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传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
ISBN:9787508028972
作者:爱德华·霍夫曼
页数:319页

内容概要

爱德华・霍夫曼博
爱德华・霍夫曼博士,著名美同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有《自我的驱力:阿德勒与个人心理学》、《为了梦想的人――威尔海姆・莱西传》、《父亲的智慧》、《母亲的智慧》、《天真无邪的幻想――儿童的灵感体验》等。关于马斯洛的书除了这本《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外,还编辑有《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

译者简介
许金声,中国最早的人本心理学、马斯洛心理学、健康人格理论研究学者之一。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1984年起开始研究人本心理学。1985年起在《心理学报》、《心理学动态》、《光明日报》等上发表关于马斯洛心理学的论文和介绍文章。主要著作有《走向人格新大陆》、《活出你的最佳状态》,《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译著有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自我实现的人》(译文集)、《洞察未来》。在心理学的应用方面,许金声目前主要致力于研究心理学在企业的应用,以及心理学的产业化等问题,在理论方面,主攻心理学的第四思潮――后人本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或译《超个人心理学》)。

书籍目录

修订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鸣谢
第1章布鲁克林的童年生活
第2章追求心智成长的奋斗
第3章一个心理学家的诞生
第4章喜欢与猴子打交道的男人
第5章性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探索者
第6章在心理学世界的中心
第7章与印第安人共度田园时光
第8章在布鲁克林大学的革新
第9章自我实现之光
第10章加利福尼亚的插曲
第11章重返布鲁克林大学
第12章布兰代斯大学的开拓
第13章失望与新梦想
第14章墨西哥的慢节奏
第15章开明的管理人、神秘体验论者和企业家
第16章艰难前行的反传统文化勇士
第17章加利福尼亚的拯救――“死后”的生涯
附录:马斯洛心理学词汇表
认识马斯洛――译者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详细讲述了布鲁克林的童年生活、追求心智成和的奋斗、一个心理学家的诞生、喜欢与猴子打交道的男人、性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探索者、在心理学世界的中心、与印第安人共度田园时光、在布鲁克林大学的革新、自我实现之光、加利福尼亚的插曲、重返布鲁克林大学、布兰代斯大学的开拓、失望与新梦想、墨西哥的慢节奏、开明的管理人、神秘体验论者和企业家、艰难前行的反传统文化勇士、加利福尼亚的拯救——“死后”的生涯等内容。


 马斯洛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此书尽述了一个伟大心理学家成长的经历和奋斗的一生!它又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自传,对于处在心理学门外的人,书中还提及其它有关心理学的作品,通过阅读它们,能对心理学有更系统的了解。关于人性的迷茫,也起到黑暗之中明灯的作用!
  •     去年考心理学研究生落榜后找了一份工作,现在做得并不开心 怎么都感觉不适合自己! 每天8点多下班回家 躲在自己安静的小房间 在昏暗的灯光下拜读马斯洛的这部传记 感触很大 找到了心底的另外一种声音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辞掉工作 去考研 选择自己能够发挥的方向。但还是没有这个勇气做决定! 现在只能读马斯洛的故事 人生来鼓励自己,成为了一种小小的但是非常有力的寄托!
  •     人本心理学的先锋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在自己的一生中,曾启发了许多人。作为一名勇敢的心理学思想家,他是一个天才,他的思想对整个社会科学、实业界以及广泛的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还在继续扩大。在今天,他的一些思想,有不少人已经逐渐耳熟能详,例如,“需要层次”、“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潜能发挥”等等。 了解了马斯洛的理论和思想,阅读了他的著作《自我实现的人》后,被他那富有独创性和才华横溢的作品深深折服,更有幸拜读了著名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夫曼博士所著的《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在其中看到了马斯洛的精彩人生,也不由自主地被他那热诚的富有磁性的人格力量所吸引。于是,摘记了一些他日记上的随笔和见解,并写下了我自己的感受与评析。我想:作为一个愿意了解马斯洛的人,看了他的传记,读了他的日记随笔,清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马斯洛,自己会得到宝贵的启示的。而仅仅是关于他童年生活和成长经历的东西,就会让我受益非浅。