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哲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801039781
作者:曾仕强
页数:36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效率”即是管理追求的目的,则单凭“科学”的力量,或许可以获得有效的管理。但是,一九——=年霍桑实验(Hawthorne Studies)证明了:人之所以为人,在他对于其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其监督人员以及其工作环境所执有的看法,较一切物质条件更为重要。于是管理除了“科学”之外,尚须“哲学”的指引,殆无疑义。何况管理史实的演进,充分显示管理受到当代文化背景的影响,亦即深受当代哲学的支配,兹说明如后:  管理行动接受哲学的指引 自古以来,管理者对于人类自身存有若干相沿成习的看法,无形地支配着我们的管理行动。西方对于人性的论说,是先有性恶说,而后有性善的观点。西方邪恶的人性观,基于邪恶的宇宙观;而邪恶的宇宙观则受宗教观的影响。基督教主张人类的始祖亚当因犯罪谪降尘世,便堕入恶道,嗣后人类身体上及道德上腐败的天性均与生俱来。中世纪经院派的哲学家,自奥古斯丁以降,均持性恶的观点。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叔本华,亦无不如此。虽然卢梭在其名著《社会契约论》与《爱弥儿》中强调自然状态,称道自然生活,认为人类自然的本性是善的,但因受历史的文明与社会制度的影响,终于变恶了。卢梭从理性与感情两方面说明人性起初原是纯善无恶,“天造之物,一切皆善”,可是“一经人手”,便“又变为恶”了。方东美直陈原罪说实在是哲学上的陷阱,需要睿智才能予以避免。西方也有伊拉斯谟、洛克、霍尔巴赫、康德、杜威等人,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提出不同的人性论说,但是就整个世界而言,除了中国以外,西洋和印度思想都深受宗教的支配。而影响管理最大的,当推性恶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在其名著《企业的人性方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一书中曾有极为深刻的分析。他指出管理人员多少年来有一种错误的看法,并称之为“x理论”,其最主要的一点,便是把人仅视为一种衣冠禽兽,而忽略人有高度的精神需要。他发扬性善说的观点,提出若干修正的想法和做法,称之为“Y理论”,成为今日“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言

序 言   中国人希望成为真正的中国人,是古今共有的心态;中国人未必都能了解怎样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不分知识分子与否。近代中国人遭遇西方激烈的挑战,一时难以妥善响应,以致产生严重的屈辱感与浓厚的自卑感。有人崇洋媚外,更有人绝望求去,似乎对于祖国的离心大于向心,幸好这只是当前特殊环境所造成的奇景幻象,并不代表中国人的民族性有何重大的改变。相信时过境迁,不久的将来,弘扬传统文化的强大中国塑造完成,又是海内外中国人落叶归根、朝思暮想的故土。但是,中国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不明白真正中国人的形象,才是值得焦虑的所在。五四运动以后,对中国文化价值的种种怀疑论调,引发盲目的全盘西化,高级知识分子言谈之间亦常抱怨传统的包袱太重。根本原因,在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近三百年来,西方的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国人醉心追求的对象。然而科学化与民主化的结果,除了带给我们物质生活的改变以及产生一些美式的选举活动之外,对于中国人之为中国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中国人的长处就是十分随和,你喊科学,他喊科学,我不妨也跟着喊科学,到底什么是科学,仍旧抱持不求甚解的态度,不认真加以理会。至于民主,要民主马上就有民主,我这个样式本来便是民主,充分显现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沉着本色。何况我国文化原本含有民主性与科学性,更加强了一些卫道之士“西方有的我们也有”的信心,使得科学无法生根,民主也难以落实。  