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6-1
ISBN:9787503914324
作者:尼采
页数:371页

个性与天才的混合

如果说这是一本诗集的话,那它太沉重了。我不想过多的评价它。从开始的第一页到最后的一页,我触摸到的只有尼采坚硬的磨砂似的思想。一种无力的孤独感包围了我,而我眼前是尼采火焰般的激情。时隔百年,尼采的天才仍让人惊讶。而这本书正是他的天才与个性的混合。

尼采的伦理学 是否有其符合现实的实践意义呢?

我看了许多评价 ,都说 说读懂查都是吹牛! 这估计让许多人都不好意思写评价感言了!   我感觉在做好功课的基础上,还是可能隐约体会作者的炙热的感情和大致的褒贬,其中有很多细致的地方隐预确实不理解,不过你都会被尼采精妙的言语和真挚的感情所感动。 尼采讲的人生的意义应该是过程,人到超人的进步的过程(见开头查拉斯图拉开头四) ,他赞扬:自豪、有距离的哀愁、伟大的责任、意气昂扬、光辉的兽性、战争、征服的本能、激情的神化、复仇、愤怒、酒色、冒险、知识的价值。例如:从踏软绳索者之死,说明其赞美冒险,他否定同情心,学者等、说善人比恶人的危害性更大。。。。   因为其关键思想都被解析的几百年了,我只说自己的几点读书其他感觉吧:1、书中很多段落有着对人事的体察细致入微,反着理解就是智慧书,我看了一下智慧书 发现果然尼采看过,并评价说   “《智慧书》中所昭示的人生经验,直至今日仍能显示出无人能比的智慧与颖悟” 2、书中从头到尾隐约的有种深深孤独的感觉,前面大半部分是慷慨激昂的伦理批判, 到 结尾 我隐约的感觉到有点悲壮和对自己 伟大理论精神不能实践的一种对自身不满意的失望, 其中“最沉默的时刻” :“你有权利却不愿意统治,我答道:我缺乏狮吼已发布命令” 还有“ 有一个声音响起,查拉斯图拉你的思想已经成熟了,而你却不够成熟” 不知这是否就是尼采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直到书最后有一段话,我深深感觉宁和动物在一起也不愿呼吸污浊空气的人在一起的尼采的建议我们学习大众的人事还是很必要的。   3、其伦理学我原来以为实践的价值不大,因为虽然尼采的作品每一部都是很真诚的,但因为他的人生经历我怕尼采的思想会得出一些偏激的结论, 直到我前段时间看到罗素对尼采评价一节,连理性的罗素在评价其伦理学时,虽然是持有否定的态度,罗素明确指出了 “尼采关于未来的种种预言至今证实比自由主义者或社会主义者预言接近正确” "否定的态度是 来自于自己 个人感情因素的 而不是诉诸于事实的,而且他只是希望未来尼采的门徒们再以经得意一段时间后 希望这个时期即将迅速地趋于终"! 我想从这个意义看来尼采的伦理学其中很多地方,还是有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理解和指导认识现实世界的。

序言1-2

序言1 能量能量的价值在于流动和给予,智慧与爱的能量都需要被给予和被爱的对象,如采尼采所说:伟大的星辰啊,如果没有被你照耀的人们,你的幸福在哪里?能量给予不是物质式的直接简单给予,必须以恰当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感性和理性,与人有趣和谐的共通,所以给予既需要能量也需要能力,以致有物可给,且给得愉悦。序言2 上帝爱上帝的人不太爱人,因为人缺陷多不完美,需要磨合,爱上帝很容易,爱人难度大。上帝是无思维的,人是有思维的活物。爱人者因能量互动,眼神清澈,表情不厌,爱上帝者孤独闭塞,久而厌倦。爱,永远唤不醒沉睡的上帝,却可以唤醒沉睡的人们。所以尼采认为,爱的价值在于爱人,不是爱上帝。

