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的道路漫长》书评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67503496
作者:李静睿
页数:192页

文字只是遮羞布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写的还行,越往后看越觉得文不对题。每一篇都写的貌似很有深度,但实际什么都没有。看到最后我对这本书的总结就是,一个女的写了一本书,书里用各种隐晦手法体现了自己的瘦,个性,被人追等等优点。当个人日记来读读也无伤大雅,可取了这么个书名,并且用自己失业到纽约生活这个噱头,未免不合时宜。当然,个人有个人的观点,那么多觉得好的肯定有他们的道理。估计是这本书不合适我读吧。

我们都在游荡,为了寻找我们的伊萨卡岛

从几个月前开始关注阿花,老实说一开始点进去看她的微博是因为好看的头像和吸引我的名字,阿花的伊萨卡岛。刚开始看她微博的时候,内心很兴奋,因为又发现了一片玫瑰园。然后,知道了她的天涯博客和华尔街日报上的专栏,开始一篇一篇翻出来看。一个月前,得知她要出书了,我又见证了一个从默默自言自语到出人生中第一本书的写作者,真的很高兴,也很羡慕。喜欢一个写作者,很多时候喜欢的是她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对喜爱的写作者,即使是里面的文章在网上已经看过也会再花钱买下来,因为看到喜爱的文字有了归宿,就很高兴。终于拿到了她的书,很薄,却一下子把我深深地吸进去了,舍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所以分了两天来读。喜爱读这些文字,因着她们充满了生活气息,冒着丰饶的热腾腾的热气,似乎闻到了柴火的味道和酸菜鱼的味道,似乎看到一个姑娘在透着橘红色灯光的小屋子里盘旋于哈金和她的酸菜鱼之间。这个做了八年时政记者,会读很多书的姑娘,更热爱生活的细碎。她说:“所有的宏大叙事都会崩溃解体,我用以确认某时某刻生命的证据,也不过是这些碎屑而已。”曾经她是个在外忙碌于当个规规矩矩的时政女记者,焦头烂额,马不停蹄,而在有着落地窗和小熊窗帘的家里,她是个坐着玫红色沙发上读茨维塔耶娃或里尔克、做着回家乡四川住在自己那套在书房里开个后门直通到草地上的房子里的美梦的姑娘。她说:“在基斯洛夫斯基那里,两个名字的维罗妮卡住在两个身体里,唱着同一首迈向天堂的歌曲。但是在我这里,两个名字下的同一个姑娘却疲惫地从一个岛奔波到另一个岛上。我只希望有一天她能在伊萨卡岛上定居下来,因为她更喜欢这里的歌曲。”年轻时谁没有这样那样的雄心壮志,谁没有那样的意气风发,在自己以为会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可以想象,在毕业之后,找到了在外人看起来体面又工资丰厚的工作,小姑娘在梦里也是嘴角上扬的,悄悄地表扬了自己。那时候的她,开始穿上了高跟鞋,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有着麦当娜歌里“给我一双高跟鞋,我就能征服世界”的豪情万丈。“她知道复杂的油价调整公式,熟悉这一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上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微妙的差异”,有着稳定的收入,可以买更多漂亮的高跟鞋。但是,她辞职了,过着每天读哈金或茨维塔耶娃或奥兹的日子。她把漂亮的高跟鞋脱了下来。她写道:“虽然跟女王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我还是希望穿着美丽的高跟鞋,走在这条明知会摔跤的路上,因为走得那么稳稳当当的人生,再也不是我想要的,更何况,我依然永远保留了脱下它们、赤脚前行的可能”我想,她不仅仅是保留了脱下它们、赤脚前行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她保留了脱下它们、赤脚前行的能力和勇气。冯古内特说:“我们都在世界上到处游荡,你别说不是这样。”我们都在游荡,为了寻找我们的伊萨卡岛。帕斯捷尔纳克在《唯一的日子》里写道:“一日长于百年,拥抱无止无终。”既然一日长于百年,那我们就把生活写满细节,而非充满目的。青浅玛2013.5.31

文艺女青年成长散记

北京夏日的雨,原本说去使馆,因为雨没有去,原本说预定去日本的签证和行程,也因为羽的取消而取消了,至于羽真的是因为请不下假还是因为不想跟我去而取消,都已经不重要了,把两个不那么熟悉的人硬塞在旅行的小空间里,是很冒险的。于是我在这空气湿度爆表的午后把这本文艺女青年的成长散记读完了,我已经受不了自己正在读的书达到八本这样丢人的事情。把那冗长无聊不知所云没个层次一团乱麻的中国音乐的稿子晾晒在潮湿的电脑屏幕上,全不管交稿日已经过了半月。看这部文艺女青年成长散记我记下了很多笔记。那些话都是我青春期甚或是现在,在想对别人解释自己文艺范儿或者伪文艺范儿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时,想说的话,然而如今这些话早已不需要说,说了,也没有人听了。我不由得又想起燕子。想起就连这记录“金句”的习惯,也是从燕子那里学来的。而如今,我们只能不无荒诞的被今天上午那个跟我们或许永远无关的旅行社职员连在一起。说:“你是XX燕的朋友”。我如今的身份,是一个再没有理由孤独和忧伤的已婚中年。