作为一名犹太移民后代的马斯洛在布鲁克林有一个极不快乐的童年,他曾回忆说: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他一直非常厌恶和反感自己的母亲,这一点在他研究了多年精神分析学,并且多次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后, 也从来没有缓和过。从他十几岁离开家后,在母亲的有生之年,他只去探望过几次。在他中年的后期,还带着一种明显的反感写道:“我对她的反应,以及所有的怨恨和反感不仅在于她的外在形象,而且在于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她的吝啬,她对这个世上的人缺乏爱心--哪怕是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的自恋,她对黑人的偏见她的损人利己。任何人如果与她的看法不同,她都认为对方是错误的。她对其父母和兄弟姐妹都缺乏亲人的关怀,她只有动物一样的自私的只顾自己的本能。我常常感到困惑,我的理想主义倾向,我对伦理的关注,我对人道主义、善良、爱、友谊和所有其它美好事物的珍视是从哪里来的。我确知它们并不是我所得到的母爱的直接结果。但是,我的生活哲学、创立理论的整个取向以及所有的研究,却都可以从憎恶和反感她所喜欢的每件事情中找到根源。”这段话说得如此强硬而绝对,很难相信它是出自一位由于温和与仁慈而受到普遍敬佩的人的口中。由此可见,马斯洛对自己母亲的反感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想作为一个敏感的天才(经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测试,当年马斯洛的智商高达195),马斯洛有这样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虽然这很难被人接受。但被自己的孩子如此的仇视,这样的母亲是多么不合格和失败。前些天,去了几次山大幼儿园,一眼就喜欢上了那些可爱的小朋友,在友好、和善地接触几次后,小朋友也很快乐地和我玩耍,并记住了我。给小朋友照的相片,有一个孩子闭眼了,旁边几个小朋友指着照片说:你照相时怎么在睡觉,而那个孩子一脸天真的茫然和不解。这样的话语和表情怎能不让人喜爱?我想象不出有什么理由能让一个无知无忧的小孩如此反感,并一生不变。如果有问题的话,肯定是大人的原因。对孩子来讲,他的父母、老师和大朋友们只能去无私地爱他们,理智有效地引导他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教给他们什么是信仰与真诚、什么是勇敢与坚定、什么是宽容与爱心、什么是服从与感激。这样的童年才会健康快乐,并对今后的一生产生积极和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像马斯洛那样的童年,如果不是马斯洛的话,必定要出大问题。就连马斯洛自己也说:“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患精神病。”也许就只有这一个马斯洛,也只有这一个天才在经历那样的不快和不幸后,还依然健康向上。但从他的话语中,又何尝看不出他的暗自庆幸和伤感。尽管在那时一些老师有反犹太人的情绪,马斯洛还是热爱所学到的知识以及令人兴奋的学校生活。读书是他最爱做的事,在他整个少年时代,他总是手不释卷:“在我最早的回忆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我通常很早起床,到学校门口等老师来。她回把我带到一个空教室,给我一本书去读。那通常是一本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的教科书。于是,我就坐在那里读一个小时左右,直到八点钟第一节课开始。尽管有一个比我岁数大的男孩常常在那里“埋伏”等我,但我还是很早就去学校。一旦那个大男孩在什么时候追上我,就找出一些理由踢我、打我。我认为,这是由于我是这个学校首批犹太学生的缘故。”在高中的那几年里,马斯洛成了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他喜欢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在1923年或者1924年,他为学校的《原理》报写了一篇文章,预言了原子能在潜艇和轮船上应用的可能性。在图书馆里,他偶然发现了一本尼尔斯博尔写的《原子入门》的书,他马上被这本书迷住了,并且为这本书激动不已。马斯洛还读了大量的小说。他喜欢读汤姆斯·威夫特、霍雷肖·阿尔杰和弗兰克·梅丽威尔这些作家的小说。其他流行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小说,他也爱看。在刚上高中的时候,马斯洛经历了一次真正的思想上的启蒙。他的物理老师塞巴蒂安·利特尔向全班推荐说,如果他们真正想读点有用的书籍,厄普顿·辛克莱的书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偶然的建议触发了马斯洛潜在的对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兴趣。八年后,在1932年1月31日的日记中,他回忆道:“我记得我是怎样开始思考研究的,它是从读男子高中时开始的。当时,塞巴斯蒂安·利特尔先生在物理实验室里提到厄普顿·辛克莱写的《炼金术》(此书揭露了艺术行业的内幕)。他大声地为我和威利朗读书中有关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妓女的部分。我感到吃惊,甚至有些震动,因为那时我在这方面的思想还非常拘谨。而一个老师谈这样的事是很不寻常的……我记不清是为了什么,但我和威利把《炼金术》从图书馆借了出来,也许是由于对妓女的描写吸引了我,或者是因为利特尔对该书的好评……从那以后,我开始读辛克莱写的每一本书,此外我还看一些有关冒险、棒球和大学生活的书籍。”毫无疑问,他在学问上的兴趣,使他在烦恼的少年生活中能够做到情绪平衡。但也无可否认,马斯洛后来的巨大成就同他的大量阅读和从小就有的阅读兴趣有很大联系。