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小说与传记论考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53106496
作者:羅寧,武麗霞
页数:474页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中國古代的兩種小說概念
古小說之名義、界限及其文類特徵——兼談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小說與稗官
從語詞小說到文類小說——解讀《漢書.藝文志》小說家序
論唐代文言小說分類
制異名新說、應文房之用——論偽典小說的性質與成因
論古代文傳的產生與演變
論古代家傳之演變
論傳記傳敘之名稱及相關概念——兼評《八代傳敘文學述論》
《黃帝說》及其他《漢志》小說
論《殷芸小說》及其反映的六朝小說觀念
張詢古《五代新說》考論
陸長源及其著述考論
段成式《廬陵官下記》輯考
潘遠《紀聞譚》輯考
處常子《續本事詩》輯考
論《南部新書》對於整理唐代小說文獻的價值
重編《說郛》辨偽——以所收四種小說為例
《南嶽夫人內傳》、《南嶽魏夫人傳》考
《南嶽十八高僧傳》考
《鄴侯家傳》與《鄴侯外傳》考
唐代《八仙傳》考
《貞陵遗事》、《續貞陵遺事》輯考
后記

作者简介

《汉唐小说与传记论考》是作者罗宁、武丽霞多年来有关汉唐小说与传记研究的成果汇集。共收论文23篇,对汉唐小说与传记进行了理论方面的探讨,涉及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和观念。小说的起源。唐小说的分类等等,全书有论有考,是对汉唐时期小说和传记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汉唐小说与传记论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小說與稗官》* 余嘉錫專作《小說家出於稗官說》:“士傳言”* 歷代古籍中職官表:《禮記·王制》、《漢書·百官公卿表》、《後漢書·百官志》《從詞語小說到文類小說——解讀<漢書·藝文志>小說家序》* 綜觀《漢志》對小說及小說家的論述,要之有兩點:一、小說是小道,君子不為;二、因小說是街談巷說、閭巷之論、芻蕘狂夫之議,王者可用以觀風俗、正得失。前一個觀點無疑是對此前小說不合經藝大道這一思想的發展,而第二個觀點則是《漢志》為提升小說的地位而新賦予的內容和含義。如果從小說的功能方面來看,《漢志》第一次賦予了小說資治的功能。小說資治正是小說獲得合法性的關鍵所在。* 所謂文類小說,是指著錄於古代書目中小說家的作品以及古人談論到的小說作品。由於它具有文字表述和書寫的外在形式,所以稱之為文類。* 小說不是一個文體概念,是一個文類概念。因為《漢志》并沒有為後來作為文類小說提供某種標準和範式。諸子各家一般都有某種理論主張或思想趨向,但小說家沒有。《論唐代文言小說分類》* 《太平廣記》中有一類小說 專門為“水”記得去查閱,會節省體力、時間* 筆記小說的問題: (1)筆記一詞產生較早,原指書記、記錄的意思。宋以後常用來指那些隨手記錄、不拘惕勵的雜記見聞,其內容包括傳聞軼事、讀書心得、日常感受、詩文評論、考證編訂等等,十分龐雜。* 筆記與小說原本是兩個不相關的系統:小說作為文類,以《漢志》著錄為起點,一直歸屬於子部中一家;筆記產生於宋代(這以前只能說有類似筆記性質的著作存在),並不固定屬於四部中的哪一家,傳統目錄學上也沒有以筆記為名的類別。但因為不少筆記具有小說性質,宋代以後被公私書目著錄道子部小說家裡,二者才發生了某種聯係。* 唐代文言小說就可以分為兩大類,志怪和軼事。不用志人小說的類名,是因為志人這個名稱給出了一個限制,即小說中必須有人物出場,而實際上很多小說的內容,也可以包括其他沒有人物、沒有故事性的內容,如地理風俗、典章制度、器物飲饌、掌故舊聞、事物起源、箴規考訂等,只要其中不涉及或較少涉及怪異的成分,即可歸入軼事小說名下。