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谋杀案》书评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13312462
作者:(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页数:256页

ABC谋杀案

1936● ABC:杀手● 亚历山大·波拿巴·卡斯特● 信上没有指纹:6月21号,请留神安德沃尔。● 一个名叫阿谢尔的开烟草报纸铺的老太太被人杀死了。● 警方:那个女人和她丈夫的关系不好。他酗酒,品行恶劣,不止一次威胁要杀了她● 警方:22号凌晨1点巡警发现尸体。根据路人反映,死亡时间应该在21号5点半到六点之间。● 警方:阿谢尔太太曾在罗斯太太家里当厨娘,得到一点遗产后开了烟草铺,死于脑后重击。● 警方:柜台上有本ABC列车时刻表。● 波洛:她背对着袭击者,显然,她当时正猫腰给顾客拿烟草或香烟。● 艾丽斯·阿谢尔:第一位死者。● 玛丽·德劳尔:阿谢尔太太的外甥女。● 波洛:那个时间段是店里最忙的时候,也就是说,相当多的人会在人行道上走来走去。凶手选择的时间很好。● 帕特里奇:5点半去她店里买过东西,她还活着。银行职员。● 里德尔:铁路工人,6点去的她店里,没看到人了,那儿有本列车时刻表。● 第二封信:7月25号,贝克斯希尔。● 警方:贝克斯希尔的海滩上发现了一具女孩的尸体。死者名叫贝蒂·巴纳德,是咖啡馆的女服务员。和父母住在一幢新建成的平房里。死亡时间是在晚上11点半到25号凌晨1点。● 警方:死者身下有本ABC,打开的那页正好是去贝克斯希尔的火车。● 警方:死者被自己的腰带勒死。● 老板娘:她长得很好看,是固定员工。● 希格利:贝蒂有个朋友在车站附近的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上班。她没向咖啡馆里的任何一个人透露她昨晚的计划。可能是去见那个朋友了,穿了一条新的白裙子。● 父母:贝蒂已经和唐纳德订婚了。● 姐姐梅根:她是个十足的傻瓜。唐总吃醋,贝蒂喜欢和别的男人出去玩。一个月前他们因此吵了一次,唐说总有一天要杀了她。● 唐:她告诉我她要和一个女朋友去圣利昂纳兹,我去了圣利昂纳兹的车站,根本没见到他。● 警方:一个餐厅服务员证实,24号晚贝蒂和一个中年男人一起吃过饭。还有人证明9点她和海军军官在一起。● 波洛:心地善良的杀人犯!如果没有ABC的警告信,阿谢尔会因为杀妻被捕!唐纳德也可能因为谋杀贝蒂被捕。● 第三封信:8月30号,彻斯顿。(27号写的)● 黑:现在波洛住在白港公寓,而信上的地址写的却是:白马公寓,波洛收。● 警方:卡迈克尔·克拉克爵士被人猛击头部而死。瓷器收藏家。● 警方:死者身上有本时刻表。● 弟弟:嫂子得了癌症,克拉克因此深受折磨。他每天晚上都会出门散步。● 特别小组。● 波洛:由于你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些东西迟早会显露出来,呈现出一种你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意义。● 克拉克夫人:格雷小姐是个撒谎精,我亲眼看到当天她在门口和陌生男子说话。● 第四封信:9月11号,唐卡斯特。● 当天当地会举行赛马会。● 格雷:那个人是个退伍军人,来推销长筒袜。● 波洛:那间卧室的椅子上,一双新的长筒丝袜。你说到你母亲哭,因为发生凶杀案那天她给你妹妹买了长筒袜。● 波洛:无论是多么精心的策划,没有运气也成功不了。● 目击者:在电影院,他假装绊了一下,然后把身子探向前面的座位去捡帽子,拿刀捅死了那个可怜的家伙。● 目击者:他走路一瘸一拐的。皮肤很黑,可能是个混血儿。● 警方:乔治·厄斯菲尔德,职业是理发师。● 唐斯:目击者。警方:凶手搞错了,他认错了后背。唐斯先生,他想捅死的人其实是你。● 有证人证明卡斯特当晚在酒店而非海滩上。● 波洛:我将通过谎言了解真相。● 波洛:容易受人摆布,卡斯特先生之谜就在这里。谋杀案每次他都在现场。饱受癫痫之苦的人通常会有记忆空白,有时候他们会忘了自己做过什么。要记住,卡斯特是个紧张兮兮、神经高度过敏,而且极易受他人影响的人。● 波洛:我可以给那个梦一个合理的解释。你发现,妹妹的形象在你记忆中淡去,她的位置被姐姐替代了。在你心目中,梅根小姐取代了她妹妹,但你无法容忍自己这么快就对死者不忠,于是你竭力压制这个念头,想要扼杀它!这就是我对那个梦的解释。她并不值得你牢记。梅根小姐才是百里挑一的,她有一颗美丽的心!

