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1
ISBN:9787540428723
作者:[美] 哈金
页数:293页

内容概要

哈金,本名金雪飞,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6年。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1984年获山东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赴美留学并于1992年获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著有三本诗集——《于无声处》《面对阴影》和《残骸》;三本短篇小说集——《辞海》《红旗下》和《新郎》;两部长篇小说《池塘里》《等待》。

书籍目录

序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作者简介

小说描写一段近20年的三角恋情:军医孔林苦苦等待18年,终于能与久久苦恋的情人结合的时候,却又失去了爱的激情。相互而极有张力的文字,深深吸引着我们关注一个人是怎样在那个年代里委屈地活过来的。作家用出色的写实技巧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小人物活生生的人生经历,警示我们在生活的选择中如何提升心灵的力量。
《等待》获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基金会所颁发的“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哈金为惟一以一本书获此两项奖的作家。《等待》已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


 等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因为参加豆瓣小组读书活动,拿到这本书就开始读。 因为担心背景干扰,我没有去搜索关于这本书以及这个作者的资料。 但是序让我看的莫名其妙。 序不应该是译者的话,或者作者的自序吗? 为什么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中国人的故事? 作者不是美国人吗? 我带着疑问继续读下去。 然后发现故事在中国东北,似乎还是小城市,还是六十年代的事情,还是个军人的事情。 然后我自己兴趣就淡了,因为我自己是南方人,不是很习惯北方人的生活语言习惯,然后对于革命年代的故事兴趣不大了。 也许是因为我对于当时的事情有所了解之后,就觉得当时生活没有现在丰富。 而且还涉及军队。那我更加觉得无味了。军队生活多无聊啊,而且各种纪律严明。 但是答应了参加这个组的活动,我努力继续看下去。 后来的故事就简单了,六十年代的时候,主人公想结束一段自己不满意的婚姻,结果各种不顺利,然后一直拖着,拖了18年,离了,然后跟另外一个早已定下来的精神伴侣结婚。主人公结婚之后,并没有很喜悦。因为18年的等待时间已经摧毁了大量的快乐。 小说读完,我才发现原来作者是中国长大啊,而且还在中国当过兵。 不过这本书是用英语写作,但是中文版看不出翻译腔,感觉就是用中文写作的,对于东北风土人情的描写非常到位。 由此可见本书翻译很不错。 这本书,我看了几次,都是看不到几页就放下了。 因为情节发展不够快吧,也许我是美剧看多了,习惯了紧张刺激的节奏。 所以断断续续地看。 然后我看了大概到一半的时候,情节终于开始有点抓人了。 然后我一个晚上看完了下半部分。 但是下半部分很虐心。 故事很刺痛。 刺痛来自于我自己的经历。 我父母经常吵架,所以我一直就对于婚姻里面的各种争吵各种冲突非常敏感。 本书后半部分,尤其是主人公跟后来的精神伴侣结婚之后,他们的争吵以及争吵背后的想法描写的很到位。婚姻生活有的时候就是这样让人失望,双方激烈的吵架,互相猜疑。女人难产的时候的咒骂都让我对于这场婚姻非常地惋惜。婚姻需要对方这样互相攻击,或者有的时候就变成了敌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要结婚呢? 失败的婚姻让原本相爱的人变成互相仇恨的人。 所以结婚有风险,进入围城需谨慎。 写书评,写完故事,是不是要深挖故事后面的深意? 比如本书描写了某国的60年代的婚姻制度以及社会公众认识。 那个时候,离婚很难,生活也简单,公众对于婚姻的认识也很保守。 等到20年过去,制度有所松动,公众对于婚姻的认识也慢慢开放起来。 制度对于人性的束缚慢慢放开了。 但是那个年代的人感叹他们的青春早已逝去了。 正如我爸爸说他当年被耽误了十年一样。
