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书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1
ISBN:SH10188-226
作者:(意)卡尔维诺
页数:84页

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

这部小说与其叫做《分成两半的子爵》,不如叫做“分成两半的人类”。被大炮炸成两半的子爵就是人类的象征,每半边象征着邪恶与善良。卡尔维诺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完全善良的人或是一个完全邪恶的人都是有所欠缺的,他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也不能让所有人接受。对于这个观点,很多人也许不会对“一个完全邪恶的人不能融入社会”这个观点持有异议,但却对“一个完全善良的人不能融入社会”的观点颇有诟病。事实上这里牵扯上一个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的标准性问题,也是社会规范的根本问题之一。现代社会中,除了人的生命权、人身自由、健康权和财产权能够成为广泛接受的判断善恶对错的标准外。剩下的领域则被包围在对个人自由的尊重带来的相对主义之中。你很难说基督徒在吃饭前进行祷告是善良的而无神论者在饭前步进行祷告就是邪恶的,唯一的差别只是个人所存在的环境不同以及他对自身生活的定义不同罢了。从这一点看,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似乎都没有对错善恶之分,只要这些信仰和行为不侵害到他人的生命权、人身自由、健康权和财产权。所以当某个人或某些人将自己所钟爱的、信奉的谋中思想或行为定义为“善的”,并强迫他人也要“行善”时,他实际上是站到了“恶的”立场上,因为他侵害到了他人的自由。这是这部小说中隐含的自由主义哲学价值,另外,也包含着一种人际交往的哲学:不能过于死板,要懂得让步,懂得宽容,懂得妥协,懂得合作。有人说这部小说象征了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思想和人格分裂,这个解释也似乎有道理。《分成两半的子爵》给我一个很突出的印象是:它像一篇童话故事。不知道卡尔维诺在写作该小说时是否受到他所收集的《意大利童话》风格的影响。总之,小说的许多描写具有天真和小傻瓜的气质。

I think I have to read it again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那时候是当作童话看的。这个疯狂怪诞的故事,和小时候看到的那些光辉灿烂的美好童话大相径庭,作为一个孩子,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岁月荏苒。自小浸淫在童话故事里,不免对正义与邪恶充满许多美好的幻想。安徒生和格林奠定了我生命的基调,而现实常常让我无所适从。因为存在即是合理啊。善与恶都在这个世界上,拥有存在的价值。于是我又想起那篇“奇怪”的童话……God. I think I have to read it again.

在完整和不完整中平衡

”我现在怀有我从前完整时所不曾体验过的仁爱之心:对世界上的一切残缺不全和不足都抱以同情。帕梅拉,如果你同我在一起,你将会忍受众人的缺点,并且学会在疗救众人的伤病的同时医治自己。“这是子爵在残缺时说过的话,而渐渐地,人们越发了解两个半身,也越发无法忍受这两个残缺身子所代表的极端,一个极端的邪恶,一个完满的善良。于是才知经历过不完整才知完整的缺与美。 在不完整中追求完整,也就是我们生活的追求之一吧。而书中最后落脚到”我“这个讲述者身上时,又牵扯到何时完整何时却又不完整呢?也许我们觉得完整时,可能是不完整的,恰若《思凡》里唱到的”也许完美本就是一种缺憾“;而看似不完满整的,却也有可能是我们情感充沛体解最深的时刻吧。我们所追求,大概就是随心而感,随心而抉择吧

