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谱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9
ISBN:9787801422231
作者:李学勤主编
页数:374页

章节摘录

书摘  西汉初年,堂阳侯孙赤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有子孙德。《汉书·百官公卿表》有左冯翊孙信,为沛郡(治今安徽濉溪西) 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汉武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孙幸为珠崖太守。总之,两汉时江、浙、皖都已出现孙氏族人,尤其是江浙交界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应是孙武后裔的生活区域。  楚国孙叔敖家族的发展和迁徙的情况,史书中几乎没有什么记载。唯宋代洪适《隶释》中载有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其家乡河南固始县令段光所立的《楚相孙叔敖碑》,其碑阴上记有一些其家族后裔的内容。碑文上说,孙叔敖有3子,并且分居3个地方:长子居食邑固始,即前节所称寝丘,今河南固始县一带;少子居楚国的都城:郢,所在地江陵,即今湖北荆州;中子居住地碑文残缺。东汉时,孙叔敖的十余世后代有孙武伯,曾任渤海太守之职。武伯有2子:长子字伯尉,少子字仲尉;伯尉有一子6孙,仲尉有2子,其中一子也有6孙,所叙子孙名字甚详。其中一些子孙“不仕学治产”,经营工商业,其活动范围就较大了。可以估计的是,孙叔敖的后代家族主要活动区域约在今河南的南部与湖北的大部,这一支芈姓孙氏到汉代已有一定发展,其家族规模还相当可观。  《汉书·孙宝传》载,孙宝官至京兆尹、大司农,为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汉书·百官公卿表》有执金吾孙云,为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后汉书·儒林列传》中,学者孙堪为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加上前面卫国孙氏和楚国孙叔敖的后人,可以肯定河南各地孙氏家族不在少数。  《汉书·百官公卿表》有京兆尹孙意,为清河(今河北清河东南)人。《尚友录》载,以“头悬梁”刻苦读书闻名的孙敬是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后汉书·宦官列传》中首谋拥立济阴王称帝(即汉顺帝)的太监孙程为涿郡新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南)人。《郭太传》中有士人孙威直为钜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人。《三国志·魏书·董昭传》载东汉末年,董昭领钜鹿郡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可见当时孙姓已为钜鹿大姓。两汉时期的河北,孙氏族人也开始在这里繁衍拓展,河北清河遂成为孙氏的著名地望。  前已述宣帝时,堂阳侯孙赤的曾孙子孙明,注籍陕西关中霸陵。西汉后期,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孙宠用鄙劣手段谋取官位,后得封侯。《汉书·翟方进传》载,西汉后期长安京城中已有以钜鹿太守孙闳为首的孙氏乃“京师世家”。可见陕西一带已有一些孙氏大家族应没有问题。到北朝东魏时,咸阳石安(今陕西咸阳东北)还出了一位宰相:尚书令孙腾。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原以外地区的情况:《史记·南越列传》载:“越郎都稽得嘉,封为临蔡侯。”《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同样有载,所谓“越郎”,孟康注:“越中所自置郎也。”而《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与《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都称为“临蔡侯孙都”。事情是汉武帝时,南越相吕嘉反叛,郎官孙都率众降汉,且追擒吕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得封临蔡侯.既然孙都初为南越自置郎官,估计为当地南越(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一带地区)人.为什么传中载其姓名为“都稽”呢7很可能此为该南越人的原名.因功封侯后改姓中原孙氏,所以功臣表中称“孙都”.其子孙襄继嗣父爵,后因蛮性不改,率兵攻击番禺(今广州),且劫夺虏掠而被杀。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汉武帝末年。珠崖(今海南)太守会稽人孙幸调广幅布贡献朝廷,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不堪奴役,聚众起义攻打郡城,杀死孙幸。孙幸之子孙豹遂重整队伍。率军回攻破城,自领郡事,讨击余党,连年乃平。孙豹遣使封还其父印绶,上书报告了事情的经过,朝廷制诏即以孙豹为珠崖太守.此后孙豹威政大行,每岁进献不断。说明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孙幸、孙豹一家已因官任而居珠崖。