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1
ISBN:9787020096466
作者:巴金
页数:358页

章节摘录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    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    风玩弄着伞,把它吹得向四面偏倒,有一两次甚至吹得它离开了行人的手。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路上尽是水和泥。空气寒冷。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三弟,走快点,”说话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手拿伞,一手提着棉袍的下幅,还掉过头看后面,圆圆的脸冻得通红,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在后面走的弟弟是一个有同样身材、穿同样服装的青年。他的年纪稍微轻一点,脸也瘦些,但是一双眼睛非常明亮。    “不要紧,就快到了。……二哥,今天练习的成绩算你最好,英文说得自然,流利。你扮李医生,很不错,”他用热烈的语调说,马上加快了脚步,水泥又溅到他的裤脚上面。    “这没有什么,不过我的胆子大一点,”哥哥高觉民带笑地说,便停了脚步,让弟弟高觉慧走到他旁边。“你的胆子太小了,你扮‘黑狗’简直不像。你昨天不是把那几句话背得很熟吗?怎么上台去就背不出来了。要不是朱先生提醒你,恐怕你还背不完嘞!”哥哥温和地说着,没有一点责备的口气。    觉慧脸红了。他着急地说:“不晓得什么缘故,我一上讲台心就慌了。好像有好多人的眼光在看我,我恨不得把所有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说出来……”一阵风把他手里的伞吹得旋转起来,他连忙闭上嘴,用力捏紧伞柄。这一阵风马上就过去了。路中间已经堆积了落下来未融化的雪,望过去,白皑皑的,上面留着重重叠叠的新旧脚迹,常常是一步踏在一步上面,新的掩盖了旧的。    “我恨不得把全篇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背了出来,”觉慧把刚才中断了的话接着说下去;“可是一开口,什么话都忘掉了,连平日记得最熟的几句,这时候也记不起来。一定要等朱先生提一两个字,我才可以说下去。不晓得将来正式上演的时候是不是还是这样。要是那时候也是跟现在一样地说不出,那才丢脸嘞!”孩子似的天真的脸上现出了严肃的表情。脚步踏在雪地上,软软的,发出轻松的叫声。    “三弟,你不要怕,”觉民安慰道,“再练习两三次,你就会记得很熟的。你只管放胆地去做。……老实说,朱先生把《宝岛》[1]改编成剧本,就编得不好,演出来恐怕不会有什么好成绩。”    觉慧不作声了。他感激哥哥的友爱。他在想要怎样才能够把那一幕戏演得好,博得来宾和同学们的称赞,讨得哥哥的欢喜。他这样想着,过了好些时候,他觉得自己渐渐地进入了一个奇异的境界。忽然他眼前的一切全改变了。在前面就是那个称为“彭保大将”的旅馆,他的老朋友毕尔就住在那里。他,有着江湖气质的“黑狗”,在失去了两根手指、经历了许多变故以后,终于找到了毕尔的踪迹,他心里交织着复仇的欢喜和莫名的恐怖。他盘算着,怎样去见毕尔,对他说些什么话,又如何责备他弃信背盟隐匿宝藏,失了江湖上的信义。这样想着,平时记熟了的剧本中的英语便自然地涌到脑子里来了。他醒悟似地欢叫起来:“二哥,我懂得了!”    觉民惊讶地看他一眼,问道:“什么事情?你这样高兴!”    “二哥,我现在才晓得演戏的奥妙了,”觉慧带着幼稚的得意的笑、容说。“我想着,仿佛我自己就是‘黑狗’一样,于是话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并不要我费力思索。”    “对的,演戏正是要这样,”觉民微笑地说。“你既然明白了这一层,你一定会成功的。……现在雪很小了,把伞收起来罢。刮着这样的风,打伞很吃力。”他便抖落了伞上的雪,收了伞。觉慧也把伞收起了。两个人并排走着,伞架在肩上,身子靠得很近。    雪已经住了,风也渐渐地减轻了它的威势。墙头和屋顶上都积了很厚的雪,在灰暗的暮色里闪闪地发亮。几家灯烛辉煌的店铺夹杂在黑漆大门的公馆中间,点缀了这条寂寞的街道,在这寒冷的冬日的傍晚,多少散布了一点温暖与光明。    “三弟,你觉得冷吗?”觉民忽然关心地问。    “不,我很暖和,在路上谈着话,一点也不觉得冷。”    “那么,你为什么发抖?”    “因为我很激动。我激动的时候都是这样,我总是发抖,我的心跳得厉害。我想到演戏的事情,我就紧张。老实说,我很希望成功。二哥,你不笑我幼稚吗?”觉慧说着,掉过头去望了觉民一眼。    “三弟,”觉民同情地对觉慧说。“不,一点也不。我也是这样。我也很希望成功。我们都是一样。所以在课堂上先生的称赞,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话,不论哪一个听到也会高兴。”    “对,你说得不错,”弟弟的身子更挨近了哥哥的,两个人一块儿向前走着,忘却了寒冷,忘却了风雪,忘却了夜。    P1-3