为什么人们喜欢尼采

对知乎该问题的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005152/answer/20000578?group_id=109554046#comment-50737323 华中吃饭大学 陈芝谢邀。我觉得尼采是一个在误解与认同的两极相互徘徊的人物,在华师我见到了许多认同尼采的学生,但他们眼中的尼采肯定不是我知道的尼采,而我知道的尼采是不是历史上的尼采我又不敢确定。他们读尼采读成了神经病,而我读尼采却读成了伪施派。因此回答这个问题,以我的水平很可能见笑于大方之家。但是既然被邀请了,出于消灭零回复的惯性,姑且抛砖引玉,请诸位行家不吝赐教。在我看来,尼采之所以被广泛认同,一是时代大气候的风雨际会,哲人在林中路跌跌撞撞,些许身影恰巧映入民众眼帘;二是因为尼采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我们最多只能勉强称之为诗化哲学,而各种诗化哲学都比较好懂,与我们生活离得更为贴近,能够切中人的情感,类似的还有叔本华。转引我一个专精康德的女神的看法,与诗化哲学相比,他们的上源康德、黑格尔等人就不那么受欢迎了,后者一是言语晦涩、体系庞大,二是因为更为严肃,立足点也更高,乍看之下与我们生活情感太过疏离。十个外行读哲学八个恨不得都巴在叔本华和尼采身上,如果海德格尔不是因为同样很晦涩,想必他也会成为三大民工哲学家之一。这两个因素的合力,让尼采成为人类世界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尼采在西方最早得到推崇,源于散文社会的出现,史诗社会趋于退散,现代科技的兴起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作为代价我们却只能面对钢筋水泥的丛林,过着朝九晚五两点一线的生活。人口的暴增,无数的生面孔超过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上限,情感在自我驯养当中被压抑,曾经被认同的价值在这个剧烈变动的年代被蔑视。“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一切陪伴人们走过千年岁月的旧规则在这唯一埋人的地方被打碎被动摇被消解。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价值重估,不过是顺乎天命,应乎人事罢了。或许中国人很难理解“上帝死了”在尼采心中的分量,因为中国有宗教,但没有一神教传统,所以无法理解尼采的宗教体验。尼采是个体价值的终极支持者——个体价值是基督教带给我们的,基督教是非常个人主义的宗教, 而尼采是基于上帝已死,个人被大众淹没的现状,求索于后基督教的个体价值命运问题。尼采反基督教,反不反基督,只是自己想成为基督,否则也不会说《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第五福音书了。当我们翻开《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这本诗歌,千万不要忘了尼采重复过无数次的隐喻,哲人被大众放逐,庸众在广场群蝇的孳生里自甘为末人,跪舔科层制官僚国家施舍的微末嗟来之食,在部落野蛮-封建自由-文明启蒙-平等专制-福利帝国-费拉顺民这条不该有的歧途上跌跌撞撞,“极端诡诈残忍怯懦犬儒,从嘲笑道德、天真、同情心获得最后满足,视无耻为机智灵活足羡。最终,愚昧、勇敢、正直征服者席卷而来,感到脚下并非人类,善者不过家畜、恶者纯属虫豸。”十九世纪末叶一切非理性主义学说的兴起,都是在力图摆脱末人与历史终结的阴暗图景。尼采只是其中最强有力的一位,尼采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极为矛盾的。他一方面要挽救资本主义的没落,一方面力图抵制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大发展。但是尼采并没有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于是只能以权力意志的非理性癫狂让自己陷入疯狂当中。在十九世纪初二十世纪末,这对古老的欧罗巴可能还算不上问题,虽然浸染上了末期文明的症状,只是病在肌理,未必不可治疗,欧陆的文人知识分子依然有他们璀璨的现代文明可以自傲。但是一战和二战摧毁了他们的自信,打断了欧洲人的脊梁骨,为满足战争需要而不得不施行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主义加深了科层制对欧洲的阉割。