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和没书的日子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49570019
作者:余斌
页数:208页

内容概要

作者:余斌
六〇后,南京人,现供职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著有《张爱玲传》《事迹与心迹》《字里行间》《提前怀旧》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底事有缘
我与书的缘分
发蒙
残书
闲书
正襟危坐读《金瓶》
我为书狂
第二辑 乐在其中
书累
一笔糊涂账
借书与借钱
枕上
开个店如何
包书时节
披沙拣金
给《译林》当枪手
访老先生不遇
笔名故事
第三辑 书里书外
书约黄昏
“大”趋势
励志
活儿
日记•红色
应酬诗
细节的凝视
报上的故事
这禁书不是那禁书
对台戏•拉郎配
快乐书单
crowd与mob
熟悉,而又陌生
读完的与未读完的
我的“红”与“黑”
鲁迅的书账
游戏笔墨
林冲的长相
林冲与扈三娘
以己度人
题赠(代后记)

作者简介

“书与我虽是一度无缘,我对书则自小到大,始终是未免有情,而这‘未免有情’,在我看来却是最大的缘分。”
本书为余斌个人随笔集一种(共三种),在一个被电子屏充满的小时代,余斌却将他和书的缘分,与书有关的趣闻、随想娓娓道来,自有一种特别趣味。


