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虛無的供物》书评

出版社:小知堂
出版日期:2007.06.15
ISBN:9789574505586
作者:中井英夫,塔晶夫

任凭那虚无弥漫…

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我看的书真的好少啊!!!orz|||很明显中井英夫是个推理小说迷,里面提到了各种推理小说!!无论是诺克斯的推理十诫还是别的推理小说,都仿佛直接从口袋里掏出东西一般容易。而对于我这个涉入推理圈子还不深的人就抱着“咦?哦!好吧这本下次看!!“的心态来记录…植物学啊爱努人啊法国香颂啊都是平时完全没有接触的东西呢,可以说通过这本书学到了很多东西!而对于第一次看反推理并且还是耽美性(嘻嘻)的小说,这一定是一本不可替代的小说!!本格可以有很多,虚无只有一本!其中关于那种,“大家都来推理啊!!“的仿佛推理游戏一般的态度有点…怎么说…书中书的感觉也就大概是这样了吧!而那个“凶手就是读者们!!“的论段其实很有趣呢!就如同牟礼田所说的“在目前这个时代,我们或许也都在持续进行某种改变,改变成不是人类的某种东西,应该说是局部局部地变成了具备犯罪者要素的动物吧。“犯罪心理潜伏于我们心中,每个人都具备犯罪的某种要素…只是有没有付诸实践的条件而已。苍司说:“如果能够置身安全区域成为观众,无论何等痛苦的景象也会愉快地眺望吧?”仔细想想还真是如此,对于没有发生于自己身上的灾难谁都会报以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去观望。而凶手就是我们也是同一个道理,因为我们的期望所以必然会发生案件,所以当牟礼田成为凶手的时候,我们同牟礼田的立场其实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的期盼,所以久生会在案件还未发生时就介入,她也一样期待着案件的发生吧!大家的心态都是一样的呢!在这种程度上给我们以反省,这也许就是反推理小说的魅力所在吧!对于那个也许早就知道结果而默默离开的藤田木老人(是这个名字吧?orz)他真的无比温柔呢!!也许是早就预料到了结果因而更加不想拆穿吧!之前看书评看到有人说,自杀的人其实也是具有伤害倾向的人,因为无法伤害别人所以只好伤害自己。但是无法伤害自己的时候就会去伤害别人…也就是杀人…(记不全了不过大概是这样?)所以当初游走于自杀边缘的苍司最后还是… 文中提到好几次“现在就是这样的时代“,这就是战后的日本,政府会欺骗百姓,犯罪率不断攀升…在这样一个颓唐的时代,中井构造了这样一个故事,用以华丽的笔触引入我们走进… 如果能够置身安全区域成为观众,无论何等痛苦的景象也会愉快的眺望…吗?那么就一起眺望吧!

一些耽美超展开

其一,小说里面经常出现的gay bar Arabique原型应该是当时日本首屈一指的某家gay bar,在三岛的小说《禁色》和《肉体学校》中都出现过。当时战后颓废派抬头,很是流行美少年装扮成贵妇人,在gay bar陪酒的。当时是高富帅gay去银座或者池袋的酒吧,穷矮丑gay去公共厕所。据说人气的陪酒少年还会有贵妇人来点台,受欢迎的一晚可以换到一套手工西服。超展开就是,据说美轮明宏当年也是当money boy唱香颂出名的,不过地点是银座的“银色巴黎”。更有趣的是,美轮明宏的少年经历和黄司如出一辙,都是长崎原子弹爆炸时失去了家族,转辗上京,进花街卖唱。我赌一车菊花黄司是以他为原型的。其二,三岛和中井不管这俩人是怎么认识的,我敢赌一车黄瓜俩人都是圈里人,绝对没少一起在gay bar喝过酒。中井和三岛家境相似,都是高级官僚之后,家道中落。中井倒是很有骨气终身未婚,死后也没有生前的情夫出来招摇撞骗,这一点上三岛就不能比了。这俩人再加上澁澤龍彦,是当时文坛交际很好的三人组,也难怪虚无里那么多sm的段子了。我有点怀疑蓝司或者红司是以澁澤龍彦为原型的,都是不好好念书整天搞猎奇研究的。另,三岛的《晓寺》里出场的今西,原型为澁澤龍彦基本已经是公认。我现在有点怀疑“丰饶之海”的庆子也有点受《献给虚无的供物》之久生奈奈影响,尤其是着装品味和二逼性格简直太像了。其三,大结局我表示无敌的满意最后事逼牟礼田勇敢地负起责任,久生奈奈也顺水推舟地表示婚约无限期延后,俩男的去巴黎双宿双飞。可能真相就是一连串的事情都是事故,但牟礼田和苍司趁乱把事情越搞越大,最后一个人说“都是我害的,我杀了人”,另一个说“ 不,不,都是我暗示你的缘故,你是个善良美好的人”。围观的群众只好表示”做了坏事的人都是因为寂寞的缘故“,放了他们一条生路,让他们自生自灭了。总之全书读完不知为何我的思维穿越到了丰饶之海,我突然有点怀疑本多苦苦追寻天人转世的动机何在了。如果说是以窥见轮回秘密的快感为目的,未免有点过于执着,果然还是一直在追寻自己心中那个永恒的美少年比较合理,所以庆子才笑话一开始以为本多收养透是因为那方面的考虑。本多很牟礼田,转世的天人很苍司有没有。以上,这是一本好书啊,即使对推理没有兴趣,作为纯文学读起来也是兴致盎然的。

