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微光》书评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43892217
作者:付新华
页数:197页

童趣

关于童年总是有许多美好的回忆,童年的每一天都充满欢笑与新鲜。天空让我喜欢,大地让我喜欢,青草让我喜欢,各种小花也让我喜欢,还有小鸟、小虫子、河流、各种野果子和夜空的繁星,春日去踏青,夏天去游泳,秋天赏枫叶,冬日挂冰凌,一切都让我新奇和着迷,想要挖掘和探索各种秘密。而这其中最温暖的记忆莫过于可爱的萤火虫,微微一点黄色的光晕在星空下闪耀,耳畔响着蟋蟀的歌声。可惜这些乡村的美妙景象已是多年不见,我们在夏天的傍晚去南京郊区牛首山陡步时,也只能偶尔发现一两只象流星一样在眼前划过,无法想象如果出现一大群一大群的萤火虫在黑暗中漫舞,在晴朗澄静的夏夜里闪烁明灭,那将会是多么浪漫与震撼的景象。幸而在书中发现南京的紫金山还有许多萤火虫,明年夏季一定要带儿子去看一看童话般的美丽夜景。作者不愧是国内研究萤火虫的第一人,花费十多年的时间了解萤火虫的种类和生活习性,现在终于给我们送出了这样一本装帧精美的科普书籍,作为一个喜爱萤火虫的人真是如获至宝,付老师甚至很贴心的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夜晚出行寻萤的小贴士,一书在手万人不求!除了萤火虫科普的部分,我还喜欢的一是付老师的日记部分,有研究记录更饱含着对萤火虫浓情,二是夜空里流萤的图片,十分的精美绚丽,还不满足的我又去百度搜索保存了几张(可以去我的相册看看哈~)。如果每一本科普读物都做的如此生动有趣又精美,小朋友们就有福气了,拥有一本长知识的精美画册。在看过这本《故乡的微光》之后,我又去了解一些保护萤火虫的组织和活动。现在南方各地出现了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民间组织,但力量还是不足够的,我想付老师的这本书也正是通过美丽的萤火虫唤醒我们童年关于大自然乐趣的回忆,如果失去它们,我们的下一代将永远无法经历和体会,将是多么的遗憾,倡议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爱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可以在夏日的夜空中享受那美丽的萤火虫的微光。

飞入萤光森林——《故乡的微光》读后感

已经不记得多少年没见到过那微小的“飞舞的星星”了。那是孩童时初遇萤火虫时,激动地在作文里写下的比喻句。而如今,时光把童年里邂逅那些美好的事物和情境渐渐带走,生活成了另外一个模样。多少人,还会为那一丁点的“小星辰”执着、坚持呢。《故乡的微光——中国萤火虫指南》就是那么一本研究如此微小事物的专著。真是诗意的标题,配上书本封面那绿色森林里的荧光点点,乍一眼看还真以为是本诗、是散文集呢。作者倒真带着诗人的情怀在研究、在写作。每个章节前还带着一些美好的关于萤火虫的诗句。最喜欢胡适那段:水上一个萤火,水里一个萤火,平排着,轻轻地,打我们的船边飞过。实在太有画面感。这小小流萤也如大多浪漫事物一般,能刺激文人们的诗兴与情怀。作者是付新华,是中国第一个萤火虫学科的博士,13年致力于萤火虫的研究与考察。带着孩童般的热忱和学者的专注,去追寻他毕生的热爱。见微知著,这是我特别敬仰的一类人。书中字字句句体现着他面对萤火虫这微弱生命体的尊敬和喜欢。他说:“萤火虫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年只有寻萤的时候最开心。调完课后,打包行李,收拾装备,跳上火车,吹着口哨,心情像鸟儿一样在空着扑腾。到达目的地,我就问附近的老乡,见过萤火虫没有。”同样是行者,真觉着自己稍稍能了解作者的一点点心情。出版商似乎也被作者的情怀感染了,非常巧妙地安排了一开始作者自序的字体由大主页变得极小,最后的出版人语,字体又从小逐渐变大。仿如用这一举动暗示着,萤火虫们微弱的生命正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殆尽,但说不定这本书的出版,会让它们的光渐渐变得明亮,感染你我。小小安排,却叫人感动。翻看书本,内容有“寻找萤火虫”、“发现萤火虫”、“寻萤人的守望”、“再见,萤火虫”四部分,分别的阐述介绍了作者走到全国各地与萤火虫相遇的故事,每种萤火虫的详细科普知识,作者在实验室里观察研究萤火虫的点滴,萤火虫正面临的生存困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再加上尾声部分的萤火虫摄影指南和对萤火虫知识的解答,算是给了读者一个九十分的萤火虫观照了,还有十分呢,就留给我们自己和萤火虫相遇吧。遇见了,所有的迷思和想象一定会变得清晰。我最喜欢书本的第三部分“寻萤人的守望”。作者把自己在实验室里和萤火虫相处的点滴像日志一般记录了下来。简单却不浅显。正是这纯粹的专注,让他有了更多美好的发现。我们可以想象的是漫天萤火虫流光飞舞的情形,但你知不知道,还在卵里等待孵化的它们,在蛹里等待冲破硬壳的它们,却也同样能闪耀着微光。这微光,仿如萤火虫们生命的律动,扑通扑通的闪耀,安静地,等待下一个华丽变身。实验室里几百个卵各自发光,该是怎样的光景呢,科学家也有他们的浪漫啊。诚如书中有句话说到:“因为我们愿意相信,宇宙里一个巨大星系爆炸的灿烂,和暗夜里一只萤火虫的微光,具有同样动人心魄的美。”合上书,我的想象已经飞进书里摄影作品中那萤光森林的画面里去了。生命很好,还有那么多事物值得我们重新再燃着一点点的光、一点点的热忱,去追逐。

