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300198775
作者:张柠

《小清新》的笔记-第50页 - 小清新电影

“小清新”,顾名思义,“小”传达出的是一种情绪上、感觉上的情愫,代表着一种意识形态取向逃避宏达,关注日常、世俗的选择;“清”给人以“清澈”、“清爽”、“干净单纯”的感受,显示了对主流价值观念有意识的背道而驰;“新”则是“新鲜”、“新颖”、“不落入俗套”的个性化传达。

《小清新》的笔记-第142页 - 小清新的生活姿态

小清新群体与主流文化之间有一条泾渭分明的趣味鸿沟,被划在这个趣味标准圈内的人,他们引为自己的同类,不符合者,则被他们认为是异类。

《小清新》的笔记-第84页 - 小清新音乐

小清新音乐不过是对某一类音乐特征的简要描述与概括。这类音乐的编配形式大多不拘一格,所使用的乐器少而富有创意,歌词内容大多平和美好,歌者可专业也可业余,旋律流畅优美,听觉上,给人整体清爽、舒缓、自然的感觉。。

《小清新》的笔记-第121页

在孤独之中重新建立一个合心合意的世界——这是小清新绘画的动力发生学,细究下去,也能够解释小清新绘画的许多鲜明特点。

《小清新》的笔记-第87页

摇滚乐适合传达的情绪是现实的、清醒的、理性的、质疑的、批判的甚至是愤怒的

《小清新》的笔记-第88页 - 小清新音乐

校园与民谣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天作之合,旋律轻快明丽的民谣与青春迷惘的校园生活两相搭配之后,就像捡拾起了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在阳光下微微眯起眼睛,便陷入对于往事的回想之中。 我们纪念校园生活,究竟是对年轻的单纯赞美,还是隐隐包含着对残酷现下的抱怨或逃避。回想大学校园生活,感觉当时的自己那么年轻,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同窗间的嬉笑打闹,情侣间的羞涩暧昧...一部单车,一把吉他,几本书,篮球场边,自习室里,青春的肉体,暴走的荷尔蒙,被肆意指点的江山...感谢那段时光,那段会让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青春岁月。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是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带入的校园生活符号,学生族们谁没有住过上下铺?又有多少人也同样曾经拥有过某个睡在上铺的兄弟?只不过曾经与你分享快乐的往昔的兄弟如今却充满忧伤地对当下的显示生活只字不提 好一个“只字不提”,如今那个睡在我下铺的兄弟只在结婚的时候QQ通知了我们婚讯,他对一切都“只字不提”,而我们也学会了温柔地不打扰,甚至连给他的状态点个赞都再三犹豫。看到他的状态里透露出他结婚生子,买房买车,四处旅游的当下会停顿了一下,会替他高兴,会羡慕,会祝福,也会焦虑,也会感慨,可是隔天该上班的上班,该奔波的奔波。可是我们都回不去了,可是也没有什么好回去的了。
就像张悬在《关于我爱你》里面唱的:“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感谢曾经拥有的大学光景,认识的那些今后确实可能永远都不会再见的人。我终于还是失去了你们,我的青春,我的大学,陪我走过一段路的人。愿你们都还是如我记忆中那般美好,在这意外频频的象牙塔外边。
PS:个人观点非喜勿喷,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小清新》的笔记-第80页 - 小清新电影

现实时空中的洁净与肮脏都被包容进荧屏之后的世界里,鲜血与泪水、柔情与欢笑,孰真孰假?即使你用鄙夷不屑的眼光视小清新为矫情的代名词,但当你真的面对生命中真是存在的那份纯情的时候,还是会不由分说地深陷其中;即使你用逃离电影院这种方式表达你对重口味电影的恶心与反感,但是你无法否认在大街小巷的黑暗角落里正在上演的暴力画面,可能一点都不亚于电影中的呈现。 看文章的时候,书中提到的不少小清新电影都有看过,有些是朋友推荐,有些是卖座叫好随大流。小清新电影看的时候完全没有负担,单纯美好得仿佛人间处处是真善美,30块钱换个好心情何尝不可?谁规定电影就是要背着满满的被说教回家?我不喜欢重口味电影,宿舍疯传的那些网上禁片从未想到去看,画面血腥可怖是其一,其二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很难排解从影片中得到的负面反馈,并将其转化为我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理解人性的源泉。世界是很残酷,曾经你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后来才发现这地球少了谁依然在转,而你身处其中,能把握的太少,重口味电影提醒得太多会怕,会累,会怀疑很多。我还是喜欢简单的生活,不是小清新,只是一种选择。
PS:个人观点,文明发言。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小清新》的笔记-第45页 - 小清新文学

当小清新与重口味狭路相逢,碰撞出的不只是敌意,还有创造的火花。村上春树就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达过自己对于村上龙的尊敬与欣赏。

