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消失在世上》书评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40463069
作者:[意]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页数:251页

消失的人去了哪里

  消失的人去了哪里?      但首先,要怎么消失呢?      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新作《一个人消失在世上》(Mr. Gwyn)讲的是一个生活在伦敦的作家贾斯帕∙格温,他功成名就、口碑良好,却在43岁的时候给《卫报》列了张单子,列举了52件他再也不会做的事情,其中最后一条是:写书。      但不再写书的格温先生发现生活逐渐陷入危机,为了抵抗,他开始缓慢地生活,感觉鞋帮与袜子紧贴的感觉,纪录所有颜色,牢记每一枚硬币在指尖的触感……然后自行剥脱了表达方式的格温依旧发现,一切都在失重。直到他被橱窗的画像吸引,走进画廊后发现了一本画册:在画册中他重新看见了时间,也找到了自己消失的方式:成为一位画像抄写员。不是写作,而是为陌生人“写”画像。为此,他在伦敦一处破落的街区找到一个工作室,水渍、油迹,以及作者以近乎苛刻的细节描写塑造的家居用品。      孤独的人消失起来更难一些,因为人的心是软的,孤独的人的心比平常人更软。他们和这个世界的连接也比那些交游广博的人更少却更牢固,它们是有限的脐带一般的存在。所以格温先生需要他的经纪人汤姆,医院偶然遇到的戴防雨头巾的老太太,助理吕蓓卡,这些难得闯入他生活并被允许留下来的人的帮助,他们一点点接力过渡将他送到更深的暗中去。作者还用近乎魔幻的笔触塑造了隐者一般制造灯泡的老头,特立独行的音乐家,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为格温的消失提供了隐遁的通道。      前来画像的人签署协议,每天赤身裸体与格温共处一室,不可以说话,等待天花板上的灯泡渐次无声熄灭,直到房间陷入全然的黑暗。画像结束后格温将自己写完的稿子交给助理吕蓓卡,这个对格温心存仰慕却最终选择一言不发的姑娘同时也是他的第一个客户,并帮他挑选客户。吕蓓卡将“画像”交给客户,客户遵守协议不向任何人透露个中细节。      这个写画像的抄写员逐渐成为一个口耳相传的秘密,有了稳定的客源。格温甚至以写画像的方式为自己多年的经纪人汤姆送别:这对冲突不断的知交最终还是达成了对彼此的理解。      一切都进行得缓慢、规律。直到一个不守规矩的年轻女客户破坏了一切。格温彻底消失,或者说,从抄写室与吕蓓卡的生活中消失了。      多年后,嫁人生子并在这日常生活中逐渐将那间“抄写室”锁进记忆的吕蓓卡在一本书店偶遇了一本书,那也是四年前格温先生消失后寄给她的礼物,他说记得吕蓓卡喜欢这个作家,还曾热切讨论过。当年因为太过气愤伤心,吕蓓卡将书砸了出去。可是现在,吕蓓卡却在书里认出了自己的画像,也认出了格温先生:虽然那本书的作者写着别人的名字。其中的秘密昭然若揭。      我们把一个人的彻底消失比喻为蒸发。      可就算蒸发的露水也会成为云,化为雨,翻滚成海浪,流下孩子的面颊。没有人真正消失,在能量守恒的世间,一切都只是短暂的别离。很快我们会以各种别的面目再次相逢,只是未必能再次相认。      所以我喜欢巴里科安排的这样一场重逢,我们都改换了面目,都以自己的方式消失了,但是我们彼此记得。这是怎样一种幸福。终于被懂得,终于互相懂得。      对于这本节奏舒缓、情绪冷静、语调克制的书来说,这最后的转折是场声势浩大的反扑:一个孤独的写字的人在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感谢与惦念。你成了我作品的一部分,你成了我记忆的一部分。你随我一起消失,你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这大概也是我终于决定写作的原因。

