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学》书评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
ISBN:9787301027738
作者:浦安迪讲演
页数:219页

笔记

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笔记一、叙事、叙事文、小说叙事即“讲故事”,作者通过故事把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传示给他人。叙事文是一种能以较大的单元容量传达时间流中人生经验的文学体式或类型。时间流,包括事情的起讫和转折。诗歌直接描绘静态的人生本质,戏剧则重在场面冲突和角色述怀。较大单元,戏剧次之,诗歌最小。当然,这三种文学类型又是相互融合的。另一种区别:抒情诗有叙述人没有故事,戏剧有场面故事屋叙述人,小说则兼而有之。罗伯特•斯格尔斯《叙事的本质》。二、中国的叙事传统西方的传统:史诗——罗曼史——小说中国则反过来:诗骚——赋、乐府——律诗词曲——小说这两条线索明显前者偏重叙事,后者重抒情。古典叙事传统包含两条线索:《尚书》、《左传》一线,六朝志怪(先秦寓言故事未风行,不好加入)虚构一线。虚构文学经过中经变文与唐人传奇,分岔为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条线索。前者由史评家胡应麟、纪昀措手研究,寓批评于分类;后者则是金圣叹、李卓吾才子文人寓分类于批评。文言小说与“子”、“史”都有关系,包含志怪、杂录,是“史余”。白话小说有庄骚史记的“才子书”论,也有说书艺人通俗文学论。三、文人小说、奇书文体中国古代叙事缺乏史诗的传统,但是司马迁以来的“史”却承担类似的作用。与西方史诗重视虚构性,历史重视真实性不同。中国的“史”明显具有史官自己的视角,史官们创造了一种纯客观的叙事幻觉,全知全能者的姿态,除了他们所接触的历史极为有限的客观局限外,这种姿态其实代表着“太史令曰”的个人批评、对于史料的取舍。这种“多视角”的叙述观念,打破了中国史文用文件和对话造成的纯客观假象。比如《荆轲》,司马迁的叙事不看重逻辑联系,而将文章分段来写,使得不同材料相互照应,这就是“知人”视角。而段落之间,荆轲个人性格的分裂显示司马迁的“得时”观念;演义是跨史文与小说的骑墙文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叙述人口吻的加入是一个修辞的过程。其实这显示出中国文化对于“真实”的主观与相对性理解,通过虚实的相互补衬,显示实事意义上或人情意义上的真实,一种个人理解的“内在真实”后来的奇书文体承接了这一史书传统。在体例上,纪传体。在故事,演义。在视角上的多重视角/叙述母题。中国古典叙事文的结构一 美学原型:非叙述性/空间化这受先秦重礼的文化原型影响,殷商时代将行礼的顺序空间化了,倾向于把礼仪的形式范型,诸如阴阳/五行/四时,作为某种总体的原则。它不以论述故事为主,而是论述关系和状态(方位/顺序)等。于是,在中国叙事的传统习惯于把重点放在事与事的交叠处,无事之事。多写情节之外的宴会。事与无事之事彼此互涵,循环往复。对偶美学:特殊在补衬而非对比,两面是循环往复,互相渗透。二 奇书结构缀段。而神话只是作为描衬轮廓的装饰手笔。百回/十回/九回,三五七九次结构。二十/六十/二十。书的中段。时空布局,大观园空间分布。三 纹理章回内的对称达到的整体性/特殊的景物 动作描写/形象迭用/接榫 伏笔四、修辞反讽,建立在知人视角下自传。红楼梦 作者内省自己往事的反讽意味。


 中国叙事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