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积极勤奋的人,而本身又天赋非凡,以后的成绩是可以预见,理所当然的。作为我们现在的心理系学生,有哪一个人从小就培养好了阅读的兴趣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有谁敢说自己熟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一本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又有谁不是要写作业和论文了才想起去找一些心理学的名著看;又有谁主动去读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书;还有谁在读过一些书后产生了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兴趣?我们现在的学习不仅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为了心理学而学,只是为了考试、毕业证而学。没有多少学习和阅读上的东西使我们着迷,像康德说的那样:“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同样让我迷恋。”我们往往忘了学生的本性,更意识不到终生阅读和学习的必要性和快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话其实说得最好不过了,这样的真理性目标很高,要想真正达到很难也不现实,但我们也不能只是想起来了才去学,只是被迫无奈才去读,不能把学习当作副业。难道整日无所事事的玩乐、追求刺激就是我们所谓、所希望的“自我实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理论被一些人歪曲地用来替享乐主义和自我放纵辩护,但看看马斯洛的成长,你就会知道他是怎样去“自我实现”的,何况马斯洛本人谦虚地认为他是不能和他的老师露丝·本尼迪克特(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和马克斯·韦特海默相提并论的,这两人被马斯洛看作是自我实现者的典范。在西方心理学史的学习中,看到对马斯洛这样的评价:马斯洛脱离了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把自我实现的人置于乌托邦中,他想通过自我实现去造就的“良好社会”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心理学上的乌托邦”而已。不敢苟同,对此我宁愿用中国的一句古语“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来理解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而对我们评价西方思想理论的辨证观点也有疑问:总是单独挑人家体系上和性质上的错误,但从来没联系实际,明确地说错在哪里,缺乏证据令人不信服;总是评说人家的思想理论陷入极端主义,这也有失公允。公平地讲,一种理论和思想只是一种理论和思想,仅仅是在应用时掌握的度如何才决定极不极端,理论与思想本身是无界限的。中国人固有这种思想:一点点小善,不想被夸大,不想被极力美化,因为怕善太高、太大了,自己不易达到。而小恶,也不希望被极度丑化和批判,因为自己常犯,怕被揭露。于是以为思想上甚为警惕极端化了,但事实上,口号上,行动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凡事就怕认真二字”等等如此又极又端的东西层出不穷。在一年秋天,于一篇没有注明时间的日记中,马斯洛清楚地表明,在他17岁时,他已经计划在人文科学方面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了。但是,当时他还未发现心理学领域。尽管高中成绩平庸,在这篇日记里,马斯洛仍然表达了对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和优势的一种强烈的意识。也许出于某种较深的不安全感,他的这种意识又总是与能够得到最优秀的学者认可的愿望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方面似乎已经成了马斯洛的个性特征,在他的一生中,一直都伴随着他。他写到:“我成了纽约市立大学的学生。我在高中的收获是显著的。现在的大学里,我的前途一片光明。在我最喜欢的哲学方面,我很有希望获得某些进展。我的写作受到英语教授的高度赞扬。我自以为我所受的大学教育很有用处。我感到自己非常喜欢同那些资深的学者们热烈地讨论问题。我认为,我已经赢得了他们的尊重,至少很快就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对于世界文学作品的研究引发了我强烈而深沉的美感意识。此后,我感到对音乐的强烈的爱和渴望在我心中逐渐孕育和发展起来。我的批判意识同时也迅速地成长起来。很久以来,那些难以言喻的、扰乱人心的思绪一直使我渴望获得表达的内心倍受煎熬。一些在我看来是很重要的思想都堆积在我的脑海里,仿佛是一群排列混乱、令人眼花缭乱的队伍。我常常试图把这些含混的东西整理清楚,并把它们写出来。但我总是失败,因为它们太宽泛了,我很难把握它们。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通过一些伟大的作家,我有时能够捕捉住自己模糊的思绪,把它们变得清晰明白。我还尝试用音乐来表达我自己的思维,并成功地改编了一首类似瓦格纳歌剧风格的作品。而在此之前,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瓦格纳。然而,我用音乐来表达思想的想法基本上是失败了。但是,一个美妙的前景在我面前展现。因为,我感到自己的头脑正逐渐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使我能很从容地捕捉住各种思绪。