睁着眼睛梦游

《一个人消失在世上》这本书用了一个晚上和一个中午读完。书腰上写着「这本书适合所有醒着做梦的人」。阅读的时候,我觉得则是「这本书适合所有孤独的人」。读完之后就觉得,醒着做梦的人本来就是孤独的。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在一个加班前夕慢慢看掉的。看到半夜十二点多,异常焦虑。Gwyn在书里发表了正经的封笔宣言,烦躁地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放弃自己熟悉的职业。他心里的想法乱成了一团毛线,这种焦虑的感觉我每天都在面对。看到Gwyn好像就看到了虚构世界中的我。我每天只能默默地烦躁,因为我也找不到人生的目标。最近非常期待能找到一个能让我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的地方呆几天,看到巴里科的描述,如果我再感性一些,也许会当场流泪。读到这本书也许是缘分。我的语言并没有丰富到可以描述看到结局后我的感受。欣喜?也许吧。Gwyn带着他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离开,对于他来说,也许一切都可以放手,只有自己的爱好,放弃不了。他并不想继续写作,可他最终又开始了写作。他这样的人,注定是孤独的,是醒着做梦的。

让消失变得有意义

“我们不是一些人物,我们是故事。我们总觉得自己是人物,忙碌于冒险和日常生活,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我们是整个故事,不仅仅是那些人物。”这是一部对人能否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的书,或者说是怎么样消失更合适。第一遍读的时候,在十几页我就放弃了,后来又拾起来。坚持着读完,直到最后,我能感受到不吃不喝也要读完的心情了(这玩意感受...还真有!)简单通俗接地气的介绍一下情节:格温(也就是男主)坚持多年自己的行业——写书,后来有一天突然烦躁,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想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换一种生活方式(换一份工作嘛!真是的~)他的好朋友兼经纪人汤姆非常不同意!但,奈何没有法子。所以任由格温干去,经过一系列灵感加环境的设计(就是两年多的折腾,书粉别打我~~)吕蓓卡作为他的第一个画像主角,故事很多篇幅在写这个,完事后。陆陆续续九个人找他写,当然还有汤姆临死前的画像。最后男主好像悟出了什么,离开了,把所有画像给了吕蓓卡,他消失了。几年后,一次偶然机会,她发现了一本书和自己的画像很多句子都很像,于是乎不停的探索查阅,最终知道。格温隐藏起来,用假名出了几本书,还显露了他爱她的事实。在他写的一本没完成的小说中,透露了结局的走向...故事的道理从开头我们就知道了,让我很深刻也就是,我们不是故事的人物,而是故事本身。就好像”任何人或事只是历史的过客,就算在牛逼的人也一样“。最后,中文译本的名字很好:一个人消失在世上。

