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痛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49581843
作者:[美] 梅·萨藤
页数:541页

内容概要

梅•萨藤,原名埃莉诺•玛丽•萨藤(Eleanore Marie Sarton,1912—1995),生于比利时,4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她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诗人、小说家,一生创作了50多部作品,拥有17个荣誉博士学位,曾在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多所大学教授过诗歌,1958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梅•萨藤被誉为“人类精神的探索者”。她在前半生的教学与写作生涯结出累累硕果之时,选择了独自隐居,从喧嚣中抽身而退,面海而居,写作、沉思、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体悟孤独与人性的关联。
译者马永波,1964年生于黑龙江伊春,当代诗人、翻译家、学者。主要作品有《炼金术士》《存在的深度》《树篱上的雪》,译著有《美国诗选》《艾米•洛厄尔诗选》《史蒂文斯诗学文集》《1940年后的美国诗歌》,学术专著有《文学的生态转向》《美国后现代诗学》《英国当代诗歌研究》等。

书籍目录

过去的痛 .......... 1
梦里晴空 .......... 255
译后记 :通向“光的世界” .......... 533

作者简介

★著作等身的女作家、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梅•萨藤至诚之作,坦然讲述人生中的艰难时期,探讨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独居,正在成为很多人的主动选择。到2013年,我国独居人口比例已达14.6%,梅•萨藤的日记为向往独居生活的人展示了一种真实的生活范式:她一面读书写作、接受采访、出席讲座,一面照顾猫狗、接待好友、钻研园艺。数十年来,她的日记都是独居者的必读之书。
★梅•萨藤说:“孤单是自我的贫乏,孤独是自我的丰富。有两种人对我的作品极感兴趣——首先是生活孤独的人……而第二种,是还没有对生活做出承诺的年轻人,既在工作也在爱情方面。”
★梅•萨藤与同性伴侣朱迪相知数十年,却因对方患上奥兹海默症而痛失所爱。她在日记中回顾自己身为女性、身为作家、身为少数群体的人生,以及走出情感伤痛的历程。“一个人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承认自己的需要,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关于本书】
梅•萨藤作为一位声誉卓著的作家,在诗歌、小说及非虚构领域均有建树,其中,日记构成了她写作中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本书收录了梅•萨藤的两本日记《过去的痛》(Recovering)与《梦里晴空》(After the Stroke),她在书中坦诚地记载了人生中的两段艰难时期:66岁,一段多年的感情走到了尽头,此时她不仅深陷抑郁症的泥潭,还接受了乳房切除手术,但 “打击唤醒了隐藏的力量”,她凭借坚韧的勇气继续阅读和写作、悉心打理自己的生活空间,最终以卓然之姿走出了困境。73岁,她不幸中风,却仍未被击倒,而是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汲取力量,深入思考自身与过去的关系,完成了一段精神与身体的康复之旅。
【精彩书摘】
★梅•萨藤追问孤独的意义:
相对于孤单,我一直非常得意于孤独——孤单是自我的贫乏,孤独是自我的丰富。
如果一个人确实选择了孤独,那一定有某种目的,而非仅仅是为了寻找自我;探索“个性”是这些日子的一个时髦概念,但至少有时显得像是纯粹的自我放任。一个人如何发现自己的个性?我的答案是通过工作和爱,两者都意味着给予而不是索取。都需要克制、自律以及一种无私,并且都是毕生的考验。
★梅•萨藤反思“忠诚’的含义:
如果一段二十年的婚姻中除了分担责任外已所剩无几,如果没有共同的内心生活,爱也很少有,如果双方都积聚了怨愤,如果没有给予和索取,那么这伴侣中的一方去婚姻外面寻找安慰和作为支撑的爱,你能说是行为不忠吗?我们到底忠于什么?我们必须对什么忠诚?
