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胡适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216045063
作者:朱洪
页数:337页

章节摘录

书摘一  甚于儿童盼过年    陈独秀生于1879年10月9日,安庆人,清末皖城秀才第一,后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任皖省都督秘书长。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为生活所迫,于1914年夏第五次去日本,帮章士钊编辑《甲寅》。    1915年初夏,陈独秀因夫人高君曼患肺病咯血,从日本回到上海。经友人帮忙,陈独秀一家人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住了下来。    隔日,陈独秀到四马路惠福里,拜访亚东图书社老板汪孟邹。陈独秀去日本期问,夫人高君曼和两个孩子主要靠亚东图书社老板汪孟邹照顾。陈独秀的原配夫人高晓岚带着三儿(延年、乔年、松年)一女(筱秀)在老家安庆,和祖母谢氏住在一起,陈独秀顾不上他们。高君曼和高晓岚是同父异母的姊妹。    陈独秀希望汪孟邹帮助自己发行新办的《青年杂志》。早在1904年,他在芜湖办《安徽俗话报》,就由汪孟邹发行。汪盂邹因已担负了几家杂志发行任务,又不清楚陈独秀新办的杂志销量如何,便推荐群益书社发行《青年杂志》。    汪孟邹后来为自己的错失良机,懊恼不已。    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号出版。陈独秀在发刊词里写道:“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问之生命。”该杂志的诞生,标志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端,从此,中国的青年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汪孟邹非常喜欢《青年杂志》。他对陈独秀说:“我有位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的老乡,此翁聪明好学,小说文论俱佳。”    “你是说胡适之么?”    “你怎么知道?”汪孟邹感到奇怪。    “《甲寅》在日本曾收到一位留美青年的信,提出输入外国文明,要有明达君子的赞助。我印象极深,想不到竟是你的老乡。”陈独秀说。胡适曾将其所译《柏林之围》寄《甲寅》,刊登在上年第四期上。章士钊当时给胡适写信约稿,称“此吾国社会所急需,非独一志之私也”。    陈独秀当即要汪孟邹寄《青年杂志》给胡适,说:“代我向他约稿,言语写恳切些。”    汪盂邹当日给胡适去信说:“今日邮呈群益出版青年杂志一册,乃炼友人皖城陈独秀君主撰,与秋桐亦是深交,曾为文载于甲寅者也;拟请吾兄于梭课之暇担任青年撰述,或论文,或小说戏曲均所欢迎。每期多因更佳,至少亦有一种。”信中所说“炼”,即汪盂邹自称,“皖城”指安庆,“秋桐”指章士钊。    10月15日,陈独秀编出《青年杂志》一卷二号;11月15日编出一卷三号。每新出一期,陈独秀都要问汪盂邹:“你的美国老乡有消息吗?”汪孟邹着急了,说:“我每次寄刊给他,都向他催稿,今日我再给他去一封信。”陈独秀说:“西方文明,美国文明,急需引入国内。你把话言重些,我盼胡适来稿,甚于儿章盼过年,一次有一短篇也好。”    陈独秀是个急性格,袁世凯的爪牙抄陈独秀的安庆家时,陈独秀恨不得生吃其肉。汪盂邹没有办法,又给胡适写信:  “陈君望吾兄来文甚于望岁,见面时即问吾兄有文来否,故不得不为再三转达。每期不过一篇,且短篇亦无不可,务求拨冗为之,以增该杂志光宠,至祷,至祷。否则,陈君见面必问,炼穷于应付也。”    胡适,1891年生,这年25岁,安徽绩溪上庄人,小陈独秀一属,两人同属兔。1910年,胡适考入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学生,入康乃尔大学学农科,后改学哲学。在那里,胡适学到的是批评实验丰义的康乃尔哲学。汪孟邹来信,提到陌生的安庆人陈独秀和同样陌生的《青年杂志》时,胡适刚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杜威的实用主义,加上忙于讨论新诗,准备功课,没有及时给汪盂邹回信。P1-3

