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

出版社:我們出版
ISBN:9789868926721
作者:張瓊齡

内容概要

張瓊齡
理性訓練啟蒙於政大哲學系,
感性探索則承蒙諸位「有緣無分」的戀人們。
以記者之姿切入社會,便不曾稍離人群。
1992至1995年擔任慈濟基金會文化志業中心記者,展開對公益領域的探索;
1998年起,陸續以學員、教師、行政主管、顧問角色參與社區大學運動至今;
自2004年赴海外公益旅行,持續培訓青年從事海外志願服務;
最新志趣是培植熟齡人口(40~65歲)成為公益創業家。
廣泛參與各類公益工作,逾二十年。
臨近四十歲爬梳生命,確認此生在公益領域流轉是天命;
後四十歲的人生,期許隨緣成為有情眾生的「重要他者」。
2012年開始認真對待「作者」這個角色,
最終期望成為入世的生命哲學實踐者。
先後為《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飄浪遊靈」、《魅麗》雜誌「魅麗心」、《國語日報》家庭版「旅行可以不一樣」及「音樂家的成長路」等專欄撰文。
著有《深愛這一切》《從Me到We的旅程》《親密是教養的起點》《Toby的聚寶盒》等書。

作者简介

和媽媽關係變好後,
發現自己竟貪戀起人生……
透過一段段的旅行,
重新記錄自己與媽媽過去的對立與現在的和解過程,
才明白,在這些無形的心靈對話之中,
用彼此的眼光去調整矛盾、修正心態,
才能擁抱母女間的差異,圓滿過去未竟的遺憾。
本書作者張瓊齡是個活躍於國內外非營利組織、渾身充滿淑世能量的奇女子。她自小便有強烈的道德潔癖,偏偏爸爸是個傾家蕩產的賭徒,媽媽為了償還賭債及一家生計,則賣檳榔、設電玩……賺盡令她難堪的「髒錢」。
為了逃離原生家庭,她自上小學第一天便省吃儉用存下每一分零用錢,終於在十六歲以升學為計謀「冠冕堂皇」地離家,同時暗自立誓:今生若有辦法,就再也不回頭了!……直到三十三歲她才發現,若不能處理好跟家裡的關係,她是不可能真正快樂起來的。
旅行經驗豐富的她,在一次不得不帶媽媽出國的五天中,發現母女竟能24小時相處卻不吵架……她總算找到了跟媽媽的和解之道──透過旅行帶離媽媽的主場優勢,並以循序漸進的九個境界(招數),讓媽媽參與她豐盛遼闊的公益世界。
只是她萬萬沒想到,她是以幾近百折千迴的心路歷程才終於跟媽媽日益靠近,但媽媽卻始終是以她自己的方式在愛著孩子,從來沒有改變……
★ 一對價值觀南轅北轍的母女,一場走了四十年的和解旅途
一個急欲想擺脫令她窒息的原生家庭的女兒,從充滿自卑與缺陷的童年開始,便計畫以升學為由,合理逃家。媽媽對子女的期待,與子女對家庭的不滿,兩相擦撞所造成的鴻溝落差,導致母女兩人的隔閡。
回頭看與媽媽的鬥爭,是一條淚痕與血跡斑斑之路。個性強勢的兩人,兩相碰撞,必定兩敗俱傷。然而,當自己在社會上幫助了這麼多的人,為什麼卻無法回頭好好的梳理自己的母女關係呢?
書中內容便從「跟團旅行」開始再到「半自助」、「全自助」的旅行規劃,並且透過貴人(賴佩霞)相助,解開母女間盤根錯節的心結,循序漸進地看著身處鴻溝兩端的母女,如何透過不同形式的旅行與女兒的自我反省表述,找回對彼此的親密與依賴。
本書附錄瓊齡訪談媽媽的親密對談,讓整本書呈現除了女兒單方面的自我表述之外,
媽媽一路上在面對旅行(和解)的過程中,有怎樣的心情?是否也是緊張,甚至充滿開心期待?可愛的母女對談,溫馨上演!
經過旅行相處之後,才能懂得「尊重媽媽,讓她做她自己,讓她用自己的方式來愛她的孩子。」或許因為長年累積的隔閡,導致某些表達愛的方式,不夠細膩, 然而只要記得彼此相愛,只要女兒願意伸出手,母親與女兒,不管時間多長,永遠都能和好。
推薦語
一個叛逆性格的中年女兒,一次次地邀請媽媽一起去旅行,讓彼此的生命開始靠近……瓊齡的母女旅行,有一種充滿心機的趣味,和無法偷懶迴避的親密。真是好樣的,瓊齡的創意和勇氣,值得喝彩!──莊慧秋
這本讀來有趣的書卻讓我數度眼眶發熱,因為作者逃離家庭追求自我的內在力量,以及回到她自認不堪的原生家庭母親身旁的情感需求,引發了我為人女兒的共鳴。──鄭秀娟
瓊齡每一段反思的旅程是最柔軟的提醒,和解無需任何條件,而是一顆彼此接納的心。我認為對許多困惑於親子關係障礙的讀者將很受用。──江妙瑩
我要說:「瓊齡,不容易,妳的心願終於達成了。當初我們一起流過的眼淚,如今化為更大的祝福,進入更多家庭裡。妳的實證將會鼓勵許多為人子女者,放下對上一代的埋怨與僵持;幸福指日可待!」──賴佩霞


