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1
ISBN:9787020050253
作者:萧红
页数:130页

内容概要

作家萧红简介――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内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写第一部小说《生死场》时,年仅24岁。鲁迅先生爱惜其才,为书作序,奠定了萧红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初的地位,使她身后所有作品得以传世。主要作品有《小城三月》、《马伯乐》、《呼兰河传》、《北中国》等小说及散文、诗歌,约一百万字。由于生活动荡及情感挫折,1942年,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病逝于香港。萧红身世凄凉,却在情感生活方面大胆而激进,具有“前卫主义”色彩。作品受生活影响,也独具光芒。素有常新的内容和文采,使她跻身于现代文坛巨匠之林。有关萧红的传记小说七、八部之多,研究文章数百余种,至今仍受到东南亚及欧美读者长时间深情的关注。她的家乡呼兰,设有萧红纪念馆、萧红小学及萧红路等多处景点,提供了读者认识和了解她的机会。

书籍目录

序言
一 麦场
二 菜圃
三 老马走进屠场
四 荒山
五 羊群
六 刑罚的日子
七 罪恶的五月节
八 蚊虫繁忙着
九 传染病
……
读后记

作者简介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图书封面


 生死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3条)

  •     也是为了写萧红而看的。这两本书,我记得在当当买时,是放在一本书里的,大概才8元左右吧,于是,就这么买下来,直到最近才看。这本书让萧红名声大噪,甚至超过了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为他们日后分手埋下了导火索。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功力,的确比《呼兰河传》高出很多。她真的把女性的苦难描写到极致,如书里的月英,是打渔村里最美丽的女人,嫁人后患了瘫病,起先丈夫还会烧香请神帮她治病,时间一长,月英的病反而越重,丈夫不管了。原先还会骂她,打她,现在连这个也懒得做了,什么也不管她。王婆来看她,帮她翻身时,她的下半身已出现腐烂,长了小蛆虫,看着很恶心,对吧,可是萧红把这个细节描写得太详细,实在印象太深刻。所以,这是一本一个经历过苦难的女人,写着一群正在或经历完苦难的女人的书。如果你无法忍受萧红如此写苦难,还是不推荐看。看完会伤心,落泪,会咬牙切齿,会心情不好。
  •     感觉和《呼和兰传》类似,人物非常多,记叙的事也比较多,比较杂,时间跨度在十几年上,这里的人们经历了宣传“王道”的汽车和飞机,经历了传染病,组建过革命队伍与侵占东北的日本人抗争,又失败了。死了好多人,又有许多人活下来,最好的结局还是比较好的。这里的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起来反抗。麻面婆:二里半的妻子,二里半骂她“傻老婆”,也确实傻呼呼的,最后被日本人杀害了。王婆:嫁过三任丈夫,一个苦命的女人,但她却是坚强的,有自己的主意,又是善良的。她的第一个孩子小钟在她喂牛的时候,从草堆上摔下来被铁犁扎死了,她的丈夫老打她,她就带着一儿小女嫁给了冯姓丈夫,第二任丈夫死后嫁给了老赵三,王婆在村子里还是比较有威望的,女人们也都比较尊重,信服她,她又是善良的,她去看望那个可怜的月英,她把老马送进屠场时是痛苦无奈的。她又是个极有主意的女人,她的现任丈夫阻止镰刀会要杀了那个要加地租的恶人刘二爷,她是支持的,还为丈夫提供武器,在老赵三失败后变得胆小,王婆是不屑的。她当土匪的儿子被杀了,她活不下去了,服了毒,她命大,没死成,十年后,女儿参加了革命,被日本人杀死了,王婆接受了,她变得坚强,她为女儿骄傲,她支持村子里组织革命军与日本人对抗。二里半:小说的开头就是二里半的羊丢了,以及最后大家要拿他的山羊放血盟誓,他还是糊糊涂涂的,直到他的老婆麻面婆和儿子罗圈腿都被杀了,他成了孤家寡人,“二里半的手,在羊毛上惜别,他流泪的手,最后一刻摸着羊毛”,他跟随李青山去参加革命了,算是他的生命觉悟和升华吧。赵三:赵三组织镰刀会想要铲除恶棍刘二爷,那时他的形象是高大的,可是接下来的事乱了他的计划,他打伤了小偷的腿进了监狱,受了东家的帮忙从监狱放了出来,至此以后还恩,给东家尽心,东家最后还是加了地租,他不再提杀刘二爷的计划了,他变得胆小了,他的老婆王婆也说他“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十年过去了,日本人在村子里作恶,李青山组织革命军,赵三再次被点燃了,他的爱国情感迸发,“……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不……不是亡……亡国奴……”他鼓励儿子去参军,“到最末就是杀死一个日本鬼子也上算,也出出气。年轻气壮,出一口气也是好的。”他老了,他就想“老赵三怎不是小赵三呢?”大概是感慨,自己若是年轻气壮些肯定去杀日本人了。金枝:和成业情投意合,未婚先孕,不过还是如愿嫁给了成业,婚后的幸福生活并未到来,因为生活压力及成业自己的性格缺陷,成业待她并不好,还在气急中摔死了他们的女儿小金枝。