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書法家小傳

出版社: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ISBN:9789575559731
作者:鄭國瑞

内容概要

  鄭國瑞  學歷  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  現職  文藻外語學院應用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  中國思想史、道家思想、法家思想、書法

书籍目录

二畫丁日昌、丁式儀(日治)、丁捷三(清嘉、道、咸)、丁壽泉、丁寶濂(1867-1929)四畫孔昭虔(1775-1835)、方洺(1882-?)、方家澍(1858-?)、方祖蔭(清同、光、宣)、王之敬(清康、雍)、王仁堪(1848-1892)、王石鵬(1877-1942)、王式文(清同、光、宣)、王竹修(1866-1944)、王亞南(1881-1932)、王席聘(1876-1929)、王純(清康、雍)、王崧辰(清咸、同、光)、王紹文(清道、咸)、王毓菁(清同、光、宣)、王養源(日治)、王學潛(1868-1927)、王霖(清嘉、道、咸)、王藍石(1854-1918)、王獻琛(1830-1889)五畫丘逢甲(1864-1912)、石雪庵(日治)六畫朱材哲(清嘉、道、咸)、朱秉燭(1888-?)、朱俊英(清同、光、宣)、朱桓(清乾、嘉)、朱術桂(1618-1683)、朱景英(清雍、乾)、江孔殷(1873-?)、江國棟(?-1941)、牟圻(清同、光、宣)七畫何冠英(?-1841) 、何拱辰(清同、光、宣)、何翀(1807-1883)、余玉龍(清同、光、宣)、余春錦(清道、咸)、吳士茂(清同、光、宣)、吳士鑑(1868-1933)、吳子光(1819-1883)、吳半樵(日治)、吳光亮(1834-1898)、吳如玉(1886-?)、吳廷芳(1870-1929)、吳尚霑(1828-?)、吳望蘇(1868-1932)、吳傳經(日治)、吳祿(1879-1937)、吳德功(1849-1924)、吳魯(1845-1912)、吳鍾善(1859-1935)、吳鴻業(清道、咸、同)、吳鴻賓(1835-1893)、呂世宜(1784-1855)、呂成家(清嘉、道、咸、同)、呂汝濤(1869-?)、呂炳南(1829-1870)、呂琯星(1878-?)、宋滋蘭(1857-?)、李子庚(日治)、李中素(?-1696)、李文岱(清嘉、道、咸)、李秉鈞(1844-1904)、李烇(清同、光、宣)、李望洋(1829-1901)、李清秋(1866-1940)、李清琦(1856-?)、李逸樵(1883-1945)、李瑞清(清同、光、宣)、李葆英(清同、光、宣)、李種玉(1856-1942)、李學樵(日治)、李燦(1723-?)、李霞(1871-1939)、李櫻航(日治)、李讚生(1890-?)、杜友紹(1875-?)、杜逢時(1865-1913)、沈光文(1613-1688)、沈汝翰(清嘉、道)、沈吟庵(清同、光、宣)、沈瑞舟(日治)、沈葆楨(1820-1879)、沈瑤池((清乾、嘉、道)、沈鴻儒(清乾、嘉)、汪春源(1869-1923)、邢庚(清咸、同、光)八畫周式濂(1824-?)、周長庚(1844-1893)、周春渠(1871-1933)、周紹昌(1871-1925)、周凱(1779-1837)、周發祥(清咸、同、光)、季麒光(清康熙)、林士傳(1800-?)、林元俊(清康、雍)、林天爵(1876-1934)、林天齡(1831-1878)、林占梅(1821-1868)、林光夏(清乾、嘉)、林次湘(日治)、林汝梅(1834-1894)、林江水(1899-1928)、林百璿(清同、光、宣)、林佐璿(1860-1933)、林君陞(1688-1755)、林周茶(道、咸、同)、林宜涵(清道、咸、同)、林知義(1875-1937)、林為恩(1853-1896)、林紓(1852-1924)、林國芳(?