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红杜鹃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5315126
作者:陈瑞生
页数:33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接着就审查我母亲。 在党小组会上,我母亲将她在江西苏区突围时,在安远以南被俘这段历史的经过情况向审查她的同志作了汇报。他们经过几天时间的分析研究,提出疑问,要她一一回答。 他们怀疑我母亲走的路线没有讲清楚。母亲说: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转移时,陈正人同志身体患重病,组织上决定我们留在苏区。由于中央苏区形势日益严重,留在苏区的红军决定向外突围。这时,苏区中央局决定伤病员必须疏散安置,是陈毅同志代表苏区中央局决定我随陈正人潜赴白区治病。当时,苏区中央局和我们谈话,要我们随独立三团张凯政委行动,他们的部队护送我们安全渡过信丰河后,我们再找地方休养治病。但过信丰河未成。途中经过几次战斗,后来,我才知道我被俘是在安远以南地区——孔田、鹤岗之山地遇敌袭击,部队打散后,我就被俘了。” 审查我母亲的人每天晚上都要追问她的行动路线,问她走什么地方?是山路还是平路?当时他们每天多半是走山路,晚上有时也走平路。有一天半夜经过一个村庄,发现没有人,他们便快速通过村庄,生怕被敌人发现。 为了弄清我母亲走的这条路线,党支部书记耿飚等人打开地图,要我母亲指出行走的方向,经过什么山?走过什么路? 母亲说: “我不清楚。行军多半是晚上,天色漆黑,根本看不清是什么山路。加之,我对地形不熟悉,更搞不清是什么山路。请你们向张凯政委做调查。我们是跟他们的部队走的。” 十几天以来,他们对我母亲采取“逼供信”的审查办法。白天晚上都斗她,大概有十个晚上不许她坐,让她站立着,逼她讲假话,弄得她头昏眼花。有人还抓她的头发,并施加拳脚。她每当回忆在延安“抢救失足者”运动时,都会感到心惊肉跳,惊魂未定。 审查者还怀疑我母亲到过香港,说那里有两层楼的汽车。我母亲根本没有去过香港,从来也没有见过这种汽车。其实他们这样审查我母亲,无非要间接地审查我父亲陈正人。 母亲坦然地说: “其实,我的问题很简单。我被俘后,是我哥哥彭瑛请求他的广东省党部上司黄龄书担保我出来的。因为我当时没有暴露身份,甚至我军战士也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这些战士是瑞金、兴国调到独立三团张凯部队的。所以,我被保释出来是很顺利的。” 母亲向党组织的交代是实事求是的。但审问她的人不听,不相信她讲的经历是真实的。于是,对她实行车轮战术,大搞“逼供信”,白天黑夜地斗她。有一个“坦白分子”也非常狠毒,她使劲地揪住我母亲的头发,拼命地摇我母亲的头。后来,我母亲经常头痛、反胃、呕吐,又没有药吃。母亲说,其实,这个人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经不住“抢救运动”的审查,乱说了一通,胡编一气,说自己是特务如何如何,说得有鼻子有眼。组织上认为她坦白得好,就把她调到临时支部,审查、批斗我母亲。这些“坦白分子”,为了表现自己,也为了邀功,斗起别人来更是心狠手辣。