前言

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1],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2]。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一点概念。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巴金    1931年4月。

后记

《家》是我四十六年前的作品。四十六年来我写过好几篇序、跋和短文,谈我自己在不同时期对这部作品的看法,大都是谈创作的经过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很少谈到小说的缺点和它的消极作用。    我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写作了二十年,写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坏的和比较坏的。即使是我的最好的作品,也不过是像个并不高明的医生开的诊断书那样,看到了旧社会的一些毛病,却开不出治病的药方。三四十年前读者就给我写信,要求指明出路,可是我始终在作品里呼号、呻吟,让小说中的人物绝望地死去,让寒冷的长夜笼罩在读者的心上。我不止一次地听人谈起,他们最初喜欢我的作品,可是不久他们要移步向前,在我的小说里却找不到他们要求的东西,他们只好丢开它们朝前走了。那是在过去发生的事情。至于今天,那更明显,我的作品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让读者忘记它们,可能更好一些。    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次重印《家》,向我征求意见,我表示同意,因为我这样想:让《家》和读者再次见面,也许可以帮助人了解封建社会的一些情况。在我的作品中,《家》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书中那些人物都是我爱过或者恨过的,书中有些场面还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就写不出这本笑说。我说过:“我不是为了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我写《家》就像在挖开回忆的坟墓。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迫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得到悲惨的结局。我写小说的时候仿佛在同这些年轻人一起受苦,一起在魔爪下面挣扎。小说里面我个人的爱憎实在太深了。像这样的小说当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我承认:我反封建反得不彻底,我没有抓住要害的问题,我没有揭露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我对自己批判的人物给了过多的同情,有时我因为个人的感情改变了生活的真实……等等、等等。今天的读者对我在一九三一年发表的这本小说会作出自己的判断,不用我在这里罗嗦了。《家》这次重版,除了少数几个错字外,我并未作新的改动。    巴金  1977年8月9日。

内容概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

书籍目录

《激流》总序家附录  呈献给一个人(初版代序)  初版后记  五版题记  关于《家》(十版代序)  新版后记  重印后记