阿瓦达伊萨卡岛

在书越来越厚包装越来越豪华现在,好久没见过这样一本简单的小书了。大一某段时间我同时读许知远、龙应台和余杰的散文,一次读的晕晕乎乎的起床喝水,直接从上铺摔了下来。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会连续太长时间的读散文、杂文。好在这本书不厚,在我犯晕之前酣畅(最少读前面三章的时候还是很酣畅的)地翻完了,似乎酣畅一词应该用来描述看小说的感觉,那读散文是什么?嗯应该算是充满惊喜、充满发现地读完了吧。对于作者,更熟悉的名字是“阿花的伊萨卡岛”,我没有认识她很久,最初是在柏邦妮的微博上看到邦妮开心地说她心仪很久的人终于粉她了,于是顺道爬进阿花的微博关注了她。阿花的微博里最多的两项是读书笔记和做菜配图,我一度惊讶于她是哪来的时间读了那么多我连作者名字都没听过的书。而关于诸如做菜等等生活碎屑,她在书中一篇《碎屑》中写道“我沉迷于记录些碎屑……因为我知道,所有宏大叙事都会崩溃解体,我用以确认某时某刻生命的证据,也不过是这些碎屑而已。”读书和碎屑也同样是这本书的两大主题。我喜欢阿花提到王小波说的“我是今之古人。我是阿基米德,我是米开朗齐罗。我和眼前的一切都没有关系。”这的确是读书让我最切实感受到的快乐之一。也喜欢她关于菜式、季节、耳环、床单、连衣裙的碎碎念,这些眼前的一切绚烂、鲜明、生动,任何一处都是生活。文章的篇幅都不太长,内容和排版上的留白恰如其分,前者让我想写些什么,后者让我有地可写。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终于发现并且承认自己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搅经到有些束缚拘泥和已经略显扭曲的完美主义追求者,过分到在书上划一条线都得花上五分钟斟酌颜色、粗细、形状,这个发现让我很沮丧,是连承认都没能淡化的沮丧。然而这本书读下来插在缝隙里的铅笔字估计比我留在《统计学》课本上的都多。我在空白间用铅笔编写着一幕幕独白或者对白,当稿以成书,我不知道这些铅笔字对于作者来说有没有意义,但与我,可能未必能接近作者,却是靠近自己的一种方式,比那一个私信的距离更怡人。所以这或许在旁人看来都未必能被称为特点的留白,恰是这本书最让我心仪的地方,个中玄妙,不可言传。哈哈。月底我估计就得被学校轰回家待业了,在大学的尾巴上,我好像因为太多的不确定和太多的可能性停滞了一段,阿花说“欢迎来到麦兜的世界,没有鱼丸,没有粗面,而且如果你还不在此时此刻开始,就永远读不完属于你的这一本逝水年华。”某种情感让我很想在这段话下面划上两条下划线。在离家不到两小时车程的城市度过的四年大学生活,让我好像还未曾真正离开故乡,现在,我终于就要出发了,尽管还不知道方向,尽管还没能克服顽固的惰性,但我想我应该还算是青年吧,还有青年的勇敢呢,还相信那远大前程呀!再说两句故乡的情话就出发吧,愿我的道路漫长,充满惊喜,充满发现。

李静睿和螺丝钉

我在这学年前所未有的想出去,想砸锅卖铁也要出去,想像邱震海先生那样把菜刀买了也要出去,我甚至买来全套雅思教材强迫自己记单词了。整整一个学年,我每周打印37份“很重要”的工作安排、偶尔统计下选票或者请假单、跑到某层楼取某张纸或者某些东西……高二1、2、3班的学生看起来像是有点喜欢我这个老师,他们总是问:老师,你怎么来教我们?去高一代某位同事课的时候,学生也问:老师,你为什么不教我们?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一辈子教书,也不曾想过会被人随意的安排到一个随意的岗位,想到我的职业生涯沦落至此,我真想连档案都不要了出去。可是只要早上一睁开眼想到这个月要缴3500蚊的房贷,我就孬了,我好佩服莫文蔚在广告里的勇气啊:想去哪里,转身就出发~~~杀千刀的房地产商悔青了肠子的买房决定。我在微博上知道了萧翰先生最后一课的消息,再辗转知道了阿花的微博。同样是老师,尽管我只是中学老师,但我很能悲哀的体会到神圣的教师所经历的的如履薄冰。不管是哪个级别的老师,都恨不得把自己脚上的镣铐拿去打铁铺煮了~~我实在很鄙视自己年少时立下的拯救中国教育的远大志向~~~知道阿花微博的时候,他们应该整准备启程去纽约访学,可是我想他们应该不是访学的心情吧,我这么理解的。而后我还知道了《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每周追着看纽约倒影专栏。我也曾经幻想过纽约。2007年,我和黄明霞在高州中学美丽无敌的操场散步,我说,我计划30岁生个小孩,好好培养他,让他在国内上了一年大学就去美国读书,大约他30岁的时候可以在纽约貌似孤独地生活,这样我就可以去纽约过秋天,开着老爷车游街串巷,做个牛B又拉风的60岁老太太。当时黄明霞说连老公都还没有的人就想着小孩30岁的样子,好远大的志向啊~~~~时至今日,我未婚未生子未考驾照~~~时至今日,我在李静睿的文字里看到了纽约的样子,或者说看到了生活在纽约的李静睿的样子。她说,人人都告诉她美国人都是去洗衣房,她还是花巨款买洗衣机,只为能同样穿着睡衣把甩干的衣服一件件挂在绳子上,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那样生活,用一样的洗发水和牙膏,用一样的玉兰油洗脸,换了一个地方,但还是顽固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想在不同的背景板还是同样的自己。我想李静睿肯定曾经幻想过纽约,可有哪个姑娘想以有点流亡状态的心情来到纽约?我觉得她努力地想理解发生的这一切,她在微博里说:半夜看看萧老师以前给我拍的大腿照,想起电脑被警察收过就很气,给他们看还不如老子发出来呢。。。她在纽约遥望那个在清晨读茨维塔耶娃或者里尔克或者佛罗斯特的姑娘,她被反锁在有落地窗和小熊窗帘的北京家里。生活在纽约的那部分文字是动人的,因为它是纠结的,它到了纽约,但是和纽约有隔离感,它远离了北京,有种凄凉感。她对“他们”不能接受,试图探讨这一切发生的不该的缘由。所以这部分文字是动人的,我们所有走过的路,发现最彷徨的时光是最有故事的,可以讲了一遍又一遍,纠结的更纠结,不明白的更加不明白。所以,在纽约倒影专栏里,我最喜欢的是这一篇《我相信会有一颗松掉的螺丝钉》 ,地址在http://cn.wsj.com/gb/20130313/LJR084510.asp,并且我能知道我最喜欢的这篇为什么没有收录进书里,所以这本《愿你的道路漫长》因此减分不少。还有我最最喜欢的是她在微博里贴的关于《一吻定情》的小文。我本来已经决定改掉看偶像剧的恶习不再作白日梦了,可是在阿花的诱惑下又开始追《一吻定情》,并且彻底成了古川雄辉的脑残粉。我们不要虐待自己,要给自己喘息的空间,要去相信有些东西有些人如果你一直想一直想,是可以得到的,我们要留给自己这份安慰,对不对?世界这么残酷。我们永远不要对这个世界失望。他们不就是要我们失望吗,我们,不要。所以,亲爱的李静睿小姐,在买这本《愿你的道路漫长》的读者中,可能有那个看了你的大腿照的警叔叔,如果他敢发表,可能他会写出一篇最好的书评,可能他就是你的一个螺丝钉。《一吻定情》不是白日梦,这个才是白日梦,对不对?

