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4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32148141
作者:刘小川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浙江吴兴人张先卒于1078年,活了八十九岁,大半辈子享艳福。传说他为李师师填过词,显然是虚构。秦观卒于1100年,见过李师师是可信的。秦少游写诗赞美师师:“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周邦彦则说李师师“眉共春山争秀”。眉毛修长漂亮,当以一双灵动美目为前提。若眼睛生得不美,善于“声东击西”的词人不会去描写眉毛。据此或可推测,李师师的眼睛作为她的灵魂窗户,留给秦观、周邦彦等人的印象颇深。另外她腰细,体态婷婷袅袅。宋代崇尚细腰,袅娜身子惹思绪。这与书画尚意韵乃是同构。 钱塘(杭州)人周邦彦,字美成,公认的宋词大家,少年博学,精通音律,神宗朝做过太乐正;词风偏婉约,也作沉雄顿挫语,王国维称之为“词中老杜”。《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选周邦彦的词多达二十多首,超过柳永、苏轼和辛弃疾。徽宗朝他享有盛名。东京名妓得他一首新词,往往身价倍增。南宋一百多年,他的名气更大。 周美成初见李师师,写下了《玉兰儿》,词中说:“铅华淡伫新装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二人见面的地点不可考,只知是在汴梁。李师师淡妆新衣见美成,是经过了一番考虑的。彼此慕名已久,相见不同寻常。双方都是阅人无数,茫茫人海两两相约。后来美成去她家,又作《洛阳春》云:“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李师师的眉头“可怜长皱”,她把周美成视为知己,“一腔心事和泪说。” 由慕名到知心,由惊艳到悲悯。 综合上述,李师师的性情有几分忧郁,青楼扮笑妆欢,未曾磨去她的本色。四岁,父母已双亡,这一点倒与宋徽宗相同,但性格的走向恰恰相反。 “好风韵,天然异俗。”天然好风韵,装不出来。 李师师风姿绰约,周美成风流倜傥。后者做着京官起居舍人(记录皇帝言行的官职),常去白矾楼上的妓馆,或直接去李师师的家。东京第一名士与头号名妓的缠绵情事,传为市井趣谈,写进了传奇小说。茶肆的说书人讲得绘声绘色,三教九流都爱听。

名人推荐

“品中国文人”不自刘小川始,刘的独创性在于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心理透视与笔墨才气之融会。 ——著名评论家 雷达 刘小川的风格兼有余秋雨和于丹两位老师的长处,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 ——著名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小川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与向慕,执着地追问与人格尊严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近年值得关注的文学收获。 ——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 李建军 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 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且看作者议论和记叙的竟是这样一些人物:旷迭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可是伸手指点这清澈这晖光的,却要是有心志有情怀的人。 ——著名作家 张炜

媒体关注与评论

“品中国文人”不自刘小川始,刘的独创性在于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心理透视与笔墨才气之融会。    ——著名评论家雷达    刘小川的风格兼有余秋雨和于丹两位老师的长处,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    ——著名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小川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与向慕,执着地追问与人格尊严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近年值得关注的文学收获。    ——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李建军    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    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且看作者议论和记叙的竟是这样一些人物: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关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可是伸手指点这清澈这晖光的,却要是有心志有情怀的人。    ——著名作家张炜

