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設計而設計=最好的設計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7-8
ISBN:9789866858499
作者:後藤武,佐佐木正人,深澤直人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後藤武
建築師/中部大學助教授/慶應義塾大學、橫濱國立大學非常勤講師。共同主持一級建築士事務所UA。一九六五年生,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表象文化論碩士,同大學工學系研究科建築學碩士。曾任職於隈硏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等。曾參與編輯《20世紀建築研究》(INAX出版)、《設計語言--結合感覺與理論之思考法》(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等書。
佐佐木正人
東京大學大學院情報學環/教育學研究科教授。一九五二年生,筑波大學大學院身心障害學系畢業。主要著作有《符擔性--新認知的理論》(岩波書店)、《不結束的知覺--往符擔性的招待》(青土社)、《配置的法則--藝術與符擔性》(春秋社)等。
深澤直人
工業設計師/Naoto Fukasawa Design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多摩美術大學客座教授。一九五六年生,多摩美術大學立體設計系畢業。曾任職於IDEO東京辦公室等,二○○三年成立Naoto Fukasawa Design。同年與著名玩具公司TAKARA(株)及Diamond Ltd.共同成立新品牌「±0」。舉辦設計講座「without thought」及設計KDDI/au的手提電話「INFOBAR」而廣為人知,曾獲得二○○二年每日設計賞。

书籍目录

Introduction  後藤武
i 生態學的設計論design/affordance篇
Discussion 「環境的設計原理」--複合的配置 (佐佐木正人、後藤武、深澤直人)
Extension 表面與表現 (佐佐木正人)
Keyword
ii 與行為一體的設計design/praxis 篇
Discussion 「設計所連結的環境與行為」(佐佐木正人、後藤武、深澤直人)人
Extension 多樣化的設計與affordance--重新定義Reality (深澤直人)
Keyword
iii 設計製作學--design/poiesis篇
Discussion 設計:互相聯繫的步驟(佐佐木正人、後藤武、深澤直人)
Extension 配製的技法--設計製作學 (後藤武)
Keyword
附錄
reference i 生態學的設計論之「書單介紹」(佐佐木正人、後藤武、深澤直人)
reference ii designer’s resource of quotations 後藤武編
constellation i 年表
constellation ii 相關圖
後記

作者简介

與其尋找完美,不如「剛剛好合適」
當代日本設計大師深澤直人第一手剖析「減法式設計」
生態心理學╳工業設計╳ 建築的三方對話
讓設計自然存在的新設計思維!
無印良品的車站手錶、深澤直人的壁掛式CD Player、Jasper Morrison的GLO-BALL燈、Alvar Alto的麥雷亞宅邸、科比意的拉托雷修道院……,這些設計/建築個案完美地調和了人、物品與環境的關係,不僅令人印象深刻,也提示了我們有別於傳統的設計思維:
從環境出發(vs以人為中心)
掌握設計者與使用者共感的元素(vs基於設計者與使用者的主觀意識)
在「不加思索」的行為中醞釀客觀的物品(vs設計者的個性與主觀意念)
使用者自行發現設計隱含的價值(vs設計者賦予的使用行為)
LATER WOW(vs FIRST WOW)
日本知名的設計師深澤直人、建築師後藤武、生態心理學者佐佐木正人,在本書共聚一堂,分享在「affordance」的觀點下捕捉到的「設計」本質。除了設計原理,本書也兼及設計的實踐和創作,並援引美術/建築/設計的代表作品,讓讀者明瞭如何構思、判斷與進行設計工作的步驟。書末特別收錄延伸閱讀書目、經典名句、關鍵詞年表與關係圖。