编辑推荐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一,描写旧式封建家庭的解体和青年人的反叛。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作者简介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描写旧式封建家庭的解体和青年人的反叛。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家》是我一直想看的一本书,是因为在初二那年,S托我将这本书做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她心仪的少年。在当时只习惯送些小镜子、日记本的我看来,送书真是一件浪漫又高尚的事情。对当时的我来说,买一本正版书绝对是极其奢侈的事情。这书虽然经过我的手,可我却并不知道里边的内容。一直以为这本书讲的会是一个小家庭的温馨亲情,S以此寄托她少女的情愫。读完却才知道,书中讲的却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受封建思想统治下的大家族里三兄弟的不同命运。大哥觉新是高氏家族的长房长孙,为了“维护”整个家庭的和睦不敢违抗祖父及家人的任何意愿,连婚姻大事及让妻子外出生产这样的大事都唯诺是从,最终导致妻子在生产后丧生。二哥觉民有着新进思想,通过反抗争取了自己的爱情。三弟觉慧更是敢于反抗并最终冲出了那个束缚他的封建家庭。看完全书再回过头来看序,才发现,那个“不反抗主义”的大哥觉新就是巴金先生的哥哥,他写这本书许就是为了他序言中所说的——“倘使你能够活过来,读到我的小说,或者看到你死后你所爱的人的遭遇,你也许会觉悟罢,你也许会毅然地去走新的路吧”。他要让哥哥复活起来——“复活起来看我怎样踏过那一切骸骨前进!”我应该是觉悟还不够,也或许是对文学作品领悟的还不够深。说实话,整本小说,带给我的震撼感并不强烈。每个人物的命运都被我猜到了。丫头鸣凤、梅表姐、瑞珏,每个女人的死都有着明显的暗示,甚至最终高老太爷临死前改变了他的决定更显得没有脱离文学作品固有的俗套,但全篇却有一个人物真的让我感伤,就是大哥觉新。我同情他,理解他,甚至佩服他。在我看来,他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成就了整个家族,甚至成就了二弟的反抗以及三弟的出逃,正是因为有了大哥的的“作揖主义”,二弟三弟才可以在大哥为他们圈造的氛围里“为所欲为”。我觉得兄弟三人面对家庭,更像是一个人在中学、大学以及成家以后对恋爱对生活的不同态度。觉慧就像一个中学生,他爱着丫头鸣凤,又对二哥的女朋友琴有着依恋,甚至对梅表姐、瑞珏嫂子都有着不同的倾慕。这就好像一个中学生,有了爱的感觉,却还不懂得爱的含义,甚至有点朝三暮四,既喜欢同桌又喜欢学习委员。觉慧的反抗与出逃,建立在朋友与大哥的救济之上,这让我想到了中学生花着父母的血汗钱在校园里肆无忌惮的早恋与叛逆。他还不明白生活的苦与压力,只觉得压迫他的都是该摒弃的,他不曾想想自己的吃穿住行从哪里来,是如何来。小说结尾,只写到他的乘船离开。我还真有点担心,这个十八岁的少年反抗出逃以后如何生存。倘若他自力更生,我是肯定会佩服他的。倘若他四处碰壁,流浪街头,我倒觉得这个三少爷缺点真本事。觉民就像一个大学生,他爱表妹琴,并为了不重蹈大哥与梅表姐的覆辙,坚持反抗并最终得到了家族的同意。这就像一个大学生,明白了爱的含义,有了恋爱的对象,并努力把她追到手。他在家中,既不像大哥唯命是从,又不像三弟激情莽撞。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但是他的反抗,也只是躲起来罢了。他期待哥哥帮他解决问题,他通过拖延时间来取得胜利,我觉得他依旧算不上为了爱情做了多大的努力。生活的资本依旧是二少爷吃着家里的老本,这就像没有经济基础的大学生,毕业也许就意味着失业与失恋。兄弟三人中,只有觉新是真正娶妻生子的人,他不能与心仪的梅组建家庭,在大家庭的安排下娶了瑞珏,但是却能与瑞珏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当丧偶的梅重新回到他的视线中时,他也只是压抑着自己的欲望,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在我看来觉新不仅对自己的妻子——忠,也对曾经的恋人梅——敬,他才是真正为爱做了牺牲的人。他需要工作,需要为了维护整个家庭的和睦而迎合每个人的需求与刁难。甚至二弟三弟的反抗行为都会被其它房的人指责到他这个失去父亲伴着继母过活的大儿子头上。觉新没有反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老三可以在高老太爷刚死的时候就走,他能走么?也许我也是太传统了。我想如果我生在那个时代,我最多能做的就是像鸣凤,用投湖自尽来表示自己对三少爷的忠贞,但如果我是这三个少爷里的一个,我倒真不知道,我该走谁的路了。你呢?PS: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1936年在上海,18岁的萧珊与当年32岁的巴金相识并恋爱(差14岁哦!),恋爱八年之后在贵阳与巴金共结连理。与巴金相伴28年后,因癌症病逝。我在网上搜了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真的很受感动。