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之甍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0-2
ISBN:SH10019-2893
作者:[日]井上靖
页数:115页

内容概要

井上靖(1907~1991),日本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和诗人,日中古代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古代史研究家,日中友好社会活动家。1907年出生于北海道,早年遍读中国典籍。代表作有《斗牛》《城堡》《天平之甍》《楼兰》《敦煌》《孔子》等,其中《天平之甍》于1958年获日本艺术选奖。

作者简介

日本天平年间,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为了寻找传戒高僧,四位年轻的日本僧人不畏艰险随遣唐使船西来,荣睿和尚与普照和尚几经周折,终得到高僧鉴真应允东渡。已在大唐五十年的老僧业行,也带上了花费毕生心血抄写的经卷,与他们一同归国。
五次渡海受挫,众人在滚滚波涛间几经沉浮,或客死异乡,或魂归大海。鉴真虽然双目失明,却不改初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时抵达日本,于奈良东大寺登坛授戒,为天平时代文化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天平之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古井有微澜从昨天到今天,读完了井上靖的《天平之甍》。知道井上靖有一段时间了。最开始知道他的名字,还是从怡微那里,她也是读了这本《天平之甍》,感到很惊艳。于是我就记下了这本书,想着什么时候有时间去找来读一下。后来,看了一部日本电影,叫《记我的母亲》,非常好看,大约是我看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看完后才知道,原来是根据井上靖的自传改编的。再然后,看了朱天心早年的作品集,里面有一篇《时移事往》,是对《天平之甍》的读书笔记。说是读书笔记,其实主要是用朱天心的自己的语言复述了一遍整个故事。说到这里,不由得想插一句题外话,我觉得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啊感受啊什么的,最好是能够用复述作品的方式来表达,干脆就把作品用自己的方式复述一遍,你的态度就全在其中了。王安忆讲很多作品也是这种方法。看她的复述,突出哪里,淡化哪里,爱哪个人物,对哪个人物不大以为然,都在她对材料的选择,重新讲述,和只言片语的点评里。而整部作品经复述人“再创作”一遍,也体现出微妙的不同的风格,染上了复述者本人的个性。当时读朱天心写的这篇读书笔记,就被感动到眼眶微润,非常想读一读原著。今日一读,感觉和自己想象中确实不大一样。我原来想象中的井上靖,因为受了电影《记我的母亲》的风格影响,以为他的文笔应该与我之前所接触的日本文学的风格大抵相近,有一种细腻(乃至于是纤细)克制(却又敏感到极致),充满着忧郁与哀伤的行文,背后有着巨大的诗意。而看完以后,我得说,确实是细腻克制,有哀伤,有诗意,但是——就像张爱玲在《花凋》开头里写的那样——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同样是这些形容词,放置在不同的作家身上,不同的具体语境和作品中,其实完全是不同的风格。用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我原以为井上靖的风格近林文月,结果发现他似周作人。看林文月和周作人翻译的《枕草子》,那真的完全是两种风格。就《枕草子》的风格来说,我还是更喜欢林文月的翻译,毕竟原作者也是女性,林文月还是更把握住了作品中纤细静美的感觉。林文月与周作人的笔下都有淡淡的哀伤,但是林文月的哀伤,是我从小就熟悉的语境,是一种轻愁,一种怅然感,一种我们常常在古诗词,尤其是闺怨词和婉约词中见到的感情,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如春水向东流。而周作人的哀,是我所陌生的一种感情。这种哀,有暮气,有枯寂感,大约在孟郊贾岛的诗里或会有类似的感觉;但是又不一样。中国古诗的那种暮气与苦涩,是瘦硬,清峻料峭,像老梅,像白鹤;而周作人的清冷与枯瘦中,多了日式的静穆感;又因为他用笔的平淡与节制,所以料峭寒意也好,瘦骨棱棱也罢,都藏的深。读完一卷,方感觉到心里淡淡的有茶的香与苦。读井上靖也是如此。说他的文风全然陌生,好像也不是。我看近来顾湘的文字倒有他的感觉。早年的顾湘灵气四溢,飞扬跳脱,语言简直是足不沾地;这两年却变成了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的风格。