而在过去,每当我企图把这些思想联系起来并表达出来时,常常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结果却枉费心机。我确信我的思考很清楚,我能够做到,我具有潜在的能力。在最后的一年里,我已经乐于进行思想活动,我也许能够在哲学方面获得一份研究员经费,并且花上几年的时间来进行研究。同时,我还应该研究逻辑学和数学,二者能帮助我理清头脑中的模糊思想,使我的表达更为流畅。”对这样的话语,我只有羡慕甚至有一些嫉妒,因为马斯洛有如此好的利于自己发展的学习环境,而且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受到肯定和尊重。“我思故我在”,有什么样的思想,如何去思维应该是首先被培养起来的,它将决定人的感受性和判断力。马斯洛无疑做得很好,而在他以后走向的心理学道路上,在实验、访问、调查的具体实践中,这些年幼、杂乱的思想一定得到了巨大的改进、梳理、升级和发展,从而一步一步形成为他的理论。想充分认识理解,并学习一个人是很困难的,像马斯洛这样的大师就更困难。我只能是不断地努力阅读,反复地品读他的著作和传记,才可能收获很多。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他所强调的自我实现的价值观是我一直信仰而总找不到理论表达的,真好
  •     还行 但是貌似没有什么高峰体验
  •     马斯洛的传记多多引进。翻译、印刷很好
  •     大学时候读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高峰体验,现在也称之为流体验。积极心理学。
  •     最好的一本马斯洛传记
  •     啊~马斯洛,我的偶像之一~
  •     马斯洛的父母是表兄妹,他自己也娶了表妹。不可思议啊!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者却忽略了生物学遗传学。他的理论知识也许就不能在他两个女儿身上自我实现了。
  •     马斯洛的思想超越了时代,不只是超越了他那个时代,而且超越了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像弗洛伊的那样醉心于社会的“病理学”,而是定位于探索社会的“生理学和预防学”,这是到今天仍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
  •     这些书需要重读,现在都没印象了,才过了几个月。
  •     原来马斯洛的创新处在于:第一次将心理学的目光从精神病人、猴子动物转向正常人或者说优秀的人。马斯洛是犹太人,他的鼻子果然很大,年轻时候也真是不好看,但这样的人反而老了另有一番风度,面部柔和了,线条成熟了,老了的马斯洛不能说不从容的。胸中有大丘壑的人是不会难看的。趣及:前页是马斯洛的十几张生活照片,西西每天晚上都让我给她讲马斯洛的故事。
  •     人本主义大师一生的传奇,其中有很多令人唏嘘的真实。
  •     这位大师的传记令人感觉真的太平凡了,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伟人,没有传奇,只有平常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也认为人要自己成全自己
  •     认识这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奠基人的很好途径
  •     通过马斯洛传决定看《动机与人格》,认识了佛洛伊德的门徒,特立独行的阿德勒。
  •     很喜欢
  •     最爱的传记~
  •     理想的魅力
  •     以第三人称角度冷静的叙述马斯洛的一辈子 没有着重描写探索之路的艰苛 但一字一句能全然感到其中的辛酸
  •     翻译功底好
  •     意义重大的一本书
  •     不懂他为什么那么恨他妈。
  •     老师推荐
  •     一个传奇大师的平凡人生
  •     
  •     我们有类似的童年经历,那是不是说我也有潜质做个心理学家?
  •     了解马斯洛人本主义的一个途径吧,写的很好的~
  •     大概大三时读的 选择心理学就是因为马斯洛 喜欢马斯洛就是从这本书开始!
  •     有对自己学习领域的选择权,可以和世界顶级的学者一起探讨学术,跨学科的研究⋯⋯嗯 伟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     很久以前读的,没有印象了
  •     似乎传统的心理学是发现人认识的缺陷,以期达到完善;而马斯洛是树立完美的人格范本——自我实现者,让人去追求。关键词:需求层次,自我实现,优心态管理,人本主义。
  •     给予力量 启发思考
  •     了解马斯洛,了解人本主义
  •     内容翔实 非常有助于理解马斯洛的思想
  •     马斯洛作为一个天才,他在年轻的时候得到学术伯乐的激赏是非常幸运的;作为一个学者,能有志趣相投心智相当的朋友相伴左右交流思想是非常幸福的;同时作为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人,他又难免对周围那些现实刻板或者虚无颓废的人感到失望。Anyway, “正是由于有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和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
  •     花了接近一天的时间去消化这本关于心理学的自传,对相应名词和西方心理学的认识也有进一步的加深。希望自己关注心理,能在一个正常的情况下完美的生活。
  •     不可思议的男人。“当我们的基本需要被满足后,我们的成长性需要,即自我实现需要,就变得具有支配力。这种高级需要,例如创造性、审美等,没有永恒不断的终点,心理学意义上的成长是整个一生的过程。”
  •     原来马斯洛是这个样子,为什么他和罗杰斯不深交呢?
  •     先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