第一次读李静睿,a little disappointed

To be honest,读过之后有点小失望。这本书与其说是随笔,倒更像是一本读书笔记。每篇文章中几乎都要提到某位作家某个作品之后引用某段文字,E.B.怀特出镜率很高啊看来这是她喜欢的作家。爱伦坡,加缪,梭罗,雷蒙德卡佛。。and so on都有出镜,虽然这些人中也有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但是每篇文章里都要出现那么一两个作家未免显得有点卖弄,又或者是因为生活中缺少写作素材,而只能在其他作品中找话题。同样生活在纽约,也是为专栏写文章。刘瑜的那本<送你一颗子弹>显然比李静睿这本好太多。至少刘瑜写的都是自己或朋友在生活中琐事并由此产生的感悟,而不是靠其他作品找话题。看在是南大的学姐份儿上,这书只能给四颗星。

三十年代在日本洗着温泉的革命文艺美少妇日记

最先关注这个叫做阿花的姑娘,是因为微博上的书摘做得好。当然她不仅仅是做书摘,还晒厨艺,或者转老公的微博,虽偶有矫情做作处,也无伤大雅。在其出国前,其微博透露的意思,好像是除了流亡就要坐牢似的,这让那些经常看她微博的人也不由暗自担心起来。但过后发觉不是这个样子,只不过小两口去国外讲学。这隐隐约约地让人有着受骗的感觉。此一去离国万里,自然是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了。这一本书大都是去国后的产物,尤其是其中关于纽约的那一部分,看后就大觉上当。我认为一个人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所观看的,所感受的,所呼吸的都是自己的感觉,哪怕是写来青涩写来稚拙都是自己的。何必掉在别人的唾沫里让自己淹死呢?如果是这样,何不编选一本他人的游记合集或是他人的言行录会更好一些。在一篇文字里,你让读者掉到七八个名字的陷阱里面,这就有些不地道了。后来发觉这两口子都有这个毛病,一个是名校讲师,一个是专栏作家,好像不引用几段名人牛逼的话,这篇文字就写不下去了。但我觉得摘抄引用,虽然无可厚非,但稍有不慎,未免喧宾夺主、以文害义,多了一段别人的话正如多了一个坎,往往文字的意思前后还连贯不上。究竟是炫才炫博,还是自己骨子里的自暴自弃,那我就不知道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还有一个真诚的问题。记得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青年,在日本一边洗着温泉泡着日本美女,不时地吼上几声“革命”;这很像现在微博上的大公知一样,饭前饭后都要吆喝几下民主自由似的;这样看来,以前的“革命小贩”,和现在的“民主自由”小贩,他们的特点是贩卖,和真正的民主自由其实毫无关系。顾城以前就有个疑问,他认为这帮主张民主自由的人到了外国去,为什么坚持这么美好的东西其内部还要分裂呢?其实这个很简单,嘴巴吼吼又着得什么数,望望自己连真正意思都不知道也就吼出来了,正如洪秀全以圣经为依据就真的那么懂圣经么?必先身体力行之,摸着石头过河,有一个萝卜就有一个坑,有一分东西就说一分话。所以说这本书,最缺乏的还是一个真诚。如果是流亡那就写出流亡时“世人皆欲杀”的那种大痛大哀来。仅仅只是去借布罗茨基或是索尔仁尼琴等等装点门面,实际给读者的感觉是“妈的,我终于过上一把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了”,这种流亡者的生活,又何异于贪官阔佬们移民,那又何必回来呢?一直装下去不是很好么?有人说,多打一颗星会死吗?看在阿花长得很不错,那就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再多打一颗星吧。