内容概要

朱洪,1957年出生,安庆市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庆师范学院教授、皖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从领袖到平民——陈独秀沉浮录》、《陈独秀与中国名人》、《陈独秀传》、《陈独秀哲学思想研究》、《黄镇传》、《胡适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高张大旗(1915—1917)   一 甚于儿童盼过年  二 足下洞晓世界文学之趋势  三 中国文学界的“雷声”  四 弟荐足下以代  五 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六 小批评大捧场  七 尝试成功自古无  八 此后奉教之日正长第二章 新思潮的激战(1917一1919)   一 二十年已经有了许多大进步   二 用白话体做文章  三 陈学长力劝我暑假不要回去  四 欲叫于春啼于秋者  五 走上了干涉政治的路子  六 关于北京大学的谣言  七 林蔡之争第三章 五四运动(1919—1920)   一 汤宅密谈  二 杀君马者道旁儿   三 陈独秀被捉进官里去了   四 陈独秀在信仰社会主义方面是一位后进   五 孙中山:你们尽做着吧!  六 陈独秀与我们北大同人分道扬镳了第四章 《新青年》风波(1920—1921)   一 胡适:我自己是赌咒不干的   二 《新青年》风波  三 饭碗风潮  四 到安徽去办教育,也倒很好第五章 我们的政治主张(1921—1923)   一 胡适:法国人真不要脸   二 我们的政治主张  三 胡适:我看不过了,忍不住了  四 什么叫做悖主   五 大伤中国青年的感情   六 吾兄何妨躬自实行为天下倡   七 很像乡下人谈海外奇闻   八 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   九 罗文干案  十 如防御鼠疫霍乱一样第六章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1923)   一 中国思想界一线曙光  二 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   三 像这样明白主张心物二元论  四 弟朝朝所遇烦恼之事  五 讼棍的行为第七章 人革命前后(1924—1931)   一 胡适:我是不谋私利的  二 简直要做仇敌了   三 我是一个实验主义者  ……第八章  匍匐食残李时(1932-1936)第九章  最后的交往(1936-1942)第十章  陈独秀去世以后(1942-1962)后记

作者简介

这是两条曾经汇聚于反封建主干道的河流,但大部分的时间,它们分流而去。这两条河流的末段,似乎重新交汇,但未殊途同归。这样的不能同流而又不能分割的两种风格的河流,纵横驰骋,流布大地,构成了上个世纪思想文化界最绚丽的景观之一。
  所谓朋友,未必都是“志同道合”的。这种朋友,气质性格也许不同,志向道路也许不同。他们也许会发生分歧,发生激烈的争论;但他们却可以始终保持着个人的珍贵友谊。尤其是在对方处于危难之际,经常伸出援助之手,在对方处于坎坷时刻,往往给予真情关注。何以如此?关键是他们能以坦诚相见,不心存介蒂,互相尊重对方,包容对方。实际上,这是一种大修养,一种大胸怀,一种大气魄。陈独秀与胡适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种朋友。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陈独秀与胡适,都可谓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五四时期,由于共同发动“新文化运动”,共同倡导“文学革命”,二人曾一度成了志同道合的战友。然而,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陈独秀变成了共产主义者,胡适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后来在许多问题上,发生了思想分歧,发生激烈争论。尽管如此,但二人个人的深厚友谊却始终保持着。

  循着这两条河流而下,那掩隐在纷枝繁叶下的水流,无论是开阔的水面、狭窄的曲湾,抑或水下的暗礁、岸边的火炮,或许都可以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在感受河面上冬日的暖阳、夏日的清风的同时,人们也可感受到河上凛冽的寒风和河下历史的沉重。
  这两条河流.波光粼粼,满载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厚重,奔流不息,不舍昼夜。