 有书和没书的日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但凡是读了几本书的人,大抵都对多读的书或多或少有点感悟,但是余斌老师的《有书和没书的日子》还是挺让人吃惊的,因为他不但能把感悟写出来,而且还能把所有的感悟顺手拈来的组织起来,并且这样杂家一样的感悟,还形成了一本书。在这本书里,你根本找不到所谓的“书评”,没有一篇专门针对某书的读后感,而篇篇又都是读后感,读下来,不禁感慨其人的阅书之丰,更感慨其博闻强识和融会贯通。甚至有一种自惭形愧的感觉,读那几本书,那粗浅都融合不在一起的感触,还写什么书评啊?但是书评还是要写的,因为连余斌老师这样的读书高手都曾经做过“枪手”,你也得明白,没有一篇篇的枪手习作,怕是来不了这样的一本书吧。水平有限,但是改写还得写,练笔无止境。我在公交车上读这本书,小32开,区区的百十来页,以为自己两天上下班就读完了,没想到要读这么久。盖因余斌老师的文章,虽为随笔,但是干货还真多,基本上不发什么感慨,不写什么废话,每一篇似乎都能带给人一些启示。读《借书与借钱》更是心有戚戚焉。大抵天下读书人都逃不出“黄生借书说”的规律,还都爱书。对于书有种天然的占有欲,想要分享书的内容,但是不想分享书本身,更加不愿意分享者更改书的品相。小学一年级我借书给同学,回来每一页都画满了圈圈点点,还都是用的钢笔、圆珠笔之类不能擦掉的笔。我的同学对这种行为丝毫没有愧疚之心,而且也没有道歉之意。那个时候我就突然明白了,对于自己很重要的东西,其实未必对他人是一样的。对于那些不爱惜图书的人——他们大多数也不爱读书,你无法跟他们讨论书籍的意义,更加不能苦口婆心的劝他们“借来的东西要爱惜”,因为既然这件物品对他而言并不重要,他又为什么要珍惜呢?或者借你的书不过是敷衍你或者是借个理由来接近,你何须费尽口舌,换取一个糟糕的心情?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借书。等我又能力屯书的时候,我的原则是,可以送书给你,但是借书?能妥就妥。同余斌老师一样,也受困于屯书癖。家里的好多书也是形成“书累”。买的时候,收到书的时候都很痛快,整理书架的时候也蛮惬意,但是不能搬书,一搬就头疼。去年也处理了不少自己再也不会看的通俗小说。漫漫屯书路,上下求索,爱书之人自会懂得,有书累,但是更多的是与书相伴的乐趣。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种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余斌老师可谓践行了这句警句,后辈者无我,也将踩着“有书没书”的鼓点,将这有书无书,读书消化写几笔的日子有一搭无一搭的过下去。没书读或者不读书,日子当然也能过下去,但是一定没有读书、读好书过的更好。有书的日子,读书的生活,是一种幸福。
  •     这本小书激起的是关于书的一种“小情怀”。全书分为底事有缘、乐在其中和书里书外三辑,每一辑又有五至十则小杂文,主题皆为“书”,有谈与书之缘的小文章,也有一些不错的书评,比如谈论何伟《江城》、《寻路中国》的那几篇就不错,当然还有搬书的困扰,其实也就是一本记录爱书人喜怒哀乐的小书。说到“小”,自然要提到其中一篇叫做《“大”趋势》的小散文。余斌说:“真正是‘大’势所趋,甭管是什么性质的书,一概往‘大’里做,书店里已成‘大’书天下。因满目大书,比例感变了,以致视觉上都常有误差。”这里指的是书的开本大小。在过去,书的开本有一定之规,往往不是大三十二开,就是小三十二开,现在二十开、十六开、大十六大等等,开本越来越来大,为的是从市场考虑,放在书店里容易吸引眼球。书本做得越来越大,更别提那些叫嚣着自我吹捧、自我推销的杂乱无章之音。与此相反,作为60后爱书人,余斌自认是传统守旧之人,他记下买书、读书、写书评、搬书等等这些小感悟,躲在僻静的角落里钻研着这些小东西。在当前金钱洪流席卷下的社会,对外行人来说这只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小情怀”,爱书人自己却在对“小情怀”自嘲一番的同时仍然固执地守着这方心灵的栖息地。这本小书,三十而开,拿在手上正好相宜,算是作者对“小情怀”的一种践行吧。说到读书这种不合时宜的“小情怀”,爱书人往往得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逢人便说我在看什么书,其实压根没看。第二阶段,无论何时何地,读书就像做贼一样,最恨旁人问你在看什么书,恨不得包个书皮,你管我看什么?第三阶段,读书最用功,不声张、也不躲,从读书中受益最多,但嘴上不时自嘲读书没啥用。欧阳修夫子自道:“余平生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盖唯此,尤可以属思尔。”后人移到读书上,所谓“善读者,有三上之功,枕上、途上、厕上”。其实,仔细想来,途上和厕上难免受限,受益最多的怕是“枕上”了,余尤为如此。借用作者一句话,正好可以表达我对深夜“枕上”读书的偏爱:“到这时多半夜已深,万籁俱寂,一灯荧然,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书中意味,转觉深长……”金圣叹的“雪夜闭门读禁书”,大抵也是这种感叹吧。
  •     这是一本谈书和谈与书之间交往的书。关于“书”的话题,对于爱书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吸引人的话题。在这本书中,作者余斌先生和读者们分享他和书的缘分,与书的有关趣闻。这些与书的故事,作者娓娓道来,别有一番情趣。关于作者与书的缘分,作者自己都有点拿捏不准。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者与书的无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则,作者不是当生在书香门第,如果呱呱坠地时已是书香缭绕,那是缘分无限了。父亲算是家族中拥有书籍最多的人,也不过几十本而已。而且父亲买书也可能是出于作者喜欢读书的缘故。在我看来,这里面可能也有历史的原因,对于普通的干革命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精力去读书。作者读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大部头书,名为《欧阳海之歌》。对于七零、八零后的读者来说,对于这部书是比较陌生的。其实这本书在文革期间是大大的出名,据说当年一共发行了上千万册,现在是无法想象这种情况了。这本书是描述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英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烈士欧阳海生平事迹的长篇纪实小说,1965年首版,带有浓重的历史烙印。这样的书,作者读了至少三遍,也足见当时实在无书可读。买书,对于当时的作者来说,是巨大的“财政负担”,只能去借书。图书馆是借不到什么书的,文革前期间图书馆不开门的,后期开放了,也没什么书可借。故而向作者所有具有可能性的同学借书,不管这些书是同学自己的或是从其他途径弄来的。借来的书的内容也是千奇百怪、包罗万象,从《赤脚医生手册》到《安娜•卡列尼娜》,从扬州评话《武松》到石印本的《济公传》等。而且这些书的品相也是各种各样,多是残缺不全。在我看来,作者青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实在是书荒年代的证据。而作者与书之间的交道实在是一种奇缘,一种难得的经历。我辈想要经历也是很难经历的。或许,真是青少年时代的书荒经历,才让作者对读书的机会更加珍惜,读书更认真、更用心、更刻苦。作者对于与书之间是否有缘,还有点疑疑惑惑。作者与书之间的交往和经历,在我看来,不仅是有缘,而且还是奇缘。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第一辑倒也有趣
  •     在图书馆新书架上,她就这么平凡地立在那里。许是太过平凡,这书名因着自己对书的小情怀而生了份独特的兴趣和共鸣,取下便速速一口气读起。 于是,有了想买来收藏的打算。书,大抵是我这辈子愿真心实意为之付出供之在家与之共知的真正情人了吧~^_^
  •     一本记录爱书人喜怒哀乐的小书
  •     深有同感
  •     枕上书,有趣之人,好读、散读、贩读
  •     真的很贵诶
  •     第一缉和第二辑最好玩,前者是书荒时期作者四处找书的故事,我也有过捧着残本书废寝忘食读书的经历(倚天屠龙记……);后者是关于读书生活的周边谈,搬书理书一篇真心感同身受,初时雄心勃勃设想多种排列方式,最后壮志一泻千里只想草草了事~第二辑后多书评,趣味不如前
  •     别看小且薄,每一篇字数也不多,好像写的也不是高深的事情,但是,不好读呢。
  •     读书则如饮茶是每日之需
  •     不能更多。
  •     何为闲书,何为正经书,有时是很难说的 。一本爱书人的痴人梦语,可敬 可爱
  •     等人的时候 在图书馆看的 小小的一本 却积聚了作者对书的热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