支持!!支持!!支持!!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噢,阿花

从大四保研以后到研究生毕业的三年时间,阿花的博客我已经看过N遍,但我还是在领工资的第一个月花20多块钱买了一本,当时我的实习工资只有600,除了房租也没再给家里要钱,早晚上班转公交,早餐乖乖早起在家煮,20多块钱还是让我肉痛了好一段时间。不过我总感觉买了阿花的书就像和过去的学生生活保持着某种模糊的联系,不至于陷入每天无趣重复的生活,毫无诗意毫无美感。然而现实却是在工资基本翻了20倍以后,我依然没有体会到那种想象中和过去生活的暧昧情愫,生活依然一如既往的平淡,特别是有一个当娱乐记者摄影记者的室友做对比。其实一直以来我更喜欢阿花另外的一个博客,那个博客上的文章各种乱,不过乱得非常有爱。当时阿花问我如果伊把博客上的文章出书了会不会真的有人买有人看,我当即表明她越古老越凌乱的博客我越喜欢,特别是比较人迹罕至博客中国的幸福大街,可是最后成书的,当然只能是天涯上还算比较中规中矩的。不过没关系,反正幸福大街已经被我全部备份保存啦。我也不知道站在伊萨卡岛上一直说幸福大街会不会不太好,可是又真的好喜欢幸福大街啊。当时我处于无聊又迷茫的的时期,看着博客里那个无聊又迷茫的文艺女青年最后也稳稳当当地有了工作,那个和各种男同学纠结的单身女青年最后也安安稳稳地结了婚,总是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最经典的当然还是看着伊某天的博客写着一定要戒酒,结果过两天的博客又显示,这位女青年又在外面喝醉了被人抬回家。我喜欢看她写如何在似乎永远到不了目的地的公交车上晃晃悠悠地读书,喜欢看她写如何连续宅在家一个人做饭看书喝酒,也很喜欢看她写十分不耐烦地去采访两会,最终在等待的时候睡着,醒了以后去吃了某位官员一堆水果。我觉得这种凌乱安静的生活有难以道明的趣味。所以再看道路漫长到纽约的这些文章,虽然写得还是很好,但总觉得太安分,安分得都有些无趣,就像用了太多技巧和心思的文章,少了读起来活泼跳跃的乐趣,在我心目中大概是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差距,但作为原级的形容词,总还是褒义和赞扬的。啊,想当年我粉阿花的时候伊还没有这么火啊,纯属大四无聊的时候成天看杂书,刷微博,不知道怎么就关注了伊,而且心血来潮地百度了一下,发现了伊天涯的博客,瞬间觉得好好玩,立马觉得在微博上成天发书摘的人原来这么有意思。后来天涯的博客看来看去都不够看了,我又发挥八卦的精神挖到了伊在博客中国的地盘。当然,后来我又陆陆续续地艰难发现了阿花的真名,以至于发现伊和萧瀚是一家人的时候觉得世界真是太小了。这些现在看起来如此毫无挖掘度的信息当时我本着对博主的热爱挖啊挖,真是太不容易鸟。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篇书评,只是觉得人和人之间,人和书之间,都是有缘分的,我也只不过写写缘分,世界如此奇妙。

捧人场

一直很关注阿花的微博,得知要出书,没想到在豆瓣看见了。阿花的文字,像一杯温水,有女子的细腻朴实,书还没看,来捧人场。

行者阿花

 第一次回国前,我在 iPod上下载了由肖恩·康纳利朗读的《伊萨卡岛》,一遍一遍地听,沉浸在对旅行的向往之中。  “当你启航前往伊萨卡  但愿你的旅途漫长,  充满冒险,充满发现。  莱斯特律戈涅斯巨人,独眼巨人,  愤怒的波塞冬海神——不要怕他们:  你将不会在路上碰到诸如此类的怪物……”(黄灿然译)  闯荡多年,如费翔唱的那样,我满心疲惫,把祖国当成了抵达的港湾,全然忘记那里也有“莱斯特律戈涅斯巨人,独眼巨人和愤怒的波塞冬海神”们的野兽凶猛。转车回家时,我就毫无防备地上了一辆黑出租车,被他们偷换了假币。不过这一点不愉快之后,我欣赏旅途的漫长、冒险和发现。这几年回去更为频繁,每次都能找到新的亮点。  这次去华师大,举办我自己一本新书的首发式,找出版社讨要了一本阿花(李静睿)的《愿你的道路漫长》。此书书名就是来自《伊萨卡岛》这首诗。这书很快就看完了。如伊伯特看电影那样,我先想的是“此书写的是什么”(what is it about),然后我考虑是怎么写的(how it is about what it is about)。看完之后,我居然无法总结出它说的是什么,可能是文章里意象密集,就好比大尺寸的图形文件过多,某些人大脑的内存不足了。同样有趣的是,从头到尾全看完了,而且津津有味。我们圣经学院拜尔德老师向德沃夏克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德沃夏克老师给了一个很长的回答,拜尔德老师回信打趣说:“听起来句句都有理,可是加在一起毫无帮助,阁下想必是个牧师吧?”这书每一篇都好看,可是加在一起,不知说什么,阁下想必是女文青吧?  我有时候戏称自己是“文艺中年”,不过我一看阿花的书,我觉得我实在太不文艺了。文艺中年通常喜欢讲个情怀,总希望用自己的文字,改变点这个世界。比如涂子沛是想用大数据,我想用大教育……阿花这样的女文青则更多地沉浸于自己的情绪,谁也不想改变,她营造了自己的一个小小世界,你爱来不来。她写她的四川、北京、纽约……她走过很多地方,走路,读书,写字。  阿花写的是一种才女型的文字,家人喻其为三毛,真人实况如何难见分晓——她就是回国也不见读者,唯恐“见光死”死得悲催,不过文章风格还很三毛。再普通的东西,哪怕是麻将、麻辣烫、蜂窝煤,在她笔下,就好比过了某个三棱镜一般,透出一个文青赋予的柔光。很多人活在同样的环境里,或是一样走在路上,却两眼一抹黑,周围发生的一切既无好奇,也无领悟,只是带着目标到此一游。他们急急忙忙从生活的细节中冲过去。到了目标,又同样急吼吼地去找下一个目标,活得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囫囵吞枣。人生的旅程也是一场审美。朱光潜先生曾在一本文集中引述了阿尔卑斯山上的一个标语:“慢慢走,欣赏吧。”活着,我们就走在漫长的旅程之上,其间诸如 “不要输在起点”上的赛跑思维,会让人错失良多,如阿花所言,可能由于害怕错失人生,而错过生活。  阿花1000度的高度近视,却真正地在看,处处有所看见。无论是写法拉盛,还是写老北京,她的文字色香味俱全。她精准地调用她细微观察到的所有细节:牛蛙、鹅肠、飓风后圣母玛利亚雕像下的玫瑰,如若演示怎样捕捉“漫长旅程”中的毫枝末节。阿花看来也跑过不少地方,四川、南京、广州、北京、纽约,她行在路上,乐在其中,似以之为常态。人们为了安全感,强行给自己生活维稳时,她鼓励我们过一段时间重新出发。人有时候得蓄意这么走出去,或是回到物是人非的故乡,不要被熟悉的环境困死。老话说得好:熟悉的地方没风景。  此书是散文结集,有一些可能出现于作者的博客。文中能看出她读书很多,引用信手拈来,使得这些文字和其他的文字,有了新的交互点,有了公共性,不再是私密空间的喃喃自语。阿花应是四川人,不过不是麻辣的风格,不过文中也颇多幽默机趣,冷不丁出现在不紧不慢的文字中,效果极好。这些随笔的风格是小清新。阿花这本书和我的《及格主义》都出现在“谜文库”里,这本身就是个谜。大家风格相差好大,我太不清新了,我甚至没法去看张爱玲。目前看来,最大的共同点是书都卖二十九块八,但愿都物有所值。