但是,管理的冲击,却使大多数的中国人卷入了改变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浪潮——如果我们指出中国近数十年来科技的进步是管理所促成的,假若我们认为中国的民主化与管理的改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平心而论,这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事实。管理使得科学教育逐渐踏实而趋于正常,管理催促科学实验与研究加速进行,管理本身的科学化加强大众对科学的认识与了解。民主化的管理,也加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民主意识,改变公众对民主的看法和想法,促使社会各界快速地迈向民主的境域。由于每一个人,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或者同时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切身承受,不能像对付科学和民主那样漠不关心。所以管理的影响力,委实既大且深!  不幸的是,我们所急切推行的几乎全盘是西方的管理,无论人事、财务、生产、销售,甚至小如仓库管理、档案管理、图书管理,大至行政管理、交通管理、都市管理,都是西方模式,照本全收。尽管我们大声疾呼,要复兴中华文化,要建设文化大国,乃至要加速文化反攻,但前面似乎是堵住了,门警森严,后门却是打开了,一无防守。而且我们又大力提倡管理,强调管理,恐怕不知不觉之中,我们所有的,只是一个没有中国人的中国;我们所持以反攻的文化,也不再是中华文化,那才是中华民族永无翻身之日的悲惨命运。  所幸,我们的管理,仅注重于工具的运用和制度的建立,对于管理理论,仍乏系统化的整理,更谈不上管理哲学的建构,故尚未造成严重的灾害。目前见及的,只是“重物轻人”“把人当作机器”“技术至上”“资金第一”等等不正当观念的普遍流行,以致“技术领导政策”“财经重于行政”“重视自然科学而忽视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优于理论科学”等等不正常现象到处泛滥。各种机构团体,形成士气的虚胀;多数管理人员,处于众叛亲离的困境。中华文化的两大支柱,一者道德日益沉沦,二者艺术气氛也越来越被冲淡,因而必须从速确立中国管理哲学,调整中国管理模式,研究中国管理方法,才能不负孙中山先生“从根救起,迎头赶上”的期望。  笔者幼承庭训,父母所寄望的,就是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稍长受国家公费教育,衷心感激。二十多年来,坚守教育岗位,屡蒙上司厚爱,有机会亲尝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滋味,因而对于管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虽经审慎观察,用心深思,仍感难于正确地判断,由此对传统的哲学理念产生深切的爱好。有了初步的认识,回头从事管理的反省,尚具心得。居于国族兴亡、匹夫有责的驱使,不自量力,写成了这本《中国管理哲学》,主要目的在追求新的融合:一方面使中国的道德理想和艺术精神能充分融化于现代管理之中;另一方面也希望西方的管理能够在中国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表现出真正中国化的特色。  一、当前我国管理者的共同难题  管理者遭遇的问题,来自人、事、财、物,非但永不间断,而且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各行各业,固然有其独特的困难,而共同的难题,也是所在多有,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规划(Planning)方面  目标的订定,不能过低,也不可过高。管理者的实际困难是高、低的标准何在,究竟从哪一角度来衡量判定,有数字依据的,尚能以每年增加百分之几来研拟;无法用数字表示的目标,又如何具体编订?再说,依本机构的实际情况所拟定的目标,即使合情合理,而又切实可行,但就整个社会来说,此一目标是否合适,如何评定?目标既订之后,能否随时修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订不订目标有何区别?假若答案是否定的,则无法达成目标,又将如何处置?通常编订目标时,由上而下,先指示一个总目标,再由各部门拟定可行的数字;或由下而上,先由各部门提出预期的目标,再汇集成为总目标,孰优孰劣?  决策的正确性,大抵由结果来判断:成功的时候,我们会找出一百条理由来证明我们的预测接近事实,决策十分正确;失败的结局,又使我们归咎于决策的错误。但是我们平心而论,事实真是如此吗?谁能担保这些不是出于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  规划的气氛,如何形成?过分热衷于规划的工作,是否有害?在时间上、成本上应如何加以控制?过分的冷漠或不关心,又将如何补救?气氛能否持久?发生变化时如何掌握?  (二)组织(Organizing)方面  部门如何划分,才能又分工又合作?本位主义能否完全消除?表面的合作和实质的合作如何辨识?分工而不合作时,管理者应该怎么办?  有些人心目中自有他独特的一套组织,他也许任何人的指挥都不接受,仅仅服从最高主管的命令;他可能编制在销售部门,却因为会计部门的主管是老板的堂兄而宁愿听命于会计主管,不理睬销售主管的指挥;他自认只敬佩机构内的若干主管,对其他上级一概表现不服气的态度。管理者遇此情形,是否即视其为“非正式组织”?应如何予以调整?  权的授予,有没有一定的标准?权的层级,能不能具有弹性?紧急时与平日的情况,有否不同?权力与责任,应如何转移?如何调整?  (三)任用(Staffing)方面  “班底”如何形成?有哪些好处?又有哪些弊害?没有“班底”行吗?会不会变成孤家寡人?  “同乡”好用吗?管理者是不是应该六亲不认?如果真的那样,担保会有良好的效果吗?做人还有什么价值?  “管理候选人”如何培养?是否让他知晓?对其他的人有何影响?发现不妥当时又该如何处置?这算不算培养“班底”或“亲信”?  (四)指挥(Directing)方面  激励有效吗?会不会产生反效果?能不能持续?胃口越来越大怎么办?  人性究竟是“乐于工作的”还是“耽于安逸的”?强有力的领导是必需的吗?无为而治可不可能?我们不愿意被指挥,是否意味着我们不愿意接受他人的管理?管理者的想法,能不能代表大众的希望?如果是的,那大家都不愿意被管理,还谈什么管理?  沟通如果是困难的,主要的症结何在?对方并不是听不懂,却不愿意接纳,该怎么办?有沟通能力的人真的就能沟通吗?那为什么同一个人,对甲易于沟通,对乙却十分困难?同样的道理,管理者也发现对人际关系有研究、有素养的人,未必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控制(Controlling)方面  控制的技巧很多,但都未能及于人的心理因素。例如:预算常常和主管的声望、影响力成正比,而不一定配合实际的需要;作业稽核每因执行人员的态度而产生不同的评价,也就是没有严格一致的标准;计划评核则由于少数人的幸灾乐祸而导致“悲观时间”已届却仍无法完成的尴尬场面。心理因素往往是管理者苦恼的最大根源。大家存心看热闹,那才是最要命的。  控制极易情绪化:内部稽核彼此熟悉,很容易互相串通,久之流弊自生。假若强调对立,大家闹僵了,也不是机构之福。外部稽核比较客观,但是容易形成内部联合一致对外的姿态,会计公司或管理顾问公司有时难免顾虑及此,而不敢直言不讳。管理者为了避免情绪化,对稽核的态度究应如何方称合适?  不革新就是落伍,革新则势必遭遇障碍。管理者墨守成规,大家批评他保守,不能赶上时代;一旦革新,又讥为“新官上任三把火”或“死爱出风头”“拼命制造升官发财的机会”。何去何从,实有进退两难之感。  二、这些难题取决于管理者的哲学理念  管理者对于这些问题,各有自己的解决方案。笔者推论:管理者采取的措施,大抵依据他的哲学理念。因为管理的任何活动都牵涉到人。人不是机器,人有情绪变化,许多关于人的问题,需要哲学的方法来思索、哲学的观点来判断。前列若干问题,都与管理者的哲学理念有关,试做如下分析。  (一)规划方面  高低原本是相对的,没有固定的标准。目标如何编拟?端视管理的最后目的而定。为了赚取利润,有它的目标;为了明显的成长率,有其目标;为了社会的进步,有它的目标;为了人类的幸福,亦必有其目标。而这些目标之间,未必能够一致,甚至有重大的差距。争论最多的,如香烟的产量,是多好,还是少好?从各种角度来衡量,有各种不同的见解。我们首先要解答管理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再据以厘定目标,才是根本解决之道。但“管理的最终目的为何”显属哲学的范畴。  决策是否正确,往往也是一时、一地的答案。有些管理者坚持依据价值前提如组织目标、效率准则、公平准则、个人价值观念等,及事实前提包括个人技术知识、组织提供的事实数据等,以选择最为有利的决定。有的管理者则宁愿单凭直觉,独断独行。也有一些管理者先依科学的方法选定方案,然后打电话征询对此问题并不了解的妻子,以便做最后的决定,因为经验证明妻子的直觉十分可靠。管理者采取何种途径,主要取决于他的哲学理念。  大家热衷于计划,不必要的计划也十分完整地研拟会商,实属一大浪费。我国人还有一种倾向,大家都注意主管的好恶,抱着投其所好的心理来拟订计划,这种“主管导向”的做法,往往是机构不能正常发展的主要原因。主管重视生产,员工一窝蜂在这方面动脑筋;等到主管发现财务失去控制,大家又立即转向,一天到晚研讨有关财务的计划。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已属下策,头并不疼只因老板认为头疼而拼命医头,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还有更严重的情况,就是误认为计划一经拟订,即等于大功告成,忽视“行”的重要,缺乏效果的概念。这种以规划涵盖管理全部的做法,气氛越浓厚,则弊害越大。  管理者所抱持的哲学理念,直接影响到整个机构对于规划的看法和做法。  (二)组织方面  分工合作联成一词,并非代表分工即是合作,或者分工必然合作。表面合作,实质不合作的实例,触目皆是。主管的褒贬、奖惩,更足以激发各单位的本位主义,使用不当,将越增不合作的可能性。强制、劝导、威胁、利诱,往往不能奏效。如何促成真正的分工合作,实有赖于管理者正确的哲学理念。  各人心目中自有其组织体系,未必就能构成“非正式组织”,管理者可以依据他的哲学理念而有不同的措施。例如采取安抚的方式,调整其职务,尽量使其心目中的组织体系符合实际的情况。或者强制迫其就范,非接受组织安排的指挥系统不可。当然也可以透过同仁的劝导,促其自行调整,改变原有的想法。  权的授予,通常没有既定的标准。上司相信某甲,某甲自然有权;上司不信任某乙,某乙立即无权。权的层级,也不过是系统表上的一种形式,管理者直接找到基层,还可以博得“民主”的美誉。把中层撇开一边,有时是处罚式的冷冻,有时则是无意间的忽略,但有多少中层干部敢据理力争、能表示反抗的?虽然工业界一再强调“工头的命令优先于厂长的命令”,但实际情况如何,可想而知,否则也用不着强调其重要性了。有权即有责,有相当的责任才能赋以相当的权力,这也常常成为具文,因为管理者的心腹知己经常有权无责,规定该负责任的人却往往没有应得的权力。权责的配合,以及权力的转移,假若都按照组织系统施行,哪里用得着争夺?现在各机构、团体的争权,即是暴露大家的不按牌理出牌。  要权责上轨道,大家无所争,最好的办法仍旧是先解答管理的根本问题:为什么要有权?为什么要负责?如果管理者强调利润,大家就有的争夺;假如有更高层次的哲学理念,当然又有不同的情况。  (三)任用方面  有“班底”的管理者,常常苦在心头,有说不出的苦衷,因为包袱太重,越来越有背不动的苦楚。没有“班底”的主管,则十分羡慕那些有“班底”的人,因为他孤家寡人,一个可以商量的人都没有,实在为难。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对“班底”深具恶感的人,他认为Team是有必要的,而“班底”却应该尽早淘汰。凡此种种,无不系于管理者自己的哲学理念。  和“班底”一样,有的主管认为同乡最好用,只有同乡才能用,于是所用皆同乡,后来吃了亏,受了苦,又发誓永远不用同乡,因为同乡皆不可用。第二次当主管,果然任何同乡一概不用,但是吃亏受苦并未减少,证明非同乡也不能用。同乡、非同乡都不可用,即无人可用,这才领悟到:不论同乡、非同乡,都有可用之人,也都有不可用之人,实在用不着计较什么同乡不同乡。  管理者不必强调六亲不认,否则有亲戚当管理者的人都跟着倒霉,亲戚当中管理者越多的,越走投无路,形成“优越的失业者”,实在是人为的大不公平。管理者也不必避嫌不用同乡或一味非同乡不用,因为优秀与否,可用不可用,与此均无关干!  具有哲学思辨能力的人,可能很快就脱离这些无谓的窠臼,而要深切体会这些道理,有赖于正确哲学理念的导引。  “管理候选人”应否培养?如何培养?均与管理的哲学理念有关。例如认定“人的寿命有限,而机构却应该长久存在并力求发展的”,便有培养“管理候选人”的责任。而如何选定?采取哪一种方式,亦取决于管理者的存心为公或营私。  (四)指挥方面  激励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因为极不容易公平、公正,当然不可因噎废食,却也不可不防反激励的不良后果。管理者如果以金钱为饵,激励员工,势必越陷越深,越来越难满足员工的要求。如果记功、嘉奖,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场面,因为未被奖励的员工显然就是不行,难免心生不平。例如父亲节表扬模范父亲,试问未受表扬的父亲心里有何感想,对其子女如何交代?是不是在他的节日给他相当的打击?同样儿童节选模范儿童、劳动节奖模范劳工、教师节公布模范教师,其哲学理念无不值得重新检讨。  人性的论说,中西并不相同。西方人先有性恶说,后有性善说,大多主张性恶,极少认为性善。我国先哲则大抵视人性为善。孔子提倡由有为而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可见我们自古以来,即不欣赏强有力的领导,既不认为主管是万能的,一切唯他是赖,更倡导礼贤下士,希望有贤能的部属来辅助他。西方人所期待的领导,实际上不受我国人的欢迎,因为我们想想:愿不愿意受人指挥,受人管理?假若答案是否定的,将心比心,别人何尝愿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是否应该调整哲学理念,以符合人性的要求?  沟通的困难,主要由于彼此的层次不同,无法获得适当的了解。因为语意的差距、用辞的不同、表达方式的互异,再加上我国人特有的“逢人只说三分话”“言外有默”等等言谈的艺术,使我们深深觉得,同中国人沟通委实更加困难。如何才能有效突破这些障碍,必须依据适当的哲学理念。  (五)控制方面  控制的方法虽多,结果则不外乎“心悦诚服”或“表面服从、内心不服”,当然也有表面化的反抗,不过为数并不很多。管理者认为哪一种后果才是有效的控制,殊难确定,主要关键在于:哲学理念并不相同。  