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传》书评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
ISBN:9787508028972
作者:爱德华·霍夫曼
页数:319页

人性的探索

此书尽述了一个伟大心理学家成长的经历和奋斗的一生!它又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自传,对于处在心理学门外的人,书中还提及其它有关心理学的作品,通过阅读它们,能对心理学有更系统的了解。关于人性的迷茫,也起到黑暗之中明灯的作用!

寄托

去年考心理学研究生落榜后找了一份工作,现在做得并不开心 怎么都感觉不适合自己! 每天8点多下班回家 躲在自己安静的小房间 在昏暗的灯光下拜读马斯洛的这部传记 感触很大 找到了心底的另外一种声音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辞掉工作 去考研 选择自己能够发挥的方向。但还是没有这个勇气做决定! 现在只能读马斯洛的故事 人生来鼓励自己,成为了一种小小的但是非常有力的寄托!

马斯洛随笔摘抄与感析

人本心理学的先锋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在自己的一生中,曾启发了许多人。作为一名勇敢的心理学思想家,他是一个天才,他的思想对整个社会科学、实业界以及广泛的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还在继续扩大。在今天,他的一些思想,有不少人已经逐渐耳熟能详,例如,“需要层次”、“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潜能发挥”等等。 了解了马斯洛的理论和思想,阅读了他的著作《自我实现的人》后,被他那富有独创性和才华横溢的作品深深折服,更有幸拜读了著名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夫曼博士所著的《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在其中看到了马斯洛的精彩人生,也不由自主地被他那热诚的富有磁性的人格力量所吸引。于是,摘记了一些他日记上的随笔和见解,并写下了我自己的感受与评析。我想:作为一个愿意了解马斯洛的人,看了他的传记,读了他的日记随笔,清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马斯洛,自己会得到宝贵的启示的。而仅仅是关于他童年生活和成长经历的东西,就会让我受益非浅。作为一名犹太移民后代的马斯洛在布鲁克林有一个极不快乐的童年,他曾回忆说: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他一直非常厌恶和反感自己的母亲,这一点在他研究了多年精神分析学,并且多次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后, 也从来没有缓和过。从他十几岁离开家后,在母亲的有生之年,他只去探望过几次。在他中年的后期,还带着一种明显的反感写道:“我对她的反应,以及所有的怨恨和反感不仅在于她的外在形象,而且在于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她的吝啬,她对这个世上的人缺乏爱心--哪怕是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的自恋,她对黑人的偏见她的损人利己。任何人如果与她的看法不同,她都认为对方是错误的。她对其父母和兄弟姐妹都缺乏亲人的关怀,她只有动物一样的自私的只顾自己的本能。我常常感到困惑,我的理想主义倾向,我对伦理的关注,我对人道主义、善良、爱、友谊和所有其它美好事物的珍视是从哪里来的。我确知它们并不是我所得到的母爱的直接结果。但是,我的生活哲学、创立理论的整个取向以及所有的研究,却都可以从憎恶和反感她所喜欢的每件事情中找到根源。”这段话说得如此强硬而绝对,很难相信它是出自一位由于温和与仁慈而受到普遍敬佩的人的口中。由此可见,马斯洛对自己母亲的反感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想作为一个敏感的天才(经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测试,当年马斯洛的智商高达195),马斯洛有这样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虽然这很难被人接受。但被自己的孩子如此的仇视,这样的母亲是多么不合格和失败。前些天,去了几次山大幼儿园,一眼就喜欢上了那些可爱的小朋友,在友好、和善地接触几次后,小朋友也很快乐地和我玩耍,并记住了我。给小朋友照的相片,有一个孩子闭眼了,旁边几个小朋友指着照片说:你照相时怎么在睡觉,而那个孩子一脸天真的茫然和不解。这样的话语和表情怎能不让人喜爱?我想象不出有什么理由能让一个无知无忧的小孩如此反感,并一生不变。如果有问题的话,肯定是大人的原因。对孩子来讲,他的父母、老师和大朋友们只能去无私地爱他们,理智有效地引导他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教给他们什么是信仰与真诚、什么是勇敢与坚定、什么是宽容与爱心、什么是服从与感激。