如果不是那么漫长

如果这本书的结束处是在一百二十几页,也就是一半多点的位置,我会打推荐,但看到最后,就变成了“还行”。该结束的时候,结束,那是正好。过了,就多了。阿花的微博,我关注过,后来取消了。书,我是看到朋友的推荐,于是买来看,前半部分,也是喜欢的,或者说,如果是从后往前看,看一半,也是喜欢的,看多了,就不喜欢了。和看微博一样的感觉。需要少,需要距离。我说的喜欢,也是真心的喜欢,我并不觉得,回锅肉与诗文们有什么违和感,我觉得它们原本应该在一起,看着那些热火朝天的接地气的生活描述,加上几句引述精当的名家语句,我觉得很棒。只是,太多了,太漫长了。虽然,我们都希望“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岛/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但,那和读书的确有些不太一样。航程中,有着无限可能,也许是奇迹和发现,也许就成了少年派,还是在未获救的时候。充满了烟火味的文艺腔,带点小矫情,能够享受自己的生活,并写出优美俏皮的文字,这样的人、生活,也都挺好。所以,虽然不算喜欢了,但还是觉得,读一读这样的书,也是好的。尤其是,在六月的最后一天。六月的最后一本书。

成長是一次次失望剝離的過程 也許我們終究會選擇與自己相安無事

(顯然這不太像一份書評,只是讀過之後對自己的一個交代。)@阿花的伊薩卡島 也許是一個下午,不能一直呆坐在大廳落地窗前看馬路對面消防梯上偶爾出現的響動,厭倦了看著四環上往來的車輛單調的畫圈,於是躲回到座位里宿命般的在微博裏面刷出一個專欄,點進去,被捉住。從此習慣的被一個專欄作者牽引著,閱讀12小時之外的紐約生活。紐約倒影印象裏面提到這個詞的機會很少,只有一次是翻譯課期末考試,中文翻譯成英語的文章被老師打了個不高的分數,讓我莫名的聯想起big apple才有的熔爐感和包容。那應該是學生時代為數不多的一次,青澀并莫名的打算過徹底離開一個地方,去一座嚮往的城市,開始一整套未知的生活。但就如夢想有時遙不可及一樣,很多現實的念頭讓這件事最終無尾,甚至我沒有像對待其他未實現的心願一樣,有過一秒鐘的遺憾或者歎息。城我被吸引的,是專欄裏那現實的紐約和臆想的北京兩種感覺交錯割裂的複雜感受。一如生活在眼前瑣事時,追著對岸的歌曲榜單,看著對岸的新聞、頒獎禮,關心著對岸多過關心每天電視上那些實在也無處涉足的現實問題。北京是我生活的第四座城,我在這裡念書工作和短期逃離,也很像紐約是專欄作者的第四座城。除了出生的地方,長大的過程裡又不得不記住自己經歷了南方兩座小城市。一座溫婉一個座平淡。當記憶一遍遍被更新的信息量刷新,有時候我會難以言說那種對於某一做城市的感情。那種會因為某條新聞而跑去關心,最終說不上來立場的或同情或冷漠處置,永遠超過我能寫出的文字所能表達的情感領域。但似乎阿花的雙城記讓我心裡所有癥結得以舒緩,如同考試時從腦海中一閃而過的正確答案,讓一顆緊張的心有突如其來的釋然。夢這一年我不止一次吐槽這個字,不是為別的,只為我一直執著于自己的夢,但是迄今,我沒有驚天動地,也沒有感動自己,更沒有出現電影里最愛渲染的情節發生。我只是依然笨拙的執著于自己的夢,有時看不清它的樣子,有時莫名堅定并相信。所以當那些字最終集結成冊的時候,縱然我看過專欄,追過博客,卻依然要為名字而下單收藏:願你的道路漫長,讓我有些得到共鳴的慰藉,只是一個簡單心願被看見時,出於孩子氣的感動,也許我表達的很不到位,但這是我能做到的全部。於是只有一半明媚的五月天,在地鐵和午歇時分,很入戲的進入一個幻境。那裡是一塊錢一大盒的櫻桃和80美元上門一次的維修人工,是警笛聲不斷的紐約和讓人心安的紐約,是一個記者前輩無所事事的第四座城市:她關於某時某刻生命的證據,她和我一樣,用三米外的背景音、風吹過鼻尖留下的溫度來標識個體時空的方式,和我在主動與被動的選擇之間,讓心靈暫歇逃亡的出埃及記。曾經把最愛的句子都抄在微博上,在nobody really cares的大環境里像是要宣誓什麽,後來醒悟默默翻回去刪掉好多對別人來說“關我屁事”的東西,當一個看似順從合群的標準社會產品。但是卻一直想要執著的把這些話印在眼睛能看到的地方,畢竟刻在心里的東西,時間長了也會生銹褪色。在信息轟炸的年代,記憶顯然需要芯片來跟進。於是這方簡單的白色襯底,就是這些字最終的落腳點。它們讓我的心忽然間得以呼吸,像是自己終於被聽到,有種被眷顧的神聖崇拜。於是我用其實不太沾邊的題目,和過於漫長的鋪墊,為自己留影。它們並不能讓我一下子完全理解,但是它們給了我太多太多。它們讓我相信,我終於會遇到讓我滿意的自己。抄書From《願你的道路漫長》 by 李靜睿 @阿花的伊薩卡島“我們並不是把靈魂送給一個城市,而肉體給予另外一個。我們只是把靈魂分裂成兩半,一半關於早已凝固的生活細節,一半關於近乎幻覺的生活夢想,然後固執的認為城市能夠代表這樣的分裂。從一個城市走向另一個城市的時候,就誤以為是在把生活快速解凍,或者是正在走向夢想。”“不見面的理由多到理直氣壯:北京太大、交通太糟、空氣太讓人恐懼,我們又是那樣沒有盡頭的忙忙碌碌。更重要的是,打個車隨時可以見面的人,也許就不需再見了,仿佛我們必須要見的,是哪些需要坐十五小時直飛航班、進美國海關時間超過三個小時才能見到的人。”“我們早已習慣生活必須充滿目的,而非寫滿細節。”“旅行的意義大概就在於,換一個地方頑固地過著自己的生活。我們終其一生不辭辛苦地雪找各種各樣背景板,但我們終究不過是同樣的自己。”“所有的變化更替都應該緩慢的進行,太快沒有故事,太急沒有人生。”

