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哲学文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100089425
作者:[英]亚当•斯密
页数:303页

内容概要

作者:(英)斯密

书籍目录

天文学的历史——以天文学史为观照,论引领并指导
哲学探索的诸原则
第一部分 论意外或惊讶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部分 论好奇或新奇感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论哲学的起源
第四部分 天文学的历史
古代物理学的历史——以古代物理学的历史为观照,论引领并指导哲学探索的诸原则
古代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历史——以古代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历史为观照,论引领并指导哲学探索的诸原则
论外在感官
论所谓模仿艺术中模仿的本质
附录:论音乐、舞蹈和诗歌之间的类同
论英语诗歌与意大利语诗歌之间的类同
评约翰逊的《英语词典》
致《爱丁堡评论》创刊人的一封信
威廉·汉密尔顿《感遇诗集》序言(1748)
威廉·汉密尔顿《感遇诗集》书前献词(1758

编辑推荐

作者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奉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他在去世之前,曾将一批文稿(即收录于本书的这些文章)交托给几位挚友,嘱其按照他们以为妥善的方式加以处置,又将多份自认为不适宜向公众发表的文稿自行销毁。经检视,这批文稿大部分应属作者生前一度纳入考虑的一个写作计划的组成部分:他曾撰写一部贯穿人文科学和优美艺术的历史著作,但后来发现该计划的工程过于浩大,因此早已将其放弃。于是,这些已经写成的文稿便一直放在作者手边,未予处理,直到他行将离去的时候。文稿涉及的内容包括:天文学﹑哲学﹑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外在的感官﹑模仿艺术﹑音乐﹑舞蹈和诗歌等。这本《亚当·斯密哲学文集》对于全面了解亚当斯密的思想是一部极其珍贵文献。此书系我馆十二五规划项目“亚当斯密全集”中的一本。

作者简介

作者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奉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他在去世之前,曾将一批文稿(即收录于本书的这些文章)交托给几位挚友,嘱其按照他们以为妥善的方式加以处置,又将多份自认为不适宜向公众发表的文稿自行销毁。经检视,这批文稿大部分应属作者生前一度纳入考虑的一个写作计划的组成部分:他曾撰写一部贯穿人文科学和优美艺术的历史著作,但后来发现该计划的工程过于浩大,因此早已将其放弃。于是,这些已经写成的文稿便一直放在作者手边,未予处理,直到他行将离去的时候。文稿涉及的内容包括:天文学﹑哲学﹑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外在的感官﹑模仿艺术﹑音乐﹑舞蹈和诗歌等。这本书对于全面了解亚当斯密的思想是一部极其珍贵文献。此书系我馆十二五规划项目“亚当斯密全集”中的一本。