这样的童年才会健康快乐,并对今后的一生产生积极和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像马斯洛那样的童年,如果不是马斯洛的话,必定要出大问题。就连马斯洛自己也说:“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患精神病。”也许就只有这一个马斯洛,也只有这一个天才在经历那样的不快和不幸后,还依然健康向上。但从他的话语中,又何尝看不出他的暗自庆幸和伤感。尽管在那时一些老师有反犹太人的情绪,马斯洛还是热爱所学到的知识以及令人兴奋的学校生活。读书是他最爱做的事,在他整个少年时代,他总是手不释卷:“在我最早的回忆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我通常很早起床,到学校门口等老师来。她回把我带到一个空教室,给我一本书去读。那通常是一本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的教科书。于是,我就坐在那里读一个小时左右,直到八点钟第一节课开始。尽管有一个比我岁数大的男孩常常在那里“埋伏”等我,但我还是很早就去学校。一旦那个大男孩在什么时候追上我,就找出一些理由踢我、打我。我认为,这是由于我是这个学校首批犹太学生的缘故。”在高中的那几年里,马斯洛成了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他喜欢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在1923年或者1924年,他为学校的《原理》报写了一篇文章,预言了原子能在潜艇和轮船上应用的可能性。在图书馆里,他偶然发现了一本尼尔斯博尔写的《原子入门》的书,他马上被这本书迷住了,并且为这本书激动不已。马斯洛还读了大量的小说。他喜欢读汤姆斯·威夫特、霍雷肖·阿尔杰和弗兰克·梅丽威尔这些作家的小说。其他流行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小说,他也爱看。在刚上高中的时候,马斯洛经历了一次真正的思想上的启蒙。他的物理老师塞巴蒂安·利特尔向全班推荐说,如果他们真正想读点有用的书籍,厄普顿·辛克莱的书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偶然的建议触发了马斯洛潜在的对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兴趣。八年后,在1932年1月31日的日记中,他回忆道:“我记得我是怎样开始思考研究的,它是从读男子高中时开始的。当时,塞巴斯蒂安·利特尔先生在物理实验室里提到厄普顿·辛克莱写的《炼金术》(此书揭露了艺术行业的内幕)。他大声地为我和威利朗读书中有关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妓女的部分。我感到吃惊,甚至有些震动,因为那时我在这方面的思想还非常拘谨。而一个老师谈这样的事是很不寻常的……我记不清是为了什么,但我和威利把《炼金术》从图书馆借了出来,也许是由于对妓女的描写吸引了我,或者是因为利特尔对该书的好评……从那以后,我开始读辛克莱写的每一本书,此外我还看一些有关冒险、棒球和大学生活的书籍。”毫无疑问,他在学问上的兴趣,使他在烦恼的少年生活中能够做到情绪平衡。但也无可否认,马斯洛后来的巨大成就同他的大量阅读和从小就有的阅读兴趣有很大联系。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积极勤奋的人,而本身又天赋非凡,以后的成绩是可以预见,理所当然的。作为我们现在的心理系学生,有哪一个人从小就培养好了阅读的兴趣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有谁敢说自己熟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一本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又有谁不是要写作业和论文了才想起去找一些心理学的名著看;又有谁主动去读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书;还有谁在读过一些书后产生了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兴趣?我们现在的学习不仅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为了心理学而学,只是为了考试、毕业证而学。没有多少学习和阅读上的东西使我们着迷,像康德说的那样:“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同样让我迷恋。”我们往往忘了学生的本性,更意识不到终生阅读和学习的必要性和快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话其实说得最好不过了,这样的真理性目标很高,要想真正达到很难也不现实,但我们也不能只是想起来了才去学,只是被迫无奈才去读,不能把学习当作副业。