五个关键词——解读《献给虚无的供物》,微涉

五个关键词——解读《献给虚无的供物》       从2月份读完了《虚无》,一直希望为它写点什么,作为一个推理新人,第一次的书评献给“奇书”,既有一种特别的意义,也给自己一种压力,特别是小组里对于《虚无》一书的讨论已经有多篇文章,珠玉在前,着实不敢造次,但是对书的感觉稍纵即逝,不写出来,觉得辜负了几天辛苦却充满惊喜的阅读经历,因此不得不班门弄斧,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斧正。      关键词1——四大奇书:指日本推理史上的四部推理小说:   《黑死馆杀人事件》 1936 小栗虫太郎   《脑髓地狱》 1936 梦野久作   《献给虚无的供物》 1963 中井英夫   《匣中的失乐》 1978 竹本健治   是以普通的推理小说的尺度不能衡量的作品,在推理小说的娱乐性之外,具有强烈的思想性。       从成书时间上来看,《献给虚无的供物》在《黑死馆杀人事件》和《脑髓地狱》之后,与前两部作品一脉相承,受到前两部,特别是《黑死馆杀人事件》一书的深远影响,比如在《虚无》中,带有神秘色彩的“馆”的设定,受到厄运垂青的家族,两位同样带有艺术气质,具有“俯看一切”情结的侦探,对案件解答的不断颠覆,通篇宏大的布局和异彩纷呈的炫学,这众多的相似之处足见《黑死》影响之深,可以这样说,《黑死》中诡异,绮丽,繁复的美学观点已经深深植根于《虚无》作者中井英夫的心中。    不仅承前,而且启后,奇书最后一部《匣中》的作者竹本健治是中井的徒弟,而《匣中》继承了“奇书”的异端美学,并且创立了“超推理小说”这样的新的推理小说类型(鉴于《匣中》还没有看完,不能详加分析,以后再做补充)。“超推理小说”是指有“书中书”并且情节按书与现实平行发展的推理小说,这让我不禁想到,在《虚无》中的一小段书中书,以很隐蔽的形式开始,直至结束才令读者大呼上当,在情节中,牟礼田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在解答篇中得到完美的揭示,而此时,“书中书”在全书的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也体现出来,即是“书中书”既是作者的另一处的“伏线”,又是全书从“本格”向“反推理”过渡的重要部分,具有双重重要意义,不知道竹本的书中书创意是否来自这里。      关键词2——战后:指日本战后主要指1945~1955的十年时间       与前两本的不同之处在于《虚无》的时代特色。    《虚无》一书的构思完成于1955年,是一本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的著作,与奇书的前两部《脑髓地狱》和《黑死馆杀人事件》相比,“时代”这个概念赋予《虚无》更为现实的意义,小说从刚一开始就向读者展开了一副“战后众生”的卷轴,破败的建筑,颓萎的民风,萧条的经济,而案件发生的舞台冰沼家,也是带有时代特色的“斜阳族”,这种整体的灰色的感觉,为整本书定下了基调,书中提到的战后的建筑,电话,使整个案情开展的无比现实,“洞爷丸”更是本书的核心事件,甚至,还借牟礼田之口对政府的黄变米事件进行了控诉,这些时代的特色,正是很多推理小说所缺乏的。   《虚无》在结构上的主题是“反推理”,而内容上的主题则是“对社会与时代的控诉”,(提到这个问题,说多了不免泄底),因此后者暂且不表。      关键词3——炫学       与《黑死馆》中,为炫而炫,大把堆砌宗教学,医学史,犯罪史,神秘学知识,华丽花哨的炫不同,《献给虚无的供物》中,几乎所有的炫学都是为情节、诡计而服务的,植物学,《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法国香颂,五色不动明王,这些炫学,按伤痕大师的话来说,“炫的很朴实,”没有什么令人眼花缭乱的过量无关信息,但都是保证情节完整性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即是线索,又是推论中的逻辑依据。   除了围绕案情,《虚无》中的炫学的另一重功能是为结构服务(原谅我又提到结构,中井大大实在是结构的大师),书中用的推理游戏中,众位侦探反复使用“范达因的二十条规则”来考察自己的推理,至于他们为什么觉得对他们来说是“现实”的“密室杀人”会符合给“小说”定的规则。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只能认为是,这是作者构建的书中适用的逻辑思维过程,至于这种设定的意义,将在后面给出(当然,还是为传说中的结构服务>_<)。      关键词4——密室:指在小说中,从物理上看,凶手不可能进入或离开谋杀发生的房间。       在读完全篇以后,我不禁想问,作者在著作中构思了四个密室,目的何在。当然,我的疑问不止于罪犯者构成密室的动机,而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即密室在全书结构上的作用。    《虚无》的作者对整部作品结构的掌握能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虚无》正是所有推理小说的作家(恐怕不仅是推理作家)想要达到的“草蛇灰线,伏线千里”状态,当案子发展的过程中,看似无关紧要的部分开始浮出水面,很多读者都会对作者的构建能力拍案叫绝。而中井正是这样一个高手。   但是通读过全篇的读者可能对全书中的四个密室产生不满,以第一个——被作为侦探游戏的“红司之死”为例,可能很多的读者看后会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最终解答全面逊色于侦探游戏中的推理。而在最终章时,各种线索直指某人,当读者感到案子已告破时,事情突然急转直下,颠覆了原有解答,给出了一个既不合情(动机不能理解)又不合理(逻辑上不能讲通)的解答,这个到底是不是作者的败笔呢。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这个像是作者跟大家开的玩笑。书中经典的结构性的本格因素,我一共记得三处(原谅我>_<,我看完已经快两个月了),除了四个密室,还有多重解答,以及第二章的用麻将试探“凶手”——重视心理的小说中的经典手段。至于其他经典的本格因素(比如“馆”,比如“连续杀人”这些不够分量的暂且不表)。这些本格因素,特别是密室在结构上的作用,窃以为,这是为了建立全书前半部分的本格体系,让读者直接的感受本格气氛,这也正是为什么大家看到前三分之二觉得《虚无》是本格。所谓的先立而后破,不破不立,只有建立了本格,才能以他的方式来破坏本格。同样,华丽的多重解答也是一样,领读者走进本格解迷的气氛,才能在最后的解答中形成巨大反差,让读者感觉如坠深渊,似乎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将本格打的支离破碎”,显现出 “反推理”这一结构主题。此处,作者仿佛实在挑战“使用本格的经典手法来反本格。”作者的另一重挑战将在后文谈及。      关键词5——反推理:中井英夫创造的名词,专指自己的著作《献给虚无的供物》,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所谓反推理,即是案子本身已不作为整个小说的核心。       为什么要反推理,反在何处。    结合全书的时代背景,战后日本一蹶不振的时期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灰暗,惨痛的经验,因此成书的基调以压抑,颓废为主,据我猜测,中井英夫的构思也受到美国二战后的“反小说”运动,和西方“存在主义”的,因此“颠覆”与“荒谬”就成为了《虚无》的两大主题,在这个基础上审视被人质疑多次的凶手的动机,也就可以理解了——无非是凶手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的一种探究,也是凶手对于无意义的生命的一种挣扎与抗议。   关于反在何处,我的一点浅见,我认为是从头到尾贯通的颠覆,推理小说的意义,形式,内容,被全方位的“荡平”。作者除了积极的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构建粉饰太平的“本格推理”再到后面无情的破坏,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使《虚无》一书与普通推理形成对立。比如在多重解答的过程中,几位侦探反复使用范达因的“二十条准则”来考察推论的合理性,初读时不免感到困惑,权当作作者为自己构建逻辑推理的框架,直到看完全书才发现作者似有深意。本来用来规范著作的规则,被书中人反复拿出来考量自身,让人不免觉得诡异。除此之外“范达因规则”继续被中井“利用着”,自始至终,中井谨守范达因的规则,几乎做到了严丝合缝,但却在规则的漏洞中大做文章,比如有一个密室直至终了也没有给出解答,还有很吊人胃口的另一桩血案其实与本案无关,凶手没有接受惩罚,动机很“虚无”,这些都仿佛是为了第二重挑战,“怎样才能在遵守推理小说规则的情况下写出非推理小说”。   中井所走的“反动”路线(嘿嘿)不止于斯,从全书的开头,由侦探给出死亡预告(囧),就令人感到错愕,之后,侦探的任务并非找到凶手,而是预防谋杀(囧),人物们仿佛行为艺术一样无法理解的行为方式(囧),书中人物使用范达因的规则自我约束(暂且这么说吧 囧 ),书中侦探们天马行空的推理(囧),到结局的大颠覆(囧),案子中的无解密室(囧),凶手逃避了法律制裁(囧),而最囧的是侦探大人其实从案子没发生就洞悉一切(囧囧囧),作者看上去种种不可理解的安排,其实都是为了“反”。   在跟圈里另一位大大聊这部作品时,他说,因为此书是“推理观”小说,因此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原谅。现在的感觉,这不是要去原谅的东西,而是作者深文周纳的妙笔。在“本格”和“反推理”相隔的深渊中流淌的,就是作者智慧的河流。    初看完的时候觉得遗憾,本来能写成本格杰作的东西,却被作者的虎头蛇尾糟蹋了,现在对作者的意图开始有些理解,正因为本格的杰作已经有了无数,《虚无》却只有这一部,本书的意义才更加无法取代。当之无愧的奇书。       写下这篇文,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触发大家的灵感。    呼,第一次写文,各位大大轻拍~   