《小清新》的笔记-第127页 - 小清新绘画

一幅画的空间,就是一个被隔断的世界。对小清新们而言,这种密闭的世界所承载的几乎是他们对这个不完美世界的最后寄托;他们在单纯善良(而又一厢情愿的想象之中——这种想象只有因其密闭才得以存活——寻求安慰并频繁地进行自我疗伤。这种疗伤是精致的,唯美的,但在本质上却是无力的、无奈的,甚至是狼狈的) 我欣赏不了大师的画作,赏画的水平还停留在高一美术课本上。接触宫崎骏的动画也是在高一时候美术老师放映了他的《幽灵公主》,才发现动画电影也可以这么好看,只是野猪神要变化成邪神的重口味画面永远地留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了,再后来也看过《龙猫》、《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等作品,还是能看懂他要传达的精神,只是很少会激动不已了,当然这只跟自己当下的心境相关。几米的作品在大学的时候很流行,清新的画面,朴素的线条,简单的甚至不明所以的寥寥数语,却能一再地吸引大家,似乎每一幅图都是韩剧画面。再后来,发现运用类似几米画风的广告铺天盖地,手帕纸、奶茶、文具...原来商机真是无处不在。买过一本几米的作品,半个小时就翻完了,纸张质量很好,画面还是一贯清新,只是某次舍友借走当蹲厕读品后就再也没动过。

《小清新》的笔记-第120页 - 小清新绘画

小清新用绘画重建的这个世界是丰富的,却又是平面的;是和谐的,却又是脆弱的;是热忱的,却又是虚伪的。

《小清新》的笔记-第14页 - 小清新文学

立足于当下生活,侧重于表达校园、青春与爱情,固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因其清新可喜的风格吸引别人的注视与好奇,但是时长日久之后,题材风格的雷同又会变成一把双刃剑,造成审美的疲惫。

《小清新》的笔记-第31页

“小清新文学重视对语言的锤炼”,以前从未深入的去想过文学也有“小清新”,而且其重视性,不亚于我们的诗歌及其他领域上的文学。

《小清新》的笔记-第10页 - 小清新的文艺生活

“小清新”是“愤青”到“小资”的延续。特点是他们关注瞬间的感受,将过去、现在与未来,浓缩在一种碎片式的意象之中,属于“纯粹的文艺范儿”。 “瞬间”、“碎片式”两个词映入眼帘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小清新的画面:蔚蓝天空下一个短发女孩,身着碎花裙,掩在一片花丛中,踮起脚尖,面带微笑望着远方。岁月静安,青春无敌。她的取景器永远是近距离的,所取的景直接占据整个画框,就是将细节夸大,将很小的事物放大。 我终于知道大一时看安妮宝贝的书那种不太顺畅的不自然感是什么了,之前的我听惯了特定大背景下的故事,对于突然的弱化背景,直接近景观察显得很不自在,当时会想文字很好,但是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在这个小细节上,原来这是一种风格。很多人吃这一套,包括当时的我。“好吧。这是他们的句式,也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是,不会像愤青一样兄弟反目,坏处是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深入讨论。” “好吧,随你怎么想”,“好吧,我无所谓”,类似句子确实经常从我从中说出。的确,这避免了不少的冲突,却也使得话题戛然而止。这些话似乎带有一种我不认可你,但我尊重你的意味,有时候却有一种逃避问题的懦弱感觉。
PS: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小清新》的笔记-第170页 - 小清新的生活姿态

其实小清新与重口味之间只有一墙之隔,这一秘密只有那个住在一楼,穿着大裤衩埋头上网闷声发帖的屌丝知道……

《小清新》的笔记-第164页 - 小清新的生活姿态

这个介绍基本上概括了豆瓣网的特点:巨大的用户群,丰富多样的兴趣小组,主打日常生活和文化,对用户的兴趣的尊重和挖掘换来的用户高度参与感,成功吸纳了音乐人、作家等内容创造者与受众进行良好互动。 2010年11月心血来潮注册了豆瓣,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学本科隔壁宿舍一个热爱音乐的文艺青年跟我聊到了豆瓣,我问他“豆瓣是什么”,他戏谑地说“豆瓣你都不知道啊,现在大家都在玩”,后来才发现了这么一个平台,生活中的兴趣小组大集合。注册了4年多,基本都没怎么上过,期间在读研二的时候一朋友邀我参加了场同城活动,才发现是在豆瓣同城上报的名。再后来无论是在校还是工作都未曾再碰过,直到前段时间在微博上发现关注的几个小站在豆瓣有赠书活动才又上了豆瓣。不是极力撇开上豆瓣就是小清新的标签,而是至今都不晓得怎么玩豆瓣。电影对我来说就是2个小时的放松,我写不出花;音乐我习惯听流行和经典,纯粹也是瞎哼哼,在豆瓣里看到那些因为一首歌痛哭流涕、惺惺相惜的评论,我感觉自己太冷血和理性;虽然我骨子里是感性的,,但多年的理科生活让我对文艺阅读疏远了不少,会看文学,会被感动,只是都是一瞬间的感触。生活中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参加同城和活动只是让我这种高冷脸更加尴尬。

《小清新》的笔记-第63页

小清新文化的原初目的本来是少数青年人的个性化表达,去“同质化”,追求差异化,标榜标新立异,就像《文艺风象》杂志某一期的主题所说的那样——“我不喜欢我喜欢的被太多人喜欢”。

《小清新》的笔记-第159页

简洁的产品包装,充足的选择空间,富于个性的产品内容,这些产品特性都满足了小清新对于物质商品的要求,读到这里对小清新的了解,有深入了一层。


 小清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