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史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309093315
作者:周兵
页数:25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尽管汤普森一般多被归入到六七十年代社会史时代的历史学家之列,但他对文化的关注却极大地开阔了历史学研究的视野,尤其在70年代后更是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法国年鉴学派那里,不同的是,在法国,第三、第四代年鉴历史学家们用一个专门的名词——“心态”,来概括他们的文化史研究趋向,从而开创了“心态史”(l’histoire des mentalites)这一历史研究的新领域。雅克·勒高夫在评价心态史的作用时写道:“‘心态’这一广泛、含糊而又常常令人忧虑的名词,正如其他许多具有广泛含义的词一样,对近年来的史学领域的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经济史领域起着一种理想的平衡作用,从而给整个史学带来了新鲜空气。” 勒高夫所说的心态史对经济史的平衡作用显然针对法国史学自布罗代尔之后经济一社会史一统天下的局面而言的,在布罗代尔的“长时段”历史理论中,气候、生态、人口以及经济发展趋势都是决定历史发展进程的根本因素,是长时段的结构,而政治、文化等都只是浮于表面的可变量。60年代末,以勒高夫为首的新一代的年鉴派历史学家就开始主张恢复年鉴学派创始人注重精神状态史研究的传统,将研究重心逐步由社会一经济史为主转向以研究人们的心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史。反对把文化和心态看作是属于第三层次的次要因素,将研究领域由经济转向心态这一更为深层的结构,如伏维尔所言,这一转变是“从地窖到顶楼”的进步,它意味着对过去历史整体架构的把握,历史的认识也更为全面真实。 许多早年以研究社会经济史闻名的历史学家,也受到了这种潮流的影响,在某种“心态”的作用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更弦易张加入到了心态史家的行列之中。如前所举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一度声称要固守“地窖”、坚持经济史研究的历史学家勒华拉杜里及发生在他身上的转变。在1975年出版的《蒙塔尤》中,勒华拉杜里利用14世纪宗教裁判所的审讯记录和其他档案,重新勾勒和描绘了中世纪后期法国西南部一个叫作蒙塔尤的小山村在几十年里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思想状态。在研究方法上,勒华拉杜里综合了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以及心态史等多种研究手段,其中尤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他用心态史的方法将蒙塔尤村民内心中对现实的种种看法展现在读者面前,包括了对性、婚姻爱情、家庭、儿童、死亡、时间和空间、自然和命运、巫术、宗教、犯罪等的态度和观念。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的:“我们下面的考察将改变方向,它将更注重层次,更加细致,涉及个人会少一些。我们将不再从住家和窝棚等领域做面上的考察,而准备向深层探索。在最底层,我们将努力探讨一个充斥日常生活的颇有讲究的各种举止。

书籍目录

目 录

序言 张广智
导论 新文化史:西方史学的第六次转折?

上编 新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三个维度的转向
一、社会史向文化史的转向
二、传统文化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
三、史学其他分支向文化的转向

第二章 转向:1980年代
一、政治史(Political History)
二、家庭史(Family History)与人口史(Population History)
三、传记(Biography)
四、计量(Quantification)与经济史(Economic History)
五、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与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
六、人类学和历史学(Anthropology and History)

第三章 新文化史的三个理论来源
一、内在的反省
二、外部的挑战
三、新的盟友

第四章 微观史学与新文化史
一、风气之先:意大利微观史学派
二、金兹伯格的《乳酪与蛆虫》
三、文化微观史与社会微观史
四、作为新文化史的微观史学
五、微观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六、走出意大利

第五章 精彩纷呈的文化史
一、新文化史学术专著
二、多样化的新文化史

下编 新文化史家与新文化史

第六章 彼得·伯克与新文化史
一、大众文化史
二、历史学与社会学
三、历史学与人类学
四、语言与图像、传播与接受
五、文化史之史
六、新文化史观

第七章 林·亨特与新文化史
一、“新文化史”的宣言书
二、新文化史的研究实践
三、超越文化转向

第八章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与新文化史
一、马丁·盖尔的故事
二、三个主要人物
三、多样化的历史叙述
四、真实与虚构
五、新文化史观

第九章 罗伯特·达恩顿与新文化史
一、文化的解读
二、屠猫的故事
三、仪式和符号的解读
四、书籍史与阅读史
五、信息时代的阅读史

第十章 罗杰·夏蒂埃与新文化史
一、思想史与心态史
二、文化与文化史
三、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
四、文本与阅读

结语

编辑推荐

《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是西方思想文化史研究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分为新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新文化史家与新文化史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维度的转向;转向:1980年代;新文化史的三个理论来源;微观史学与新文化史;精彩纷呈的文化史;彼得·伯克与新文化史;林·亨特与新文化史;娜塔莉·泽蒙·戴维斯与新文化史;罗伯特·达恩顿与新文化史;罗杰·夏蒂埃与新文化史等。