前言

母亲彭儒度过了98个春秋,2010年l0月5日,她走完了革命生涯中最后的人生旅程。    她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女战士之一,是声名远扬的红四军“彭家将”中最小的女将,亲历了“朱毛会师”,参加过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她是参加过湘南起义和井冈山斗争最后离世的老红军。她的谢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报刊和网络进行了大量报道。    彭儒的名字尽管许多人并不熟悉,但她不平凡的人生,一点也不影响人们从四面八方拥向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向这位令人崇敬的老前辈挥泪送别。    10月13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我母亲彭儒的遗体送别仪式。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敬献了花圈,贺国强、曾庆红、何勇参加了送别仪式。    母亲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了慰问和哀悼。    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和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部分同志、离退休老同志等:500多人参加了送别仪式。    全国政协、中央组织部、中直纪工委、中央党校、全国妇联以及湖南、江西等省委、省政府、省纪委,对我母亲的逝世表示哀悼,对我们家属表示慰问。母亲的家乡和生前工作过的地方组织、政府的代表和我父亲陈正人的家乡代表也参加了送别仪式。    礼堂外,全国各地和北京市赶来送行的1000多人排成长龙,其中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也有我们六兄弟姐妹的同学和同事。他们缓缓地走进礼堂,向我母亲遗体三鞠躬。在悠扬而又凄美的《十送红军》和《映山红》曲调中,参加送别仪式的人们一一同我们家属握手慰问,也有许多亲朋好友同我们拥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母亲在长达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忠于党、忠于人民,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为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纪律检查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    在漫长的峥嵘岁月中,她经历了许多的历史事件,接触过众多的风云人物。她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她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母亲从14岁时读《共产主义ABc》《向导》《新青年》,受到启蒙,便立志摧毁不合理的旧世界,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的新中国。她的一生,是跟随共产党,去努力实现她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和政治抱负的一生。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的新中国,她南征北战,艰苦奋斗,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她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    她参加过椅林弹雨的湘南起义,沐浴过井冈山斗争的血雨腥风。在湘南起义的战斗中,子弹横穿她的背包,她没有畏惧和退缩;在中央苏区突围的战斗中,她被俘后脱险而归。她在同党内错误倾向、错误路线作斗争的过程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地面对各种残酷的斗争。她相信群众、相信党,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无论是在延安的“抢救运动”还是在十年“文革”的浩劫中,她都坚强地挺过来了。在所有参加湘南起义和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中,她是最后一位离世的。母亲彭儒确实是一位值得庆幸的革命者。    在党内外的斗争中,母亲彭儒经受住了生死荣辱的考验。作为一个老红军战士和老共产党员,虽然她一生中经历过种种磨难,遭遇过种种非人的屈辱,但她从未动摇过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她的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廉洁奉公,艰苦朴素。    80多年的革命生涯,她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白山黑水到海角天涯,辽阔的祖国大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我是普通一兵,没有立下什么丰功伟绩,我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值得一提的是,我毕生对党无限忠诚,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老老实实做人民的公仆,有多少光发多少热,直至生命的终止。我已四世同堂。六个儿女都是共产党员,孙辈们也有加入共产党的。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他们不论是在党内党外,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地报效祖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总会比一代强。看到年轻人一代代地成长,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感到高兴,放心!”    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将会影响和鼓舞一代一代人的成长。    母亲同千千万万的老一辈革命者一样,论物质财富真可谓“一无所有”。她所能给予我们子孙后代的遗产,只能是一笔在价值上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我写这本书,实际上是根据她生前对一生经历的回忆而写成的。本来在2000年时我就准备代她执笔写一本回忆录,而且当时已经试写了三章。本书的前三章写好后,母亲亲自过目修改过。后来,每当她回忆往事的时候,常常因心里激动而影响睡眠,导致血压升高,所以弟弟妹妹都劝我不要再写了。为了保证她心情欢乐平静,健健康康地安度晚年,我只好搁笔。但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我现在写的这本书就算是对这一遗憾的弥补吧。书中的材料都是母亲陆陆续续给我口述的,以及她老人家的言传身教带给我的感受和体验。这本书也算是母亲留给我们后辈的精神遗产,并愿以此书献给所有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愿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代代的发扬光大-    本书是写我的母亲彭儒,但也写到了我的父亲陈正人。因为自从他们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相识相知并结为伉俪后,在工作中和战斗中始终是形影相随,未曾分离过。他们共同经历过漫长的峥嵘岁月和风风雨雨的斗争。他们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许多的战斗和经历都是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的。所以,讲到我母亲的故事,就必然会联系到我父亲的经历。    陈瑞生    201O年10月31日    于中共中央党校寓所