* 軼事、志怪的二分法雖然簡明易行,但不夠細緻。所以要進一步細分。(羅寧老師暫時借鑒李建國《唐前志怪小說史》中的二級分類,但今天來看,已不甚妥當。然而羅寧老師未提出更好的分類)《制異名新說、應文房之用——論偽典小說的性質與成因》* 所謂“偽典小說”,是筆者提出的一個概念和小說類別,指編造杜撰各種新奇典故的一類小說,典故中除了故事(事實)外,也包括代名、詞藻等。從外表上看,這類小說近於傳統的軼事銷售,一般也被歸屬於軼事小說中,但其寫作的原則、精神以及目的卻與古代一般的小說大異其趣。這樣的小說現存者以《雲仙散錄》、《清異錄》、《瑯嬛記》、《女紅餘志》、《古琴疏》等為代表。* 總體而言,偽典小說的表現形式是軼事小說,風格輕艷纖巧,目的則是希望應用於詩文寫作。至於其產生的原因,則和古代文人對於僻典的喜好和追求有關。* 偽典小說產生的原因和背景:晚唐至北宋詩歌用典生僻* 偽典小說的虛構性和遊戲性* 比較偽典小說和唐傳奇在虛構這一方面的不同:(1)虛構的目的不同、偽典小說是為了“應文房之用”為詩文創造更為生僻的典故;唐傳奇是對某種美學意味追求。(2)形式不同,偽典是傳統小說“叢殘小語”,篇幅短小;唐傳奇長篇巨制、採用傳記體。(3)虛構難易度不同,偽典易,唐傳奇難。《論古代文傳的產生與演變》20160714 星期四 丙申年 乙未月 丁酉日 農曆六月十一* 所謂“文傳”,是指作為單篇文章的傳,收入文集中的傳,它是一個文體概念,和作為著述的史傳、雜傳不同。文傳是受史傳、雜傳影響和產生的一種文體,它的出現較早,但是直到唐代才成為獨立的文體。* 劉師培說“又六朝人所作傳狀,皆以四六為之。清代文人亦有此弊。不知《史》、《漢》之傳,題材已備,作傳狀者皆宜以此為正宗。如將傳狀易為四六,即為之失體。”* 羅寧老師認為,“如果要追溯文傳的歷史、阮籍、陶潛就是開創之人。”* 總之,作為與史傳、雜傳不同的文傳,側重的不是敘事或記錄傳主生平,而是言志抒懷,如果是自傳,則主觀抒情性成分更多。這些作品中《大人先生傳》、《五柳先生傳》的影響最大,它們分別開創了文傳的兩種寫作模式,一是以問答或自述發表議論、闡明某種哲理;一是通過描寫人物風神舉止以抒情,并寄寓其理想人格。當然二者內容上也有共同之處,如傳中都有自傳和隱逸的色彩。“貧者士之常,死者民之終,居常以待終,何不樂也。”——《聖賢高士傳》 * 總結:文傳產生於東晉以阮籍、陶淵明為代表,其特點是單篇文章,收在文集中,筆法遊戲、六朝時期文風四六駢體,多為寄寓作者的理想人格,是隱逸之風的體現。唐代初王績為繼承、韓柳為中間弘揚之主力,在《唐文萃》、宋《文苑英華》中,開始有“傳”之文體被收入其中。而之前曹丕《文論》、《文心雕龍》、《文選》皆未有此文體,蓋當時文傳數量較少。至宋,文傳開始向史傳靠攏,變得嚴肅。《論古代家傳之演變》20160714 星期四 丙申年 乙未月 丁酉日 農曆六月十一* 作為雜傳的一類,家傳的起源只能在漢代。雜傳是從漢代以後才出現的。* 刘知几《史通·杂述》论述“家史”(家传)时已经说明:“高门华胄,奕世载德,才子成家,思显父母。由是纪其先烈,贻阙后来。若杨雄《家谍》、殷敬《世传》、孙氏《谱记》、陆宗《系历》。此之谓家史也。* 家傳與士族的興盛有密切關係,是士族為揄揚先人、誇耀門第而撰,在門第觀念盛行的魏晉南北朝和唐代,家傳之發達盛行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唐宋家傳的變化:一、作者:唐前家傳一般都由家族中人撰寫,而唐代家傳有不少出於門生弟子、幕僚部署或者親近好友;二、內容:唐前家傳的傳主一般有多個,而唐代家傳有的僅有一名傳主。唐宋人以家傳之名,行單傳之實;三、家傳在宋代的另外一個重要變化是,宋人文集中開始出現以家傳為名的傳敘文章(文傳)。* 明清文集中的家傳:明清所謂的”家傳“,是和朝廷、史館之官方作傳相對的概念,類似於”私傳“* 家傳為什麼會由史部的雜傳轉變為集部的文傳呢?