论一个人如何在世上消失

文/张猛巴里科向我们讲述一个人如何消失,而最后得出的答案却恰好推翻了他的命题;贾斯珀·格温先生貌似隔断了他本人和世界之间的联系,但事实恰恰证明:所有人无处不在。  当一个人的好奇心和精力被逐渐透支,他应当如何与脚下的现实、深陷其中的各种关系决裂?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笔下的贾斯珀·格温先生,这位著名作家在他事业的辉煌时期,突然萌生了一个令人惊诧的念头,决定从此告别写作。他在《卫报》上刊登文章,列举了52件他再也不会做的事情,最后一件事就是“写书”。经历了一段脱离原来轨道的艰难适应期之后,他终于找到一条可以实现自己“不再写作”愿望的道路:为别人“做画像”。然而,格温先生的这些做法真的让他实现“消失”的愿望了吗?  巴里科对他的新工作进行了一番诗意的描写:在一间空旷的、残存了水渍和油迹的工作室里,流淌着优雅的、无节奏的、如流水一般的背景音乐,灯泡发出“天真”的光并保证次第熄灭,被画像的顾客不穿衣服,随意做出适应身体的动作——这种场景描述与整部小说的氛围一样,舒缓、自然,与此同时却攫取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贾斯珀·格温先生工作的真实内容,应该是吊起所有人胃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巴里科之前的小说《丝绸》中,荣库尔与元卿的小妾之间眼神交流所具有的魔力一样,“写画像”的工作内容也成了谜,所有读者都在等待着解谜的时刻。作者安排了不同阶层的顾客光临工作室,他们读完自己的“画像”后众口一词地赞叹,以及助理吕蓓卡寻找格温踪迹发现的蛛丝马迹,都一度使这种神秘感升温。就连小说结尾描述的格温先生不完整的新作,也都反复印证了这部小说的神秘性,对天气的研究带来的诸多成果令人神往不已。  带着解谜的动机阅读这部小说,会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将中文书名“一个人消失在世上”作为小说最重要的主题。格温先生宣布不再写作,他要从原来的世界消失。作为对这种声明的响应,他后来主要做两项工作:使用新的姓名写作,以及“做画像”。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格温先生实现了“消失”的愿望了吗?  通过更改姓名来出版作品,多少含有探讨“名与物”悖谬关系的意味。在杜撰了作者姓名(阿萨沙·纳拉扬、克拉丽莎·罗德)和生活背景(教授音乐的印度人、生前未出版过作品的女作家)之后,格温先生赋予了自己在文坛上新的生命。鲜为人知的写作者文思泉涌,与此同时,原来的贾斯珀·格温消失了——这是显然的,对一个作家来说,作品就是他文学生命延续的依据。但这种文字游戏真的让原来的格温先生消失了吗?他写下的每一句话,无论是出自印度人也好,发自生前默默无闻的女作家也罢,难道不都与他独特缜密的文学思索有关吗?那部关于天气研究的最新作品,不也是他在当时当地的一种想象和虚构?名称的更换或许会给物品带来新的审美角度,但是否能够改变它的本质?格温先生改变的只不过是读者的接受方式罢了。  既然易名创作不能让格温先生真正“消失”,作为格温先生新职业的“画像”,让他回避了自己所列的名单吗?格温先生所谓的“画像”,与普通的文学创作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前提:作为模特的人需要设定在一个新的情境中,需要调动视觉(灯光、人体、房间环境等)、听觉(钢琴伴奏等)、触觉(皮肤的接触)等多种感官参与创作。这种行为我们不妨称之为“越界创作”,它在某种程度上综合了几种艺术形式,用文字作画,同时兼顾了“主人公”的气质、感受。但归根到底,这种画像的创作离不开文字表达,离不开作者的虚构。从这个层面来说,格温先生的活动并没有改变“作家”这一职业的本质,他的尝试是不甚成功的。  如果巴里科的野心仅限于此的话,我们可以宣布他的故事已经全线破产了;但这位作家在接受访谈时阐述的观点,让我们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们找错了这本书的入口。