读完有种虚脱的感觉

读完这本书有虚脱的感觉 好辛苦啊 本格推理的太细致了 真是本格推理微观作的杰作 如果要评价 是 宏观面 微观面 与 可行性 是至今我读过最高的一本这本在古典推理期间 能够被评级为 战后推理第一的作品 过来是不简单的 里面的知识面非常的广泛,还有凭借宗教学与歌曲唱法来进行逻辑推理的手法,真的是非常的难得。 在古典推理时期 是一部非常有突破性的作品了。 而结局的意外 却是探讨人生的本质。 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下的作品了作者在本书中 大量的使用玄学 与形而上学的方法 来构架逻辑推理的过程。是的几位业余侦探,在探讨犯罪的同事,显得如此的不庄重。作者称呼为 反推理小说。也是表现作者对于 日式推理小说不注重调查推理,而片面的追求逻辑推理 的讥讽。用一种更加玄学的逻辑推理来表现 侦探推理过程。尤其是其中一段嵌套 虚拟小说 凶乌的黑影 的一张来表现 ,逻辑推理结果黄司。更加是神来之笔。也为竹本兼职 的 《匣中的失乐》提供了创作之源。

《献给虚无的供物》读后

------------虚无与虐------------有人说看日本推理四大奇书是享受受虐的乐趣,不过这本《献给虚无的供物》据说是四大里面施虐度最小的,虽然不像小说中红司的受虐那么虚无与不确定,但姑且分其轩轾、循序渐进(以后有机会再看四大的其它三本)地体验不费私帑(谢谢babyfish借给我书)的受虐之旅(其实也没那么虐)。----------------虚无与超然----------------小说虽然弥散着家族诅咒、传说巧合等经典日本变格风格,但是在大部分篇幅之中,担任侦探角色的人物似乎并超然于此,流连在非主流酒吧推理着不知是否存在的案件,诺克斯十诫、范达因二十守则和其它经典推理小说更是不断被提起,似乎纯精神的推理戒律完全凌驾与现实案件的犯罪性之上。推理部分每个人轮番码满一至两小结的字符,其余的诸位则似乎有点很自觉的担任专业听众的角色,罕有置喙,听起来似乎很能满足本格控们神经突出受体的需求。不过要满足这种需求,案件本身的确实性是这一切的戒律性前提。------------------虚无与确定性------------------不管是古典本格的无人生还模式很是现代犯罪作品扭曲凶手的连环作案,单一凶手的连续作案似乎自欧美古典黄金时代就已蔚然成风地成为读者的炙手之欲。《献给虚无的供物》有着连续出现的尸体,甚至有着联系这些尸体的各种元素,但是这些元素,不管是家族讳莫的过去、所谓的五色不动明王、还是各色玫瑰/蔷薇,都不是确凿的物理性证据,而是漂浮于运行在大脑硬体基础上的软体中的虚无的契合性或然。而且不仅是连续出现的尸体的连续关联性是虚无的,就连尸体本身是否和谋杀相关联也是虚无的。具体涉及情节也不多说了。--------------虚无与戒律--------------在超然的游戏性和案件的模糊性的背景上,各位担任侦探的主角依然以严谨地态度(严谨地对待游戏)进行着自认为严密的推理。但是推理的结果却离以千里,同时随着信息的增多,推理的结果也不断地逆转。在现实是严谨的推理是很难实现的,枚举、排除这些方法只有在很幸运的情况下才奏效,看过一本非小说类的《数学:确定性的丧失》,让人感受到要做到用严谨的逻辑做出严密的推理是多么得困难。在岛田庄司《占星杀人》里,前半段其实也就是没有多少线索,作者就来一个个地来列举可能性,最后也不一定能达到确定的结果,绫辻行人的《尸体长发之谜》里面(里面的最后那个诡计让我想起了绫辻行人的《尸体肢解之谜》)的两次排除法也没有能排除出凶手来,然后在加上循环的心理博弈因素,推理还不如统计概率。可能正是因为其实现实中符合本格戒律(不管是十诫还是二十诫)的情况很少能出现,所以大家才会到推理小说中去寻找这种有着既定游戏规则的乐趣吧,虽然这个游戏规则很没有约束力。----------------虚无与必要性-----------------密室等经典本格元素名词似乎是撩拨小说中各位侦探神经的最佳工具,而这些华丽诡计的必要性似乎也被他们虚无化了。我们用华丽、经验等名词来形容优秀的诡计,但是现实中无论行何事,经济性是必然考虑的,更不要说犯罪这种风险性很高的行为了,而经济性本来就是与华丽相排斥的。不过推理小说毕竟是小说,现实的华丽有时候很难追求到,那么在推理小说的虚无中追求这种华丽的乐趣也许就是推理小说献给我们的供物--------------虚无与次序---------------案件是顺序发生与叙述的,不过在解答是却未必是遵照这个发生的顺序,加上篇幅的长度,这样也许会增加一点阅读难度,不过读推理小说本身就是相疏导一下神经系统中的电流的,所以问题也不大了。