 新文化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导论1、新文化史的特点相较于之前的历史研究取向,新文化史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注重考查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层面,也就是说,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从以往偏重于政治军事或经济社会等方面转移到社会文化的范畴之内;另一方面,它提出用文化的观念来解释历史,新文化史在方法上借助了文化人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理论方法,通过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象征的分析,解释其中的文化意涵与意义。【P2】2、新文化史产生的背景从历史学外部而言,一方面新文化史的兴起是同以“文化转向”或“语言学转向”为标志的整个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风气的转变相一致的,可以被包容在广义的文化研究的范畴之内【P3】……另一方面……它从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人类学)获得了文化的概念、研究的视野和解释的手段,从文学理论、语言学和符号学那里得到了分析的武器,又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后现代思潮中学会了批判的态度。【P3】要讨论新文化史,首先碰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定义“文化”以及“文化史”……由于文化概念的模糊性和巨大的包容性,所谓“一切皆文化”,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下,文化史或许是对历史学中日益出现的“碎化”现象的一个很好的纠正。【P5】3、本书的结构在结构上,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其中上编在总体上研究新文化史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学术背景的分析来探讨具体的理论、方法。……本书的下编,则将视线聚焦到若干有代表性的新文化史家和他们的新文化是研究理论与实践上。【P6、7】二、 新的转向(一)社会史向文化史的转向英国马克思主义,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阶级既形成在经济中,也形成在文化中”【P16】美国,娜塔莉·戴维斯《暴力的仪式:十六世纪法国的宗教暴动》,“大幅运用象征人类学,也藉由强调文化因素而非气候、地理或社会经济因素来补足这一法国式的研究取向”【P17】法国年鉴学派,心态史和表象史取代社会经济史,勒华拉杜里《蒙塔尤》,探索中世纪某山村农民的心态和文化。意大利,微观史兴起,金兹伯格《乳酪与蛆虫》,“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即便他本身并不重要因而又不具备代表性,但仍可作为一个缩影从中发现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里整个一个社会阶层的一些特征”【P21】德国,部分社会史转向日常生活史。从上述英美法德意五个主要西方国家的情况可以看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它们为代表,整个西方史学共同经历了一次历史学主要趋势由社会史向文化史的转向,它是一场“国际性”的“集体运动”和“斗争”的结果。【P21】彼得伯克列举了新文化史(历史人类学)和社会史在五个方面的不同之处:(1)定性与定量(2)微观、个体与宏观、大多数人的生活(3)深描(根据特定社会自身的规则和类别给出其社会关系的解释)和长期性态势的因果解释(4)前者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象征主义(5)马克思、韦伯的影响和涂尔干、吉尔茨的影响【P22、23】(二)传统文化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新文化史转向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文化史这一独立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内部而言的。【P23】传统文化史:希罗多德《历史》,社会文化史;伏尔泰《风俗论》和《路易十四时代》;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为古典文化史的基本范式。特点:重视精英文化,忽视社会因素,假定文化具有一致性,“传统”是可以原封不动地被继承和接受的。(三)史学其他分支向文化的转向(1)经济史:量化的方法日渐减少,更多地糅入了对文化“变量”的解释(2)政治史:“政治文化”概念的兴起,指普通民众对政治的理解和态度,他们日常的生活、行动、思维和心态当中的对政治的反映和影响【P37】,代表作:林亨特《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和阶级》(3)思想史/观念史:狭义上的思想史已经逐渐转向了一种更加宽泛的思想文化史,在研究方法上,思想史家也“越来越将焦点集中到意义进而到文化上……他们培养了一种对意义中的微言大义不同寻常的接受度,或者说在诸如哲学、神学、政治和经济理论、文学批评、艺术以及一些自然或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能力”。【P40】作为当今史学的主流趋势,新文化史同它之前的政治军事史、经济社会史等潮流相比,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并不试图取缔任何一种历史书写模式而成就唯一的霸业,而是开启了一个过去被遗忘和忽视的历史研究空间,更好地丰富了人类对自身历史的探索和认识。