我以為主要的原因是宋元以後族譜家牒的興盛,替代了家傳的功能。《論傳記記傳敘之名稱及相關概念——兼評<八代傳敘文學述論>》20160715 星期五 丙申年 乙未月 戊戌日 農曆六月十二傳記之名原本是傳與記之合稱,是並列複詞,並非偏義複詞。傳作為著述之一體, 原指解經之傳,如《春秋》之有三傳,《詩經》之有毛傳。記原本亦是解說經傳之意。從唐代開始,傳記一名乃偏向於指雜傳野史之意。* 傳記一詞後來逐漸具有史料的含義,主要是因為傳已成為紀傳體史書中的重要組成。關於這個問題,古人說的很明白:* 自漢司馬遷作《史記》,創為列傳以紀一人之始終,而後世史家卒莫能易。(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傳》)* 古書凡記事,立論及解經者,皆謂之傳,非專記一人事跡也。其專記一人為一傳者,則自遷始。……自後作史者,各就一朝所有人物傳之,固不必盡拘遷史舊名也。(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一《列傳》)傳和記得區別,古人說的很明白:* 傳記者,總名也。類而別之,則敘一人之始末者為傳之屬,敘一事之始末者為記之屬。(《寺庫全書總目·傳記類小序》)朱東潤提倡“傳敘”* 朱東潤說:“就大體的用法論,傳是傳人,敘是自敘。自敘和傳人,本是性質類似的著述,除了因為作者立場不同,因而有必然的區別以外,原來沒有很大的差異。”史傳、雜傳、文傳的異同* 史傳的概念比較統一,就是指正史的傳。只要是比較是比較完整的紀傳體斷代史,都可以稱為雜傳。* 史傳以外的傳敘都可以稱為雜傳。* 雜傳產生的兩個前提:一是《史記》《漢書》以及《東觀漢記》以來人們對於“傳”作為人物傳敘這一寫作體式的認知和熟悉,其二是必須是在漢魏以來史部書籍激增的同時,人們才開始嘗試以傳體寫作了一些內容雜蕪甚至虛誕的傳敘作品。* 別傳只是一種泛稱,並非書名。
  •     序二周裕鍇羅寧、武麗霞之大著《漢唐小說與傳記論考》將付梓刊行,來函囑為之序。我於中國古小說向無研究,涉獵甚淺,難堪其任,然以師友之情,且睹其成果卓著,竊為之喜,而欣然允之。本書所收宏文,半曾寓目,今日重溫新閱,深有所得。其論則概念明晰,辨思謹嚴;其考則徵引宏博,解讀允當。此非一己之私言,乃學界之公論也。“小說”之名,源自《莊子》;附之九流,見於《漢志》。其後稗官雜書,街談巷議,皆歸於此,或鄙其小道,或稱其文類,歷代流變,紛紜叢脞,間見層出,不一而足。此我國古小說之大略也。爰及近世,西風東漸,學人往往借“小說”之名,譯“fiction”之實,以西律中,以今律古,近人所著之“中國古代小說史”,太半為“中國古代虛構敘事文學史”,而傳統目錄學之小說文類,則棄如敝屣矣。羅君於此亟欲正其名,故不憚其煩,正本清源,縱論古小說廣狹之義,大聲疾呼,張皇幽眇,試圖回歸於中國古小說概念之本原,立足於中國學術文化之傳統。其於教學,不惟率諸生研讀吾國之墳典,時亦取資西洋之著作,於fiction、novel、tale、story之定義詳加解說,力辨中西學術之異,痛詆削足適履之弊。羅君此舉誠可稱道,然我於此,尚有疑惑,故數於QQ群中與之商討。愚意以為,今之學者研究小說,其前提為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史三位一體之框架,羅君純以傳統目錄學與之對壘,恐不免牛鳴馬不仰之譏矣。又傳統目錄學中子部小說類,頗如裝載雜物之骨董箱,所有難以歸類之雜著,悉數入其箱中,其文類特點為何,天下學者聽熒。羅君於此雖歸納其大要,然猶未盡愜人意。蓋歷代書目著錄小說,亦隨時代變遷,歸類頗有不同,此書目視為小說者,彼書目或列於文史,或係於雜家,或歸於詩文評,未可一概而論。以南宋洪邁為例,其《容齋隨筆》與《夷堅志》,撰著意圖與態度均迥然有別,焉可皆稱“小說”。故愚意謂傳統目錄學亦有混亂之處,須理清辨明,不必唯古是遵。然此皆門外之談,信口雌黃,羅君不必介懷也。今人於小說與傳記之關係,每以虛構與紀實區別之。