难道整日无所事事的玩乐、追求刺激就是我们所谓、所希望的“自我实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理论被一些人歪曲地用来替享乐主义和自我放纵辩护,但看看马斯洛的成长,你就会知道他是怎样去“自我实现”的,何况马斯洛本人谦虚地认为他是不能和他的老师露丝·本尼迪克特(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和马克斯·韦特海默相提并论的,这两人被马斯洛看作是自我实现者的典范。在西方心理学史的学习中,看到对马斯洛这样的评价:马斯洛脱离了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把自我实现的人置于乌托邦中,他想通过自我实现去造就的“良好社会”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心理学上的乌托邦”而已。不敢苟同,对此我宁愿用中国的一句古语“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来理解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而对我们评价西方思想理论的辨证观点也有疑问:总是单独挑人家体系上和性质上的错误,但从来没联系实际,明确地说错在哪里,缺乏证据令人不信服;总是评说人家的思想理论陷入极端主义,这也有失公允。公平地讲,一种理论和思想只是一种理论和思想,仅仅是在应用时掌握的度如何才决定极不极端,理论与思想本身是无界限的。中国人固有这种思想:一点点小善,不想被夸大,不想被极力美化,因为怕善太高、太大了,自己不易达到。而小恶,也不希望被极度丑化和批判,因为自己常犯,怕被揭露。于是以为思想上甚为警惕极端化了,但事实上,口号上,行动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凡事就怕认真二字”等等如此又极又端的东西层出不穷。在一年秋天,于一篇没有注明时间的日记中,马斯洛清楚地表明,在他17岁时,他已经计划在人文科学方面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了。但是,当时他还未发现心理学领域。尽管高中成绩平庸,在这篇日记里,马斯洛仍然表达了对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和优势的一种强烈的意识。也许出于某种较深的不安全感,他的这种意识又总是与能够得到最优秀的学者认可的愿望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方面似乎已经成了马斯洛的个性特征,在他的一生中,一直都伴随着他。他写到:“我成了纽约市立大学的学生。我在高中的收获是显著的。现在的大学里,我的前途一片光明。在我最喜欢的哲学方面,我很有希望获得某些进展。我的写作受到英语教授的高度赞扬。我自以为我所受的大学教育很有用处。我感到自己非常喜欢同那些资深的学者们热烈地讨论问题。我认为,我已经赢得了他们的尊重,至少很快就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对于世界文学作品的研究引发了我强烈而深沉的美感意识。此后,我感到对音乐的强烈的爱和渴望在我心中逐渐孕育和发展起来。我的批判意识同时也迅速地成长起来。很久以来,那些难以言喻的、扰乱人心的思绪一直使我渴望获得表达的内心倍受煎熬。一些在我看来是很重要的思想都堆积在我的脑海里,仿佛是一群排列混乱、令人眼花缭乱的队伍。我常常试图把这些含混的东西整理清楚,并把它们写出来。但我总是失败,因为它们太宽泛了,我很难把握它们。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通过一些伟大的作家,我有时能够捕捉住自己模糊的思绪,把它们变得清晰明白。我还尝试用音乐来表达我自己的思维,并成功地改编了一首类似瓦格纳歌剧风格的作品。而在此之前,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瓦格纳。然而,我用音乐来表达思想的想法基本上是失败了。但是,一个美妙的前景在我面前展现。因为,我感到自己的头脑正逐渐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使我能很从容地捕捉住各种思绪。而在过去,每当我企图把这些思想联系起来并表达出来时,常常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结果却枉费心机。我确信我的思考很清楚,我能够做到,我具有潜在的能力。在最后的一年里,我已经乐于进行思想活动,我也许能够在哲学方面获得一份研究员经费,并且花上几年的时间来进行研究。同时,我还应该研究逻辑学和数学,二者能帮助我理清头脑中的模糊思想,使我的表达更为流畅。”对这样的话语,我只有羡慕甚至有一些嫉妒,因为马斯洛有如此好的利于自己发展的学习环境,而且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受到肯定和尊重。“我思故我在”,有什么样的思想,如何去思维应该是首先被培养起来的,它将决定人的感受性和判断力。马斯洛无疑做得很好,而在他以后走向的心理学道路上,在实验、访问、调查的具体实践中,这些年幼、杂乱的思想一定得到了巨大的改进、梳理、升级和发展,从而一步一步形成为他的理论。想充分认识理解,并学习一个人是很困难的,像马斯洛这样的大师就更困难。我只能是不断地努力阅读,反复地品读他的著作和传记,才可能收获很多。