后记

母亲活着的时候,我作为生活在她身边的儿子,似乎并没有感觉到她怎幺伟大,更没有认为她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可是在她去世后,却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那幺大的反响。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母亲的遗体告别仪式时,中央领导人和社会各界参加遗体送别仪式的人士排成长龙。他们向参加井冈山斗争的最后一位离世的老红军挥泪告别。之后,报刊、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连日报导,网上报导的文章汗牛充栋。在吊唁期间,来到母亲灵堂前参加悼念的党政军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向家属表示慰问的短信难以计数。社会各界前来家中吊唁的人群络绎不绝。吊唁者敬献给母亲的花圈、花篮堆积如山,从五层一直摆放到一层。    在送别母亲以后,我静静地沉思良久。在一个多月内,我为失去母亲而寝食难安。每当想起母亲或看向母亲遗体告别仪式的录相时,我的泪水总是止不住的长流。虽然母亲走了,但母亲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在我的眼前,母亲的光辉形象在我的心中渐渐高大。我追思她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回忆她对我们子女的谆谆教诲,确实感到她老人家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位少有的传奇人物,是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    渐渐地我萌发了要为母亲写一本传记的冲动。我趁丧母之泪未干之际,疾笔撰写了本书的前三章。这三章是在母亲所写、所谈的回忆片段的基础上写就的。但往后撰写的章节,可供参考的文字材料越来越少,写作进度渐渐缓慢,有时一两个月都难以下笔。    于是,只好请求母亲生前的战友、同事们帮助提供回忆素材,或从革命老前辈的“回忆录”中寻找点滴线索和素材。同时找我的姐姐、弟弟、妹妹共同回忆与母亲相处的往事,或请他们提供文字素材。他们都认真地提供了不少的文字材料和口述材料。这些材料为我写作《井冈山的红杜鹃》一书起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在写作过程中,他们反复帮助我修改或提供参考资料。尤其是在匡正史实上起T很大的帮助作用。本书虽然是由我执笔写就的,但实际上是我们兄弟姐妹集体合作的结果。    在此,我首先向原农业部、垦部监察室的吴家骅、张福绵、熊国奇同志;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刘丽英、孙中斌、秦志伟、张明泉等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向母亲的老战友朱春芝阿姨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中共宜章县委书记、县长欧阳锋,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丁邦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敏,县委办副主任、史志办主任李浩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黄海云,县史志办工会主席谢水军,及琦石村的自责同志表示衷心地感谢!    向与我精诚合作的姐姐、弟弟、妹妹们表示感谢!    向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彭明榜、孙梦云同志所付出的辛劳表示感谢!    向协助我打印书稿的温世红、鹿志超硕士表示感谢!    本书是一本纪实性的传记,它涉及到我党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有不实之处和不当述评,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陈瑞生    2011年11月25日    于中共中央党校寓所

内容概要

陈瑞生,1933年10月生于江西省瑞金市,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正人、彭儒之子。曾任中共中央党校进修部副主任,哲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编、副主编或参与撰写、出版20多部理论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代表作为《美学纲要》(合著)。

书籍目录

前言/001 第一章从湘南起义到井冈山根据地/007 第二章从瑞金到延安的艰难历程/062 第三章在延安的日子里/091 第四章开赴东北的日日夜夜/114 第五章母爱情深寻儿女/136 第六章 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开拓奉献/168 第七章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磨难/186 第八章重寻当年走过的足迹/203 第九章革命征途的最后一站/249 第十章离休后的丰富生活/261 第十一章魂归井冈/316 后记/328

编辑推荐

《井冈山的红杜鹃:我的母亲彭儒》主人公彭儒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女战士之一,是声名远扬的红四军“彭家将”中最小的女将。她从15岁开始投入革命斗争,先后亲历了湘南暴动、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斗争、长征、延安整风、解放东北、开国大典、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品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从一定程度上讲,她的一生,浓缩了我党全部的历由。

作者简介

《井冈山的红杜鹃:我的母亲彭儒》为优秀共产党员彭儒的传记。彭儒是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女战士,后任中纪委委员。她从15岁开始投入革命斗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与了湘南暴动、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斗争、长征、延安整风、解放东北、开国大典、改革开放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见证人。《井冈山的红杜鹃:我的母亲彭儒》讲述了彭儒的革命经历,涉及与丈夫陈正人相濡以沫的婚姻生活,以及他们与子女失散,最后又一一寻回的曲折故事。《井冈山的红杜鹃:我的母亲彭儒》塑造了主人公彭儒为党的事业奉献一生的光辉形象,正如书名那样,她像“一支红杜鹃,光照人间”。


 井冈山的红杜鹃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