“今夜全欧洲的灯火都熄灭了”,茨威格无比怀念昨日那美好的世界,却无能为力只能选择在巴西与妻子一同双双自杀,就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隐喻。斯宾格勒感慨西方的没落,和注重当下,活一把就死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就是对大时代的反应。然而可笑的是,后现代主义衮衮诸公看到了尼采对现实的反抗,并采用了尼采的非理性主义,自命尼采的当然继承者,却忽略了尼采对末人的唾弃,最终成为了末人和东方邪恶帝国的帮凶,当真是买椟还珠。在中国,尼采的命运更是啼笑皆非了。虽然在晚清-民国和八十年代各有一次尼采热,但中国人对末人的感触同样不深,因为吏治社会长大的末人早已漫山遍野,遮天蔽日,可对尼采价值重估的感慨心有戚戚焉。自宋明儒生发明了群众性儒学以后,纲常伦理在国人心中亦有西方上帝等同的份量。但这万事不经之说,如今被洋人的大炮给摧毁了自信,所谓的中国一如同俄罗斯斯拉夫派与西方派之争精神分裂,双头鹰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但如果说这就是“俄罗斯神秘灵魂”的奥秘:两个灵魂争夺一个躯体。这个躯体本来无力承受其中任何一个的负担,但同时承受两者之后,却在分裂和斗争的痉挛中爆发出狂人的蛮力、足以让任何接受理性化程序训练的对手望而生畏。那么中国便是在灵魂对身体的争夺中逐渐衰落,于是文人骚客们在物竞天择的压力下彻底激进化,选择彻底否定自己的过往以一了百了,这以五四运动为其巅峰,而尼采也是此时达到了晚清以来在中国传播的最高潮。人们迷恋尼采的梦靥,试图从中寻找解救亡国灭种危机的良方,文人与文人总是最惺惺相惜的。人们都看到了尼采对科层制的反感,对末人拜倒在国家祭坛的不屑,对文人帮闲的鄙夷,克鲁泡特金/普鲁东式的无政府主义在此时的中国达到了影响力的巅峰,但以浪漫心灵寻求治国要义的人,喜新厌旧的速度是最快的,可以从一个极端迅速游击到另一个极端,五四之后的知识分子从无政府主义拜倒在国家主义门下不合逻辑,但合乎情理。人们迅速忘记了哲人尼采的教诲,只记得诗人尼采的非理性与激进。尼采的时代暂且落幕,接下来是马克思出场的时候了,人们从马克思的反对者那里找到了马克思,”从婴儿变成骆驼“。马克思从西方带来了千年帝国的福音,又与中国大同社会的幻想相一致,中国人扬眉吐气可以俯视西方世界的梦想似乎就此开始,“时间开始了”。然而时间很快结束了,八十年代的中国人同样面临精神危机。马克思在中国人精神世界衰落的速度如同他征服中国人的速度一样快,在彻底取代两千年的旧道德以后,马克思又被现实给自我否定了。“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啊。”社会主义是最好的衰老剂,在走过那十年的动荡以后,整个中国的年轻人都如同潘晓一般暮气沉沉,看不到人生的方向。尼采、叔本华、萨特这三大民工哲学家适逢其会,因为他们最好懂,也因为他们的非理性,对现实的悲观点亮了被蜘蛛网尘封已久的炉台,如春雨浸入了人们的心田。这三大民工哲学家并没有告诉人们安身立命的道理,但是他们为人们精神上的反抗提供了正当性,当然在那个大时代的激烈变动里,人们也迅速发现改革开放的新曙光给人们生活,安身立命的考量不如济世救民的分量重。直到九十年代,人们才正式开始重视安身立命的分量,一如丁耘所指出的:在逐渐成型的现代体制中,“个体生命”的意义被突出地放到了那些游走于社会科学之外的所谓 “人文知识分子”面前。刘小枫对基督徒体验的持续思索、以及人文精神的反思运动等等,无不表达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焦虑。这种思想状态体现为对一干 “诗化哲人”的关注。但海德格尔最终把国人对尼采萨特叔本华之类的热情全都收入自身之内。海德格尔这个最强的诗化哲人固然将所有对诗化哲人的关注收为一体,但是这并不代表三大民工哲学家不再重要,当然这除了萨特,他因为他的浅薄迅速失宠了。在许多知识分子看来,海德格尔最终消灭了启蒙哲人对现代社会正当性的论证,历史对启蒙哲人们的最大嘲弄就是,当现代社会终于呱呱坠地之时,他们突然发现早就为她准备的那张合法出生证丢失了。先知所呼唤的来了,但哲人论证不了。只是市场经济的大踏步前行将这问题暂且被搁置了,直到中国人引入施特劳斯,才重新开始闹腾起来。而尼采,作为反抗的思想资源与符号,一再被反对者和反对者的反对者争相引用,直至今日,但他对末人问题的重视,似乎一直被忽略或被误导。而一群又一群文学青年在现代社会的压抑下,中了诗人尼采之毒,与后现代主义同流合污,他们以自己反对的事物为手段,成为他们所反对的事物,这群颓废与颓唐流水线批量制造出的神经病;而哲人尼采的警告,始终无人问津。