【P41】(4)家庭史与人口史:在家庭史和人口史中,过去对计量研究等纯技术手段的推崇和强调逐渐衰退,对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日常心态与生活、对人口史总体趋势与具体个案等问题的重视,成为这两个领域中令人瞩目的新视角和新热点。【P49】(5)科学史:在科学史研究中,出现了对科学、技术、医学等在公众观念中的作用及影响的研究,讨论科学在社会中的接受、改造和传播过程,这恰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史研究趋势不谋而合,“科学文化”【P57】三、新文化史的三个理论来源新文化史有三个方面主要的理论和方法来源,即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法国年鉴史学、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评和历史叙述主义,以及文化人类学。【P66】(一)内在的反省背景:不论是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倡导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史研究风气,还是60年代布罗代尔如日中天般的“结构”或“长时段”历史模式,或是与之相应的计量史学方法,大多相信历史的“科学性”,并且借用马克思的境地那命题,认为经济和社会是起决定作用的历史基础,而政治和文化知识随之而变的上层建筑。【P67】(1)英国马克思主义(20世纪)汤普森对这种做法提出了挑战,他不仅把“文化”引入到沉闷的社会经济史中,更将它放到了历史学家研究课题的中心位置,文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反而成为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他的观念也常常被人称为“文化马克思主义”。【P68】(2)年鉴学派60年代末,以勒高夫为首的新一代的年鉴派历史学家就开始主张恢复年鉴派创始人注重精神状态史研究的传统,将研究重心逐步由社会-经济史为主转向以研究人们的心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史。反对把新文化和心态看作是属于第三层次次要因素,将研究领域由经济转向心态这一更为深层的结构,如伏维尔所言,这一转变是从“地窖到楼顶”的进步,它意味着对过去历史整体架构的把握,历史的认识也更为全面真实。【P69】(二)外部的挑战(3)后现代主义和文化人类学背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语言学转向”或“文化转向”为标志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思潮,便深刻地影响到了史学领域,来自后现代主义的批评成为历史学发展的重大挑战。【P70】代表著作:海登怀特《元史学》,吉尔茨《文化的解释》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布尔迪厄、德里达、福柯等。怀特:“一切历史的文本,不管其研究类型和方法是什么,基本上都是见过在作者的诗性行为之上的”【P72】怀特提出的历史叙述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史学,实际上就是集合了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话语、文本等的种种思考,然后将之介绍到美国并把它放在了历史学的语境中来进行讨论。【P72】福柯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解析、对话语的阐释以及其探究历史的独特视角却指引历史学家走向了新的方向,“历史学家在最没有希望的地方”—感觉、爱欲、意识、直觉中,寻找权力的缝隙。【P73】新文化史的叙述,首先承认了话语和文本本身的虚构性,因此不光子啊自己的叙述中尽量避免主观和绝对的说法,而且还把史料的文本作为研究的对象,揭示其中的话语结构和文化意义。【P74】用多重的声音和视角来代替全知的叙述者和统一的观念,抛弃统一的结论而采用开放的结尾,突出差异和矛盾而非支持其叙述的“真实效果”,并且开诚布公地说明研究和解释的过程。【P74】(三)新的盟友(4)文化人类学吉尔茨:“我所采用的文化概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符号概念”;深描方法“强调对文化进行阐解释或阐释,而非社会的功能—结构分析,于是乎,符号、仪式、事件以及历史遗物、社会配置、信仰体系等“、‘文体’都可以放在符号学的结构下进行审视,它们的内在关系构成了一个文化的意义体系。”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的代表作:《屠猫记》、《财富的窘境:黄金时代荷兰文明的一种解释》新文化史对文化人类学的借鉴:借用了人类学对研究对象的态度,把过去看作是可与之进行对话、可对之加以诠释的活生生的世界,从而大大开拓了文化史研究的维度,更新了研究的方法;借鉴了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是历史学家进入的是过去的世界,运用的是无声的、文本的史料,由此形成的微观史学等研究模式,通过历史资料的重新你挖掘和整理,运用大量细节的描述和解释,重建起一个微观化的个人、家族、社区以及其中复综错杂的人际关系。【P78、79】四、微观史学与新文化史微观史学是针对关于大的社会群体和长期的、渐进的社会转型研究的一次反抗。最初的微观史家尤其不满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史方法,即集中于特别长时期的宽泛题材,也就是著名的长时段。