图书封面


 亚当·斯密哲学文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目录天文学的历史——以天文学史为观照,论引领并指导哲学探索的诸原则1第一部分 论意外或惊讶所产生的影响3第二部分 论好奇或新奇感所产生的影响8第三部分 论哲学的起源23第四部分 天文学的历史32古代物理学的历史——以古代物理学的历史为观照,论引领并指导哲学探索的诸原则105古代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历史——以古代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历史为观照,论引领并指导哲学探索的诸原则122论外在感官139论所谓模仿艺术中模仿的本质186附录:论音乐、舞蹈和诗歌之间的类同236论英语诗歌与意大利诗歌之间的类同242评约翰逊的《英语词典》252致《爱丁堡评论》创刊人的一封信282威廉·汉密尔顿《感遇诗集》序言(1748)302威廉·汉密尔顿《感遇诗集》书前献词(1758)30412年最后一天买到中文版后,立即翻阅大概;随即也下载了英文版(爱问:Essays on Philosophical Subjects(by Adam Smith) 亚当 · 斯密哲学论文集 亚当 · 斯密[遗稿] 格拉斯哥版亚当斯密著作及书信集 3 , Oxford UP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161841.html?from=like&retcode=0)。最初只留心比较第四篇“论外在感官”的些许翻译细节,总体阅读无甚障碍。但是我只找到此一英文版本,所以,最初谨慎之下,觉得无法衡量译者所依据的版本质量究竟如何。但那时,便发现若据此中文版来看,有些许漏洞是译者严重疏忽的。在中文版“天文学的历史”之“第二部分”,即该译本P19下面的注释1:“……关于斯密对‘哲学’一词的不加区别的用法,编者已在引言(pp·12-14)中已有所论及。……”便看到中译版的严重缺陷了。因为此版未有任何非斯密的论述,即已将编者的引言删去!而爱问此版英文,又非中文此版翻译所依据的版本:主要依据1795年都柏林版并参考其他版本译出。不过,为了不致含糊,我还是阅读了爱问此版的编者引言,发现注释中编者所说的部分的页数竟也和此爱问版为同一范围。由忧转喜,甚是欣慰!诡异的是,译者却译出了该篇的“编者后记”;而后又生出另一翻译的遗憾,最后的点睛之笔,虽说有助于我们理解斯密此篇的用意,但个别字眼儿却是译得生硬:It must be viewed, not as a History or Account of SirIsaac Newton's Astronomy, but chiefly as an additional illustrationof those Principles in the Human Mind which Mr. Smith has pointedout to be the universal motives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P105中译文:我们不应该把它看成关于艾萨克·牛顿爵士的天文学体系的历史写照或内容描述,它只是斯密先生在阐释他所提出的作为哲学研究的普遍动机的人类一般思维原则时,为我们提供的一个补充例证而已。P104篇章中也有对笛卡尔等的吐槽,附录某篇书信中亦有对卢梭及其著作的吐槽;或许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欧陆与英国、具体指“苏格兰启蒙学派”的差异。另外,据斯密的关于哲学起源的探讨,可以认为吾国的“天人合一”定被他视为“野蛮人”的思维——斯密如此的论述真是深得我心。些许论点是和休谟多么默契!而全书中也是充满休谟的意味儿——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对感官的探讨上。纯个人记忆和读书癖好,业余人士读书自娱自乐、无关是否为一书评。
  •     这篇书评是本论文集的内容萃取。由于政治经济学的杰出成就,斯密在道德哲学上的成就却常被忽视,而斯密在其他哲学领域的研究则更加被人遗忘。历史上,没有任何哲学家能够像斯密那样透彻地洞悉人类的情感,在斯密的理论中,其实是可以发现许多现代心理学才证明了的命题,这在斯密的时代是其他任何人都无可企及的。但遗憾的是,分析哲学对心里学偏离的趋势让斯密的理论始终没得到重视。可是如果我们普通人来看斯密,和看康德,我十分确信,我们从斯密那里获得的现实主义指导比康德多得太多。在我们的语言中,好奇wonder,惊讶surprise,和赞叹admiration,这三个词汇经常被错误地混淆,但它们分别代表着本质上同属一系,却又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因而各自内涵独立的情感。凡新鲜并令人觉得怪异的事物,都会唤起我们心中那严格意义上被称为好奇的情感;出乎意料之物,会令我们惊讶;而恢宏至美的事物,则会激发我们的赞叹之情。