藏叶于林 读《ABC谋杀案》(微剧透)

近日图书馆购得一批新书,当我看见崭新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ABC谋杀案》时,便毫不犹豫的借来了。这部小说第一个让我注意的地方是叙述人称,这在章节的设置上可以明显看出,故事大部分是以黑斯廷斯上尉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而有一部分的章节被命名为“并非黑斯廷斯上尉的个人叙述”。在这一部分中,阿加莎克里斯蒂采用第三人称,讲述了一个初看时与主线并无关的人。与其叙述人称的改变,我认为称之为“双线”的设置更加合理一点,即这部小说中设置了明暗两条线,明线即为波洛侦探的故事,暗线则是这个以第三人称叙述的另一人。而在小说的后面,明暗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第二章中,第一次出现了“并非黑斯廷斯上尉的个人叙述”部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页,但其中出现的人物“亚历山大 波拿马 卡斯特”在之后的叙述中越来越让我觉得他就是凶手。但是凭经验觉得凶手不可能在第二章就这么登场,于是我就不明白,看到后面才知道的阿加莎刻意为之。除了叙述上的特点之外,《ABC谋杀案》的情节紧凑,不像阿加莎的其他几部作品。作为一部小说,我觉得它在这两个方面做得很好,也很有新意。但是,它毕竟是一部侦探推理小说,它的核心还是在诡计的设计和谜题的解开方面,而对于这两个方面,诡计的设计在我看来很不错,而谜题的解开就显得有些不尽人意了。这起案件初看来就是一起连环杀人事件,而与一般的连环杀人事件不同的是,已发生的四起案件分别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并且四名死者有男有女,身份各异,年龄有差距,并没有什么共同点。一般的连续杀人事件的死者大多都是同一类人或者与同一个事件有关,这也就是凶手的动机了,如我们熟知的开膛手杰克,五名死者都是妓女。在《ABC谋杀案》中,连续杀人找不到这样的犯罪动机。在后面,我们在阿加莎的诱导之下几乎确信了“亚历山大 波拿马 卡斯特”是凶手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他拥有第二起案件的不在场证明。难道凶手另有其人?的确,这个诡计的设计让我拍案惊奇。凶手真正的目的是杀死一个人,为了掩藏犯罪动机,他将这一个案件设计在一起连环杀人事件中。英国著名侦探作家G.K.切斯特顿笔下的侦探布朗神父有句话,“隐藏一棵大树,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回森林;如果没有森林,我们就想办法造出一片森林。”凶手没有找到森林,没有现成的连续杀人事件供他模仿手法来嫁祸他人,于是,他自己造出了一片森林。更让人惊奇的是,凶手成功地让一个有癫痫之症的无辜者——亚历山大 波拿马 卡斯特认为自己就是凶手。这当然是使用了一系列的手法和诡计的。在绝妙的诡计设置之下,波洛的推理过程就显得不那么精彩了。指证凶手的证据在前文几乎没有提到,而迫使凶手认罪的指纹证据更本就是虚假的。在波洛解谜之前,读者更本不能凭着现有的线索指出凶手。这是我认为的一点不足的地方。总体来说,《ABC谋杀案》确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我不得不感叹推理小说黄金时代登峰造极的诡计设置,阿加莎克里斯蒂不愧为“推理女王”。