还有西汉末,长安人孙宠被废黜侯爵,徙流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总之。西汉时期,岭南两广及海南地区已产生本地的孙氏族姓和有了南迁的孙氏族人,当然人数很少。  《后汉书.杨震列传》载有辽东(今辽宁南部)太守孙誼。《三国志。吴书》载:嘉禾元年(公元232年),“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藩于权,并献貂马。”此阆中令孙综看来是辽东本地人,可以说此时的东北地区也已见孙氏.  两汉时,孙氏族人在西部地区为官者也已频频出现。如西汉时,孙宝曾任益州(今四川云南一带)刺史、广汉(今四川金堂县)太守。孙会宗曾为安定(今宁夏固原县)太守。孙印在文帝时任北地都尉,驻军今西北甘肃一带,后力战匈奴阵亡。孙建在成帝时出任护军都尉,以威重著称西域.东汉时,孙俊为安定(今甘肃镇原县)太守。孙纯、孙羌都曾为陇西(今甘肃临洮县)太守。当然不是所有官员都会将家族迁往和定居于其官任所在地.或遇突发事件时,也不得不定居下来。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西汉末年,山东乐安的孙福为太原太守,“遇赤眉之难,遂居太原中都”。  魏晋隋唐时期  这是一个孙氏族人在东南地区有效扩展和繁衍的时期,原因自然在于东吴政权的建立;这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北方人民因此大量南徙。唐朝末年开始,孙中山的先祖族人也是在这一浪潮中,向南方逐步挺进。  一、东吴孙氏族人的扩散  东吴孙氏政权的建立,其政治中心先定都武昌(今湖北鄂城),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同时将其心腹官员分领江东各地,使得其统治集团核心的富春(今浙江富阳)孙氏族人开始向江东各地扩散,主要聚居在其控制地各区域政治文化的中心城镇。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在打下豫章郡(今江西省)后,又分设庐陵郡(今江西吉水县东北),而任堂兄孙贲为豫章(郡治今南昌)太守,孙贲之弟孙辅为庐陵太守。孙贲在官年卒,儿子孙邻嗣位.孙邻九岁就代领豫章,在郡20年才召回武昌,孙贲家族在今江西南昌生活有30余年。其曾孙孙惠,在吴亡后“寓居萧沛之间”,即今江苏沛县与安徽萧县一带。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孙权的堂兄孙瑜,领丹阳郡(治今安徽宜城)太守,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孙瑜有五子:孙弥、孙熙、孙耀、孙曼、孙絃,孙曼官至将军,封侯,估计连其子孙在内,孙瑜家族居今安徽宜城也至少数十年之久。  孙瑜弟弟孙皎,《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载:因战功“赐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奉邑,自置长吏.”该地在今湖北武昌西面的金口、京山县、潜江县一带。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皎死后,其弟孙奂代统其众,以扬武中郎将领江夏太守,郡治沙羡。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孙奂去世,其子孙承嗣位,以昭武中郎将领郡。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孙承过世,以其弟孙壹袭位为将,至太平元年(公元256年)避祸奔魏。……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家庭,在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中国的家庭或者说家族,更是于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演变中,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和形式,而“姓”就是家族的一种标志。  现在我们许多人,每每对三代以上的家族历史说不清楚。追溯和认识本家族的过去是很普遍的兴趣和愿望。自己的“姓”源自何时何地,有过哪些人物事迹,家族如何移居变迁,都是大家希望了解的。尤其是身在异域的华侨华裔,聚合同“姓”同宗,探索“姓”的起源地,形成了寻根的情结。  中国的“姓”的本质及其形成变化,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广度的学术研究问题。在先秦时期,有“姓”有“氏”,意义截然不同。到战国晚年以后,原来的“姓”逐渐泯灭。汉代以来的“姓”实际是先秦的“氏”,反映了社会组织的重大变迁。至于少数民族的“姓”,又各有特色。中国自古至今,究竟存在有多少“姓”。尚有待研究确证。1985年出版的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前言云“已知中华民族古今姓氏的总数有六千三百多个”,《辞典》实收4386条。1990年印行的毛玉良《千家姓》,收单字姓1886个、复姓637个,共2523个。考虑到古代姓氏多有佚失,这显然不能是古今姓氏的全数。窦学田所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收录古今姓氏已达12000个之多,杜若甫、袁义达所编《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中华民族姓氏也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个字以上的姓氏2313个。