比《家》好看。书摘:1、他(觉慧)站在大哥的面前,看着大哥带痛苦表情的脸,一个可怕的思想突然来袭击他的心。这个可悲的真实就是:这般人是没有希望了,是无可挽救的了。给他们带来新的思想,使他们睁开眼睛看见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不过是增加他们的痛苦罢了,这正像使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的腐烂一样。……………………………………原创作品,转载前请联系QQ19688143,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德州心故事“
  •     不记得谁说过一句话,20岁看巴金的书。我觉得说的对,巴金的书充满了反抗精神,有着向前冲的猛劲儿,特别适合年轻人。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抗争,对于自由、平等的争取,不靠等,不等施舍,而要靠争取。一切旧势力不会自己失败,不会自己投降,只有我们不断的抗争,一点一点的争取,旧势力才会一点一点的倒退,并最终完蛋。不要做一个像大哥觉新一样的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和妥协主义者,这样最后不仅不会获得旧势力的理解,反倒会伤害更多的人,葬送更多的牺牲者,最终难免苦人苦己,并且被动的称谓旧势力的帮凶,称谓被动的压迫者,包括自己。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也许小说所处的时代,里面充满了封建的、黑暗的、压迫人性的糟粕,许多都是我们已经无法理解的了。但这些东西在不远的过去,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压迫着我们的,他们刚刚消失不就,我们不应该忘记。不仅如此,要我说,这种旧礼教,封建的压迫并未完全消失,尤其是现在更有着死灰复燃的可能。比如婚姻不靠爱情,而靠门当户对,而靠父母之言,现在依然存在,尤其是近些年反倒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可见这些黑暗的东西是多么的难以消除,我们必须要永远保持警惕,必须要时刻做好抗争的准备,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青年永远都是一个社会得以前进的动力,原因就在于青年们年轻,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有冲劲,闯劲,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于进行抗争,没有这样那样的鼓励,较老人,所谓的成熟的人更不怕后果。也只有他们,才能创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我们现在在工作中,许多人没过几年,就忘记了自己曾经伟大的、纯洁的梦,磨掉了自己的冲劲,忘记了初衷,同芸芸众生一样,适应这个社会的一切,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已经忘记了抗争,将应该撕毁、揭穿的潜规则,变得适应,变得视而不见。犹如大多数人一样沉入这潭死水,浑浑噩噩,有的虽然清楚这些,但是不敢说、不敢管,期望能够靠妥协、靠作揖主义来求得改变,成了帮凶,这些人更可悲,更痛苦。我们不要做这种人,要记得永远抗争。当然,年轻人的冲劲、闯劲有时也会坏事,因为事物的对错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判断,许多事情也并非简单的对错判断。年轻人经常会因为好的目的,做错的事。今天的许多政治运动莫不如此,利用年轻人美好的愿望,利用他们充当实现自己政治目的的工具,这很恶心。但是,我也觉得年轻人要加强自我分辨,而要加强自我分辨,就要有知识,不要盲目的冲、闯。要理性的、深思熟虑的冲、闯。我们要的是对不平之事、社会、制度、压迫的抗争,有序的抗争,而不是盲目的感情冲动。做一个成熟的年轻人,有抗争的精神,也有深厚的知识。书中如鸣凤、觉新、觉新的老婆、梅他们都是牺牲者,是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他们的牺牲让我痛恨、让我愤怒,有时我想觉新的做法,很像《等待》中的孔林一样的残忍的老好人,害人害己。但有时候愤怒是最无用的情绪,我们要像觉慧做个敢于抗争的人,他敢于同整个封建、黑暗的压迫做斗争,我佩服他。但又觉得他太冲动,有时候所做的反抗又是幼稚的。但就是这份冲动、这份幼稚,总是黑暗中的希望。巴金是大师,道尽了黑暗,却也告诉了我们希望。做一个永远抗争的人!