我亲爱的女王陛下

我要说的是女王陛下早期的作品都很好看。好看。黄金时代果然是比古典时期要好看很多。至少我是这么觉得,也许也有翻译上存在的问题吧。每一次看女王的作品都能猜到结局,这是非常神奇的事情,猜到,确实只是猜到,我并没有在作品中发现线索,但是,从女王陛下的文字倾向中,我完全可以猜到谁是真凶。《尼罗河惨案》《无人生还》《杀人不难》,读的作品确实不多,但仔细看,女王的文字倾向实在是很明显,她写作的思路,全文的架构,无处不在指认真凶,即使她爱玩逆转和双重游戏,也遮掩不了。或许,是一种女性思维模式么?就是可以猜到。不管怎么说,还是很喜欢阿婆婆的,她的侦探故事或许漏洞很多,或许不够严谨,或许有致命的大bug,但是,女王的故事一直很精彩,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侦探故事历史上最最精彩的模式,并且写的很好看,比起密室大师卡尔的精密机械密室,冗长繁琐的机械推理,我表示我还是更爱看女王陛下暴风雪模式下的连环死人案……虽然它有巨大的bug,不可原谅的Bug,但是我还是喜欢它,它让我灰色的小细胞活跃起来,而不会让我的想象力迷失在一步步的物理力学推理中……这部ABC又是我格外喜欢的模式之一,连环杀人案,按字母表顺序死亡,疑似外部犯罪,可爱的波罗萌点十足,最终破解此案。好看。不足之处就是好看……却缺少了推理的证据和实质的线索,整个推理过程更偏向心理学。心理推理并不是不靠谱,只是稍稍显得有点不专业。算了,其实,好看就够了,毕竟女王创造了那么多作品,波罗和马普尔小姐都那么萌。在塑造侦探形象这点上,女王陛下也是很成功的,就拿这部作品的比利时大侦探波罗来说,不动声色的,就展现出来了,随着故事剧情的发展,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微胖界的聪明人士。在侦探和助手要赶火车的时候,波罗鄙视的看着黑斯廷斯揉皱一团的他的大衣,大侦探鄙视的认为反正都赶不上案件发生的时间,火车没开之前谁都走不了,何必浪费自己一件大衣。这个小细节实在太好笑了。波罗不仅是个比利时大侦探,也是个萌点十足的小胖子啊,哈哈。而且他还会嘲福尔摩斯,当他自己解不出案子的时候,胖子会嘲他每次案件中总有烟丝和奇怪的鞋印,哈哈,虽然这是女王陛下腹黑的旨意,借比利时胖子之口说出来,还是很好笑啊。恩,我爱女王,爱比利时胖子。

摘记丨ABC谋杀案

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一章 第一封信“和过去一样,黑斯廷斯,你有一颗美丽的心,而且从不多疑。岁月未能改变你身上这个特点!你认识到一个事实的同时就会提出解决办法,而且,你这么做的时候,自己还意识不到!”-第八章 第二封信“作案的男子,”波洛说,“中等身材,红头发,左边的眼睛稍微有点儿斜视。右腿有点儿瘸,肩胛骨下面一点的地方长了一颗痣。”“波洛?”我大叫道。我上了他的当,看到我的朋友挤了一下眼睛,我才醒悟过来。“波洛!”我又叫了一声他的名字,这次是用责备的口气。“我的朋友,如果是你会怎么说?你用狗一样忠诚的眼神凝视着我,要求我像夏洛克·福尔摩斯那样宣布结果!至于真相——我不知道凶手长什么模样,也不知道他家住何方,更不知道怎样才能抓到他。”-第十章 巴纳德一家“小姐,很可惜死亡会引发偏见。而偏见对死者有利。我听见刚才你对我的朋友黑斯廷斯说的话了。‘她是一个聪明的好女孩,没有男性朋友。’你这么说是在嘲笑报纸。确实如此,一个年轻的姑娘死了,人们会这么说。她很聪明。她很快乐。她性情温和。她无忧无虑。她没有讨厌的熟人。人们总是对死者表现得宽容大度。你知道此刻我想做什么吗?我想找到一个熟悉伊丽莎白·巴纳德,但不知道她已经死了的人!这样我才能听到对我有用的话——真话。”梅根·巴纳德抽着烟,静静地看了他几分钟。她终于开口了。她的话吓了我一跳。“贝蒂,”她说,“是个十足的小傻瓜。”-第十三章 会议如果一只苍蝇一次又一次落在你的额头上,让你痒到发疯,你会怎么做?你会竭尽全力杀死那只苍蝇,不会为此受到良心上的谴责。你很重要——苍蝇不重要。你杀了苍蝇,烦恼就结束了。杀死一只苍蝇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如果你有洁癖的话。苍蝇对社区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源——苍蝇必须走。因此,你要从精神错乱的罪犯的角度考虑问题。但说到本案——如果受害人是按照字母顺序挑选的,那么他们被除掉并非因为他们给凶手个人带来了什么烦恼。把二者结合起来看,这也太巧合了。-第三十一章 赫尔克里·波洛提问“你期望卡斯特告诉你什么呢?”赫尔克里·波洛露出微笑。“谎言,”波洛说,“而我将通过谎言了解真相!”-第三十四章 波洛的案情分析从一开始,我就犯了个大错。我允许自己的感觉——我对那封信的强烈的感觉——只作为一种纯粹的印象存在。我把它当成了一种直觉。在一个健全理性的头脑中,根本不存在一个叫直觉的东西——受到启发的猜想!当然,你可以猜——你可能猜对,也可能猜错。万一猜对了,你就可以称之为直觉。如果猜错了,通常你就不再提起了。然而,通常被我们称做直觉的东西是建立在逻辑推理或经验基础之上的印象。当一个专家感觉一幅画、一件家具或者支票上的签名有什么不对劲儿的时候,他的判断完全基于细枝末节。他没有必要详细探究——他的经验会排除这种做法——最终的结果是留下什么地方不对的确切印象。但这不是猜想,而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印象。-你们在什么情况下最不注意一根针?针插在针垫上的时候!你们什么时候最不注意一起孤立的谋杀案?当它是一系列相关谋杀案中的一起的时候。