肿么让世界变得完整

《分成两半的子爵》是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的第一部,讲的是一个子爵——梅达尔多在战场上被炮弹炸成两半,两个半边的子爵都没死,一个善良,一个邪恶,他们先后回到家乡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卡尔维诺想说的可能是关于人的“分裂”的问题。在那场对土耳其人的战争前夜,梅达尔多“虽然感到疲倦,却迟迟不能入睡。他在自己的帐篷周围来回踱步,耳里听着哨兵的呼喝、战马的嘶鸣和士兵时断时续的梦中呓语。他仰望着波希米亚夜空中的繁星,想到自己的新军衔,想到次日的战斗,想起遥远的故乡,想到家乡河里芦苇沙沙的响声。他的心中没有怀念,没有忧伤,没有疑虑。他感到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而实在,他本人也是健全而充实的。”坏的半边子爵对“我”说:“如果能够将一切东西都一劈为二的话,那么人人都可以摆脱他那愚蠢的完整的概念的束缚了。我原来是完整的人。那时什么东西在我看来都是自然而混乱的,像空气一样简单。我以为什么都已看清,其实只看到皮毛而已。假如你将变为你自己的一半的话,孩子,我祝愿你如此,你便会了解用整个头脑的普通智力所不能了解的东西。你虽然失去了你自己和世界的一半,但是留下的这一半将是千倍的深刻和珍贵。你也将会愿意一切东西都如你所想象的那样变成半个,因为美好、智慧、正义只存在于被破坏之后。”好的梅达尔多对帕梅拉说:“帕梅拉,这就是做半个人的好处:理解世界上每个人由于自我不完整而感到的痛苦,理解每一事物由于自身不完全而形成的缺陷。我过去是完整的,那时我还不明白这些道理,我走在遍地的痛苦和伤痕之中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个完整的人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帕梅拉,不仅我一个人是不完整而被撕裂的和残缺不全的,你也是,大家都是。我现在怀有我从前完整时所不曾体验过的仁爱之心;对世界上的一切残缺不全和不足都抱以同情。帕梅拉,如果你同我在一起,你将会忍受众人的缺点,并且学会在疗救众人的伤病的同时医治自己。”分成两半的子爵在一场为争夺帕梅拉的决斗后被特里劳尼大夫合并为一,复归完整了:“梅达尔多就这样复归为一个完整的人,即不坏也不好,善与恶俱备,也就是从表面上看来他被劈成两半之前并无区别。可是他如今有了两个重新合在一起的半身的各自经历,应当是变得更明智了。他过着幸福的生活,儿女满堂,治理公正。我们大家的生活也变好了。也许我们渴望子爵重归完整之后,开辟一个奇迹般的幸福时代。但是很明显,仅仅一个完整的子爵不足以使全世界变得完整。”那么完整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呢?卡尔维诺说:“完整的人,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我还没有清晰的设想。”但在三部曲之第二部《树上的男爵》中卡尔维诺通过讲述一个生活在树上“通过自觉进行艰苦磨砺而充分完成自我的”的柯西莫.迪.隆多男爵一生的故事表达了他对“完整的人”的理解。

我们是好人,我们也是坏人

每次看影视作品,都习惯性地区别里面的好人和坏人。一年前的一天,我的一个朋友说,只有小孩才会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我顿然恍悟。人无所谓好坏,正如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没有好坏。可能你会说,麦子上面的蚜虫是害虫,是坏的,七星瓢虫是益虫,是好的。不是这样的。在庄稼人看来,可能是对的,但是你仔细想想,庄稼汉在评价的时候,是从他们自身的利益出发的,来判断好坏。就比方说我吧,昨天宿舍的阳台上突然就多了几堆七星瓢虫,有上百只,有些飞到了凉的衣服上,很恶心。我去百度,想怎么干掉(或赶掉)这些虫子,百度知道很肯定的说,七星瓢虫是益虫,不能赶它们。我想让他来试试,看看要不要杀死这些虫子。我们对于人或事物的评价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上来横量的,如果真的要找一个最公正的角度,最恰当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比如,抢劫犯。为了集资给老母亲看病的抢劫犯。好人?坏人?他的母亲会说,这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是好人。大众呢?坏人!特别是被抢劫的一定会说这是坏人。当然,要是你明白他是为了给母亲看病才出来抢劫,你就陷入了两难的境界,你是想要说他是个坏人,还是说他是个好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站在了两个角度上。一个是孝顺,作为儿子为母亲出来抢劫,确实是个好人。一个是犯罪,他无缘无故地抢夺他们财物,这是道德上不能容忍的,他必须是一个坏人。必须要说,我们刚才说到的最好的,最恰当的角度是很难把握的,我们大多数人都直接选择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损,从而鉴定事件涉及的这个人的好坏。所以说,人的好坏是很难判断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这篇小说《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用童话讲了一个很奇特的故事,作者幻想在一次事故中,主人公被分成两半,一半是善良的,一半是邪恶的。作者的观点可能是说,人都有善的一面,也都有恶地一面。这个观点应该是建在我刚才提到的那个角度上,也就是所说的对象有没有对社会大众带来危害或者帮助。开始的时候,我说了好坏的难以判断。而作者没有涉及这个问题,他直接要说的是人都有好坏,并且是耦合的,双方面都有。谈论个体,作者更可能要说的是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具有两面。世界上恐怕没有谁能够找出来一个纯粹的好人和一个而纯粹的坏人。作者办到了。而且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而这个主人公的命运,他诡异的两个半个身子又将何去何从恕我不能相告,这些都在故事里,有时间读读看哈。我们是好人,我们也是坏人。

人性有善恶构成

没有人是完美的,不存在完美的好人,也不存在完全的恶人。每个人心中都住着天使和恶魔,问题在于如何把控,周围的人又是如何去影响与引导。摒弃了长篇阔论的说教,以一个儿童的第三视角讲述了子爵从平凡人在战场上变成了2个半边人,从日常生活中描述2个半边人所散发的大恶大善,最终又在爱中被救赎。读起来轻松,读后又感慨万千。