忠实于自我要比看上去更难。我看到周围有一半的人在这方面已经失败了。他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妥协,或是因为缺少勇气,或是出于责任感,为了保护他们已经不再爱了的什么人。
★梅•萨藤如此描述追寻自我的旅程:
温柔是心灵的优雅,正如风格是思想的优雅。
如果一个人能够以宽恕之姿走出与自己的斗争,那么透出的光芒可能炫人眼目。
穿越痛苦的惟一途径是经历它,吸收它,探索它,确切地理解它是什么以及它意味着什么。
没有相同的爱,也没有相同的死亡,相同的损失:这些路我们是要独自走的。
【媒体推荐】
“梅•萨藤独居于缅因州的约克,她的著作极为丰富……她不仅拥有令人着迷的深刻专注力,而且具备一种热情洋溢的天性。”《巴黎评论》
“梅•萨藤作品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她自我揭露时的坦率与勇敢,以及她在披露内心世界时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卫报》
“在日记中,梅•萨藤不可忽视的技艺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她以这种形式取得了独特的文学成就。”《星期天时报》


 过去的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尽管梅·萨藤说,写日记太容易了,“是一种低级创作形式”;尽管在日记体作家、诗人、小说家三重身份下,萨藤认为自己首先是个诗人,但无可否认,广受瞩目的几部日记奠定了萨藤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亦让她在同时代读者心目中像个良师益友,而非高高在上的文学家。倘若仅是信马由缰地记下感受,写日记的确是容易的,谁都可以一蹴而就载下一段时光。然而对梅·萨藤来说,日记具有另一重意义——身为一个独居者,日记是她的灵魂伴侣,聆听她的苦乐喜悲,笔墨落于纸上的声响是萨藤坦诚以告的对谈,细细梳理,轻轻化解。《过去的痛:梅·萨藤独居日记》收录了萨藤的两部日记《过去的痛》和《梦里晴空》,彼时她正经历人生变故,是两段艰难时日。前者始于萨藤66岁,无奈接受同性伴侣因阿尔茨海默症离去、与抑郁症抗争、乳房切除手术,对身心都是巨大折磨;后者创作于74岁一次小中风后,鬼门关走了一遭,生活难以自理,心脏情况堪忧,空煎满腹字是她恢复的动力。这当然与萨藤在事业巅峰主动隐居创作第一本日记的心境截然不同。一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视孤独为财富,为追随本心纯粹离群索居,要如何接受千疮百孔的生活?特立独行的萨藤令人艳羡,坚韧强大的萨藤则令人敬佩了。医学教授、美国作家阿图·葛文德认为,衰老最大痛苦是对丧失的恐惧。萨藤是切实地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作为女人的完整身体、失去了自理能力,痛苦可想而知。借由萨藤的日记,她的心路历程显露无疑,痛苦让她反复诘问生活的真谛:经历痛苦意味着什么?何时应该继续,何时应当放弃?物质的世界怎样改变了心灵,心灵又将如何与之抗衡?萨藤感慨:“痛苦迫使我们思考……总是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把我们引向他人。”阅读中的收获也好,与友人的交往也罢,萨藤越发明白,活在当下的瞬间、活得充分即是生活的意义。她忍受着术后的疼痛在花园劳作、尝试力所能及的琐事、坚持写诗、写日记、写信,生活依然在当下、在未来奔向一片“晴空”。“过去的痛”有两层含义,一是它发生在过去某个时间节点,也终结于那一刻;二是它已不可更替,纠结于得失毫无意义,缺憾是人生本质,丧失是生命必经,无需反复再揭伤疤。如是,生活中的不完美也变得鲜活起来。萨藤一再品味一首有缺陷的诗,赞叹触动读者的骄矜;想要拯救那只被小狗叼来奄奄一息的兔子;清晨半梦半醒间满足于窗外鸟鸣,抛开捕虾船的机器声。她说:“如果我现在为皱纹操心,那是因为我没能在内心超越正在发生的一切。”不完美不代表降低生活的质量,反而给了我们全力以赴的决心,亟需帮助的萨藤仍竭力帮助他人——写信支持对方或是代付医药费,虽然她的时间和经济都不宽裕。