甚至于抛弃了很文学性的语言,变成了纯粹的白描,乃至于近说明文的风格。比如,她会花很长的篇幅来细细描述一个祭祀的方方面面,简直不像小说,像地方志。而这,恰恰是她所追求的。读《天平之甍》,我的第一感觉,也是像读博物志。井上靖将史料与小说融在了一起,都是用平铺直叙的语调,说明文一般淡淡洒洒写来,将文本的戏剧性,所有跌宕起伏的那些东西,都降到了最低。其实说来这本书明明写的是一段传奇。整本书围绕鉴真东渡日本,前前后后尝试了六次,耗时十几年,中间为了这件事也死掉了好几个人,最终在第六次才成功渡海。除了鉴真这个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外,还有很多籍籍无名的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有四位来自日本的留学僧,性格各不相同,遭际也是各有造化。荣睿是最期盼能够促成鉴真东渡的那个,却最终在亲眼见到鉴真东渡之前因病逝世。玄朗是最聪慧敏感的一个,最终取了唐女,生了女儿,留在唐土。戒融此人有时候让我想到鲁智深,也是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云游四方,天空海阔,不知所终。而普照,是最冷感的一个,最开始本来只关心自己的事,最后却成为唯一一个得以鉴证东渡成功,回到祖国的那一个。文中还有一个令人感到心酸的老和尚业行,一辈子的精力都用在抄写经文,盼这些经文传回日本,发扬佛法,但是最后不仅他自己葬身海底,一辈子的心血也就此打了水漂。他活了这一辈子,最后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好似古井泛起微澜,刹那又归于沉寂。如果要是换一个文风矫健的人来写,大约整本书的长度会扩大好几倍,细节也会多几十倍。而井上靖,却完全不铺展,用史料上的时间顺序来写,某某年,发生了某某事。他的诗意与同情,藏的非常深。所有文中这些人,其实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自己的精神世界特别丰富。或者换句话说,干脆就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意孤行。从鉴真到业行,从荣睿到普照到戒融,皆是如此。我觉得读井上靖和读其他很多作家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很多作家在着意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比如泼辣的儿媳妇,情深义重的妓女或舞女,俏皮的少女,雷厉风行的人物,等等等等,但是其实我看到的只有一个壳子,里子是虚的。我并不真正认为他们笔下的人物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比如,虽然我很喜欢金庸。但是我觉得金庸塑造的女性角色,就是特别典型的我刚才说的那种风格。看上去好像莺莺燕燕什么风格的都有,其实都是壳子。所有这些或俏丽或清丽或艳丽或明丽的女孩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世界,只是有一个鲜明的标签般的形象而已。而井上靖写的这些人物,虽然他很少写心理描写,但是寥寥几语,抛给你一个引子一般的,你就得了钥匙,可以窥到这些人更为广袤的,潜藏在文本里面,并未被说出的精神世界。大约我这两年独处的经历比较多,所以和自己相处的感觉是最熟悉,那种孤独,有点寒意,又觉得踏实的感觉,我很了解。因此,我对那些外表寒伧,老病,乃至于有些形貌猥琐,精神上却有自己的成体系的世界,基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非常有感情,也非常有兴趣。就如同<Mary and Max>里面的那个Max,肥胖、贫穷、古怪,那么孤独,但是内心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别人一辈子也不会有的东西。文中的业行也是这样,几十年不见眼光伏案抄经的日子里,他的心里有多少莫名其妙只有自己知道怪念头,怪坚持,才能把一辈子奉献在这种事情上,简直令人感动到心酸。而他最后连人带他几十年抄的经文,都葬身大海,虽然井上靖只写了这件事,并未再更作渲染,但是,就像丛虫说张恨水的那句,他没出口的同情,我能领会。井上靖没有写出来的痛心与悲凉,我能领会。渐渐的年龄大了,学会了欣赏删繁就简的美。长大以后不再有激烈饱满的情绪,心里便渐渐可以腾出地方,容纳这些清清冷冷的感受。曾经我说,我爱的是江河湖海平静的表面下有暗流汹涌,但如今,我想,我渐渐更能欣赏古井的微澜。荡一下,再归于沉寂。什么痕迹都没有,什么却都已经发生过。什么都没有出口,什么却都已经留在了心头。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最后的甍肯定是玄朗送的(我真无聊)
  •     时隔多年又看了一遍,更觉得厉害。