萤火虫全知道

   已经好几年没有看到萤火虫了。也许有十年以上吧。《故乡的微光——中国萤火虫指南》一下子勾起了我对萤火虫的回忆。小时候的萤火虫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记忆。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小虫子,能发光,使到夏天傍晚的时候,那飞在空中的点点微弱的光,是多么有趣。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会追逐着那发光的小家伙,古代美人是“轻罗小扇扑流萤”,我们是直接用手捂。囊萤映雪,萤火虫鼓励了多少刻苦的学子。小学课本里,也有萤火虫点着灯笼帮助其它小动物回家的故事。在很多人眼中,萤火虫是美好的。但我对萤火虫还是有很多疑惑,比如没有好好看看它的样子,不知道它为什么能发光。《故乡的微光》给了我们答案。   作者付新华专注研究萤火虫十余年,颇有建树,是中国萤火中研究和保护第一人。《故》是一本专门研究萤火虫的科普读物。在阅读此书之前,还真没想到会有人对萤火虫爱的如此深,专业学习萤火虫,专门研究萤火虫,成为萤火虫学科博士。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萤火虫,竟然有那么多的知识。没有想到,有那么多的萤火虫种类。没有想到,能有那么大片的萤火虫,堪称壮观。没有想到,萤火虫的寻找过程那么艰难,要深入荒山野岭。也没有想到,在全国各地寻找萤火虫的过程中,会有那么多的危险,比如可能遇到蛇之类。我们从作者在各处寻找萤火虫的过程中,可见其执着,在遇与不遇之间,可见其心路。      这本书能给我们很多萤火虫的专业知识。萤火虫的种类,全世界有2000多种,数量可真不少,百度百科上说中国的萤火虫已经发现的有100多种,预计有150种。本书中说有200中左右,应该是比较新的数据。萤火虫发光,但是有的成虫不发光,但所有的幼虫的都发光。具体的萤火虫的种类介绍是本书科学性的体现,分类地位、形态、生活习性,分布,本书详细介绍了30余种。其中有一种叫武汉萤,寡人所处的小城是里武汉甚近,不知小时候见过的是否就是这种萤火虫,还有一种湖北未知种,小时候也没有仔细看,也不知道就是是那一种。   有点小看法的是,该书自序的字号大小不一,最后一段字号更是吊诡,且每行的开头没有空两格,似乎这种随意作为正规出版物不妥。   90后、00后估计估计越来越难看到萤火虫,都消失了。作者研究萤火虫,保护萤火虫,也许能让更多的人能看见美丽的点着灯笼的小虫子。

我读《故乡的微光》

《故乡的微光》是一部十分有趣的自然读本,由萤火虫学科博士付新华对于自己所醉心的萤火虫研究性文字、情感文字和科普知识以及与萤火虫相关的寻访、保护性文字组成,虽然它被定位为指南类科普读物,但是通篇读来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关于普及自然常识和萤火虫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以及分布特点知识的篇幅之间,还穿插了很多生动而有趣的民间关于萤火虫的诗歌、童谣,以及作者寻访萤火虫时候的行走笔记。这本书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通识性与趣味性同在,毫不夸张地说通过阅读,它填补了我对于萤火虫知识的空白,也勾起了我对于萤火虫的兴趣。其实我是一个对萤火虫没有任何认识的人,虽然我的记忆中还留存着少年时代小伙伴一起玩耍时不知是谁首先用拱起的手掌收拢了一只萤火虫向大家炫耀,之后就每天晚上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追逐和寻觅那星星点点的光……的美好印记,但是我还是要坦言对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认识。但是现在不同了,《故乡的微光》再现了我那些早已丢弃在记忆深处的美好经历,更让我看见了萤火虫带给作者的无限美好,它改变了一个人的生活,让他从此进入萤火虫的研究领域;它丰富了一个人的生命,让他由此有所担当而成为萤火虫的保护者。我被作者对萤火虫的用情之深所感动,也为萤火虫能够拥有一位如此痴迷的人类朋友感到幸运,做为寻访者和研究者,付新华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毅然令自己承担起作为萤火虫保护者的责任和姿态实在感人。这是一次美好的阅读,一路读来,我甚至不忍释卷。我尤其喜欢附录中作者对于如何拍摄萤火虫和普通人应该如何保护萤火虫等常识以及经验性文字的分享,它甚至让我洞见了作者写这本书的最大动因,因为书中丝毫没有作者对于萤火虫的研究成果的炫耀成分,反而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极尽可能地普及了和萤火虫有关的任何知识、也让我忍俊不住要去尝试寻访拍摄和保护那些可爱的小家伙,想来真是欣喜满怀。

回忆的微光

“故乡的微光”这五个字不由触动了如今在异乡生活奋斗的我,在夜深人静时偶尔会在脑海中回放着那些逝去的时光,“故乡”这个词让我们的漂泊有了根,我们可以不断汲取追寻梦想的力量。故乡的微光,家的温暖,驱走我们的迷茫,这星星之火永远为我们照亮着,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梦里。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我也有过一段短暂的乡下时光,当初自己在老家只呆了一个月,或许这在其他人眼里这算不了什么,但是这段悠闲的日子对我来说却弥足珍贵,让我至今都妥帖收藏在心尖,那时候在小巷间乱窜,在田野间奔跑,在池塘里戏水,还有夜间追逐着那若隐若现的几点微光——萤火虫。蛙鸣让夏夜更显得静谧,几点微光在草丛间闪烁曼舞,尽管后来也留过夜,可是这样的一幕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再也没有遇到过了,这是故乡的微光,也是我回忆中的微光。通过《故乡的微光》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在萤火虫这微弱的光里还隐藏了这么多的学问。对于本书的作者,我是非常地佩服,这点微光的诗情画意有时会牵动自己的心思,但是这份悸动很快又会平和下来,自问没有精力也没有毅力,能像作者那样对萤火虫坚持如此长期的研究,他真的非常热爱萤火虫,这么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地寻找远方未知的萤火虫,探索萤火虫更多的秘密,甚至还成立了国内目前唯一一个保护萤火虫的组织,呼吁保护生态环境。作者将自己心中对萤火虫的这份热忱都倾注在这本书里,里面记载了那些年充满惊奇的追萤之旅,记录下各色各样的萤火虫,自己曾经看到的萤火虫那些如梦似幻的曼舞身姿,也都用相机捕捉下来,变成了一份永恒的美丽。字里行间,那萤火虫仿佛不再是无知的小虫,反而成了作者亲昵俏皮的伙伴,有柳暗花明而突然爆发的喜悦,有故地重游却追寻无望的沮丧。萤火虫象征着和平,在日本保护萤火虫的公益事业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而我们很多时候还是放任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下去,随着萤火虫越来越少,终究有一天我们只能在这些照片看到它们,那将是大自然的一个悲哀。作为一本萤火虫的科普读物,书中除了阐述大量的萤火虫知识,附录中还提到为萤火虫拍照的摄影技巧和基本常识。作者写这本小说不仅是想跟更多的读者分享自己的这份喜怒哀乐,更是呼吁大家为保护日益减少的萤火虫而出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之前看到报道,有地方想为美景锦上添花,引进了大批萤火虫,而这些萤火虫却很难生存下来,最近沸沸扬扬的萤火虫文化节也备受争议,这更像是以环保之名行破坏之事。其实逐渐消失的不仅是没有了家的萤火虫,还有过去那些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而将来这些都只能留在逐渐模糊的回忆里和永远定格的照片上。