似是故人来

我很早就将“李静睿”这个名字深埋心底了。早在十年前,我还上小学六年级时,某一期《儿童文学》上的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轻轻浅浅的宋体字,七八页的样子,将我带进了文字的殿堂。那个时候我甚至还没读过沧月的听雪楼,没读过小椴,不知道九州已经出生,不知宋词风雅为何物,当然更不可能读过刘瑜林清玄龙应台周国平。但是那一篇文章,是开启了这一切可能的钥匙。从那以后,文字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论是读是写。十年之后非常偶然地发现了她的微博(我也相信这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契合与缘分),这十年间的空缺虽然长久,却又细小。因为翻开《愿你的道路漫长》,独属于她的口吻和气息依旧熟悉。安静如同蛰伏在屋角的小野兽的细致,淡定自持的韵度,喜欢引用外国人作品的博雅气质,话至点睛处掩起面纱的姿态,有时颠着颠着的幽默可爱。这一切熟悉的如同自己从小玩到大的闺蜜。她当然已经成长。不论在四川,在北京,在广州,在大洋彼岸;是小姑娘,文艺女青年,已婚妇女,重要的是她依旧是她,她的文字依旧是她的文字。所以她的存在,她的继续在自己道路上前行的姿态,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既然从认识她到现在有十年,我有的没的写文章写小说乱涂乱画便也有快十年。坚持一件从豆蔻年华起自认要做一辈子的事,到第一个十年的关口突然失去信心。好在这时,重遇了领进门的师父。你若是文艺青年,她便只是文艺青年。散文随笔里的琐事与细碎心情感悟或许你司空见惯没有任何深刻感悟,但那是因为,你没有走进文字的心。

每周一书《愿你的道路漫长》

看了别人的推荐才去看了李静睿的《愿你的道路漫长》,不长的一本小书,大约一天就可以看完,读起来也不是很累,淡淡的格调,还真的觉得不错。至少李小姐不像其他写手那般矫揉做作,硬是要把文字搞得很好,却失去了文章最重要的主旨。这是一本个人色彩非常严重的随笔,李静睿描写了自己在广州、北京、纽约等地的生活,再穿插一些回忆之类的,总之这不是一本为读者服务的书,更像一本作者自己的阶段总结。我很喜欢她写的纽约,可能是因为刚刚经历的缘故。3月时有机会出差去了费城,途径纽约,虽然对于纽约的印象都是在车上的,但进入这个城市还是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毕竟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啊,尽管不新,但气质却是无敌的。这和李静睿笔下那个陈旧气息的纽约是如此吻合,我厌倦了别人笔下纽约所谓的纸醉金迷,多么多么的现代,我印象最深的是纽约在冬日上午阳光洒在红砖上的那抹温软,看到有人也这么描述纽约,仿佛找到知音一般高兴。其他部分没有纽约那么有感情了,可是看得出来作者也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又不是那么的浓烈让人感到害怕,淡淡的,轻轻的,就已经很好了。对于这种个人风格的随笔,最害怕的是作者太过于主观的描述,有时会让读者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强烈地有些生硬,淡淡的才是正好的。在这一点上说,这本书《愿你的道路漫长》还是做得很好的,既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文风,又不至于让读者窒息,看起来也比较舒服,因为作者不会强加某种意志给你。至于缺点,这本书美中不足的在于作者毕竟资历有限,很多时候还是浮于表面,对于读者而言,如果没有同样的体会,看过也就看过了,没有任何印象深刻的地方。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说是一个缺点,毕竟这只是作者本人的一部随笔,她自己一些人生的总结和看法,要上升到经典的境界,也是强人所难了。我还是很推荐看这本书的,可能会符合一些人的审美趣味的,但对于读书是一种功课作为座右铭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不那么合适了,毕竟它是一本消遣性质的书。