对这本无感

虽然还是没有完全猜出凶手是谁,但是看到真正的凶手浮出水面,还是觉得这本书有点无聊了。这本书里依旧是那个大胡子波罗,外国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次是凶手挑衅他,跟他宣战。最后依旧是波罗找到了真正的凶手。可是读这本书感觉不到以往书里缜密的逻辑和紧张的节奏。就像是书里的波罗,被人唱衰。几个人物感觉拼接的很生硬。三个死者的家属组成特别小组,波罗仅仅通过玩真心话大冒险就能判断谁是真无辜,谁是嫌疑人。可是这些判断来的并不可靠。

读推理小说的时候,我想看什么

推理小说当然希望读者想不到,想到了作者还怎么玩?可是,合上这本书时我忍不住想:从本格派推理到变格派推理再到说不清是什么的“推理”,变的是从严谨到浪漫的描写方式,还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诺克斯公平守则”?还有,我在读推理小说的时候,想看的其实是什么?我认为,当我选择一本小说的初衷是和作者玩一场脑力较量,那被藏匿和虚化的有效线索就变成了令人不快的作弊;而如果我仅仅是想听一个别开生面的好故事,那么写作的精彩程度、离奇程度则是阅读的首要条件。上述如果说法别人也赞同的话,不妨回头看看阿婆这本小说:首先,阿婆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出现的章节叙述形式,就像是一场电影的不同视角,当我们慢慢融入到第一人称所在的环境、跟着或喜或忧时,忽然抽离出来,看到另一个场景,由此“推断”这是作者所想要揭露的“真相”。而且,这样写也很有文学性。我猜阿婆用这样的手法,希望的就是“误导和藏匿”,但这方式不仅做作,还有个毛病:抽离太多,不易入戏,让人觉得生硬,感到别扭,怀疑章节出现的必要性,进而怀疑凶手本身,这样一来,反而破坏了小说本希望创造的思维障碍。“适得其反”。但如果不这样进行呢?似乎会影响作品的精彩程度,“凶手会被一下子被猜出来”,毕竟在虚拟世界,凶手总跟在侦探身边,而这次的可疑人太少,总会有读者猜到的。那么,对于那个真凶,阿婆塑造的又如何呢?他的杀人动机是可信的,但做法不仅少有推导线索作支撑,在最后的解释环节更是奇葩,以至于阿婆不仅大量使用了“运气”这个词(你以为是用在假冒凶手身上的?哈!),更在写到D姓杀人事件时,说出一句“反正你知道,周围一定有以D开头的人”……这是多不负责任的说法,甚至让人以为她写到这,已经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回想阅读过程中,我怀疑过B姓死者的姐姐和她情人有一腿,但由于姐姐理智,未必会杀人,也怀疑过C姓死者的秘书和真凶勾结在一起,可当我想到“做法”就打住了:该如何实施呢,嫁祸和其他三个死者的死亡过程——因为这,我跟随阿婆的侦探,一路探究凶手的行为和心,可到了最后,一切诱导和实施,归根结底都是“运气”的功劳,还有替罪羊的癫痫和失忆(为什么糊里糊涂被选中又没报案)……这不叫离奇,这叫魔性,真让人不太爽了!在我看来,运气这事主要发生在现实世界里,是老天爷指尖的玩具,不属于虚拟世界,更不属于编故事和看故事的人。好故事的存在,一方面在于逻辑,另一方面在于情感,这二者在现实世界基本都败给了命运,所以郁闷的人们才会想看、想听,否则干吗读推理小说,直接看彩票获奖名单不得了!当然,我真的很喜欢阿婆。因为《无人生还》里的一段话,让我觉得她是世上少有的开明、聪慧、真诚的人,可是眼前这本书,刨除那些细琐的幽默吐槽,我并没感受到上述优点。相反,我觉得欲盖弥彰,其实是她认为自己这故事本身有点儿傻。

