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号屠场

出版社:译林
出版日期:199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ISBN:9787805678092
作者:[美国]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
页数:344页

作者简介

冯内古特及其小说依然健在


(代 译 序)



在本世纪末出版与回顾60年代走红的冯内古特及其小说,审视他90年代最后的作品,对我们全面公正地评价这位著名的美国小说家是一个最为合适的时机。

从冯内古特的处女作《自动钢琴》(1952年)到他的封笔之作《时间震》(1997),历时四十多年,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一直保持着他独有的艺术特色,如果用他也许喜欢的数学公式来概括的话,那便是:科幻+讽喻+幽默。他在大学里攻读的是生物化学,毕业后一直关注当今的科学发展,对此十分熟悉和在行,可以说与他齐名的后现代派作家约翰·巴思、托马斯·品钦、约翰·霍克斯、罗伯特·库弗等人在这方面不能与他比肩。冯内古特有一度甚至被视为一般的科幻小说家而遭评论界冷落。深刻洞察世界和美国社会的冯内古特在他的代表作《五号屠场》(1969)发表以后,才摘掉了他极其讨厌的科幻小说家的帽子。科幻是他用来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的手段,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他嫉恶如仇,对美国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病进行深刻的揭露,辛辣的讽刺,有时显得玩世不恭,有时又诙谐成趣,但他骨子里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有着浓厚的忧患意识,悲观失望的情绪常常主宰了他。他生性幽默,他的幽默却常常染有阴郁的色彩,这就是批评家们所称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在《五号屠场》里最典型,如同在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里一样。通察冯内古特一生的主要小说,如今说他是黑色幽默大师,在评论界不会有什么疑义。如果有的话,也许冯内古特本人仍不会首肯。但历史告诉我们,对一个作家的定论往往并不取决于他(她)本人同意与否。

现在换一个视角,来看看冯古内特在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也许会更全面一些。且看雷蒙德·费德曼(Raymond Federman)在他的《内省小说》(SelfReflectiveFiction, 1988)里是怎样看待冯内古特及其作品的,他说:



50年代的小说多数把二次大战美化为一场好战争,必要的战争,甚至是一次伟大的冒险,尽管它有许多悲剧的方面。例如:我们会想起詹姆斯·琼斯的《从此地到永远》、欧文·肖的《幼狮》、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赫尔曼·沃克的《凯恩叛乱事件》以及其他许多鼓舞人心的小说。这类小说现在正被滑稽嘲弄的新小说揭去神秘的面纱而遭损。《第二十二条军规》当然是最明显的例子,但托马斯·品钦的《V》(1963)、冯内古特的《黑夜母亲》(1961),特别是他的《五号屠场》(1968)、杰兹·科辛斯基的《彩鸟》(1965)和约翰·巴思的《贾尔斯代人受过的小伙子》(1966)也把美国当代史嘲笑为荒唐的闹剧。

这些小说对历史事件的官方定论提出质疑。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小说里的主人公们似乎在寻找他们生活里和行动中正失去的连贯性。这些小说家多数对他们曾经推波助澜过的历史事件与自己的关系所持的立场与观点正加以修正,以他们自己小说里叙述者兼主人公的双重身份进行内省或反思。



费德曼把冯内古特列入60年代崭露头角的内省小说或反思小说家群,或后现代派小说家群。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则在他的《新现实主义小说》(NeorealistFiction)一文里称冯内古特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家,他说:



像那时(60年代)的文学批评和哲学一样,小说发现自己已露衰败的征兆,背着下滑、词语危机、能指与所指错位感的重负。有一度这似乎表明严肃文学现实主义的终结,虽然整个“后现代”阶段依然存在着现实主义与超小说悖论的矛盾,其矛盾不仅存在于后现代小说和较为传统的形式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巴思、冯内古特、品钦、霍克斯、库弗的超文本的本身之中。



布雷德伯里用新现实主义去界定冯内古特及与其相似的作家,用超小说概括这批作家的小说艺术特色,说白了,就是:他们关注现实社会,但他们审视社会的视角,表现社会生活的手法,均迥异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新现实主义作家所反映的现实,好比哈哈镜里所反映的现实。你从哈哈镜里所看到的一切,难道不使你感到能指与所指大大地错位吗?所谓后现代小说,其最大的特色也在于此。冯内古特的艺术创新也在于此。综观冯内古特的整个小说创作生涯,从褒义上讲,他保持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贬义上讲,他在90年代艺术探索上无新的进展,而是重复他在60年代建立起来的艺术手法。