 不為設計而設計=最好的設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原来发布在这里:http://book.douban.com/review/5488770/ 但是那本书的名字和信息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身體評估之OSCE臨床能力鑑定》,真是莫名其妙。这里再发一次。=====================很早之前在北京的 Page One 书店买到这本书,昨天终于读完了,有一种非常畅快的感觉。本书一开始首先简单介绍了一下《生态心理学》的一些理论,这部分比较晦涩,也是我当初读了几章就放弃的原因。生态心理学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它颠覆了你对世界的认识,在生态心理学看来,这个世界不是立体的,而是平面的,所有的“远近”和立体感都是因为物体的边缘、纹理和表面投射到你的视网膜然后给你的感觉。抛弃掉“远近”的看法,才能比较容易地理解生态心理学。介绍了生态心理学之后,其余内容就是三个人的对谈,穿插介绍了很多设计实例和建筑作品,常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思考。本书的附录中还给出了一个详尽的关于“生态学设计”和“ Affordance ”的书单,非常贴心。另外,所有讲设计和创作的书,往往都只是事后对创作进行一些分析,而不是描述创作过程,所以那些书虽然可以帮助你“增长知识”,但对创作本身帮助并不大。深泽直人也认为“论述设计是愚蠢的”。这本书不太一样,它对阅读有一种清醒的自觉,摘录两段书中关于阅读的言论:只是「知道」,并不等于设计行为的实践,甚至因为知识的膨胀而产生妨碍「设计」的创造性之危险。宛如美食家般「存储」或「消化」与设计相关的知识,与「设计行为」完全是两回事。阅读是危险的。无论是自然语言或设计语言,都具有某种语言上的逻辑;以自然语言阅读、写作,并不符合创作时的逻辑,且自然语言的逻辑经常成为创作逻辑的障碍。但矛盾的是,为了构筑创作逻辑,我们必须阅读。若没有阅读,无法创作;创作是从阅读开始。这种自觉在创作和设计的学习上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越来越意识到自然语言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传达工具。在本书的附录中,一个作者提到他读《生态学的视觉论》这本书的感受:阅读此书需要时间和毅力,并且必须在很久以后才得以理解。虽然我们很容易理解牛顿力学、或笛卡尔以降的近代光学批判,一旦进入吉布森理论,读者就开始被要求多种不同的“步行方式”。找到一种“步行方式”,就会出现一种吉布森理论的“风景”。一旦理解了某个层面,就能在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整本书(是真的)。但风景其实包含了许多层次,读完整本书的早晨以为理解了全部而沾沾自喜,到了傍晚却好似又蒙上一层雾般令人不安。这层雾大概经过几年才散去,几年后又理解了一层,才看到下一个风景。在我身上,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将近二十年。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读本书会有同样的感觉。 下面是一些摘抄:只是「知道」,并不等于设计行为的实践,甚至因为知识的膨胀而产生妨碍「设计」的创造性之危险。宛如美食家般「存储」或「消化」与设计相关的知识,与「设计行为」完全是两回事。边缘的处理决定了设计。兵库县明石市有名的小吃「玉子烧」,因为很柔软,所以放在一块斜斜的木板上,才不会因压挤而扁平。在斜斜的木板上,一颗颗的玉子烧好像会滚落,让人看到它柔软且有弹力的边缘。边缘因人的动作而不断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与背景间的界线,形成环境世界。思考经常被压缩在行为当中。例如运动选手,在他们的行为当中并不一一思考理论,这是因为在行为的过程中无暇思考理论之故。在行为当中思考理论的选手,毋宁说是无用的选手。但是在训练过程之中,应当对一个个行为加以分析、思考如何严密控制,并且将压缩的思考在一瞬间表现出来;做得到这一点的人才能发挥优秀的技术。设计也是一样。如何将思考埋入行为当中?深泽直人认为,即使认为设计是未知的,其实在行为和感觉层次已经是知道的事,设计便是将此“已知道”化暗为明的过程;亦即发现身体已经知道、却尚未意识到之事。例如运动时,经过层层思考后研究出来的姿势,就像是“一开始便只有这样”般的自然。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和失败,终于了解“原来是这样”,仿佛发现了一开始就知道的事般奇妙。当双手相碰时,我们无法分辨是哪只手去碰哪只手,除非有一边是“物品”,才能区分出来。在自己内心将“哪只手去碰哪只手”那条线视觉化,就是设计。