倘若真有上帝

最最敬爱的尼采爷爷曾经说:“我无法接受这个世界上有上帝,因为如果有,我无法接受自己不是上帝。”引了这句话作为开头是因为我想为自己辩解一下。“倘若真有上帝”这个题目似乎是在明明白白地揭示着我是个无神论者,而实际上,我并不确定这一点。那么,看,连骄傲的尼采都无法接受“上帝存在”这一说,所以,本篇的这个题目就更不是表示对佛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的不屑,而是在提出一个问题——倘若真有上帝,谁需要他?他又能够在人间做些什么?先从不可能开始吧。把一切不可能都排除了,最后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也是真相。政治家和银行家应该是最不可能需要他的两类人了。政治家不需要上帝,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力量足以拯救这个世界,或者说,是通过自己的野心改变一个国家,然后再改变世界。美国大选中奥巴马在民主党代表大会上的演讲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真正的敌人,我们必须找到这些敌人,必须追击并打败他们。是的,美国有敌人。所有反对美国的都是这个崇尚自由民主人类生而平等的国家的敌人。政治家让战争变成理所应当的行为。当被他们的激情演说俘虏的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时,我确信,绝大部分人并没有想过这一点,那就是他们在刀光剑影中获得的胜利,实际上是“战争”这一金字塔的最高一层。而构建这座塔的底部,是武器,是被践踏的良知,是和他们同属一种生灵的涂炭。光是这一点,政治家的主张和[存在或者不存在的]上帝便可算得上是背道而驰,你让政治家如何需要他?上帝手无寸铁,面对人类运用各种高精尖武器进行的自相残杀,估计也只落得个摇头叹息的份儿,再谈到让他做些什么,不是强人所难了?资本家不需要上帝,理由很简单:上帝不会提供他们金钱。从新航路开辟的时候,掠夺金钱的道路上便布满了惊心动魄的血与白骨——它们属于被剥削的黑奴与被压迫的劳工。用“惊心动魄”这个词做定语可能不准确,因为这些血是像崇高的太阳般赤红的,这些白骨是像无暇的白雪般纯洁的,它们的主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辜最善良却被迫承受了最多苦难与不幸的好子民。反观拥有世界上绝大部分财富的资本家们,基本上个个都是视钱如命的主儿,无法成为财富的拥有者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比死还让人难以接受。当然,也有比尔•盖茨等乐善好施的,但请注意,“乐善好施”的前提是有足够多的金钱可以“施”。没有拥有就谈不上放下。诚然,我们不能否决他们惦念着非洲亚洲南美洲穷苦老百姓的善心,但同时,我们更不能否认在他们掠夺金钱的过程中,有比非洲亚洲南美洲穷苦老百姓加起来还多的人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侵害。让我稍微拐一拐笔。其实,财富的矛盾性就在这里:财富没有告诉人类该如何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财富没有告诉人类这个世界在充满希望的同时也充满危机,财富没有告诉人类它自己是短暂的而伟大的灵魂才是永恒的。财富只是诱惑你,告诉你一旦拥有了它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不用像许多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一样为了经济危机而勒紧裤腰带。只是,它采取了一种极为狡猾的方式让你产生道德升华感与优越感:它说,有了我,你就可以让更多的人跟你一起得到如此实惠的幸福。所谓“达者兼济天下”嘛。所以你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追逐财富的旅程,因为你的道德优越感使你认为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普渡众生的品德高尚的人。而在这条路上,已经有无数的人丢了自己也丢了灵魂。倘若上帝存在,当他看到本“生而平等”的子民竟然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生境遇,倘若他看到性本善的一个个孩子变得麻木不仁唯利是图,他情何以堪?即便他真拥有无穷的威力,用一声号令让所有人的财富统统归零以使他们再次白手起家共创新生活,也终究无法预料到富还是富,穷还是穷的局面。只要欲望存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便都没有完全的理性可言。上帝,无能为力。那么艺术家呢?或许你会问。艺术家不是被誉为最接近上帝的人吗?我说,并不是。当从事艺术的人被誉为“家”时,艺术的崇高就消失无踪了。不信?如果凡•高活着,如果米开朗琪罗活着,他们一定会跳出来为自己正名:我不是艺术家,我是热爱艺术并为之献身的人!艺术需要的不是论资排辈,也不是金钱交易,而是一颗至纯的心。纵观古往今来的大师们,他们的每一件作品,无论音乐、绘画、美术,都是极其谦卑的,都在对上帝表示着他们所能给予的最崇高的敬意,因为他们知道,永远有自己倾其一生也无法追逐到的圣光照耀在虚空的尽头。而现在这个世界,太多的艺术被当成了筹码,被当成了职业。说得难听些也确切些,是被当成了谋生的手段。很多“艺术家”会振振有辞地辩解:艺术没有用!它不能提供我生存的基本需要!是,或许确实如此。艺术真的没有什么用。 它无法如科学一般快速推动整个世界,也并不能像经济一样懂得操纵整个时代;它不知道娱乐和财富背后的万能手掌,甚至不知道怎么好好地让自己在金钱的池子中出淤泥而不染。但是,它测出的是整个时代或巨大或微小的脉搏,描摹的是或光明或阴暗的角落。它洞悉了整个时代的秘密,并非通过严密的推断证明,而是通过纯真的本能。我不知道拿艺术果腹的滋味如何,可当一个世界不能为极其天才并且热爱艺术的人提供一席之地,那么这便真是极大的悲哀了。上帝无法报答真正懂得艺术的人的感激与信任,也无法让他们过上世人眼中的“好日子”。那么,他的存在,倒不如不存在。看不见上帝总比看见一个无能的上帝要强,正如绝望尽头是无穷的希望。好吧,现在该把话题转到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上了。我们需要上帝吗?一部分人会坚定地点点头:是的!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上帝吗?……上帝是被赋予了无穷权力的一个象征。如果被赋予权力的不是上帝,而是一个一般的实物,比如一个苹果,一条蛇,结果又会如何?如果它们都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听见人类的祷告并惩恶扬善,那么他们就是上帝的另一个变容吗?伊甸园里的苹果与蛇,和人世间相比,又尊贵在哪里呢?人类往往心甘情愿地把一个物象神化,然后制定出全人类都必须遵守的条例来膜拜它。上帝和《圣经》就是很好的例子。至于这样做的原因,用周国平的一句话来解释,我认为足够有说服力:人类在哪儿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在哪儿安放一个上帝。照这样说来,倘若真有上帝,它也不过是个平凡的事物罢了。我们这些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啊,只要找到心中的一个向往,也并不是离了上帝就活不了。现在可以回到本篇开头的问题了:倘若真有上帝,谁需要他?他又能够在人间做些什么?容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真有上帝,全人类都需要他,全人类又都不需要他;离开了我们的心,他什么事都做不了。因为,如果没有上帝,人类说不定还会做出什么事情来;还因为,在人间,上帝的作用,只是道德的准绳与良心法庭的审判者。心都没有了,还会有道德吗?其实,不光尼采,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是上帝。