这是一个局

这是一个局,一个化名ABC的连环杀人犯所精心设计的局。而且不得不承认,他差一点就成功了。可惜的是,波洛是一个善于刨根问底的人。他不在乎是否抓住了罪犯,他在乎的是罪犯为什么要犯罪?如果没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算结案。于是问题来了,眼前这个性格懦弱,毫无魅力可言,甚至连一个苍蝇都不会拍死的人,为什么要连续杀人?ABC,我知道你是谁了。

连环谋杀案:精彩的心理分析,一般的情节设置

在看了几本阿加莎的小说后,我才开始读吧友推荐的这本阿加莎入门必备《ABC谋杀案》。这个故事颇有些趣味的地方在于,它是赫尔克里波洛和他呆萌挚友黑斯廷斯上尉共同参与,并大部分由黑斯廷斯讲述的,令作为读者的我,颇有福尔摩斯和华生再度联手的感觉。虽然,故事中夹杂了少许由黑斯廷斯脑洞构成,并被作者美其名曰“不能忽视的人性和个人因素”且“经过波洛审查”的chapters,也丝毫不掩它情节紧凑的光芒。案情步步紧逼,少了悬疑,多了分析,对个人心理的分析。从作案手段推测凶手的性格,从动机中找寻真相。波洛和众人的对话中,更不乏准确精彩,令人产生深刻共鸣的日常生活小细节分析,记得最清楚的无疑是第十八章,当A案中被害人的侄女玛丽回忆起要和姨妈一起庆祝生日时泪水盈眶,多么真实生动的感情!我们在经历巨大的悲伤后,忆起往昔小事,不也常常感到心中酸痛嘛!对这难过的泪水,作者借富兰克林克拉克之口告诉我们,正是这种“很快乐,再自然不过”的小事在悲伤的鸿沟才显得更加渺茫,难以逾越,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个人自发行为、意识的研究和对人性的细腻思考。美中不足的是,正是因为这种缉拿凶手的紧迫感,快节奏,导致人物的性格刻画上少了些许细腻:对于男性,只在一个性格关键词上作强调,甚至最后凶手浮出水面时,其多重的性格也是在随后波洛“细微之处的思考”中补加的;女性的性格则显得生硬单一,仅用漂亮,善良,聪明等描写词加以修饰,除了梅根巴纳德的强势和病恹恹的克拉克夫人,其他女性性格几乎无甚分别,莉莉的善良显得突兀又夸张,像是刻意推动情节而为之。诡计并不难猜,熟悉阿加莎风格的人估计都能猜到,A.B.卡斯特先生绝不是凶手,至少,不是全部四案的凶手。但有一点估计猜对了很少,就是四起案件真凶其实都另有其人。但这一点也是我很不认同作者的情节设置的地方——这样也太不尊重卡斯特先生的智商了吧!对于一个内向怕事的人来说,推销长筒袜,赶哪天去不是去?即使必须按公司规定前往,延搁个几个小时又有何妨呢?!凶手的做法太大胆太理想化了,就那么坚信看个手相就能给卡斯特先生足够的心理暗示并且让他相信自己的“宿命”?坚信每起命案发生时卡斯特先生都乖乖的制造在场证明?然后凶手就踏踏实实的犯罪去了?!简直比《罗杰疑案》那位的一刀毙命还不合情理。个人认为,如果作者设置两位凶手,一个对ABD案负责,另一个对C案负责,也许情节上更合理些。综合起来,此书适合作旅途消遣,并没有许多值得细细推敲的逻辑,速读也不会遗落太多细节(可能因为是黑斯廷斯记录的吧),对心理的分析浅显入微,情节构思则略有瑕疵。对它的期待值不要超过黑斯廷斯对指纹的期待噢!~~~~~~~