-1862)、林啟東(1830-1872)、林紹年(1849-1916)、林紹唐(清咸、同、光)、林朝英(1739-1816)、林朝崧(1875-1915)、林菊塘(日治)、林資修(1879-1939)、林嘉(1874-1939)、林維丞(1821-1902)、林維朝(1868-?)、林豪(1831-1918)、林寶鏞(1858-1925)、林覺(清嘉、道)、林鶚騰(清嘉、道)、林靈秀(清咸、同、光)、武隆阿(?-1831)、邵友濂(1840-1901)、邱人瑞(清同、光、宣)、邱及梯(清同、光、宣)九畫姚瑩(1785-1853)、施士洁(1853-1922)、施之東(清同、光、宣)、施世榜(1671-1743)、施豫(日治)、柯輅(1757-1842)、查元鼎(1804-1886)、洪丹九(1760-?)、洪以南(1871-1927)、洪以倫(1870-1925)、洪浣翠(日治)、洪淑貞(明鄭)、洪毓琛(?-1863)、洪雍平(1854-1930)、紀琮(明鄭)、胥獻珪(?-1787)十畫倪琇(清嘉、道)、倪湜(清咸、同、光)、唐山(?-1757)、唐景崧(1841-1903)、唐贊.(1853-?)、孫朱疐(清康、雍)、孫雲鴻(1796-1862)、孫爾準(1772-1832)、徐元(清康、雍)、徐宗幹(1796-1868)、徐恢纘(清乾隆)、徐慶瀾(清同、光、宣)、殷壽彭(1795-1862)、馬琬(清乾隆)、高山輝(1870-1938)、高拱乾(清康熙)、高泰山(日治)、高選鋒(1856-1944)十一畫勒方錡(1816-1881)、張世英(清咸、同、光)、張伊(清康熙)、張亨嘉(1848-1910)、張希袞(1849-1940)、張昇彥(清嘉、道、咸)、張書紳(清道、咸、同)、張景祈(清同、光、宣)、張朝翔(清乾、嘉、道)、張棟樑(日治)、張湄(1696-?)、張鈺(清雍、乾)、張漢(1888-1941)、張藏英(清同、光、宣)、張鏡濤(1850-1901)、張麗俊(1868-1941)、張耀堂(1895-?)、曹春涵(清同、光、宣)、曹敬(1817-1859)、曹謹(清嘉、道)、梁成.(1850-1898)、梁國瑚(清嘉、道、咸)、梁棟材(清咸、同、光)、梁嗚謙(1828-?)、莊士哲(1853-1919)、莊士勳(1856-1918)、莊正(清道、咸、同)、莊伯容(1864-1932)、莊俊元(1808-1879)、莊嵩(1880-1938)、許南英(1855-1917)、許添枝(1868-1939)、許筠(?-1908)、許遠(清康、雍)、許錫和(1883-1928)、連日春(1827-1887)、郭成金(1779-1836)、郭尚先(1895-1833)、郭望安(清道、咸)、郭彝(1858-1909)、陳子敏、(1887-?)、陳尹(?-1822)、陳心授(1862-1933)、陳文騄(1840-1904)、陳必琛(清康、雍、乾)、陳永華(1634-1680)、陳永華季女(1662-1681)、陳亦樵(1847-1891)、陳春松(清咸、同、光)、陳如珪(清嘉、道、咸)、陳年卿(明鄭)、陳克虎(清乾、嘉)、陳明貴(1891-1932)、陳信齋(1868-1935)、陳星聚(1817-1855)、陳衍(1856-1937)、陳倫炯(清康、雍)、陳祚年(1864-1928)、陳望曾(1853-1929)、陳琇瑩(1853-1891)、陳堯皆(日治)、陳登元(1840-?)、陳登元(1883-?)、陳楷(清道、咸、同)、陳瑞安(日治)、陳瑞鳳(日治)、陳維英(1811-1869)、陳鳳昌(1858-1906)、陳蓁(清同、光、宣)、陳懋侯(1837-1892)、陳濬(1815-1870)、陳濬芝(1865-1921)、陳豁軒(1882-1936)、陳璸(1656-1718)、陳懷澄(1877-1940)、陳贊圖(清咸、同、光)、陳寶田(清咸、同、光)、陳寶琛(1848-1935)、陳鑾(1786-1839)、陸鼎(1756-?)、陶濬宣(1849-1915)、章炳麟(1867-1936)、傅萬年(1856-1911)、傅藻文(清同、光、宣)、十二畫喻長霖(1857-1940)、彭世翰(?