巴里科说,“格温先生停止写作的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一直最感兴趣的是:在发生一些事情之后,人们把自己所爱的东西重新放在一起的方式。”由此可见,消失与否只不过是一个幌子,巴里科想说的是另外的东西。格温先生表面上放弃了写作,然而事实上,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追求自己喜爱的事物。巴里科最感兴趣的,是“重新找回爱好”这一过程。也可以说,相比揭示谜底,小说更倾心的是编造谜语本身。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次回到做“画像”这个工作。这样一种神奇的创作形式,它的成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巴里科并没有在作品中展示格温完成的“画像”,但是通过吕蓓卡与做灯泡的老头之间的谈话,我们了解到做“画像”的原理:贾斯珀·格温先生在画像里写一段故事、一个场景,就像一本书的片段,供他的顾客阅读。顾客会像看画像一样,从中看到自己。这一点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我们是整个故事,不仅仅是那些人物。”贾斯珀·格温在这里表达了一种理念——人不应该是他自身,而是他与他周围环境的总和。他的顾客通过阅读画像,在字里行间,在色彩、味道、语气等等微妙的意境中发现自己就在其中,他会觉得自己“就是那片树林”、就是“那一串脚步声”。  这种表达所蕴含的思辨与卡尔维诺的行文何其相似!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帕洛玛尔在草地或海边,在超市的肉食专柜驻足,捕捉“物”本身具有的灵性。而通过旧有之物找回从前的世界,又让我们无限延展了时间,就像史铁生在地坛公园里推着轮椅,在熟悉的味道中回顾走过的道路:“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发现了巴里科最大的主题应该是“记忆”,是“感觉”。换句话说,他一直强调的不是“消失”,而恰恰是“存在”,是寻找“存在感”的努力。无论是通过“画像”的描述找到自己,还是通过逝去的某个天气来唤醒记忆,皆是如此。甚至穿梭于格温先生精神生活中神秘的老太太,也可以说是格温先生与自我进行对话的一种“记忆”。这位睿智的老太太陪他走过创作的空当期,在格温完成了第一份“画像”的时候,老太太读完他的作品,决定与他告别。“贾斯珀·格温问还能不能跟她见面。她说还会见面,在别的地方,但是要经过很多年,在另一段寂寞的时光里。”  “记忆”和“感觉”本身是微妙的、难以捉摸的,而巴里科恰恰精于此道。你会在氤氲着恬淡情绪的氛围里,将自己浸润在文字之中;会不由自主陷入他精心设计的记忆漩涡里,和格温先生一起,在系鞋带时,观察手指的动作,体验打结的结实感受,听门锁被拧开时的铿锵有致……总之,这些文字将我们的感觉器官重新唤醒,使我们尽一切可能回归自身、关注自己的存在状态。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对“记忆”细致入微的描摹,才使得《晚邮报》对这本书作出评价,认为小说“让你着迷,让你中毒,让你倾倒……适合所有醒着做梦的人”。  巴里科向我们讲述一个人如何消失,而最后得出的答案却恰好推翻了他的命题;贾斯珀·格温先生貌似隔断了他本人和世界之间的联系,但事实恰恰证明:所有人无处不在。就像吕蓓卡揭开谜底之后感悟的那样,“我们真是无所不能:成长、相爱、生孩子、变老,我们做这些的时候,我们也在别处,在另一个时间里等待一个答复,或者一个没完成的故事。看起来是唯一的行程,而我们却踏上了许多小径,用不同的脚步踏上征程。”在这里,吕蓓卡不仅读懂了她深爱的格温先生,也读懂了巴里科:他用具有无限可能的“存在”,代替了一元性的“消失”。《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8月29日