或许萨藤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并不是一个榜样的力量,见证直面痛苦的非凡勇气和乐观,也不是一个老年人的生存智慧,分享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她让我们反思,当下的自己有没有付出足够的行动,譬如为实现宏大理想从枝末小事做起,譬如迅速挥别痛苦调整生活状态,譬如珍惜拥有的,将之物尽其用。痛苦和迷惘是逼迫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契机,但我们或许不必等到那一刻,因为当下就有许多事值得我们立即行动。——丙申年读梅·萨藤《过去的痛》
  •     ★著作等身的女作家、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梅•萨藤至诚之作,坦然讲述人生中的艰难时期,探讨对人性的深刻思考。★独居,正在成为很多人的主动选择。到2013年,我国独居人口比例已达14.6%,梅•萨藤的日记为向往独居生活的人展示了一种真实的生活范式:她一面读书写作、接受采访、出席讲座,一面照顾猫狗、接待好友、钻研园艺。数十年来,她的日记都是独居者的必读之书。★梅•萨藤说:“孤单是自我的贫乏,孤独是自我的丰富。有两种人对我的作品极感兴趣——首先是生活孤独的人……而第二种,是还没有对生活做出承诺的年轻人,既在工作也在爱情方面。”★梅•萨藤与同性伴侣朱迪相知数十年,却因对方患上奥兹海默症而痛失所爱。她在日记中回顾自己身为女性、身为作家、身为少数群体的人生,以及走出情感伤痛的历程。“一个人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承认自己的需要,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关于本书】梅•萨藤作为一位声誉卓著的作家,在诗歌、小说及非虚构领域均有建树,其中,日记构成了她写作中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本书收录了梅•萨藤的两本日记《过去的痛》(Recovering)与《梦里晴空》(After the Stroke),她在书中坦诚地记载了人生中的两段艰难时期:66岁,一段多年的感情走到了尽头,此时她不仅深陷抑郁症的泥潭,还接受了乳房切除手术,但 “打击唤醒了隐藏的力量”,她凭借坚韧的勇气继续阅读和写作、悉心打理自己的生活空间,最终以卓然之姿走出了困境。73岁,她不幸中风,却仍未被击倒,而是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汲取力量,深入思考自身与过去的关系,完成了一段精神与身体的康复之旅。【精彩书摘】★梅•萨藤追问孤独的意义:相对于孤单,我一直非常得意于孤独——孤单是自我的贫乏,孤独是自我的丰富。如果一个人确实选择了孤独,那一定有某种目的,而非仅仅是为了寻找自我;探索“个性”是这些日子的一个时髦概念,但至少有时显得像是纯粹的自我放任。一个人如何发现自己的个性?我的答案是通过工作和爱,两者都意味着给予而不是索取。都需要克制、自律以及一种无私,并且都是毕生的考验。★梅•萨藤反思“忠诚’的含义:如果一段二十年的婚姻中除了分担责任外已所剩无几,如果没有共同的内心生活,爱也很少有,如果双方都积聚了怨愤,如果没有给予和索取,那么这伴侣中的一方去婚姻外面寻找安慰和作为支撑的爱,你能说是行为不忠吗?我们到底忠于什么?我们必须对什么忠诚?忠实于自我要比看上去更难。我看到周围有一半的人在这方面已经失败了。他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妥协,或是因为缺少勇气,或是出于责任感,为了保护他们已经不再爱了的什么人。★梅•萨藤如此描述追寻自我的旅程:温柔是心灵的优雅,正如风格是思想的优雅。如果一个人能够以宽恕之姿走出与自己的斗争,那么透出的光芒可能炫人眼目。穿越痛苦的惟一途径是经历它,吸收它,探索它,确切地理解它是什么以及它意味着什么。没有相同的爱,也没有相同的死亡,相同的损失:这些路我们是要独自走的。【媒体推荐】“梅•萨藤独居于缅因州的约克,她的著作极为丰富……她不仅拥有令人着迷的深刻专注力,而且具备一种热情洋溢的天性。”《巴黎评论》“梅•萨藤作品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她自我揭露时的坦率与勇敢,以及她在披露内心世界时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卫报》“在日记中,梅•萨藤不可忽视的技艺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她以这种形式取得了独特的文学成就。”《星期天时报》