然今人視為虛構之事,古人或以為紀實,吾國傳記之虛構成分並非少見,《左傳》既有“敘妖夢以垂文”之傳統,歷代正史紀帝王之事,亦每有神異之跡,遑論其他。此關涉古人與今人對“實事”之不同認知,大抵古人理性知識水平遜於今人,故神秘妖異之說,往往信以為真,道聽途說之言,不妨載之典籍,非唯“小說”,亦含“史傳”。此則我與羅君認識之大同也。本書除數篇關於小說概念、名義、界限、文類、觀念辨析文章之外,其餘皆為漢唐小說之個案研究,非但考證精覈,且能自立新說,於治文史之學者,頗有參考價值。於我助益尤多者,一為“偽典小說”概念之提出,二為重編《說郛》文本之辨偽。蓋“偽典小說”之出現,實與古人用事觀念密切相關,宋人杜詩、蘇詩中之偽注,與之相類。數年來我注古人別集,每遇故實,時或徵引偽典小說,今讀羅文,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宛委山堂重編《說郛》,昔日多未考量,撰著或有參考,今讀羅文,不覺駭然汗下。此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之實例也。本書所載,有三篇嘗發表於《新國學》,此為羅君奉獻母校四川大學之成果,其風義可嘉。滬上陳尚君教授為本書作序,稱羅君為“求道派”,洵為知言。蓋我與羅君相識相知十七年,平居之日,每以學術道義相切磋,故雖有師生之名,而實為忘年之友。往年編《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編年總案》,間得羅君指瑕,多有助益。其文《北宋大觀年間廬山詩社考》撰成於《總案》刊行之後,未得據以正謬,至今以為憾事。今吾之序,實為蜂腰,接於陳公大序之後,則狗尾續貂;置於羅君大著之前,則佛頭著糞。然附驥尾以致千里,亦人生一大快事,何樂而不為哉?是為序。乙未仲秋夢蝶居士周裕鍇謹識於江安花園鍋蓋庵
  •     後記如果將1998年閱讀李劍國先生的《唐前志怪小說史》作為我研究古代小說的緣起的話,至今已有十七個年頭了。在這十七年的時間裏,我研究的時段從漢魏六朝到唐代再到宋元,研究的領域從小說到傳記再到筆記,涉及愈廣,思考愈多。我的小說研究發端於對《漢書藝文志》十五家小說的考證,在重新審視《漢書藝文志》小說家序以及探討稗官與小說的關係之後,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漢唐時期所謂的小說並不是今天人所建構和想象的那個樣子。於是我著手清理漢唐時期的小說觀念,想要弄清楚當時人是怎樣使用小說一詞,是如何看待、理解小說的。2000年的碩士學位論文《唐前小說觀念簡論》和後來2009年據以增訂出版的《漢唐小說觀念論稿》,是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博士期間我研究唐代軼事小說,這使我進一步對過去學界主要通過研究傳奇和志怪建構起來的唐代小說史產生了懷疑,進而開始反思百年來的古代小說研究。簡單地說,我認為目前的中國古代小說史以及研究古代小說的很多思路和方法,由於採用的小說概念和觀念基本來自西方和現代,並不符合中國古代小說的實際。既然如此,我就應該寫一部自己的中國古代小說史,但現在看來,完成之日遙遙無期。工程浩繁當然是重要原因,自己的拖延症也非常害事。回想2002年動筆撰寫博士論文《唐五代軼事小說研究》時,就立志要寫一部“唐五代軼事小說敘錄”,然而十三年過去了,距我預想的完成還差得很遠。2010年申請到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五代軼事小說研究”,本以為有博士論文的基礎,不會太費力耗時,然而到現在還沒有結題。對於這兩件事,我原來給自己找的理由是:工作瑣事多,生活壓力大,對完成質量要求太高,學術興趣和研究方向轉移。自從三年前在網上知到了拖延症,纔明白自己就是患者。這次論文集的出版,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出本論文集就用掉了一年的時間,距陳尚君老師作序都過去半年了。