 旅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我渴望大家赶快长大,赶紧跳离那彼此伤害的模式。因为无法仁慈父母,才是我们最大的伤痛。当我们开始体验到对父母的仁慈,我们的心也会因超越而感到滋养,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大的圆满。2、当有一天,你的父母依然用他们原来的方式对待你,但那些原本会让你抓狂的事,如今你已经能够泰然处之,甚至可以轻松回应,那就对了。3、无法与自己和解的人,很难真正与他人和解。4、——姑姑,你笑得好夸张哦——那是因为实在太开心了·——可是XX说这样笑很不优雅——别理他们,开心比较重要。结果永琪马上得到释放似的,跟我笑的一样地夸张5、即使当下离开,我的遗憾与挂念并不多,主要因为从二十多岁起,我就逐渐接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与人生方向,生命中的遗憾,相对也就越来越少。6、如果不快乐的源头来自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却只是保持距离而不是面对处理,那么纵然拥有再多的其他快乐,也不能盖过这个源头的不快乐。7、如果我能够、也愿意为公众付出投入,难道就不能为自己的家人多做点什么吗?8、真正的自信,才是对治自卑的上上策,这种自信,必须根植在对于自我的真正了解。9、当志工无法从整体的脉络,看见需求所在,并有足够的空间展现其主动性,以满足需求的时候,就不容易从单一的工作事项去看见服务价值,反过来说,一旦志工可以先放下自己的预设,透过观察看见真正的需求,也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完成的时候,哪怕只是一件微小的事,都可以激发价值感。10、随着学习的加深,积累更多的理论方法、名词名相,似乎让我们母女之间的隔阂加深,我的学习让自己的理智作用缓下来,允许更多的感觉浮上来才是。11、关于面对衰老与死亡,成年的子女未必就一定不如自己的父母,做子女的该强壮起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害怕。12、只要发起旅行的女儿想要让一切变好的心够强,并持续实践不中断,就有可能遇到关键性的贵人,让转变的契机出现。13、★你向来追求自由、忠于自己,那么,可不可以,也容许你的母亲只要做她自己就好,让她用她自己的方式来爱你,不要挑剔,不要嫌弃,不要批判。★当你想要争取“拥有当自己的自由”的同时,可不可以“容许你的妈妈也只要当她自己”就好。可不可以,你就只要当你母亲的女儿就好?不要批判她对你的爱?★能够做自己的成年孩子,转过身来支持晚年的父母也做自己,能够忠于自己,我认为这才是“孝”★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只有一个已经“成为他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稳稳地站住脚,从旁支持、成全并欣赏他人持续“成为他们自己。”14、当我不在被“魔音传脑”干扰后,妈妈竟然也就越来越少讲出我肯定不爱听的话,甚至偶尔还会夸奖我。如果孩子能够为妈妈做的事情很悠闲,那么就抓住一个重点吧!那就是:尊重妈妈,让她做她自己,让她用她自己的方式来爱她的孩子。这样妈妈就快乐了。15、听到她对自己仍然不时心存反省、乐于付出与积极学习,让我觉得:人活到70岁,还能够继续成长与追求梦想,看来也值得期待啊。16、年轻时之所以不断和母亲冲突连连,是因为我还期望得到她的理解,甚至支持与认同,然而,当我坚守了这样的奢想,只希望妈妈最终只要用拿出身为母亲的本能,尽管不能真心接受但终究还是会对孩子给出最大的包容,任由我遵照自己的方式活着就好,并不指望取得理解与认同,彼此间相处变得容易些了。17、爱,就是让孩子自由。18、作为母亲,对于孩子的恩情,以及作为母亲,对于孩子的掌控,是两件不该混为一谈的事情。一旦混淆了,就会只见掌控,不见恩情。19、我看到有些很有自我觉察能力的慕青,用许多的自我提醒,让自己从不自觉地想要掌控孩子的情境中跳出来,但好像还没有听说过,一开始就没出现这种情况的母亲。如果这是个当了母亲之后,就会自然灵验的魔咒,那么,从当母亲的那一天开始,如何从这个魔咒里逃脱出来,应该就是做母亲的人的一大人生课题,一人参透,对影响所及的人,都是解脱。20、妈妈已经超过了70岁了,我不确定非让她把“自己”里头的别人统统拿掉,以符合孩子的观点,是不是有必要,但如果,把更多的别人都收纳在她“自己”的范围内,会让她心里觉得比较温暖、踏实与丰富的话,那么就由着她吧。做孩子的人,应该还有点能耐,可以更容易接受、更宽广一点的价值观吧。21、突然觉得,之前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冲突,会不会是因为,我们在讲话的时候,根本就没注意到彼此的认知基础根本就有落差,而说话太直接,也没有耐心去让她充分理解,虽然她常常表明,有意愿理解,但做子女的总是嫌麻烦,选择干脆不说。22、看看能够怎样支持父母,如何在晚年阶段,身心仍能够自主的情况下,尽可能活出自己的价值来,而非只能是吃饱等死,或者只是不断游山玩水、享受人生而已。23、我深深的感受到,一个人什么时候把他跟自己的原生家庭的关系理顺了,也就是与家人之间、彼此的关系与界限都清楚的时候,从那个时候起,他的第二人生便由此展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