-1899)、彭廷選(1826-1868)、彭培桂(1803-1859)、曾光斗(1815-1897)、曾作霖(清嘉、道)、曾茂西(清嘉、道)、曾統勳(清道、咸、同)、曾維楨(清嘉、道、咸)、曾應蔚(清乾、嘉)、游奪魁(日治)、辜菽廬(1876-1942)、黃中理(清同、光)、黃元璧(1846-1920)、黃文哲(日治)、黃本淵(清嘉、道)、黃玉柱(1825-1883)、 黃玉階(1850-1918)、黃石衡(日治)、黃先宜(1873-1935)、黃希文(清光、宣)、黃廷禎(1883-?)、黃延祺(清道、咸)、黃河瑞(1890-?)、黃彥鴻(1867-1923)、黃紹謨(1868-?)、黃搏扶(清同、光、宣)、黃瑞圖(清道、咸、同)、黃嘉爾(1840-?)、黃樹人(清道、咸、同)、黃錫爾(清同、光、宣)、黃應清(清道、咸、同)、黃驤雲(清嘉、道)十三畫楊二酉(1705-1780)、楊五卿(清同、光、宣)、楊廷理(1747-1813)、楊昌珠(清咸、同、光)、楊家春(道、咸、同)、楊栽(1804-1886)、楊浚(1830-1890)、楊紹裘(清乾、嘉)、楊開鼎(清雍、乾)、楊夢台(1839-1944)、楊榮緒(清道、咸、同)、楊應選(清乾、嘉)、楊鵬摶、楊寶吾(清同、咸、光)、葉化成(清嘉、道、咸)、葉文舟(?-1872)、葉文樞(1876-1944)、葉鍊金(?-1937)、裘以倫(清乾隆)、詹少安(清同、光、宣)、詹培勳(1865-?)、詹道薪(清道、咸、同)、靳治揚(清康熙)十四畫廖蓉淇(1875-?)、廖秉鈞(?-1863)、廖隆光(1878-?)、蒲玉田(清嘉、道、咸)、趙在田(?-1836)、趙鍾麒(1860-1936)、趙藺(日治)、劉永松(清道、咸、同)、劉廷璧(清同、光)、劉育英(1858-?)、劉明燈(?-1895)、劉禎(清道、咸、同)、劉銘傳(1836-1893)、劉齊銜(清道、咸、同)、劉獻廷(清道、咸、同)十五畫潘巨源(清光、宣)、潘國材(?-1795)、潘欽(清同、光、宣)、蔣元樞(清乾隆)、蔣允焄(清乾隆)、蔣毓英(清康熙)、蔣學瀛(清同、光、宣)、蔡九五(1887-?)、蔡大成(1876-?)、蔡廷蘭(1802-1859)、蔡金臺(1861-?)、蔡青筠(1868-1927)、蔡凌霄(清同、光、宣)、蔡國琳(1843-1909)、 蔡雪溪(1893-)、蔡壽石(1867-?)、蔡壽星(清同、光、宣)、蔡碧吟(1874-1939)、蔡德芳(1826-1899)、蔡德宣(1872-1944)、蔡穀元(?-1895)、蔡蓮舫(1875-1936)、鄭永南(1878-1935)、鄭玉柱(清嘉、道)、鄭玉焜(1899-?)、鄭用錫(1788-1858)、鄭用鑑(1789-1867)、鄭如松(1806-1863)、鄭如蘭(1834-1911)、鄭成功(1624-1662)、鄭汝南(日治)、鄭汝清(日治)、鄭坤五(日治)、鄭秋涵(1880-1930)、鄭家珍(1868-1928)、鄭神寶(1880-1941)、鄭草香(日治)、鄭得時(1890-1943)、鄭淵塗(1883-1943)、鄭登瀛(1873-1932)、鄭貽林(1860-1925)、鄭經(1642-1681)、鄭維藩(1839-?)、鄭樹南(1860-1923)、鄭鴻猷(1856-1920)、鄭鵬翔(1860-1931)、鄭鵬雲(1862-1915)、鄭蘊石(日治)、鄭霽光(日治)、鄧旭東(日治)、鄧承脩(1841-1892)、鄧彪(日治)、魯琪光(1828-?)、黎景嵩(1847-1910)十六畫以上盧周臣(清康、雍)、盧若騰(1598-1663)、蕭聯魁(1839-1898)賴襄(清咸、同、光)、錢琦(1709-1790)、薛志亮(?-1813)、謝維岳(清同、光、宣)、謝賢霖(清同、光、宣)、謝穎蘇(1811-1864)、謝錫光(清同、光、宣)、謝曦(清乾、嘉)、簡祥茂(清同、光、宣)、藍炳然(清同、光、宣)、顏鳴.(清乾隆)、魏大猷(1670-1731)、魏紹吳、魏葆貞(1859-1928)、羅秀惠(1865-1942)、羅峻明(1872-1938)、羅琦(?-1932)、羅葆元(清咸、同、光)、寶熙(1868-1930)、蘇元(日治)、蘇友讓(1883-1945)、蘇如郭(清同、光、宣)、蘇孝德(1878-1943)、蘇淞(清同、光、宣)、蘇鏡潭(?-1939)、釋愧南(清同、光、宣)、釋榮芳(清同、光)、釋澄聲(清乾隆)、釋蓮芳(清乾隆)、龔植(1869-1943)、龔顯升(清咸、同、光) 

