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的一天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31101
ISBN:9789573250722
作者:吳念真

作者简介

那天恰好是這年最後的一個週末。也許是留戀更也許是自棄的心理,總之,西門町的大街小巷十一點不到便氾濫著裹著重重冬裝的人潮。寒流止於中華路的陸橋上,一下陸橋,肉體與肉體磨擦之下的異樣溫熱便伴隨著樟腦味、脂粉味、皮革味和其他屬於鬧區的特有氣息擴散著。……
當我拍攝「多桑」的時候,也許經驗不足,
更也許整個故事及場景幾乎都是記憶的重建,
因此,常常在工作的時候忘了自己當下的身分,
一閃神,就回到從前了。
醒來的時候,除了對已然消逝的青春有著悲秋似的哀憐外,
更多的是「我是誰?」
「我怎麼會變成這樣的我?」
「現在的我是真正的我嗎?」
……等等幾乎無解的疑惑和恍惚。


 特別的一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吴念真是个太好玩的人。某一年金马奖颁奖之前,电视台为了暖场,把往年的金马颁奖精彩段落搬出来。那些莺歌燕舞就没有什么好说了。到了吴念真这一段,实在精彩。他站在台上,周周正正,其实不太像文艺圈的人。不过,一开口,就让人惊觉他的睿智和幽默。那一年,提名最佳导演的有四位。吴念真平平淡淡说一句,他有幸和其中三位都合作过,再话锋一转,请另一位入围的导演日后也给他一个机会共同合作。谦恭之中,又有一份隐约的骄傲。然后,他开始在台上惟妙惟肖地模仿那三位与他合作过的大牛导演平时的德行。那三位大牛是:侯孝贤、许鞍华、万仁。如果不知道吴念真的编剧身份,你很难不认为他是一个演员。他的那几段表演,足够让很多自以为是的男演员径直跳入浴缸淹死了事。台下大笑,三位大牛,也流露真性情,侯孝贤笑地有些憨,非常有脾性的许鞍华眉上顶着创可贴笑得天真如孩童,万仁也觉得病痛往事也真得可以痛中带笑。在电影圈里,如皇帝、如总统的导演,岂是可以随便调侃的?而他,轻而易举,把三位大牌导演不为人知的一面挖掘出来,让人们领略了他们的克己、辛劳、有趣、纯粹,这可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于是,去查关于吴念真的资料,吓一跳。我不知道“牛”这个字,用在他身上,是不是显得太轻简。他的那份作品名录,已经不能简单得用“眩目”二字来形容。他是《恋恋风尘》、《悲情城市》、《儿子的大玩偶》、《老末的第二个春天》的编剧,他是《一一》的主演,他是《多桑》、《太平天国》的导演,他还写过很多很多的小说。网上关于他的资料很少。我只搜到他和儿子上《康熙来了》的节目,以及陶子去采访他的节目,然后翻出来看。果然是有些意趣,那一期的康熙,气场不对。连读书人蔡康永,在吴念真的面前,都收敛了许多,那是因为敬意使然。而什么世面都见过的陶子,去采访吴念真最新的舞台剧,听着听着,当场抹起眼泪来。那时我想,一定要看吴念真的文字。可是,找了很久,我买不到他的书。我一直好奇,他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呢?他的老友说,吴念真听到外国记者提问,随即回答了一大段,就是美文一篇。吴自己也开公司做企宣,他的工作忙碌,手下在他转身进入电梯的一瞬还要询问某个电视节目的宣传词,他脱口而出“心之所在就是厝”(闽南语,大意是“心之所在就是故乡”)。他写的舞台剧台词,让女演员,说着说着,就落下泪来。在他非凡的机智和幽默背后,他是怎样用文字,把最细腻的悲天悯人发挥到极致的呢?我真的太好奇了。好在,我总算找到了他的一本书,抱在手上,就快乐得不得了。书的序是台湾导演小野写的。在读小野文章的过程中,我几次笑到崩溃,从来没有看过这么风趣好玩的文字。而之后的一篇,是吴念真的自序。他说,自序是墓志铭。我看完,沉默很久。所谓墓志铭,不是煽情,而是把改变他人生的某次痛苦经历一刀一刀地剖析开来。那种痛苦,绝非浮躁世界的小情小调。它跃过了十六年的时光,直指生死和尊严,让读者看见无数人视而不见的真实。书是繁体字的竖式排版,有时,我需要慢慢地念出声。如今,最大的幸福就是,我正在读。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平静又悲凉,也许福建一带更能体会他的作品
  •     因為文化差距我只能感受到四星 其實想給五星的
  •     除此一天,此后大不相同
  •     低层的压抑,苦难和忧伤。那么心酸又心疼,生活不都是明媚的。
  •     书中掉落的那个用信封装着的从九份寄来的作者的信,给了我莫大的惊喜~~这可能是现代人的悲哀吧,很久没有人用作文格子信纸写信给我了
  •     good still
  •     一个了解当时矿区的生活的窗口
  •     画面感很强
  •     真是好看的让人为难。平淡又特别。还有侯孝贤、许鞍华、万仁。