薔薇の殺意

看完小说后就激起了想看电视剧的冲动,但是除了以下这点网上资料外就找不到更多资源了。有哪位达人知道哪里可以下载到吗?感激不尽!ドラマ名称:薔薇の殺意~虚無への供物(ふりがな ばらのさつい~きょむへのくもつ)キー局:NHK BS-2放送期間:1997/01/26~1997/03/02放送時間:日曜日 21:00-21:45 番組名:BS日曜連続ドラマ 主な出演:深津絵里、仲村トオル、遠藤雅、川本淳一、北村和夫、佐々木すみ江、吹越満、小嶺麗奈、國村隼、片桐千里 主な脚本:奥寺佐渡子主な演出:平山秀幸制作会社:NHK(共同制作:ケイファクトリー、NHKエンタープライズ21)原作:中井英夫 久生(深津絵里)はバーで知り合った藍司(遠藤雅)の屋敷に招かれ、彼のいとこの紅司(川本淳一)と蒼司(仲村トオル)を紹介される。翌日、紅司が心臓麻痺で死亡する。 HP:http://homepage1.nifty.com/puuta/kyomu.htmhttp://www.asahi-net.or.jp/~WL5K-KRD/KANSO/KYOMU.htm

當謀殺成爲行爲藝術 當推理被顛覆

《獻給虛無的供物》成爲反推理的證章我想說,一生只寫一部推理小説的中井英夫是把《獻給虛無的供物》當作了作品創作中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的藝術品來打磨的。這樣做的後果是,這不是一本適合輕鬆閲讀的推理小説,但同樣也造就了《虛無》的不可複製性。長久以來,推理小説的創作百分之九十九的作者都將其作爲謀生手段,所以無論是多麽知名多麽有才氣的推理作家,都不能擺脫量產作家稱號的難堪。量產本來也不是壞事,但倘若在自己的作品中屢有突破與新意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説是不可能的。在推理小説作家中,以此為業但創作量在二十部以下的並不多見,屈指數來,不多產的知名推理作家可以找到 愛倫坡 柯南道爾 范達因 約瑟芬.鉄伊 多蘿西.塞耶斯 達許.漢密特 雷蒙.錢德勒 土屋隆夫 綾辻行人等。這並不是說像阿加莎.克莉絲蒂 艾勒里.奎因 約翰.迪克遜.卡爾 這樣的作家的成名是以其作品量產為標誌。其實對讀者而言,量產與否並不是是否喜歡一個作者的衡量標誌,即使是喜歡一個作者,真正將其所有的作品讀完,並每本都不會討厭的讀者簡直是鳳毛麟角。無論作品數的多寡,一個作者被人們記住的作品永遠只是那幾本經典之作。而作爲作者本身,所謂的神作也永遠只是個位數字。因此,如果不是將寫作作爲維生的手段,那麽量產似乎是沒有必要的。但是只寫一部推理小説,並用一本推理小説就讓人記住的作者,中井英夫恐怕是前無古人的。而在反推理小説的發展歷史上,中井英夫恐怕也是不容忘記的。其實我所看過的反推理小説,算上這本,充其量也只有《特倫特的最後一案》、《名偵探的守則》與《獻給虛無的供物》。暫時先將嘲諷戯暱本格推理卻在根底上反而顯示出本格味的《名偵探守則》放在一邊,《特倫特的最後一案》與《獻給虛無的供物》的風格更爲接近。從寫作方式上來說,《特倫特的最後一案》與《獻給虛無的供物》前者是遵循古典解謎的格式,後者是依附密室與不可能犯罪的本格推理模式,只是在解謎的過程中作者一次次推翻之前自己嚴謹推理后得出的結論(每一次的推理其實都可以構築起一部推理小説),再新建一次新的推論過程,之後再一次的推翻,直到結局時送上讀者一個不太合理甚至帶些荒謬味道的結案陳詞。也就是說,用古典的、本格的戒律成就結局上的殘破與荒誕,這種殘破與荒誕,卻其實更多的出現在不起眼毫無美感的現實罪案中。我想,所謂的反推理也許就是以這樣的手法將傳統推理小説顛覆的。相比之下,《名偵探的守則》卻正相反,那個短篇集中的每一個案件,時刻在對傳統本格推理的書寫發起質疑,但是結局雖然同樣荒誕,卻又包含著十分本格的解答。可以說《名偵探的守則》與其說是反本格,不如說是對於傳統本格千篇一律寫法的不屑,是疏導出推理小説該破舊立新理念的一種手段,而東野圭吾也並不是一個嘩衆取寵的叛逆,而是更像以毒攻毒的藥師。所以在理念上,《名偵探的守則》名反實助,《特倫特的最後一案》與《獻給虛無的供物》名助實反才對。密室的“四大皆空”《獻給虛無的供物》中發生在冰沼家的連續死亡事件,在形勢上確實是日係本格類的不貳風格。大家族、錯綜複雜的親仇、恍若詛咒的持續幾代厄運、陰鬱耽美的妖異氣氛,然後佐以四起密室,(當然第四起只是出現在偵探的想象中),佐以五位業餘偵探對於密室死亡的不同解答,毋庸多言,這樣的面貌是不得不貼上本格類推理的標簽的。然而,從一開始還沒有發生兇殺,就已經預知死者,從規定這些死亡事件的解答幾位偵探都必須謹守諾克斯的“十誡”和范達因的“二十法則”,這種書寫方式不但在本格推理小説中難以見到,甚至讓讀者隱隱感到一種負氣和叫板的味道。此後,作者依據每一位偵探的不同風格,對每一次密室的死亡給出了不同的解答,這些不同風格的解答,恰恰正是本格推理的幾種不同的模式偵探:A,先得出結論再將事件中的現象像自己結論靠的直感型 B,不斷否定排除 直至得出唯一可能的演繹法型 C,關聯案件中各條綫索將之串聯后得到關鍵提示的珠串型 D,將他人的結論一一駁斥后再推出自己結論,驗證的過程如ABC疊加的綜合型 等等。在密室的解答上,實在算的上精彩二字,除了第四個密室那個原創的經典的機械密室之外,前三個密室囊括了歷史上一些經典密室的解答。而就如本書書名一樣,這部獻給虛無的作品中,連密室也是“四大皆空”,從根本意義上來說,並沒有真正的密室存在。即使是原創出來的第四個密室,都沒有被允許出現在作品中。反推理反到這樣的程度倒真的是十分徹底,十分虛無了。獻給虛無的供物,獻給藝術的兇殺五色不動明王、愛奴人蛇神傳說、玫瑰花栽培學、色石、法國香頌歌謠、神霊傳說、甚至東京舊街地圖、愛麗斯夢游仙境,作者用雜駁的學識融入到小説的每個細部,勾勒出帶有象徵意義的作案動機現實中的海難、家宅恩怨、親情、扭曲的感情,偵探探查的作案動機與兇手就在這樣的虛幻與現實中不斷交合,其實,在作品中最後把這一連串的死亡事件描述為獻給虛無的供物的同時,推理小説在中井英夫筆下也成了最虛無的文學,但是虛無並非沒有意義,既然我們難以界定一部作品是有意義的,那麽我們同樣也無法界定其是無意義的。有的時候,規則與真實的拼合未必最終成就有規則的真實,常見的反倒是步入虛無的荒謬,這樣荒謬的藝術令人難以置信,更多時候像一種儀式,但卻並非不存在。