子爵分成两半

子爵分成两半是卡尔马诺的作品。这个作品主要讲的是一个子爵是如何被分成两半的,然后两个半边都是子爵。这个过程比较漫长,所以这个小说写得稍稍长了一点。不过总得来说还不够长,没有悲惨世界上。但子爵分两半这种事在现实中应该是很少发生的。所以写进小说里面就非常有必要。而且如果是一个子爵而不是其他什么人物被分成了两半。就会显得非常有趣。

读分成两半的男爵有感

2013.4.24人类的私欲如何以怎么样的形式显示出来?以着如此默许和功利短视的形式展现出来,被认为是聪明做法的礼仪们,只是为了克服每个人内心或多或少的私欲不是吗?我要尊重他人,对于他人学会礼貌,对于上司要服从,因为陌生人之间被理所当然认为有着隔膜。当然这种荒谬被默许,它带给人们以和谐的相处,一种迁就,同时也可能成为奴性的温床,成为暴力的发生地。男爵有着很大的权利在自己的土地上,处置犯人,任由自己的想法在土地上实施,因为是男爵,就有男爵的权利和做法。这无垠的大地随规定谁就能凌驾另一个人的身上,这同一片土地我们在这里成长,为什么让简单的价值观束缚飞翔宇宙的心?真理不需形式,真理不需要评判,真理就是风,就是阳光,就是白云,质朴到微尘。2013.5.2男爵的另一半善良的身子回来了,带着某种超脱的人道主义精神,帮助一路上的人解决生活上的难题,令村镇中被他另一半困扰的村民们惊讶不已,是啊,正如被贫困暴政压迫的民众们听到了自由的呼声,同时也会感叹是不是这个消息不是真的呢?二男爵的心在拉的认识中是偏于迂腐的善的,我们有这种认识当善没有任何人性的任何的话,也很有可能被恶的势力利用甚至会起到十分严重的毁灭的效果。男爵会不会发现这些问题?至高的上帝他是那么的和谐,因为他是真理,他是这无上的光,他不惧怕这世间所有的恶势力,因为它们在上帝的面前都没有了身影。这茫茫的大地,上帝的踪影就在我们的心中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我们通过反省和阅读圣贤的书籍我们会提升自我,拯救迷途中的人们最根本做法要做到的是提高人们心中的信仰,用宗教或者信仰的力量来拯救我们逐渐空虚的心。印度教中有这种说法,造世主在开始创造的人们道德是最高的,随着时间的推演人们的道德渐渐消逝,这可不可以解释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的离我们圣贤的智慧越来越远的事实呢?在有限的时间中,我们人类确实需要法制,社会体系的建构来保证人类基本认知下的权利,保证人们的欲望和高效率的人生,但是所有的术都不是哲学家心中理想的社会,我认为最理想的社会也应该是哲学家来统治的社会,当然这种理想很难实现;当权利,政治,文化都以这种虚无夸张的方式来实现进步,而真正的文化和信仰却渐渐的消失,感觉我们的人类内心是渐渐在缺失的。真正的法律和术都该依托在一种绵绵的道德和信仰的基础上面的。正如卡尔维诺在分成两个男爵的思考中提出的,恶和善的极端都不是解决生活冲突的好方式,都不是保证幸福和谐的思想方式。善必须在如上帝教导下的严明,公正的条件下清醒的进行。如果让基督教成为国家的主导,如果真有这么一群出色的人,能够用信仰来教导人类,要花费多少资本,多少时间,这茫茫的道路是有多么的遥远。2013.5.3在小说中的两个半的男爵有着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一个喜欢用令别人痛苦的方式,同时也是放任自我的方式来对待村庄;另一个用善良的方式去对待村子里的人得到了村民们的爱戴,但是在渐渐的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好人这一半所采用的方式是有点迂腐的善良的感觉。那恶是真的恶吗?或许只是本来自己的生来固有的人性的弱点,对于恶的事物的喜爱让他做出了那些不好的事情。善良的男爵还缺少点什么东西?真正的善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有着善良的出发点,有着合适的善行的处理方式,我们知道在很多宗教中我们自以为是的善行可能会带来不好的效果,就像有的宗教会规定不能够吃的食物,那么我们就要合适地去实施我们的行动了?而这种有所顾虑的善行会不会削减我们的行善念头,而纯洁的善心应该接受如何的引导才能够发挥质朴的作用。从我们婴儿开始,我们的心本来就是纯洁的,但是却是愚昧天真的,随着岁月的成长,我们的认知和智力不断在发展,这个时候我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能够识别不同事情的好坏一面,我们一面接受社会提出来的规范,但是聪明起来的我们可能也是最偏离善念的我们。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就缺乏社会积累而来的信仰的约束,所谓返璞归真,在经历人生风雨之后的我们,是成长为圆滑冷漠的社会人呢?还是成为大善在心,天人合一的进步积极的人类呢?显然,两半男爵代表了两个极端,但是善念依然要作为我们人生以及品格的基石成长起来,甚至在我们理智达不到的水平之间,我们会选择接受上帝的旨意,就是上帝的教诲,让人性中的善和美来指导我们走出未知的一步。这苍茫的天空,辽阔的命运曲线,让我们秉持坚定的心,积极的信念,跟随上帝的脚步,踏出幸福人生的每一步。

