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300168456
作者:康德
页数:8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们在康德于1773年年底写给赫茨的信中发现了同样的真实状况:“如果我的先验哲学得以完成,我将非常高兴。它真正说来就是对纯粹理性的一个批判。在这之后,我将转向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只有两个部分,即自然的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其中,我将首先发表道德的形而上学。现在,我已经在为它的即将面市而高兴不已了。” 从现在开始,直到1781年,我们没有任何消息。1776年11月24日致马库斯·赫茨的信以我们所拥有的规模提供了《纯粹理性批判》的计划,但没有提及伦理学问题。只是在代表作出版之后,伦理学问题才又被考虑。在“纯粹理性的建筑术”中,我们发现在自然形而上学之外提到道德形而上学,它以纯粹理性的实践应用为对象。哈曼在他于5月7日给哈特克诺赫写信时联系到了这些规定:“谨请您留意,道德形而上学和自然形而上学很快就跟上,特别是后者,其中将出现他的理论,即他其余的作品如何被织人他的批判,部分地更完善,部分地更新颖。”哈特克诺赫在其于1781年11月19日致康德的信中遵从了这一建议。其中说道:“我希望阁下您还把道德和自然学说的形而上学交给我出版,因为这为您的计划的完成所需,并构成一个整体。” 根据其原初的计划,康德大概首先开始写道德形而上学,或者正确地说,是一本为它做准备的书。关于已开始,的工作,同时关于他在《导论》之外从事这项工作的第一个消息,我们是从哈曼于1782年1月11日致哈特克诺赫的信中获得的:“康德在写道德形而上学,——我不知道是给谁出版。

内容概要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
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专著。译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康德书信百封》、《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社会科学方法论》、《从黑格尔到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神学与哲学》等三十余部西方学术名著。在中外学刊发表《中世纪神秘主义神学的难题与出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康德何以步安瑟尔谟的后尘?》、《神学与文化的互动》、《古希腊哲学解神话的过程及其结果》、《基督教理论化的起因及其结果》、《汉语神学的历史反思》等数十篇论文。

书籍目录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前言
第一章 由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过渡
第二章 由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过渡
第三章 由道德形而上学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过渡

编辑推荐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注释本)》由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一 前言1.学科分类 物理学的升华-自然形而上学 伦理学-道德形而上学2.道德形而上学的相关前定(1)建立道德形而上学的目的:使得对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的责任规范,首要地来自于实践理性理想理念的驱动,而不是来自于现象世界下形式逻辑的推理。(2)建立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因:为了保卫道德的纯粹真实性,如果没有一种超验的道德的先设,那道德本身就会在人类的需求与欲望中遭到扭曲破坏。(3)对反对意见的提前驳斥:世俗的智慧本身来自与一般经验的分析推理,不具备从纯粹的先验自发的动因,这种所谓的人生智慧类的道德准则称不上是道德的形而上学。第一章 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一 阐明善的最高地位善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这种善是完全发自于自身,假定是由于可感知的感官世界之外的绝对存在(可以假定为上帝)预先设定的。它应该是道德实践当中的最高准则,但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会被人所遵守。二 幸福与善在意志中的区别康德这里通过的是反证法的方式(首先,这里要再强调一下。关于理论的界定与哲学体系的创设,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当中就已经完成了。在那里已经得出了结论,在二律背反中使用理性的方式进行正反推论,本质上都是不合法的,对于先天存在的时空因果自由上帝等概念,使用理性来论证本身就是谬误。 但康德自己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论证中,又引入了理性。其实如果你承认纯粹理性批判对人类感性知性理性的划界的正确性。那么康德的整个道德哲学以及实践理性的体系都是有问题的,是非法的,既然我们根本不能认识除了经验世界的一切事物,我们如何能够对先天而成的自由=道德戒律进行考察呢,这里整个的论证就是非法的。但就像康德所说的,我们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为了让人类的存在具有意义)下面展开:1假如自然在构造人类的时候按最和目的的方式构造人类所有的感官。这时幸福如果为人类道德中的最终追求,则理性作为自然构造的一部分,应当满心地对于人类生命对于幸福的追求而欢欣鼓舞,不会在理性的思维中对此有异议与反对。2 但实际上,诉诸幸福最大化的功利主义论调,都在相当多的时候试图贬低理性的作用,将理性从实现幸福的充足理由律当中驱逐出去,从而达到对于需求和偏好的满足。(这里康德对幸福的定义基本上由人类一般的生存需求的满足和各种世俗的偏好比如快乐等情感的满足。按照这样的理解 理性才可能成为幸福的反面。 如果按照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成为人类幸福的构成,这种时候就不能成为矛盾对立的两面了。)3 这里康德就结论了,既然理性的存在在很多时候是违背着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的。