各种拙劣各种自作聪明的故弄玄虚各种牵强

大概是我不懂欣赏从红司死就能明确根据可以予以怀疑的不在场证据所猜到的真凶居然到最后才被怀疑——且不论同情心的问题,那些所谓玩侦探游戏的人真的油正常智商吗?竭力用一看就是借口的东西避免警察介入的是谁?在如此明显的征兆之后拼命想讲答案混淆,说实话不成功貌似设置了很多悬念和疑题,但很多到最后都无法解释与解答,而且杂乱的悬念与悬疑太多明显损坏了故事的可读性对于作者来说表现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动感慨貌似比讲故事本身更为重要——或许它在其他地方有什么价值,但在我看来作为推理小说它明显是不合格的

或许根本没有杀人事件?

我第一次看小说也以为苍司是杀人犯,但仔细想想他根本没有杀人动机,而且他的自白也漏洞百出,比如说他说杀害橙二郎时,君子是帮手,但最后君子根本没有出来对质,反而又像是作者另一篇杜撰的小说。而且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意外死亡事件,比如老人院着火,疯人院着火,毒大米,毒奶糖,都是一些明显是人为失误,却被政府和谐了的事件。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就是苍司坦白就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是为了让以上意外事件找到一个罪人,这样人类自己就可以安心了,日子就可以继续过下去,但实际上,杀害橙二郎的,是那天在下面打麻将的所有人,没人愿意来承担这个责任。同样像上面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也没人会去承担这个责任。而且最后书中也说苍司并没有被警察抓住。所以更从侧面证明了,橙二郎的死亡,完全是人类疏忽引起的事件,而且煤气中毒死亡,过去很常见,我就有个小学同学因煤气中毒死了。

终于啃完了···几个密室能写那么长一本书真是佩服=.=!!!

花了四天啃完的书····已经没有语言了····只是几个密室····几个人来来回回解答来解答去····作者居然能写出那么多文字····都是几个人在分析密室各种解答(而且都是一大段分析后提出非常弱智且很不具可行性的解答)····京极夏彦同志也啰嗦,可毕竟啰嗦的是一些知识类的,虽然很枯燥但起码能多知道点东西啊···基本上此书没什么故事性,就是纯粹的“为密室而密室”而已。最后一些疑惑的地方也没真正解答,比如第三个密室。犯人很容易就想到,其实一共也没几个人。里面对社会一些现实的描写倒是挺令人感慨的。读完了,一种硬着头皮可算读完的感觉····本来想给2星····看在自己那么辛苦读完的份上···一星给自己····TuT