阅读手记——《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愉快的,在做任何事情的空隙,你都可以拿起来来读而丝毫不用担心无法重新聚齐精神。我是利用回家途中和在家的空闲时间读完的。一、励志这次回家和老友聊天时曾谈起在我们青春年代时爱读的励志书。在沉闷单调黯淡的年青岁月,那些散见于《读者》、《涉世之初》、《青年时代》、《文萃》,周国平余秋雨……中一些励志、释惑的精巧小文章,常常令我们的内心感到鼓舞和安抚。03年在新东方上课时,教室墙壁、笔记本、宣传册上都是新东方校训“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一句简单直白的话是那么地适合那个时候、处于那种处境中的我。不过,现在看来,没有什么能够比马斯洛的话更能激励人生了:----他们(指那些具有利他主义精神的人)具有坚强、健康的性格特征,似乎发展了超常的能力,能对付现在或将来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他们曾爱过,也曾被爱过,体验过不少深厚友谊,他们能对付仇恨、排斥或是迫害。”——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一定要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就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人天生就具有创造、接受挑战等的高层次的超越性需要。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加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那些生活在自我实现水平上的人,事实上也是最博爱并在个人特质上是发展最充分的人。——当我们的基本需要被满足后,我们的成长性需要,即自我实现需要,就变得具有支配力。这种高级需要,例如创造性、审美等,没有永恒不断的终点,心理学意义上的成长是整个一生的过程。——如果你有意避重就轻,去做比你尽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那么我警告你,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将是很不幸福的。因为你总是要逃避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联系的各种可能性。二、残缺一直以来,完美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么地被看重,追求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伴侣、完美的职业……,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残缺才是真实。马斯洛的一生和他母亲的关系都很不愉快,直到成年,都对她抱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恨意,认为她是一个毫无可取之处和令人生厌的人。在孩提时代,他与父亲在感情上也是很淡漠的。马斯洛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意识到,任何关于人性的理论都应该承认我们自身的不完善性,但也不要限于绝望。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任何完美的期望都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一个美满的婚姻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愿意接受对方的丑陋与缺陷。”“早年安全、爱、自尊或者归属这类基本需求所遭受的剥夺或者挫折,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我们的成年生活,或使感情变得残缺不全。如果说真正的自我实现很少有人能达到,那是因为大多数人成年后仍然在为满足那些低级需求而努力。每个人的内在天性中都包含着巨大的潜能,而这些潜能由于低级需求满足的剥夺没有满足而受到了压抑或阻挡。”三、妇女权利从20世纪30年代马斯洛对女性行为进行开拓性研究以来,他一直是妇女权利的倡导者。马斯洛观察到,由于许多男人对聪明而果断的女人怀有恐惧之感,给她们造成了阻力,而她们一直抗争,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在价值。“只有当女人能够成为完全意义的人时,男人才可能成为完全的人。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会最终产生一种平衡的而不是男性主导的哲学、艺术和科学观念。……只有当教育、护理、家务这类工作被提高到正当的重要地位时,两性之间才会有效地发生必需的变革。”当然,男女之间先天就有某些差别,男人和女人的自我实现途径是有不同的。但是,“个体进化的下一步就是超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而达到一种普遍的人性。在这种崇高的状态中,‘健康男性’和‘健康女性’之间的差别很不明显:男人和女人都果断、严格、坚强、有开创性,有说‘不’的能力,同时又被动、快乐、随和,有接受能力。他们既具有‘母性’,又具有‘父性’。”四、择良师而从之马斯洛凭着过人的直觉,择良师而从之,为此受益匪浅。马斯洛自豪地写,“完全可以这样说,与任何其他人相比,我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很难说,他们之中谁更加重要,我只是向每个能够教我的人学习,我从不参加任何狭隘的派别,拒绝关闭任何门户。”