收集萤火虫的童年

萤火虫就像是童年的大白兔奶糖一样,闪亮而不可或缺的存在。拿到书,我就开始收集身边的人关于萤火虫的童年故事。我小时候见到萤火虫的机会屈指可数,虽然我从来没有兴趣饶然的去寻访各处的萤火虫,但是每次遇到我都久久的舍不得它离开,它就像来自外太空的生物一样,比其他的昆虫显得神秘而不可侵犯,我总是拢过来放在两只手的手心,让光亮透过指缝,我觉得真是神奇极了。我家汉子说,小的时候其实从来没有看清楚萤火虫究竟长什么样子,小伙伴们傍晚跑到小河沟附近抓虾摸鱼,周遭的萤火虫经常一下子就笼罩下来,手掌轻轻一甩就能拂过一片光亮,小伙伴们喜欢把萤火虫抓住放在瓶子里,用手轻轻堵住瓶口,几个人围着睁着眼睛吧嗒吧嗒的盯着瓶里的亮光,叽叽喳喳兴奋个不停。很多出生在城市的朋友竟然从来没有见过萤火虫的光亮,只是从小学的课本里听过关于萤火虫的故事。本书的作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专注于保护萤火虫的自然保护研究中心,他不断去各地寻访萤火虫,发现了更多的萤火虫种类,在书中,我才切切实实的看到了萤火虫的庐山真面目,在世界中记录在册的2000多种在中国就已经发现200余种了。而关于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也揭晓了,原来成虫发光既具有性吸引作用,又具有警戒捕食者的作用,成虫的体液有点像杏仁的味道,但比杏仁难闻,即便是惨遭天敌手下,它也猛烈的发光想要吓退对手。“没有萤火虫的夏天不值得喜悦,没有萤火虫的城市不值得怀念”感谢这本书,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让我重温了童年的故事,更因为有这样的保护组织的存在,未来的孩子们也多了一分关于萤火虫童年的乐趣。

每个晚上,萤火虫都在跳无声的舞

每个晚上,萤火虫都在跳无声的舞,而我便是那唯一的观众。萤火虫跳得畅快,我看得也痴迷。我们在无休止地追求富足的物质生活时,萤火虫却不知在什么时候被遗忘,被放逐了。曾在黑夜中御风而行的微光,如今已被霓虹市光所取替。曾频繁出现于唐诗宋词中的小家伙,现在只能在昆虫词典中找到它们的身影……不知不觉间,由于我们的无知,它们被无情地弃置于黑暗的角落,我们渐渐忘记了它们曾带来的美好时光。现在,有些生活达人列出一生中要做的十件事情,其中之一竟然便是看漫天的萤火。观看萤火虫,在古人是一种日常乐趣,而现在竟成了一种奢侈。我是如何与萤火虫结缘,又是如何坚持研究萤火虫十二年的呢?周围很多人都曾这样问我。十二年里,有很多难以尽数的感慨和故事,萤火虫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年只有寻萤的时候最开心:调完课后,打包行李,收拾装备,跳上火车,吹着口哨,心情像鸟一样在空中扑腾。到达目的地,我就问附近的老乡,见过萤火虫没有。小时候,我从没见过萤火虫,为此总觉得自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那些有萤火虫记忆的人则不一样。老乡们一说起萤火虫就很兴奋,仿佛又回到过去,提着鸡蛋壳或折纸做成的萤火灯笼,或是戴着里面塞满了萤火虫、闪闪发光的南瓜藤项链,或是恶作剧般地将萤火虫捏死抹在小伙伴的脸上,小女孩则将萤火虫放入蚊帐中甜美入梦……他们带着一种美好的怀旧之情诉说着。而我听了之后,也像是进入了他们的童年,在夜幕下,在河边,追逐着萤火。这些年来,最开心的莫过于发现新的萤火虫物种,最震撼的是有一次竟目睹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空中飞舞,最郁闷的是经常会碰到的寻萤而未果,最害怕的是寻萤途中碰到毒蛇,最倒霉的是为观萤失足掉进粪坑和鱼塘……有时候,我就像一只萤火虫,每一次野外考察都像是一次夜间求偶,看到前方的一丝光亮,就满怀希望飞过去,遇到的却是昏黄的灯……当然,也会遇到提着小橘灯的小女孩。寻萤过程很凶险,也很复杂。交织着美好与失望,悲伤和欢喜。2005年,博士毕业留校,我突然想去更远的地方寻找萤火虫。一年后,我如愿以偿,在峨眉山上邂逅了最为震撼的一幕。峨眉山陡峭险峻,植被丰富,常年云雾缭绕。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我走在盘山公路上,寻找萤火微光而不得。正意欲放弃,忽见萤火光带,延绵数百里,如天际银河般浩渺:难以计数的萤火虫在以同一频率发光!我深受震撼,感受到了微弱萤光积累爆发的力量。第二年再去,山水依旧,萤火盛景却已不复见。我很失落,痛心,就像自己的孩子走失了,到处张贴寻人启事,却无法找回他们。那时我醒悟了,我不能光研究,还要去保护。2008年至2009年赴日本留学期间,我发现日本,小小一个国家竟有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萤火虫保护组织,政府及民间都在将萤火虫作为科普及自然教育的材料。这深深启发了我。2012年底,我在SEE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及很多朋友的帮助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专注于保护萤火虫的组织——萤火虫自然保护研究中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人见到萤火虫,意识到生活有萤火虫、童年里有萤火虫的记忆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故乡的微光》作者付新华 自序

再见,乡土的隐喻

和现在的年轻人说萤囊映雪、凿壁偷光,本身就是个错误,或许还会换来几声哂笑。这再正常不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意象和表征,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缔造了如梦似幻的虚拟世界,凡尘中的微光或不足恤。但向旧世代挥手作别的时候,抱持同情之理解,当是基本的尊重。何况,许多东西,失去才会懂得珍惜。萤火虫大抵是古早的记忆,梦中的物事,阔别童年之后逐渐消退的乡土隐喻。听闻如今不少原生态尚存的旅游景点,以萤火虫招揽熙攘的客流,说到底,不外借文艺的幻梦,还虚妄的孤魂。看一部《再见萤火虫》,生出几许对自然的幻想,循迹而往,纵然惊艳万分,说悲观点,都是片刻的浪漫。悸动过后,都要回归,到雷同的城市,到荒芜的乡土,到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过营营役役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付新华是真正的坚守者。作为中国第一个萤火虫学科博士,他真的用双脚在丈量乡土,用双手留存希望。寻萤之路,常有毒虫盘踞、蛇蝎出没,峻拔山路也隐伏着未知的风险,但为了陡然望见的漫天“萤”河,为了凝神看到的每一个精致生命,他依旧在寻找乡土的路上。《故乡的微光》,是付新华寻乡的足迹。他自诩寻萤者,带着摄像和捕虫设备,行走在渐趋消隐的途中。多数时候,唯有清风朗月相伴,偶然邂逅的萤火虫,则是最大的惊喜。书中没有泼墨似的煽情,一事一物迹近白描,背后却氤氲着深挚的情感。其中有一段写到培养多日的数百枚萤火虫乱霉变致死,痛切可感。相较中国的清冷,日本对萤火虫的保护可供镜鉴。在日本,萤火虫被视作人的灵魂。因此,无论孩提抑或成人,都珍视有加。付新华写道,日本萤火虫保护专家大场信义退休后,政府为表彰他在萤火虫保护上的贡献,特意在横须贺公园的灯塔中分给他两间房屋,以便继续研究萤火虫,并向公众普及萤火虫知识。每年5月,面对如织的观萤人流,大场信义便是最好的导游。缺少公众的推力,付新华要说声“吾道不孤”,不免言不由衷。可现实如此,除了感叹乡野凋零,也别无他法。一如出版人陈恳所言,“故乡作为一种象征,在当下的城市和乡村的剧变中,它逃离了童年,脱落了之前千百年的色泽,在急速消失的风景里变成渐渐陌生之地。”正因为“没有萤火虫的夏天不值得喜悦,没有萤火虫的城市不值得怀念”,在向萤火虫说声再见之前,看一看付新华的经历,甚或开展一两次具体的行动,也许还有转机。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夜凉如水,早已为灯火通明所替代。但和所有宏大的生命体一样,每一颗萤火虫,寄寓的乡愁和予人的感动,都是同等的。但愿谪仙李白的词句能成为萤火虫美妙的归宿: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且让流萤自在飞