  •     初读这部小说最明显的感觉便是它的年轻了,不光是书中所涉及的人物具备的年轻反叛精神,更重要的是27岁的巴金笔法还很年轻,能够很轻易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年轻人写的东西,当然,他写到的也都是自己最熟悉的,并未深入社会以及文化,所以并不像一个门外汉的作品。与此同时,也能很明显的感觉到这部小说偏短,叙述的故事也只有短短的一年光景,尽管它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是上千年的历史气息铸造的。还有一样是我印象深刻的——小说里的人物真是太能哭了,不论是男是女,当真是说哭就哭,我一个北方汉子似乎不能理解他们过低的泪点。07年曾经出过电视剧《家》,那个时候瞥过几眼,不过印象并不深刻,到现在也只剩下一些演员所饰演的角色而已,所以在我重温这部经典的时候,我把人物统统按照电视剧里的扮演者的样子插入其中让其活动,感觉很生动。这是一部以新旧斗争为主题的小说,其中不可避免的插入了大量的爱情故事——觉新与梅、觉新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甚至琴、剑云与琴,也许还有其他。觉新与梅是绝对的苦命鸳鸯,因为觉新的不反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他痛失爱人,自己娶了一位虽贤惠却未曾谋面的瑞珏,梅却远嫁他乡,青年丧夫,回到娘家开始了她短暂而又漫长的悲愤生活,她曾经说她希望早点死掉,因为在这个世界活一天受一天,确实是这样,姑且允许我按照《简爱》中提到的思路来说,人活着的两个主题——爱和尊严,首先,她失去了爱,她的爱人有自己幸福的家庭,母亲又无暇管她,弟弟年幼无知,了无所依;再有,旧时代的传统仍然横亘在所有人面前,她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放到今天,失去了爱情也许可以在学术或者经济上有所成就,而放在那个时代的梅,她是绝对没有理由做这些事情的。她或者没有意义,她只有等待死亡,一点挽留的心思也没有。觉新从来都是屈服的,他从来没有争取过他的幸福,起初我还能理解他的顾全大局,可是到瑞珏临产被迫移居城外时,他还是不反抗,这个时候我彻底被激怒了,为什么还不反抗,这是要做什么,果然是觉慧对他的评价贴切——懦弱。所以瑞珏也是一个饱受摧残的女性形象,嫁到高家了作为一个贤妻良母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护,却在封建迷信的背景下丧失了生命,连自己最亲爱的丈夫也不能见最后一面,她甚至是一件工具,服务于封建礼教的工具,高家用它来驯服觉新,用完就把它扔掉,任谁也无法改变这个残酷的现实。说到这里,我想穿插一下淑贞,生在“新时代”却还是被裹了脚,这叫什么,这叫笑话,姐姐们都不再裹脚她却“重拾旧业”,只为了母亲的虚荣······觉民和琴大约是这里面最幸福的了,觉民抵抗成功,没有成为第二个觉新,他和琴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他们俩和觉慧也许是巴金留给我们通向未来美好生活的钥匙。剑云和琴,也只是剑云一厢情愿罢了,并没有擦出什么火花。觉慧呢,对琴有好感,但是他更大的追求在于反抗,所以琴和觉民在一起是必然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小说的主角完全是觉慧一个人,尽管我认为他的反抗有时候有点过火,但在那个时代那是最重要最珍贵的。觉慧和鸣凤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没有结果的,这也让我认为鸣凤是跟梅一样是这部小说中最悲惨的两位女性,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认为觉慧深爱她,鸣凤对觉慧来说顶多算是喜欢,是他反抗大家庭制度的一种应激反应,甚至,觉慧在这部小说里是没有爱情的,他的追求不在这里。我觉得可以将鸣凤比作寒冷地窖里的一个火炉,呆在地窖里的时候唯独靠近她才能感受到温暖,而外面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世界是一片阳光明媚的大地,他当然更喜欢无所谓寒冷的阳光,尽管火炉带给了他温暖,但是火炉周遭毕竟还是他不喜欢的寒冷。我之前想着要在小说人物中找一找究竟哪个和我最像,结果发现,哪个都不像,我刚巧是他们的结合体,他的nice配上他的bad。剑云在这里是一个配角,完全用来衬托其他人的,在他身上读到了自卑、忧愁,他是无力反抗的代表,他有追求,有向往,他却无力改变自己周遭的环境,他注定是一个悲剧,尽管小说没有交代他的结局。觉新便是作揖主义的代表了,他的才华完全淹没在屈服之中,习惯于向别人退步,忘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表面上的太平对他来说重于一切,他是还没进化完全的旧时代人,尽管他有新思维,可是那些慢慢便消磨殆尽了。觉民的性格是觉新和觉慧的过渡,不太激昂,又不愿屈服,这似乎是在家庭子女中排名居中的人的通性。巴金先生曾经说过,他最喜欢的是觉慧,然而我虽然在一些方面对觉慧略有好感,但总感觉有些地方他过于过火,比如他不停地骂自己的大哥为懦夫······最近感觉自己有点偏右,对于过左的人我时常不能理解甚至于指责······我还在想,如果我生在那个时代,我会是谁呢?虽然我说这部小说是以时代交替为主题的,但到这里我还只是在谈个人,时代是一个大的话题,并且是一个永久的话题,我不能完全参透,但是,我想,这无数在同他们时代斗争的人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俗话,但这却是真理。我想引用一段话来表达一些东西吧:当一种风行已久的思想,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定型为传统的权威,人们只有接受或不接受的选择,很难再改变,最后它终因不能适应环境而解体。人们驰骋才思,发明创造,人的价值才有可能被发现承认。小说题目是“家”,但是这个家却是黑暗的,那么,这是濒临毁灭的家,还是能带给人温暖的家呢?如果是前者,那么作者以此为题真的是太残忍了!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好喜欢!喜欢觉慧。时代变革必会有人牺牲吧,而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又是极少的。青少年果然要朝气才好!