不过,即使在90年代的今天,若从内省、新现实主义、黑色幽默等角度来研读他的《五号屠场》、《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和其他小说,我们的读者依然能获得审美愉悦,我们的作家更能从中获得艺术创新的启迪,领悟冯内古特为何能“通过文学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道理。现在可以断言,冯内古特作为60年代涌现出来的一位后现代派经典作家,一位黑色幽默大师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今很少会有人对此质疑了。



紫 芹

南京南秀村陋斋

1998年6月10日


 五号屠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现在是几号屠场?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用荒诞的手法表达了战争对人的荼毒,战争就是屠场。那么,现在是几号屠场?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特别是时间转换,迷死我了。比如,“毕利凭着对未来的回忆”,这句话多好啊。小说的主线是二战期间盟军对德累斯顿的狂轰乱炸,13万人在轰炸中丧生,恰巧,被俘的盟军战俘都安置在德累斯顿,一座废弃的五号屠场里,主人公毕利亲身经历了这场轰炸。战俘被安置在五号屠场,这情节非常自然,毫无牵强之意。更重要的是屠场的象征意味,也就是,战争本身就是屠场,枪弹是屠刀,人,则成了而被宰杀的动物。小说还讲述了毕利被外星人劫持的故事,我有点纳闷,不明白为什么要有这情节,毕竟这不是一部科幻小说。外星人让毕利和一个专门为他而绑架来的女演员生活在一起,并且是被囚禁起来的,还有,外星人通过窗子可以象围观动物园的动物一样来围观他们。大概,其象征意义就是,在永恒的眼里,人类的一切作为都如同被观赏的猴子一样可笑,即使女演员在外星人那里还生了孩子。不过,最令人深思的应该是,如今,屠场,关门了么?!频仍的战火,不正把世界划分成一个个的屠场吗?不正在炙烤着人肉并把这人肉送进时间的胃肠然后再变成宇宙的垃圾吗?还有,即使和平时期,不也有很多罪恶吗?在当代中国,比如,不绝于耳的毒奶粉,牛肉精,豆腐渣,腐败……不也正如一个屠场吗?2011-5-17
  •       《五号屠场》:此书带有科幻色彩,但科幻因素只是串起毕利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因为541号星球的存在,才能够使得毕利在541号星球、二战时的德累斯顿以及二战后的美国自由行动。同时还能以541号星球人的观念来衡量地球,衡量二战的屠杀以及德累斯顿大轰炸。显然作者是深刻批判这种人类最荒诞的事“战争”。所以毕利所住的地方正好是五号屠场,而德累斯顿则被炸成了月球。(说句题外话: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倒是不很同情那无辜的德累斯顿居民,他们被野蛮地屠杀了,不过这种屠杀并不仅仅发生在德累斯顿,在当时的中国也许天天发生)  《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作品很具现实感,事实上埃利奥特的不仅具有现实感,甚至如果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可能也会被他当成疯子(可参见巴尔扎克的《禁治产》)。问题在于作者是个出色的黑色幽默作家。那当我在读此书时便不禁会想到真正在美国社会(也许是整个资本主义商品社会)故事会是怎么样?  恐怕埃利奥特会被认定为精神病,或者书中的埃利奥特根本不可能存在。最有可能的是埃利奥特成为罗斯瓦特参议员。后两种结果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     《五号屠场》是一部悲伤的小说,悲伤指数达到了*****。  当一个人遭到欺虐时,有的人会选择反抗和报复,而有的人却选择忍让和逃避。当这种欺虐是无可抗拒的时候,怎么办?面对着威苏威火山的爆发、行刑队的枪口、地毯式的轰炸、被置于荒谬的体制内、生来的不平等等等诸如此类,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如此渺小的生命,又怎会有反抗和报复的余地呢?于是便有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卡夫卡的《煤桶骑士》和冯内古特的这部《五号屠场》。   小说的主人公,作为二次大战灭绝人性的德累斯顿大轰炸(死亡13万人,全城被烧成一片焦土)的幸存者,面对象月球一样的没有了生灵的一片废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要去哪里,要干什么。其实这种状态始终贯穿于主人公被设定于不可避免的这场战争中和战争的前前后后,也就是他的一生。