  •     很多的事情经不住一个只有三个字的问题——“然后呢”,等待更是如此。我是很害怕等待的人,尤其是没有把握的结果。不过我想,孔林一定以为等待的尽头是一个美好的结局,未曾想到人生的根本不过是一场接着一场的等待——吴曼娜的声音仍然富有活力。我相信人生是荒诞的,因为我相信意义的虚无。就像吴曼娜和孔林的婚后生活并没有像预料中那样迎来幸福,十八年的等待似乎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懊悔,酒后吐真言。但是小说中,最让我揪心的等待是淑玉的。尽管哈金对淑玉的正面描写的篇幅并不多,一个裹小脚的农村妇女,在父母包办婚姻的安排之下嫁给了孔林。丈夫只有每年休假一次的时候会回来,从结婚第六年开始,丈夫每次回来都是要跟她离婚。在孔林最开始决定要跟淑玉离婚的那一次,分房多年,淑玉第一次跑进了孔林的房间,“我想给你再生个儿子”。孔林残忍地拒绝了她,仁慈地在那一次,他并没有勇气提出离婚。在女儿出生以后,淑玉就再也没有跟丈夫同床。她照顾了公婆的一生,到婆婆死去,公公死去。她独自一人把女儿抚养长大。十八年以来,每一次丈夫的归来都是为了同自己分开,一次又一次去了法院,一次又一次地在哥哥的指引下说不,是的,她甚至连独立捍卫自己的婚姻的能力都没有,没有任何自己的立场和主张。淑玉有什么错呢?她不过是裹了一双小脚,她不过是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她嫁给孔林也是父母的安排,她无从选择,没办法选择一张漂亮的脸,就没有能力拥有自己的幸福?最大的悲哀在于,她一直毫无意识地随波逐流,一步步迈进悲哀和虚无当中,自己也没有办法认识到这一切的荒诞。淑玉只有等和无望地等,直到十八年后,如同无从选择的一生,她继续无从选择地离开了。淑玉是怎样的度过孤独的等待的时间呢?或许不幸中有一个万幸,她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麻木,思想的欠缺,就像孔林放在家中的书发潮了,在那样的环境中,淑玉的自我也在发潮,跟着那些象征智慧的书籍一般,发潮了。如果没有对孤独的感受,那痛苦就成了可以避免的东西,于是淑玉命运悲剧的源头,也成了她悲剧命运的救赎工具。可是,为什么我有这样的猜测,却没有感到一丝安慰呢?真的是太可怜的淑玉。最可笑的是,当孔林开始第二段等待的时候,淑玉也开始了她第二段等待。那酒后的话语,重燃起淑玉的欲望,一切的空虚似乎又得到了填充,淑玉继续用等待填充她可怜的人生。等待吴曼娜的死,等待孔林的归来,不过,也许有等待才不可怜?可怜的是——归来,然后呢?好久没有写笔记了,好糟糕。不过能够重新开始,终究是一件好事。这是影视文学改编课程老师荐的书,还不错。2015年3月7日写于宿舍。
  •     另一种可能——读哈金《等待》“如果他一生中能够从灵魂深处爱上一个女人该有多好,哪怕只有一回,哪怕这会令他心碎欲裂、令他神志不清、让他终日像吃了迷魂药、让他整天以泪洗脸、最后淹没在绝望之中?”这是孔林最后对爱情的体会。十八年的漫长时光中,他们把心思放在了离婚的问题上,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被锁定在一个牢笼里,他们每走一步,都感觉身体被一条无形的绳子捆绑着,无论走在哪,都无法自由地松开双手,探进对方的世界,相互理解。孔林觉得如果是真正爱上一个人,也许所有的问题都不会如此复杂,仅仅是自己的灵魂在作战。好的,那么就假设这样一种可能:孔林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吴曼娜,脑海里每一天想的都是她,他想着怎么样才会令她爱上自己,想着应为她做些什么给她带去快乐。爱就代表要占有,如果说,爱是应该宽容,且能给对方足够的空间与自由,那不是爱,仅仅是说,那是想找一个合适的人的感觉。所以,孔林时刻想博得吴曼娜的欢心,想独占她的身体,想着两人缠绵时的欢乐。他没有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身上每个细胞都充斥着吴曼娜的身影。他奋不顾身,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前程,把所有的世俗、规矩都抛在脑后,唯一想的是与她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从灵魂深处爱上一个人”的条件。)。如果这份爱只能独自啃噬,丝毫得不到回应,孔林会以为,这才是最值得留恋的爱情。因为那句老话说得有理:得不到的,永远是最难以忘怀的。可是,吴曼娜恰好在这样的时间,感到遇上了对的人,她接受了他,也爱上了他……这里略去分析女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他们开始了甜蜜的时光,同时,爱情让他们发狂似的,他们相互厮守、相互占有。孔林觉得自己终于做了一件卓有成就的事情,他为此感到自豪,吴曼娜完全沉浸在爱的甜腻之中,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终于遇上了一个爱的人。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阻挡爱情的力量,他们和别人撕破脸孔,甚至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为的是获得一张爱情的保证书——结婚证。爱一个人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是否适合,因为爱,一定要结合,一定要一辈子地相守。