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1998-5
ISBN:9787544210966
作者:余华
页数:195页

内容概要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是医生,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叶兆言、苏童等人齐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战栗》及《兄弟》。

作者简介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47条)

  •     有的人活着也是一份工作。。。不是事业,但在乱世, 有份“工作”就可以了。。大学看的书,记不清细节, 但路上的行人,那些老人,经常让我想起这本书, 也许他们也是“活着” 的主角。能活着就是HAPPY END ?
  •       活着,这个词可以说很沉重,也可以说很轻松。相对不同的人生,活着的意味也不同。白岩松出过一本书叫做《痛并快乐着》,我读完《活着》的第一感觉就是书中的主人公福贵可以用痛并孤独着来形容。   其实我并不想用如此凄惨的词语来形容福贵,可是作者所塑造的福贵以及赐予他的命运却不能不让人感到难过。小说并没有直接写福贵活着如何如何,而是从福贵身边的人写起,通过他人的死亡来显示活着的意义——活着是不易的。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接着不幸被国民党捉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存于世;再接着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继而女儿凤霞产后得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最后女婿二喜工伤亡故,外孙子苦根也因吃豆子被撑死了。亲历这数番亲人的死亡,福贵老了,他的人生点缀也被剥夺得差不多了,“活着”——最后终于成为他人生最大的“奢侈”,故事也至此结束了。福贵一个人经历这么亲人多的死亡,可是命运却愚弄他,让他奢侈的活着,让他承受所有的痛苦和孤独。我对福贵这个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是同情,是不忍,还有更多的憎恨。一开始我真的不明白,一个经历了这么多死亡的人,竟然还能直面孤独的生活,难道他竟然没有放弃生命的念头吗?竟然要这样痛苦的活着,倒不如了解此生、撒手人寰!当然这只是一个幼稚的想法,在我第二次重读《活着》后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我记得书中有几个场景让我觉得很感动,至今想起仍感悲凉。第一个场景是福贵为生活所迫把哑巴女儿凤霞送人后,凤霞自己跑回家的事情。福贵虽不忍,仍是坚持把凤霞送回那户人家那去。那一路走得不仅让福贵难受,我心里也难受。凤霞是个哑巴,她心里怎么想我无法从他们的语言中得知,可是作者在这里描写的父女之间的动作表现充分的表达了父亲的不忍和女儿的不舍。其实很多时候文章催泪不一定要那种浩大的抱头痛哭的场面,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竟能表现的淋漓尽致。“凤霞是个好孩子,到了那时候也没哭,只是睁大眼睛看我,我伸手去摸她的脸,她也伸过手来摸我的脸。她的手在我脸上一摸,我再也不愿意送她回到那户人家去了。背起凤霞就往回走,凤霞的小胳膊勾住我的脖子,走了一段她突然紧紧抱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带她回家了。”就是这样一个摸脸的动作,彻底的打动了福贵的心,也打开了读者心灵的缺口。这个场景在我脑海中深深的定格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一个场景,《活着》还称不上悲恸的故事。我觉得全书最感人的场景应该是福贵的儿子有庆因县长的老婆生孩子大量失血而献血的时候抽血过多,最后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福贵强忍悲痛,每天善意的欺骗妻子家珍儿子病了。傍晚的时候骗家珍说去城里医院看望儿子,其实是到儿子墓前陪伴儿子至半夜。妻子家珍终于觉察到些什么了,那时候妻子家珍的身体不好,福贵害怕家珍承受不了儿子有庆的死亡而过去了。可是家珍比有庆想象中坚强,她可能察觉到自己快不行了,叫福贵背她去看看儿子。福贵把妻子背到村头,家珍说到村尾去,“福贵,你别骗我了,我知道有庆死了。”她这么一说,我站在那里动不了,腿也开始发软。我的脖子上越来越湿,我知道那是家珍的眼泪,家珍说:“让我去看看有庆吧。”我知道骗不下去,就背着家珍往村西走,家珍低声告诉我:“我夜夜听着你从村西走过来,我就知道有庆死了。”我惊叹于这个女人的承受能力,要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孩子都是父母的命根儿,是父母的全部生命,尤其是女人,女人是脆弱的,可是有时候女人比男人还要坚强,尤其是作为一个母亲的时候,没有人比女人更为勇敢。   春生,这一个小角色扮演了不同的戏份。开始,他是福贵的战友,一起出生入死,一起在战场上挣扎的活着;后来,他是导致有庆死亡的间接杀手;最后,他是家珍明白仇恨背后活着的意义的引导者。我明白福贵看到有庆尸体的那一霎那所产生的杀人的念头,也痛心当他发现自己的仇人就是曾经的战友春生的那种矛盾。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福贵从悲恸到无奈,经历了最孤立无援的日子。可是家珍,这个可怜的逆来顺受的女人,这次终究选择了仇恨。她痛恨春生,他夺走了有庆,这个女人看作比她生命还要重的魂灵。可是原来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泪水要比仇恨来得优先。文革的时候春生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不仅仅肉体上,还有精神上,甚至让他失去了活着的勇气。他半夜的时候跑去找福贵,家珍依旧不让他进门。春生在门口对福贵说他不想活了。家珍这时候说了一句让我佩服的话,也许这不是什么伟人的名言,但已足以说服春生,也再次煽动了读者对家珍的怜悯:“春生,你杀死了有庆,你欠我们一条命。所以,你必须好好的活着。”这个可怜的女人,勇敢的翻开自己的伤口,痛,让她掉下悲伤的眼泪,可是痛毕竟不会夺走她的生命。如果一点点痛可以挽救一个生命,那么就让它痛吧,眼泪与时间会磨平伤痛带来的棱角。   苦根的命运也是我始料不及的!小说开头的时候已经明示了福贵孤独终老,可是我始终没有想到可怜的苦根竟然是活活的撑死。可怜的苦根,刚出生就没有母亲,父亲在他四岁那年被板车活活夹死,剩下一个苦命的外公。与外公相依为命的日子不长,每天被外公叫起来割草,苦根身上有着有庆的影子,填补了福贵生命中的遗憾。但是作者没有让幸福眷顾福贵:一次苦根病了在床上养病,福贵心疼苦根,煮了半锅豆子给苦根。待富贵回到家发现苦根嘴半张着,能看到里面有两颗还没嚼烂的豆子。“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太穷,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难得能吃上。”其实我宁愿苦根是病死的,也不希望他是撑死的。是命运,是贫穷,是什么造成苦根的死亡?讽刺啊,这样的一个命运的讽刺竟然从一个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在这个情节的安排上可以说作者对苦根是十分残忍。既然苦根的出生已经夺走或者说代替了凤霞的位置,那么至少也应该让苦根完成他的使命——陪伴福贵这个可怜的命运的玩伴。苦根撑死这个悲剧让福贵的生活以及情感的再次受到重创,也是最后一次的重创,从此以后福贵的生活的情感再也不会有致命的打击了,因为所有的亲人都已经离他而去了,活着于福贵只是一种形式,一个例行公事了。   故事的内容太过于沉重,福贵的命运过于凄惨,理性的来说这个故事显得不太真实,或者说余华过于“残忍”了,非要把福贵的生活搞得支离破碎才得以安生。不过作者叙事的手法确实比较独特,由“我”倾听一个老人叙述其一生坎坷的故事,老人不紧不慢的理清回忆的思路,断断续续的讲述故事,每次停顿,作者都以景色描写来过渡,这些景色描写铺垫了后面老人的悲苦和凄凉。中间夹杂着外貌描写,将苦根对生活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作者从头到尾没有直接描写过某人流泪的情景,只是从福贵的感觉上侧面的表现动人的场面,使得读者沉浸并融入到福贵这个角色里面去,更深的感受福贵所体验的一切悲伤与痛苦。   虽然整篇故事属于一个悲恸的故事,带有强烈的黑色死亡的气息,但是作者并不是想把死亡的信息与恐惧带给读者,这个不是作者的意图。在死亡环绕下的福贵,活着是一种讽刺,对生活一种的揶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随时可能离开我们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但是生命又是如此的刚强,随时抵抗着命运的捉弄与嘲笑。在小说里面,不仅仅福贵的亲人有顽强的表现力,即使是“我”这个倾听者也蕴涵着作者深刻的用意。作者对故事之外“我”的描写就如他冷竣、淡漠的气质一样毫无表情,“我”在这个故事里之于福贵是一个倾听者,之于读者是一个叙述者,“我”无力改变什么,也无心去伤心,似乎底层的生活自然而然就是这样,死了就是死了。当然,死了就是死了,这的确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事实。但是活着的终究是活着,我们可以对死去的人残忍,但是我们不能对活着的人冷漠,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为了让生活的明天依旧阳光灿烂。