读着《故乡的微光》这本书,耳畔不断回响着《萤火虫》的儿歌:   小小萤火虫   飞到西飞到东   这边亮,那边亮   好像许多小灯笼。  这首萤火虫儿歌是女儿小时候听惯唱熟的歌儿,现在读着这本书哼着这首歌,女儿小时候成长的点点滴滴趣事星星闪闪随着歌儿浮现......还是来说萤火虫吧。看着书中浪漫而充满诗意的萤光图片,突然一阵巨大的幸福感包围过来,这时我想说:我是幸运和幸福的,因为我不但见过萤火虫,而且还捉过萤火虫呢。最近一次捉萤火虫的经历就在今年的5月12日——天才入夜,我们一家三口在妈妈家吃过晚饭回家,走近村口的一片竹林处,就在一片漆黑之中忽然看见有三三两两黄绿的微光忽闪忽闪,坐在我车后的女儿顿时大声惊喜叫嚷起来“萤火虫!萤火虫!我要捉萤火虫!”我停下车子,与女儿一道在黑暗里用手捞离我们最近处的微光,哈哈!捞到了一只萤火虫!女儿如获至宝地一路把这只萤火虫捧在手心回家。到了家,我凭直觉告诉女儿我们不能这样把萤火虫儿给玩死掉。于是女儿把萤火虫放进一个玻璃瓶子中,给它拍了几张相片留念,然后跑到阳台给放了。当时我是那么无知地认为这只小小萤火虫一定是飞到别处,重新觅得一个好去处了。但是读过这本书,我又变得悲伤起来。这本书让我知道,我们放飞的那只萤火虫,百分之百已经牺牲了。也就是从这里才得知,路灯和各种强光是对萤火虫的致命伤害之一。而我们当晚把萤火虫置于城市里灯光璀璨的不夜天当中,我想这只孤单无助的萤火虫性命休矣!——不懂萤火虫的人哪,还以为做了一件心安事!现在有中国研究萤火虫第一人付新华博士的《故乡的微光》一书,全面介绍野外精灵——萤火虫的种种......我从来不知道所有关于萤火虫的这些:全世界萤火虫发现有2000多种,中国大约有200多种。夜晚才是大多数萤火虫的活动时间和舞台。萤火虫生存在环境温润、草木繁盛,没有灯光和污染的地方,因此萤火虫起着生态环境指标的作用。而从萤火虫所需的生存环境中也使我明白了为什么城市里从来看不见萤火虫的原因。萤火虫的幼虫以蜗牛和鼻涕虫为食,幼虫直接钻进蜗牛内吸食,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空空的蜗牛壳。这又消除了一个我从小难明的疑问:那就是小时候看着草地上、竹林里为数不少的蜗牛壳,一边疑惑是否蜗牛褪壳?一边又疑惑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把蜗牛给吃了剩下它的壳?疑惑归疑惑,却从来没有去考证过,现在不期然间答案了明,原来蜗牛都成了萤火虫的美食了啊,难怪蜗牛壳越多的野外看到越多的萤光!萤火虫是怎么来的?这也让我充满了好奇!原来萤火虫的生命进化是从卵到成虫再羽化成蛹产卵后死亡,这小小精灵生命的延续就是这样往复循环着。 ......所有关于萤火虫的一切如此新鲜有趣地吸引着我。我按照书上的图片与文字叙述,一路寻找对比,希望能够找出我们拍摄下来的那只萤火虫的类别,认真阅读作者对各种萤火虫的介绍,同时也认真辨别,我十分肯定地辨别出我们5月12日捉到的那只萤火虫是黄宽缘萤一种,而且根据黄宽缘萤的习性,基本上可以判定这是一只雄萤。呵呵,如果早先读到这本书,我对萤火虫的了解与观察一定不止这些。希望下次夏天回家的时候,天刚入夜走近竹林的时候还能够再次见到萤光点点,有机会再次亲近这些美丽的小精灵,那肯定会有更丰富的感触和收获!希望是这样美好,但现实却令人忐忑: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村通路灯,成片的竹林取而代之是一座座楼房,我担心有一天回家的时候竹林已不复,星闪的微弱萤光已不再!很希望我的担心是多余了,但明明又知道这是当下残酷的事实!唉!!