  •     我买的就是这个版的。毫无犹豫,直接5星。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段讲过年时候,大家放鞭炮,偏偏要把火星蹭到人身上。看着它的描写,都感觉肉疼。偏偏,在众多主线中,我只记得这一段。
  •     小学时候读的,起因纯是因为巴金爷爷是小学时代敬仰的作家,读完竟也是满腔悲愤。读于2006年冬
  •     27章以前是断断续续地读,但今天一口气从27一直读到40,花了三四个小时,越读越带感,尤其是读到后面那种叫人不忍放下的感觉。开头几章环境描写很棒,但越到后面越有代入感。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可算是悲剧,但是给人一种激励感。激流无愧了。巴老其中注入了情感,非常棒。
  •     最喜欢这段,没有之一。 “他说完,放下她的手,看见她还用期待的眼光在看他,他一阵感情冲动,连自己说不出是为了什么,他忽然捧住她的脸,轻轻地在她的嘴上吻了一下,又对她笑了笑。他回到座位上,又抬起头看了她一眼,然后埋下头,拿起笔继续做他的工作。但是他的心还怦怦地跳动,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吻她。”
  •      风止了,空气还是跟先前一样地冷。夜来了,它却没有带来黑暗。 我喜欢他们能够追逐自己的梦想前进,追逐自己想要的爱情。
  •     2017.1.18
  •     感觉开头的序和结尾的附录更精彩!制度,礼教,迷信……一座座高墙挡在前面,他们要对抗的何止是这个“家”! 他们痛苦与挣扎,觉醒与反抗,而若想真正消除这些腐朽的一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S:同情里面的每一个人!
  •     太喜欢,真的,写的太好了,有时间要再次拜读,很喜欢巴金的文风。
  •     对人性的描写很到位,时常觉得面目可憎
  •     故事发展几乎没有意外,往惨了想就行。也没有多“激流”,随便翻一页开始看也完全不影响理解,一度想跳章。不过最后几章的大哥,还是让我酸了下鼻子。
  •     中国文学佳作,故事性、代入感强烈。感触良多
  •     脑补一下小学生朗读课文那种拿捏不准阴阳怪气的样子,《家》的文字就给我这种感觉。
  •     激越的反抗精神
  •     (觉新:“零余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还好最后帮觉慧走了;觉慧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开始很浮躁;高家真的很大很繁华呀园子很大,里面的富庶和红楼梦有点相似,开始描写很多觉得很无聊情感过于喷薄,后来情节人物丰满渐入佳境
  •     脱出当年那段铁屋时期,以现在来审视,很多人的死(比如梅),其实本还有很多路可以走,可是她们却还是活活地被这旧世界吃掉了。只因很多人在生活中,把路越走越死了,她们不去考虑任何脱逃的方式,理所当然地依赖着外部存在。她们的死,与其说是被社会的空气压抑死了,不如说,是在几近窒息的环境中,自己拿枕头把自己闷杀了。 而这个道理,可远远不止存在于那个半旧不新的年代。
  •     此情可待成追忆,此恨绵绵无绝期。
  •     作者循循善诱式的旁白注入得太多,对长篇小说的人物塑造,是一种稀释,伤害的是人物的灵动美,我就取一段:军阀进城,抢掠谣言四起,深宅大院的高家各房人等做鸟兽散,这么个段落,结尾处,作者加上一点自己的评说:“靠旧礼教维持的大家庭,突然出现了它的内部的空虚,平日在一起生活的人,如今大难临头,就只顾谋自己的安全了”……那么提纲挈领,唯恐自己表述得不够直白?还是唯恐读者理解能力的偏差?……直接把食材磨成粉末喂食读者,不让读者有咀嚼空间的作品,是连篇赘述的致命伤!……也许对彼时27岁的作者,这番评论苛刻了。大家族式的作品,还是当看《京华烟云》和《金粉世家》。
  •     可以多看几次 第一卷
  •     从一个大家侧面看出了当时社会是多么的封建迷信,然而觉慧却敢于同这些旧制度抵抗,如此勇敢!!!