  •     本书前半部分表面上看是六旬老人的抑郁症后心理自愈的日记但更是一本写给期待爱 在爱中男男女女的爱情指南啊只是这本指南 没有教你如何把妹 如何追到总裁它有的是 作为一独立个体的人 应该如何自处 如何和别人相爱的心理宝典听起来 有点走心?是的 这就是一本走心的书短短两百页的前半本 我却花了两个月时间 断断续续的才阅读完(很多时候没在读也是)边读边惊讶于这位老太太自我认知之深 对爱的本质见解之透彻 撕开伤口毫无掩饰的直面痛苦的勇气 通过日记的形式,一点点披露了从抑郁到心理再次绽放阳光的全过程--------以下是根据日记中各种对爱解读 重新编排逻辑顺序后的《爱情指南》------------你是什么样的人—在爱中会淋漓尽致体现出来一个人如何发现自己的个性?我的答案是通过工作和爱,两者都意味着给予而不是索取。都需要克制、自律以及一种无私,并且都是必生的考验。要爱人先学会爱护自己 这是地方拾到的真理只有在学会照顾自己和保护自己的时候,我们才算是做好了与他人进行各层次交流的准备,事实上,到那时,急切的需要才不至形成神经质的要求我们从根本上都是顽固的造物,很难期待我们能有彻底的改变。但是能够改变的是“理解”。一种其实或天性永远存在黑暗面,但可以期待更好的理解它,宽容它,因为在能够原谅别人之前我们必须要宽恕自己。如果一个人能够以宽恕之姿态走出与自己的斗争,那么透出的光芒可能炫人眼目。那光还能疗伤。害怕爱的过程中有痛苦,不敢爱怎么办?任何亲密关系中都有痛苦。都需要一种特殊的意识,这是有代价的,于是他们试图把让自己不受妨碍,尽可能的把痛苦拒之门外。如果我们能冷静的看待痛苦,像医生检查断臂一样地研究它,它就是最伟大的教师。那些害怕亲密关系(爱无能)的人其实是拒绝痛苦当我们谈到脆弱的时候,我们指的尤其是在痛苦面前的脆弱。把个人尊严和自足放在首位的人会尽可能把痛苦关在门外。不要碰我,他们非常清楚。我很爱TA 爱让我们有勇气 承认自己的需要“我们时代另我悲哀的是,人们对感情的自然流露所采取的不自然的轻蔑…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耻于承认,每当我看到自我控制的榜样时,我总不忍不住为他们哭泣” —也许一个人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承认自己的需要,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好了 当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感受 开始爱人时 系好安全带 开始一段旅行把爱情想象成一次旅行,它的结束就像一个人再次回到自我一样。激情的爱一个人,常常是爱一个与自己非常不像的人,价值就在于它把你的自我带入一场通往陌生地域的旅行。就像在外国旅行会有文化上的震撼一样;你经常会感到孤独甚至为差异而震惊。你也始终处于一种陌生的激动状态,有光荣的瞬间,也有疲劳不堪的日子,那时的你只想回家休息。而最重要的是你被当做你自己,而不是在一种陌生的语言中结结巴巴,不是绝望的试图子爱不同的精神之间沟通。如何正确的爱人呢?这需要超然...把一个人看成他本身,而不是你对他的感觉,这需要智慧,而我必须承认那时超越了最初的激情和需要升华成真爱的一部分。一路上会产生可怕的怨愤和愤怒,这是性情的内在差异导致的,结果许多婚姻和恋爱陷入了泥潭。一个人如何达到完全的超然?按原样接受一个人的本质,不求去改变,而是纯粹的接受,这样也许会达到某种程度的超然。期待对方如何来爱我?我对自己所爱之人的期待与其说是能够理解我,不如说是能够接受我的瑕疵和一切,让我在做完全的自己时感到安全,哪怕在性情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感到“安全”的意思是我在哭泣或者愤怒的时候不会被驱赶出去,是一种深刻的能够被接受的感觉,因为对方理解了爆发有其积极的一面。