寻“萤”者不遇

你上次看到萤火虫是什么时候?相信每一个翻开《故乡的微光》这本书的人,都会在心底默默问自己这个问题。十年前?十五年前?我想了很久,脑海里却已全无印象了。最近一次想到萤火虫,还亏得一条新闻。今年7月12日,青岛中山公园耗费巨资从广西引进了两万余只萤火虫供市民游览,当日的青岛新闻打出了“青岛今晚与萤火虫有个约会 中山公园点亮浪漫”的标题,然而短短三天萤火虫就死亡大半,舆论一时大哗,景区只好将剩余的萤火虫全部放飞,预想的“浪漫之举”最终却演变为一场萤火虫之殇。如果没有本书和这条新闻,恐怕我到现在也没有意识到,有多少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在时间的流逝中,已经濒临灭绝?在这本并不厚的中国萤火虫百科全书中,付新华介绍了他对萤火虫的研究历程、目前取得的成果以及对萤火虫保护的思考等等。在阅读内文之前,我们往往会惊异于书中萤火飞舞之图的美丽。然而读了作者的寻萤手记之后,我才发现,那每一幅照片,可能都是最后的告别,是让人心悸的死亡之舞。我们一次次地在书中看到付新华的记录:“翌年七月,我再次来到这里,泉水已经干涸,萤火虫遍寻不见……”,我们的心也和他一样,像是被掏空了的感觉,失落异常。每一次的相遇也许都是永别,旨在保护萤火虫繁衍生息的付新华,却一次次地成为给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们写下讣告的见证者。他这个寻萤者,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寻萤火虫不遇的窘况。“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风云雄霸天下》中聂风和孔慈在剑冢中凝望漫天萤火虫飞舞的镜头,至今仍是许多影迷心中经典的浪漫镜头,可是我们都知道,那不是真正的萤火虫,只是电脑特技制作的光点罢了。影视剧中出现的月亮、星星、萤火虫、花瓣雨,甚至是雪,绝大多数都是替代品,我们曾经看着那些明显穿帮的镜头发笑,因为我们见过真实的这一切,这是多么逼真的特技都无法模拟的。可是,以后的人们还会知道吗?对于只看过照片的人来说,萤火虫就是会动的光斑,雪花和泡沫塑料也没什么区别。“囊萤映雪”这个成语,也将在语言中消亡。因为它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我曾经以为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我们生活在这个比前人拥有多得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享受的时代,然而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我们失去的,远远比得到的要多得多。我们建起了高耸入云的钢铁建筑,却失去了森林和草地;我们用霓虹灯将夜晚点亮成白昼,却失去了星星与萤火虫;我们享受着自来水的便利,却将制造的垃圾丢弃给海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却因此剥夺了其他生物繁衍生息的权利,还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地球主宰,信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君不见地方官员曾经反问环保学家:“江豚不好吃,为什么要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尚且如此处境,更何况微小的萤火虫?在付新华研究萤火虫之前,人们甚至没有费心给不同种类的萤火虫起个学名。在我看来,“中国萤火虫研究和保护第一人”这个称号对付新华来说,并不是赞誉,而是一种深切的失落,这意味着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里,他几乎没有同路人。他是孤独的,当大多数认为经济发展的速度拍手叫好的时候,他却看到了我们的速度,是以什么为代价而实现的。付新华和我们都不愿意看到,未来所有人都将成为寻萤火虫而不遇的伤心惆怅人,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一切,不设法挽救这一切,我们将成为美丽的自然风光最后的见证者,我们会被后世定义为“有罪的一代”,因为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这原本生机盎然的地球逐渐走向寂静,最后只剩下孤独的人类,与冷冰冰的钢铁森林为伍。在苍凉的天幕下,再也没有一只萤火虫飞舞。刊于10.30《都市快报》,转载请豆邮和我联系,谢谢!

守护萤火虫,就是守护失落的记忆

故乡的微光——这句式令我着迷,因为它令我怀想童年。我所说的童年,并不止是孩提时的那段时光,还包括对童年的一些想象。付新华的《故乡的微光》严格说来,其实是一本关于萤火虫的“科普”。二十多年前在乡下的时候,几乎每个夏秋季都能看到夜晚飞舞的流萤。但其实我对萤火虫的了解非常少,除了知道他们是一种会发光的虫子,便无其他的了解了。《故乡的微光》等于是为我重新理解童年增加了一个注释。《红楼梦》上说,腐草为萤。是引的《礼记》上的话,认为萤火虫是腐烂的草木所化的。也许,广义的可以理解为草木之魂。诗意固然是很诗意,但距离事实却很远。中国古人之“大而化之”可见一斑。实际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生物学知识方面的书是非常少的,中国人看重的是人的学问,对大自然的探究是可怜的,这也可看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与少得可怜的几部自然科学著作相比,史书,治世之术堪称皇皇巨著。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不可能在中国产生,而西方社会则不但奠定了基础,而且形成了体系。此后,全世界都要遵从这个基础和体系。以萤火虫为例,他的纲、目、科、属的分类体系,就是西方人建立起来的。当然,这是本文的题外话,我想说的是作者在书中的科普填补了我在萤火虫知识上的缺失。我对萤火虫的最多记忆来自童年。童年时大概除了玩和吃,没有其他现实的关心。然而回顾起来,童年的内容远不止如此,即便是一丝流萤拖曳的微光,也足以勾动诗情。世事磋磨之后,早已经忘光了早年的梦想和野心,关于故乡的很多东西也渐次淡化,然而若想起童年,似乎才会想起故乡。也许,对于一个人来说,童年即故乡。而夏秋季夜晚凉风中的那一抹莹光,则是我故乡的微光。我尚记得童年时在河边捕萤的片段,秋夜星河灿烂,我与小伙伴们四散在水草过肩的泥滩上,草尖和空中是一点点闪烁的微光,不时响起小伙伴格格的笑声和嬉闹声。偶尔捕到一只萤火虫,一群小脑袋挤在一起看,又在一阵争夺中弄丢了……在烟气温吞的都市生活,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萤火虫,实际上岂止是萤火虫,就连灿亮的星星、清晰圆润完美如盘的月亮我也很多年未见。星月萤火,那可是我童年夜晚一抬头就可见的东西,是稀松平常司空见惯的,然而现在却成为想象。大概城市生活就是这样吧,它是消灭想象和诗意的地方。萤火虫,是失落的记忆。就像保护古迹,保护自然环境一样,保护萤火虫不仅是守护我们的记忆,更是守护生命的诗意。如果人类继续愚蠢的肆无忌惮的开发,而不知保护,也许很多个世纪之后,这个星球上将只剩下钢筋水泥森林以及孤零零的人类。作者不顾危险,寻访萤火虫,并提出对这种物种的保护,就是要我们知道,曾经有一种生物很长时间占据着我们的文化图景——我们不该遗忘它,更重要的使它们不要再无声无息中被毁灭。作者说,萤火虫具有这么一种品质:他们用生命燃烧的光,穿透了我们的心灵……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自己发光。或许,面对强大的商业时代的滚滚浪潮,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螳臂当车,但是与其诅咒浪潮席卷一切,不如发出一点点的光,能守护一点莹光,就守护一点吧。践行,远比言说更重要。