拿什么献给我的虚无

献给虚无的供物,这个带有强烈小资气息的标题,无疑是我从日本推理四大奇书中选为第一本阅读的原因。看完之后,却有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阅读的途中是不由得感叹“这……这……这书袋掉得,真是让人感觉自卑啊”。对日本和外界的引经据典,从文学到推理小说到自然科学…… 这不是赤裸裸的炫耀么?说到反推理,也不尽然,作者仍然是给出了某些可以推理的线索,只是这线索被掩饰在五光十色的伪推理之中,很难找见罢了。龙骑士07必然是中井英夫的粉丝,海猫鸣泣之时里那一本本的伪书就好像是《供物》里每个“名侦探”的空想推理一般。我将本格推理视为作者向读者下的战书,出谜题的目的就是被解开,就好像贝阿朵莉切给战人出的战局。作者给予读者相当的线索,藏在无数的细节描绘之间,由读者去抽丝剥茧,看穿作者藏在深处的真相。但什么是线索什么是杂音?分辨这个便是读者和作者的游戏。《供物》中的杂音却不是一般的多,但这些杂音并非毫无意义的纯粹杂音,而是包含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写真。能够在写出诡异谜题的同时兼顾社会写实小说的功能,这也是中井英夫作为作家的功力。《供物》并不严格遵守十诫,起码第七八九条就大大破戒了。文中侦探甚多,甚至嫌疑人自己都是侦探,但是最重要的侦探应当是牟礼田。而牟礼田某种程度上却是主犯的共犯,并且是知情人。犯罪宣言不是由犯人预告,而是由侦探来宣告。红司死亡之后也没有任何紧张气氛,一群侦探仍然热热闹闹亲亲热热地坐在同性恋酒吧里玩侦探游戏。这个侦探游戏应该是最“反推理”的一段了吧。侦探们各自调查,并给出自己的推理结果,还限定不能与已知的推理小说手法相似,并要求在十诫的规定之下。于是各种天马行空的推理出现了,什么不动明王和童子的战斗,什么广岛爆炸中的生还者,死者诈死啊,唯一靠谱的老爷子用常规的推理手法排除法得到了一个相对靠谱的理论,并推定橙二郎为嫌疑人。但在侦探游戏貌似顺利的进行时,嫌疑人死在了密室之中。看似最为靠谱的推理,却恰恰成了最错误的理论。作为福尔摩斯的久生思维敏锐却常常被杂音扰乱而导出完全臆想的结论,作为华生的亚利夫却慢慢洞悉了事情的真相。所有这些都仿佛是作者对“侦探们”的嘲讽。那些怪谈啊,什么房间颜色的巧合啊,跟某经典小说的对应啊,都仿佛是对过往某些小说的嘲讽一般。最终谜一般的死亡事件、侦探奇怪的行为在真相中被揭示之后所有的一切都得到了解释。这世间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的杀人狂魔,没有那么多的完美犯罪,没有什么艺术般的杀人手法。一切的一切,不过是献给虚无的供物。那么最后的问题是,什么是献给虚无的供物?所谓虚无,或许可以理解为内心的虚无和空洞。用更专业的眼光来看,本文中的“虚无”实际上是心灵的创伤(Trauma)。而这Trauma也同时对应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创伤。久生苦苦追寻的犯下老人院纵火等惊天大案的杀人狂魔并不存在,每天见报的杀人事件也仅仅是社会的缩影而已。这是战后满目疮痍的日本所面对的情景:不负责任的政府(黄霉米事件),居高的犯罪率(每天报纸上的杀人报道),不完善的社会管理(老人院的火灾),原子弹爆炸在人心中残留的伤口。(仅仅是书中现实描述,强烈抗日者免喷)具体到冰沼家,苍司红司蓝司所需要面对的,是弥漫在家族传统中的非正常死亡,以及父母突然离世的悲痛。为了慰藉心灵的创口,红司选择了写杀人小说、种玫瑰,蓝司放弃升学而流连于同性恋酒吧,而内心最为苦闷的苍司,则陷入自杀的边缘。心理学的理论认为自杀同样是攻击性的行为,只不过指向的对象是自己而已。有些人是因为无法杀人转而自杀,那么同样的,自杀也可以转化为杀人。为了弥补内心的空白而进行的行为,视为供物。就好像红司种下的那株普通的玫瑰,却将它视为会发光的珍品,那是在残酷的现实之下,从现实向非现实的逃遁。为了挽救苍司而向他指明逃遁方向的牟礼田万万没有想到,红司的意外去世会拨快苍司的逃遁,以至于那逃离现实的虚无变成了比残酷的现实更为可怕的怪物。橙二郎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献给虚无的供物。而鸿巢玄次则是另个层面上的供物。他的创伤来自于残虐的亲子关系,而他父亲的变态行为或许也可以视为战争的一个恶果。读到最后再想起前半文中的藤木田老爷子,或许他才是真正最厉害也是最温柔的人。或许一开始对橙二郎的指控就是故意的误导,而通过自己的手来间接杀死橙二郎来同时阻止苍司的自杀或者继续杀人。而本着同样目的的牟礼田辛辛苦苦写出那么别扭的小说,也只是为了挽救边缘上的灵魂。故事的真相也许是应了龙骑士07的那句话:“有爱才看得见。”世界在心灵中撕开的虚无空间,遁无可遁,唯有用爱弥补。 PS 看过的推理小说不多 第一篇就写给这本了

一期一会

当你想了解一个作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阅读他的全部作品。记得当年同时拿到这几本沉甸甸的书后,最先读的就是这本《献给虚无的供物》,大概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献给虚无的供物》是中井英夫唯一的一本推理小说。读这本书不曾期望有很愉快的阅读体验,然而即使有这层心理准备,读完之后心情还是很糟糕,可能不少读过本书的都有这个感觉。但如果要给个评价的话,毫无疑问我会给的很高,虽然阅读的过程让人抓狂,过分点可以说是折磨。在《献给虚无的供物》中,中井不遗余力地打造了足以让日本本格推理爱好者目眩的舞台:围绕着被类似于诅咒的厄运缠绕的冰沼家,发生一连串的密室死亡事件,辅以五位侦探(虽然是业余)的演出。凡此种种,不能不让人期待一个异常华丽的剧情展开,从它光凭头两章就足以入围江户川乱步赏并且史无前例地获得第二名就可见一斑。然而,我只猜到了一个开头,却万万猜不到这个结尾。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感到一种不安的情绪,让人不禁怀疑,让情节这样发展下去,真的是这本书最好的归宿么?Trick略过不提,真要说的话,大概就是:亮点总在最后。且不说事件还没开始,侦探们就已经预见其发生,甚至连死者是谁这种细节都知晓,实在有点让人不知所措。接着在第一次密室事件之后,崩坏的气息开始在书中蔓延。侦探们开始进行推理竞赛(这部分的展开和《毒巧克力命案》颇类似,只是由于作者的目的不同,使得读后的感觉大相径庭),过程中弥漫着的类似于儿戏的氛围着实让人感到不适,特别是某位侦探的表现,隐隐让人感到厌恶。在作者刻意为之的荒诞演出中,侦探们对于自己推理的执着似乎更甚于真相,并且流露出对于自我验证的热衷甚于阻止事态恶化的倾向,不禁让人愕然,以至于我对于自己读者的立场也产生了动摇。直至合上最后一页,竟有种拷问结束的感觉,让人忍不住长舒一口气。由于中井所处的特殊的时代使然,使得他曾设想通过一本书来呼喊:“你们也是凶手!”有赖于他的努力,使我们有幸读到这么一本特别的书。这本书作为推理小说,的确给了我很糟糕的心情,然而另一方面,不得不说这本书让我人心生敬畏。较之于之后阅读的黑死馆,这本书看起来虽不费力,回忆的过程却意外得痛苦.....