 陈独秀与胡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者只是简单的罗列了些事实.没有真正的把二位伟人的内心世界脉络梳理清晰.语言描述的也一般。两个在上个世纪独领风骚几十年的人物,有很多巧合,共性。两个属兔子的安徽人,从一开始全力协作,配合,引导文艺复兴运动,砸烂旧世界, 到后来选择了不同的革命道路。到晚年又惺惺相惜。感觉作者并没有挖掘完全, 总体一般.
  •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hirose.blogbus.com/logs/55218163.html这是朱洪著《陈独秀与胡适》一书的书摘,这本书讲述了两人一生的故事,我不能全盘掌握,只能摘录一下自己有感触的细节。蔡元培的教育精神1916年北洋政府像蔡元培发出任教邀请。当时的北大风气非常“腐败”,沾染官僚习气,不喜欢专业领域的老师担当教员,更喜欢行政司法界官吏担任教师,理由是将来毕业能够托关系,帮忙找工作。蔡元培来到北大后,强调:“大学生生,当以研究学术作为天职,不应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道”。在1919的林蔡之争中,蔡元培提出了办大学的两点主张:1. 对于学说,仿照世界其他大学的通例,遵循“思想自由”原则,采取兼容并包主义。 2. 对于教师,以其学术造诣为主。教师在校外的言行,学校一改不予过问。对于政治倾向和私生活,只要不影响教学和误导学生,姑且听之。对于人员的任命,蔡元培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他认为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及时主张不同,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让其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在白话文革命的问题上,蔡元培一方面从应用角度给白话文鼓吹,一方面,作为美学家,他也认为写美术文章,用文言文未尝不好。陈独秀的革命精神政治革命和文学革命陈独秀是个积极的革命分子。他认为欧洲在数百年间的繁荣,根本原因是革命,这不同于中国的朝代更替,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各类革命包括了文学艺术革命。在陈独秀看来,欧洲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革命史。中国近代的三次政治革命,虎头蛇尾,全部失败,根本原因,在陈独秀的眼里,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导致。所谓的单独的政治革命,在中国很难有成效。在文学上,陈独秀要打倒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让文学通俗化,文以载物,而不是成为玉器花瓶。关于四大名著的争论在陈独秀和胡适大举进行文学革命时,还没有历史上的四大名著这一定论。胡适认为古人之书,《水浒》、《西游》、《儒林外史》、《红楼梦》四部最为上乘。而陈独秀偏偏推崇《金瓶梅》,认为其描写恶社会,无微不至。《红楼梦》完全脱胎于《金瓶梅》,而且后者的文字要清新健康。《金瓶梅》中描写的淫态,《水浒》、《红楼梦》中都有。《西厢记》、《牡丹亭》也不适合青年人阅读。一元论和二元论在《科学与人生观》这篇文章写序的期间,陈独秀和胡适在物质和精神的问题上产生了一次辩论。胡适认为:“唯物历史观至多只能解释大部分的问题”。而陈独秀认为:“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改变社会,可以解释历史”。由于陈独秀在解释“客观的物质原因”的时候,认为这包括,经济组织、知识、思想等。这样一来,陈独秀的理论反而成为了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胡适认为,思想知识言论教育也可以变动社会,解释历史,支配人生观。而陈独秀则反驳,物质原因不包括由物而发生的心的现象。唯物历史观并不否认思想文化宗教道德教育等心的现象,只是说它们是上层建筑,而不是经济基础。比如老子的思想是小农社会的产物,孔子是封建宗法的结晶,他们的思想是社会经济制度相应的。陈独秀甚至举例,白话文运动并非胡适和自己一帮人闹出来的,而是近代中国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的需要。对此胡适的反驳是,如果不相信思想知识言论教育,也可以变动社会,解释历史,支配人生观,那么陈独秀何必搞这么多文化运动,还不如袖手等待经济的发展。陈独秀政治的失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代表布哈林认为,中国共产党(尤其是陈独秀)缺乏必要的政治手腕。苏共的预料是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之后,把国民党变成一个很大的收集共产党力量的源泉。但因为政治能力的限制,没有实现。胡适对陈独秀的评价陈独秀1932被捕后,胡适为了营救陈独秀,胡适对他的贡献做了一些总结。陈独秀有充分的文学素养,能读英语和法语,受法国影响很大。他是一个革命家,没有留学生的消极态度。在袁世凯实现帝制时,陈独秀知道,政治革命失败是因为没有文化思想革命,他便参加了伦理革命,宗教革命,道德革命。因为陈独秀,学者们的玩意儿才变成了文学革命,变成三大主义。因为陈独秀,伦理道德政治革命与文学革命才合成一个大的运动。由于他的一往直前的精神,文学革命有了很大的收获。抗战期间的政治主张周佛海在日记中记录他和陈独秀的谈话内容:“谈中国前途,主张如无自力更生之望,则须依赖一国,经济上附庸,政治上独立。俄国时机已经失去,当于英、日两国之间择之。”