十年后,金枝守了寡,住在娘家,村中生活艰难,便去了城市里赚钱养家,她身无长技,只能替人缝补衣服,挣得钱不多,同事还老是欺负她,被一个男人给占了便宜。“金枝勇敢的走进了都市,羞恨又把她赶回了乡村。”她说“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最后她转到伤心的路上去:“我恨中国人呢!除此之外我什么也不恨。”金枝要做尼姑去,她想出家,庙庵早空了,尼姑也跑了。村里的人经历着生老病死,村子中每天发生着一星半点的事情,人们无奈地活着,被贫穷的担子压着,生活中不顺心,当日本人在村中作恶时,他们觉醒了,“救国的日子就要来到。有血气的人不肯当亡国奴,甘愿做日本刺刀下的屈死鬼。”“今天……我们去敢死……决定了……就是把我们的脑袋挂满了整个村子所有的树梢也情愿,是不是啊?……是不是……?兄弟们……?”胡风评价也指出其中的缺点:人物性格不凸出,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观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我同意散漫的说法,零零乱乱的,情节也比较丰富,但是要多读几遍,才能把情节彻底连贯起来,因为后面抗日的写得比较少,过渡也比较快,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前半部分村子里的人们贫穷艰苦的生活,生命的脆弱,生活的无奈。孩子多半是养不活得,金枝的孩子,李二婶的孩子,麻面婆的孩子,都死了,传染病席卷村子,“李家的全家死了”“乱坟岗子里遍地尸体,日本人来村中搜查,抓学生抓革命党,强抢女人,还有金枝去城里打工所受的苦。”太可怜了,他们。好在,他们最后都可以觉悟,升华。
  •     曾经许多的中国人,小农意识深重,自给自足根深蒂固,不在乎朝代更迭,似乎也不在意被侵略,唯一在意的是自己的肚皮饱不饱,是自己的衣裳华美与否,是自己的女人够不够漂亮,自己家的牛是否足够健壮。但是,变化即使在这麻木的人性中也掀起了波澜,他们说要革命。但是,为什么革命,如何革命,好像都不大明白,只是知道需要离开家乡,离开女人的怀抱,宰杀一只羊,什么都不太知道,都迷茫着,但是歃血为盟还是清楚的。于是女人离开家,莫名的赚了卖淫的钱,她不是不知道,只是别人都说这是命,连母亲也赶着她去多赚钱来,完全没了曾经的泪眼婆娑。男人的革命也失败了,但是他们好像投身进了更大的队伍…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鲁迅做的序 怎么说 觉得和周作人的风格有那么些许相同 读完之后还真是难受 不同于呼兰河传的童趣和讽刺 这直接是刺裸裸的批判 弱小导致落后 落后引起愚昧 愚昧之后就只能引发人性之恶果 实在可怕 那个已经过去的时代的缩影还是可怜可恨 想想 那匹老马
  •     王婆把马送去宰杀,之后之后“她哪有心情买酒?她哭着回家,两只袖子完全湿透,好像是送葬归来一般。” 萧红总是能用特别抽离特别简单的语言戳到我,她所描绘出来的战争到来前东北乡村的图景,包含了无数人的血泪和生死体验。
  •     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很。
  •     前半部分还不错 后面转抗日有点没get到
  •     高三在那堆“宝典”的夹缝中读的无边绝望
  •     正如胡风概括的那样“这里的农民蚊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牛羊马人,乡村里的所有所有都充满着一股子倔强的生命力 。一位女性作家竟然能写出这种粗犷又心酸的东西,环境描写极佳。读罢和那老马老山羊一起,呜咽着难过。
  •     看完后好压抑!24岁写出了这样的故事,萧红该是经历了什么啊!想想都觉得可怕!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想到了老马,而最令人震撼的还是故事中所有女人的命运,那个年代,男人愚昧而残忍,女人无力而悲惨!特别是女人的生产,简直是一种折磨,好残忍……
  •     对痛苦的感知深刻入骨,相比之下,结构上的散乱 能忍
  •     没看懂 或许会再看一遍
  •     人和牲畜都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那个年代是这样 这个年代也是这样 纵向比较的话,就不会浮躁了吧
  •     虽然觉得呼兰河传艺术成熟度上更高,但是却感觉生死场更能打动我。瑕不掩瑜,要再读
  •     自己挖的坑,终于填上了。
  •     开始有点政治意味了
  •     更喜欢呼兰河传
  •     文字很真实 故事很凄凉 画面感很强 字里行间透露着真切 仿佛每一场故事 主人翁都是她自己
  •     这是民国 这是蒙昧痛苦的乡村男女
  •     怎么说呢 主线不突出
  •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怎么能不看萧红呢?
  •     悲凉。绝望。
  •     都是蝼蚁啊
  •     人和牲畜一样,说死就死了,活着也是如此粗糙。
  •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     这本书看下来没有呼兰河传写的好,这么沉重的话题不太适合这么随性的文字去表达