微观史家们还反对受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剑桥人口史小组和美国克丽奥学派等影响而日因盛行的计量方法。【P80】西方微观史学的研究风气最先兴起于意大利,大致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为中心,主要代表人物有金兹伯格、卡洛·波尼等人。正是这一批历史学家,首先创造了“微观史学”(Microstoria)这个词,用来界定这样一种“在本质上以缩小观察规模、进行围观分析和细致研究文献资料为基础”的研究方法。【P81】微观史学家的结论记录的或确定的虽只是一个局部现象,但这个看似孤立的现象却可以为深入研究整体结构提供帮助。总之,微观史学的特点并不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微小和分析规模的狭窄或带有地方性。【P83】微观史学经常聚焦一些对象,如叛逆、异端、罪犯等,通常都来自下层社会,他们的言行举止无疑均属于另类,同样不具备普遍性【86】……但是,“一个人,不论他有多么普通或是多么特殊,首先是从属于他所属的时代和自己的社会阶层的”【P86】“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案用叙述的方式来重现大众文化史,至少能够丰富和补充我们对历史片面的认识。”【P86】在《奶酪与蛆虫》一书中,金兹伯格通过梅诺乔的案例,通过描述法庭上梅诺乔与宗教审判官之间的言语交锋,再现了16世纪主流的文化和从属的文化之间的强烈对抗。其研究的最终结果就是向读者展现了“在以印刷术传播和宗教改革及天主教国家的反宗教改革为标志的前工业化时代的欧洲的大众文化(更准确地说是农民文化)”。【P87】研究方法和视角(1)提名法,指缩小历史考察的规模到可以精确地确认身份的个人。通过把名字作为一个基本的关键词和搜索项,研究者才有可能在浩繁纷乱的各种档案,包括税收记录、出生登记、公正契约、法庭案卷等之中,追踪、比较和确认到其中的共同点。由一个人名不仅能够还原个人的生活轨迹及其内在的思想情感,更能够重建起围绕在这个人周围的家族谱系和社会关系网络。【P97】(2)推测范式,包括假设、迹象和直觉的含义。“对未知对象 的确认,只有通过个别的、看似无意义的迹象,而不是通过运用从可重复的和可计量的观察中得来的法则”【P97】“质言之,微观史学从一系列惊人的事实出发,开始寻找一种帮助解释它们的理论。然而,它并不是要去证明这个理论,而只是说明一种特定的理论也许可以提供一项最可能获得的解释。”【P98】注:本书下编主要介绍了西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文化史家及其著作、观点,其中大部分内容作者在上编中已经提到过,在此不赘述。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介绍太多。
  •     不是教材的文学史,开阔视野足矣,里面会有好多好书浮现
  •     体系整,脉络清,介绍正,文献丰,入门佳。上编概论新文化史转向尤其微观史的思想源流、分支表现。对相关中译大潮和期刊论争的描述苦攒人品。下编详介伯克亨特戴维斯达恩顿夏蒂埃五位学说及要著,扼要持允。避开相关历史哲学和语言哲学,绕过海登怀特、安克施密特等,有欠深刻
  •     前言真好看!爷爷的抒情文章啊!
  •     读完后迫切想知道“社会+文化”史的图景
  •     没想到会梳理得那么好,解开了不少结,推荐上编
  •     书质量不错,有些厚度,没事了可以看看,符合现在的历史研究现状。
  •     对于理解彼得伯克的《什么是文化史》提供帮助,上编作者对于各历史学派、发展阶段的区分与影响的梳理颇见功力,下编详细介绍代表性的新文化史学者,着重阅读达恩顿和戴维斯。必须一提,作者的文风流畅自然,表述清晰简洁,读来真是一种享受。一位豆友评价道对论文如何大框架很有帮助,确实!
  •     一本不错的入门书,对新文化史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景式概览,后半部重点介绍了五位祭酒,虽谈不上深入,但条分缕析,简洁明快,可堪教材之用。
  •     什么叫恶俗?格调上说,恶俗就是明明就俗,还装高雅。
  •     博论出书。比较清晰,看得很快~
  •     全面梳理
  •     对新文化史有兴趣的可以读读看这本。梳理得很顺,感觉应该先看这本,再看林亨特的《新文化史》,对我而言这样比较好。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论文怎么搭框架,大天朝的学术书虽然都一板一眼的,但的确逻辑清晰,国外比较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有时还俏皮一下。各有千秋啊。
  •     看起来像水水的教材但其实是很厉害的博士论文(?
  •     要再读。
  •     虽然没有什么原创性的见解,但是梳理得相当不错
  •     系统读过Peter Burke、Lynn Hunt、Natalie Davis、Robert Darnton以及Roger Chartier就会发现作者书读得好少啊
  •     梳理地还是比较清楚
  •     博论,亦似文化史教材,梳理详尽。以英法德意的国别梳理文化史理论史,又以Burke为中心;从社会史,旧文化史,微观史学;文化理论与后现代转向,文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谈(新)文化史;下编回顾亨特、戴维斯、达恩顿和夏蒂埃的学术背景、著述观点与彼此对话。
  •     结合《历史的真相》可以增进对新文化史后现代主义背景的理解,本书作者强调的是人类学和语言学影响。其实戴维斯、达恩顿和夏蒂埃的三章我还没读……
  •     梳理清晰。
  •     74上下,入门佳作,还是要读原著
  •     作者博伦。我要是早知道有这本书就好了。写得很不错,关键是时间也蛮早。不过可以看出受台湾的影响蛮大。再看一遍林亨特的那本吧。
  •     不讀會後悔,膾炙人口,入門學生必讀。在萬聖書園看到的時候就覺著是一種緣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