由此足见,对“姓”的研究,确实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学科分支。  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十分巨大,古人对家族关系更极重视。在殷商甲骨文中已见有家谱刻辞,其先祖可上溯到商以前的夏代。到周代,“同姓不婚”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原则,并且逐渐形成了严格显示家庭内部亲疏关系的丧服制度。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了专掌“奠系世,辨昭穆”,即家族谱系的史官。战国末成书的《世本》一书,应是这个传统的产物。到汉晋以下,谱系之学更加兴盛。早期仅有王公贵族有谱,后世各地各族普遍修谱,甚至山村海疆、海外华人,莫不有谱。数量庞大的家谱,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谱系之学虽然源远流长,各种家谱尤为繁多,汗牛充栋,然而由于年世绵远,其问缺失疑难,情况复杂。宋代洪迈作《容斋随笔》,已说:“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不过证以史传,然要为难晓。”现代关于中国“姓”的研究,必须在浩若烟海的材料中网罗辑集,求其真相,其难点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溯源问题。中国的“姓”,相当大的部分起源古远,但是史缺有问,谱系的早期段落很少线索可供寻觅。像孔子一家那样谱系足据,流传至今的,相当稀少。寻绛史传,控源溯本,不费很大的力量,很多时候尚有待新的发现。  第二是制度问题。如上所述,古今姓氏等制度变异颇大。我曾有小文《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说明古时人名有姓、氏,有名、字,有的有爵与职官,有的死后有谥,复杂异常,而家族得氏(即后来的“姓”)常与这些有关。事实上各个时代“姓”的制度,都需要专门研讨。  第三是流变问题.中国古今姓氏,多所演变,有分有合,情形非常繁复。总的说来,我国的“姓”数目众多,但相对于数量很大的人口而言,“姓”又显得较少,和外国的“姓”,包括邻国如El本的“姓”,有着差别.我国怎样形成像“李”、“张”、“王’’等等的人数特多的“姓”,又怎样保存非常冷僻罕遇的“姓”。很值得研究。  第四是民族问题。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自然应作专门探讨.东北师范大学陈连庆先生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提出:“古人对姓氏之考证,重点多在汉族之姓氏,而对非汉族之姓氏虽有注意但多忽略”,其说极是。陈书范围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分为匈奴之属。鲜卑、乌桓、东夷之属,高车、柔然突厥之属,蛮、越、溪、俚之属,羌、氐、西南夷之属,西域之属。对于其他时代,也有必要做类似的工作。  尽管有这些难点,近年学术界对“姓”的研究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揭示了一系列问题,澄清了好多混淆和疑难。今天,对古今的“姓”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普及有关学术知识的条件,可说已经具备了。…………

书籍目录

源流篇第一章  姓氏寻根:川溪汇聚话渊源  先秦时期三支主干  孙子家世扑朔迷离  各路支脉层出不穷  少数民族中之孙姓第二章  迁徙考略:茫茫九州播血脉  先秦两汉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  归纳与补充第三章  郡望大族:宗裔繁衍展派系  山东乐安、东莞孙氏  山西太原中都孙氏  浙江富春、富阳孙氏  其他孙氏早期郡望  唐宋以后的孙氏地望与大族  清代名人大家族第四章  当代概况:五湖四海测分布  当代大陆孙氏的分布  台港澳的孙氏族人  海外孙氏侨民            人物篇第一章  名人概述:千占风流浪淘沙  上层政治人物  将帅与起义军首领  文化技艺人物第二章政治名流:青梅煮酒论英雄  孙中山及其家属  东吴君主孙氏家族  其他重要人物第三章军事将领;兵法威名传千秋  先秦孙子传奇  东吴开国将帅  其他古代著名将领  其他古代著名将领第四章学术显士;学活无涯苦作舟  经学与哲学家  文学与文字学家  历史学与社会学家……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华姓氏谱中的“孙”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 本书内容丰富,广征博引,史料翔实,融知识性与可读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中华姓氏谱中的“孙”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 本书内容丰富,广征博引,史料翔实,融知识性与可读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中华姓氏谱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