地方上的行政和选举机构,如果关系太好,互相照顾,形成“一家”,就很难发挥制衡的作用,受苦的是老百姓;假若彼此对立,互不相让,造成“绝裂”,那也不是老百姓之福,因为同样不能收到制衡的效果。控制一旦情绪化,不论好坏,都是不幸的现象。但是人有情绪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些管理者认为情绪也可以完全控制;有人则认为不必加以理会;有人竟以情绪来对付情绪,采取“以牙还牙”的处理方式,端视其哲学理念而定。  革新是必要的,因为变易是宇宙的根本事实之一,所有人、事、财、物都时刻不断变动,《易传》也主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化即是创新,所以要求日日新,又日新。管理者希望革新,应该是大体一致的,不同的看法则是“如何革新”,也就是各人所采的途径互有差异。有人激烈,有人比较温和,有人实有若无,也有人老是新瓶装旧酒,表面革新而已。可见“如何革新”亦受管理者哲学理念的影响。  三、我国先哲的思想有助于解决这些难题  本书的结论,认为管理的最终目的,在求人生的安宁。这个理念,得自陈大齐先生《平凡的道德观》中推定孔、孟、荀子各以人生安宁为根本要求的启示。作者服膺孙中山先生“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的主张。既生存之后,人生的根本要求即是安宁,而管理为人生重大活动之一,因此管理的根本要求亦是安宁。凡能维护、巩固,乃至增进人生安宁的管理,才是善的;否则便为不善。  作者认为:在我国实施管理,必须配合我国的社会与文化,才能有效而受人欢迎。管理者整理自己的哲学理念,如能参酌我国先哲的论说,可望顺利解决这些难题,兹做如下说明。  (一)规划方面  归纳我国先哲的主张,“安宁”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假若我们接受这一观点,那么居于社会的安宁、员工的安宁,自然能够合情合理地拟订切实可行的目标。无论在数量、质量、时间、成本,以及人员的编制上,都能顾及整体的目标而有所调整。就整个社会而言,对安宁有益的事业必然持续发展,而有害的机构自应迅速萎缩,或者改变经营的方向,俾符合安宁的需要而日趋壮大。对本机构来说,共同的目标取得一致,上下各以安宁的条件为准,考虑的目标,自无以往“非提高工资,不增加产量”(No Money, No Work)与“不增产,即不加薪”(No Work, No Money)的冲突现象,无论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都能顺利协调,不必硬性施以压力,或藉助于“恐怖意识”。我们大可视实际情形,越具体可数的目标,越适宜自下而上;越抽象而无法具体表示的,越应该由上而下。  同时,安宁的条件变迁,机构的目标也配合着适时调整,彼此不易产生猜忌、怀疑的心理,也不会互相责怪,推卸责任。目标应否改变,有了共同的标准,一切以安宁为凭,不至于为应该不应该而争执,遭遇困难时也才会同心协力,一心一意来克服、破除。  人、事、地、物等等因素,都是变动不居的,谁也无法切实完全控制。依我国先哲的启示,大家应该心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信念,尽量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来掌握不变的条件,让无法预测或难以控制的变量由“形上天”来决定,而又抱着“功成不居”的胸襟,只要“尽其在我”,绝“不以成败论英雄”,岂不是更高的境界!  假如我们舍“主管导向”,改采“科学导向”,姑不论成果如何,要能切实施行,而又不惹麻烦,就已十分不易。按我国哲学,“主管导向”并无不妥,只要肯定“安宁”是管理的最终目的,上司部属一律依据安宁的需要来进行规划,相信既不偏倚,也不浪费,而又符合主管的意图,此时“主管导向”实即“安宁导向”,自是俱受欢迎。再如安宁果真是人生的根本要求,那么规划的气氛自不致过于冷漠或中断,也不会过分热衷而造成弊害,因为这些都将妨害到大众的安宁而警惕大家尽力予以避免。适当而持久的规划气氛,应该是大家所期望的。  (二)组织方面  分工的目的,假如只着眼于动作的分割、技术的专精、组合的便利、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因素,势必引起本位主义而无法达成实质的合作。如果大家都一致体认安宁是管理的最终目的,分工、合作乃是安宁所需的手段,而其目的又是为了求得安宁,相信不论部门如何划分,整体安宁所激发的向心力足以促成真正的分工合作。  各人心目中自有其组织体系,只要不妨害安宁,可以不加理会,何况有些单方面的想法尚难构成“非正式组织”,勉强以此视之,适足促成其加强团结,更增困扰。假若妨害安宁,则同人群起而攻之,其力量胜于主管一人,何止百倍?管理者不必心存管不倒他而难过,应该设法让他了解安宁的重要而自动调整其态度。  权的授予,假若居于安宁的要求,管理者在授予的时候必经慎重的考虑,于是分配权责有了客观的标准,彼此不易引起纷争。