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地理科学学科发展报告》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地球科学 > 2006-2007-地理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出版社:中国科技
出版日期:2007-3
ISBN:9787504645135
作者:中国地理学会
页数:170页

算是总结性的吧

第一次看类似题材的书,不知道学科发展报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它的主要对象是谁,会不会像“重新发现地理学”那样?等拿到手中后一翻,和期望的有些区别。报告分成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专题报告又分了自然、经济、人文、地信四个分支部分,重点看了综合报告和经济地理报告。报告对经济地理学发展方向及对国家的贡献总结非常到位。主要体现了三点特点:第一,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环境、生态学等的综合,研究不同尺度上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二,区域差异研究(与经济学家相比,在区域差异分解方面做得不够,也缺少计量经济方法,地理学院覃成林老师应做得不错);第三,国际前沿性的课题,如产业集群、全球化、信息化、创新体系等。对了解学科前沿,写文献综述是很有帮助的。最大的感觉就是“地理”特色很明显,但缺乏与相关学科的对比。经济地理已开始就界定了其基本问题是: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基本动力是自然环境本底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活动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注重了自然本底因素,与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的腔调的“空间”不同,后者仍以距离度量为主。但是在国际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中,提到两大趋势之一就是空间经济学的再度兴起。关于区域科学、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这些学科的争论网上很多。显然,在该报告中并没有涉及国内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相关进展,因为这部分研究不是地理学者的重点,而是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国际贸易领域学者研究的内容,前者如南开大学部分老师,复旦的范剑勇,北大的杨开忠、后者如南大的梁琦老师等。地理学者如王铮也对此有涉及。但这些内容在报告中没有涉及,可能的原因是学科的区别,理论性太强,不适合读者(尤其是非专业人士)。此外,制度文化转向研究不是很多,部分可渗透到产业集群研究中,但再宏观一点,如地理学者对制度变迁与区域发展研究不多,尽管国内区域学者没有论及制度空间等新名词,但他们对该课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如温州模式的研究。由此,产生的疑惑,如何界定“经济地理学”?若以研究对象,那应包括国内区域经济学者的工作,如张可云老师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魏后凯等人的成果;若以“地理学家”从事的工作界定,则文献选择存在“偏好”,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的成果。46篇参考文献中有24~25篇是地理所老师的成果。主要是因为地理所在国内经济地理学界属于顶级的机构,老师的研究前沿性和对国家决策的贡献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原因可能是比较仓促缺乏经验,只能按文献的可得性大小和熟悉的程度去填补给定的框架。报告,纵向看,应反映出学科的发展脉络,与国外同行,国内相近专业相比,处于哪一阶段;横向看,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存在哪些特色。这点,报告反映的不是很多。同时,作为学科发展报告,没有涉及地理科学教育问题,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有点遗憾。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06b8801000b52.html


 2006-2007-地理科学学科发展报告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