消失的人去了哪里

消失的人去了哪里?但首先,要怎么消失呢?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新作《一个人消失在世上》(Mr. Gwyn)讲的是一个生活在伦敦的作家贾斯帕∙格温,他功成名就、口碑良好,却在43岁的时候给《卫报》列了张单子,列举了52件他再也不会做的事情,其中最后一条是:写书。但不再写书的格温先生发现生活逐渐陷入危机,为了抵抗,他开始缓慢地生活,感觉鞋帮与袜子紧贴的感觉,纪录所有颜色,牢记每一枚硬币在指尖的触感……然后自行剥脱了表达方式的格温依旧发现,一切都在失重。直到他被橱窗的画像吸引,走进画廊后发现了一本画册:在画册中他重新看见了时间,也找到了自己消失的方式:成为一位画像抄写员。不是写作,而是为陌生人“写”画像。为此,他在伦敦一处破落的街区找到一个工作室,水渍、油迹,以及作者以近乎苛刻的细节描写塑造的家居用品。孤独的人消失起来更难一些,因为人的心是软的,孤独的人的心比平常人更软。他们和这个世界的连接也比那些交游广博的人更少却更牢固,它们是有限的脐带一般的存在。所以格温先生需要他的经纪人汤姆,医院偶然遇到的戴防雨头巾的老太太,助理吕蓓卡,这些难得闯入他生活并被允许留下来的人的帮助,他们一点点接力过渡将他送到更深的暗中去。作者还用近乎魔幻的笔触塑造了隐者一般制造灯泡的老头,特立独行的音乐家,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为格温的消失提供了隐遁的通道。前来画像的人签署协议,每天赤身裸体与格温共处一室,不可以说话,等待天花板上的灯泡渐次无声熄灭,直到房间陷入全然的黑暗。画像结束后格温将自己写完的稿子交给助理吕蓓卡,这个对格温心存仰慕却最终选择一言不发的姑娘同时也是他的第一个客户,并帮他挑选客户。吕蓓卡将“画像”交给客户,客户遵守协议不向任何人透露个中细节。这个写画像的抄写员逐渐成为一个口耳相传的秘密,有了稳定的客源。格温甚至以写画像的方式为自己多年的经纪人汤姆送别:这对冲突不断的知交最终还是达成了对彼此的理解。一切都进行得缓慢、规律。直到一个不守规矩的年轻女客户破坏了一切。格温彻底消失,或者说,从抄写室与吕蓓卡的生活中消失了。多年后,嫁人生子并在这日常生活中逐渐将那间“抄写室”锁进记忆的吕蓓卡在一本书店偶遇了一本书,那也是四年前格温先生消失后寄给她的礼物,他说记得吕蓓卡喜欢这个作家,还曾热切讨论过。当年因为太过气愤伤心,吕蓓卡将书砸了出去。可是现在,吕蓓卡却在书里认出了自己的画像,也认出了格温先生:虽然那本书的作者写着别人的名字。其中的秘密昭然若揭。我们把一个人的彻底消失比喻为蒸发。可就算蒸发的露水也会成为云,化为雨,翻滚成海浪,流下孩子的面颊。没有人真正消失,在能量守恒的世间,一切都只是短暂的别离。很快我们会以各种别的面目再次相逢,只是未必能再次相认。所以我喜欢巴里科安排的这样一场重逢,我们都改换了面目,都以自己的方式消失了,但是我们彼此记得。这是怎样一种幸福。终于被懂得,终于互相懂得。对于这本节奏舒缓、情绪冷静、语调克制的书来说,这最后的转折是场声势浩大的反扑:一个孤独的写字的人在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感谢与惦念。你成了我作品的一部分,你成了我记忆的一部分。你随我一起消失,你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大概也是我终于决定写作的原因。