接受的人,心中有安宁的主宰,也不敢胡作乱为;偶有争执,大家以安宁为标准,自然比较容易平息。原先考虑组织系统、分配权责,假若真正居于安宁的需要,大家自易遵照系统,互相尊重,而无所争夺。紧急措施,临时作必要的变动,大家也才能接受。  (三)任用方面  “班底”其实就是Team,Team Work既然重要,“班底”便不可无。我们所重视的,乃是“班底”的目的何在?有的“班底”以私利为出发点,企图徇私舞弊,真是万恶之源,非连根铲除不可;有的“班底”一切唯公利是图,没有一点点私心,却能结合大家的力量,协同一致,又有何不好?所以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以安宁为目的,组成牢不可破的“班底”,实在是管理者之幸。  这种“班底”既不树立门户,形成把持;也不致堵塞贤路,扼杀人才,因为这些都有害于安宁,为大家所不取。一切唯公利,一切为安宁,自是有利而无弊!  “内举不避亲”,管理者不必为了自我标榜,对同乡、亲友特予回避,因为那样一来,反而暴露了另一种自私的弱点。管理者先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公正无私,再有知人之明,深具选拔人才的能力,便可以放心物色所需的人员,不必计较其是否同乡或亲友。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二圣得时而有天下,并不以位为乐。管理者如果沾沾自喜,自鸣得意,而权力使人腐化,终将有害于机构的安宁。人的寿命有限,而有益于安宁的机构应得永生,所以培养“管理候选人”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但是慎重遴选,细心教导,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时机尚未成熟,即予明显指示,对于当事人或其他人员都有不良的影响,容易引起大众的反感,增加培植的困难,而当事人也无法获得真实的体验,尤其不容易保持平静的心境。管理者最好不动声色,不露痕迹,逐步训练若干管理候选人,不断评鉴比较,加强其各种必需的经历,却极力避免其本位主义的暗中滋长,如有不妥,尚能及时补救或予以排除。最后训练成功,顺理成章,自为大众所接受。  为私利而培养管理候选人,是不光明的,迟早要受到大家的阻挠;为公利而培植,就算是自己的“班底”或亲信,如果大家公认是合适的,也会一致热烈拥护,没有异议。少数有私心的人,再怎样破坏,也将寡不敌众。先哲“所系正大”的主张,真是评判善恶的准绳。  (四)指挥方面  孔子要我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主旨在告诫我们不可耽于食求饱与居求安,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事情,所以接着要我们“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管理者宁可舍物质而重精神,以诚待人而爱及部属,才能持久激励员工,利多而弊少。  中国人不喜欢美国式强有力的领导,也不愿意常常听到被管理的话语,因此中国管理者,常用“大家辛苦了!”“谢谢大家的帮忙。”“多多费神。”“不好意思。”来代替发号施令,反而获得更佳的效果。  孔子要求“君君、臣臣”,并不提君不君的话,应该怎么办?主要目的在提醒为君的人,务必先要求自己做好君应该做的工作,以身作则,臣才会尽臣的力,如果一味要求部属,责怪部属,用威势来压他迫他,是没有实质效果的。忘掉管理、不提领导,是“无为”的最高境界。  忘掉管理并非放弃管理,不谈领导不等于不领导。我们是讲求实际的民族,也是富于艺术的民族,我们自有其合适的管理模式和领导方法,必须从先哲的理念中去探求。  中国人既敏感又重视“面子”,所以沟通非常困难。我国先哲因此特别注重“体会”,要我们多听少说,主张“木讷”,提示“沉默”的好处,又要我们注意察颜观色,常常设身处地,以增强体认的能力。但是有沟通能力的人,未必就能顺利沟通所有的人。我们一方面要让对方明白我们的诚意,一方面要唤醒他的良心,使他自动来体会我们的真意,才有良好的效果。  (五)控制方面  不能获得人心的控制,都是不长久的,也多半是虚假的,不可靠的。编列概算的时候,你争我抢,大家狮子大开口,就算按比例缩减,也是非常不公平的。问卷再客观,一旦不诚实作答便毫无价值。所有科学工具,如果不真心配合,结果一定不如预期的好。孔子最重视心理因素,深知人心的向背才是成败的关键。我们不论运用何种方式,为求控制得宜,必须注意做好心理建设,先使大家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  我国先哲一再提示心是善的,只要我们将心比心,以良心对良心,用我们的心来感应大众的心,必能深获人心,赢得民心。  