对叔本华的个性回应

叔本华揭示出了这个世界的本质,他从个人的角度,区别于马克思历史的角度,告诉了我世界的本质其实就是意志。尼采在这本书里给出了他对于叔本华悲剧人生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但时代变了,书中的很多内容已不适用。但这次成功的对叔本华的回应,绝对是鼓舞人心的,力荐!!

超人路漫漫

能忍受得了尼采的人,的确不容易,能跟上他思想的人,更加不容易。我承认我完全跟不上尼采的思维,甚至是他牵着我的鼻子走我都跟不上。我只能希望读过他的文字之后,他的一些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我。查拉图斯特拉作为一个传道者,他一直想要寻找,或者是创造“超人”,人类只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终结,人类必须要超越人类自己。查拉图斯特拉传道经历艰辛,历经危险,他反对上帝,反对神学。在我看来哲学的目的就是让一群人聚集起来,其最终目的就是统治。查拉图斯特拉最终还是有了一大群的追随者,而“超人”之路仍然很漫长。

精神的三种变形

精神,由骆驼负载,由狮子打破,由孩子创造。我不想解读尼采,我只希望通过读尼采的书解读自己。

偏执狂的狂想

尼采如果生活在当下~~这个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社会~他会不会还能撰写出这么张狂又神魂颠倒的逻辑?

