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档案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33941551
作者:伊斯梅尔·卡达莱
页数:191页页

内容概要

伊斯梅尔•卡达莱(1936— )
阿尔巴尼亚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和诗人,1936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山城吉诺卡斯特,1954年以诗集《青春的热忱》初登文坛,随后转向小说创作,其作品迄今已在四十多个国家出版。代表作有《亡军的将领》《破碎的四月》《梦幻宫殿》《金字塔》等,在国际上广受好评。评论家称赞他的作品“其诗意的散文和叙事的灵巧,堪称炉火纯青”。曾荣获多个知名国际文学奖项,包括2005年布克国际文学奖、2009年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以及2015年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等。

书籍目录

寻找荷马史诗(代中译本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作者简介

两名来自美国的业余学者为解荷马之谜前往阿尔巴尼亚南部偏远山区寻找仅存的古代英雄史诗。孰料,他们初来乍到便被视为间谍,受到各路人马严密监控,更是卷入了意外的民族冲突和矛盾之中”……卡达莱巧妙地将古典神话置于现代语境之下,通过继承果戈理外省喜剧模式,将多层主题上下紧密编织,又使其洋溢着轻快的戏谑之感。


 H档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流亡法国(1990年)的前一年,伊斯梅尔·卡达莱在故国阿尔巴尼亚推出了两部小说,其中一本就是《H档案》。就本人所阅读过的卡达莱小说来看,卡达莱的创作非常丰富:专制社会:《梦幻宫殿》《金字塔》《接班人》,战争:《亡军的将领》《雨鼓》《错宴》,历史传说(《三孔桥》《谁带回了杜伦蒂娜》),三者又往往相互交融,再加上奇幻、讽喻的手法,非常具有可读性。《H档案》以两位来自美国的业余学者,来到阿尔巴尼亚的一个山区寻访古代英雄史诗来破解荷马史诗之谜展开,这一严肃的主题读来一点不沉重,反而一直为愉悦所包裹。趣味在于,当卡达莱再次为从阿尔巴尼亚本土文化中寻访到发展小说的素材,丝毫没有摆出严肃的姿态(如《三孔桥》那样),而是尝试用讽喻的手法揭露专制社会的权力运作,不从“大叙事”入手,着眼于人物的刻画。这是可以信赖的卡达莱,于文本中介入不多。两位“无辜”的爱尔兰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寻访史诗的举动会被当做间谍活动对待,因而受到严密的监控。卡达莱轻描淡写地向读者透露这个专制政体从上到下的运作,将笔墨中心泼洒在N城的权贵上,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幅滑稽的嘴脸,语带嘲讽。N城总督是一位读着密探写来的报告会暗自佩服对方文笔的人,想象报告由自己写出;总督妻子因为丈夫的性无能整天幻想着一段浪漫的婚外情的发生;那位叫“帽檐儿”的密探,“完美”得“令人发指”,可以“分辨任何状态下任何人的语词发音“,甚至在女人口活发生之时(这当然是卡达莱式的讽刺修辞);当然,还包括邮政部长、肥皂制造商等出息欢迎宴的人物。外国公民的到来,无异于在这个落后封闭的小城投下一颗重磅炸弹。正是通过放大N成民众对这件普通小事的关注度,卡达莱深入进阿尔巴尼亚的政权中心,其政治组构、运作模式清晰直白地揭露了出来。虽然小说中的阿尔巴尼亚被安置于1933年索古一世统治时期,其所指却是明显的:矛头直指历史上的专制社会。小说在讽喻的同时,也不忘加入对民族问题的关注。