控制要避免情绪化,唯有主管部属一律讲求修身之道,先修己然后才谈得上成物,先修身然后才有资格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国先哲始终把做事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人的品德和他的工作成果有密切的关系。时常反省,时时警惕,又能各以安宁为本,自然不会任由情绪来影响正常的控制。  革新是应该的,必要的。但是“为政不在多言”,不必口口声声谈革新,一句“萧规曹随”可以获得许多旧人的支持,赢得前任管理者的欢心,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困扰和阻碍。革新不能妨害安宁,所以要“从安定中求进步”,不可操之过急,因为“功成不居”,断无必要因求急功而造成想象不到的伤害与浪费。  革新如果对安宁有益,大家必定反应良好,反之即为有害的革新,应该立即设法调整,有了安宁作为客观的标准,革新是否必要,一目了然,推动起来,势必较为顺利。管理者考虑推行的途径,以安宁为依据,不致招来恶果。   上述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可行的,也绝对不是凭空想象的。这些方案的依据,正是本书立论的基础,详如第八章,如有兴趣,可先予翻阅。列在最后一章的用意,是看过以前各章之后,比较容易接受,不会一下子便误认为纯粹的卖瓜说瓜甜。如果为了节省时间,也可以只看第二章至第七章的第三节,获得应有的概念,亦能有所帮助。  本书撰述的方式,系以西方哲学及管理衬托我国先哲的智慧,采用比论及批判提出我国哲学在管理上可能的运用。本书旨在抛砖引玉,若能因而引起有识之士的共鸣,则实喜出望外。作者才疏学浅,舛误之处自多,尚乞学者先进不吝教正。  感谢家父母不断的鼓励和指导,许多见解都是自幼及长在家庭闲谈中获得的。本校管理学院唐院长明月兄、管理科学研究所谢所长长宏兄,诸多指教。舍弟仕良专习中国文学,经常给予协助。三民书局刘总经理振强先生及编辑部同仁对本书出版,惠予最大的助力,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忱。                                        曾仕强                                      于台湾交通大学

内容概要

曾仕强教授:
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现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院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
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长期担任企业经营顾问,在我国两岸三地及东南亚各国主讲管理课程数千场,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著有《中国管理哲学》《管理大道》《领导的方与圆》等数十部管理类著作和《教养》等数部家教类著作。

书籍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绪 论
一、哲学的对象及其性质
二、哲学与管理的关系
三、管理哲学的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章 管理与心灵问题
一、西方的心灵论
二、我国先哲的心灵论
三、心灵问题在管理上的运用
☉如何了解人以及人的行为,俾有效运用人力?
☉如何了解个人的心理历程,使其乐于接受新的管理方法?
☉如何把握心理因素,使其妥善运用物力、财力?
☉如何领导,才能获得人心?
☉如何控制,才能真正有效?
☉如何协调,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由心理因素调和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
☉如何减少心理阻碍,以促进革新?
第三章 管理与人性问题
一、西方的人性论
二、我国先哲的人性论
三、人性问题在管理上的运用
☉如何了解人性,并据以满足员工在人性方面的主要需求?
☉如何体认人性的潜能,使员工自动自发,积极创造?
☉如何以高尚人格作为共同的认同目标?
☉如何知人善任?
☉如何改变员工的气质?
☉如何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
☉如何有效应用参与的方法,以符合人性的要求?
第四章 管理与认识问题
一、西方的知识论
二、我国先哲的知识论
三、认识问题在管理上的运用
☉知识对管理能力有何影响?
☉如何结合知识与道德,以增加管理的效果?
☉知识对工作质量和效率,有何影响?
☉如何从知识论的观点,建立我国的管理模式?
☉如何鼓励员工即知即行?
☉如何增进管理者的知识?
☉如何促进管理知识的发展?
第五章 管理与道德问题
一、西方的道德观
二、我国先哲的道德观
三、道德问题在管理上的运用
☉如何发扬服务造福的道德,以善尽人力?