做人是一件有前途的美好的事儿

原来马斯洛和弗洛伊德一样也是个犹太人原来马斯洛是个实验心理学家出身原来马斯洛研究过猴子原来马斯洛研究过女性性心理,不仅仅是出于科学的原因原来马斯洛害怕自己的观点不能为心理学界所接受,因此不敢演讲原来马斯洛的身边曾经有那么多的学家,各种各类的家原来马斯洛演讲前,会哆嗦会发抖原来马斯洛到处演讲,为两个女儿挣大学学费原来马斯洛一生都未原谅接纳过他的母亲,母亲的葬礼都没有参加原来马斯洛的智商有195,而大学中学小学的成绩大部分是良原来马斯洛的博导很不称职,他从不对博士生直接指导原来马斯洛也有救世主情怀,累出了心脏病原来马斯洛曾被视为反主流文化的代表原来马斯洛对商业管理有那么大的影响他说他为他的后代和人类写作他相信神秘的体验,也相信理性他追求自由,也尊崇责任他相信人类的潜能与美好,也正视人类的懒惰与黑暗他天真热情,也固守师道尊严他让我们觉得做人是一件有前途的美好的事儿

一切因为他。。。

看到这本书我很激动。为何?这还要从去年九月说起。彼时我从图书馆里面借来这本书拜读。竟然一晚上就读完了。实在是心情激动万分,心中突然大喝一声——这就是我所要从事的职业阿。时间轮回,我已经接触学习心理学大半年了。这两天又重新借来这本书拜读。学过“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再看这本人物传记,感觉又上了一层楼。大部分书中提到的人我都有所了解,看了之后有了亲切感和呼应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对于传主资料的收集非常全面详细。特别对于马斯洛童年心理的分析以及对他今后学术的影响,也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马斯洛会成长为一位心理学的伟人。他的求学研究之路,也对我们每个人有所启迪。最后我想说,如果你对于自己是否该从事心理学有所犹豫的话,请去看看这本书,去了解五十年前的心理学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如今的。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立心:做一个自我实现者