  •     社会底层的压抑、苦难和忧伤真的能够透过文字揭露而得到抚慰或解放。吴念真。
  •     跋写得很温暖,「那是一段充满力气和希望的日子」,二十代大抵应该是这个样子。小说都很辛酸,不愿意去看第二遍的类型。比较喜欢≪巡夜≫,多少温暖点
  •     故事的结局。。哎
  •     全是悲剧,诉说80年代,台湾郊区底层人民的苦难,自强不息
  •     社会底层小角色的宿命,描述简洁有力,吴念真确实有他的功力,总能在最细微处触动心弦,无论故事离你远或近。
  •     序比文好看....
  •     静下心来去体会。
  •     是因为没有做读书笔记的缘故么?似乎没有太多的印象呢。
  •     目前简体只有《这些人,那些事》出版了,两个晚上看完了,故事很抓人~
  •     这是我熟悉的那种写小说的路子。踏实,不花哨,总有苦悲,略带荒诞,土土如生。也土土动人。重点是,实体二手书收来好划算!10块!
  •     平实的文字,真实的故事最是打动人心!
  •     叙述多于感慨的小短篇'很满意
  •     不愧是最会讲故事的人
  •     喜欢他的文字,不浓也不淡,恰到好处.
  •     吴念真
  •     小人物永远是主流,永远是弱势群体
  •     最后一篇看得泪水盈盈。
  •     比起《这些人》的轻拿轻放这是“悲剧脚本”,背后社会的脉络也异常清晰,真要叫吴念真左翼作家。《是的哈姆雷特先生》,印象深刻的一篇。
  •     那么温暖的书名,里面却是一个一个悲凉的故事。吴念真观察、捕捉、写故事的能力都很强。
  •     悲天悯人
  •     索书号I247.7/3384
  •     竖排字让人心静
  •     念真阿伯很會講故事,上次在西西弗聽他講演就很喜歡他的真善。故事裡的小人物都是普通人,所以才格外引人共鳴。No.10#NPUE#
  •     谢谢亲爱的弟弟。
  •     我最爱的吴念真,关心苦难人民的吴念真,果然是全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
  •     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那个时代的故事,看书从来都不会流泪的人居然真的在最后那篇哭出来了,虽然没有什么煽情的语言,就是那种淡淡的描写触动到了内心的柔软,生活的无奈和悲苦就在短短的几句话之间。真的很喜欢念真先生的书,也很喜欢那本书中附带的那份手写的信。
  •     03122016
  •     台湾贫下的生活,生与活
  •     读吴念真的故事是需要勇气的,他的故事并没有狂暴燥乱的死亡叙事,但是平淡而温柔的口吻所讲述的悲怜却更能让人逐渐陷入一种悲痛的感觉,感伤的思绪慢慢涌上心头,模糊不清,不成形却也不消退。 七篇小说没有共同的主题,十几二十年前吴念真的作品,渗透着活在那个时候所触及到的生活无奈。“如果透过这些文字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在台湾活过一甲子的人,他曾经经过的青春以及当时这个岛屿上的人们的点点滴滴……我就已心满意足” 。关于感动、关于伤痛、关于某个日子里那个群体的眼泪和难过。
  •     特别喜欢台湾文学
  •     第一次读吴念真的书,书的内容很生活化,反映了一个年代的文化背景,在阅读感悟曾经的台湾生活。
  •     更喜歡 這些人那些事
  •     哈姆雷特先生那篇没读完,看个开头不喜欢,读不下去。整本书读完,感觉和《这些人,那些事》比起来文字有些生涩,看了后记才发现是吴念真在20多岁写的,如此说来,也难怪,时间是最好的调味剂。
  •     好吧,繁体字太难读了。。。
  •     这本书没有选择推荐,而只是还行,纯粹是个人的喜好。如果是乡关何处中灰色的基调上还能看到几分光的暖,这本特别的一天,根本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无法言说无处可述的悲。描写的是台湾八十年代底层的生活。看了叫人心太难过。就不推荐了。
  •     被殖民过的地方,都在殖民者基础上继续开发着资源的残羹,危险却远大于原来的那锅饭。
  •     作者是个很温柔的人。
  •     连续看了两本吴念真的旧作后,才真正认识到《这些人,那些事》的好来,二三十年前的吴念真仍然在欲赋新词强说愁,有多少愁苦就写出多少愁苦,毫不克制,简单直白。但吴念真文字的故事性及画面感仍是无人能及,所以吴念真其实还是更适合做编剧,写起严肃文学来还是弱了。
  •     有心情有時間,再去一次九份吧。上一次站在那座空蕩蕩的“悲情小鎮”,似乎已經嗅到某種隱喻,今天在吳念真的書裡得到印證。
  •     真生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