虽然想要了解未知的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我认为有时候是自己认定为未知,实际上在人类机能或行为上是属于已知的部分。为了让自己更容易理解这些部分,必须要有理论或前提的帮助;在艺术和设计的领域,便经常经历将已经知道的事物明朗化的快感。关于“智慧”,在现代好像变成具有许多知识或资讯就是有智慧,其实原本的意思是指洗练的程度或身体上的知性;而彻底认识身体能使一个人看起来很有美感,或是很有智慧。在第一印象让人发出惊叹之声 "wow!" 在设计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当我越深入地思考设计,我渐渐觉得对人来说真正的喜悦,并非让人一看就 "wow!"(亦即 "First Wow")吓一跳。这虽然也很重要,但应该还有别的价值,是借着将自己融入环境之中后所感受到的。例如艺术创作也是一样,到美术馆去试图理解“现代艺术”,却发现极为困难;但有时过了一会儿才“啊!”,突然明白“原来这个人是这样想的”。这就是作者的意志和接收者一致的瞬间,我觉得那些微的秒差非常好:过了一会儿才发出惊叹之声 "wow!", 我把它叫做 "Later Wow".关于「弹钢琴」这个行为,若光想着「弹」的动作,就没办法弹了。舞者和运动选手也是,若无法超越意识就办不到。当全部交给身体的那一刹那,所有的调和就能产生飞跃的效果。但因无法每次都这么顺利,因此运动选手和画家才会那么辛苦。对方必须早已有这样的经验,因为知道才能开玩笑。若只有一次的经验,就不能当作主题。但更有趣的是,觉得这个笑话好笑的人越少越好,这样的笑话会让人觉得更好笑。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并不有趣,在众人之间只有一小部分的人共有(share)的事情,会让这些人有快感。行为不是一个“点”,而是“线”。登山时看到磨得发亮的树枝,就知道是被很多人抓过才这样;右手抓住这树枝,左脚就可以踩上下一块石头,然后接着换右脚。像这样的行为,就好像画一条线般相连起来。若有人把左脚要踩的那块石头踢掉,跟在后面爬上来的人的行为之线就会变得不同。设计就是固定快要掉下来的石头般的工作,或者是在其他地方放置石块,也可以搬走。在建筑商来说,两个相似的屋顶之间微妙的差别,也是无法用言语记述或判别。越是深入探究,越是无法决定;但是一定知道孰优孰劣。这个感觉上的判断可以慢慢删去“晃动”。这就是创作。若停留在单纯地用自然语言记述的阶段,就仅只是概念而已。因此可简单描述的事情就失去趣味了。一开始就很简单之物,和精简后变得简单之物,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把不合适之物变得刚刚好合适,我想这之间的跃升存在着设计的精髓。建筑最后会出现一个好像是解答般的结论;在设计建筑时,庞大的事项一拥而入,包括事务所里的职员辞职等等,各式各样的问题同时都在进行。但是到了某个时间点,设计就成立、决定了,我听说这种感觉是解决建筑问题的过程中必然的结果。从这一层意义来看,因为必须等待某种偶然性,所以过程中无论有多少时间都等于没有时间一样。有的马上就刚好合适,有的无论花多少时间都不会刚刚好。为了使其刚好而等待,在这之前也不能自己擅自决定“游戏结束”;因此若不利用依靠他力的偶然,我想就不会产生很好、很棒的作品了。虽然分析和制作有紧密的关系,不能分析就没办法制作,但制作并不是从分析直接产生的。拿棒球选手为例,为了提升打击率与打击技术时,一定会进行非常精密的分析。我想他会透过各种关于打击的局面,用身体来分析;但当他站上打击位置、投手投球的瞬间,他没有分析,因为一分析球就飞过去了。大家所谓的「直感」,应该也类似于这种技术;只要在一瞬间压缩成功,就会表现出结果。灵光也会一现。作设计时也是各种问题同时并列,有一瞬间是把如同使用放大镜扩大之后加以分析的内容,一口气压缩、整理出头绪。我想这种技术就是制作的技术了。能与人分享“通过何种过程才能到达”,而非分享最后发现之结果的设计者,都是把客观性放在最主要的位置。让主观占据的头脑,无论是多有名的大师,都要有所保留。阅读是危险的。无论是自然语言或设计语言,都具有某种语言上的逻辑;以自然语言阅读、写作,并不符合创作时的逻辑,且自然语言的逻辑经常成为创作逻辑的障碍。但矛盾的是,为了构筑创作逻辑,我们必须阅读。若没有阅读,无法创作;创作是从阅读开始。阅读此书需要时间和毅力,并且必须在很久以后才得以理解。虽然我们很容易理解牛顿力学、或笛卡尔以降的近代光学批判,一旦进入吉布森理论,读者就开始被要求多种不同的“步行方式”。找到一种“步行方式”,就会出现一种吉布森理论的“风景”。一旦理解了某个层面,就能在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整本书(是真的)。