他们的坚持与执著,终于为这份爱情打开了一扇窗,他们幸福地组建了家庭。这段好像是修成了正果的感情,却进入了另一个阶段。他们有了孩子,孩子慢慢地长大。吴曼娜一直在操持着家务,生活上琐碎的事情渐渐地磨损了她年轻的光彩,有时候甚至莫名地烦躁。孔林慢慢地又悟出了一个真理: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爱情,一切都是他妈折磨人的东西。是的,因为每次晚些回家,她都像是审犯一样,把他问得晕头转向;他跟女同事有一点亲近的行为,她便无趣地挖苦、生气;她总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向他抱怨,他感到厌烦至极。时间慢慢地流逝,他发现吴曼娜不但脾气变得令人不可思议,更可怕的是,她的身体在不断膨胀,而且皮肤松弛,一下间老态毕现,再加上整天喋喋不休,他越觉得厌恶,时刻想逃避她……始终又要回到这样一种状态,不管是爱过还是没爱过。也许,真正的爱情,让你能够把捆绑在身上的绳子用力地扯掉,但现实的种种问题又会把这条绳子重新地绑到你身上,那时,你已经没有精力、激情了。突然想起《倾城之恋》里面的一个情节:白流苏和范柳源经历了一场战争,在那个真正是“枯藤老树昏鸦”的环境之中,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他们相互拥在一起,此时,作者的一句话深刻地道出了所谓的爱情:“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我来告诉你事实的真相吧……你被自己的挫败感和被动性所误导,以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里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终生追求的。”或许这才是大实话。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结构编织一流。朴素的故事,直看到第三部才发现哈金写得真好。现代性在陈旧的生活里凸显。
  •     每一次等待都是一次辜负
  •     当年同学推荐的,犹豫国内已经买不到了,所以看完了pdf版。dang性对人性的束缚从来没有变过的吧
  •     压抑
  •     长久的陪伴不等于长情 也不会一定换来圆满的大结局
  •     再平淡不过的故事,再渺小不过的人物,再简单不过的文字,但人生的悲喜剧好像都被说尽了。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有等待,可怕的是等待往往不是终点。
  •     去年听정준영의 심심타파,有一期영디有外国行程,请了허지웅来代班。我把代班的两期听了一遍又一遍。他在广播里读了一段기다림结局那页的一段,听了让人很好奇便找来看看。相比于小说,我更加喜欢的是허지웅读这段时的语气。
  •     应该是再写实不过了,竟然读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年复一年地离婚,十八年的等待,到最后一切又好像回到了原点像是用半辈子演了一出荒唐的闹剧。每一个人都好像没错,他们只是超于服从地隐忍和等待
  •     写一出荒唐年代的悲剧容易,杜撰出其中温情却困难得多。
  •     不管是哪个时代,最最残酷的现实,最最真实的结局。
  •     和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     还是很推荐的 读完连梦里都是揪心的情节 一辈子就那么长 等着等着就荒芜了
  •     一个东北人在美国写的关于中国人生活的英文小说。有时候我们等待就是为了等待本身,反映的一代人的生活悲剧。
  •     文字扎实,结构缜密。如果说《等待戈多》是用荒诞描述荒诞,那么哈金的《等待》就是用真实表达荒诞。
  •     很喜欢那个时代的书
  •     有力的叙述
  •     第三章对泥沙俱下的婚姻生活的描写再节制一点就好了,其实我觉得停在两人的婚礼会是一个好的契诃夫式的故事
  •     没感觉到好在哪里,故事有点无趣,爱情的部分太温吞水了,性的部分也写得一般。
  •     再甜美的感情都会在时间的空耗中变得焦灼,疲惫,绝望。
  •     我记得自己明明标注过这本书呀,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会有一种幻觉,那就是手中紧握着登山路上的锁链,一环一环嵌套,结结实实,直到终点。
  •     友人赠书,知道哈金是我的学长。中文翻译非常地道,东北话和环境描写代入感很强。
  •     我们在等什么呢?我们不过是待在原地,恐惧着自由、逃避去选择。
  •     等待本身就好像是人类永恒的诅咒,个人的生命体验永远无法摆脱时代无形的操控,这么说来人其实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就当成一场接一场的游戏好了
  •     不是每一个等候都是值得的,虽然过程回味,却有可能错过太多的风景。常常想起谭咏麟的等候,但只限第一句的怒吼!
