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本屋

出版日期:2016-8-1
ISBN:9787208139008
作者:[日] 吉井忍
页数:440页

内容概要

吉井忍(Yoshii Shinobu),日籍华语作家,现旅居北京。毕业于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曾在成都留学,法国南部务农,辗转台北、马尼拉、上海等地任经济新闻编辑。
现专职写作,著有《四季便当》、《东京本屋》,审校有“MUJI轻料理”丛书等。作品亦见于《知日》、《读库》、《 鲤》、《南方周末》、《城市画报》等报刊媒体。

书籍目录

前言
樱花国度,寻书房
COW BOOKS
一直在路上
专访COW BOOKS创办人松浦弥太郎
番外:COW BOOKS的奥秘
今野书店
书店的“原生风景”
专访今野书店社长今野英治
番外:今野书店的亲子阅读会
Books & Gallery POPOTAME
地下音乐系母亲的书店
专访POPOTAME店主大林えり子
Shibuya Publishing & Booksellers
时尚是把双刃剑
专访SPBS店长铃木美波
Books Fuji
做最纯正的航空书店
专访Books Fuji创办人太田博隆
专访Books Fuji社长太田雅也
森冈书店
让书店成为“实体社交网络”
专访森冈书店创办人森冈督行
MUJIBOOKS
书的任务是连接
专访无印良品有乐町MUJIBOOKS经理清水洋平
番外:有乐町散步路线
顺道采访
BACH
选书师不能问的问题
专访BACH代表、选书师幅允孝
番外:三个案例目前的状况
本屋B&B
出版界将会举步维艰,但书店的未来是光明的
专访本屋B&B经营者、Numabooks代表内沼晋太郎
模索舍
荒地般的自由、寂寞和宽容
专访模索舍舍员榎本智至、神山进
番外:小型活动与“投掷钱币”
BOOK TRUCK
主动选场地、选客人的书店
专访BOOK TRUCK店主三田修平
顺道采访
夏叶社
一个人的出版社
专访夏叶社社长岛田润一郎
参考书目
后记
“本屋桑”巡礼

作者简介

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东京本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对书虫来说,生在东京是有福的。这里并不算是书店密度最高的城市(2014年,东京都共有实体书店1496家,相当于每九千人有一家,而北京则每五千人就有一家),不过东京神保町书店街向来几乎是读书人的朝圣地。不仅如此,东京的许多书店都极具特色,无论是专卖古籍、还是左翼革命书籍、绘本、乃至航空类书籍,又或者是“一周只卖一本”的书店、带咖啡座的书店、画廊里的书店,以及流动书店,可说应有尽有,足可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精神需求。很多人之所以反对大型连锁书店和网络书店,而支持独立书店的存在,就是因为后者更能呈现不同的个性。书店为何有必要存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容纳不同特色的书店,是一个城市精神生活的多元化的外在表征。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每一家独立书店的消亡,都是对公共文化多元性的一种打击。这也是为什么2013年专卖海事相关书籍的百年老店海文堂关闭时,在日本读书界激起那么深的哀伤。近十多年来,随着网络书店的兴起,关于“实体书店如何生存”的话题不时见诸报端。不过,这与其说是实体书店经营上的问题,倒不如说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公共知识生活,以及这种公共知识生活是否可能。长久以来,在国人的意识中,书店就是个卖书的地方,是一个面向特定人群(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学生)的特殊商品——有时买书人甚至意识不到书也是商品,它常常要么被半神圣化,要么被视为应试的工具,但总之都是“非日常的”,与普通成年人的生活有某种距离,只有知识分子才觉得这是“成瘾性必需品”。与这种精神生活的相对匮乏相匹配的是,国内一些城市虽然书店也不少,但大部分都都缺乏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既不与读者互动,也不把自己视为一个公共生活空间,仿佛去书店就只是买书,很少设想人们也可以因为买文化产品、听讲座、会友、欣赏画廊、甚至仅仅是等人、喝咖啡等不同目的来到这里。