作为爱的载体的身体,我们也要好好爱惜呢肉体是怎么的一个奇迹啊,它自身就是一个宇宙,必须像对待任何神圣造物一样把握它,像一只神奇的鸟,甲虫,蛾子和老虎。一副老去的肉体在被爱的时候也会变成一件神圣的宝贝;对我而言,性本身也必须始终作为圣礼来到我们中间,并且要这样使用,否则便会毫无意义。肉体是被精神充满的,在做爱的时候忘记了这点就会导致玩世不恭和绝望。爱中如何获得成长啊?人们必须时不时彼此离开(精神上)去完善他们自己。个人的进步就是交替的孤独和亲密。真爱要坦诚 这会受伤 这使得真爱是如此之少诚实就是袒露伤口,也是去受伤。对此无预防之法,深层次的结合代价如此之昂贵,以致很少才能发生。真爱再难找,也要真的去爱啊难道我们不是在大地上彼此相爱的吗?不是在大地上成长的吗?除了通过爱,通过把自己向他人开放,被人滋养和更新,一个人如何成长?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没有相同的爱,也没有相同的死亡,相同的损失:这些路我们是要独自走的。
  •     偶尔在某种心境下会有特别的感触,大多感觉无味,不很喜欢的翻译
  •     衰老的体验
  •     最喜欢的是前半部分,字字戳心,很多观点都像在面对面的温和的劝诫着我,准备看第二遍做摘抄。文笔也非常美,译者很棒
  •     孤独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
  •     七旬老人写的思想回忆录,娓娓道来对于生命和自身的理解。“温柔是心灵的优雅,正如风格是思想的优雅。”
  •     认真生活本身就是对抗抑郁
  •     第二次读,眼泪止也止不住
  •     “也许这是把希望像纸一样撕碎再重新开始的一年”
  •     无语
  •     2016年已读098#9月打卡书#这本书收录了梅•萨藤的两部日记:《过去的痛》和《梦里晴空》,关于暮年的丧失以及与老朽皮囊的抗争。痛失所爱、一个人的隐栖生活,随时会悄悄潜进每一处不设防的意识裂缝的抑郁潜流,接连遭遇乳癌与中风的痛击,梅•萨藤笔下的老年,摇摇欲坠危机四伏,充满了创伤、疾病与死亡的威胁,然而如实呈现这一切,却不代表她的生活全然是灰色暗淡、痛苦不堪的,相反,我在她的文字中反而看到了一种坚韧的力量,她并没有像一只濒死的动物一样被打败,而是穿越了过去的痛苦与精神窘境,获得了内心的安宁与解脱。如她所言:“当我在这里孤身独处,我内心非常激动,并且常常硕果累累”,她的痛苦让她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而她克服不幸的种种尝试与思索,皆化作了她笔下丰饶而动人的精神体验。
  •     不知哪一天我能愉快的接受
  •     2017已读03,听着Lotte Kestner读完了这本书。一月份的打卡书一直拖到三月才读完也是令人雪崩。收录的两部日记都是记录了作者与衰老、孤独、病痛相处搏斗的历程,还有内省探索自我的累累硕果与顿悟,阅读时也跟着感受与顿悟。“痛苦是最伟大的教师······足够奇怪的是,痛苦总是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把我们引向他人,而快乐或幸福在某种程度上却使我们孤立”。这样的共鸣很多。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一个人只要热爱阅读,渴望写作,都会比常人更在意自己的个人时间,个人空间还有生活的秩序感。最近因为工作的原因,个人时间极度丧失,那种感觉产生的焦虑与烦躁常常难以平息。
  •     我比独居的梅·萨藤要孤单多了。可我只是想要一个可以和我聊聊书、电影、各种琐事的人而已。现在真像是活在一个透明的罩子里…
  •     跟贾曼的日记一样好看,萨藤在日记里谈日常,谈文学,谈创作,谈生命也谈死亡。
  •     我看不下去了。。。。
  •     挺喜欢这种叙事方式,在平稳中感受到了一种坚韧的力量。前半部分更加积极一些,然而后半部分却更符合自己的感觉。。。生活就是如此的孤独平凡
  •     果然对描写花花草草猫猫狗狗没有抵抗力!