  •     在春节期间,无意中发现了我曾经借给别人的一本小书,余华的《活着》,在新春的欢快氛围里,在大家的祝福声中,在震耳的鞭炮里一口气读完了,也可能因为在这样一个欢乐的气氛里,读了《活着》,对于乐就有了更新的认识。照例先了解一下作者。这是我读过的余华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兄弟》,虽然我很少读小说,总觉得小说不够真实,但是在我读过的少数几本小说里,不得不承认《兄弟》、《活着》绝对是对我冲击最大的。 作者简介: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1960年4月3日生,祖籍山东高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言归正传。 人生总是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满希望的,可是书中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却截然相反:福贵的人生从地主家庭出生,而命运却一次一次的与他开着玩笑:首先是他的顽劣乃至逐渐的使他的家庭败落在他的手上,从此由“天堂”开启了通往“地狱”之门。和他相依相伴的最为亲密的人一个一个的悍然离世,让他承受着不能承受的痛苦,可就是这样,命运也没有放过他,悲剧一个接着一个,眼泪完全不能表达那种刻刀在心头刻下的烙印。 整本书读起来都让人替主人公和其中的人物唏嘘不已,慨叹命运多桀,也都从书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自己、自己身边的人的童年和过往,因此产生共鸣,我想这就是文学作品做大的魅力吧。虽然整本书都很压抑,但是只有一段读来让人欣喜若狂:就是福贵的聋哑女儿凤霞托人找了一个对象,她的那个对象二喜出现后,整部书的最淋漓尽致的部分出现了:在那样悲惨的命运中忽然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有力的支撑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不但出现了转机,还带来了新生——凤霞和二喜的儿子降临了。不知道别人,反正我是看到这里非常的激动,体会了那种压抑后突然释放的快感。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纠结和挣扎:一方面对于残酷现实的不满,一方面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渇朢。而在这纠结和挣扎中,人们变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积极,总之是痛苦万状乃至憎恨这个世界。而就如作者的本书序所言:做专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贰拾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至少我觉得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是做到了这一点。他冷静的看着福贵的人生从繁荣走向了凄苦,可是这个过程里感觉不到作者的同情或者悲愤,反倒是那种出奇的冷静让读者的思想肆意发挥,任意驰骋。 小的时候家里比较穷,妈妈总是忙工作,到了晚上再忙家务,给我和哥哥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有时候我说“妈你早点睡吧,别干了”记得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人只要不死就得活着,活着就得干”。慢慢的也体会了母亲的艰辛。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最后都要他自己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在最悲壮的时刻出现的时候,我希望我们能够记住:“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代开唐山办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唐山代开无房证明-办离职证明无犯罪证明代开唐山办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唐山代开无房证明-办离职证明无犯罪证明代开唐山办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唐山代开无房证明-办离职证明无犯罪证明代开唐山办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唐山代开无房证明-办离职证明无犯罪证明
  •     看了之后,觉得自己过的很好,很多人可能比你经历更多苦难,你还小,慢慢来,不用逃避,不要害怕,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     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     人生在世真的不应只是活着 但总是跑不出这个圈圈
  •     太多的未知命运摧毁着本想平淡的人生,但仍要活着
  •     无话。
  •     “活着”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     我们都是历史潮流的玩物。
  •     这是第一本让我泪如雨下的书,好几年了 还记得看的那天,是下雨天,北京东大门 时过境迁
  •     怎么说呢,我觉得书还可以,但是看到豆瓣9.1分我觉得还是太高。书让我看的很动容,文笔也很好,主题表达的也很棒。但是我觉得后面几个人的死有点太刻意了,从他儿子死后,他女婿和孙子的死我都觉得很草率。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的
  •       余华的书让想哭的人能哭出来,让想笑的人能笑出来。哭哭笑笑中对生死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当身边的人都死去,只有你活着,一种孤独无所的落寞、阅尽悲喜的淡然,自然让你情愿退居一隅旁观这世事。
      活着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
  •     不愧为史诗。用平白到惶恐的语言描述接踵而至的让人喘不过气的悲剧,有时会想这真的是人生吗怎么会这么悲惨,但是转念一想人生不正是充满这样的无常?
  •     夕阳、一望无际的田地、徐徐劳作的老牛,还有旧日的歌谣。
  •     读后只觉心酸
  •       刚读完《活着》,我是有点失望的,盛名之下,它“温情”的笔调没法给我太大的冲击。但读完后再想想,又不禁佩服作者写活了每一个人,小说里的人物及他们身上折射的人性与那个时代背景,与根深蒂固的国人意识是如此的契合。总的说来,我的偏见是觉得这是一篇纪实小说,一家人生活的跌宕起伏,实为那个疯狂年代整个社会的缩写。
      福贵少年时不学无术,似一头畜生般的作恶。待其输光家产,他开始承担生活的重担,犁田耕地、觉得对不起妻儿老母,让我觉得他终于有了人样。为母寻医途中被抓壮丁,亲历战争中人命的廉价以及看似高大上权势的虚伪,他终于明白一家人好好活下去的意义,这让人嗅到了美好的味道。但接下去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生命的相继绽放及逝去,让这个已经老去的男人一次次接近幸福,又一次次从愿景中坠落。这似乎要告诉我们,苦难才是生活的常态,人要像那头老牛一样活着,承担-短暂休息-再重新负重前行。
      其实,最让我感触的还是文中诸多的小细节。怀孕中的妻子家珍被福贵命人拖出妓院拳打脚踢后扶墙颤巍巍的站起来,家珍被自己爹接走时将欲挤进轿子的女儿快速推出的那只手,福贵将女儿送走时,女儿凤霞伸手给福贵抹泪,牛气冲天的红卫兵斜着看人的眼睛,老年福贵在床下压着的10元钱…..
      那个动荡疯狂的年代即是如此,失去不一定是不幸,福贵散尽家财,摇身变为贫农免去了被斗争被枪毙的命运。16,17岁不可一世的红卫兵,让人看得十分愤怒,但仔细想想,他们也不过是被偏执与疯狂迷了心智的棋子,对待生命毫无温情的态度让人想到心理学上 “非人”的概念,但这样的意识又是谁灌输的呢?妻子家珍跪在妓院中求正在赌博的丈夫回去,被打后只是抹着眼泪回家,让人怒其不争;为供弟弟读书,便要将姐姐送走,让身为女性的我感觉透彻的愤怒与心凉;弟弟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致死时医生冷漠的态度,让人无比憎恶官本位思想。好吧,只能一次次的劝告自己,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深埋在中国人脑中的观念,这或许将继续影响每一个人的命运,但幸好,我们有了反抗的权利和能力。
      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活着?作者说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本身,这似乎有点悲观倦怠。但在面对生活给予的巨大磨难与打击时,活着本身就成为了生命的全部意义。世间百态,你绝不敢说自己是最不幸的那一个,此时何不放空心思,专注自己能做的,然后将一切交给老天,说不定熬过了这个坎,一切又有了转机呢? So, just keep going~
      