對漢魏至唐宋之間小說、傳記、筆記、詩話、譜錄、類書等一切“雜書”或“偏記小說”,我一直有着廣泛的關注,一直在講授古小說和類書方面的研究生課程。我曾有過龐大的研究計劃(十年前的雄心壯志現在回憶起來都還有些激動),而在後來激情漸逝的歲月中,也留下了一些文字,算是這段研究歷程和計劃中的某些印記吧。現在將部分論文結集出版,是回顧,也是鞭策。本書收入論文二十三篇,分三部分:一,對小說、傳記的總論。我對古代小說的看法和主流學界頗有不同,目前最集中、最完整的表述在《古小說之名義、界限及其文類特徵》一文中。另外對當下傳記研究的反思,“文傳”、“僞典小說”概念的提出,也得到一些師友的好評和接受。二,小說文獻研究。包括對《黃帝說》、《五代新說》、《紀聞談》、《續本事詩》等小說的考證或輯佚,對重編《說郛》這部大型叢書作僞性質的揭發。三,傳記研究。包括對《南嶽夫人內傳》、《南嶽十八高僧傳》、《鄴侯家傳》、《八仙傳》等傳記的考證。關於傳記的文章大多是我和妻子武麗霞一起討論並撰寫的。每篇論文末尾都標明了最早發表的期刊和時間,而在編入本書時均經過文字修訂。限於本書的容量和書名斷限,我考證《龍城錄》、《開元天寶遺事》以及《瑯嬛記》等五部明代小說是僞典小說的文章,對六十部唐宋小說作了文獻考辨的《兩種文言小說書目補正》及《續》,對敦煌《葉凈能詩》、《敦煌氾氏家傳》的校讀成果,以及剛發表的《蘇軾、蘇轍文傳述論》、《盧瓌抒情集輯考》等都沒有收錄。這是需要向讀者說明的,也期待着讀者的批評。多年來我得到周裕鍇、謝謙、祝尚書、項楚、陳尚君、李劍國等老師的教導、提攜,各種因緣際會造成了我今天的研究格局乃至人生道路、生活理念,這是特別要向老師們表示感謝的。就當下漢唐小說和傳記研究的現狀來說,文獻研究的基礎工作仍未完成,其內容、類型、體式、演變等也需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至於宋代的小說、筆記,更是一片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我近年的研究一方面從小說、傳記之書延伸到文傳、書事、墓誌等帶有敘事成分之文,一方面在時段上從漢唐延伸到宋元,這固然是我學術研究道路的必然,但也使我無法再將精力集中在一朝一代。此外,詩歌研究更是我的“心病”。讀碩和讀博期間,自己雖然從事古小說研究,但上課跟導師周裕鍇老師所學都是詩歌,令我初窺杜甫、蘇黃之堂奧,而後來自己在教學工作中對詩歌的愛好進一步被激發,故近年來頗欲逃開有些厭倦的小說研究,嘗試唐宋詩研究。更令人興奮的是,我似乎找到了唐宋詩歌研究和唐宋小說研究的某些結合點,對詩歌和小說的關係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論宋人對代名之使用與創造》算是一個初步的嘗試)。領域的不斷擴大,重心的不斷轉移,認識的不斷深入,使得我原定的某些研究被懸置。尤其是繁瑣的文獻考證,正如子夏所說“雖小道必有可觀”,但是“致遠恐泥”,如果陷溺其中,則如莊子所說:“其於大達亦遠矣。”可是不耐煩作細緻的文獻研究和文本解讀,怎麼能有可靠的理解和深入的認識呢?年歲漸去,未知尚多,“工程”無期。每當我想到這些,不免產生一種無力感和怠惰心。說上面這些話,是爲回顧自己研究的心路歷程,是想感謝家人和老師,是要呼籲學界同仁關注古小說,同時也是給自己的拖延症找一種說辭吧。羅寧 識於西南交大南園2015年11月23日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对汉唐的小说、传记及其相关概念有自觉地反思,对几部小说和传记做了较为充分的考辨。我觉得比较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很重视在历史的实际语境中理解相关概念及其演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