凡属我们以前极少或绝未见识之物,均令我们心生好奇;即使预先已被告知将有何物出现,这份好奇的心态依然会产生。一些令人惊讶的事物,可能是平时常见的,但于彼时彼地与其相遇,则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例如一位朋友的不期而至。广阔坦荡的平原或巍峨耸立的高山,都会令我们赞叹不已,尽管这些景致向来为我们的目光所熟悉,其面貌亦不能因随时变化翻新而超出我们的任何预期。我所要说的只是,新鲜的、出乎意料的事物和恢宏瑰丽的事物,在人们心中所唤起的情感可能不尽相同,然而当人们表述之时,还是经常发生用词混淆的情况。其实,即便是同一词汇,其意蕴亦有着不同的层次:在面对美好事物时人们内心的赞叹,便大不同于在伟大事物面前所发生的赞叹,而我们的语言却偏偏要用同一个词形容和表达它们。一件我们司空见惯、朝夕相对之物,即使再宏大、再优美,其动人心魄的力量亦有限,究其原因乃是我们对此物的赞叹之情并无好奇和惊讶从旁予以支持。任何一种已被期待或预料之事,无论其性质适于激发何种情感,当它实际发生之时,人的头脑必定已经有所准备,甚至事先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有所设想了。因为,关于此事的念头长久萦回于当事人的脑际,肯定会或多或少地牵动其产生某种情感,并使之有所宣泄;其实这情感亦即事件本身发生之时将被激发产生的那种情感。如此一来,当事件果真发生之时,所引起的变化必不再那么剧烈,由此而生的情绪或激情也能比较缓和地注入人的心灵,而不至于带来狂暴的冲击,强烈的痛楚或困难阻碍。然而,当事件的发生全然出乎意料之时,其情景将完全相反……恐惧本身当然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尽管如此,却绝不可能达到如此强烈的地步;除非有了“惊”(由于事发突然)与“奇”(由于不了解危险的性质)这两种因素推波助澜,对其极尽渲染夸大之能事。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惊讶视为某种具有独特形式的原初情感original emotion。头脑在任何一种情感的蓦然冲击下,产生了强烈而突然的变化,便构成了惊讶的全部本质。悲痛虽然是一种必喜悦更强烈的情感,正如一切不愉快的感情似乎自然地较之令人愉快的情感更加令人锥心刺骨,但是在上述两种情况当中,猝然降临的喜悦却比突然而至的悲痛更加令人难以接受。……人心一旦遇到令他欢喜的东西,会立即凭着一份天生的弹性腾跳起来,忘我地沉浸于这份欢畅的情感体验;它踊跃飞扑着去迎接这份情感,任灵魂即可刻被那奔放不羁的激情完全占据。而悲伤则是另外一种情形:面对一份无法令人愉悦的激情,人心的第一反应是退缩和抗拒。总要过一段时间,令人悲伤的事物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影响力。哀恸的脚步缓慢而渐渐逼近,你不会一下子达到痛苦的极点,最痛的一刻,总是在稍后的某时才会降临;而喜悦则像一股汹涌的湍流,瞬间便将我们裹挟而去。就惊讶的本质来看,其天性似乎就有着某种东西,更易于与轻快活泼的喜悦相结合,而与滞重缓慢的哀恸不甚合拍。若是追忆起来,多数人都会发现自己所见所闻的事例中,人在惊喜之际猝死或神智错乱的悲剧,总要多于因突降额悲痛所造成的同样后果;尽管按世事常情来说,祸从天降的几率总是多于意外的喜事。两种相互对立的情感彼此反衬,造成的印象会更加鲜明生动。同理,当一些彼此类似的感觉接踵而至之时,所产生的印象就会变得渐次模糊,其冲击力亦有所减轻。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些习惯和风俗所产生的效果,大半是基于上述原理。众所周知,习俗对人生的悲喜都有所中和,能缓和因前者而生的悲伤,削弱因后者而致的快乐,令人悲伤而不至于心碎,欢乐而不至于迷狂。这是因为,习俗以及任何事物的经常性重复,最终会形成某种套路,将人们额头脑或器官导向一种适于接受其印象的习惯性情绪或状态,而不必承受过于激烈的波动。当任何一样事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都喜欢参考某些与之极其相近的种或属的事物;尽管我们对这些种属的了解往往并不比对前一种事物的了解更多,但我们却倾向于认为,通过认识二者之间的关联,我们就表现得更熟识该事物,并对它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洞察。然而,当面对某种极为新鲜奇特之物,我们便觉得自己失去了这种能力。……我们无法确定这个新事物应当归于何处,也不知道如何认识他。正是这种思路的不停转换和对记忆的徒劳思索,加上他们所激发的情绪或灵魂的活动,共同组成了我们可以恰当地称为好奇的那种情感。如果我们能想到大量与这个新现象非常相似的事物,后者又是那么主动顺畅自然而然地涌现于我们的想象空间,这时我们的好奇心就完全消失了……单一的特定对象能以其不同寻常的性质和奇异的外表激起我们的好奇心,令我们无法确定应将它具体归入哪个类别;同样,当多个对象按照某种奇特次序出现在我们眼前时,也会造成同样的效果,尽管这些对象本身单独看来并无任何奇异之处。