在我青少年时期的记忆中,那时的新华书店都还是不开架的,与书总隔着冰冷的玻璃柜;1992年终于改为开架后,营业员的目光里似乎总带着几分监视的意味,又或看到你翻了几页都还不买,便泛起不耐烦的神情——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确有不少书就这样被人翻旧了还卖不出去。然而这里真正的问题是:书店应该如何自然融入人们的生活?在日语中,“本屋”(honya)其实也是“书店”的意思,但比“書店”(shoten)一词更口语化,给人的印象是那种亲切、永远不会拒绝你停留驻足的小店。吉井忍之所以特意用“东京本屋”作为书名,想来本身就是为了强调它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结吧。当然,一家书店要吸引读者,最根本的毕竟不是靠它咖啡的味道有多好(否则它可能变成“有书的咖啡馆”),最终还是得归结到它能否把读者想看的书展现给他们。在本书中,森冈督行有一段话,他说,在开书店的过程中,他发现只要有特色,很多人会为一本书远道而来,他由此开始渐渐意识到,“作为一家书店,卖的书哪怕只有一本也行,是可以开下去的”,基于这样的想法,他2015年在东京最繁华的银座开了每周只卖一本书的森冈书店。这样的独立书店能存在,恐怕本身也是因为东京本身:一个城市越是庞大,就越能容纳多样化的存在,而足够大的市场又支撑着哪怕是非常小众的书店也能活下来。在近年来的几次日本之行中,我每每在街角遇到一些不起眼的小书店,店里或堆满直抵天花板的书刊而略显杂乱,或收拾得一尘不染,但大多都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尤其是一些市面上已不流通的古本(二手书),很便利于对某一类书籍抱有特定兴趣的人群。与国内有所不同的是,日本的书店和图书馆不仅在大学旁、博物馆里,甚至还会出现在公园和动物园门口。让我印象尤深的是那些二手书店,不但搜罗齐全,而且即便是一二十年前的旧书,品相也都很好。我曾淘到一本日文版的《古书店地图帖》(1981年增补改订版),列出了全日本2000多家二手书店,而其中有许多,诸如札幌的北海堂、南阳堂,更不必说东京神保町的各家,都还像三十多年前一样坚守在原址。换作日新月异的国内城市,这样一份索引大概只有历史文献价值,而无法再作为按图索骥的指南了。尽管日本在江户时代就曾有过“出版是一本万利营生”的看法,但如今纯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显然早已今非昔比。加上日本图书流通的特定制度,采取固定价格的方式,既不是美国那种自由定价制度,也不像中国这样可以打折出售,书店之间因而不可能出现价格竞争,这本身也迫使书店从品种、展示、多元化经营等其它角度去挖掘能吸引读者的地方。这或许也是日本的二手书店又多又好的原因之一:对读者来说,新书太贵,又不打折;而对书店来说,新书约22%的毛利空间是固定的,不像二手书反倒有自由定价权,可达70%左右的毛利。尽管出版业、书店的经营也是商业,但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图书出版在总体零售市场中的份额微不足道(在日本早已低于0.5%),而书籍本身固有的长尾特性,又使它很难像其它商品那样适应“少数品种、大量消费”的消费社会商业盈利模式。一个人如果给自己买几件衣服,那是物质享受,但如果给自己买几本书,那就是补充精神食粮了。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也把书籍和书店视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从吉井忍这本《东京本屋》中对十二家独立书店的专访也可看出,许多店主之所以持续经营下去,是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理念:开书店不是为了卖书赚钱。这样的话在书中比比皆是:“我本身对现在‘快速生产、快速消费’的趋势有些反思,所以也不焦急。我喜欢观察这里的空间和力量慢慢引起的周围的人和社会的变化”、“个人经营的独立书店,其实赚钱是次要的,他们心中都有一种更重要的理念。书店呀,真不能赚钱”。