  •     好看,虽然福贵的一生很坎坷失去了所以珍惜的人,但是仍然觉得他是幸运的因为他一生中所遇到的人大都对他很好。
  •     你所受过的苦难未必是苦难,你的坎坷经历,你的种种不易,把它看作是上苍对你的另一种垂怜。人生种种,去日苦多。心境豁达,通透满足,活着便是活着了。
  •     有种悲凉的感觉充斥与心中
  •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情理解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看余华慢慢叙述着福贵的一生,让我不禁想到了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角色。真正的好作家都是怀着一颗怜悯之心对待世界以及他笔下所有的人物。
  •       以为看惯了悲欢离合的小说,很难有什么会触动心弦,那是还没看到《活着》。小说就是一个舞台,作者徐徐将帷幕拉开,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似乎离我们很近,可实际上天差地别的时代。
      福贵作为本书的主人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离别,当所有的家人都离开他之后,他孤身一人留在这世上,还能够坚强的活着,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让我想起这句话:只有我一人被遗忘在时间的罅隙,永无归途。仔细看这本书,处处是温情,处处是悲情。这一秒还在为这一家人感到开心喜悦,下一秒就会被谁的离开而打击伤心。那个时代的人,是最好的人,也是最坏的人,是最厉害的人,也是最无奈的人。福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春生,他们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他们是一个时代。究竟是谁破坏了这个温馨的家庭?就连想恨都不知该恨谁,不知道该如何祛除心中愤懑,如何排解内心哀愁。
      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能放弃,都要活下去。这一点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传达出了一样的声音。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只要福贵还在,这个家就还在,就不会消失。
  •     看完怎个人都不好了,代入感很强,可是故事就那样平淡的安静的叙说着!
  •       存在是万事万物的前提,活着便是存在的体现。
      
      什么是精彩的人生,怎样活着才算精彩。
      哲学上说人一身就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凡人大多数时间工作就是最佳的体现,一个人勤劳勇敢,就能从小鸡变鹅,鹅变羊,羊变牛,最后边田,所谓有土斯有财正是这个道理。
      
      从经济学上分析,一个穷人,勤俭持家,三到五年不一定成为中产阶级,持之以恒,十到二十年肯定能成为中产阶级。只有原始人才会挣多少吃多少,社会的进步都是有结余的人创造的,细水长流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活着,活下去,就是最好的成功。
      
      网上一篇好文,分享一下。
      山水花月,惟有心者得之
      心境若能休闲,则事事从容有余;心胸若能宽平,则海阔天空任我遨游。
      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尘埃;人生,在宇宙中只是一刹那。在短暂的人生中,应好好体会生的美妙,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意长短,争雌雄。
      与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这种极美的情趣,不需要什么条件,任何人都能获得。
      把得失之心看开,就不再会有荣辱悲喜的心理;以道义自任,自然不会随便给人眼色。
      能了悟事理的人,凡事处之泰然,怡然自得。心不为境所迁,是逍遥的至高境界。
      若心能定静,就不会执着于外相,则万物万象随心转,这就达到了物我合一无我忘我的超然境界。
      自然美竟可荡涤尘心,诗书图画可开拓视野。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清爽;年轻时为了物欲而冲刺奋斗,不若中年后突破俗情而淡泊。
      不以物喜,不以无悲,一切的成败毁誉都不能影响我的平和宁静,如此才能真正来去自如,乐天知命。
      君子应随缘而居,事情来了就全力以赴,事情过去了也要平心静气,忽患得患失,才不失本性.。
      敞开胸襟,纳入大自然之趣;山水花月,惟有心者得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朝露,去日苦多。人若能抛开思虑,即能真切体会享受人生。
      天地造化与人心原为一体,境随心转,心随物化,心中除却物欲则能得自然之趣。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颠,使人兴迈。
      天地长久,但生命有限。幸生为人,应随时随地体会周边美好的一切,才不会虚度此生。
      弓满则折,月满则亏。
      人生在世,惟有动中取静,静中取动,动静合宜才能不失真趣。
      
      
      
      
      
      
      