诗意的萤光《故乡的微光》

诗意的萤光《故乡的微光》 这是一本介绍萤火虫的书,萤火虫没人不知道,我们都会背“轻罗小扇扑流萤”可是却很少有人见过萤火虫。我就从来没见过,不论是现在还是小时候,从来没看到过这种诗意的小动物。去农村的时候晚上天黑以后,没什么事,就出来看夜空,夜空中的星星那么漂亮,只要盯着一个地方看,不一会就可以看到流星。夜空中的流星是那么美丽,可是却没有看到过萤火虫。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介绍萤火虫的书,也应该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萤火虫的书,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我没见过萤火虫不是我的运气不好,而是因为萤火虫生活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主要分布在我过的南方,而在干燥寒冷的东北自然很难遇到了。这本书做得真不错,一打开,文字很大,一点一点的变小,原来是在用文字来引导我们进入一个微小而美丽的世界里,去欣赏那微弱的光,在书的最后文字又一点一点的变大,但是只要是看过这本书的人,就永远不会忘记萤火虫的美丽。每一个章节前都有一两首古今中外关于萤火虫的诗,第一首是泰戈尔的“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的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是啊,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能够发光的动物,真是奇妙了!想象古代漫长的黑夜中,我们的祖先能够看到的只有星光、蜡烛、油灯和萤火虫,就不会奇怪有那么多诗人用那么美丽的诗句来一次又一次的去讴歌这种美丽的带来光芒的昆虫。作者付新华是中国研究萤火虫唯一的学者,而日本却有一千多个研究萤火虫的团体和组织!每个城市都有好几个,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日本人有多么痴迷萤火虫,简直和我们喜欢大熊猫差不多了。书里面介绍了很多关于萤火虫的知识,萤火虫的种类,作者研究萤火虫的日记,还有关于萤火虫的保护,拍摄萤火虫等等相关的知识,就是一本萤火虫大全。书里面有很多作者拍摄的萤火虫的照片,有静态的,有成群发光的,真漂亮,让从来没见过萤火虫的我也大开眼界。只是可惜中国观赏萤火虫还没有形成气候,还不知道到哪里能够看到成群的萤火虫。这样的美景只能在图片中欣赏了。作者介绍了很多关于萤火虫的知识,萤火虫原来只吃蜗牛,萤火虫幼虫时就会发光,成虫发光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幼虫是为了威胁天敌。还有幼虫有的羽化而有一部分能够越冬,萤火虫只有晚上才出来白天捉不到萤火虫,车胤囊萤能不能看清楚书等等等等。作者用科学家的严谨一样一样来用实验去求证。非常喜欢书里面最后一句话,“因为我们愿意相信,宇宙里一个巨大星系爆炸的灿烂,和暗夜里一只萤火虫的微光,具有同样动人心魄的美。”

《故乡的微光》:让美好停一会儿

九零后生人,长在城市,很遗憾我是没有见过萤火虫的。因而在读浦睿文化的新书《故乡的微光》时,我是心怀着好奇的。但当读罢本书时,好奇已然变成了遗憾——我错过了怎样的风景。“有感情的”生物研究报告我是赶上了“素质教育”的末班车的,因而在初中时有一项作业是要填写一种《生物实验报告》的练习册,需要通过一系列对生物的实地考察来完成。但是由于许多借口,导致这样的作业只能“蒙混过关”,现在想想,着实是一种缺失。《故乡的微光》是有着“中国萤火虫研究第一人”称号的付新华教授十三年来有关萤火虫的研究报告。书中记录了许许多多与萤火虫有关的内容,然而它不只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资料。在这本独一无二的萤火虫读本里,有故事,有情怀,也有浓浓诗意。作者与我相比是幸运的,他还有着自己初见萤火虫的悸动,而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风景优美的地方同样拥有寻找、考察萤火虫的美好经历。书中的大量插图均是实地拍摄而得,这种记录,不单单是研究,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怀念。让美好停一会儿真诚的文字,即使平实,也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作者对萤火虫的热爱,在字里行间是显而易见的,也正因此,才会几乎把整个青春都投入到对萤火虫的微光的追逐之中。也正因此,作者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依旧无法掩饰自己的忧虑和悲伤——那微光已然渐行渐远了。真正的生活,不仅要有追逐和超越,同样还要有乐趣。只是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只能看到前进,对自然的肆意碾压。乐趣越剥落,人类越无情,越以为物欲才是全部。然而对空虚的竭力追求,欲求的无止境在促使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在吞噬着精神的美好。不光是萤火虫,星光、树荫、蝉鸣,有多久我们没有享受这样的惬意的美好了呢?也许美好,只有在被遗失的时候才会被意识到重要吧。只不过到那时,我们已经无法弥补,又何谈珍惜呢?我们只能有唾手可得的成就去填充内心的空虚,妄想忘记曾经的美好,却总会不时地记起,心怀愧疚。让美好停一会儿,好吗?

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

萤火虫,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吧?可是我好像将它们忘记很久了。当翻开《故乡的微光》这本书时,那美丽的黄绿色的点点微光方才在记忆中悄悄然地明明灭灭。本书的作者付新华对萤火虫有着莫名的痴迷,他最为遗憾的是他的童年与萤火虫无缘。与作者付新华不同,我小时候常见到莹火虫。看着书中的图片,努力在记忆里搜寻,想知道我小时候见过的萤火虫是属于哪个品种,无奈人老脑钝,怎么也想不起萤火虫的具体模样,只记得是黑色的(或者棕色?),只感觉那时的萤火虫好像很乖,不怕人,小时候两只小手,在草丛中轻轻一拢,它就到了手心里,看着它在手上发着幽幽的黄绿色的光,心中会涌起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它是一个来自童话世界的精灵,那轻轻闪耀着的微光是它特殊的语言,在对你诉说一个秘密,说完了,它就会翩翩然地飞走。其姿态回想起来,真可以用优雅一词来形容。那时候的夏夜,天上的星星如高飞的萤火虫,地上的萤火虫如流动的星星,交相闪烁,真不是一个“美”字可以概括。现代的都市人,真的可怜,为了所谓的浪漫,买卖萤火虫,浪漫是一种情怀,纵然牺牲萤火虫的生命,也是不能够换得来的呀。想看萤火虫,还是去郊外、去丛林吧。正如《故乡的微光》的作者付新华所说,这样美丽的精灵,应该放它在草丛、在林间舞蹈,而是不粗暴地占有。付新华自2000年起致力于萤火虫的考察和研究,是中国第一个萤火虫学科博士。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原来萤火虫有这么多的品种,原来所有的萤火虫的幼虫都发光,而成虫却不一定都发光。我不知道原来萤火虫还带有一点毒性,不知道萤火虫也会出血,不知道有些雌莹是没有翅膀的。不知道萤火虫的幼虫是荤食,成虫吸花蜜和植物汁液(也有例外,北美的女巫莹,雌虫捕食其他萤火虫)。萤火虫还是指标生物,如果数量下降或消失,意味着环境变糟。付新华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将自己的储蓄也搭了进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付新华发现并命名了多个品种的萤火虫,“雷氏莹”、“武汉莹”,2008年,作者为一种美丽的萤火虫命名为“穹宇莹”,这名字念起来虽然有些拗口,但意思挺好,如苍穹宇宙般美丽。《故乡的微光》整本书是由散文、图片、图片说明、科学日记组成,我个人觉得,付博士的散文读来不如他的观察、实验日记引人入胜。南京的紫金山是萤火虫的乐土之一,这与南京市民对紫金山的保护是分不开的。传说,萤火虫是由人的灵魂幻化而来,所以有人说,紫金山上的萤火虫儿是南京大屠杀冤死的人的亡灵。听了这种说法,让人感觉既悲伤又惆怅,化作萤火虫的灵魂是否还记得前世的悲苦与屈辱?还是不要这样说吧,这样美丽的生物寿命很短,还是让它们承载浪漫与诗意吧,让它们带着人们美好的心愿与寄托尽情地快乐地飞舞吧。