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书籍本身就自带着顽强的反效率、反物质主义、反消费主义倾向:大概没什么人开鞋店是基于理想,但很多人开书店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理想;有些偏学术性的书籍明知印数和销售不会很好,但一个有品格的出版社仍然会坚持去做;一旦出版社、书店只倾向于那些“能卖出去的书”,那么就会有人遗憾地感到,它们已丧失了原先的纯粹精神;越是珍贵的书籍,人们越不会“用完了就扔掉”;真正爱书的人,往往还倾向于和书籍建立长期稳固的纽带,想着把自己的藏书都堆在家里——而一个人要是把自己几十年来买回家的衣服和鞋子都放在柜子里舍不得扔掉,那想必会被视为恋物癖。只有不断消耗、不断抛弃,才能不断生产,然而书籍流通却无法顺应这样的消费社会逻辑。在日本,每年市面上流通的书刊大约有80万种,其中新书只占十分之一。大概也正因此,自1980年代以来,日本出版行业主要的利润来源,都来自于可以不断消耗的杂志,而非书籍本身。虽然现在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有许多人忧虑“年轻人不看书”的现象,但相比起以往那种追求大量售卖、奢侈浪费的现代主义社会,也许书店更能适应一个从“消费”转向“体验”和人际联结的后现代社会。经历了经济泡沫之后的日本,人们对大量消费的生活已经厌倦,更偏好小而美的多样性生活方式。东京书店的处境和经营方式,是与日本整个社会的后现代生活方式转向密切相关的。店主松浦弥太郎的话,可说是这种后现代精神的典型写照:“书店若只是卖书,那就不能持续经营。主要的不是物,而是看不见的一种价值。……书店存在的意义不只是卖书。最重要的是跟周围产生关联,努力成为社区所需要的一份子,让自身具有社区性。”问题在于,如果把这段话中的“书店”二字替换为“便利店”,大概也说得通,甚至还更允当。日本城市里的便利店密度远高于书店,与社区普通人生活的结合也更紧密,除了售卖生活用品外还可以租借雨伞、代收快递,据说“除了生孩子外无所不能”。当然,书店也是零售业,不过和便利店毕竟不同的是:它最终取决于一个地方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虽然精神生活并非只有书籍才能提供,书籍也并非只有纸质书,但纸质书不可否认仍是通向精神生活主要入口。只要阅读对人们来说不只是功课、任务或消遣,还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方式,那书籍和书店就不会消亡。毕竟,对许多人来说,就算是在天堂里,没有书店的日子恐怕也是不堪忍受的。*已刊2016-9-24《三联生活周刊》------------------------------------------------------------------------------------勘误:前言II:2014年东京的实体书店数量为1430家:同页脚注引日贩统计数字,2014年东京实体书店数量则为1496家,可能是数据来源不一。
  •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书的?大概是我还不记事的时候,爸爸说他看书的时候我也会在一边装模作样的搬个小凳子翻书。想的起来的生日礼物一次是《格林童话全集》、《安徒生童话全集》,一次是《十万个为什么》,还有一个描写名人小的时候的故事的系列丛书,华盛顿砍树什么的。还有一次生日礼物问妈妈要了阿勒泰图书馆的阅览证,10块钱,只去过一次,看了些少年报。自己开始有零花钱了是小学的时候,跑去新华书店郑重其事的买了一本《希腊神话》,那个系列里后来又买了一本《巴黎圣母院》,因为是少儿版,现在回想起来那本书的厚度,大概也就是故事梗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开一家书店的?我真的记不清了,高一的时候写过周记说自己想要开一家书店。后来的后来,就再没变过,虽然我曾经说想要做和电影有关的工作,但是我觉得如果我能开一家书店,那自然也不会少了电影这个元素,也算是和电影有关的事了吧。有哪些去过的书店?上学的时候,阿勒泰有名的书店,是百草堂,和三味书屋,我在里面买过不少少女时代的言情小说,小学校门口租漫画的那家店叫什么名字不记得了,一天五毛钱,因为那时候也买不起书,所以实在不记得这家店到底有没有卖新书,但还记得书店里二手书的味道。如今只剩三味书屋还开着,主打教辅生意,回想起来不知道老板开店的初衷是不是也是源于对书的喜爱。现在也有了Book&Cafe模式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还没去过的那家也在卖杂货的克兰春天。