  •         “活着”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余华
         最近又重新看了一遍《活着》,再次捧起它,我感受到的是力量。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青年人都与我一样,总是轻易找到自己生存的支撑点,却又一次一次的迷失在其中,到最后又回到哲学最基本的三个问题上:“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往哪里去”。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就是这般迷茫,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义,不懂人们一世拼搏是为了什么,我努力与否,成功与否,到头来不都是一场空吗?所谓的人生意义,到头来不过是为他人作衣裳。这样一来,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他的命运时常与他开玩笑。于是乎,女儿幼年失声,儿子中学时因献血时被抽血过多而当场死亡,后来女儿又因难产而死,接下来妻子因受不了打击也随之而去,女婿又在工作时被两排水泥板夹死,最后,连最小的外孙也因多吃了豆子而被撑死,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主人公相依为命。
         这部小说无疑是一个悲剧,它让这些人物死在一些看似不可能的的事情上,这肯定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在这些人的痛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人在这几十年里是如何熬过来的,是如何去与命运作斗争的。不过,或许我们更应该看到它对“活着”意义的阐述:我们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无关任何功名利禄,无关任何风花雪月,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告诉我们,这个世上不存在“绝望”,无论何时,只要燃起希望的火焰,总能挺过去。这样我们才不枉活着。
         说来也巧,最近刚好看了电影《温故一九四二》,当然,这部电影的侧重点在于反应当年河南的惨状,以引起今人的的沉思,可我看完后却觉得自己看了另一部《活着》。在逃难过程中中,各种残忍的事情相继发生,主人公身边熟悉的人一个一个的离去,有被饿死的,有被用去换粮食的……到最后也只剩下他和刚出生不久的小孙子,可孙子也死在了逃难的路上。影片的最后定格在他牵着捡来的小女孩向着家的方向走去……这不也是对“活着”的阐释吗?忍受生活中的所有的苦难,依旧不放弃,依旧坚强的活着。
         说实话,我现在也无法用文字清晰地表述我对“活着的意义”的看法。但是,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理由,虽然从宏观来看,未必每个理由都有绝对的说服力,可我们都要守住这份信仰,有了这份信仰,我们才能更好地活着。再者,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只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定可以真的学会去忍受生活中的不公,忍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任何磨难,并学会享受活着,无关功利,只为真心。
        “活着”是一门需要我们用一生去钻研的艺术。
         
  •     生而为人,就要承受 人 所带给你的喜悦伤悲。活着不易。我想大概是因为活着本就是一件最宝贵最奢侈的东西
  •     一直被福贵的命运牵绊着,就一口气读完了。感慨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很努力的活下去,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远去,不知道给他带来多少伤害,相比之下的我,又何必因为生活中的琐事烦躁呢。
  •     活着,对于那个时候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奢望,以至于让我忘记了自己经历的那些个苦和难。
  •     明明早已知道结局,还是纸巾一张张脸上抹。
  •        很久没有一口气看完一本书,合上书,心里很沉重。没有看内容简介,直接开始往下读。一个人一生怎么会发生那么多戏剧性的事情。
       刚开始,福贵不是个招人喜欢的角色,败家富贵子弟。嫖娼、赌博输光了家产,败家的父亲气死了,以为福贵的故事就完了,没想到后面还有那么多的故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母亲、妻子、女儿,都没有怪怨他。由于家境的变化,母亲生重病,福贵在去县城请医生的路上,被拉去当拉炮大兵。在战壕里,经历几次生死,终于回到家里。母亲不在了,凤霞变哑,儿子有庆健康成长。没想到有庆的命运的结束,会是献血被抽干这事儿。接着,家珍得了软骨病,可一刻也不肯闲着,总想着为家里做贡献。凤霞终于遇到了真爱二喜,却在分娩中死去。哎,这孩子的名字也起的这么悲戚——苦根。家珍终于是熬不下去了,平静的死去。故事的角色越来越少。女婿二喜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夹死,紧接着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福贵孤家寡人,买了头老牛,陪自己度过余生。
       故事里任意一个角色的消失,在现实中,发生在我们普通人身上,都是很大的冲击。可福贵是幸运的,妻子、儿女、女婿、外孙,都是那么的善良,无条件的爱着他。仅仅这些爱,回忆着,都可以支撑着他活下去。这些都经历了,还有什么接受不了的呢。
       只要有爱,我们都要勇敢的活着!
  •       最近开始关心做事的效率,各个方面,在读书速度上,读SPEC 的速度。
      这本书可能是我比较完整看过的一本书。
      12万字哦接近200页。
      这让我想到了许多。艾力可能把2万多字的两会内容读了20多遍。这个哥们真的很刻苦。想想自己有哪一份资料,文章,书。看过20多遍。可能只有歌听过这么多遍的。
      还有可能就是当看五笔字根有读过这么多次。
  •     大学看过的最爱的几部小说之一,推荐余华的书都不错
  •       虽然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被身边的朋友小小的剧透了下,说是人物基本都死了。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看着每个人物接连的死去,总还是会唏嘘不已。
      也许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世界上最令人伤感的事了。主人公福贵不断地见证者自己儿子,女儿,女婿,甚至是还小的孙子的死去。他的内心肯定已经千疮百孔,伤痕累累。虽然书名是活着,但是我体会到的是书名下,人内心死一般的悲哀。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场景,是有庆争着为女校长献血然后被医生抽血抽干而死的情景。我当时看到这个部分,不断地为有庆的死感到悲哀,同情。这么小的孩子,而且本意是为了做好事,竟在做好事的途中死了。而且医生完全漠视他的头晕脸色苍白。这是不负责任的医生,没有医德的体现。我盼望这种医生能够灰飞烟灭于世间,留下有医德有技术的好医生为人民服务。
      可能正想福贵想的那样,人一生其实过的平淡点就好,活着就好,有没有名利权利不重要。我觉得要附加一条,家和万事兴也重要,像这种老年孤身一生的情景实在可怜,人们应该常回家看看,珍惜和家人一起的时光。
  •     从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反应一个时代,从富贵的一生的经历写小人物经历抗日,内战,文革,自然灾害的想法。和中国大多数民众的体会
  •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     时代的悲剧。
  •     看看富贵儿!还得坚持下去!
  •     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是震撼。
  •       
      