博览世界和闭上眼的孤独

忘记是怎么关注阿花的了,仿佛是在微博上偶然间从豆瓣阅读还是Kindle中国的推荐看到,点到其微博主页,大段的读书笔记记录着很多我没有听过的作家名著,读起来很有些滋味,于是默默地将其添加到关注“文化”一栏。我这个每天忙碌出差的金融屌丝,文学造诣不高,但是对于文字的好坏还是能有所辨别,在我看来,阿花不愧是科班出生,写的散文总喜欢旁征博引她曾经啃过的经典,有书籍也有电影,我佩服她能够将如此多的思想用于自己的文章当中,而且丝丝入扣,自然衔接,说明其对于每部经典阅读进行了细细地剖析和归纳,最终融合到自己的思维当中,然后身体力行,或者至少在精神层面在身体力行。我关注她,其实一方面是我羡慕她自由地生活,至少她在书中竭尽全力地在说服她自己生活不需要那么多的目标,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要千方百计地活在别人的生活里,即使是孤独,即使是混沌,那也是真实的自我。读这本书,能让自己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找到繁忙的理由,即使她主张打破现在的现状,因为这总是让人充满着未知的兴奋,但我忙碌其实也有我忙碌的理由,就像她说的,至少我还有光脚走路的可能。任何读书的人读的其实是他自己,因自己才疏学浅,推荐各位看官自己去阅读,一定会有收获的吧,哪怕只是一瞬间的感同身受。

让伊萨卡长在你的心中

“无论是怎样读,无论是读哪一篇文章,李静睿都能给我强烈而又持久的共鸣,我承认,我爱上了这个书名:《愿你的道路漫长》,美好当然应该漫长,一日长于百年,拥抱无止无终。”这是当时当初买了预售版书,然后随机读了若干,心里生成的文字。如今,这书有点惨不忍睹,无疑,是翻看较多的缘故,貌似仅次于初中无聊时天天都在YY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诚然,文字里的李静睿,是一个让人感到相当文艺相当可爱的女子,最重要的是相当真实。以前不相信有那种超凡脱俗的“绝世好医生”,然而我终究在青山巷某个僻静的角落寻医时遇见,我心悦诚服。同样,从前,我只是觉得什么梭罗、林徽因之流,纵然是人间四月天,也不过是明日黄花,而《午夜巴塞罗那》就更是痴人说梦。而这种真实的感觉是我在读其他的书时感觉不到的,谁让静睿姐也是我大四川的呢!这本书有些讲家乡的部分勾起了我庐山瀑布般的回忆,“我一直记得外婆家的厨房,在几间垂直分布的房间正中,地上连水泥都没有铺,黑乎乎的也许真的泥,只是潮湿的时候也没有觉得泥泞满路”就会想起那一样的“真的泥”,故乡的小猫,徒劳地寻找四川并不存在的阳光,清晨的广播,白天去河里抓过着舒适生活的螃蟹,夜里的点滴萤火,深浅的月光下舞枪弄棒……第一次见到写四川写得这么细节的文字,以前老是羡慕《简•爱》或是《傲慢与偏见》里描述的英伦乡村风情,其实有了静睿之心笔,我的家乡也可以很美、很可爱。我们的生活就像是一个个智能手机,看到别人都贴了膜,我们潜意识地明白必须贴膜。这一个个膜啊,将我们的玻璃屏幕死死压着,喘不过气来,哪怕你是第二代康宁大猩猩,哪怕你是苹果,哪怕你是文艺的htc one。李静睿说:“这里有一个诗人,那里有一个律师,隔几行有一个杀人犯,而更多漫山遍野的人,只是平庸而面目模糊的失败者。”而李静睿给了我不贴膜的理由,那就是非一般的感觉,用最真实的心情直面人生,即使仅仅偶尔不贴。在没有贴膜的世界,“抱抱你吧,在我知道你的温度,你知道我的气味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即使永生,又有何益?生活必须充满各种可能性,“所有试图离开北上广离开中国现有一种生活的人,我都鼓励他们,走吧走吧走吧,将要得到的,一定比将要失去的精彩。因为未知一定比已知精彩。”没错,这应该成为一种信仰,如果你想召唤出逝去的最美的时光。可能性能有多美?她说:“我为一切无限可能着迷,确定知道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来,跟确定知道你会怎样度过一生一样让我发狂。”然而追寻可能性,或者前往伊萨卡岛的路上,并不容易,“来到工作第八年,我极其哀伤地得出结论:这个世界上的确是不会有人无缘无故给你打钱的”,每天都只能把那个“清晨读茨维塔耶娃的姑娘反锁在有落地窗和小熊窗帘的家里”,然而虽然感慨“就此从一个忧郁的文学女青年变成了一个红光满面的已婚妇女,已经失去了各种凄凄惨惨的感悟”,仍然相信“下水们也有春天”,还好伊萨卡岛是永恒的未知之地,必须要在无数弯路错路之后才能到达,当我们终于到达,就会让“弯路错路就此拥有合法性和正当性”。末了,喊一喊口号,让自己心安。我只愿像某某某一样成为“双生花”,不在乎逃离的姿态,在最繁华的地方生活,爱上每一片雪花,每天做7个梦,6个去追寻伊萨卡岛,还有一个……记得有几次看见有人在她微博下评论说:“我真希望可以有一个像你一样的女朋友”……这样的司马昭们,我也是其中之一