那么理性作为人类最高的禀赋,应该在其中孕育着比幸福更高级的道德律令,否则理性就不应该对其有违背才对。4 个人的疑问。 这里我们全盘接受康德的推理(不然后文都没法展开了)。但如果仅就这个推理本身来看,不严谨,在将理性中蕴含的至善与感官世界中的幸福想割裂之后,康德是独断地认定了善的主导地位。但善的理念从何而来? 这里根本是空降的,没有任何先定的推论。三 义务和敬重对于理性的至善,唯一能够得到应用的方式是受到义务的驱使。任何从结果倒推出的实践某一行动的原因,都是不能鉴别其原始的驱动力的。而由于这个原因,这些结果就算是合乎至善的目的的结果,也不能推导出导致这一结果的理性存在者本身是遵循至善的法则而做的。而只有处于义务的驱使,由于对于道德律中的善的敬重,才能得到真正的道德。四 本章结语道德律-至善的准则,是被先天刻印在我们的实践理性中的,但是人类的需求和欲望在感官世界中不断地对其进行干扰,以至于人类的理论理性总是试图对于纯粹的善进行修正与改造,从而合乎人类的欲望和需求。第二章 由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过渡一 提出问题康德提出的出自义务的善没有任何例证能揭示其存在,而在康德之前的很多理论主张最终是否认了至善 这一纯粹的存在的。他们更多地都诉诸一种“精致的自爱”二 对世俗道德行为分类1 技术的 是分析的 ,目的确定,行为也确定2 实用的 是分析的 目的不确定 行为也 确定3 道德的(康德的道德):不是分析的 也不是假言命题,不存在预设条件康德寻找到这样的道德的评判标准,第一层次:你在思考某一准则的时候,是否愿意其成为最普遍的准则第二层次:人类的存在本身应该成为目的,而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沦为手段。第三层次:为了使真理性的道德律令成为可能,意志必须打破个体的界限,构建出一个意志的王国。在王国中每一个理性的存在着都成为一个独立的立法者,而这当中又会有一个逾越其他之上的国王统治这个王国。而在感官世界当中,一个意志不是一个纯粹善的意志,而这时候道德律对其的唯一限制,也就成为一种一般意志对于自律原则的责任。第三章由道德形而上学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过渡一 问题 1康德始终无法证明预设道德律令的实在性和必然性。而在论证道德律令的过程中,他引入了自由。带来的却是循环论证的谬误。2循环在于:我们假定了在因果律中自由的存在,以便让这自由能够服从于道德律令而我们通过服从道德律令,又将自由归于我们自身。对于矛盾的理解:(1)自由本身就不能被证实,我们悬设自由,就是为了使自然的机械因果律能够被理性所打破。因为人类的理性对于机械的因果律都会存在一种自然的逾越自身的探究的倾向,一个结果必有其原因,按照这样的因果律,我们前推,得到的只是永无止境的原因,而原因又有其原因。为了使这样的推理不至于陷入无意义地虚空,所以我们才悬设了自由。而这自由根据康德的论证,超越了自然的机械因果,也由此才有可能去遵从也超越于经验世界的道德律令。(2)反过来,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律令,就是为了对我们的超越于现象世界之外的自由进行限定,所以只有存在道德法则,自由意志才可能存在。3解释康德这里就只有诉诸二元论了,将知性世界与感官世界分离,那么在知性世界中,自由将会不证自明。而根据quote“自律不可分割地与自由的理念联系在一起,而自律的概念又与道德的普遍原则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最终得到道德的普遍性而回到感性世界当中,人类没有办法认识自由和道德律令,但是却时刻在他们的先定中前行。这时候道德律令就成为了一种义务。这里就依靠二元论解决了循环论证的困境。4.本章结论 自由作为一切实践理性的源泉,它本身包含在知性世界之中,而如果要对其本身何以可能进行人事与评判是做不到的。在这里天然存在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屏障,没有办法互相僭越。最末-对康德道德律的反思康德的道德律来自于超越感官世界之外,自存的知性世界当中,各“理性的存在者”作为意志的部分为自己立法。而在我们存在的世界中,我们不能认识知性世界的规定,我们只能在其限制中,根据道德律的这样一种义务,进行我们的道德生活。而这个知性王国何以可能, 当人们询问 自由的可能性的时候,康德不能够回答,这里他最终又回归到他的不可知论当中。但是问题在于,对这样一个知性世界的创设本身,就依赖于他的思辨理性,而最终得到的却是一个思辨理性不能够认识的知性世界。这是一种根本上的错误,导致这一错误的原因,在于康德不能满足于将理性限定在经验世界当中,而将非经验的部分全部归于虚无主义,因为这样的情况下他就没办法将他承继于古典哲学的“善”的意志在这里发扬。所以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本身就是对自己纯粹理性的背叛。也始终犯着同样一个错误,就是对先定条件的独断式定义。康德害怕理性对于意志世界的僭越践踏,最终带来人类的生存没有尊严,至善的理想没有办法达成,而都成为了机械论及目的论的玩偶。但是康德独断的道德律没有任何依托,只不过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的变体而已。这样先验的道德律没有办法从经验世界中获得,那从何而来? 最后归于的是纯粹的空想,而我们一切的道德行为要以这些空想为基础,可能比来自经验世界的世俗戒律更加危险。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善的意志——出自义务——绝对律令——自律原则——自由意志——理性界限,读不懂康德一定是因为我只是把读康德作为完成作业的手段,没有将自身当做目的……还有这个反人类的翻译呵呵了……
  •     和实践理性批判谈论的问题十分接近,或者说几乎一致,但是举出了稍微多一点的例子……
  •     康叔无非想说一个理性的人总是把别人也看作理性的人,且以此为目的而生。这么崇高的境界,要求全世界都达到而趋理性世界,也太难太遥远了。
  •     页数不多却叫人十分抓狂的一本书,很难看懂,跟着本地读书会半年了本月才算姑且完结。主旨叫人坚信以人为本的崇高精神,不同于一般感性的论述,而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论证,也正是这点让人倍感惊叹。只是我竟不知如何总结这本书了,只能写写书评。
  •     很棒。不过第三章有点难懂了。
  •     纸质不错,翻译的也还行
  •     拖了快两年终于拿出来读完了。。。其实还不是很懂
  •     这种挣扎真伟大啊
  •     内容挺好的,李秋零译得很认真,也没有错别字。不足之处就是这套书的纸张不好,较为粗糙,而且缺少一个介绍性的前言
  •     教材,已阅第一遍,待我再看看。
  •     先验论证体系的结果就是,让读者只记住了结论而忘记了过程...