      
      那时候在新都买的红色封皮的在新都公园里一口气读完。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一
      初识这本书,是我在初中的时候,某一次假期里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于一个晚上兴致勃勃地将其读完,而后趁热打铁的将感受写下,有点只是为了作业而读的敷衍。而我现在只记得感受中的寥寥几句话:福贵拉着老黄牛渐渐走去,在黄昏的剪影下就像一张做旧的老照片,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福贵已经老了,亲人们也相继离去,而他还有什么活下去的理由呢?
      这个问题,我当时的解答是,他只是在等死吧。不过,我并没有把它写在我的感受里,而是用许多优美的排比句将它一笔带过,以此来完成我的作业,而不想多费头脑。直到我再次为了完成作业而读起这本书。
      如今,也已经相隔了五六年之久,说是感受没有不同也是不可能的。而我今晚写下的读后感也已是在我第二次读完《活着》的一周后了。我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不再像童稚时期的敷衍了事,来解答那个五六年之前的问题。福贵有什么活下去的理由呢?我想,或许没有理由。难道活着就必须得有理由吗?经历了家产败落,战争离分,天灾人祸,文革之后,只有他依然活着。此时的他,也许,只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
      二
      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了生存、赚钱,还是为了享受这一场生命的旅程?
      也许有人会说:人活着,不就是为了死吗?别管是一生光明荣耀还是一生穷苦劳碌,最终不都得死吗?死了又什么都带不走,无论是家财万贯的或是身无分文的。
      或许有人会反驳:活着的目的怎么会是死呢?光明荣耀的和穷苦劳碌的人生价值和选择肯定不一样!
      那么那人会说:人们喜欢把生命比作一场旅程,而那光明荣耀的和穷苦劳碌的只是选择了岔口的两条路而已,终点都是死亡。或者这么说吧,把生命比作一个迷宫,起点和终点都只有一个,而其中的道路却是无数个的。
      我认为,对于福贵而言,活着的目的并不重要了,他要的只是活着。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自己明明有很多“机会”死去,无论是战争还是饥荒,可是终究他还活着。他已经是一个死而后生的人了,尤其是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以后。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活着的目的(按上面的说法)可能是死去,可是对于一个“死过”无数次的人来说,死也不是他活着的目的了,他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活着。
      三
      让我忘不了的,是老黄牛的眼泪。“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然而对于福贵买老黄牛的理由,我却并不觉得只有怜悯和同情。他想让老黄牛和自己一样,从死中解脱,死而后生。
      许多人不喜欢这本书,说它“把人比作畜生,苟且偷生”,你不能说他错了,他只是不懂而已。对于那些人来说,活着是为了死去,而对于懂它(指这本书)的人来说,活着是为了活着。同福贵一次一次地死去,最后为了活着而活着。
      
      
  •     老了变和尚
  •     看了很绝望,很伤心很难过。哭了
  •     活着就只是为了活着本身
  •     当时看了电视剧,现在读完小说是不一样的感觉。活着的人最痛苦
  •     “活着,原本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能更好地继续活着,除此之外一切都是虚妄都是浮云。”福贵,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主人公,一生的苦难与不幸终究没能打跨他,反而生出一种看破尘世的自然与洒脱,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轻生,只是依旧活着,与老牛作伴,有记忆作陪。心简单了,生活自然也简单了。
  •       还记得初中看完后,整个人处于惊恐状态,生怕我的一辈子也会是这样,几天后才平静下来。平静下来后,我思考了一个很可笑的问题,这篇《活着》真的是余华自己想出来的吗?因为我当时始终不肯相信一个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当然,也许和我当时看的书少也有关系。】,抱着对余华怀疑与敬畏的心情,我得出结论,应该是真有一个叫福贵的人,给他讲述了一个关于自己残酷得可笑的故事。
      直到现在,我没有再看,或许等到那天缓过来了,再次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        第一次看的时候,猛地往后翻。。。以为主角会从充满磨难的生活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实现自我价值,或者至少混到温饱不愁一家团圆吧,原谅我的幻想,其实只是一个人充满磨难的生活,一个个家人在他生命中出现,又一个个消失,最后只剩回忆,或许这就是活着吧,只有回忆才是不变的,自己的。。。
       如《老黑奴》,他依然友好的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好吧,没有一句抱怨。财产被骗时,队长从饥荒时从家珍胸口强粮时,面对害死自己儿子县长时。。。反而同情龙儿,帮春生。这么看来,可能有人要说作者是为啦突出福贵善良伟大,可从书中看,实在是无奈,各有各的不幸,在这个贫瘠的社会,每个人都是不幸的,其它的想法都是奢望,只能活着吧。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解放战争,建国,农民公社,大跃进,炼钢,饥荒文革。。。。在这些疯狂的年代,如福贵这些小人物便是最直接受害者,无处可逃,只能承受命运的给与施舍,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唯一能坚持的便是活着吧。。。。故事的中间以及结尾处“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隠。女人吆喝着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慢慢的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褪去。。。。让我们一起静静享受这安宁吧
  •     福贵的一生深刻地诠释了什么事“世事无常”。在不断的悲剧面前,所谓“坚持下去就有希望”这类的鼓励都显得苍白无力。但是最终他还是一直活着,带着他的老牛,带着对家人的记忆。
  •        第四周的最后一个小时里,心中延续着从十几个小时前就开始的惴惴不安。晚饭时我还在纳闷,今天为什么心神不宁。晚上骑车伴着稍冷的风飘会宿舍,对着书桌上这本漆黑的《活着》,我一下回过神来,对,就是这本上午看完的小说,让我变得魂不守舍。
       我买到的版本是作家出版社黑黑的12年第三版,真搞不懂,为什么选用这种吞没每一束光线的颜色作为封面,为了凸显小说的厚重也不能这么过分呀,小说的价值通过它的内容体现,而不需要凭借厚重的封面增加份量。所以,不读的时候,我总把书合起来反着放,不要看见它黝黑的脸,可书背面一手插裤袋一手捏香烟的余华,一脸无语的表情看着我,是真的无语,看着他,我说不出话,他也不对我说话。
       读完一部作品,却不能明了它的意思,就像砸你怀里一个女优,你却不知道她是哪位老师。我还没修炼到坐怀不乱,或者来者不拒的道行,心里那个烦啊,读了多少字都有多少只蚂蚁在我眼前心上脑海里迷了路,四处爬动寻找出路。
      
       一
      
       福贵作为纨绔子弟的生活受到余华的推崇,逆来顺受的家珍也被当作中国农村妇女的典范加以讴歌。为什么我觉得余华在褒扬福贵和家珍呢?福贵是“我”十年前民间采风最中意的老人,家珍归徐家前身穿洁白学堂服的样子如此美好。《活着》描写了爹、娘、龙二、凤霞、二喜、长根、春生……零零总总那么多人物,余华最喜爱的显然是这两个。喜爱他们,包庇他们。
       余华的父母是医生,他乘此便利也当过五年的牙医。弃医从文的余华心中依然保存着对病人的关切之情,他虽然知道来看病的都是自己不珍惜身体,他想发火,恶狠狠地数落他们百病缠身,都假装不出凶神恶煞的面孔。这哪是数落福贵、家珍嘛?千千万万个福贵、家珍听出了《活着》里满满的溺爱。
      