静默的螺旋

  文字是个神奇的东西,能在薄如蝉翼的纸上记述深不见底的思想。其合上这本书的一刹那,我的脑中不是赞叹,而是惶惑,我问自己:主人公在决战前夜的那种“既没有产生出义愤填膺之感,也没有激发起悲伤哀怜之情”的平静,不正是人们一心所追求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境界吗?既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为何还有之后的苦苦追寻呢?稍作思索后,忽然明白,未谙世事的主人公所拥有的“平静”,也许仅只出于他对于眼前世界混沌粗浅的认识。这种“平静”也好,“无忧无虑”也罢,每个人,不论高矮胖瘦,聪慧愚钝,在童年的时候,一定都曾有过体会。涉世渐深的我们,虽然不一定上过战场,可着实也被生活撕成了两半,好的一半阅尽可人间的善;而淫邪的另一半则看遍世上的恶。有的人把高尚的一半落在了人生的修罗场,另一些人则恰恰相反。于是便有了所谓好人与坏人。而在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那丢失的一半,也许会回来,与先前的一半合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己。那样的人是幸运的,因为在上帝而非卡尔维诺所写的名叫“现实”的小说中,许多人的另一半,永远不会回来;回来的,也已已不再完整。小说中的“好人“回归后,曾对牧羊姑娘说过:他体味过了不完整的苦,因此对世界充满仁爱。我想说,它所拥有的,并非是仁爱,而是偏爱,因为,他无法容忍丑与恶的存在。真正的仁爱,是一种无偏袒的平静的大爱,是以万物为刍狗的深沉的爱;它可让人笑对一切生老病死,善恶赏罚,肯定美好的同时,也必须认可丑恶。这种仁爱,无论是邪恶的还是高贵的一半,都无法体会,而唯有完整的子爵,才可能具备。果然,合体后的子爵也拥有一种“平静”,与先前的平静不同,此次应当归功于他对世界货真价实的领悟:好的一半身体何为高尚,而恶的一半则力行的何为淫邪。这两个“平静”截然不同,实为一种螺旋上升,投影虽叠于一处,可高度已不可同日而语。又如《悉达多》中那个印度王子游遍世界之后的那种对万物不带丝毫偏袒的理解与包容。可我仍然不太理解最后木匠缘何不做绞架,医生不再采集磷火。因为如先前所述,真正的仁爱和超脱应该是包容一切,不论是善与恶,还是美与丑。而木匠和医生刻意规避丑恶,不可不谓一种偏颇。百思而不得其解后,我只能一厢情愿地把这个细节理解为作者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对美好的本能的向往。

找到了安徒生的感觉。。。

与安徒生的童话那么气息相通,一样的强烈的宗教感,一样的淡淡的悲伤,一样读完后久久的沉浸其中。似乎要说出点教诲人们的真理,又似乎说出了世界本身存在的样子,人无法也无需改变它,let it be。

简单的故事,已经参透人世者慎读慎读慎读慎读慎读慎读慎读慎读

在贝克特卡夫卡奥维德们的包围中,你居然还我行我素地写这种文艺复兴式的寓言故事。可是纵然是已然被善恶分裂的子爵,也被希望合二为一而不是惩恶扬善,这一点还是有点现代的味道的。如果你只看到了人性的善恶而没有看到人性,那你就白读这本书了。

文字的蒂姆。波顿

觉得是哲学性大于文学性的作品,看到最后是王小波那句:我是完整的我,不能割裂其中的好与坏独自纯在。觉得不如树上的男爵好,看到最后主角在临死前也不肯到达地面,而像飞倦的鸟一样将自己丢进海里,那是让我们无地自容的倔强。树上的男爵更自然,而子爵则稍显穿凿与做作。不过他们都值得一读。卡尔维诺孩子样的心理很好,语言也洗练至极,读卡尔维诺是有趣的

对战争的感觉很到位

我想卡尔维诺是打过仗的,否则不会有那么真实的感受。人不能太好,否则会让别人无所适从,也会伤害自己。邪恶的人自己也是痛苦的,正因为自己痛苦,才想让别人也尝尝这个滋味。正视自己身上的阴暗面,对它保持警惕,意识到它的存在。不要碰见人就劝他去做慈善募捐,很讨人嫌的,自己捐了就捐了,用不着张扬。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