语默之间

恐惧尼采,因为他像一个不会撒谎的孩子,揭开了世界狰狞的面孔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那些追捧尼采、赞美尼采,诅咒尼采、嘲笑尼采的人,又有多少真正懂得尼采呢?是的,尼采是一个哲学家,就像查拉斯图拉是一个教师,今天他们已经拥有了众多的信徒,但读懂尼采,并不仅仅是要用耳朵的,否则他就会像尼采所说的那样,只是一个耳朵罢了。尼采与查拉斯图拉同样是一个诗人,而诗人是会撒谎的,查拉斯图拉就告诉他的弟子要提防自己呢。不过,承认自己撒谎的人往往最诚实,诗人的谎言是以心以血去编织的,生命的文字,本来就该用生命去解码。尼采的世界是一个无物永驻、一切皆流的世界,这里没有永恒的承诺,没有存在的理由,没有执著的信仰,没有意义的坚守,一切的痛苦与失败都将会一次次在生命的无常中重复,而我们的一切努力,一切挣扎、一切挚爱与回忆都不过是海滩上的贝壳,终将被卷入时间之浪的汹涌漩涡中。正因为如此,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相信,希腊悲剧来自古希腊人对生命朝生暮死,欢寡愁殷的真切感受。美就是在艺术醉生梦死的自欺中逃避这残酷的真相。这固然仍然是叔本华的论调,但在浪漫主义的泥土里,一粒怀疑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了:艺术是暂时的,而痛苦却是永恒的。在每一个酒醒、诗残、梦断的寒夜里,豁然惊觉的人们还会继续把梦做下去么?从《悲剧的诞生》到《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十年,是尼采命运与思想陡转巨变的十年,尼采病了,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在生命的深渊中他发现,诗人不过是“没有深度的海。”他们“卑劣的谎言”只会戕害生命。即使慧智如苏格拉底,也无法忍受人生“地穴”中的苦寒,像诗人那样制造了一个彼岸世界的谎言。曾经的他被一个个“精神导师”们欺骗了,骗子骗走的只是金钱,而“导师”们骗走的则是他的青春,他的健康、他的一切。只有残弱的肉体是诚实的,至少,肉体会疼痛,会哭泣。尼采毅然背叛了导师,朋友,背叛了曾经深信的一切,将一切价值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考量。他因此丢掉了教职、荣誉、友谊,像一条人人喊打的疯狗,然而此时的他却异常坚信,只有生命的弱者才害怕痛苦的轮回、同情生命的残破,而超人却成为生活的弄潮儿,为一切鲜血与泪水带来了通向未来的意义——只有生命力的充盈才是美的,而生命力的衰退就是丑,而这正是强力意志作为“审美生理学”的全部秘密。不过,人类在病弱中生活得太久太久,超人只是一种构想、一种假设,对于肉身,艺术拥有了两种功能,它既是“麻醉剂”也是“兴奋剂”,既像是病床前流泪的欺骗,让那些残弱的生命相信善恶终有报应、世界依然美好,又激发强者去学会遗忘、学会残酷,不断去追求生命的力度。诗人们的谎言因此成为了一种“无辜的谎言”。无论是过去的还是将来,编织无辜的谎言,教育孩子如何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坚强地生存下去,是一代代教师、哲人与诗人的天命。这样,谎言因此又成为诗人与教师的悲剧“假面”。尼采说,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是带着假面的。查拉斯图拉固然超越盲目的众生,直面真实的生活,但他永远无法成为超人;在“最沉默的时刻”,查拉图斯特拉做了一个隐讳的恶梦,弟子们将梦理解为超人的来临,像风一样“扑开死神之门”。只有查拉斯图拉知道,他在梦中看到的只是自己作为诗人的命运:“最大的事变——那不是我们最喧吵的,而是我们最沉默的时刻”,这一时刻,“最沉默的言语”揭露了查拉斯图拉的内心:“查拉斯图拉,你的果实已经成熟了,但是对于你的果实而言,你自己还不够成熟。”这不仅仅是指对永劫轮回的恐惧,更是指他试图用艺术去拯救世人的悲悯与爱。查拉斯图拉因此成了一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人,在诗意的沉默中掩饰内心的恐惧、伤痛与悲哀,含笑着去安慰别人、鼓励别人。一代代诗人,教师、哲学家不是都在做着同样的事么?沉默不是不说,而是以“微隐”的方式去说、以强力意志美化的方式去说。审美的功能就是为苦难与痛苦包上一层糖衣,让病弱的人服下,直到他们能够担负起继续教导孩子的重任,直到孩子有一天可以独自承担起宇宙中这无边的苍凉。可以说整本《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既是查拉斯图拉的慷慨宣言,也是他最深刻的沉默。正像尼采在一篇1883年(写完《查》第一部那一年)的遗稿中写到的那样:最好的沉默者不是把自己的面孔遮掩住,把水搅浑,以致人们看不清底细。相反,最好的沉默者是明白之人,诚实之人,看得透的人。他深邃,以致于最透明见底的水也不会使之显露。在他们那里,沉默不是以沉默的方式显露的。尼采本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谁愿化作天边的浮云,谁必将忍受长久的漂泊;谁愿点燃空中的惊雷,谁必将承受永恒的沉默。然而,查拉斯图拉的沉默并不总是尼采的沉默。查拉斯图拉可以戴着教师、诗人、哲学家的假面,编织无辜的和不那么无辜的谎言、笑看人世间或真或假的悲剧,这是他的命运也是他谋生的手段。但查拉斯图拉又可能仅仅只是尼采悲剧的假面。同查拉斯图拉一样,尼采也无法像孩子一样真诚地相信酒神营造的美好幻影,但孱弱的他,却又不能不去相信那些被戳破的幻影——没有这些,他比常人更加无法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生存。那毒死苏格拉底的毒酒,那在克西玛尼之夜让耶稣恐惧无比的圣父之杯,现今又以酒神式的激情出现在尼采的身上……明知是虚幻的,却忍不住去相信它;明知道什么也无力改变,却偏偏仍要去追求它;明知道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却仍然按耐不住对美的憧憬与渴望——即使他早已懂得,正是由于这些幻影的存在,人生才会愈益的残破与荒凉……正因为如此,尼采才会一次次在美的面前热泪盈眶,那里隐藏的,是他生命中最清醒的疯狂与最温柔的绝望。在1889年1月3日,尼采痛哭着抱住一只被主人虐待的老马昏死过去。几天以后,他被送进精神病院。在他发疯后的断章中有着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只因生命的美学幽灵,所以生命才成为可能。我是在所谓心智健全时写下这些疯狂的想法,但是,现在我被认为要完全发疯了,我却太过清醒,以至于无法假装它们是真实的……”或许,这就是美最残酷的真谛。