正如高更的一幅名画的名字一样:《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对于这个永恒的、似乎来自于宇宙的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也是来自于宇宙;541大众星球上的生物给了主人公,解脱痛苦的新型生死观和时间观:每个生物都永恒的存在着,死亡只是在某个特定时间下的特定状态而以,它必定还活在其它的时间和空间里。因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一直存在着,而且永远一起存在着。但这些都是作者为主人公编造的逃避的 “借口”。而且借口还不止一种,除了外星奇遇以外,还有自由的时间旅行(主人公一生内的时间、事件可以前后任意穿插),再加上梦境和幻觉的描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时间是不连续的、跳跃的,引起了前因后果的一锅粥效应,逻辑性被肢解、被稀释,原本逻辑意义上的“正常”的情态、境况,变得愈发地荒诞、不可理解了。然而,这种悲情的“浪漫”,似乎又神奇地、自我麻痹地使得现实世界的荒诞性被肢解了、被稀释了。小说里,作者设置了一个落魄、萎琐的科幻小说家,通过他的大量的奇思异想,不断地对人类文明和生存本质进行讽刺和拷问,但作者把这种讽刺和拷问描写得带有几分的滑稽和可笑。这样就越发体现了毫无希望的荒诞性。以荒诞对荒诞,这就是逃避悲惨现实的不二法门。在这部小说里,科幻内容很好地做到了为主题服务,对作品美学氛围的形成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避免了作者自己也不喜欢的过去作为科幻小说家的给人一种“不严肃”的感觉。小说中有一段很有意思,说是一个时间旅行者回到了圣经时代,他带着疑问去的,他想知道:耶稣是否真死在十字架上?他从十字架上被取下来是否还活着?或者他是否真的还活着?这位主人公随身带了一只听诊器。看到这,我想起了艾未未的一件著名的装置艺术品:一件严肃、阴郁的,黑色的老式帆布雨衣的口袋上垂挂出一只避孕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经典的Vonnegut风格,离奇、荒诞、混乱的科幻风,但是耐人寻味,认真读可以推敲许多东西,尤其和同代美国战争文学比较地读,不仔细读就是本故事情节混乱无趣的书~
  •     五号屠场或许是高中时看的。《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有助于理解《五号屠场》。全书翻译得不算好。
  •     冯内古特挺好的。但总体来说我更喜欢被写尽的、抛弃的、落后的现实主义小说,现代或者后现代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它们混乱的外表无法掩盖好的作品之中相同的本质,但上帝理应有天主教的弥撒。 上帝虽然不在了,但永恒轮回是个不错的替代,或者说它们本来就是一样的。
  •     冯内古特的这本书跟《白鲸》一样,作家一辈子写一本,人类有过一本,就很够了。谈论它的技法、风格或是作者,不是不可以,而是很不恰当。因为它的力量来自一次次闪回的梦魇,作者亲历的世界真相,子弹般迎面击中你的,赤裸的死亡。So it goes.
  •     谈了西马的人本主义
  •     一直避免集中营题材的文学电影结果短期内一下看了两部。两部都有黑色幽默,不知是不是集中营亲历作家的共同点,这点还需继续研究。不可思议的一点。拿科幻写可能可以分担一些叙述的痛苦。
  •     不得不推荐
  •     一星扣翻译。下次找本好点的译本。
  •     读的此译本的mobi电子版,感觉真是太奇怪了,完全理解不了这本书如此之高的评价。近期打算看原版
  •     没大看明白,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看来大半,弃之
  •     从《裸着与死者》到《万有引力之虹》到《第22条军规》再到《第五号屠场》,经历二战洗礼的美国男性作家接过海明威对战争厌恶的旗帜,用越来越现代性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深恶痛绝。他们把战争扭曲抽象,表现它的可笑怪异与荒谬。《第五号屠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了一个使人印象深的比喻,不断利用现代性灵活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时空里穿梭,所以又不失可读性。真的,比《万有引力之虹》好读多了。。。
  •     只看完五号屠场,上帝保佑你情节晦涩
  •     一如既往,so it goes.顺便外星人这个一眼到底的能力……@特德姜(。
  •     后悔才读缝内裤,错过一大心头好。
  •     买了差不多10年之后才拜读了这本有名的书,想来当年的我要是读了可能会觉得不知所云或者索然无味吧,也许会扔到一边然后再也不看冯内古特的书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五号屠场有好兵帅克的影子,但是绝对不逊色于帅克。