       二
      
       第二部分火药味有点儿浓。我在变成“喷子”之前(别误会,我不是名副其实的喷子)也做好了被喷的准备。
       “活着”并不是一部特征性的作品,福贵和家珍的形象在语言、动作、心理、外貌上都十分丰满,但余华始终没能坐到一字一顿地,指着鼻子、眼睛和面颊,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地告诉读者福贵和家珍长什么样。给我感觉余华很急,写的匆匆忙忙,我甚至来不及充分地看清楚眼前的场景,余华的叙述就已经跳到了下一个别的地方。因为余华本人也没有经历过小说的前半程,他甚至都没有来到过福贵家珍耕作过的土地上,他“十年前采集歌谣”去的地方并不是村上和省城,而是县图书馆、文化宫。
       一个靠先锋派文学起家的愤青,收紧脚步跑到队伍的最前面之后,回头望见跟在自己身后的兄弟并不多,不禁嗖的一下脊背发凉,猛然意识到应该转型写点儿接地气的大众读物,这不是逗我么?用书中学来的故事,用科班出身的技巧,如法炮制出的福贵家珍,余华本人也看不到他们的脸究竟张什么样子!
       这不是年龄的问题,我也没有强人所难让所有想动笔写小说的人都得先穿越到他想要写的那个时代,时间的大手卷起了历史的画卷,谁都打不开进不去,但至少应该到画卷存放的地方走走看看。
       阿来仅长余华1岁,但《尘埃落定》给人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真实,劈头盖脸的真实,真实到即便涂上一层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读小说的人也还觉得这故事讲得真儿真儿的。
       莫言《吃相凶恶》也有如此功力,老舍《骆驼祥子》虽略有不及但也不差。
       换句话说吧。假如走在民国的板石长街上,我能一眼认出祥子,但我不确定哪个是福贵。
      
       除了实地考察,还有一种解决的办法,就是表达特征性的东西,看似描写你知我知的芸芸众生,但就是有那么一种特别的优越感,“我作品里的角儿跟你们的就是不一样嘛”。
       上面提到的角儿分别来自四土、高粱地和北平胡同。如果不够,再比如《霸王别姬》,牵涉到的历史年代与《活着》最有重叠,陈凯歌作品里的角儿本身就是唱戏的!戏子,伶人也,是劳苦大众,但,是不一样的劳苦大众。福贵被生在地主家,由长根驮着长大,被抓壮丁,当兵又回家;家珍被戴上商行会长家千金的帽子,被提亲和让他吃了一辈子苦的福贵过日子。余华也想在自己作品里的角儿身上付出自己特别的爱,但“特别的爱”不等于“别扭的爱”。
       而另外几个角儿的生身父母,在进行以上创作时内心一定窃喜:“我作品里的角儿跟你们的就是不一样嘛~”
       “活着”这样的作品,也就只能翻译成20多种外国语言满足国际友人的猎奇心理——“原来,这他妈的就是中国啊!”我们过来人其实是不可能读出什么收获的!
      
       ps:写部分时,第二天下午有眼科考试,而我才上午刚刚开始复习,急躁的很啊!攻击性有点儿强。。
      
       三
      
       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可余华还是觉得他苦难的经历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余华让福贵以自己妻子为荣、以自己的子女为荣、以自己的女婿、外孙为荣。他这样在福贵脸上捏出笑容,做实在过分,甚至于残忍。作家是相对而言比较有发言权的一群人,如果他凭借这种特殊的禀赋宣扬以苦为荣、逆来顺受,那么在我这里绝不容忍。
       书的最后,出现了全书最有意思的一个人物,外孙苦根。他的言行处处携带着已经逝去的时代的遗迹,又总显得那么与周遭的约定俗成不相匹配。苦根是我在福贵走过整个20世纪的中国里发现的一丝惊喜,仿佛就要有那么一丝希望了,可马上又被余华无情地没收了。
       我知道吝啬的不是余华,可你能告诉我是谁么?
      
       这样条分缕析的三段论,稍稍让我可以入睡。但更要感谢晚上社团活动时,务虚学社的同学说出了我心中的不爽。
       的确,我们这些现在的小朋友读《活着》这样的作品读到的只能是不爽。虽然才过去了不多的三四十年,但我们对福贵经历的一些年代始终保持着知之甚少,甚至于避而不谈的状态。
       福贵的时代是没有希望、没有任何活着之外的事情还能期盼的时代。即便挖空心思、努力算计、向上攀登如龙二(在当时赌钱迎来的债款也是踏踏实实的债款,龙二在当时就算是大家心目中的走上人生巅峰),不想动枪杆子的土地革命给了他五颗子弹。
       而我们新世纪的青年们怎么可能认同福贵、龙二的无奈,我们心中有一团火——“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师姐等着我去改变”。
       “活着”在福贵的生命里就是一切,一切只不过在诠释“绝望的不存在”。
  •        这本书是从朋友哪借的,虽然听过,但没有拜读过,在给朋友还书的时候,朋友问我,这本书怎么样?我说,好。她说,怎么好法?我说,我说不出来。真的那种感觉真的无法言明,那种感觉似乎只能自己去体会。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形容。
       也就这就是这本的魅力所在吧!
       我无从同情福贵,应该说是还没还得及同情,悲惨的事情就接踵而至。这本书我没有一口气读完,通过作者的描诉,让我感觉有点有窒息的感觉。虽然日子过的很苦,却也有那小小的甜蜜。虽然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黑暗,但也有着些许的希望。其实最令我震撼的是,福贵在面对生活的那份意志力,合上书,我曾不至一次的再想,如果我是福贵,我是否还有勇气活下去,是否能真的敢于面对生活的惨烈。我不知道,也许是生活逼着人成长,逼着人面对,有句话说的对“除了死,别的事都是小事”,可是又有谁能以这样的胸襟去生活。
       这本书读的让我有点喘不过来气,也许是我们习惯了美好结局,面对不好的,我倒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了!
       相比福贵,我们幸福的多,想想我们遇到的事,哪一个会比失去亲人更痛苦,更无法挽回!人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活着的人。看着福贵所面对的一切,我在想,如果那个人是我,我会怎么办?是否有勇气一个活下去,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其实活着本身就只件不容易的事,虽然看完,我没有哭,但心里去不是滋味,我们总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的,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比你不幸的人还有很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退缩,更不以轻生,因为你死了,问题是解决了,可是你让活的人怎么办呢?
       除了死,别的事都是小事,积极的面对生活!
      