起始于中断

一个热爱写作的人说:我不再写书了。以后都不写了,这是不是听起来很荒唐,但毋庸置疑这是真的。贾斯珀•格温沿着其中一条他平时走的小路散步,那天,他突然有一种清晰的感觉,他觉得之前的生活方式不再适合他了。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不过那些想法都转瞬即逝,不像这次来的那么清晰、强烈。就像我们有时想做某件事,想变成不一样的人,只不过想法只是三分钟热度,而有时的想法却促使我们变成一个想要成为的人。一开始我也不相信,就如他的经纪人一样不敢相信,这个如此有才华的人要放弃写书,可是由不得他不相信。他选择了这么做,并付诸行动。“如果我要忘记你,我会记得忘记你,但是请不要让我忘记回忆。”这是贾斯珀•格温模仿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写的,并在汤姆和罗蒂结婚时,他跳上桌子背诵出来的。汤姆拥抱了他,是因为跳上桌子这个行为对贾斯珀•格温来说太难为他了。而贾斯珀•格温的经纪人汤姆也开始接受她的这个想法,并对他说,有需要或者想写书了就给我打电话。后来,他找人买了一个画室,可是只有一个画室会不会显得太单调呢,于是贾斯珀•格温找了自己的朋友为他找了很长的音乐,还有一个自己的模特,是汤姆的员工,叫吕蓓卡。这个姑娘虽然不是特别的出众,但却是他心仪的人选。好像万事俱备了,不过还有灯光,特别的灯光,贾斯珀•格温是叫一个老头给他做的,当他看见那些小灯泡的时候,感动了。那是介于琥珀与天蓝色之间的颜色,很难去定义它,除了用“天真”来形容,找不到别的什么词。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他也为好几人写画像,这也得多谢吕蓓卡,这个好帮手。世事难料,贾斯珀•格温的经纪人心脏出问题了,所以需要手术。贾斯珀•格温说:你会从这地方走出来的额,就像上次一样,你一定能神气活现的走出来。之后他们换了话题。人的思想总是无法捉摸,贾斯珀•格温在不久后就消失在了周围人的消息中,包括他的助手吕蓓卡,只留给她一个包裹,有纸条,还有祝福的话。谁也没想到,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他写书之前不会知道自己的书可以卖出去,写书之后没想到自己会放弃写书去写画像,这个令人感到困惑的工作。而汤姆一直都不明白他的写画像到底是什含义,究竟是多么吸引人的东西,可以让贾斯珀•格温放弃写书,在汤姆临时之前,贾斯珀•格温为他朋友做了画像。写画像 的意义对于别人来说算不上什么,但对贾斯珀•格温而言,却是另一种不同的生活。在为托雷先生的女儿写画像后,贾斯珀•格温消失了九天,这个姑娘不同一般人规矩,她大概比较活泼诱人,而这也给写画像增添了不一样的感觉。接着后来的五天,吕蓓卡收到贾斯珀•格温的包裹,里面有那个女孩的画像。吕蓓卡打破原则,看了这个女孩的画像,当这个女孩来去画像的时候,告诉吕蓓卡她与贾斯珀•格温做爱了,并谈论吕蓓卡和贾斯珀•格温的一些事情。究竟贾斯珀•格温为什么消失,谁也不知道?是因为他与这个女孩做爱了还是厌倦了这样的写画像生活?吕蓓卡想起那本《黎明时三次》找到它,并读完了它,因为她知道这是贾斯珀•格温写的,而好像没有人知道。后来发现那本书里写了她与贾斯珀•格温的自画像。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小感动。一个人就这样消失在世上,可是他又存在于这个世上,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一切起始于中断,新的开始,新的生活。他用写画像的方法讲故事,描述发风景,他至始至终也离不开文字,包括那本不是贾斯珀•格温的书,却也是他写的。不过,有时真的可以去过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也可以用一个人谁都不认识的身份。我们在生活中也有过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可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真正的打断它,过另一种生活。没想过辞掉现在枯燥的工作去为自己喜欢的事冒险,没想过熟悉的那条回家的路,有没有另一条,没想过,如果抛下了现在的一切,去做心中清晰可见的想法,会有什么后果。就像那刚出来的新口味冰激凌,从来没有去过的小城市,从来没有吃过的饭菜,也许你会爱上它或者讨厌它,那又怎么样呢,不试试,才是最大的错过。去试一试吧,趁现在还有那些出其不意的想法,还有一身力气去折腾。一切起始于中断,断于过去,始于未来。