胡适的学者精神《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在苏俄的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的热情,开始在中国宣传。胡适认为,这是“被盲目接受,危险的”教条主义。胡适认为,着重外来进口的主义对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所有的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实际问题所提出来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自己的现有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需要,而是空谈外来进口的抽象主义,是毫无用处。此外,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很容易被无耻的政客利用来做种种自私的事情。李大钊随后对胡适的言论提出了批评。因为胡适自己是一个问题派,而不是主义派。胡适考虑的问题,是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还不是社会革命这样的重大问题。李大钊说,“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胡适提出反驳,所有的主义和学理都是应该研究的,但是,应该当成一种假设,而不应当当成真理,或者终极教条。不能将主义和学理当成宗教信条,不能终止思想,不能僵化智慧。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从含有迷信的抽象名词或者学理中解放出来。胡适的政治观胡适在经过苏联的时间里,突然动了搞政党的冲动,并记下了一些他的主张:充分的承认社会主义的主张,但不以阶级斗争为手段。共产党所谓的自由主义为资本主义之政治哲学,这是错的。历史上的自由主义是渐渐扩充的,显示贵族阶级争自由,次优资产阶级争自由,今为无产阶级争自由。胡适对苏联的大规模政治实验大为钦佩,自己还写了理想中的党纲:1. 有计划的政治 2. 文官考试法的实行 3. 招商引资(外国投资),发展交通和实业 4. 社会主义的社会政策实验主义胡适的一生中,从赫胥黎那里学会了如何怀疑,从杜威那里学会了如何思想。陈独秀曾经写文章,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可以和实验主义结成联盟。不过胡适在后来否定了这一点,胡适认为实验主义处于海格尔的哲学,是生物进化论之前的玄学方法。实验主义是生物进化论后的科学方法。进化论表明,生物的进化是一点一滴的变异,没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可以一步跳到。辩证法也是进化论出现之前的一种进化理论,一正一反相毁相成的阶段应该永远不断出现。胡适还批评,狭义的共产主义连辩证法也忘记了,武断的虚悬一个共产共有的理想境界,以为可以用阶级斗争的方法一蹴而就,之后又可以用一阶级专政的方法把持不变。这是违反达尔文进化论,甚至比海格尔更加顽固。-------------------------------------------------读后感:上述内容为本书的一些摘要,不能全部呈现,甚至连一个像样的总结都没有。不过倒是到处都能看到官方的总结版本,历史功过之类。当年的北大同人,各奔东西,对国事时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要是按照陈独秀的一元论,这些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陈独秀站出来,也会有别人)。我对上述几人的认识,正如标题所设。做教育,就要像蔡元培,学术自由,包容并举,唯学以用。搞革命,就要像陈独秀,有实践的勇气,义无反顾的精神,真正能掀起巨浪。而做学术,则要像胡适,用怀疑精神武装自己,独立思索,不盲从权威,不妥协政治利益。三人的能力不同,但他们的相遇洽洽成全了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新文化革命,三方缺一不可,他们真正是很好的team!至于胡适和陈独秀两人共同之处,莫过于对真理的探索和执着。而正是这个品质,最终使他们远离社会政治历史成功。陈独秀失败与政治手腕的缺乏,而胡适则“败”在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陈独秀还不能算一个成功的政客,而胡适则远远不是。政客不仅要有上帝和魔鬼般的推销的能力,更要有掩饰,欺世,斗争的能力。但是他们作为文学革命家,思想家,这些留给后世的已经足够多了。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精彩
  •     有一处错误不可原谅。第一章第四部分“弟荐足下以代”,有一条注说胡适当时(写文学改良刍议时)“不知道儒林外史、水浒传、红楼梦的作者分别是吴敬梓、施耐庵、曹雪芹”,这是作者没有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认真地读,厚诬适之先生了。
  •     此书一般般,基本上略去了所有所谓的敏感内容,所以连贯性有限,很多事情提了开头就不说了,弄得断断续续,不过有总比没有好。
  •     不错,了解重要人物和历史发展的脉络,很具体很不错。
  •     凑合看吧....总感觉作者的功力不济………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如此书所述,陈独秀先生与胡适先生的关系从未因立场的差异甚至对立而真正破裂过,这是难能可贵的真正的友谊
  •     2013 01 10 2013年“122计划”
  •     可以和李白和杜甫比了吧
  •     好书
  •      友人?敌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