  •     看过井上靖的《楼兰》等,虽然是小说,但我能读到的不仅是位作者的才情,仿佛可以看到埋头翻阅大量史料的辛苦。不知为何,我从不崇拜,那些天资聪颖,对那些真的很努力的付出由心底尊敬。
  •     辽筋井骨
  •     平平淡淡得通过叙述几个使唐求经的僧人的不同道路来体现鉴真东渡的全景风貌,波澜不惊
  •     公车读书。虽是谈鉴真,实为谈荣叡、普照、玄朗、戒融四僧。又,鉴真六次东渡,实为三次出海。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合上这本书时算是真正深刻感受到了这句话其后的含义和重量。若说最终得以与鉴真同道回国的普照可算是功德圆满,那么极力促成此事却无奈客死他乡的荣睿于其自身未得落叶归根虽有遗憾,但若于极乐世界有知鉴真成功赴日便也大可得以心安罢。最无奈最悲惨的莫过于业行,费尽毕生心血一字一句誊抄而得的几十箱经卷最终沉入海底,自己也终于未能再次踏上故土。看到他落得如此下场,顿觉内心一片苍茫。一将功成万骨枯,世上万事万物莫非如此,至于我,也不过是渺渺天地间的刍狗,连枯骨都算不上。
  •     从艺术性来说,写得实在一般。最大的问题在于,本应是主角的鉴真却犹如隐身人,出场不多,笔墨极少,性格不够丰富,一个现代小说中的主角竟然是如此扁形人物,反倒是故事中的日本配角们更像小说的关键,近于圆形人物。
  •     西院二线。好想自己留下来。。
  •     经卷抄出来是为了被大海吞噬,这是它唯一的宿命,就像金阁寺建起是为了被大火所焚,甍到我们手里是为了开裂。业行的抄经,对经文的“欲望”,亦让我觉得类似中国历代书法大家,那一种对汉字的永恒怀想。
  •     平淡的叙述中一段动人心魄的历史。
  •     还是喜欢这个版本。。。
  •     直樸之中亦見光芒。
  •     機緣與篤定,佛是走自己的路的。
  •     纯粹动人,笔触精妙。
  •     经过苦行,才配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读过的最冷静的小说之一,平静湖面之下,暗流汹涌
  •     (黑科图书馆)无欲无求的书才是好书
  •     中日舰交,友谊长存【
  •     雨天卒读于绍兴蕺山前的老街。寂静而开阔。格外想起黄仁宇《汴京残梦》。
  •     笔触十分简单,但是一个个人物却栩栩如生。想起寝室里还有他的孔子,回校后读。
  •     文库本的口气译成中文之后变得好奇怪……= =
  •     井上靖已经成为我最喜欢的日本小说家了。
  •     同为乘船自倭国来的遣唐使,有的四方游历不知生死,有的娶妻生子成为唐人,有的高官厚禄声名远播,有的随鉴真流浪病死异乡,有的耗尽一生抄写经卷却不得不亲眼目睹它们被大海卷走。你很难说谁的人生更成功,或者谁的人生更有意义,他们身处伟大的历史事件之中,却不能更加平凡普通了,然而最终我们还是被他们内心的信仰之光,被他们的坚定不移所打动,就算只是屋上的甍又何妨?一本小书记录数十载,本应是平淡枯燥的叙述语言竟然包括了所能想象到的所有壮阔,鉴真轻描淡写的一句“那么我去吧”背后却透露出排山倒海的气势,波折与苦难都无法打消他的决心。
  •     译文好,全无翻译痕迹。鉴真东渡故事,日本留学僧的人生,收获新知。
  •     日本留学僧请鉴真和尚赴日的故事,当然也不限于此,淡淡得叙事挺不错的。
  •     一段峥嵘岁月
  •     以古时候作为文化、宗教等传播桥梁的留学僧人为主角,虽然只平平叙述了普照一行人从日本出发到唐土,几个主要人物分道求志,以及最后偕同鉴真一行僧人耗费十多年时间才终于回到日本的过程;但一路上的境遇、僧人们的变化以及最终归宿不得不令人感慨。能在史上留下蛛丝马迹的人大概只是曾经于两国间漂流之人的极少数,而更多的人,他们付出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为代价,即使学有所成并满怀着重返故土宣扬文化或宗法的大志,最终却不得不葬身于无情的波涛之中没有丝毫反抗的余地。另外业行这个人物相当让人唏嘘啊。。
  •     读完真的有冰冷的感觉,很多人费了一生执着于一件事,失败了就毫无意义,成功了,也只配在史书上一笔带过。
  •     井上靖在谈论多种选择的时候不动声色,写那些在不同的成就路上行走的僧人们。鉴真像是一道坚实的光墙似的,在远处灼灼地障碍在其他人的眼里。业行的经卷落进漩涡的那个梦写得真好。
  •     井上靖的笔触实在有敢发人心的力量
  •     近来才慢慢学会欣赏删繁就简的美。整个书的风格清苦有涩意,像茶。而我一直以来是不爱饮茶的,长大了,味觉与审美都渐渐多了些层次,而不再有激烈饱满的情绪,心里也就空出了地方,可以欣赏枯寂与苦涩的美。行文是节制平淡的,用说明文的感觉,将史料与小说融到一起写,别有冷清之感,但是也觉余味悠长。井上靖这种笔法,写普照业行鉴真的个性写的好,那是自然;难得的是写戒融这般洒脱的个性也写的栩栩如生,却是不易。
  •     历史考据严谨,淡淡如一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