登载:《out》电子杂志第三十期链接:http://www.outzine.com/mag/xplus.jspx?formAction=download&id=1029———————————————————————立心:做一个自我实现者文/辛追 姓名/ID:陈寿文年龄:30职业:图书策划星座:天蝎关于寿文陈寿文,网名野兽爱智慧,浙江温州人。刚刚三十挂零,却“研究”了心理学十几年,向往自我精神世界的成长,立志成为马斯洛所言的“超越型自我实现者”。和寿文见面的时候他穿了一件大红的卫衣,卫衣上的图案很简单,一根白色的竖条分开左右,一边是猫咪,一边是老鼠。竖条上端端正正地写着:peace。据说从一个人的穿着能看到他的内心,我觉得此言不虚。寿文从大学时期便沉迷于心理学,记得当时年纪小,于生活与生命有太多的不解和疑问,整日泡在图书馆中寻求答案。忽然有一天读到了马斯洛、弗洛姆等心理学大师的著作,仿佛醍醐灌顶一般,从此找到精神世界的指引;后来又邂逅了肯•威尔伯的《恩宠与勇气》一书,以此作为自我成长的新坐标。 寿文看过的书相当多,我们聊天的时候他常常引经据典,后来干脆就搬来一大摞厚厚的书,《死亡与童女之舞》、《超越自我之道》、《进入你的感官世界》、《无可摧毁的纯真》、《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踏上心灵幽径》……有的是英文版,有的还是影印本,都是关于身心灵的。他还跟我说内地的《胡因梦自传》是有删节的,不过他曾经把删节的部分全部敲成文本上传到网络上,只要一搜就补成全本了。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分享美好的事物是一项美德。其实寿文现在的工作就是在一家图书公司专门做这类图书的引进与策划,他说这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而且好书的引进与出版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活原来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的,这不同于干巴巴的口号,而是真实存在的,可以感染和改变更多的人。在工作之余,读书会是寿文最常参加的活动。来参加读书会的人大多有着共同的兴趣,注重精神世界的成长。读书会就像一个共修团体,大家相互促进,交流体验。而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上下班,他会练习步行禅,就是走路的时候全然放松,配合呼吸,心无杂念,这时走路也可以是一种享受;比如洗手的时候,感受清冷的水流流淌过手指,就会有很喜悦的感觉。问及寿文有没有自己的偶像?他说偶像谈不上,不过倒是有很多喜欢的人,像曼德拉、特蕾莎修女、甘地、佛陀、耶稣……这些堪称伟大的人物,不过最喜欢的人还是佛陀,有大智慧和大慈悲心,而这正是他所向往的境界。至于是否达到了智慧和慈悲的境界,寿文没有正面回答,他说这要由你身边的朋友来评判,就好像在读书会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静默空间,让大家静静感受你对面的人,一个有修行的人不需要说什么,也能让你慢慢生出喜悦感。 标题:关于30岁Q:你的30岁生日是怎么过的?去年的生日正好和灵性觉醒书友会在同一天。当天来了二十几个书友,大家都很高兴,就以书友会的形式过生日。巧的是29岁的生日那天也赶上书友会,也是和书友们一起过的生日。Q:在而立之年感觉自己有没有变化?变化很大,很明显。最早我很喜欢学术的东西,社会思想、政治经济之类的,每天读大量的书,到处听讲座,沉迷其中,生活就会忽略掉,也很不规律;现在,想法观点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不会脱节,思想也因此才有了持久的生命力。生活看似很平淡,但会有一种淡淡的喜悦感,很平和,会发现日常中很有意思的东西。Q:你认为30岁左右是否是人生的一个分界点?之前是成长,之后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多人到了30岁这个时候都是有很大的变化的,我相信孔子说“三十而立”时也是有体验的。一个人一生的精神底色就在这个时期确定下来。30岁之前人是处于成长的阶段,一直往上攀登高峰;30岁之后则是潜入深海,是向内灵魂的探索。而在每个阶段要把每个阶段该做的工作做足。Q:你怎么理解“成熟”这个概念? 我认为“成熟”是一个很混淆的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社会对成熟的主流看法是生存能力强。其实成熟包括身体成熟、心智成熟、灵性成熟很多方面。我理解的成熟首先应该是完整的人,不分裂,内心冲突少,言行一致;要有自己坚定的目标,有耐性,可以静心做事;既能独处又能与他人交流,对自己真实的本质有一定了解;最后还要没有小孩子的自我中心,自大的东西。Q:你认为80后是否成熟了?绝大多数人很难成熟起来,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你要成为某某某,而不是成为你自己,你的价值总要体现在和别人的比较上,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负责的个体。在80后中,韩寒算是一个成熟的人,思想独立,不随波逐流。

好书就该分享

读马斯洛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这既是一个伟大的人,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真实、令人感到非常亲切的人。读马斯洛我还发现有意思的一点:马斯洛之所以成为我们现在知道的马斯洛,当然不光是因为他的超高智商,而是他精彩不断、波澜壮阔的学术生涯。如果把书中的关键人物分别起名欧阳锋、洪七公、黄药师、郭靖、黄蓉,那么本书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并无区别。马斯洛从一个无名小卒起步,左右逢源,频遇高人贵人,这种奇遇除了郭靖、张无忌碰到过,现实生活中还真没听说。对照国内“学者”摊贩式的跑江湖生涯,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无法产生伟大的学术了。


 马斯洛传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