  •     家的文笔极其稚嫩,现在看家仿佛就在看一部二流言情小说
  •     不知何去何从的路途,
  •     在这个旧社会的悲剧里我记住一句话——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     死的人没有春里的多,但愤青多呀
  •     近代中国家族的觉醒与幻灭。
  •     很喜欢瑞珏,很同情梅芬,更喜欢琴
  •     年青人。
  •     幸福和光明要靠自己争取,任人摆布和逆来顺受从来都没有好结果
  •     只有生活在民国的人去写民国小说才能让人真正感同身受。可以说《家》是一个读到一半就能猜中结局的故事,但也是一个让人即使猜中了结局还忍不住要继续往下读的故事。三兄弟中最可爱的是觉慧,一个义无反顾的旧礼教的叛徒,最可悲的是觉新,对于他,唯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每一个人都受着旧社会的压迫 这个家 看起来四世同堂 内里却破烂不堪 陈旧的观念 没有思想的亲戚 导致了一出一出的悲剧 一个人崛起反抗最后离开了家
  •     我爱觉慧的勇敢,可我也讨厌他对大哥的咄咄逼人。
  •     一般吧。毕竟是年轻时的作品
  •     没看出比琼瑶剧强多少,就是一个劲儿的矫情
  •     我该早点读这本书!
  •     当年偏见满满不愿读,现在读起来,觉得写得蛮好啊。读完所激起的悲愤、压抑、虚脱感都消解在一顿烧烤里了哈哈哈哈哈救命
  •     找到了历史的共鸣,在觉慧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周身的“格格不入”、“腐朽”作斗争,追随内心的激流去探求新生活。相见恨晚的一本书又觉得正合时宜,不愧为经典。相比之下,《春》《秋》的艺术效果确实逊色不少。
  •     做报告突然回想起这本书 鸣凤和觉慧应该是我心中永远解不开的一个结
  •     我走向新的未来,我的兄弟却陷在了封建里。
  •     补标记。如巴金先生自己坦言,早期作品文笔似乎有些稚嫩,然而人设相当鲜明,可以。
  •     寒夜更让人深刻,家把当时旧社会旧礼治描绘的很清晰了。
  •     嗯,怎么说呢。读完了,有震撼,但还是感觉少了些什么,比原以为的格局小了很多啊
  •     懒癌是不是就是一种不抵抗主义呢。。查漏补缺的一年
  •     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家庭呢?不是爱情,而是同志之间热忱和友情
  •     愤青。
  •     读了好久终于可以合书,或许是时代的痕迹太明显,让我很多次想放下不读,不得不说,这本书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启蒙读本,也许在那个时代它鼓舞了很多人,如今读来,可以看到每一个有新思想的作者对于新文化的努力和启发国民的思考,却难以激起心中的波澜。
  •     从日常琐事里浮现出的一张张个性鲜明的脸庞 展现在时间的推移里大家族的兴衰荣辱 迫不及待下单《春》《秋》
  •     为什么都是女的已死牺牲
  •     非常符合那个年代的氛围和气息
  •     可怜那个时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