  •       “人无论怎样都得活着,生不如死也得活。”
      去年,因为大学语文老师的这句对《活着》的感悟,我把这本书列入我的必读书单。
      星期三,妈妈出了车祸,心情非常低落,不知道该用什么来打发时间,于是去了图书馆翻开了这本一直想读却始终未读的书。
      开篇第一句就非常吸引人,感觉作者会讲诉一个好故事,于是带着低落又期待的心情开始阅读。身边许多看过这本书的朋友都告诉我:它是一本一翻开就不想合上的书。可是我读到一半,就看不下去,把它合上了,那一页是在讲福贵把送出去的凤霞带回家。看到那个地方,我的心里比麻还要乱。接下来的一半,我没有中断地看完了,福贵的亲人一个一个地死去,我的心就越来越往下沉。
      看完后,我没有我的语文老师那么深的感悟,只是一遍一遍的在想,如果当时我妈妈没有那么幸运,死于那场车祸,那么我该怎么办?我想我还是会好好的活下去,就像福贵一样。
      
  •     电影是一九四二,书是活着,让人毛骨悚然。人就是最基本的活着,怎么都这么难。
  •       之前很少看类似的作品。因为觉得沉重,每次看完都觉得胸间闷闷的。
        人,穷其一生或许都在寻找一个答案,活着是干什么的。
        
        于是,在不断地探索,追逐,成长中。有的积攒了财富,有的享受了权利,有的获得了地位,有的拥有了天伦之乐,有的成就了别人。即使这样,我们还是会迷茫,会不解。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
        
        作者自序中的一句话深深打动着我“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想法”。之前还看到过一篇文章说不要去惊动别人的幸福,幸福也是属于个人的隐私。这种隐私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质量,不同的人群中间普遍存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我们往往一直处在惊动和被惊动的过程中自怨自艾。很少有人真正停下趋之若鹜的脚步听听自己的灵魂的声音,感受一下生命中除了追逐以外更美好,更纯粹也更加沉重的东西。
        
        书中的“我”说“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的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可以引以为傲的品质。尊重生命。不管命运多舛,生活的道路崎岖无比,至少我们还能感知,还能选择,还有时间迷茫,还有力气去期待。那么一切就都还有意义。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     大二的考试复习的时候,不想看书,翻到app里存的电子书,看到主角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哭着看完的整本。即使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依然觉得无比难过。
  •     有点后悔先看了电影。,看书的过程总是代入电影的情节。晚上花了两个多小时看完。看完坐着,流了小半晌眼泪。这书太苦了,或许是我太多愁善感。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者说,世界都在热闹些什么?
  •     活着不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活着而活
  •     人生就是如此艰苦啊
  •     简短易读。人对苦难的承受力,不可估量
  •       “活着”这两个字看似简单,细想起来,有谁真的活地真正轻松又舒服呢?但在中国,特别是那个年代里,有谁不想像个“人”一样“活着”,而不是“苟延残喘”。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位他在乡间偶遇的老伯“平凡而不平坦”的一生。当这幅白描手法的图画,在我们面前一点点铺开时,我们心如刀绞,我们肝肠寸断,我们欲哭无泪,我们别无所求。
      以前听过一种说法,大致的意思是:史书上没有真正的历史,想看真正的历史,请到小说中去寻找。而上世纪的90年代,有一股创作思潮,被称为“新历史小说”,这一时期的小说很多至今都在产生重要影响,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苏童的《妻妾成群》、陈震云的《温故1942》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而余华的《活着》当然也是其中重要一角。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一类的小说,虽然看的还是太少,但是总会特别有收获。首先这是一种读史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人们所思所想;其次,小说中关注“人性”,饱含人文关怀;第三,读的时候,全部思路与感情,自然地跟随主人公多舛的命运而跌宕起伏(具体情节就不剧透了)。读到最后,难道我们只有同情吗?难道主人公会需要我们廉价的同情吗?整篇小说,作者没用过任何煽情的语言去渲染悲情的剧情,反而暗含黑色幽默。
      我总觉得中国人是很善忘的,我的爷爷奶奶,他们又是怎么过来的?当他们絮叨地想说点什么时,我没有耐心去仔细聆听,简单的认为那是“老掉牙”。等到我们有一天真的很想去了解时,他们已离我远去。幸好,有这样的作品。我会想,每一个人都是他人生当中的主人公,而我们又该用何种方式记述我们的历史呢?毕竟“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一句话:非常非常喜欢这种朴实无华地娓娓道来。如果有精力,我会继续多关注这一类型的小说。
      
  •       这本书很早就想看了 可是我这个人呢 太懒
      以至于很多美好的光阴 美好的事物 美好的书 都毁在了我的懒~
      你看 扯东扯西 都开始懒得说这本书了
      
      还是进去正题吧- -
      这本书我用了半天的时间看完 难受了一整个下午
      
      最初的福贵 让我恨得咬牙切齿 心里全都是对他所作所为的愤怒!
      整天不回家,对父母无礼,对妻儿置之不管,真想上去抽他两嘴巴子!
      抽他两嘴巴子都难解心头之恨!!!!!!!
      
      我还没来得及抽他 他就输了所有家当
      那一刻我从作者的笔迹里感受到了福贵父母的对他又爱又恨的情感
      我为之感动 父母总是这样 对自己的孩子 一味的付出 而作为孩子 却永远都不懂父母的好意
      
      福贵的父亲就这样被气死了 妻子“家珍”和未出生的儿子也被丈人强行接走了
      好好的一家人 全被他给搅混了
      丫就是一搅屎棍!
      
      我没有想到家珍会回来的 还带着已经半岁的儿子
      请容许我感叹下 家珍是个好姑娘!
      
      看到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我一心想着他到底什么时候逃跑,怎么还不逃跑。
      我很担心,担心他会死。家珍,还有孩子都在家等他。他就这么死在外面了可怎么办。
      我不停地往下看,不停地在心里默念,千万别死啊福贵!!!你千万别死!!!!
      
      终于,他回家了,活着!那一刻我很想哭!!!!!因为他真的还活着。
      
      没想到他的女儿“凤霞”居然聋了!
      
      他儿子“有庆”的死,实在太扯淡了!
      医生是傻逼吗!老师是傻逼吗!县长夫人生个孩子有那么牛逼吗!
      太他妈的气人了!!!!
      
      凤霞嫁人时候 最感人了,心想 凤霞的福气终于来了。
      她真的很不容易,又是那么好一姑娘,应该得到幸福。
      二喜是个好人,嫁给他也是值得的。
      可是命运就是这样!!!
      偏偏要给你制造很多悲剧!!!
      
      凤霞生孩子时 医生问 要大的还是小的?
      二喜说:大的。
      医生却给了他一个,小的。
      凤霞还是死了。
      他们的孩子叫:苦根。
      
      接着,一直病着的,家珍,也平静的死去了。
      
      没想到啊没想到,二喜带着苦根已经够苦的了,可偏偏,二喜也死了。
      
      只剩下,福贵和苦根相依为命了。
      
      日子还是一直过。
      可世事难料,苦根,竟然也死了。吃豆子噎死的。我靠,还能再悲剧一点吗!!!
      