郑州的城市之光、书是生活,武汉的德芭与彩虹,江苏和同里的猫的天空之城,乌鲁木齐的广告人书店、班的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店,大连的回声书店,厦门的荒岛图书馆、不在书店,青岛的如是书店。《东京本屋》教我的事书与人是一场偶遇。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选择一本书无非是到书店里看它的装帧和腰封,还有简介。而现在通过网络和书评,人们选书更加有针对性了,却也少了一份惊喜,很喜欢把书悉心包裹着只在封面用小卡片摘录书中的话这个idea,你若是哪怕只喜欢这一句话,这本书对你来说也便有了意义。书与书的联系。选书人这个工作看上去好像就是挑书摆书,但是要做的功课原来也有那么多,你要了解你的目标群体,还要找到书与书之间潜在的关系。书店的符号。大家都知道实体书店的生存无论在哪里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想要卖好书,除了用心的做书店以外,还要找到书店以外能够吸引读者来店里的特色。甚至可以说,你怎样你的书店就是怎样,一个书店应该是私人的带着自己的气味的,这味道不是为了迎合谁,却总能吸引来和你相同的人。想要开一家书店,一直一直。一定会开一家书店,一定。ps:觉得吉井人老师是一个很温柔的人。之前我在读《四季便当》的时候还回过我的广播。
  •     关于书店的书,和关于书的书,在这几年成为了一种热门。广西师大出版社为此专门出了一个系列,但平心而论对于我很喜欢的广西师大出版社,那套关于书的书更多的流于了形式了而输掉了内涵。除此外别的出版社也都或多或少出版了不少关于书店的书,但没有一本能够比得上锺芳玲女士的书店三部曲。那套书是真正爱书、爱书店的人才能做得出来的书,精装华贵,内容丰富,真正有大家风范。吉井忍老师我是在豆瓣最先关注的,她的前一本料理书我也购买过,相当朴实有趣的一本。本着喜欢一个作者要把她的作品买完的习惯,今次的新作自然不能错过。讲实体书店的《东京本屋》,我却依旧在亚马逊购入,说来也许有些尴尬。但拿到手的时候,依旧被这本书的诚意打动。简体中文书的定价相较英文、繁体和日文其实相当便宜,但这便宜的背后往往是作者叙述的不足和出版社编辑的让步。这本书拿到手相当重,除去本身超过400页的页数以外,纸质相当之好,是日文anthology类书籍常用的厚实纸质,摸起来顺滑无透页。这种阅读的惊喜感始终是我无法放弃纸质书的原因之一。这本书探访了东京12个独立书店(亦或可以称之为小书店),采访了书店的店长或是创始人。采访者的问题问的相当有水平,有关于书店的,也有关于书的;回答者的答案亦各有特色。读罢整本书对其实几个观点记忆颇深。其一,小说最好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阅读,但散文和随笔就不一样了,在任何时代阅读都有新的感触。这点深感认同。读大学后我读的虚构类文学日益减少,基本只限于每年不超过十年的推理小说或科幻小说,很多小说难以继续读下去的原因就是觉得有一种年代的隔阂。散文和随笔则更像是一枚枚思维的碎片,你可以通过这些碎片去更好的理解这个作者的为人,管中窥豹。其二,Gleen Golud临死前床头只有两本书,《圣经》和夏目漱石的《草枕》。古尔德是我最喜欢的演奏家之一,说起巴赫的哥德堡他的两个演奏版本是不得不提的。但从未想过他会这么喜欢夏目漱石,新的待读书目又增加了一本。几年前看梁文道的书,其中有一条心得是说通过自己喜欢的作者去知道更多有趣的作者与书,不正是这样吗?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起很多朋友。喜欢飞机的朋友应该会对Books Fuji相当感兴趣,喜欢杂货的朋友肯定会爱上SPBS。日本相较于中国最大的不同还是源于两国的地域性区别。日本接受自己的小,并以小为中心发展出无数精致的可能。书店文化也是这样。喜欢书的朋友肯定会喜欢这本书。它的装帧、制作到内容都充满了惊喜,值得一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喜欢读书,开家小书店是我多年的梦想。看了这本书,知道开书店并不容易,即使规模很小也一样。我还从中学习到很多开书店的知识,我知道自己还会看好多遍的。
  •     只想开书店的人,都知道不是为了赚钱。
  •     很喜欢这样的文字
  •     除了知道开书店及选书的方法,也给了关于做一件事要从多个角度考虑,也启发我关于想方案和思考事情的多角度思维