后记

《品中国文人》这套书是2006年秋动的笔,次年起陆续在《小说界》杂志专栏连载。总共四卷,写了从战国到民国的四十来个标志性文人,涉及数百个。1、2卷于2008年5月出版,初版印数不小,几年来反响不错,获了若干文学奖。2012年又加印了两次,并且列入全国的农家书屋。    这个品文人系列,以平均两三万字的篇幅写透那些永载史册的人物,不用说,对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岂敢奢望篇篇好?如意者过半就知足了。记得动笔之初,魏心宏先生在电话里就说过这层意思。    我不是科班出身,自幼嗜好古典,从三国、水浒开的头,白日梦里还傻乎乎做过赵云林冲。后来一头扎进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发不尽思古之幽情。现当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又弥补了现实感。也许应该补上一句:童年时代的活蹦乱跳,让事物得以扑面而来,打下了赢得现实感的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十岁,我在眉山印刷厂的单问宿舍捧上了厚厚的《萨特研究》,真可谓目射纸上,心怦怦跳焉。此后三十年,哲思以黑洞般的魔力吸牢我,看来今生是逃不掉了。那就不逃了,那就迎上去吧。老实讲,哲学书真不好读,文字密度大,概念环环相扣,哲人们的运思有时候像神仙在云彩中舞蹈。    我隐约感到,提取人物的生命精华,描绘人物的命运曲线,哲思很可能是决定性的。我这人像钟摆,若干年来摇摆于文学与哲学之间,兼读杂书,驱动力的源头亦当在胡思乱想的童年。哦,反观童年的难度简直不亚于读哲学……    杰出的哲学家们进人思想的幽深地带,思人类之未所思,注定要生造许多令人头疼的哲学概念。没办法,知难而进吧。    爱智慧是人类天性,读哲学无非是学着认识大事物,宏观的把握不废微观的进入。    写作会延伸思考,强化感觉。书房里也能活蹦乱跳,天风海雨逼人。有时上个厕所好句子就丢了,半天找不回来,这情形,倒是佐证了人在状态中,思在气流中。时至今日,我实在看不出世间还有啥活比写作还值得一干。情绪和大脑同时活跃,持续兴奋蹦蹦跳跳,又不大消耗能源,也没有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屈指二十余年,没有一天不干活。    哦,一杯茶几支烟的无限惬意……    追问中国历史是品读历代文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包括老子、庄子在内的文人都要朝着仕途,这个现象恐怕全球独有。汉语的凝聚力与大一统的格局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笔者所能做的,仅仅是抛出命题。也许不算伪命题。    追问的过程中可能发现了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例如中国文人的“二律背反”:走向仕途又背向官场,秉性不改却置身异化,于是产生了艺术的强对流张力区。依我看,没有人事扭曲,就没有丘山自然。二者有如阴电阳电相互碰撞,碰出的火花正是艺术家的灵感。    中国的文化先贤对自然取审美姿态,对生活取质朴态度,抑制自私与贪婪,而这些,恰恰是近现代以来的西方国家所缺失的。华夏几千年文明,蕴涵着正能量充足的普世价值。    文明的碰撞正趋于白热化,未来几十年或可见分晓。自私与贪婪所挟裹的一切风暴,将亮出它的边界。大地不等人了,她的承受力绝不是无穷无尽。大地的命运将是所有人的命运。    想想那些人真可爱,阮步兵啊,李太白啊,陆放翁啊……他们面目各异,生存饱满。好像生命中的每一秒钟都是晶莹剔透。这里边有原因。什么原因呢?概言之:活得投入,事事较真,养气养到老;世界充满了魅惑,现实不会向瘾头收缩。    生活之意蕴层的层层包裹,生活的完整性的温柔覆盖,使生命的强度有别于它的长度,十年堪比百年。    是时候了,我们必须重新追问: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日常感觉的丰富性?    从屈原到鲁迅,众多波澜壮阔的文学大师,生活大师,热血智者,以后较长的时期内是不大可能出现了。回望大师有了紧迫感。是的,紧迫感。尽笔者之所能,尝试着逼近先贤们的本来面目,并且把他们活生生带到当下。而带到当下的前提是辨认当下。    不知今,焉知古?    回思古代也是为了获得一段助跑,以跃入今天,朝着明天。    对我来说,写作和生活常常是一回事:在思索中进行着。几天不思,生命就有陈旧感。陈旧感是点点滴滴悄然而至的,这种讨厌的东西为何讨厌?因为它的亮相,意味着生活的遮蔽、生存的板结,它的孪生兄弟或日情绪形态就叫无聊。    环视周遭,无聊的大面积生发与强势挺进,正消耗着它自身的能量。形形色色的生存之板结,连同促成板结的贪欲之喧嚣,预设了相反的可能性。质朴的、低沸点的生命之欣悦,远未退出历史的进程。    我时常在想,胡塞尔为什么要创建“生活世界现象学”以平衡技术世界的贫乏?那么多西方现当代人文大师,对西方式的疯狂扩张展开了批判……    写这套书的过程中,有些现象是我始料未及的,甚至感到吃惊。比如写陶潜、王维的宁静,忽然意识到宁静源自喧哗,宁静有着喧哗所提供的“根据”。王维人佛境、禅境之深,恰好取决于他的世俗牵挂之重:“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我在书中写道:空门由来消不尽,晨钟暮鼓亦伤情。在空门与尘世的接点上生发了宁静这种情绪,王维把它带人诗歌与山水画卷,为宁静赋形。“炽热的冰点与喧哗的静谧”最难捕捉,王维的这一捕捉,和陶渊明首创田园审美符号一样具有开端性,惠及从古到今的艺术家。    宁静之所以感染人,端赖其能量保持。宁静者稍不留神,这种稀缺的情绪就会从它自身脱落,滑向了昏昏欲睡。而昏昏欲睡的后面又潜伏着乌贼般的瘾头。瘾头乃是吸空灵魂的瘾头。    我多年来苦苦揣摩现象学,每每嗟叹自己悟性差,不长进,但上述例子似乎表明:长进还是有的,只不过长进来得无声无息。登山者可能永远不知道山有多高,可是回望那条弯曲的上山小路,却有实实在在的感觉。不进入中国历代文人海洋般的生存实事,思之“弹跳”就缺了一大基点。我的弹跳散落在四十篇文字当中,也许不无思的气息吧。    “面向思想的实事”,并且要始终如一。慢慢读,不着急。时间还早呢。断然拒绝生存的板结,仔细清理生活的遮蔽,并把这种拒绝与清理奉献给读者。这叫“思之虔诚”。    1975年,马丁’海德格尔86岁了,依然思维开阔,敏捷如常……    古代文人写得精彩是由于他们活得精彩,针对活得精彩,我希望自己的表达不至于乏味。是的,眼下乏味的人物传记和空洞的学术文章太多,妨碍了精神价值的重新流布。这一层就带过吧。    写李白杜甫苏东坡,我能进入他们的血液吗?类似的问题一次次凌空掷下。始终面对这个单纯的问题,尝试着逼近灵魂,洞察生存,乃是这个系列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其它的皆为次要,有点像众星拱月。不断地掌握知识是为了越过这些知识,步人林中路,朝着思之虔诚。    “语言是存在的语言,正如云是天上的云。”    每天千余字,从未勉强多写半句。牢记大师的话,“少一些文学,多一些文字的保养。”在这个铺天盖地嚷嚷~陕”的年代,我们来较量慢功夫。    哦,走来走去的真好,角落里阳台边也仿佛安装了思绪的弹射装置。干不完的活,一桩又一桩。当年印刷厂的工人师傅讲过:活路(活儿)比命长。    就此打住吧。妈妈生前,年逾花甲也从不唠叨……    衷心感谢并且铭记:上海文艺出版社,魏心宏先生,眉山的朋友们和亲人们。