作者简介

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提倡懷疑主義,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胡適同時也是「五四運動」的領袖之一,更是首位提倡「白話文」的學者,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九一七年返回中國的胡適,面對風雲變幻莫測的政局,認為在從事政治改革之前,應先致力於文學、思想、社會的改造,所以他一度主張不談政治,不幹政治。不過,當胡適在一九一九年六月接替《每週評論》的編務之後,他再也無法避免談政治。因此,他決定就若干基本的問題,特別是針對當時思想界的流行風潮,痛下針砭,從此拉開了自己論政的序幕。胡適向來主張「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不過,在共產主義浪潮好似澎湃無已的時候,為了「時代的需要」,胡適不再墨守己律,反而奔波於中國大地,到處宣講「自由主義」。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是廿世紀中國史的大事,在日後的歷史敘述裡,「五四」彷彿象徵著一個不言自明的時代。那年五月四日在北京街頭遊行示威的三千多名學生,點燃了後續全國性的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工人罷工等等社會運動的火種;在那一天之前已是蓬勃而興的思想文化運動(或如約定俗成的提法「新文化運動」),更藉著這場熾烈的社會運動,席捲中國大地,勢不可擋。本書將胡適所提倡的理念、最精華的文章及言論,系統性的分類、集結,並緊扣台海和國際當前時局發展,羅列三大部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自由?」、「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社會?」 做為選文指標,希冀作為當前社會發展的映照讀本,並在詭譎的政治對立及社會亂象裡,引領大眾進入一個新的思考領域。


 台灣書法家小傳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