年轻人的漫长道路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岛,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这几天用晚上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李静睿的《愿你的道路漫长》。这些零零散散的专栏体文章以一本书的形式呈现在我的面前,因主题划分的版块打乱了时间顺序,于是我看到的是一个人多年生活的各种侧面以不规则的方式出现在我的面前,它们有点像自言自语的絮絮叨叨,充满奇异的联想和琐碎生活的微小细节,但我丝毫不怀疑作者的真诚。人生的迷惘和苦痛怎么写都写不完,可以像张爱玲以爬满虱子的袍子作比,当然也可以不带痕迹地自嘲这如配菜一样的失败人生。但比起人生再无可能的名作家,我们现在至少都可以像阿花一样望着来日,坚信并期待着下水们的春天。不温不火的人生纵然令人自我怀疑,但比起直达目的顺风顺水的日子,也不可否认这种读着巴以冲突的历史却提不起兴趣下楼买十个鸡蛋的人生,也有一种别样的魅力。我喜欢阿花的态度,不抱怨,也不慌张,而是与这些暂时的孤独和迷惘为伍,既没有退回过去的生活,也没有望得太远而迷失方向。伊萨卡岛在哪里依然看不清楚,可是只要看着远方,边走边搜寻它的方向,终有一天将抵达。这个世界上充斥着太多迷惘的年轻人,也许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员。道路还漫长,比起一劳永逸地直达目标,也许缓慢行进的人生算不上失败。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拥有的一切就是年轻与无限可能啊。

【书虫读后感】《愿你的道路漫长》By 陶鑫

润物无声:文艺川妹子的四城记——《愿你的道路漫长》读后感首先要致歉一下,非常好看的一本书,自己的读后感题目居然想不到什么好的。翻开之后,只见一个文艺川妹子将她勇敢细腻的人生娓娓道来,有艰辛有幸福,敢于吐槽也不畏示弱。纽约:好比一个有魅力的人,内涵会很丰富。每个New Yorker 都有自己的纽约,而作者的纽约除了那些作家笔触的风采之外,还清晰地把自己的位置和困境坦荡荡地讲了个明白。旅行对于作者来说,‘’换一个地方顽固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我们终其一生不辞辛苦地寻找各种各样背景板,但我们终究不过是同样的自己‘’。也经历着“今生今世都这么穷下去的垂头丧气”,同时却有自己的节奏去感知变化,“所有的变化交替都应该缓缓进行,太快没有故事,太急没有人生”。最欣赏的态度还是她沉迷于碎屑的淡然,“所有的宏大叙事都会崩溃解体,我用以确认某时刻生命的证据,也不过是这些碎屑而已”。广州:篇幅少,只有刚入职场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譬如说有了自己的房间,享受廉价的高级美味,坐在路边根据香港电影的情节来发呆~~北京:作者的首都日子算是全身心入世的一个体验,奋力工作,攒下自己的天地,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迷茫。幸好也给她带来了人生伴侣,非常感动的相识细节:“我和同事们一起抱怨工资和领导,但是一张名片就可以简要说明我的一切信息——名字,电话,邮箱,位置。后来我和某人刚刚认识的时候,他问我电话,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递过名片,他没有收,而是直接把号码存在手机里。当时心里有一种温柔的暖意”。故乡:写的最多最复杂的部分,但也是人情味最浓的。红颜从传说走向现实;怀才不遇的导演艰难地继续出不了名;有一个一年倾谈一次的异性知己,像现实版的《one day》;也为自己下岗的母亲叫屈,“她们牢牢记得自己被给予的,遗忘甚至毫不知情自己被剥夺与被损害的。”还有很多有趣但不肤浅的碎碎念,而故乡在每个人的心中,如果懂得就值得。作者很懂,所以爱故乡也不选择性遗忘,才有了更多丰富的细节。杂谈:对网络和真实之间的距离,她的态度温情执着“其实我并不怎么喜欢这敢于缝隙的思念,思念应该是漫长得遥遥无期的,并不能以一个电话一个短信甚至是一次刷新屏幕解决。抱抱你吧,在facebook 或者微博以外的世界,在我知道你的温度,你知道我的气味的世界”。作者对情书的态度,是这本书最亮的,“写情书比收情书要幸福得多,因为读信的人不可能进入这个魔法世界,在爱的国度里,他们只是个可怜的麻瓜,而我们写出的每一封情书,最终都是想留住这个有魔法的自己”。我想,这本书之所以好看,也是因为作者那份有魔法不吝啬分享的心。————————————————————————————小编的话:昨日的大雨,把陶sir留在了邯郸机场,花花桑为四周年结婚纪念准备的酒也就没能昨晚打开,陶sir今日终于返沪,花花桑发出此航班信息图时的心情,我们未知,就是,那一股要扑过去的冲动?结婚纪念日快乐,书虫的活宝夫妇,我们部落最温暖的人,陶sir & 花花桑,————————————————————————————@欢乐书虫部落读后感投稿:huanleshuchong@126.com【读书、读人、读路】每周一晚 # 欢乐书友会#双周五晚 # 高校书虫#双周末 #书虫下午茶#每月一行 #书虫读路#


 愿你的道路漫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