无论两个事物间有多么大的差异,当人们注意到二者常常前后相继出现,并且总是以同样的次序呈现于多种感官,它们就会在人的想象中结成一种紧密的联系,以至于每当你想到其中一个的时候,关于另一个的念头便会自动跳出来。如果此后二者依然这样相继出现,那么这种关联——或者说,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相关性——就变得越发绝对,人的想象在二者间游走的习惯也就变得越来越牢固。鉴于意念的活动速度要比外物快得多,所以人的思维总是跑在事件实际发生之前,故而能够预见到按照上述常轨发展的事件。……被如此连贯的一系列事件所引发的意念,在头脑中顺畅自主地流动,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一路轻松自如,毫不费力。不过,如果这种惯常的关联被打断,如果出现在现实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对象与想象中已然熟悉并已准备好接纳的情形大不相同,就会发生完全相反的情况。我们先是因为这个新现象的出乎意料而感到惊讶,而当这一瞬时的情感过去之后,我们还会因执着于它是怎么来的而感到好奇。正是事件衔接次序的异常本身造成了想象进程中的停顿或中断,以及两个连续的对象之间存在间隔、需要一连串中间事件进行填补的印象,这也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同样的一种次序,在一些人看来似乎非常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轨道,并不需要其他事件居间联结,可是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是完全缺乏连贯性、没有条理,必有什么中间环节作为过渡才行得通。(我:这里我们看诺奇可的张伯伦,诺奇克从直觉证明张伯伦的收入是正义的,但消费者自愿付钱这一点是否正义在理论上不是自明的,没有证据证明一个个体看球者为了看张伯伦的比赛多付钱是正义的,个体可能被强迫,也可能过于沉迷,也可能遭遇失望;当然这已经不同于市,哲学就是关于相互衔接的自然律的科学。一个自身生存尚无保障、其生命每天都暴露在最原始的危险之下的野蛮人,自然没有心情以这种求索来自娱——因为求索的结果,除了让自然这幕大剧在他想象中呈现更多关联性以外,并无任何实际用处。事件发生进程中的那些小小脱节之处,有许多事足以让今天的哲学家们伤神的,而一个野蛮人却完全不会注意到。至于那些规模更恢弘、令他无法忽视的非常规现象,则会在他的心中激起一种惊异而困惑的感受。彗星日食月食雷电和其他的一些天体大气现象,都以其宏伟的气势自然而然地对他形成威慑,令他带着一份近乎恐惧的敬畏之情来看待它们。由于缺乏经验,对相关的一切没有把握,不知道它们究竟是怎样发生、怎样结束的,之前和之后又会发生些什么,于是这种情感便会被愈发夸大,变成了恐惧、惊骇。然而,正如Father Malbranche所言,我们人类的激情都具有自证力。也就是可以为自己找到正当的理由。这些现象令他恐惧,于是就倾向于相信,它们的一切方面都会增加其可怕性。他会相信这些现象源自某种智能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是后者表示报复或不满的征兆或结果——在所有同类观念中,这种认知最能强化上述激情,因此也最容易被接受。小孩子会爱抚他所喜欢的水果,又去打一块碰疼了他的石头。一个野蛮人的认知和小孩子并无大的差别。例如,古代雅典人就郑重其事地惩罚因为事故而致人死亡的斧头,并搭建祭坛,向彩虹奉献祭品。哪怕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遇到类似情况心里也会生出此类苗头,但又会当即反省,认识到这种事情并不是上述情感的合宜对象。然而野蛮人的观念完全受着野性和激情的支配,他只知道一件事情激起了这种情感,这就够了,无须等待别的什么方面来验证此事正是某种情感的合宜对象。大凡成长在文明社会中秉性宽厚的人,都会养成大方乐天的性情,这样的成长环境是他们不太有机会感受自身的软弱,反而会更多地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有力,多么安全。那些家境丰裕又不太把心思放在做生意或寻欢作乐上的人,他们的想象力摆脱了生活中平凡琐事的牵绊,要填充由此而来的空虚,最好的办法就是留心观察周遭发生的一串串事件。哲学就是关于相互衔接的自然律的科学。一切物体都是由它们的独特本性或曰根本形式决定的。而物质世界的大大小小一切变化都是来自物体之间的哲学作为一门实力与将世界上发生的所有变化连接成一体的科学,判明每一物质的独特本性所在也就成了它责无旁贷的责任,如此方能预料此种物质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然而,每一个个别的物体的独特本性,并不单单属于这一个个体,而是与其同一种类的物体所共有的。