第一反推理小说

本文几乎没有任何剧透。庆幸是在看完名侦探的守则之后再看这本书。相比较本书,名侦探的守则只能称为小儿科了。日本4大奇书之二果然名不虚传。推理小说中如何确定凶手?除去侦探的推理,接下来必不可少的便是凶手的自白。也就是解释WHY。(由于本人侦探小说看得不多,突然发现,WHY上做文章做的最精致的当属东野圭无了。)(5W1H见与我上一篇书评)于是读者大体上便接受了此人便是凶手之说。但是如果此人在说谎呢,如果他只是为了掩护真正的凶手在说谎呢。也许所有的证据所有的推理全部指向他,也许侦探最后的推理认为凶手就是他,也许根据现有的证据确实存在着一种可能性表明他就是凶手,但除非现实生活中警察取证DNA等等,还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啊。如果上述表述还不明白,我想用条条大路通罗马来解释。侦探推理小说中,结果是明了的,证据是通过侦探发掘的,也就是F(x)= y的问题。通常这只有1个解答,如果有N个解答呢?事实只有1个,真相只有1个,而侦探的推理恰恰蒙对了正确的解答,这是作者在作弊吧。当然了,本格推理小说家们也是睿智的,我所想到的本格推理小说中总会出现一个确凿的证据,关键物证就在凶手身上,嘿嘿,这下你小子逃不了了吧。当然了,最后凶手还是要自白的,管你愿不愿意。当然了,本篇最后凶手也是有自白的,挺好,至少我看明白了,睡觉的时候也不会胡思乱想。瓶装地狱类似的这种开放性的结局让我晚上睡觉不知道做了多少个梦。。想写出一个毫无漏洞的本格推理真的很难啊。4大奇书完整的看完只有这一本,脑髓地狱看到一半实在无力看不下去,而其他两本还没涉足。这里并没有说脑髓地狱不好,脑髓地狱讲述的又是另外一种反推理,这种反推理更加彻底,当然在此就不多说了,推荐的是瓶装地狱,文字很短,半小时多就能看完,能懂日文的看原版更佳。扯得太多了。

《献给虚无的供物》:从颠覆到重建的格式演绎

直到如今我仍然确信,无论是“四大奇书(《黑死馆杀人事件》、《脑髓地狱》、《献给虚无的供物》、《匣中的失乐》)”或者是除去《匣中的失乐》后的“三大奇书”,不过是评论者强加在另类推理小说之上的称谓而已,如果抱着聚众态度管中窥豹,结果恐怕会大失所望。尽管三大奇书在日本国内文坛声名鹊起,盛赞之音不绝于耳,但其在中国国内的读者却是相当有限的。由于《献给虚无的供物》是本人所阅读的第一部推理奇书,所以不敢对“奇书”妄下结论,这里引用傅傅先生在小知堂版的推荐序《耽美派幻想文学大师——中井英夫》中的说法,所谓奇书,“简单地说,作品内容与一般类型作品不同,但仍保持该类型的基本要素之作品”。如此看来,奇书其实就是带有某种特殊概念的试验性作品,如果将其赋予更多的文学意义,是不恰当的,不过按照傅傅先生的导读来看,本书倒是个例外。《献给虚无的供物》是中井英夫留下的唯一一部推理小说,从1954年开始构想至1964年成书出版,这48万字的巨著确实是作者耗费心血的集大成之作。从小说里所涉及到的推理元素、法国香颂、歌剧、神秘种族传说、宗教、颜色学、植物学等众多炫学内容来看,中井英夫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仔细谨慎的学者。故事从昭和29年9月(1954年)的洞爷丸号翻覆事件起,详细描述了围绕着冰沼家族发生的离奇的连续死亡事件,故事中秉性不一的5位侦探分别对每一宗案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依此展开行动,却最终陷入虚无的幻想。从表面上来看,这部推理奇书的确是以古典推理小说的格式构建的,全书充斥着大量的古典解谜特征:密室谋杀、诺克斯推理十诫、范达因二十推理守则、公平竞争、安乐椅侦探、谋杀预告函、逻辑推理分析与演绎法、多重解答……但是细细阅读之后,就会慢慢觉察到作者的“试验性”构思:限定规则下的公平竞争。这里列举两条规则:1,侦探必须以遵守十诫及二十守则为前提进行逻辑思考;2,侦探所得出的谋杀方法必须是在以往推理小说中未曾出现的诡计。如此看来,中井英夫是有意将自己笔下的侦探放在幻想的沙盘上生推,用刻意的笔墨去营造一个只属于古典逻辑的推理舞台。如此做法旨在渲染结局时的虚无,看来中井英夫自称此书为反推理小说也是源于表现法则与现实的双重差距。作者巧妙地利用本格推理小说的固定模式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密室谋杀事件(文中有大量关于密室谋杀的诡计解释,源引于各个时期的经典密室解答),然后用多重解答的方式给予密室合理的存在意义。一切全部都是按照古典推理小说的结构进行,结果利用虚无的结局对此种结构予以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反推理小说的精髓,中井英夫让其更加彻底,由于公平竞争发展的存在与多重解答的前提,结果反而更显飘渺,如此颠覆方式实在是史无前例。但是本书的奇更在于,小说文字并不仅仅是以反推理小说为写作意识进行创作的。在《献给虚无的供物》中,作者对四个密室的最终解释让人眼前一亮,除去逻辑本身的说明令人惊讶不已,即便是文中人物的对话也加入了不同与以往小说的表现方式,这就是中井英夫先生尝试试验性质的小说重现方式。本人听闻超推理小说的意义概念,我想在《献给虚无的供物》里就有这种格式的雏形存在,尽管只是依靠人物玩笑似的口吻,但是也道出了与往常不同的概念性模式。尽管在《献给虚无的供物》里,我们尚无法捉摸作者背后对于推理小说格式的野心止于何处;虽然现在我们读来感觉文字忐忑,莫名其妙,大篇幅炫学讨论让人难名所以。但是最基本的,我认为作者除了提出不同以往的模式概念之外还努力增加小说的趣味性和文学性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现在回思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历史与如今之现状,就不难想象为何在日本推理小说流派众多大师云集了。

献给虚无的供物,什么玩意,这就奇书了,奇他妹!

