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06059152
作者:朱大可
页数:24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甜蜜的行旅——论余秋雨现象 一、文人和大众的新和解运动 品读余秋雨的历史散文,蔚然成了近年来中国大陆的时髦风气。如果我没有弄错,在革除了深度和力度的所谓“后文化时代”,这是继汪国真之后在散文和历史交界处所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显然,历史和文学正在制造出一些新的产品:历史利用文学获得“美丽外观”,而文学利用历史获得了“精神深度”。由此带来的文化狂喜,可以从该书的发行量上得到证实。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不妨让我们先回忆一下汪国真的诗歌(以下简称“汪诗”)尽管这是一件颇令人难堪的事情。 海子死了,汪国真诞生了,这是1989年6月以后中国文学所发生的最富戏剧性的变化。海子一举带走了农业时代的诗歌真理,并为“汪诗”的涌现开辟出血的道路。“不合时宜”的“旧式”精神使徒,最终让位给了一个肤浅的诗坛流行歌手。这正是“历史的必然”。“海诗”不过是少数校园理想主义者的“圣经”,而“汪诗”才是热爱生活的广大女学生的起居事典。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后,诗歌条码化的潮流势不可挡。 越过那些抨击者的痛心疾首的呐喊,“汪诗”在市场上茁壮发育,后者表达了“后文化时代”的“拉罐文学”的主要特征:第一,高度通俗(彻底放弃原创性并对精英思想作简陋拷贝);第二,用过即扔(彻底放弃经典性写作)。更为重要的是,在经历了海子式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后,人们只需一种非常轻盈的“哲思小语”,像粉色的口红一样,涂抹在苍白失血的精神之唇上,以滋润营养不良的文化面颜。 这样一种“生命能够承受之轻”的诗歌口红,在一个高速消费的市场化图景中,无疑是非常和谐的物象。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涌现和受宠。在90年代上半期,“汪诗”的情形大致就是如此。而在90年代末的今天,“汪诗”甚至和王朔、苏童及王小波(后者情形或许有些不同)一起,发展为网络消费的主要对象。在那些文化网站和网上文化超市的货架上,这些物件早已经融入了日用品的亲切行列(对此我只是有一点点惊讶而已)。

内容概要

朱大可,生于上海,祖籍福建武平(客家)。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作为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朱大可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为当时前卫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其涉足领域包括文化哲学、中国文化、上古神话及当代大众文化等诸多方面,思想和语体均独树一帜,在文化研究和批评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书籍目录

上篇 聒噪与倾听 甜蜜的行旅 都市的老鼠 无边的聒噪 空心的文学 中篇 燃烧与迷津 燃烧的迷津 缅怀浪漫主义 先知之门 死亡的寓言 下篇 焦灼与渴望 焦灼的一代和城市梦 慵懒的自由 饥馑的诗歌 诗神的迷误 破坏仪式的诗歌 跋 

编辑推荐

《朱大可守望书系:先知》是“朱大可守望书系”中的一本专门进行文学批评的文集。这些文章来自于已出版的《燃烧的迷津》和《话语的闪电》,代表了作者专业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

作者简介

《朱大可守望书系:先知》内容简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繁荣期”中,各个流派争奇斗艳,诗人、作家争相在时代的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作为那段岁月的见证者、参与者,朱大可积淀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发展一起,站在了那时的巅峰。他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均来源于此。
现在将这些文章结集再版,为读者展现的是中国文学“重生—繁荣—衰微”的历史画卷。《先知:朱大可带你重温文学批评的巅峰》所流露的,不仅是对“峥嵘岁月”中各色文学人物、各种文学流派的怀念和致敬,更是对作者之前判断和预言的一种验证。作者当时的疑问和回答,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学发展的现状。现在重新让更多的人聆听这位“先知”的话语,不期“力挽狂澜于既倒”,只望能在这聒噪的世界中,有人能看到那一道犀利的智慧光芒。


 先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
  •     一般人可能看不懂,有许多观点也还值得商榷一番,但是角度新颖!
  •     可能读懂了一半吧
  •     对朱大可先生,只能是仰望。看他的书,就好像听他的讲座一样。他在上面口若悬河,旁征博引,我在下面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本书主要是文学批评,尤其是关于诗歌的部分非常多,我相信这对我学会读诗有很大的帮助。
  •     果然已经过了诗的时代了。可悲。
  •     写小说呢这是....
  •     朱大可神神叨叨的→_→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