  •     炒鸡可爱的一本书,更有点像独立书店推荐杂志,将来可以循着逛日本应该很好玩,其实在英国也看到过book truck 公立图书馆的流动书车,不知道具体怎么操作,但看着没有日本的精致,一个国家的性格在这些细节里展现地淋漓尽致。
  •     好看程度远超乎预料。合上书,静静闭会眼,会觉得霓虹人反省与思考的精神,我们还差的很远很远。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最开始看 没觉得啥 越看越吸引人 访谈类的书让人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好重要。每个人的经历那么不同,对事物的看法那么不同,但是都在从事一样的事业,很奇妙。
  •     对书店数十年如一日的经营,也是匠人精神的一种体现,精益求精、苛求细节,并且永不放弃。
  •     去年就有人给我推荐过,但从名字看觉得就是本游记或者偏行业学术的书,这两天看完,比较超越想象。三段式的结构:综述、对谈、扩展(参加活动的体验等),一般爱逛书店的能从中了解东京独立书店的个性、风格、开店人的故事。书店从业者能从中获取一些经营之道、东京书店行业的现状及书店人的应对方法。二者能不偏废其一,易读又有干货,写作手法十分值得借鉴。
  •     近期最爱。从小到大一直坚持的爱好就是读书了,从新华书店到学校门口的小书屋,到现在的kinokuniya和amazon。遗憾的是现在买书一般都是网购或者去大型连锁书店,身边的小书店越来越少。所以当看到一群人还在为书店的未来而努力而奋斗,感动的同时很想加入他们。我承认实体书在没落但是不相信他会被取代。因为还有书里那一群爱书的人,还有书外面的我们。人活一世,因为书籍,我们有幸体会,欣赏,旁观他人的生活。书无形之中增加了我们生活的维度,就像作者讲的,书店的心理面积远比实际面积大得多。希望我心里永远有一个不打烊的小书店
  •     想要去到那些书店 想要和有趣的书偶遇 想要和可爱的图书者们聊天~ 看到有那么多人爱书 喜欢读书 并且想要把好的书推荐给大家 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呢~
  •     很有启发性 感谢作者
  •     结构规整清楚。每一篇都是综述+对谈+扩展,每一家店都配有手绘店内布局图,每一篇的题图都是暖暖的桔黄色调,散发着吸引你读下去的温暖之光,可见作者的满满诚意。 此书非文艺小清新介绍最美书店之流。它通过访谈向我们介绍了这些独立书店的经营理念与特色,经营的艰难与快乐,展示了日本文化零售业的多元化。真实,有料,大开眼界。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在电商肆虐、纸质阅读渐失阵地的当下,独立书店该如何生存?如何坚守?读者又该为独立书店的存活做些什么? 很喜欢作者传达的对书店的定义。书店就是让一个人和一本书偶然相遇的场所,书店提供给我们一种有书的生活。 虽然是日裔,但是用中文创作的,因此读起来很舒服,推荐[强]
  •     很实在的内容
  •     还好有人推荐,没有错过。
  •     每一本书拥有自己的世界,书店则是这些世界的入口,这真是一本将日本书店娓娓道来、内容详实的好书,不论是对书店感兴趣还是以学术的眼光研读,都将有所启发。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想到两年前和静莹一起跑长沙书店、和各位书店人交流的种种
  •     梦想!想开书店。纸质书永远不会消亡。
  •     看到的是表面的逼格 却看不到真正的内涵
  •     书中的每一位都对书有着深深的热爱。对已经四十岁却仍然像大男孩般的选书师幅先生印象特别深刻,他说,“我想,我还是喜欢自己的生活里能感觉到书的温度和它具体的存在。”还有他起的书名《虽然书并不一定要读,但……》配腰封“读一读也挺好的”。
  •     国内独立书店在快速消亡的现象似乎很普遍 为了生存要么转型要么关闭 坚守真的很难
  •     喜欢
  •     一般
  •     8 可以抵抗世界的地方 我也想开个书店
  •     感谢那些默默坚持的本屋桑,让爱书人的内心怀有避风港。
  •     喜欢第一个采访,比较有趣,会有很多启发。
  •     读了几篇试读,没想到还有book director这种职业。想想如果小时候多读点书,多在书店待该多好。
  •     工匠精神,是这个时代的旋律