消失的人去了哪里

消失的人去了哪里?但首先,要怎么消失呢?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新作《一个人消失在世上》(Mr. Gwyn)讲的是一个生活在伦敦的作家贾斯帕∙格温,他功成名就、口碑良好,却在43岁的时候给《卫报》列了张单子,列举了52件他再也不会做的事情,其中最后一条是:写书。但不再写书的格温先生发现生活逐渐陷入危机,为了抵抗,他开始缓慢地生活,感觉鞋帮与袜子紧贴的感觉,纪录所有颜色,牢记每一枚硬币在指尖的触感……然后自行剥脱了表达方式的格温依旧发现,一切都在失重。直到他被橱窗的画像吸引,走进画廊后发现了一本画册:在画册中他重新看见了时间,也找到了自己消失的方式:成为一位画像抄写员。不是写作,而是为陌生人“写”画像。为此,他在伦敦一处破落的街区找到一个工作室,水渍、油迹,以及作者以近乎苛刻的细节描写塑造的家居用品。孤独的人消失起来更难一些,因为人的心是软的,孤独的人的心比平常人更软。他们和这个世界的连接也比那些交游广博的人更少却更牢固,它们是有限的脐带一般的存在。所以格温先生需要他的经纪人汤姆,医院偶然遇到的戴防雨头巾的老太太,助理吕蓓卡,这些难得闯入他生活并被允许留下来的人的帮助,他们一点点接力过渡将他送到更深的暗中去。作者还用近乎魔幻的笔触塑造了隐者一般制造灯泡的老头,特立独行的音乐家,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为格温的消失提供了隐遁的通道。前来画像的人签署协议,每天赤身裸体与格温共处一室,不可以说话,等待天花板上的灯泡渐次无声熄灭,直到房间陷入全然的黑暗。画像结束后格温将自己写完的稿子交给助理吕蓓卡,这个对格温心存仰慕却最终选择一言不发的姑娘同时也是他的第一个客户,并帮他挑选客户。吕蓓卡将“画像”交给客户,客户遵守协议不向任何人透露个中细节。这个写画像的抄写员逐渐成为一个口耳相传的秘密,有了稳定的客源。格温甚至以写画像的方式为自己多年的经纪人汤姆送别:这对冲突不断的知交最终还是达成了对彼此的理解。一切都进行得缓慢、规律。直到一个不守规矩的年轻女客户破坏了一切。格温彻底消失,或者说,从抄写室与吕蓓卡的生活中消失了。多年后,嫁人生子并在这日常生活中逐渐将那间“抄写室”锁进记忆的吕蓓卡在一本书店偶遇了一本书,那也是四年前格温先生消失后寄给她的礼物,他说记得吕蓓卡喜欢这个作家,还曾热切讨论过。当年因为太过气愤伤心,吕蓓卡将书砸了出去。可是现在,吕蓓卡却在书里认出了自己的画像,也认出了格温先生:虽然那本书的作者写着别人的名字。其中的秘密昭然若揭。我们把一个人的彻底消失比喻为蒸发。可就算蒸发的露水也会成为云,化为雨,翻滚成海浪,流下孩子的面颊。没有人真正消失,在能量守恒的世间,一切都只是虚假的别离。我们会以各种面目再次相逢,只是未必能再次相认。所以我喜欢巴里科安排的这样一场重逢,我们都改换了面目,都以自己的方式消失了,但是我们彼此记得。对于这本节奏舒缓、情绪冷静、语调克制的书来说,这最后的转折是场声势浩大的反扑:一个孤独的写字的人在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感谢与惦念。你成了我作品的一部分,你成了我记忆的一部分。你随我一起消失,你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大概也是我终于决定写作的原因。

一个人消失在世上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想在这个世界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落脚点,但最终还是没能找到。像1900,对世界来说,他从未出生,从未存在,也从未消亡。他一直存在于邮轮之上,弹奏着钢琴,从没有下来过。永远都不会下来。   而这一次,《海上钢琴师》的作者,意大利作家巴里科,找到了一个与1900的人生轨迹几乎相反的人物。他存在于世上,只是为了从这个世上退隐,回归到无的状态。