故乡的微光

“萤火虫,萤火虫,飞到东飞到西,好像飞机上点灯笼。请你飞来照着我,等我读书好用功。”当耳畔响起这样熟悉的童谣时,心中泛起一阵一阵的暖意。这是童年的记忆,这是故乡的微光,这是诗意的乡愁。记得我小时候夏天晚上去田野间草丛中玩,时而能遇到萤火虫,它们从草丛中飞出来,就好像是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一只在前面飞,另一只会向她赶过去,一只隐没了,另一只还闪着微光,……,煞是好看。能阅读这样一本图文并茂的《故乡的微光》的确是很意外。这是一部专门关于萤火虫的书籍,中文世界中,这样的书籍是很少见的。书的作者是付新华,据说是中国内地首位萤火虫专业的博士,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植物保护系昆虫学教研室副教授,他也是萤火虫自然保护中心的负责人,全身心地投入中国萤火虫的研究和保护,被誉为中国萤火虫的研究和保护的第一人。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分为四个部分:寻找萤火虫;发现萤火虫;寻萤人的守望;再见,萤火虫。在这本书中,作者回忆了2000年8月武汉一天傍晚初见萤火虫的经历。草丛里那些绿绿的,忽明忽暗的闪烁着的,发光的东西吸引了他。当晚梦中的光亮召唤着他。在后来的岁月中,他为萤火虫的研究和保护出力甚多,而萤火虫的研究也成就了他。书中描述的峨眉山寻萤经历让人向往。竹海寻萤实在是太浪漫了,尽管有等待的艰辛。在书中我们可以学到不少关于萤火虫的专业知识。萤火虫体内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荧光素和荧光酶的作用下,就能发出“纯天然”的漂亮的荧光。一般雄性的萤火虫的腹部有2节会发光,雌性的萤火虫有1节会发光。萤火虫为什么要发光?成虫发光主要是为了求偶,幼虫发光主要是为了警戒和防卫天敌。在萤火虫一年的短暂生命里,它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这跟其他的昆虫是类似的,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它们要完成捕食、成长、求偶、繁殖等重要生命阶段,而它们能在自然界中绚丽起舞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七到十天左右。人类是不是应该多珍惜一下?!这本书的附录部分内容也是比较有使用价值的。附录一中教你一些萤火虫摄影的一些基本技巧,让你更好地捕捉萤火虫的美的瞬间。而在附录二中,作者为你解答了有关萤火虫的一些问题。比如关于“囊萤夜读”的说法,作者用自己曾经做过的实验来解释。他认为历史上“车胤囊萤”的故事应该是真实的,但囊萤夜读的效果非常不好。“囊萤夜读”的精神值得传承,但用萤火虫的那点光来照明读书,还是太诗意了,实际效果不好,而且现在社会也没有这个必要了。萤火虫有毒吗?有一定的毒性。但它对人的毒性不大,但还是要告诫那些什么都想吃一吃的“美食家”们,萤火虫还是不吃为妙。对于萤火虫的未来,作者是并不乐观的。现代的耕种制度、极端的灾难天气都对萤火虫的生存构成了危害。现代的都市生活方式也对萤火虫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都市闪烁的霓虹,照相机、摄像机的闪光灯,甚至手机使用时的光亮,都可能萤火虫的“敌人”。难得,我们真的只能跟萤火虫说“再见”了?可喜的是,不少有识之士现在已经认识到了保护萤火虫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保护行为。真的希望,再见萤火虫,不是在浪漫的歌谣里,不是在美丽的回忆中,而是在我们眼前。

远去的浪漫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我记得我童年的时候还曾亲眼见过那些亮晶晶的、如漫天繁星一般的萤火虫的。只是,后来,不记得什么时候起,这些“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的“月边星”悄然失去了踪迹,再也寻觅不着。是经济发展让这些旧时光里的温馨远避于穷乡僻壤吧?付新华说,萤火虫“还是一类重要的指标生物,代表着洁净的优质生态环境,如果数量下降或者消失,则代表环境遭受了污染或者破坏。”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如何能够取得衡平,这个问题不知道困扰了多少环境学者、环境法学者。显然,社会发展至今日,“可持续发展”也未能解决城市中的萤火虫已然远去的问题。如今,想要寻回童年的旧梦,再看一眼那些飞舞的流光,非得跑去遥远而质朴的乡村。只是,“由奢入俭难”,繁华而便捷的都市生活早已磨去了我们对质朴的原生态生活的追求。再喜爱这样精巧神奇的生命,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绝大多数人很难放弃自己此刻所享有的富足、洁净、舒适的生活,回归到原野乡村,只为了寻访那“乱飞同曳火”的“熠熠与娟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付新华是一个勇者。在《故乡的微光》一书中,付新华记录了自己寻找萤火虫的足迹,从武汉时的初见的惊艳,自此倾心,一路追寻而来,峨眉山、邛崃、大别山、紫金山、西双版纳、天台山、素山寺、海南。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深山野外,得扎紧裤腿防止蚂蟥钻入鞋子,不慎被蛇咬伤后还得自行处理……其间艰辛,他人自然无法感同身受。对于常人而已,这样的艰难坎坷,也许是不值。但是对于付新华而言,寻找萤火虫是他的兴趣、爱好、追求,可以看出他是乐在其中的,他是真心热爱着这些有生命的闪亮钻石的;而且他的付出也有了回报。付新华一路寻来,遇见了形形色色的萤火虫,更被这些纯洁美丽的生命之光所感动。在《故乡的微光》中,付新华还介绍了萤火虫不为寻常人所熟悉的一面。比方说,萤火虫的幼虫可以像喝肉汁一样喝光蜗牛;萤火虫幼虫发出的光是一种警戒天敌的信号,成虫的发光则是一种两性交流信号;萤火虫的血液是白色的,有着难闻的杏仁味道。这种科学的真相颇有些煞风景。那些“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浪漫情景只不过是人为的情感赋予;而自然界却是这样血淋淋、没有丝毫浪漫的现实。作为对萤火虫寄托了太多浪漫情怀的普通读者的我们,也许心中会有些微微的失望;但是,这种现实显然无损于付新华这样的“寻萤者”“养萤者”对萤火虫的热爱。他们的使命便是:“你愿用一生等待,然后呵护这短暂的光亮吗?”——野坂昭如《萤火虫之墓》