      故事的最后,福贵买了一头年龄很大,即将被宰的牛。
      
      就像之前福贵父亲说过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徐家就是这样发回来的。
      
      
  •     两天看完。感觉对这种具有中国社会变革历史题材的小说完全没有抵抗力。看过很多,《蛙》是,《生死疲劳》是,《平凡的世界》也是,时代的烙印往往在普通老百姓身上最深。令人感慨不已。
  •       我曾在看这本书之前写下读后感,那是王路帮我捉刀的读后感。这次是真的。:)
      通过福贵的述说,向“我”展示了他的一生,他的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以及春生、老全、龙二。“我”明白了他的艰辛,把家败了,充当壮丁,参加解放战争,老全死了,回家,大跃进,有庆死了,家珍得病,凤霞出家,春生死了,凤霞难产而死,苦根出生,家珍死了,二喜被水泥板夹死,苦根吃豆子撑死,只剩福贵一人活到现在,与老牛福贵。而“我”静静地听他讲完一切。
      一个悲惨的老人的一生。福贵的语气平静。
      人都是如此活过来的吗?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如果人生都会如此痛苦,还不如早点结束。
      也许人都要经过大喜大悲,才能有所领悟,才能用心看人生。
      而福贵在战场上看见几千伤号被置之不理,任由他们呻吟,结果几千伤号一夜之间全被冻死的那一段,令我记忆深刻。真正悲凉的惨状。而老全给他们擦脸结果中弹身亡,也令我感慨。生命,原来如此脆弱。
      ===
      伤号越来越多,只要前面枪炮声还在响,就有担架往这里来,喊着一、二、三把伤号往地上扔。地上的伤号起先是一堆一堆,没多久就连成一片,在那里疼得嗷嗷直叫,那叫喊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和春生看得心里一阵阵冒寒气,连老全都直皱眉。我想这仗怎么打呀。
      天一黑,又下起了雪。有一长段时间没有枪炮声,我们就听着躺在坑道外面几千没死的伤号呜呜的声音,像是在哭,又像在笑,,那是疼得受不了的声音,我这辈子就没听到过这么怕人的声音了。一大片一大片,就像潮水从我们身上涌过去。雪花落下来,天太黑,我们看不见雪花,只是觉得身体又冷又湿,手上软绵绵一片,慢慢地化了,没多久又积上了厚厚一层雪花。
      ……
      到了后半夜,坑道外面伤号的呜咽渐渐小了下去,我想他们大部分都睡着了吧。只有不多的几个人还在呜呜地响,那声音一段一段的,飘来飘去,听上去像是在说话,你问一句,他答一声,声音凄凉得都不像是活人发出来的。那么过了一阵后,只剩下一个声音在呜咽了,声音低得像蚊虫在叫,轻轻地在我脸上飞来飞去,听着听着已不像是在呻吟,倒像是在唱什么小调。周围静得什么声响都没有,只有这样一个声音,长久地在那里转来转去。我听得眼泪都流了出来,把脸上的雪化了后,流进脖子就跟冷风吹了进来。
      天亮时,什么声音也没有了,我们露出脑袋一看,昨天还在喊叫的几千伤号全死了,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上面盖了一层薄薄的雪花。我们这些躲在坑道里还活着的人呆呆看了半晌,谁都没说话。连老全这样不知见过多少死人的老兵也傻看了很久,末了他叹息一声,摇摇头对我们说:
      “惨啊。”
      ===
      这一声“惨啊”令我心都碎了。眼泪哗的就流下来。
      尽管如此,依然相信生活有美好之处,大家才会一直努力的想要活下去。
      Life. Life is so beautiful.
      @2002
  •     我不知道经历那么多只剩一个人什么感觉,但是若是发生在我身上估计没有勇气活下去,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想让我们活的更好些
  •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悲剧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于生命的张力。
  •     活着,不是苟且,而是荣耀
  •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书,它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我对阅读有了深深的兴趣,书写的真的很棒
  •     人生有时候,只要好好活着!
  •       活着,一个沉重的负担。主人公为何能活着,我非常不能理解。
      看着一个个悲剧发生,他都能坦然面对,我不知道他内心是否麻木了,还是忍受着痛苦。前者,我觉得唏嘘。后者,我难以忍受。
      但同时,也让我觉得人生来痛苦,生活的快乐得来不易,要更加珍惜。
  •        图书馆淘来这本纸张昏黄、几近翻烂的书,散发着霉而油的味道。甚至不想把它带到床上看…… 曾有人强推过,顺手带回去看了。起初对这本书一无所知,却很向往躺在草地上就那样的睡着,沉睡中用手指轻弹爬上腿的蚂蚁那般轻快自在。
      
      这个温情而真实的故事,就好像带我去看了过去一辈所经历的社会变迁一样,或许在我们看来已是历史课本上的一幕幕,的的确确是深深刻画在那一代人的生命轨迹中,巨大的苦难和短暂的喜乐刻进富贵几十年熬不出的漩涡。
      
      我们都没有重新活过一次的机会,多么公平
      我有没有想过真实的生活,到底什么样。
      
      人生总是苦难多于喜乐,
      ……
      
      
      
      关于细节。
      田间风光,小动物,
      “女人都是一个心眼,她认准的事谁也不能让她改变。”
      有庆瘦骨嶙峋荡来荡去的袖管……还有他的两只羊。。
      会在心里脑补画面,朴实的言语,又不是单纯的平铺直叙,这样的恰到好处!
      读一本同样的书在每个人心里会留下不同的印记。与我们的情感体验有关,与我们的人生经历相联,和学识修养密不可分。
      
      我不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总是因为会睡着而感到不值。→_→电影票的钱买本书来看刚好,不需要什么演员阵容特效特技所引来的噱头,单单是有一个良好的心境与一本有益的书一样给你震撼心灵10D的效果。
      
      
  •     不管经历了什么,经历着什么,都要活着
  •     最真实的描写生活的苦难和平淡
  •     和电影一样好看
  •     里边的人物生死由命,这个命是时代造成的,即使你活得再认真精细,也躲不掉那瞬息万变的政治,说你是县长你就是县长;说你是走资派,你就是走资派;说你是功臣你就是功臣,说抽你的血就抽你的血。为什么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足以让政策改变,政策改变,价值改变;价值改变,别人眼中的你也就改变了。就像当下的社会,十几年前是工人很牛了,过了几年官员吃香了,再过几年商人最富了,再过几年,农民翻身了。人,是渺小的,渺小就在于你不知道你此刻的努力在下一个政策下会产生什么奇特的效果,当然,人还是要努力的!不变的只有自己的心和成长的事实。 摘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