通过让人物讨论史诗的归属问题,牵动出巴尔干半岛动荡的政治时局与民族矛盾。最后录音机被隐修士所毁,其原因是这个机器“会将古老的歌谣围起来,把它们囚禁在里面”,这不仅讽刺了民众的愚昧,不识录音机为何物,同时也点出了动荡政局下暗藏的宗教纷争。小说主题进一步扩大了。最后,以寻访为目的的两位外国友人,其故事反过来谱写成了一首史诗,记载于报端,令人不可思议。史诗的传诵是一股民间力量,自发地完成历史讲诉,卡达莱在此所想表达的也许是,民族史诗比经过政权改写之后的历史档案更为真实,它是一种自发的力量,将真实记录进声音的唱诵中。更有甚者,比尔最后失去视力,竟也不自然地做起了游吟诗人念诵史诗的时候常做出的习惯动作:“Majekerah(翼尖),吟唱起史诗来。其用意为何,大家读过之后想必都会很清楚。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161128。关于情报人员的文笔问题,令人失笑。
  •     卡达莱确实属于“会写”也“擅写”那一类,对史诗的追寻,对历史的回溯与还原尝试显得真实又虚假,虚假又真实,收尾甚好,加一星。
  •     两个爱尔兰民间学者深入北阿尔巴尼亚山区寻找荷马史诗的现代遗存。又一个古老母题,关于寻找和追求,不同于古典故事的是其失败已然注定。嵌入巴尔干半岛民族矛盾,穿插僻远小城上流社会因外国冒险者到来而起的谐谑剧。总督相信,“他们万里迢迢从地球的另一端来到这里,唯一的目的就是和他妻子睡觉”。
  •     高铁上读完
  •     小说选取地处穷乡僻壤,想入非非,政治神经质的N城,整个格局、气氛上类似一出舞台闹剧的手法,颇有喜感,读来很有趣味。两位笨拙、凄惨的爱尔兰荷马研究者的故事,与密探和总督家庭的讽刺性形象以及隐修士的民族仇恨相穿插,显得妙趣横生也很聪明,但也不免削弱了有关史诗勘探的主题,绕开了更为持续神秘、玄思的走向。H档案反讽式地与一切报告和密会并置,仿佛是古老史诗中凡人头顶的命运,被一种狡诈的伎俩制服,化作现代喜剧。拉胡塔琴音的梦境戛然而止,既有政治、民族讽喻的目的,视之为荷马的报复和召唤似乎也平添了其中喜剧之上的悲剧的意味。
  •     浙江文艺、花城都在押宝他什么时候得诺贝尔吧,接连都出了不少他的书。整个故事充斥着荒诞,业余学者去搞史诗(作者看来很愿意粉刺一下学术界的高壁垒),高官夫人想外遇,密探之间互相斗,高官想抓学者去作间谍搞个大新闻,所有的荒诞集合在一起,成了一出笑不出来的滑稽剧。
  •     因为巴尔干的民族争端,民间学者考查荷马史诗的成果被毁了。这写得太真实,让人觉得确实发生过。
  •     易读。
  •     “怎么会有两个迥然相异的阿尔巴尼亚同时存在,在同一个地方,同样的时代?——时代相沿的阿尔巴尼亚,承受着与民族自尊相偕而来的悲剧命运,他不只是从史诗中了解到这一点,也得知于寄宿路边客栈的人们;而另一个阿尔巴尼亚,是他在这里看到的情形...他发现只不过是一场哑剧表演。” “在这个国家,不谐之音很快就能演变成一场武装冲突。尤其是事情涉及史诗的传承和渊源这类问题。双方都将此事视为民族大义的核心问题,并且把它与种族起源、科索沃的历史地位,甚至是当下的政治结盟联系在一起。” “夜色永久地降落了...这地方的灵魂已经离去” 出乎意料的棒。卡达莱依旧借古讽今,在不长的篇幅里成功镶入了多个主题,用丰富的手法将一个传统没落、愚昧庸俗、官僚专制、民族矛盾尖锐的当代阿尔巴尼亚流畅完整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既戏谑又哀伤
  •     关于荷马的研究,蕴含了对官员和古板的修士的讽刺,一些句子很优美
  •     好久没看过这么无聊的小说了…
  •     有些东西没看懂,存着
  •     高级黑
  •     #書友集记录# @書友集 两个爱尔兰学者在阿尔巴尼亚封闭的小城寻找荷马的秘密,结果出人意料,却又好似落在命运之网中自然。两个世界的对撞,古老与现代的冲击,都是这部小说张力所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