首先,有透,想拜读的不要读下去了不好意思,纯粹是喷的成分多了点,爱好者请不要和我计较,见仁见智,小说这个玩意,没有用爱好作为标准的,所以我就是不喜欢……看完之后,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要叫它“反推理小说”,在不断的案件中,不断有人叫嚣“我知道了”“我预料到了”“我已经解开了”,一般推理小说中,以后的推理基本是靠谱的,但是这部里面,基本就是在自以为是地在扯淡,知道真相的都不说或者被干掉了所以小说既不是推理小说,也不是严肃小说(起码另一部四大奇书脑髓地狱还比较严肃文学一点)结构看上去很严谨吧,而且形式也不单调,有对话有人物的第一视角有客观上帝视角但是仍旧难以获得推理小说的消遣快感或者严肃文学的阅读快感,我怎么读都觉得是一部糟糕的推理小说先喷一下那些谜题,谜题的推理起码靠文字加配图你能明白是怎么设计的,但是大部分时候,推理简直莫名其妙,一会是本格,一会又奇幻去了,当然这个和小说的设计有关,本来就是大家一起推理,但是缺乏自洽的推理,只能倒胃口,看一群自以为掌握真理的白痴推理有什么意思?好好好,你要反推理小说,你要走文艺路线,当然实际上作者也就这部作品能算作“推理小说”范畴,所以我就当你写着玩吧,毕竟也是四大最后一部,有很多致敬的味道在里面那你好好写啊!操!你就这个水准?,我原本以为黑死馆是最傻逼的一部四大,但是现在发现好歹人家有追求,也实现了自己的追求,这部虚无到底在玩什么东西?你在写半搞笑的推理单元型连续剧?你看看人家东野圭吾写的名侦探的守则和名侦探的诅咒吧,秒你一百万年啊!那么长的部头,都不知道文字填到哪里去了,就感觉臭又长,翻来又复去,线索乱七八糟,读者一点也没有代入感,纯粹就是被作者带着耍着玩了,我他妈的失心疯了,居然因为强迫症的原因把你读完了,他妈的浪费生命啊啊啊啊啊啊啊你们给我说说它的好行么,我感觉自己傻逼的一塌糊涂了,要不爱好者过来抽抽我也好,让我感觉这十几个小时的阅读生命没有浪费吧,让我再能咀嚼出一点意义吧反正以后要是有人问我四大怎么样,我绝对要严肃认真地说,1、你要有空 2、你再想想还有啥别的等着读的,先读别的 3、拦不住你,你读吧…… 4、先读失乐再读脑髓吧

献给虚无的胡思乱想

《献给虚无的供物》所谓反推理中井自己称这部小说为“反推理”小说,但又未曾赋予这个词一定的含义,而理解这词对于理解这部小说的意义重大与否,不是资深推理迷的我也不能轻易推定,所以只能在此写下一些自己的感受和猜测。“反推理”的方法,放在数学里是这样的含义:先给问题假设一个答案,然后试着从答案推导出已知的条件,看能否符合条件,如果不能自然是错,如果能就说明找到了正确答案。而《日本四大推理奇书》系列的序言中傅博则是这样理解中井的“反推理”:……种种“不谨慎”的行动是以往的推理小说未曾有过的。因此才成为一部伟大的戏作推理小说。也许,作者是因为对原本具有劝善惩恶内涵的推理小说具有异见,想写一部“反”推理小说的小说,遂将人之死,尤其是不合理的杀人,当作游戏处理,以诙谐、幽默、玩笑笔谈他人之死的严肃事实,并自创一词。将这种不谨慎的小说称为“反推理小说”也说不定。我的思考回路向来比较简单直接,经常需要别人提醒才能发现“哦,原来竟有如此深意”,所以不能指望我发现太曲折的内涵。看完这本小说,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本书简直就是对侦探这一角色以及试图侦破案件这一行为的从头到尾的绝大讽刺。这本书中没有一个如福尔摩斯般的名侦探角色(尽管久生一直如此自称),实际上所有玩着侦探游戏的业余侦探们,到事件终了时也许依旧处于一种自以为是的沾沾自喜中,以为自己真正触及了事件的核心。柯南说“真相只有一个”固然不错,但并不是所有真相都能够被抽丝剥茧地发掘,并不是所有真相都只有一种实践的可能,所以业余侦探们大可以提出自以为然的答案。久生、藤木田、亚立夫、蓝司以及牟礼田,各自从各自的视点去提出真相,然后读者们眼睁睁地看着一种又一种的可能被推翻,最后给了我们一个似乎让人难以接受的答案:这么多桩罪案中竟然只有一桩出自人为,其他单纯是意外或自杀,仿佛真是命运的安排(佛的五指山)。而且凶手的作案动机真正让人觉得荒诞不经,如同异次元的思考回路(该隐情结)。之前侦探们费劲心思提出的“五色不动明王”论、“玫瑰的控诉”论、“三个罪业”论以及“密室祭坛”论霎时都失去了意义,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这一点的确是“反”了惯常的解谜推理小说的范式,让人油然产生一种荒诞之感,忽然意识到之前侦探们所做的一切推理并不是为了找到真凶而只是在写作自己的小说。最让人感到恐惧的是,到了最后,侦探们仿佛逼出了“真凶”,但“真凶”说的是真的吗?最后他也并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侦探们以为让他在世间成为一切现在及未来罪案的凶手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可是,如果这种想法也只是侦探们自以为是的自我安慰呢?其实那人究竟有没有犯下罪过,犯下罪过的过程是如何,以及他在何种程度上受到自我良心的制裁,都是没有定论的事。而牟礼田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如果他的角色确如他对久生所承认的那样,则更让人感到深渊般的惊怖。也许,中井的所谓“反推理”只是说,就一个已知的结果而言,过程可能是多样的,而且也是永无定论的。侦探的角色以及所做的工作,全然颠覆了过去那种能找到唯一真相的固定范式。我们以及侦探们,只能在事件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承认自己错了。到了最后,面对“真凶”亲手捧到眼前的“真相”,我们依旧迷惑着。这是挥之不去的迷雾般的矛盾。世间之事毕竟不同于数学命题,借着中井之笔,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个世界里,推理失去了确定价值,我们只能仿佛接近真相,却不会有真正的答案。——————————————————————————————P.S. 本文作者几乎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勿拍。


 獻給虛無的供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