  •     对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鲁迅评《生死场》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萧红《生死场》"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萧红《生死场》
  •     太压抑,生的人忙着生,快死的人忙着死
  •     萧红的文字像她东北的家乡一样,有凛冽的寒冷、呼啸着北风似的粗糙,但是冬季再长,也会有春暖破冰的那一刻。
  •     从未看过一本书把苦难写到极致,萧红的笔,写下的字,看的人心尖都在痛着。她的笔下,那个年代,人人都是苦难的,连畜牲都是苦难的,唯一幸福的在我看来是二里半的那头老羊。
  •     讲了一堆人的不幸,当时人的生活那样劳苦他们仍然坚持活着,当你生活没有力量的时候不妨看一下。语言有点不大通顺,读起来比较难,当时的语言就是这样子吧。
  •     萧红写这书时才23岁 想到这里 对于她的早逝我也不那么遗憾了 有些人年轻时候的花蕾就让你预想到果实 即使那树最后仍是倒下了
  •     人间正是那般寂寞了。往日不复,民不聊生
  •     有些描述太散乱了,却也是时代的反应。还是不喜欢现代文学。
  •     生的悲凉 死的艰难
  •     为了苦难和愚昧吧。现在新时代,看周围还是有人正忙着生,忙着死,但有多少自称担起大义的人顾得上他们。我宁可相信有时恶是为了大善。
  •     如果说呼兰河还有着一丝光 生死场大概是死寂 人生无欢欣死无哀拗 血洒出来就凉了 /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 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 万千感慨 一声谓叹
  •     《生死场》大概是我最为震撼的一部乡村题材的作品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如此疏离,甚至比不过家养的动物、田间的庄稼。一切向死而生的过往都是那个时代最美的故事。
  •     喜欢……有点奥康纳的感觉,也有点鲁尔福的感觉。水汽氤氲的。像清晨时冷冷的雾,冻得手都发寒。拨开来看,是一些黑暗冥冥的、埋在深层里的人事物。田野因荒蛮而和诗意纠缠在一起。
  •     花了一下午看完了,故事的逻辑性还是需要花点时间捋顺,农村的生与死在大环境下往往形成了一个既可悲又普通的循环。有些章节和人物没有完全理解,还需要再读读!
  •     喜欢读萧红的文字,然而要写感触,竟然语塞。因为书中的生活和命运离我太过遥远了吗?因为读得太过断续了吗?也许都有。其实,这一切离今天也不过几十年。中国现今不会再任人欺凌至此。然而这当今的世界上,依旧有别国的人民生活在战火与死亡以及贫穷的阴影里。生活对很多人来说,依旧是艰辛而茫然。
  •     没有疏离感,所以被触动
  •     悲剧色彩太浓,连在日本留学那段时光都是浓重的悲剧色彩
  •     哭都不能好好哭类型
  •     以细腻的女性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切开历史 在贫困的压榨下,在父权的奴隶下,在敌人的蹂躏下,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刚好在练《五月的鲜花》一曲,也算格外有感触吧
  •     开头看了六次才勉强读下去,说实话我不喜欢萧红的语言,生涩坚硬,如果说这是欧化的话,我可不信,鲁迅的欧化和她的“日本子”可不是一个一个路子。
  •     白天读更佳 夜晚读太沉重了
  •     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     人们忙着生,忙着死,忙着与命运发生关联,却忘了命运从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没有任何人活得好一点,也没有任何人活得坏一点,所有人都只是在迷茫中跌撞前行。 生与死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而每个人的悲欢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死仿佛是为了生,生还不如去死。 这是一个时代的哀歌。
  •     很喜欢萧红,虽然自己一生命途多舛,但写下的文字总是透着一种天真和悲悯。
  •     艰苦呀!
  •     借用胡风的书评“蚁子般的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 可能是老一代的农民缺乏教育又被地主压迫到麻木,文中的农民和他们养的畜生活的也并无异处,忙着生忙着死,其中过程鲜血淋漓,只有动物性而没有人性
  •     在kindle上看的,之前便看過黃金時代,也了解過她一生的經歷,能如此輕描淡寫道出那個年代尋常人的境遇,力透紙背。在生死場中她寫道:「母親一向是這樣,很愛護女兒,可是當女兒敗壞了菜顆,母親便去愛護菜顆了。農家人無論是菜顆,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 如此這般輕易地道出人的廉價,比莊稼更卑賤。曾有人說到,「蕭紅總是以孩童的視角寫出人世的慘淡」,深以為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