凶手章节并不是真正的凶手

阿婆的推理让我再一次为自己的智商感到堪忧,因为看她的书不仅仅需要推理能力,更需要想象力,我设想了多种可能,但都没有猜中结局。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完,中间掺杂了很多其他书目,原因是本书前半部——至少是趋近结局之前的那部分——剧情太过平淡,但网友的超高评价又让我不忍心就此放弃,因此我在读完一半时就把它从我的“日常阅读书目”转移到了“实在无聊再翻开的书目”阵营中。先入为主是很危险的,之前深受《无人生还》的荼毒,经历了两夜未睡的阅读体验后,对阿婆的其他推理作品期望之高甚至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以至于在看完《ABC谋杀案(The ABC Murders)》时,我还有那么点小失望,因为故事结局虽然始料未及,但还没达到那种“看完这本此生无憾”的地步。想来也是我欲壑难填。所以如果你问我这本书该不该推荐,我持保留态度,如果你对推理小说感兴趣,看看也无妨,如果你想了解一下,也可以往下看我带来的无剧透剧情介绍。在这本书中,大侦探波罗终于闪亮登场,他于1920年在作者的书中出现,时至本书发表已经过去了16年,在此期间他曾经办了十余起案子,《ABC谋杀案》是此系列的第12本。他和好基友黑斯廷斯就如同福尔摩斯之于华生,成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推理小说的标准配置。波罗系列同样采用了好基友视角,以“黑斯廷斯”为主人公“我”,叙述朋友的办案过程,书中偶尔会掺杂第三视角章节,此时都会在章节名称位置标注“并非黑斯廷斯上尉的个人叙述”。在这本故事里,波罗收到了狂妄的杀人犯的书信挑衅,一个自称ABC的人声称将会按照ABC列车时刻表的顺序杀人,第一次会在地名首字母为“A”的地区杀害一名人名首字母为“A”的人,接下来是B、C,以此类推,并且每次杀人后都会留下一本ABC列车时刻表。凶手一共连续杀害了四个人,从A到D:安德沃尔的阿谢尔太太、贝克斯希尔的巴纳德小姐、彻斯顿的克拉克爵士与唐卡斯特的倒霉路人甲,整本书的前五分之四,波罗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倒霉的替罪羊撞到了枪口上,他才幽幽开口,揭开案情的迷雾。实际上细细想来,作者的伏笔埋得很深,猜不出来,也只是我智商不够罢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起谋杀案发生之后,侦探将前三个被害人的家属聚集到了一起,煞有介事地发表了一次演讲,并将这几个人全部抓进了故事主线索中,原以为这几个打酱油的角色只是走走过场,殊不知每个人物的举动都隐藏着线索,如果你擅长心理分析,这一段将十分值得玩味。而那个唯一以第三视角写作的嫌犯章节一共出现了八次,章节中描述了一位叫卡斯特的先生,他将作为本案头号嫌犯登场,不过对于他的最终结局,我不能剧透,到此为止。阿婆的小说多着重于心理与对话,人物个性鲜明、处处埋有伏笔,相比男性推理作家,细腻的思维赋予她作品更多娓娓道来的意味,这是一位十分会把控剧情节奏的作家,我想我今后的书单里将会长期出现她的名字。微博:@木本缺一


 ABC谋杀案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