论消失的正确方式

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你看到开头的时候会觉得貌似还不错,看到中间会难以自持心跳加速,看完之后会有些不能自已回味无穷的书。所以写这篇书评之前,我特意点开了班得瑞的几首曲子,关好门窗,关掉手机,虽然没有办法制造“天真”的灯光,也竭尽全力把自己带入书中工作室的氛围,假装自己现在正在给这个叫“格温”的王老五“写画像”。——天下zuo货一家亲。这本小说讲的是一个特别有逼格的钻石王老五名作家突然抽风玩消失的故事。他是怎么抽风的呢?首先,他往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准确的说是一个清单,列出了他不再干的52件事。前51件无关痛痒,类似于不再照相时比剪刀手之类的,但最后一件事是他不写书了。不写书就不写书,结果他受不了难以抑制的写作欲望又抽了第二次风,首先是做一个抄写员,后来呢决定去给人“写画像”。这中间还是受到了一个戴着防水头巾的老太太的点拨,这老太太算是第二女主吧,看起来有点扫地神僧的即视感。能想出“写”画像这种点子的人,无论干什么都要zhuangbility。这个前世可能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王老五,跑去找了个类似798里头随处可见的厂房,墙上带着点水渍,还有些锈迹斑斑的管道,满满的神秘气氛。接着他又花了重金请人设计了背景音乐,足足可以放40多个小时。他把这种音乐形容为流水,可以缓慢而寂静地填充整个空间。最不能忍的,他还找了一个做手工灯泡的老人,专门给他做了一个18支灯泡,这些灯泡在760个小时至830个小时之间会相继灭掉,安静的死去,毫不犹豫。每支灯泡还有一个女王的名字,它们发出的灯光,被他称为“天真”。然后就是在这样一个幽闭、寂静的环境中,他请了模特过来,让他们裸体,或行走或睡觉或静坐,通过观察他们内心思绪的变化,写下一个个片段,然后根据这些片段,讲述他们的故事。可是整个事件又被曝光了,这个王老五就彻底“消失”了在世界上。直到时隔多年,他的女助理发现自己的画像出现了另外一本小众作家的书里,才知道他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换了别的名字在继续写作。这本小说的作家是Alessandro Barico,也就是《海上钢琴师》的原作者。海上钢琴师里那个1900,就是一个生在海上死在海上,对于外界来说从未存在也从未消失的人物。而这次的格温(就是上文的王老五),却又是在外界看来存在得相当潇洒漂亮却又拼了老命要“消失”的人物。不过在我看来,他们两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不屑、不愿接受社会规则,不想生存在大众价值观下的人,只不过一个从头到尾始终如一,一个曾经叛离最终回归。然而说好的“消失”其实并未消失,只是换了个名字——今天张三明天李四;只是换了种存在方式——今天是一个人,明天可能是一本书一句话或一个说不完的结尾。不再写作也并不等于封笔,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更纯粹,更简单。巴里科把这本书称作“如何找回旧日所爱”,正如米开朗琪罗说他如何创造“大卫”一样——“他本来一直就在那里,我只是去除了多余的部分。”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如果内心最爱变成了谋生技能,难免就会迎合大众,离自己的初心越来越远。突然想起一个朋友跟我说的,“你觉得我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很羡慕对不对,但是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选择这个职业。”最近连看了几本有点遁世主义意味的书,《岛上书店》、《月亮与六便士》。那些抛妻弃子去找寻内心所爱的人,那些对别人的恩惠报以冷笑的人,那些拒绝“苟且”执着“诗和远方”的人,那些如梵高如1900一般的人,你会是默默羡慕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看这些书的时候心潮澎湃,但是要清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却是千头万绪如此艰难?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在根本上是有出入的。我们始终不是毛姆,不是巴里科,不是格温,不是1900,不是他们中任何一个。所以任凭这些价值观如何撞击,难以理解也好,默默羡慕也好,我们做不到无牵无挂,做不到无关痛痒,所以就没有办法像他们那样与世隔绝。更何况,我们甚至还没有那么幸运,能找到能让自己为之疯狂的那个意义,因此即便表面如何风光,仍旧像一只没有脚的鸟,不知道停在哪里,也不知往何处去。“这本书适合所有醒着做梦的人。”适合所有一边规规矩矩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一边幻想在平行时空实现另一个可能的人——“我们真是无所不能:成长、相爱、生孩子、变老,我们做这些的时候,我们也在别处,在另一个时间里等待一个答复,或者一个没完成的故事。看起来是唯一的行径,而我们却踏上了许多小径,用不同的方式踏上征程。”这就是艺术品对于创作者的意义,他们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另外一种生活。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不是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呢?最后我还是没有做到给格温画好一幅完整的画像。因为格温是无法模仿的,就算写出来也只是我眼中的格温,并不是实实在在的他。如果别人眼中的“我”并不是“真我”,那么又何必去在意别人是否能理解自己?既然别人眼中的“我”尚且不是“真我”,那么如何确定,抛下一切去寻找到的“自我”就是我们所要找的呢?“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人物,忙碌于冒险和日常生活,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我们是整个故事。是那些我们散步的树林,是周围的混乱,是我们所有经历过的事情,是东西的颜色和声音。”如果我们早就不是出生下来那个纯粹单一的自己,是我们经历的故事,路过的风景,构成了现在的我们。这是不是说,虽然现在还是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梦想应该从何说起,但在那个所谓的“意义”到来之前(如果它有一天会到来),把每一天过得足够充实精彩,就是在认真地编写故事里的每一个篇章,也就是在实现自己呢?虽然我们终有一天是会消失的,先是身体,然后音容笑貌,都会从活着的人记忆里慢慢淡去。——可那又怎样?天空没有痕迹,但我已飞过。这大概就是存在的意义了。


 一个人消失在世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