内容概要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暖昧》、《色醉》、《老夫少妻》。主要论著:《苏轼:叙述一种》、《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品中国文人》1、2卷,人物传记《苏东坡》、《李清照》、《李煜》。

书籍目录

李贺
李商隐
黄庭坚
晏几道·晏殊
宋徽宗·蔡京
唐伯虎·苏州才子群
柳如是
蒲松龄
纳兰容若
郑板桥

编辑推荐

《品中国文人4》的作者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作者简介

《品中国文人4》由刘小川著。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
《品中国文人4》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品中国文人4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物不得其平则鸣,文人“二律背反”趋向官场背向皇权。不如意为得造化之意,寄落差于苍穹,承蒙汉语密度大意蕴足,华章纷呈。语言之为语言,让时光重现又消耗那重现的一切。文人之为文人,骨硬血热心烫性纯。思想之为思想,基于现实离其引力反显虚渺,惟其无用方为大用。历史之为历史,个体不过百年,后人前仆后继皆因朝生存向度看齐。今人不乏浅表读图既得无根千篇一律流水机械麻木不仁,人之为人的朴善欣悦反为异类,怪哉。“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一如好词之于宋风骨之于晋。李贺先行到死反观生存,李商隐仕途艰情力足,黄庭坚书画朗逸诗文刻工,晏殊写词蕴藉晏几道玩思百家,宋徽宗野亡宋朝蔡京章鱼附权,唐伯虎画风古朴色调梦幻,柳如是艺术独立受教依附,蒲松龄写鬼妖却一身正气,纳兰容若不屑富贵专育语花,郑板桥忤权贵爱百姓诗语俗意境非。
  •     很喜欢小川写的书,支持!
  •     全新,当天到货,对孩子学习有帮助
  •     挺喜欢这套书,从中可以了解许多文学知识,同时商家和快递公司都挺给力。
  •     《品中国文人》之 中国女文人方舟《品中国文人》这样好看的书,在当今乌七八糟胡乱排行榜肆意横行欺骗读者的的今天,无疑是一支沁人心扉的美丽奇葩,一套上上品位的好书。... 阅读更多
  •     中国文人的骨气与风度。。
  •     我只想给一星,差评。
  •     老师推荐,速度快,质量好,不错!
  •     挺满意的 下次一定还来 比某宝靠谱多了
  •     凭借前三本的印象,给好评!似乎这部书要沦落为一个小说了
  •     诗意成分多一点,但是总体来说不错。
  •     比前两本明显不如。一来是勉强为之。二来最重要的是作者史识史学本就有限,写写杜甫苏东坡还好,去碰李贺这种人物几乎必然隔靴搔痒,原有的文字丰腴流畅的优势也因为找不到段子无以为继,所谓的“贯通文史哲”由于找不到延伸抒情的点无疾而终。
  •     对写李商隐那篇相当失望,觉轻佻得有点过头无节制。所以这一本破例给三星。PS:越往后越看不下去了,写到第四册,作者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了。。。再降一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