到两百页的小册子。翻看目次,从曾氏之修养人品,讲到治事、治家、治军、治吏,最后到治学读书,言简而意丰,蛮有意思。可惜品相太差,价亦不廉,便作罢了。没料到今日得见重版, 确为幸事。 古人所谓太上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近世以来,唯曾氏得其全。本书大约以此为序,最后道及读书治学,所占篇幅最多,这也是其他关于曾氏的书籍所缺的内容。今日世风只重事功,此类书籍已有太多。而要了解曾国藩的学术与文才,从这本民国著作入手,当是不错的门径。

曾国藩内通外达之学

胡哲敷先生著作的《曾国藩治学方法》一书,将文正公一生经世致用之方、内圣外王之道,贯穿于一“学”字。从文正公诸文之中提点出其要义,贯穿其精神,察明其智慧,观效其行事,领会其心意,于未识之士,作启示之功,于娴熟之人,作点睛之用。胡哲敷先生,生于戊戌变法之年1898年,出身于中央大学国文系,解放前于浙江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史研究,其涉猎广泛,于文、史、哲皆有著作,《曾国藩治学方法》书成于1935年,名虽为“治学”,实则系统详尽地论述文正公生平精神冶炼。胡先生在书中将文正公生平内外一分作四,一为其生平传略,以期令读者对其人作大概认识;二是修养,以证其知行功夫深浅;三是治事,见其处事之原则与智慧;四是读书,以显其心气志向。以此再看胡先生著书的立意,不难发现文正公的“治学方法”不仅仅为文章仕途之用,更是内修涵养、外化人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一种实践,并以此贯穿于一生不曾间断。《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文正公于日记之中所记,“读书之志,须以困勉工夫,志大人之学。”志大人之学,即是儒家之大学之道,以内圣外王为业。先圣贤尊治世之学问为“大学”,于其内明德,于其外治世。若论中国近代学人之中,唯文正公曾国藩当为“大学”之道中人物。但经世致用需有自身学问,内圣外王于道当得通达。是故文正公之“学”,于其外以经世致用之方见其高远抱负,其内尤以德行品格之涵养知其气魄毅志,论其内外心行皆以圣贤为规模而不出左右。观文正公一生,是“大学”之道的实践,于其内,遵先人之道知格物明德,是以为知止有定,又以静坐之方令心神宁静,躬身自省视察身心陋习为虑,功夫日深德业俞进为得。其外,以“恒”、“勤”二字以为学之纲领,用之于读书习字,经年累月而不落空;又以困辱为发奋之机,以强心中毅气,故其常言:“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时。”论其读书方法则以“恒”字为其坚守,以“勤”字为基石,日久年深学问自长;治事则以心志为规模,是故云:“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总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远大与密微则是内圣外王之先决。由此可见文正公之学既是读书求知,又行文章功业之事,更是立身达命之方,故古之学问有成者,皆为栋梁、世范,而文正公即是此中人物。胡先生在书中写道:“古之所谓学者,初非限于读书 ,六德六行六艺,莫非是学。”现今的人以为“学”的含意是读书明理习技艺,误将学问之事认作旧时孩童启蒙的作用,脱离了古人治学的方向――成就自身,以为将来报效国家,成经纬之才,起治世之用,而非钻营文章事业,甘做苟且之流。至此再读《曾国藩家书》,字句之中常现拳拳诚意,涵养智慧亦时时流露,以此可溯后人慕为规范之因。


 曾国藩治学方法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