  •     介绍东京书店文化的一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竟然还有选书师这种职业,里头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也很有意思,日本书店和我们一样经历了困难,但并不像我们那样近乎模版似的引入咖啡等维持经营,静静的读,你会收获不一样的声音与感触,就是这本实体书纸张的味道太过刺鼻,而且本书虽然只有十来万字,但图文结合比较厚,捧在手里或放在书桌翻开也不是很人性
  •     开书店是一个很难赚钱的行当,但还有不少人会去做,大概他们觉得,活着做点有意思的想做的事,比赚更多钱有意义吧。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     看一群日本爱书之人的生活态度
  •     最理想的书店,是能让大家把从来没听说过的书拿在手里,是能够创造出这种机会的书店。---此为最最理想,所以现在书单才如此热门
  •     书中核心论点是“本屋不能只靠主发”,然而国内二线以下城市的个体书店,基本不具备自主选书创意排架的能力,作为其经营支撑的中盘主发,是否正是民营发行渠道资金周转困难元凶之一?新华系统因为相对完备的经营素质和资本,反而坐稳名副其实的“主渠道”位置,更多民营资本被迫投入线上销售,真是个无限感慨的死结……
  •     每读一次心中对开书店的憧憬就更深一分。执有一份信念做事真是太好又太艰难了。
  •     采访问答形式的书籍,带有很多回忆,想到了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学到了一个新名词,本屋。我一直的梦想就是开家独立书店,现在依然想 ,同时印象更深了,要在书店里设立一个二手书专区。
  •     内容充实而有趣,选取的书店丰富,具有代表性
  •     好文艺。如今的新书店,主营都不是书了,卖书店、卖文创、卖讲座、卖咖啡才是成功。当然,只卖特色书也可能成功。否则拿什么和电商、国营书店竞争
  •     看得热血沸腾。封面很好,简单质朴,书里并没有各大独立书店创始人的励志成功路,而是用平静又不乏幽默的笔调道出了一个个独立书店的故事,探讨了有关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以及纸质书和电子书间的矛盾问题,很多爱书人在他们的小天地里完成自我实现,用他们的坚守在做着一场场的对抗。
  •     如何摒弃“最美”书店、“独立”书店这种虚妄,真正创造人与书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
  •     吉井忍的书写风格我非常不适应
  •     17.04.01 01A单从日本出版业的“再贩制”这条,就觉得本国的读者很幸福了,可以省下更多的钱来买书,也深深的为国内的实体书店鸣不平。现在我会在网上多看书讯书评,尽量去实体书店买书,也是自己唯一可以做到的少少帮衬。如果有机会去东京和京都,一定会去二手书店感受下日本的书店文化。
  •     很认真的采访和记录,这本书告诉我,独立书店不是只能走卖吃卖喝这一个套路。
  •     日本旅程的手边书,有点重,书里的店没什么吸引人的,倒是从东大出来闲逛遇到的一家很不错,卖的全是关于中国历史民俗地理的书,有的还是中文的,两百日元买了两本,一本是89年陕西出版的反迷信书,但对迷信的介绍特别详细,另本是七几年台湾出版的胡适校注佛教经典,里面有中文的笔记。
  •     精神生活的必然性。
  •     试读本不过瘾
  •     虽然也不可避免的有书店没落不景气的部分,但主基调还是对实体书店尤其是那些很有特色的书店未来的希望,真正的爱书人能想尽办法创造读者和书这间的联系,其实日本不能打折的制度还是比中国卖书人的环境好多了,中国的本屋更艰难啊
  •     快速翻阅的 一种职业 一种人生 与书有关
  •     非常踏实真诚的一本介绍日本本屋的好书。书店不一定非要卖杂货咖啡设计师品牌,但要卖也没什么不好。这个创造人与书相遇的空间的未来,我觉得并没有那么糟糕。同时,对于逛书店=拍照发朋友圈的现状,我还是感到挺无奈的(努力微笑)
  •     涨姿势 蛮有意思的
  •     实体店的营业状况,和其他零售店差不多。如何找到一个点做突破,我要去思考。
  •     2017.03.21 虹口区图书馆。一本用脚写成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