尼采之“超人”—— 读《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用尼采的话说:“超人这个字,是指一种有最高成就类型的名称,种种人与‘现代人’、‘善人’、‘基督徒’,以及别的虚无主义者相反。但超人这个词几乎到处被无知的误解为正是查拉图斯特拉所彻底抛弃的那些评价—如将超人物认为圣者、半天才的人。还有些博学的笨牛,因此猜测我是达尔文主义者,甚至有人认为我的学说是那不自觉的大骗子卡莱尔的英雄崇拜思想—这种英雄崇拜正是我深恶痛绝,正要厌弃的。”“真的,人是一条不洁的河。我们要是大海,才能接受一条不洁的河而不致自污。现在 ,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他便是这大海;你们的大轻蔑可以沉没在它的怀里。”“那将用舌头舔你们的闪电何在?那应当给你们注射的疯狂又何在?现在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他便是这闪电,这疯狂!”“超人是大地之意义。”在尼采的眼里,超人具有容纳各种污秽的心,是承载所有不洁的大海,即为“大爱”。但超人还具备了另一个特点,也是更为重要的:“超人是大地之意义。”大地即生命,生命本身就饱含了欲望与节制,罪与爱。这里呈现出纯粹与混杂的不可调和:要想“大爱“必遗忘生命本源的沸腾的血液,要想拥有生命必舍弃“大爱”。因此超人的实现也只能存在于尼采的想象中。因此超人,不是基督上帝的化身,不是尼采心中的另一个神,不是现世中的圣者或善人,它是“无”,因为“大爱”与“生命”的不可融合;但它的“无”却是有意义的,绝非消极颓废。我想尼采的重点并非“超人”,而是“人”应当是什么样的?“人类是一根系在兽与超人间的软索——一根选在深谷上的软索。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不前进都是危险的。”“人来之伟大处,在于它是一座桥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类之可爱处,在于它是一个过程与一个没落。”人不管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超人的彼岸,但这不能成其为人类停滞不前的原因。即使预见到绝对真理的不可获知,人依然得顽强地走出无知的深谷,攀爬于朝向永恒光明的无期限的绳索。只要绳索还向前延伸就应该报以希望,义无反顾地走入没落——个体生命的终结。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