  •     坐等二周目阅原著。
  •     冯内古特真是个好玩的作家,越看越有趣
  •     我是觉得这个译本比较好,有一些无所谓的感觉,不会用很硬的字眼。第一部分挺有实感。第二部分一开头,突然认出来这是《时震》的作者,特征很明显(包括在我看来略微尴尬的科幻元素)。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区别或许在于:22的反战更在人物塑造和日常描写上,一些鲜活的混子大兵;5号的反战在结构和写法中,“就这么回事”像一个心理暗示中的安全词,过于密集地出现,打断着阅读体验,防止出现一切不该有的情绪。时间上的反复抽离也是同样的效果。对文中的角色无法进行任何情感投入。悲壮、怜悯,附着于战争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战争不过是一堆碎纸、破布、塑料泡沫揉合成的奇形怪状的垃圾犬吧。
  •     花了很久才看完,中间看了很多其他的。想起刚刚才结束的黑暗塔,一个人分饰几个角色,要照顾好每个人的感受真不容易。尤其和当时社会背景紧密联系起来。
  •     代序里说冯内古特不喜欢被称为科幻作家,他最好还是被称为科幻作家,那样他的文学成就还能高点。《五号屠场》由毕利的经历、幻觉和541号星球上的幻想穿插而成。如果读反战小说,《第22条军规》和《西线无战事》让我印象更深一些。《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里有太多与主线没有多大关系的人物和情节,感觉故事主线不太清晰,作者是怎么布局的?这是著名作家的小说,估计作家不出名的话,编辑会说,先把主线之外的人物删去吧。
  •     赞赞赞
  •     翻译得这么差也能得这么高分,对照过翻译正常的版本么?
  •     山大辅助书库藏书,有前辈大神评论有漏译,颇想找来原文,把漏译的补充出来。
  •     这版本翻译不忍卒读
  •     以前读过另一个译本,但不是那么深刻
  •     为之一振的小说。很难想象作者的前瞻性。
  •     补记
  •     “就这么回事。” (译得比较烂)
  •     我很少吐槽翻譯,但這個翻譯確實略...不講究。
  •     據說這翻譯不好?
  •     话痨
  •     翻译看得我想睡觉 改天换一下其他的版本
  •     看的英文原版 吐血
  •     库特冯尼格
  •     印象最深的讽刺:智者的书总是混在黄色小说里抛售的。
  •     “从褒义上讲,他保持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贬义上讲,他在90年代的艺术探索上无新的进展……”
  •     So it goes.
  •     对比原著读的 翻译毁所有 删减毁所有 从此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译者和编者是出版物的第二作者
  •     翻译。。令人发指
  •     vonnegut太有意思了
  •     读这本书的时候,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我都在神游,注意力完全无法集中。
  •     冯古内特还是很好看,不过看多了觉得有点寡了,所以第二部分《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就没有看。
  •     John推荐的,当然他推荐的是原文而我自认还没有那个水准所以找译本来看看。怎么说呢,引人深思,关于战争,关于人类存在的意义。其实在某些方面我们现在还处于一个屠场,只是换了屠杀的方式。读起来并不是很舒服因为翻译体让人有些跳戏,可能是年代太久远了吧。
  •     翻譯存在的問題不能簡單的定義為好或者壞,那只是具有90年代漢語的局限性,不影響書中頻繁的時間旅行和死亡見證,科幻只是一個新穎而低調的包裝,於三維世界中,生死才是大恐怖。
  •     180♛ 怪不得我看没几页就昏昏欲睡,是翻译太烂了吗…五号屠场通篇的【就这么回事】,好想知道原文是怎么样的,每次看到就好出戏…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去爱吧,而无须尘世上任何事物的帮助】
  •     如小说开头所言,挣脱了时间。写法奇特新颖,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只有过往生活片段地随意拼凑,披着时光旅行这一科幻的外衣,表达的确实反战的内核和对主流舆论的讽刺。
  •     其实我没有看懂
  •     三颗星是因为翻译的太烂了!!译林也这么没节操。冯古内特这个尖酸刻薄的老头。。。
  •     现代派的黑色幽默。还是很新颖别类的角度,翻译差一点。特定的意义、特定的选择、特定的针对。
  •     黑色幽默用到这样的战争罪行上面,尽管是有讽刺意味,但味道就变得异常古怪了,你可以想象用周星驰的电影风格来拍一部南京大屠杀会是什么效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