但风景其实包含了许多层次,读完整本书的早晨以为理解了全部而沾沾自喜,到了傍晚却好似又蒙上一层雾般令人不安。这层雾大概经过几年才散去,几年后又理解了一层,才看到下一个风景。在我身上,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将近二十年。「所谓的艺术家,必须要努力消除自己作品中的劳动痕迹,不可怠惰。若是可模仿的努力,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努力。」「当人看着一件作品并忘了作者是谁时,艺术家才真正得到赞赏。」所谓「提问」,是提问者早已准备好答案,也就是说,「问题」是为了引导出预设解答的一种意识上的诱导。答案就在问题中(或说有解答的线索),因此若无解答,这个「提问」本身就没有意义。被设计出来之物和艺术也不单单只是个体本身,而是被作出来的状况。快完成的拼图,最后一片就是设计的结果,但不可忘记是全部的碎片组成最后一片的开口。没有规定要从哪里开始,而是根据当时的状况,以当下的直觉踏出第一步。被赋予的条件逐渐塑造或酝酿出形状,一边进行工作。动手决定了下一次动手的目的;好像在玩一种“前进才能找出可能性或界限”的游戏,前进到某种程度,又会回到起点,又要从头开始往别条道路前进。就这样产生数种构想,在没有绝对的判断标准之下取舍、选择,构想逐渐成形。千利休有句名言:“练习是由一至十,由十再回到一”。无论是谁,都要从一出发,像爬楼梯一样慢慢接近十;这对所有制作物品的训练来说,都是必要的过程。但实际上有创造性的过程,却像是“从十再回到一”般的感觉,一就是一,却不是同一个一。在从十回到一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与众不同、唯一的一。最初的一步一直都只是权宜之计而已,要理解这一步到底是如何的一步,极为困难。一直走到第十步再往回走,才能明白自己当初走的是怎样的一步;也会明白那一步是否真的是非走不可的一步。从十回到一的相反过程,还是必须要经过毁坏,这就是所谓的创作。
  •     昨天找了一夜,目前网上已经找不到2008版,非常灰心。结果今天翻看已购书籍,发现改名书就在我书海中,那种感觉,就像当头被幸福砸中。现与同爱此书的朋友们分享。本书已改名重新出版,现名《让设计自然存在的新-设计教科书》,2012年, 漫游者文化出版。让设计自然存在的新·设计教科书作 者後藤武 / 佐佐木正人 / 深澤直人出版社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副标题連結人與環境的生態學設計論原作名デザインの生態学 新しいデザインの教科書译 者黃友玫出版时间2012-9-11页 数288定 价NT$450装 帧平装ISBN9789865956172
  •     竖排版和繁体字不算是障碍…日式思维逻辑也不算是障碍。但是排版中掺杂很多英文啊…看一会儿就要把书横过来看才能比较舒服的阅读英文,然后在把书竖直回来继续看中文。但是书的思想相当的精髓!觉得可以替代设计心理学之类的书,很受用。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这是一本深读的书~
  •     b c
  •     很有哲学意味的设计论~
  •     日本设计中的一种态度而已,并非真理,请勿神化
  •     典型的日本设计理念
  •     前两部分对产品设计的我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后面的建筑部分看的云里雾里。
  •     現在的書名貌似是出版社加的,原名好像就叫《生態學的設計》。不過這標題也不錯,他們認為好的設計是由環境客觀推動,而並非主觀下意識地為了某事而設計。所以就衍生了這個標題(我猜想而已)
  •     精彩。
  •     减法
  •     只为了深泽直人
  •     書名可以再爛嗎?
  •     如果说许多的商业设计产品是“为了设计而设计”,那我想问:深泽直人给MUJI设计的CD机,从发布到宣传,再到实际的创新性角度看,难道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
  •     訪談
  •     看看
  •     對話
  •     一直爱深泽直人的下意识设计,看完这本才发现原来也不是一类人==,发现另一个美好神秘微观世界
  •     拖了这么久终于把余下的部分读完了,翻译和版式相当不习惯是个遗憾;不过前2/3的对话基本阐释了深泽直人将和用户共感的感官经验转化成形式对产品的涵义进行暗示的理念。
  •     除了竖排繁体版不太习惯外,什么都很棒的书。不太懂的地方挺多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