  •     荒谬无知的时代毁了多少人,被阉割的精神再也不能完整。生活是一个围城又一个围城啊
  •     写得很好,很现实主义的作品。可审美是很私人的。……我居然看了三分之二。
  •     寫實描寫有張力,及其優美,看不出是翻譯作品。故事充滿時代感,好像電影,一幕幕用炭筆勾勒出七十年代的中國城市。
  •     故事的叙述非常平淡,非常平淡,常平淡,平淡,淡...(除了性描写)
  •     简朴而纯粹或许是一种非主流作家的有效策略。当然即便是翻译成中文,作者对生活的浸入程度也是高于国内作家的。
  •     哈金老师,能对您笔下的女性温柔点吗?
  •     据说中文版比英文版好很多。
  •     译得太好,处处细节都是故事,语言描述太生动,场景活现。难得遇到读着撒不了手的书。
  •     算是近期读到比较优秀的小说了,就像余华说的,这部小说写得很老实,老老实实得讲故事,结构清晰工整,叙事娓娓道来有条不紊。但是又时不时得插入大量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和脑子里的另一个意识对话,梦境、回忆时空的插入,有点小违和,又不出戏,政治符号略多,但放在时代背景下又合理,爱情这东西,有多奢侈,就有多虚妄,人生有多现实,就有多荒诞。
  •     无力吐槽…
  •     对于孔林,曼娜,淑玉来说等待的每一天都是第一天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痛苦煎熬到最后又是等待的另一个轮回
  •     哈金的结构意识和语言,觉得他被低估了。
  •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所以到底是为爱情结婚还是为合适结婚
  •     读完非常绝望。等待十八年在解脱的那一刻居然那么轻松而荒谬。更可怕的是最后发现居然从未爱过。青丝成雪,苍颜白发,最后意识到孔林精神上的禅弱无力那么可恨又那么可怜。无法去苛责谁,甚至不能单纯怨恨时代,书里有超越时空的东西,看完了感觉人生好悲凉。
  •     读着也算流畅,但就像大家说的那样,离其名声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平平并无特别。
  •     充满矛盾的故事,男人要修掉包办婚姻的妻子,与城里年轻漂亮的姑娘结婚。家里那位又老又丑,却像不知所取的牲口奉献自己所有。数十次离婚终于成功,小老婆生了双胞胎不久就死了。男人又回看自己的原配,她挺好的啊,帮自己父母送终,还给自己生了女儿,挺好,他想回这个家了!人真是贱的,虽然末尾给他洗白,说他不是真正爱上新欢,而是被人们的舆论导向…新欢在等离婚,旧爱在等他归心,男人在等政策。好焦虑啊。中规中矩,文笔不是特别让我惊艳。
  •     哎那种感情啊
  •     孔林式的爱情悲剧
  •     等了十八年,他等来了究竟是什么?
  •     等待似乎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被动的跟随体制和时代。人性压抑,活不明白。造就他们不快活的悲剧。但是谁又能怎么样呢?哈金的笔法简洁不渲染,故事骨架分明又动人。读罢对时代,性,爱情,和人性都忍不住思考良多。
  •     一个自我太弱小的人的悲剧,怨不得时代。
  •     情爱观家庭观真是很中国很传统,然而节奏却极好,语言沉静有力。
  •     没有真正活出自己的人,希望他人都予以认可自己的人,一生好似都在妥协,也都在亏欠,活得真是让人叹息……警钟啊?警钟!
  •     好简单的小说。
  •     中国特色的人类通病:男人有存在的价值吗?
  •     漫长的等待,在获得来之不易的结果后,会发现身体和精神已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来的所有都不复存在了,孔林内心的矛盾与迷茫一直让他处在挣扎中,文末又陷入另一场等待,收的恰到好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