  •     像苏菲的世界一样,绕不开的结。
  •     真的痛,72时比67时更痛,67岁的好看些。逐渐衰老,老无所依,我们都将如此。封面我不喜欢,好像东西发霉,盖了一层灰毛
  •     “没有相同的爱,也没有相同的死亡,相同的损失:这些路我们是要独自走的。”
  •     文字很优美
  •     后半部分更为琐碎 日记体的形式也更加的明显 但是更喜欢前半部分 感悟也更多一些
  •     不太遥远的一个时间,很多人过着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阅读,不一样的景色,以及不一样的想法。大多数人没有留下什么。
  •     挺不错的一本书
  •     如果你没有读过这本书,我会对你说,这个作者很厉害,她到了八十岁还在写诗。如果你读过这本书,我会对你说,她到了八十岁还在写诗,而且在那两年里,她又写了很多的诗。
  •     孤独是一层长了青苔的阴暗角落 只有自己知道 那里无人可到达 只有自己知道 那里有细菌在热闹地跳舞热烈地生活
  •     前半部过去的痛多是对过去的思考,直面痛苦才有成长的可能。后半部梦里晴空多是日常的叙述。喜欢前半部多于后半部,整体都很喜欢。
  •     后面是在看不下去 碎碎念些什么玩意
  •     每个年龄段读这本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看萨藤记录自己的生活,觉得无论多大的年纪,日子还是需要一些仪式感,一些朋友,一些爱好,以及一些对于自己的约束力。
  •     她住的地方可真美
  •     独自生活,面对疾病,面对孤独,都能从那些泥潭中爬出来,首先是不隐藏自己的感受,不自欺欺人。对于一个病人来说,平稳的快乐轻松是奢侈的,有那些疼痛存在。当然也会有眼睛发光的某一刻,只是那么短暂。
  •     在寒假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只有诗人兼小说家的萨藤才能将每个人类都会遇到的衰老及孤独用敏感的心体验并用恰当的文字表述出来。都说阅读能让一个人用一辈子来体会多种人生经历,我想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和无能为力的虚弱感,从而对这一无可避免的阶段多了心理上的准备,勇于接受它。要说本书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前半部分的独居日记更加展露了作者对自我内心的剖析,后一本日记充斥了太多人际间的往来,显得没有特色和感悟。总体来说,阅读体验不错。
  •     断断续续居然看了五个月 看得好累的一本书
  •     独身并不孤单 克服病痛与心伤的过程中展现了积极的能量
  •     感觉推荐的大多不太靠谱……我也是被卓越推荐所以看的。不太欣赏这种文学样式,很啰嗦。看了百分之二十实在看不下去了。作者写日记的时候感觉似乎有了读者这一对象似的。
  •     失去所爱之人很痛苦 甚至悲痛欲绝 没有什么能够带走悲伤 但是最终你会找到办法 带着悲伤活下去 所以生来终究尘归一人 便独自扬长而离...
  •     孤独的生活着,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注定一人承受内心波澜
  •     当看到内布拉斯加闷热的午后,空气压在身上像一种负担,薄薄的风从田野周遭带来凉爽的芳香,下午有人在那割干草,可是作者不能走,她多想要生命感,灵魂从地下升起,推动骨架,和肌肉,可以行走。和加曼日记《现代自然》中的味道太像了,会在早上收拾花草,然后创作及谈话,回信,见友人,孤寂,慢慢走向死亡。
  •     将痛苦拒之门外就是丧失了成长的机会,不是吗?
  •     里面的天气描写都很棒,偶尔写写日记什么的可以帮忙派遣下生活。
  •     金句思想像海波闪耀
  •     三星半。匆匆看完,前半部颇多思考,后半部太多琐碎。
  •     恩菲尔德原谅小镇的284号绿街的房子
  •     论生活里的主动,自愧不如。
  •     在孤独中往往才能够体会更深刻的生命
  •     一个人要体面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要保持正常生活的节奏和尊严,才能让身心恢复。即使不可能像从没有受过伤一样。
  •     向前走吧
  •     一个独居者,女人,同性恋,老人,诗人,知识分子,中风者的记录。关于日记文学,当作者明白日记是会被阅读的时候,日记就不再真诚。而当一个读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评判一本私人日记,又是如此的残酷。我只能说它没有触发我心的琴弦。
  •     也就是流水账,日记本来也很难有什么深度吧,低于期望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