例如,我面前的一杯水,它的独特本性,并不在乎它是否被置于火上加热,或是暴露于空气中被晾晒到何种程度,业余承装他的容器的形状容量无关。这都是一些偶然性的外在条件,和水的一般本质全不相干,水之作为水的效力完全不取决于它们。因此,哲学在思索水的一般本质之时,并不理会眼前这杯水的上述独特性,而只是专注于水这种物质所共有的性质。即使在对其寻根究底的过程中,有时要放下身段去考虑此类独特条件限定下的水的性质,但是也不会单单着眼于承装在这只容器里,在这处的火上被加热的水,而是要从普遍意义上研究承装在你这一类容器当中,在这一性质的火上被加热到这一温度的水的情况。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哲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理形或曰共相,而不是个体。心灵越是习惯于思考上述的共有本性,就越能超脱此世的任何个别或独特事物的羁绊,于是它便更加接近于本质上原初的完满——按照此哲学体系的观点,当初它正是由这种完满状态中降下的,到达这个世间的。哲学的宗旨,就是让心灵仅仅习惯于思考事物的普遍本质,并以抽象的方式令事物由个别的、可感知的环境中超拔出来,因此这门科学所负担的角色,可以被看做是伟大心灵的净化者。但是,无论者这第二块地毯多么精美,多么有价值,其美与价值也没有一丝一毫来自它作为仿品的身份。它并非原创,而只是一件模仿之作,只此一点便会令其身份贬损;而其贬损的程度,则与该作品本身受人赞赏的程度成正比。如果只是一块普通的地毯,即便是仿品亦无大碍;因为这种大街货,原本也没有多少美感价值可言,我们一般会觉得没必要去考虑其原创价值是否受到损害;但是如果那是一块织造得精美绝伦的仿品,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因为仿品身份大打折扣。同一件物品的各个对应部分之间的精确相似,通常会被看做一种美,而缺乏这种相似性则被视为一种缺陷。比如人身体对应的肢体。不过在同类的物体当中,彼此独立、没有关联的个体之间如果精确相似,则很少被视为一种美,而缺乏这种相似性也不会被看做缺陷。模仿之美的基础乃是模仿物与被模仿物之间的差距,因为当一个物体天生与另一个物体不具有相似之处、而我们却用人工手段造成了这种相似的结果之时,我们就会为之欢喜得意。傲慢虚荣的有财有势者绝不会允许平头百姓皆能拥有的装饰品进入自家的花园。我们由绘画和雕塑艺术中获得的真正乐趣,非但不是来自以假乱真的效果,反倒与之完全抵触。这种乐趣完全在于我们看到一种类型的物体竟能如此惟妙惟肖地模仿另一种属于完全不同类型额物体时心里所能产生的那种稀奇的感觉,以及对于艺术的赞叹——因为它竟然如此轻松地跨越了大自然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物质间设置的间隔。一面好的镜子能够把它对面的物体真切地反映出来,其映像要比任何雕塑或绘画都更准确生动。……所有的镜子都是以同样的构造,通过同样的方式而产生镜像效果的。当模仿物与被模仿物之间的差距较大时,用以克服上述巨大差距的艺术便明显地建立在更为深奥的科学基础上,这一点我们几乎凭肉眼就能看出来。即使绘画中表现的主题再微不足道,我们也常能愉快地追寻到其中用来超越上述差距的巧妙用法。但雕塑,我们则做不到这一点。然而,如果我们在某间房里同时摆放雕塑和绘画,则雕塑往往更能吸引人的目光。因为雕塑有许多观赏角度,不同角度看,我们所见也不同,这种乐趣更丰富多彩。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伟大的亚当斯密,商务印书馆的品质不用多说收到书第一眼的惊喜是封皮的材质,隐隐的泛着金/银光我真的是第一次见到商务印书馆出的书使用这么“炫目”的装帧,有一种把这本书供起来的冲动
  •     喜欢斯密先生的可以收藏。感谢亚马逊长期以来对于中国读书的优惠销售,让我们工薪阶层也能收藏并阅读世界名著。
  •     名人名著,值得一读,不过暂时没有时间。
  •     也是难以复制的。但这书可能只对历史学家有价值。
  •     亚当斯密好伟大,佩服。
  •     还是加入点经济学的东西。
  •     斯密一向以其女性化的笔触来描绘哲学,读起来心情舒畅,又符合常识,这本书适合带去沙滩或者度假。但因为斯密烧了他的大部分手稿,很难说这本留下的文集能很有深度地探讨某一类问题。
  •     大爱“论外在感官:触味嗅听视五觉”——壮哉斯密!五篇中前三篇可作科学普及,探讨天文学、古代物理学、古代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历史,甚是有趣——对于那些无基本科学素养的好古派来说,科学在今日依然无异于“异化”他们老祖宗纲常名教的祸端、叱之曰“唯科学主义”;第四篇“论外在感官”是我最喜欢的,我忍不住拿它和休谟互相参照;末篇和附录较文艺,附录中有“评约翰逊的《英语词典》”。
  •     等长大再看看,现在太浅薄,还读不懂
  •     哲学的问题要慢慢研究,商务出的书非常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