☉如何运用物力,才符合道德的要求?
☉如何选择方法,以获得成功?
☉如何依据道德观点运用财力、开拓市场?
☉如何领导,才能增强效果?
☉如何控制,才有道德价值?
☉如何协调,才符合道德标准?
☉如何确立组织目标,使员工乐于尽心尽力?
☉如何树立道德的威权,以促进业务的进展?
第六章 管理与社会进步问题
一、西方的社会进步观
二、我国先哲的社会进步观
三、社会进步问题在管理上的运用
☉如何建立正确的观念,并促成员工“社会化”?
☉如何讲求方法,以促进管理的功能?
☉如何组织,才能符合员工的理想?
☉如何领导,才能促成进步?
☉如何配合美丽的远景,求取适切的进步?
☉如何在安定中求进步?
☉如何“尊重制度”,鼓励员工守法,以促进业务的改善?
第七章 管理与艺术问题
一、西方的艺术论说
二、我国先哲的艺术精神
三、艺术问题在管理上的运用
☉管理究竟是不是一种艺术?
☉如何管理艺术化,以提高人力?
☉如何选用正确方法,以增强管理效果?
☉如何“心语相通”,以加强领导与沟通?
☉如何“适当权变”,以增强管理活动的效果?
☉如何美化工作环境,以促进业务改善?
第八章 结 论
一、中国哲学对于管理的影响
二、中国管理哲学的建构
三、中国管理学术发展的途径
主要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管理思想集大成之作。★一位学贯中西、名动各界的管理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一条西方管理制度中国化的根本道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组织、社会和国家的安宁。★一部解决中国管理者的共同难题的思想指南——走出规划、组织、任用、指挥、控制等五大方面的困境。★一本解读21世纪中国人、中国企业、中国的心声、苦衷、希望和未来的诚意之作。

作者简介

管理的冲击使大多数中国人卷入了改变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浪潮。不幸的是,我国几十年来急切推行的都是西方的管理模式,导致重物轻人、把人当作机器、技术至上、资金第一等不正当观念普遍流行,各种组织机构士气虚胀,多数管理人员众叛亲离,中华文化的两大支柱——道德日益沉沦,艺术更加没落。
管理的任何活动都牵涉到人,许多关于人的管理难题,都需要用哲学的方法来思索。例如:权力的授予有什么标准?表面合作而实质不合作的局面如何破解?没有“班底”行吗?管理候选人要培养吗?怎样激励团队最有效?强有力的领导是必需的吗?变革是该激烈些还是该温和些?等等。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认为:在我国实施管理,必须配合我国的社会与文化,确立中国管理哲学,调整中国管理模式,研究中国管理方法,实施中国式管理,才能有效而受欢迎。
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的驱动下,曾仕强教授完成了这部《中国管理哲学》,主要目的在于追求新的融合:一方面使中国的道德理想和艺术精神能充分融化于现代管理之中;另一方面希望西方的管理模式能够在中国走出一条崭新的、真正适合中国人的通途大道,从而为当下中国企业界乃至政治界等各领域在规划、组织、任用、指挥、控制等五大方面的共同管理难题,提供正当的解决方案。


 中国管理哲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曾仕强教授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该书体现了他的主要的中国式管理思想。一位学贯中西、名动各界的管理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一条西方管理制度中国化的根本道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组织、社会和国家的安宁。一部解决中国管理者的共同难题的思想指南——走出规划、组织、任用、指挥、控制等五大方面的困境。一本解读21世纪中国人、中国企业、中国的心声、苦衷、希望和未来的诚意之作。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侧重于理论!本以为会注重实战!
  •     曾教授一直都在讲述中国式管理,提升到哲学层面是必然的趋势,一直都很期待,这次终于推出了
  •     挺好的一本书,值得好好阅读
  •     内圣外王,富民强国之书!
  •     曾仕强的书,不知是否是新作
  •     还没看完,不错,学习了
  •     之前陆陆续续看过曾仕强教授的一些管理类图书,觉得很对中国人的胃口。买这本书是因为它号称”中国式管理之父的管理思想精髓“。断断续续用了三四天的时间读完了,个人觉得书的口号和内容是名符其实的。... 阅读更多
  •     挺枯燥的 没有丰富的哲学理论知识不推荐看 感觉跟管理联系不大 主要罗列哲学知识点
  •     亚马逊的速度简直令人惊叹,很喜欢在这里买书,方便,贴心,有保障。
  •     很多管理思想值得借鉴,很中国化
  •     质量可以,不过还没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