  •     已然忘了两年前读的时候怎么想,估计过个把月这次阅读也会被忘掉。
  •     已跪。(读了两天,阅读期间睡着了4次(是的我就是这样的弱鸡
  •     靠这本在“伦理学导论”课上拿了A-还算不错,对照着唐钺的译本和耶鲁的英译本看的
  •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道德的定义(一种定言命令式,存在于理性世界中,无法找到遵从的依据),给出了判断的几个准则,纯粹而又富于浪漫。后半部分不是很读得懂...
  •     有时候感觉忘光了,但有时候又想起来一点,这是为何?
  •     自律即自由
  •     无力打分 人生最艰难阅读体验。。。
  •     内容没看呢,但据说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但是感觉排版略坑,行间距有点大,想多赚点钱吧。李秋零教授还差这点钱吗?看人家邓晓芒教授那个才卖不到五块钱。业界良心啊。
  •     2015/04/17 我给您跪下了。
  •     李秋零的翻译……额
  •     除了一些特定词汇外,总体上感觉中文译本(李秋零译)比英文译本更加晦涩。可能是因为大量插入语的使用并不符合中文的思维。
  •     李秋零译笔好
  •     第一次读完康德的完整的一本书,这本书,即使是本小册子,其厚度非常薄,但人话还是很难正常的被说出来。
  •     第二遍。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小而伟大的书。非对话式的“道德”成了一种孤立的幻象。又或者这正是像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家批评康德的地方:康德的道德意识看似是反思直接得来的,但其实并不是这种意识构成了伦理生活;恰恰相反,正是伦理生活的实现—至少是局部实现—才使这种意识成为可能,在康德这里就是要求有能够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的东西先行,否则就不能如其所愿地以定言律令产生按他本意应产生的东西。但我认为康德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关于目的的论述正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他相当巧妙且恰如其分地把对话关系压制在了一个适当的狭小范围内。
  •     康德从作为“绝对的善”的“善的意志”出发,提出了“义务”的概念,奠定了动机论/义务论的基本前提,进而在剔除经验性的情况下,区分了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导出了定言命令的三个公式,提出了目的王国的宏伟理想。进一步康德又通过引入“知性世界-感性世界”、“物自身-显象”等的二分法确立了实践哲学的界限,悬置知识,为信仰留出空间。PS:一直感觉康德是一个虽然高深却又很有耐心的人,经常会说一些艰深晦涩的词语,加上一个又一个的从句,但是他会把一个意思反复跟你说很多遍,生怕你记不住。
  •     哲学开始
  •     这本书让我之前对康德的恐惧一跃为对康德惴惴不安的敬佩……康德的魅力就在于,你无法给他归类,更不敢轻易定义,仔细读,慢慢感悟,似乎是寥寥数字,却能解答一切问题。他说过的每一句,都涵盖了他未曾说出的上千句。
  •     很难读
  •     不明觉厉的样子 说的是中文吗
  •     有些词翻译得好奇怪…可能也没办法
  •     长跪不起… 觉得比第二批判还要好看些呢! 自由意志,定言命令式,作为普遍法则的准则,目的王国的立法者,自律原则。
  •     入门。读了卢梭以后其实压力小一些。
  •     对翻译无力吐槽……
  •     我赶脚我似乎快要把所有版本都读一遍了。
  •     回环论证
  •     丁老师道基课(研一上)
  •     三刷才够味,日久果然是会生情的,当年只觉得实践理性批判好,现在倒觉得纯批前半部和奠基的好。
  •     结!!课!!了!!目测几年内我都不会读康德。
  •     李秋零的译笔还是有点绕
  •     泪流满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