越远离越热爱

我觉得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才会有了真正地乡愁般的怀念,怀念自己童年里所经历的一切,时光总是有这种魔力,会将我们经历过的岁月模糊得面目全非,总有一些瞬间像是萤火虫的光一样明明灭灭,让人陷入一些安静的姿态。付新华是中国第一个萤火虫学博士,不仅了不起,还让人敬佩,看起来熟悉的东西,其实竟然在国内是个空白研究领域,付博士的探索,让我们可以有机会真正了解这个可爱的小东西。〈故乡的微光〉既是科普书,又是散文,对于萤火虫,我们渴望了解真实的它们,对于萤火虫,我们又有着内心深处诗意的情怀。在我们北方是没有萤火虫的,但是我们知道有这样的一种生物,这可能源于我们自小读到的课本,就像是大海,就像是大榕树,许多南方的名称都在童年里种在了脑海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想像将那个未知的世界涂上颜色,因为课本,让我们甚至产生一种错觉,仿佛那些东西都真的发生过一样,但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真正地见过萤火虫,但我想像,有着萤火虫的夜晚一定是美丽而有趣的。只是付博士对于萤火虫的研究完全是出自环境的危机感,人们对萤火虫的不了解,先进手段对于益虫的毁灭,都会将这世界里曾发生过的美好慢慢消失。这种紧迫感,我们内心也有。在书中我们感受到了付博士对于乡村记忆对于萤火虫的柔情,也读到了一个学者在研究工作中的严谨与科学,同时还为有志于参与研究的后来者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非常值得一读。当然在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触类旁通的一点儿知识,前段时间养蚕,开始养了二十多条,产了不少的卵,紧接着又养了一百多条,但它们产的卵却并不比二十多条的多,这让我有些困惑,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原来生物为了后代与环境间的平衡,会自动有一种本领抑制数量的增加,这下子可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书中关于萤火虫的习性、种类等等知识都非常详尽,如果你热爱大自然,热爱故乡中那一抹微光,就请走进书中吧。就像故乡在我们心中始终留有一个角落一样,我们越是远离就越是热爱,没有理由。

一位神奇的全国唯一的研究萤火虫的专家写的书

小时候我第一次听说萤火虫,还是因为学习成语“囊萤映雪”的时候呢。这个成语是两个词的并列结构,四个字包含俩故事。囊萤跟萤火虫有关系,映雪就和萤火虫没什么关系了,我们不提也罢。所谓囊萤,其实就是把萤火虫用绢丝口袋兜起来,然后利用荧光晚上读书。干出这件事情的人是晋代的车胤,听上去好像很浪漫,实际没那么浪漫。故事里的车胤早年穷的要死,没有钱点灯,所以夏天的晚上就靠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星星之火照亮他的前程。据说他后来做了大官儿。关于这个故事,我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抖机灵,说车胤学不得,白天不学习抓萤火虫,到了晚上假装读什么书,这样的人欺世盗名,给孩子们做了坏榜样了。哗众取宠容易获得传播,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这本《故乡的微光》的作者,全中国唯一一个研究萤火虫的专家终于在书里辟谣了。作者在大自然中摸爬滚打多年,对萤火虫的习性很了解。他说抖机灵的人们犯了一个基本的生物学尝试错误。萤火虫白天在土壤里很难发现,他们是夜里才出来晃悠。荧光非常微弱,能当灯来用,数量级必须达到一两百只的水平,才能勉强照明。所以白天一个人刨土捉虫子这不可想象,也不太可能。尽管这样也不是说真能当灯,实际荧光的光脉冲还不是很稳定,人类瞳孔会根据脉冲来调整自己眼睛,总是调整来调整去,一会儿也就累了。所以作者认为囊萤这个故事应该是存在,但是车胤不可能坚持很久,估计不久就放弃了,不然这么折腾自己早瞎了。但是囊萤夜读的精神是非常可嘉的。这个解答非常专业,细思量也很有趣。刚才我们说作者付新华是全国唯一的萤火虫研究专家,他可不光是回答这种文化问题的。这本书里写了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还拿一章的篇幅介绍了我国部分萤火虫的种类。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脑子里的萤火虫是一个模糊的光点,它奇幻又美丽。不过当我打开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有些萤火虫居然跟蟑螂长得有些像。这东西在夜里非常美丽,但是长相确实不怎么样。可正是夜里的那点微光,让作者从小就萌生了研究这些神奇的家伙的原动力。于是从2000年开始作者就结缘萤火虫了。这之后作者开始邂逅和主动遇见各种萤火虫,而且一次比一次见得大,你在质朴干净的文字中,在美丽的插页里能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让人感觉神奇而又宁静的萤火虫之光。06年6月,峨眉岩井小学李子林首见百萤群亮。想象一下漆黑一片的山上突然亮起点点荧光那是什么感觉?而到了07年6月则更惊人。在峨眉伏虎寺作者遇见了600多米长的萤火虫之光。光带曼舞荧光飘渺,平生一见一辈子没遗憾了。11年后,大别山寻萤。12年夏,又去紫金山观萤。为了研究和观察它们,作者一年奔波于天台山、海南、西双版纳、素山寺。夜赏流萤美不胜收,我一个读者看得都眼气的不行。尤其他有一次还带着老婆去萤火虫,想到在幽静的山林中的黑夜,突然出来美丽的荧光,我想再被世俗耽染的心灵,也会被这美丽的场景洗涤通透吧。研究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的困难和不顺,日记里有一些地方读得也让人伤感。不过对于外行而言其中有些伤感的日记也不免有一点喜感。比如作者有一次研究萤火虫为什么要闪光的问题,研究资料说萤火虫幼虫闪光是为了警戒捕食者,成虫闪光是求偶。作者认为成虫闪光也应该有警戒的作用,于是他找来一直萤火虫成虫,然后问师弟借来一只饲养的母螳螂。把他们同放在一个盘子里看看萤火虫的发光情况。可刚把他们放进去,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大刀将军”一刀就把萤火虫砍了,拿过来就咀嚼。可怜的萤火虫狂闪荧光,但丝毫没有吓到母螳螂。可怜的家伙就这样送命了。再比如他的一个研究生为了让萤火虫卵尽快孵化,先把冰箱调低温,把卵放进去放了40天,然后拿出来放在25度的气候箱里,让虫卵误以为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又比如某一天,他准备做实验研究萤火虫的性信息素,这个试验需要把萤火虫散放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设想的效果是这些饥渴的家伙会闪着光照到另一半疯狂造爱,但是因为距离太远,他们放出来,萤火虫闪了几下就飞走了。最后不得不缩短距离,才把试验做成功。搞科研的有时候有一点天真,作者某一天在网上求助大洋彼岸的昆虫学家詹姆斯劳伊德,这东西在我们看来没有任何背景关系,怎么能请动这么牛逼的专家。没成想对方很快就做了答复,并且推荐了日本的相关专家大场信义。大场信义不久也来到了中国,她和作者一起去了先建村进行了非常棒的交流和萤火虫研究。读到这里真是很羡慕他们搞学术的,可以这么纯粹。不管如何,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希望作者可以继续壮大他的队伍,把萤火虫研究做得更好。也但愿这么美丽可爱的小虫子不要因为我们过度开发而绝种。给还有一点想象能力,做梦能力的人类一点小希望小浪漫吧。《诗经》里说“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意思是田舍旁的空地变成野鹿的活动场所,还有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这并不可怕,倒使人更加思念啦!你看古人多么浪漫,远征后回家,看到田舍荒芜啦。晚上有萤火虫飞来飞去,突然就让人想念过去。现代人住在高楼大厦,我模拟了一下,也只有我们这种近视眼摘了眼镜看着霓虹灯才能有类似这样的感受吧。《故乡的微光》一本好书特别推荐下。


 故乡的微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